高中作文网

对绿色生活的看法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对绿色生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绿色语文赵谦翔

绿色是草木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更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一抹让人清新的心灵的色彩,一股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一种返朴归真的和谐境界。这里用“绿色”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旨在说明语文应追求浓浓“绿意”:和谐、健康,饱含情感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绿色课堂。

一、绿色语文的提出

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他认为“绿色语文”,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它使师生在对话的互动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这种语文,不是“唯科学主义”的语文,而是充满诗意的语文——它使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个性。[1]赵老师指出,“绿色语文”的真谛是“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语文的所谓“纯天然”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属性。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是“为人生”学语文。[2]

林丽霞老师则对语文模式赋予了绿色,她认为的语文“绿色模式”是通过开辟“自读自悟课”、“选读课文欣赏课”、“好书推荐课”、“收集资料汇报课”、“编辑自己的作文选课”等途径,开展绿色语文教学活动。这种语文教学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教学,它使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诗意、充满个性。这种语文良性循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使语文教学这块园地生机勃勃,具有生命力,让学生呼吸到语文大观园清新的泥土芬芳气息而流连忘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3]

李晓芹在《新“课标”呼唤绿色评价》一文中提出绿色语文要进行“绿色评价”,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评价的目的要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2)评价的观念要“刷新”,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3)评价的方式要多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4]

课堂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的主阵地。语文作业作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对于学生来说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对于教师来说是进行检查反馈,并据此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在教育改革呼唤生态语文课堂的今天,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绿”作业,让学生通过“绿色养料”的吸收,掌握和巩固知识,实现“生态”学习,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孜孜追求。“绿色作业”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

二、绿色语文的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解放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生态园”,让语文学习从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让语文的天空一片绿色,充满生机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上面提出的“绿色阅读”、“绿色作文”、“绿色模式”、“绿色评价”、“绿色作业”等方面来发展丰富“绿色语文”。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刘国正先生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6]

所以,我认为“绿色语文”就是树立学生的绿色意识,开发利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一种语文教学主张和教学模式。“绿色语文”的核心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是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摒弃了“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然、和谐、平等和人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轻松地去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万物生命的绿色让人赞叹上帝的伟大,语文教学的绿色则让人敬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三、绿色语文的特点

(一)人文性

钱理群先生曾这样描述语文课程:这门课程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与现代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将触摸集中了人类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你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以厚实的人文内涵为其底蕴的语文教学过程,因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可以这样说,“绿色语文”教学本质特点就是人文性。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要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而打好“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就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所在。[7]

(二)体验性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绿色语文”教学强调体验,主张教学应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为核心,通过体验使学生感悟文本内涵,解读生命意义。具体而言,它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和全力体验。它以人的发展及对生命的关怀为本,以对文本、生活的体验及智慧的开启为目标。它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正如张敬义老师所说:“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的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对生活移情体验,才能获得人生的启迪,精神的丰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智慧、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既不是灌输的(灌输出力不讨好,是苍白无力的),又不是渗透的(渗透仍然有外力的作用),而是读中感悟的(感悟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的,是内心生成的,是人脑人心的)。”而这种感悟也正是一种体验的方式。赵谦翔老师在其《绿色语文教学歌诀》中对此也作了表述:“咬文与嚼字,首贵推敲功”“含英咀华久,谈吐气自华”“品情与悟理,积久自雅儒”“熟读与精思,先哲有规律;熟读得语感,精思悟文意”。其中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推敲”“含英咀华”“品情悟理”及“熟读精思”等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三)开放性

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唯教材是教”不同,“绿色语文”教学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将语文教学的空间从教材与课堂拓展向生活,构建出无比广阔的教学空间,也开拓出无比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开放性也是“绿色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在“绿色语文”教学的视野中,生活处处皆语文。如在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可以说,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别有洞天。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教室的四壁不是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空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以上是对“绿色语文”教学主要特点的几点粗浅认识。此外,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如工具性、实践性、对话性及创新性等,也是“绿色语文”教学所必然具备的特性,这里不再赘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具体的要求与“绿色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同时,“绿色语文”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基础,而不是仅限于空泛的理论探究,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对新课改的推进无疑更具备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语文教育界同仁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四、绿色语文教学的实施

(一)确立绿色教学目标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新语文课程改革已陆续在各地展开。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而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关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只能流于形式。

以新课程标准的观点来看待“绿色”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此生态环境的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内部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生长性的“绿色生态”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确立绿色教学目标,仍然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进行。

(二)选择绿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绿色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绿色作文”。所谓“绿色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写作中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使作文和做人协调发展的作文教学方法。”赵谦翔老师指出:“‘灰色作文’特产假、大、空、废‘四话’,其中尤以‘假话’最为厉害;‘绿色作文’针锋相对,自然倡导‘真话’为其纲领。”(2)“绿色阅读”。“绿色阅读”要求学生读书要多。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书好,利人;读好书,养人;读书好,成人。(3)“绿色文言”。绿色文言教学不再是那种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而是在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深思熟虑“文化”精华的教学。

(三)组织绿色教学活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状态。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除了要制定合适的目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外,教师在教学现场的互动水平、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绿色的语文活动,(1)从活动的外显和内隐上说,包括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外显活动与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隐言语心智活动;(2)从学习领域上说,包括识字写字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3)从语文活动目的上说,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基于开发资源的活动、基于生活的语文活动;(4)从学习方式方法上说,包括感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等等。

(四)使用绿色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讲授法,老师“一本书、一张嘴,45分钟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永远是“灰色”的,没有“绿色”可言。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可见方法是多么的重要。教学方法有很多,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听)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看)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做)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活动法;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研)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赏)的教学方法,如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综合交错(总)的方法,如综合性学习,等等。教学方法没有好坏,只要方法是基于学生兴趣,符合教学规律,课堂运用得当,就是“绿色”的方法。

(五)进行绿色教学评价

“绿色语文”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绿色的语文教学评价,首先,要“刷新”评价的观念,要重视发展与促进,淡化甄别与选拔,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其次,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社会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最后,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语文教学评价方法还包括:测验法、观察法、面谈法、自我评价法、问卷法、档案袋法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班级参与”“课堂讨论”等作主要评价参考)等。

参考文献:

[1]赵谦翔.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J].中国教育报,2004(5).

