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现代经济危机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财务指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盼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后危机时代,我国各个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的货物积压严重,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变革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作者:苏一丹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在经济发展中都付出了沉重了代价。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都出现了订单减少,贸易数额骤降、库存积压严重等问题。在这样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解化解金融危机给各个企业带来的严重冲击,是当前每一个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经济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效途径。只有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金融行业等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以后,全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严峻考验后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全球经济开始从经济发展疲软的低估阶段逐渐缓慢恢复,主要体现在美国和欧共体经济实体开始逐渐好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恢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点。第一:世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大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发展阻力。经历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为了早日恢复经济发展,恢复经济建设的信心,各国中的企业加快了对各种有限资源的争夺脚步。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第二: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大了企业不平衡差距。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每个国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房地产企业而当发展形势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实体发展更加困难。在这个发展时期,大范围内的经济都处于动荡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前景变数很大,不能做出可靠性预测,更多的资金都流向到了虚拟经济里面,因而增加了经济实体企业发展的难度。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特征

1.财务管理与其他工作联系更加密切

企业在以往的管理中,基本上每个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更加偏重于独立性的管理。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中的现金流的使用和调配把企业中的其他管理活动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并加强了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尤其是经济管理活动与企业中所有管理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

2.经济管理更加综合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每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加注重对企业整体经济活动的管理,综合性增强。现代企业管理中,往往以把价值形式作为基础,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企业生产、经济、销售等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控制。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力争企业经济最大化。

3.财务管理机制更加重要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月度、季度和年度财务经济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生产发展状况。因此,每个企业内部一定要建立起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和科学化的财务预算制度,实现各财务部门的精细化预算管理,确保企业财务支出与收入有章可循。同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对制定出更加科学化的经营管理目标和相关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官机制,促进企业决策合理化、规范化。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创新管理对策

1.创新经济管理观念,加强经营管理

任何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更新观念尤为重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使员工的理念得到创新,尤其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更新财务管理观念,营造出企业内部良好的管理环境。企业在高对创新财务管理观念有足够重视,适当引入战略意识、危机管理等现代化的管理观念,确保在企业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管理方法时能够树立全局管理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管理具有涉及内容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因而,企业要在新经济管理观念的引导下,注重对实践性较强的新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加强日常管理。

2.创新经营策略,提高企业形象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营策略的创新。企业在更新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公司组织架构,必要时候采用灵活化、虚拟化的组织结构,进而重新建立起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合,增强企业管理的弹性,为企业发展变革留有一定空间。在创新经营策略过程中,不可忽视对新品牌的研发,企业要改变过去代人加工的低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要加大经费和科技的投入,努力研发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要确保商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件值,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企业还要重新建立战略盟友关系,通过对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借鉴,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建立财务支出约束机制,规范资金使用

企业中财务支出包括众多方面内容,一旦财务支出管理不利,就很容易造成企业中财务管理出现混乱局面。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要立足整体,对企业所有涉及到经济的活动进行认真分析,详细制定出每一项财务支出的管理规则,例如公车使用、接待费用、日常办公费用、电话费用等。使企业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往来都能够有制度可约束,有标准可参考。既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有效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就一定要其能够实施落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防止,节约资源,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建立企业物资的登记存盘制度,每个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适当按照月度、季度或者是年度的时间段来对资产进行存盘,同时保证资产核算的有效性。还可以制定出企业的计划价格制度;当企业在进行购买设备、置办生产材料和办公用品以及存货等工作时,可以采用定额的管理制定,后者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月末进行成本差异的分摊。

4.加大科技投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当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逐步取代传统桌面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起先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的技术软件、硬件工具辅助下,能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实现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等处理功能。与此同时,还能够强化企业中国的管理阶层对下属子公司财务的监控和管理。另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的使用,不仅简化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而且还能够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管理决策的一个平台,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软件,能够使企业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进行预测,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化依据。企业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严密规范,实现企业的高效益财务管理。

四、结束语

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成为了当前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各大企业只有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经营策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起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快速有效的获取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中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2):13-15

[2]卢基贤.后危机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0):23-24

[3]吴晶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北方经贸,2013(08):149-150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1篇3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资本主义货币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地发展到一定状态必然会爆发,如果出现复苏,那也是对外转嫁或者对内拖延的结果,本文就试图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原理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复苏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无限制发展的年代。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商品交易成为经济活动中主宰一切的事务与现象,于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亦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就是交易中的产品,而要决定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换,则取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商品的内在价值究竟如何规定,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基点。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经济学性质划分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层面。如果产品不进入贸易流通,则只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旦进入流通,则需要抽象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其交换的性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涉及的是产品的具体物质属性,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则是抽象的价值,亦即商品的内在属性。在马克思来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得到等价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可以被通约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同商品的内在属性,就被马克思抽象为统一的商品的价值。一旦经济学只考虑价值,而舍弃具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之间就取消了质的差异,而保留了量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②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规定商品的价值。依照以上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把具体使用价值抽象掉的产物,它必须满足不同商品之间可以通约的要求,马克思就遵循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将价值抽象地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这就从商品的抽象发展到了劳动的抽象,具体的使用价值则来源于创造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从此,人类的劳动也被划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④。

马克思为何选择了劳动价值论而非效用价值论,或者干脆像均衡价格理论那样忽视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出发点呢?原因在于马克思所接受的学术思想传统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基本源自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忽视其背后的抽象本质。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观点,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这一舞台上,历史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沟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则是“实践”这一纽带,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主体和客体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与发展,世界历史就这样地被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⑤。既然如此,那么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创造出具体各种各样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是形成为决定商品内在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通过马克思的抽象法,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定义为抽象劳动,其实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满足于对交易行为的表象分析,而深入到了对商品交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体现着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占有,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世界的占有关系。⑥

对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原因东南亚金融危机

一、引言

2007年2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次贷风险问题开始被人们认真关注。半年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全美有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其中11家破产,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欧洲大陆、澳洲和亚太地区。全球众多银行和投资机构纷纷陷入巨额亏损、银行遭遇挤提、各大股市不同程度下跌,为挽救金融和股票市场欧美国家不得不多次联手行动注资、降息以救市,但未见成效。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因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失误宣布破产,正式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学家纷纷对其进行分析,并普遍认为投机活动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或指金融行为直接发生货币资金或资产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金融体系日益复杂,现代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控制,其危害性也愈加严重,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自我增强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为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发,其最初表现为固定汇率的瓦解(即货币危机),随后则演化成外汇市场、银行、房地产及股票市场同时出现崩溃。这些情况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各种学说试图对其进行解释。

二、金融危机理论综述

(一)货币危机第一代和第二代模型货币危机的模型分为以下两种: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引起资本流出,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代表性的是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危机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P.Flood和布朗大学的PeterM.Garber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货币危机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这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提出了质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uriceObsf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FelipeLarrain。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二)西方金融危机新论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金融自由化、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与波动、金融中介信用过度扩张、过度风险投资与资产泡沫化、金融中介资本充足率低与缺乏谨慎监管等是与金融危机相伴发生的经济现象,由此可见金融中介尤其是银行中介在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理论界开始跳出汇率机制、政府经济政策等宏观范畴,着眼于对金融机构、资产价格等微观问题的研究,强调对金融危机形成的作用。(1)金融系统不稳定论。明斯基(1963)首次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指出市场中的投资者运作现金流的方式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定与否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波理论和投资者预期提出了明斯基模型,完整揭示了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上世纪70年代起,银行业危机的频发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托宾(Tobin,1981)提出了银行体系关键论,认为银行体系生来脆弱,如果运作不当极易把整个金融体系推向危机。(2)道德风险论。克鲁格曼(1998)认为,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道德风险是引发危机的真正原因,货币价值的波动只不过是危机的一个表现而己。政府对存款进行担保却缺乏有效监督,会导致金融机构选择风险性较高的投资项目,过度借贷致使各种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引起金融泡沫。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过度投资,一旦泡沫破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过多地暴露于资产市场而使其资产负债急剧恶化陷入困境,不良贷款急剧增加。若此时政府并未向人们预期的那样对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最终将会金融体系崩溃危机爆发。(3)金融危机传染论,在国内,信息的外部性(Informationexternalities)以及银行同业市场上银行间的借贷关系,使得一家银行因流动性危机而破产得以在银行间传染。弗雷克萨斯等人(Frelxas,2000)提出,消费者消费地点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面临突如其来的流动性需求。银行同业市场能以较低成本满足这种需求,但也会使得流动性问题或银行倒闭在银行系统间传染。达斯古塔(Dasgupta,2004)认为流动性冲击出现后,高提取区域的银行(债务人)会从低提取区域的银行(债权人)借款。这意味着债权人银行将来的收益是债务人银行经营绩效的函数,这种溢出效应使得银行之间的传染成为可能。针对金融危机的国际间传染,考德莱斯(Kodresctal,1998)认为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投资者将一国的金融危机传染到他国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经营是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霍斯肯等(2002)则认为国际组织的联合干预和行动反而造成了危机的传染。(4)金融恐慌论。戴蒙德等(1983)指出,金融恐慌是金融市场不利均衡发展的结果。若金融机构的短期负债大于短期资产,或者流动性不足以及最后借款人职责缺失都将导致恐慌的发生。瑞德里特等人(1998)发展了金融恐慌论并用于对亚洲金融风暴的解释。由于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缺乏充分信息,一旦某些触发事件(TriggeringEvents)发生,其信心和预期会突然转