[2]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林丽霞.绿色语文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4]赵晓芹.新“课标”呼唤绿色评价——评析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10(3).

[5]陈伟.生态的语文,绿色的作业[J].考试周刊,2011(23).

对绿色生活的看法范文篇2

一、绿色化学的内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的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从科学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基础内容的更新;从环境观点看,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经济观点看,它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学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

发展绿色化学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理念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今日的中职生是祖国明日的建设者,理应多关注一些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识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绿色化学。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他们进行绿色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会应用科学,为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中职化学教育中实施绿色化学教学,要在教学各个方面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备课中采用绿色化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要“绿色化”,对于课程内容如化学实验与化学性质要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原则去衡量和把握,教会学生应用绿色化学的分析方法。中职绿色化学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科学的指导思想、绿色的化学工艺与技术、绿色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树立环境危机意识,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环境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加强环境危机意识的教育。在教学目标中,以绿色化学的理念为指导,介绍人类在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讲清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由于乱砍乱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录像;向学生展示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酸雨的图片;播放由于污水排放造成赤潮、水华的幻灯片;通过图表展示20世纪马斯河谷烟雾等公害事件;通过新闻及时关注我国及世界各地环境的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毫不松懈地推进治污减排工作”“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造纸、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强化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我们要在课上把这些信息及时告诉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并根据当前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吸收,建立绿色化学的概念,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教育融为一体。

四、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化学教材内容,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应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数量。现行中职教材中虽已经渗透了绿色化学理念,但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要时刻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注意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就是在讲授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把与之相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培养绿色化学能力。绿色化学特点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教学,不断反馈、积累相关的信息,对教材或者教学内容作相关的改进和调整,进一步充实绿色化学的内容,使其始终保持新意和前沿性,体现其生机勃勃的活力;也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本身就具有生态价值,包含绿色化学在内的绿色科技,将使人类与自然在更高层次上和谐共处。

2.结合化学习题,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教师以中职化学中的环保教育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习题。例如,制取氯气时,多余尾气如何吸收;电石与水制乙炔时,杂质有毒气体如何除去;二氧化硫制取和性质实验的尾气如何处理?等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动手查阅书籍资料、上网、访问,或进行讨论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根据学生设计的各种方案,师生一起分析这些方案的优劣,在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者用之。有意识地对这类习题进行练习,不但能使实验室里的“三废”大为减少,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有毒有害气体防污染、防扩散的习惯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化学行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补充良剂。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化学意识。

4.在课堂外宣传绿色化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环保意识。

(1)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对绿色生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业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一词都来源已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下,在农业发展方面,国内才首次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农业绿色化”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绿色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宜居,强调确保和提升生态环境,以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先前“绿色农业”投放在农产品安全上的重心分散开来,结合科技、资源、信息等要素,注重产业、环境、生活、消费同时、协调、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做出衡量,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绿色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地域广阔,物种多样,背靠东盟各国,毗邻南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业绿色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1“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广西“农业绿色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广西特殊的社会生产条件,参考WTO、欧盟、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衡量“农业绿色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评价“绿色化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信息化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6项准则指标,下设13项个体指标,作为评价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绿色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为: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绿色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休闲农业总产值等;③反映“农业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移动电话普及率;④反映“农业绿色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选择的指标组主要是:恩格尔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等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⑤反映“农业绿色化”市场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⑥反映“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为常用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2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2.1“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衡量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请专家根据经验及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和指标优化方向,再进行加权累加,最后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专家评分法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分成6个有序的层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分别对每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2.2“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模型构建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模型组。模型组包括“农业绿色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G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T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T2,农业信息化子系统模型T3,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T4,农业市场发展子系统模型T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模型T6。因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为:GTt=K1T1+K2T2+K3T3+K4T4+K5T5+K6T6其中,Ki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i为一级子系统指数,t为时间。

3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根据表1所示标准,可将“农业绿色化”发展分为初级、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GT<0.4,“农业绿色化”的发展阶段:0.4≤GT≤0.8,“农业绿色化”的成熟阶段:GT>0.8。

4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年)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对广西近十年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指数是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的1.3倍。由此可见,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提高的幅度不大,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上升趋势非常缓慢,平均增长度小于0.04%,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来看,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由投入、产出、信息化、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6个因素推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2005-2014这十年间,尽管投入与产出仍成正比,但产出增加的速度已明显跟不上投入的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升速度较快,若单从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看,广西“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将很快进入发展阶段;同时,广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因地制宜,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又稳又快地增长,推动了“农业绿色化”的发展;然而在6个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的指数值。由此可见,广西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利于“农业绿色化”的传播和发展。

5对策建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有关年度科技工作总结3篇
  • 下一篇:单位年度工作总结(4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