变导致迅速撤资的集体行动。而政府的政策失误、政局动荡、评级下降等因素放大了恐慌,恶化了危机,致使危机不断蔓延。(5)孪生危机论。麦金农等(1996)认为,大量的外资流入、信用扩张和经济衰退是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卡明斯基等(1996)通过研究发现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往往相伴发生。银行业的问题往往在货币危机发生之前浮现,而货币危机会加重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两者间固有的内在联系被称为孪生危机。(6)过度自由化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当金融机构从被保护向放松管制转换时机会主义可能会占上风,金融风险大量累计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卡明斯基(1996)统计发现,20个小型工业化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后五年之内有18个发生金融危机。麦金农等(1996)认为,金融改革与自由化的进程中许多国家会倾向于举借大量外债,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米什金(Mishkin,1999)认为,金融自由化会从两个方面导致过度风险:贷款机会大量涌现,而金融机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技能和经验;金融监管与法制不健全使道德风险盛行。(7)羊群效应论(HerdingErect)。克鲁格曼(1998)认为大部分投资在易发生危机国家的资金通常是由人代为管理的,这样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羊群效应的产生。卡尔沃(1998)发现若收集一国信息的成本很高,投资者就宁愿放弃私人信息,而按照公共信息来选择“随大流”的行为,经济的不利冲击就可能诱发羊群效应从而导致危机发生。(8)外资诱导论。卡尔沃(1998)认为大规模外资的流入、波动、逆转与政府经济政策和应对危机对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货币危机的自促成。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不仅放大了金融脆弱性,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外资流入只是短暂的帮助,当外资撤出时转型经济仍然会回到起点。这种观念导致一旦有外部冲击时人们的预期会迅速逆转,从而发生货币危机。沃拉斯柯(1999)指出资本输入的短期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短期性使国外投资者之间可能出现协调失败,从而不能达成帕累托最优均衡,而要消除这种协调失败的有效手是禁止撤资或对撤资征税。(9)政府政策论。德克勒(2001)在分析了东亚尤其是日本的情况后,建立模型表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银行危机和持久的经济衰退。政府的显性或隐性存款担保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若此时缺乏有效且审慎的监管会使银行一方面从优质资产中获利,另一方面不断积累不良贷款由政府买单。如果政府观望时间过长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即使没有外部冲击银行业危机也会发生从而导致持久的经济衰退。

(三)国内金融危机理论研究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虚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各类金融资产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如果投机过度就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需求,这会引致如股票或者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价格迅速膨胀。资产价格泡沫一旦破裂,便会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经济出现衰退。(1)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徐明祺(1999)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损害,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加剧。周小川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是由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所引起的。就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2)国际经济失衡。黄晓龙(2007)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全球经济失衡其实说明了世界经济运行动态的无效。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石油输出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却因为金融市场、产权界定、行政壁垒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持续赤字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完善的经济体制,出众的创新能力,较强的资产供给能力。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导致美元资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上升。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不断赤字的情况也得以长期维持。如果这些资金能够通过金融市场流入生产率快速增长的产业资产泡沫就能解压。但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美国的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证明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已经消失。此时大量的资金必须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可是全球金融创新不足投资空间压缩,就这样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成了下一个目标。数年后房地产业的泡沫也越来越大,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出现了问题,房地产现货市场出现暴跌,美国高度的资产证券化使得所有和房地产业相关的金融工具的价格全部下滑,从而引起了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3)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4)流动性过剩。杜厚文(2008)和初春莉(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即潜在投资者手中的现金或随时可以变现的金融资产过剩导致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并且过度膨胀,最终产生资产泡沫。从根本上说,当过多的流动性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就自然造成了资产价格虚拟膨胀产生泡沫。由于流动性过剩而造成的资产泡沫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风险显露并导致危机出现,流动性将极易由过剩转变为短缺。流动性过剩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变成流动性短缺,从而加速资产泡沫的破裂与危机的传导。王东(2008)认为次级房贷危机是典型的政府鼓励居民购房,金融机构又将房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的流动性短缺的金融领域危机。从美国目前的次贷危机看,表象是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而形成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最终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其实质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释放到金融领域的严重危机。(5)市场参与主体理论。李思瑾(2008)认为市场的各参与者行为是引发次贷危机的因素之一。借款人的超贷行为;银行和信贷公司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比例;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为满足客户高收益裕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信用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和忽略了市场利率走高、房地产市场趋冷等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美国次贷市场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并最终爆发。(6)金融过度创新。邱云波(2009)认为次贷危机促使各国反思以证券化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第一,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酿成国际性金融危机。第二,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之间的分离,使其风险很难进行客观评价,只能根据产品的历史业绩和独立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进行判断。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来逃避监管和信息披露义务,这些资产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使金融机构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资产,加大了损失的可能性。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6

资本主义进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提出,现在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已进入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或者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我没有完全反对,也没有完全赞同。因为新的阶段需要新的基本特征出现:在经济关系和制度上要发生部分质变。比如列宁提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就指出资本主义出现五大新的基本特征,出现部分质变,从而论证其进入垄断阶段。1998年我写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一书,还是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但是也指出其具有向国际垄断发展的特点:出现新的科技革命、跨国公司大发展、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全球化深入发展等。后来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认为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90年代下半期迎来一个并购高潮,垄断资本的跨国化和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2002年我又出版了《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一书,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全球急剧扩张的情况。上面两本书都获了奖并获得很多关注和评论。有人说,为什么我还不得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阶段的结论?经过考虑,我同意了这一重要判断,但是比较强调新旧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新阶段和过去有联系。2005年我申请了一个题为“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新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和论证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的。本来快要结项,但是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直至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判断这场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阶段的基本特征很有关系,并将对这一阶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就一直跟踪这场危机。

这场危机很可能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是通过周期性危机向前发展的,危机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危机,一类是严重性的大危机。前类危机每8-10年一次,战后由于国家干预,为5-6年一次,有些比这长些,有些短些。严重性危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1873年,像列宁说的,这次危机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加快向垄断阶段转变,后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进入垄断阶段。第二次是1929年大危机,经济学上叫大萧条,这次大危机推动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阶段转变,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较大干预以避免出现严重危机。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危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同时出现,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奇怪结合,危机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激烈,但是非常难以克服,持续了10多年,资本主义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到80年代中期,具体说是1984年,资本主义在新的思想――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又开始向国际垄断阶段转变。

当前这场危机是第四次大危机,它也将推动资本主义向一个新阶段过渡,现在是过渡阶段,可以称为后国际垄断阶段,新的阶段的重要特征还在形成过程中,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种大危机也是生产过剩,但是比一般性危机表现得严重而持久,其实也是一种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上进行重大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危机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转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金融危机,因此很多人现在把这场危机从2008年算起。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先说根本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美带头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根本精神就是把国家干预缩小到最低程度,其中重点就是减少对金融领域的干预。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发端就是股市崩溃,因此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金融领域实行严厉的监管。二战后发达国家继续维持这些监管政策。新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主要方面就是金融自由化。

还有一个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滞胀而崩溃,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资本流动大大便利了,这也是金融资本膨胀的重要因素。

这是本次危机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

同时,70年代以来金融膨胀也存在客观条件。当时,由于经济长期滞胀,大量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大量过剩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后来发展出拉美债务危机。另一部分资本则开始投向金融,使金融膨胀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这是一条拿钱赚钱的捷径。

在这些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走向金融化。以前经济的主宰是垄断工业公司(有金融参与),现在经济的主宰转移到金融资本家、银行家手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发展惊人,金融膨胀速度比实体经济快得多,金融的绝大部分脱离了实物基础。过去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投资于工厂、铁路、外贸等,现在则和实体经济脱离了。

再说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引起次贷危机。在房地产泡沫时期,金融机构降低贷款资质要求,利润大增,很高兴,而买房人有房子住,房子增值并可以继续用于按揭消费,也很高兴,而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卖出大量高价房,也很高兴。金融机构还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证券化的债券,在全球向金融机构和个人出卖。在初期大家也大赚一笔。这样互相循环下去,经济就有虚假的繁荣。美联储害怕经济过热,于是提高利率,那些低收入的住房按揭贷款人就交不起月供,导致放贷的金融机构以及那些购买了这些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和为这些金融机构保险的保险公司倒闭。次贷危机于是转变成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危机

美国人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前,凭借涨价的房子作抵押购买消费品、支付学费等等,使整个经济变成一种私人债务经济。由于美国经济靠私人消费拉动部分占GDP的70%,靠国内私人债务推动经济就非常危险。一旦房价下跌,首先拖垮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惜贷,实体经济得不到贷款,就陷入危机。其次,实体经济即使生产出来,也由于在地产泡沫破灭后,个人不再能够得到以前那样靠地产涨价得到的消费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能力大降,房产卖不出去。这样金融危机就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这正是当时美国几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

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又传遍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担心整个金融机构崩溃,国家不得不管。新自由主义本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现在也不得不紧急救援金融机构。小布什政府非常快地拨款进行救助,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崩溃。后来的奥巴马政府看到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就在2009年初提出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

激方案,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小企业。这就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大。

他们原来的美妙想法是,政府债务增加后,经济能够得到复苏,然后国家将因此得到税收。但是实际情况是,经济复苏缓慢。原因是,私人债务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税收也不可能得到增加,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于是私人债务危机转变为国家债务危机。

这一问题在欧洲表现得最突出,从希腊已经蔓延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欧洲有特殊的原因。欧洲大量开支用于社会福利,这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欧洲很多国家一直坚持一种社会理念,认为既要发展经济,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因此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比较完备。个人社会福利开支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负担,国家负担部分非常大。欧洲又实行多党制选举制度,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政党,都许诺加大社会福利开支,都只能增加而不太敢减少福利,否则就会被赶下台。开支在增加,但是税收却很难增加。在危机时期,政府对企业要减税,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往往都是一些轻工业、农业、旅游业等,这些部门在国际经济危机环境下非常脆弱,生产上不去,税收更少了。这样就造成了欧洲版的债务危机。现在这些国家想减少福利、降低工资,老百姓不满,于是导致大量罢工和游行,形成社会危机。

危机发展趋势

美国债务数量已经很大,占GDP的比例也快到100%了。但是由于美国是超级大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霸权地位,所以还没有形成希腊那样的危机。美国政府发国债,美联储就通过印钞票来买,这就是所谓量化宽松政策。这样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且由于美元在全球通行,必然把通货膨胀播散到全世界。美国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债务危机,但是却也会导致美元信用下降,这对美国霸权也是一种威胁,因此它不敢常用。美国这两年面临大选,奥巴马政府可能想把国内矛盾向外转移,比如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不是办法,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中国报复。

总的说来,关于危机中期和长期的前景,可以有如下几点判断。

一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将可能一直低迷。

二是,资本主义内部和外部矛盾将非常激烈。美国的矛盾已经转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经济危机也已经转变成政治危机。日本内阁变换越来越频繁,很多改革计划颁布了,但是根本实施不了。在对外矛盾方面,美国想利用贸易保护主义保护国内生产,主要针对中国,认为中国操纵汇率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顺差过大。其实原因是中国经济竞争力在加强,而美国自己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汇率不是主要原因。美国还实行投资保护主义,阻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投资有前景的领域。美国和欧洲的矛盾也在加大。欧洲实行高福利,并要救助希腊,要IMF出钱,美国不答应,美国评级公司还将欧元、欧盟国家以及银行的信用级别评得很低,它的意图是让欧元。

三是,资本主义将力图找到新的积累道路,同时力图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二者结合的话,可能渡过长期痛苦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等,它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是仍在继续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能出现新的浪潮,如和以前以微软、intel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为代表。但是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关键应该在能源领域,以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以前石油可能会由于危机原因而出现短暂暴涨,但是近些年由于中东持续危机以及中国等国家持续的巨大需求,石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这将推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大发展。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未来医疗保健技术也将得到重视和发展。要成为强国就必须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奥巴马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在发展未来新技术方面,美国要做第一,不做第二。

四是,美国力量将相对下降,这表现在由于金砖四国等国家发展得更快,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下降,美元地位也在下降。但是美国的科技创新力量、军事力量仍然很强大,经济实力仍然很大,所以美国的霸权和超级大国地位仍难以动摇。

中国的应对办法

中国首先要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不能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但是现在又有人过高估计中国实力。宁可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吹嘘自己将在国际上招来负面影响。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76-02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诱发的金融危机海啸充斥着地球每个角落,在各国的努力下,金融危机正在逐渐缓和,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对于后危机时代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对于后危机时代的研究主要在国际贸易、金融、经济关系领域,但是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关于后危机时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后危机时代的内涵研究;二是后危机时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三是对于后危机时代的哲学反思。

一、关于后危机时代内涵的研究

在关于后危机时代内涵的研究中,包含着“后危机时代是什么阶段”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它还是一个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无法准确给出其内涵与外延的一个概念。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危机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

孙立坚指出:中美经济最近都出现了程度不同而又明显的回暖迹象,意味着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1]李伟认为后危机时代也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明确指出它是“一个危机得以缓和与不稳定、不确定相互混杂的时代,是危与机、希望与问题共生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2]左顺根也指出后危机时代是指世界经济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的一个相对平稳期。该时期的最大特征是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政府积极的经济政策引导使危机的危害得到缓解,经济下滑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内在矛盾还长期存在,经济危机还会回来,甚至加剧并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3]。

刘峰认为,后危机时代(Post-crisis)是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经济波动较小,但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仍然充满着较大的变数和未知,不确定与不稳定性是后危机时代特征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社会发展环境将在长时间内处于后危机时代[4]。吴春梅、石绍成也说后危机时代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的相对平稳期[5]。白晓也提到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回升,结束了经济危机时经济环境的极度萧条和社会心理的恐慌而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后危机时代。”[6]此外,她还指出这“是一个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时期”,“是一个既包含了危机内容本身又囊括了危机之后新的时代内容与价值的过渡性阶段,是由危机时代向新时代转变的中间环节”。

二、关于后危机时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进入后危机时代,关于后危机时代的问题与对策成为后危机时代研究的主要问题。国内理论界对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经济、社会、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提出各种对策与建议。

经济学界认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监管力度不大,过度负债投机造成虚拟资本的极度膨胀,纵容金融风险而致。强调自由市场的观点,认为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败,金融领域的机制性问题导致危机[7],提出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具体措施。

社会学主要强调社会建设问题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要扩大内需,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化、社会福利体制、中产阶级以及消费信贷等四大支柱条件。因此,在应对危机中,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即在经济刺激政策之外积极推行社会建设政策,扩大内需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8]。

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代表的哲学伦理学界则从意识形态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维度强调危机爆发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并以制度、文化及其互动的角度揭示危机产生的成因机制,并在制度、体制、市场调控和管制以及文化等层次提出较为宏观的对策建议。

多数学者认为,“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因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如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全球统一的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合作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增长模式的调整,能够带来双赢效应的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等。也有学者提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次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危机,而是一次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危机[9]。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美国化”时代和美国式意识形态的终结,宣告美国式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推行的失败。通过这次危机,更多的人能认识到“美国化”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并不一定可行,美国式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也并不是全球普适的。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而对于自我意识形态的确立,不能盲目追随他人。

三、关于后危机时代的哲学反思

在后危机时代我们不仅要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这场危机,也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审视。

冯晓宁和白晓都认为这场危机不仅使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的正确性[10]。

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1]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普通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与劳动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马克思对此明确指出:“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滞胀”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大,不平等加剧,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吸收资本盈余的能力,这是20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21世纪初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动摇了新自由主义的信念,人们对其产生怀疑,已经威胁到资本主义的稳定,即使是极端新自由主义者也要求政府更多的干预。

第三世界的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谈到:“在我看来,全球化是现代历史事实,是积极的事实,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被自发的文化回应抹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两项任务:一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重塑或重构;二是尽快完成“民族国家”的建设。

从我国的立场出发,我们要确立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主义作为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这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市场的建构中去,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改善市场环境,减少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第二,转变政府职能,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途径和方式,将微观、刚性、全能干预转变为宏观、柔性、有限干预和协调。第三,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市场道德体系,克服各种思想障碍。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构建文化安全战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方法,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中外文化就以辨别、创新和发展,建立有效防备预警机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体系。

四、简要评述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关于“后危机时代”理论的讨论涉及面比较广泛。在系统性和深度上还可以加强研究。

首先,对于其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大家对后危机时代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后危机时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比较宽泛。“后危机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大的背景环境下各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各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应该加强对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关于后危机时代的哲学反思,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在我国,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金融危机后,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日益显现、劳动收入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等,这使得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而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凝聚力。正因如此,学者们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保持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参考文献:

[1]孙立坚.“后危机时代”的课题[J].理论参考,2009,(4).

[2]李伟.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模式”的理性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左顺根.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与货币政策抉择[J].经济与管理,2011,(1).

[4]刘峰.“后危机时代”转换的困境极其展望[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6).

[5]吴春梅,石绍成.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背景、特性与路径选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6]白晓.后危机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新认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7]成思危,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8]成靖.“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后危机时代的意识形态[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9]冯晓.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哲学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1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2009年第一季度的各类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已停止下滑,但复苏尚未开始。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2009年4月提出,世界经济从下降阶段进入调整阶段。也就是说,危机被管理住和经济恢复增长两者之间还有漫长的距离,这一时期,被定义为“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在后危机时代,它们是否能够在保增长的同时求得发展,是事关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在后危机时代,成本管理应如何发挥作用呢?

二、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点

时期长短难预料。各类经济数据处于混沌期,部分数据好转后又有下滑趋势,美国经济在低谷徘徊多久很难预测。例如,美国房产销售量以及开工率在2009年3月已经停止下跌,6月现房销售上升3.6%。同时,Conferenceboard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步履蹒跚”,两者在连续两月上升后,又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调。2009年6月,私人家庭储蓄率从半年前的1%上升至6.9%,标志着中期消费信心处于低迷。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3.5%,但银行业与就业市场依旧表现疲软。

经济将缓慢恢复增长。日本央行预计,世界经济将保持缓慢恢复态势,2009后半年,由于美欧经济好转,新兴国家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2010年,因各国内需刺激效果减退,经济恢复势头有可能放缓,但全球经济复苏中断的可能性很小;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会加快。

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征,每一个经济增长周期都有重大的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产业在支持,危机过后必然产生具有新技术革命意义上的产业创新,需要新产业革命支持新的增长周期。洪银兴认为,参与新产业革命,关键是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创新型经济迎接新产业革命。

三、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特征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数量占总数的99%,经济总量占60%左右,上缴税金占50%左右,容纳就业人数占75%以上。2009年10月,信息化部长李毅中表示,没有中小企业的复苏,就不会有经济的复苏。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复苏稳定,是后危机时代的重大问题,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成本管理无疑是中小企业复苏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笔者认为,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呈现如下特征。

(一)思路较窄,目标定位较为陈旧

多数中小企业延续以往经验,仍把成本管理目标单一地理解为降低成本。以江苏常州为例,八成受访的制造业财务经理谈及在危机过后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时,核心思想仍集中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努力降低产品的料、工、费,从而使得产品的总成本下降;另一方面降低各项管理费用。

(二)基础薄弱,成本算准成为难题

仍以前例,财务经理普遍认为,目前成本管理工作重心体现在如何核算清楚每种产品的成本。如某地毯公司的财务主管表示,弄清每一批地毯所耗纱锭的精确成本已经是个难题,更不用谈如何去降低产品的各类耗费了,即便在金融危机下,也无法将成本管理工作做细。

(三)方法简单,成本计算远离需求

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最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分批法,即按批次计算汇总每种产品的成本。据调查,我国制造业企业过半数使用品种法,约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只有约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

(四)渠道单一,资金追逐短期利益

MurilloCampello,JohnR.Grahamd&CampbellR.Harvey(2009)认为,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洲及亚洲的企业几乎都有减少或取消那些有助于企业长期价值的开支及项目的行为。研究表明,企业为了赢得短期的现金流渡过金融危机,常常放弃长期利益。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一方面投资渠道单一,另一方面投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投资后更关注如何快速收回,而不是着眼于长期战略。

为渡危机,尽力削减各类支出。2009年4月财政部关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在此政策指引下,中小企业已尽力消减瘦身,以缩减工资、管理费用等方式渡过难关。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资料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2000万员工被解聘。

四、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理论上说,成本管理对企业而言应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工作。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都设置了成本管理的机构,执行成本管理的职能。在接下来一段相当长的后危机时期,笔者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三大系统要求。

(一)以危机管理的阶段性理论为指导

关于危机管理的阶段性理论,总体说来有以下两个观点: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是指将危机管理分成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五个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模型即危机管理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以上两个观点中,又以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最流行。以五阶段模型为据,后危机时代正对应着其恢复和学习两个阶段。在危机的恢复阶段,危机的损害已经停止,表现为,经济的各项指标停止下滑,学习阶段要求企业分析危机原因,调整自身战略,吸取教训,为迎接下一个旺销做准备。

中小企业应适应危机管理阶段性特征的要求作出成本管理的战略部署。第一,成本管理目标调整。并将成本管理目标从单一的降低成本转为创造利润空间。第二,区分降低成本与节减支出。节俭支出一定能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不一定要节俭支出。有效率、有计划地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地节俭支出。第三,成本管理也讲求速度。成本管理应迅速和企业所处的危机阶段相匹配。

(二)以和谐的外部环境为基础

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外部环境能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中小企业通常认为成本管理是本企业内部的事,因此割裂了成本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加了成本管理推行的难度。

以政治环境为例,中小企业的政治关联性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便利,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可使成本管理站在扩大利润空间的战略高度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Faccio(2005)发现,政治关系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胡旭阳(2006)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论证了在中国的转轨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通过传递民营企业的质量信号降低了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的壁垒,便利了民营企业的融资,从而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增长。

理顺外部环境,能为成本管理提供更高的平台。笔者认为,首先,中小企业应改变原有思维模式,积极主动与政府建立并保持良性关系;其次,密切关注后危机时代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充分理解并创造条件利用政策;最后,顺应增长模式转型的经济规律,在利用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下功夫。

(三)以具体的战略计划为武器

后危机阶段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不应再埋头于危机怎么过,而是为下一阶段新的产业革命的高潮做准备。笔者认为,具体战略计划应重点关注基础、瓶颈、信息化以及人力资源四个方面。

第一,梳理并且优化业务流程。成本管理的效率依附于各项工作具体的业务流程,依赖于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后危机时代经济尚未复苏,中小企业应借此机会打基础,持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以各个部门为主体,以服务产品订单为宗旨,以各项具体工作为对象,调动全员参与,梳理企业的全面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细化、优化继而固化。

第二,区别对待成本管理瓶颈。前述分析可看出,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特征之一是基础薄弱,可能存在多处瓶颈。按瓶颈影响力的大小,将瓶颈分为两类:一是制约类,是指该类瓶颈影响成本管理的效率以至于改变了成本管理的目标;二是影响类,是指该类瓶颈仅影响成本管理的效率,不改变成本管理的目标。运用“抓大放小”的原则,解决制约类瓶颈,改善影响类瓶颈。

第三,对ERP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管理者为了快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为经济复苏好转做准备,往往寄希望于上马ERP项目。笔者认为,尤其在危机后期,作ERP项目需要认真作可行性分析。一是因为中小企业是否具备ERP成功实施的基础条件有待论证;二是因为ERP成功实施后的真正效果有待实践。

第四,充分计划人力资源成本。在后危机时代,成本管理中关于人力资源成本的战略应确定为“保工资,保队伍”。后危机时代再执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计划是不恰当的,而应注意保存其中坚力量。同时又由于后危机时代周期长短难预测,中小企业不应立即扩大招聘规模。总之,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具体战略计划中,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的因素。

【参考文献】

[1]MurilloCampello,JohnR.GrahamdandCampbellR.Harvey,2009,”TheLong-

TermCostoftheFinancialCrisis”,Workingpaper.

[2]Faccio,M.,2005,“PoliticallyConnectedFirms”,AmericanEconomicReview,forthcoming.

[3]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J].管理世界,2006(5):108-112.

[4]伊恩・I・米特若夫等著.危机防范与对策[M].燕清联合传媒管理咨询公司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15.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Arestis、Elias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

金融危机曾一度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因此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各个国家在金融危机时代都在等待时机重新发展。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我国许多企业都在这个背景下面临巨大的运行压力,市场竞争加剧、产品积压与滞销等,都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如何让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够摆脱制约发展的因素,重新走上正轨迎接市场挑战,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在这个阶段,让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是唯一出路,企业只有依靠自身管理模式的完善,才能更好地运用管理手段实现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1后金融危机时代概述

1.1后金融危机时代概念界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业等受到的严重冲击之后所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正处在受到巨大震荡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阶段,标志着全球经济在触底后正缓慢回升,主要表现在美国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好转,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现象恢复。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由于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在经济遭受重创后希望尽早走出阴影实现经济重建,所以加剧了对市场资源的争夺,各国企业在这样的资源争夺战之中面临严峻考验。其次,由于金融危机,各个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出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各企业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最后,世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在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处于大范围的动荡期,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不能在此阶段对经济做出合理预测,许多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此状况中发展较为困难。

1.2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特征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管理工作也随之产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具有综合性管理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呈现综合性发展态势,它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对企业内部各个经济管理活动实现综合性管理,现代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产品生产、经营、成本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帮助企业恢复原有的生产效益。第二,企业经济管理与各管理环节挂钩。企业想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迅速走向正轨,在企业管理上必然会涉及各个部门的资金与人员的调配,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能广泛联系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只有企业内部实现协调可控,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氛围,才能让企业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企业经济效益由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动态趋势可以从企业的经济财务指标中获取,包括年度、季度、月份各个阶段的财务指标,通过这些数据来对下一阶段的企业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

2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出现较大波动,在发展较为平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始立足现实,探索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这也是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首先,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所造成的重创使得其在下一发展阶段力求突破,全球经济在出现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之后竞争开始加剧,企业之间对于优势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因此,我国企业应当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摒弃滞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其次,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许多弱点与不足,例如企业内部管理失调、人才分配不合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等,由于存在着发展上的不足与隐患,企业不能很好地应对危机,怎样将这些不足通过有效管理进行弥补,进一步恢复企业经济实力,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探究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企业想要在这个时期恢复经济增长的态势,就需要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并且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具体改革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企业理念进行方向性指导,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首先应当更新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认识,能够立足于现实,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做出判断。企业的领导层级应当率先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引入企业战略发展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这些创新性理念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在进行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发展计划之时,能够具有大局意识,站在一定高度发展地看待企业,具体来说,企业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培训,企业可以请专业经济学家举办讲座,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经验。领导人员在接受培训后可以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引导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少走弯路,尽快驶向正轨;工作人员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更好地配合部门进行人员调动,是企业内部形成和谐氛围的运行模式。第二,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工作系统复杂,所涉及的工作面较广,因此,企业应当在更新自身经济管理理念之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模式,通过实践与企业发展磨合,逐步总结出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2协调发展企业经营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加强对其掌控,不断更新企业的经营策略,重建组织结构,增强企业在管理层面的弹性与建设幅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企业经营上的联盟合作。企业通过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营联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势资源互补,通过合作使企业以更强的姿态在市场中立足。第二,不断创新发展品牌理念。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自身品牌,改变以往依托第三方实现产品加工的低层次生产模式,以自身品牌在市场中发展,以此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改变企业的不利局面。

3.3优化财务管理

第一,财务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科技突飞猛进,这对于企业发展是一个有利的信号,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首先,企业应当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远程操控,包括审计工作、查账保障工作、数据表格的传输工作等,让财务工作更加系统科学,在第一时间内发挥其应有功效,与此同时,对财务管理采取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领导人对下属各机构进行财务监管,让财务工作更加严谨透明。其次,企业应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财务管理数据库,实现集中管理。一方面,财务数据库能够让财务管理更加严谨,排除过多人为干扰;另一方面,财务数据库在进行财务处理时运用先进技术,不仅会使得数据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及时提供最新数据,先进的软件还可以为企业财务提供分析报告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经营进行评析与预测,大大增强企业运作效率。最后,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切实解放人力,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工作,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第二,加强财务支出的管理。企业应当规范对于财务支出的管理制度,让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如差旅费、办公费、办公用品费在支出与报销时有章可循,企业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可以限制资金流向,保证每一项费用的合理使用,帮助企业做好预算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支出。除此之外,企业也应当对固定资产实现盘存登记,对固定资产耗损进行统计。

3.4加强财务预算

首先,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预算工作,正确认识财务预算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企业应当基于国家当前对于财政工作的政策,建立起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系,让企业能够在大环境中运行地更加平稳。最后,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体系,帮助企业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措施,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

4协同企业管理,形成发展合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再是孤军奋战,更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各个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出现让企业形成发展合力,这就要求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能够实现有效协同。首先,企业同外部业务工作的协同发展,即与经销商、供应商的业务协同,帮助企业在外部业务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其次,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形成协同发展,各个部门不能单独割裂开来进行工作,企业应当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财务、人力资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只有通过对经济管理创新发展,才能够在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占得先机,取得领先优势,更加平稳地度过缓冲阶段,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作者:袁柯楠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013(25).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

[3]周家华,张立金,吴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辨证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现代经济危机范文篇12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农业气象的谚语8篇
  • 下一篇:质量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