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1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旅游活动从基本诉求上升为精神追求的今天,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必将成为旅游活动未来发展的趋势。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可以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增强,完成旅游产品质的飞跃,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推动了各类服务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在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食”被排在了首位,可见饮食在旅游活动乃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的重要地位。饮食是在人类社会中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要素之一。饮食文化则是围绕饮食食材、饮食程序、饮食规矩等相关要素而发展出的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并正在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饮食文化对旅游地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展示当代传统文化特色和拉动地方旅游经济两方面,饮食与旅游活动二者的结合对促进旅游地的综合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旅游者对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原因,各地要更加重视对地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针对旅游者饮食需求心理,促进形成饮食情结,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对新型旅游产品的需求。

一、我国的饮食旅游资源

我国是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是世界公认的餐饮美食大国。我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气候多样等特点使得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食资源、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仅包括美食佳肴,同时涵盖茶文化、酒文化、中医药文化在内,与饮食相辅相成,在我国现今的旅游产品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地理、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首先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食物的种类、烹饪方式和口感。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点,有河流、湖泊的地方盛产鱼、虾、蟹;靠近山脉、密林的地方则以山珍肉食为主要食材;江南盛产糖类作物,因此南方人普遍喜甜;北方冬季漫长寒冷,需要将新鲜蔬菜肉类加盐腌制以便久存,因此北方人口味喜咸;川蜀地区雾气大、湿气重,故而当地人喜辣以驱赶身体中的湿气寒气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地区饮食文化特点。其次,由于农耕经济、游牧经济、狩猎境界等生产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另外,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形成。

二、旅游者的饮食情结

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从本质来讲是期望从中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的满足,因此必定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对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愿望、情绪以及要求。旅游饮食既满足了旅游者生理上的需要,同时,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特性,满足了游客精神层次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探索心理和求知心理,因此从两个角度都印证了饮食情结在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迫切和重要。一般来讲,旅游者的饮食情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尝异地美食的愿望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能够在异地他乡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可谓一件极其富有情调和满足感的享受之事。加之由于地理环境和距离造成的各地物产、食材、气候、烹饪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美食差异,使距离产生美,因此旅游饮食才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感受新奇就餐环境的愿望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推进,就餐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吃什么与在哪吃同样构成了旅游者的饮食情结。吃什么作为饮食活动的基本所在,而在哪吃则构成了饮食文化的气氛烘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尝美味佳肴时,通过不同的就餐环境、服务方式和饮食氛围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中。例如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游客坐在蒙古包前,吃着烤全羊喝着蒙古奶茶,体会蒙古族人民奔放豪爽的性格,感受蒙古族随性洒脱的民族天性,再加上蒙古族人民热情友好和富有民族色彩的特色歌舞表演,更使得游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得到身心的极大满足。

(三)了解饮食文化背景的愿望

饮食文化往往与旅游地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多姿多彩的饮食人文景观。旅游者在品尝美食、享受佳肴的同时,还希望了解到渗透在饮食中的人文历史、文化典故,从而从多角度更加全方位地提高旅游品位。例如产于山西汾阳县城三十里外杏花村的山西汾酒,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道出了清明时节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的生动的画面,使得今天游客到杏花村除了观赏游玩之外更多的是品酒赏酒以体验汾酒的文化渊源,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由此可见,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洗礼和回味,获得感官上的极大满足,这正是旅游者产生饮食情结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饮食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乐趣。各地的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及其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内蒙古草原上的全羊宴”,浙江太湖之滨的百鱼宴”,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等等无一不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特色饮食名片”。因此大力开发饮食旅游”必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饮食旅游开发的类型

由于旅游者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情结,各地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饮食旅游项目,拓展饮食旅游元素,吸引游客的眼球和食欲,提升旅游体验感。目前我国的饮食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养生保健饮食旅游产品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医医疗保健文化可谓相辅相成,正所谓药食同源”,将中医中可食用的药材与日常饮食相结合所形成的药膳,在保健养生观念日益盛行的今天愈发被人们所重视。尤其在老年旅游者中,人们对饮食已经不仅限于味觉的追求,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药膳获得医疗保健功效。因此,药膳食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保健旅游市场中是及其具有潜力的。

(二)美食街与美食节旅游产品

各旅游地政府纷纷在旅游资源区内开办名目多样的美食节,或在人流众多区域设立美食街、美食广场,利用饮食吸引力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旅游地进行参观体验。如一年一度的大连旅顺国际樱桃节,利用当地特产大樱桃作为旅游宣传元素,更有力地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到大连游览,同时利用樱桃节的机会拉动当地樱桃产业经济,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三)民族饮食与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在特定的民族旅游景点或民族风情展示点,将民族饮食文化融入进风俗展示,加以与旅游活动相配套的民族歌舞表演展示,加强与游客互动,使饮食变为一种趣味。例如满汉全席”中服务人员身着旗装为游客进行歌舞表演,模仿皇帝宴请时的场景,既使游客品尝到了满汉美食,又能使饮食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加深旅游体验感。

四、饮食旅游开发的策略

我国的饮食文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完善开发策略,突出产品特色、弘扬文化内涵,使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更好地结合,形成旅游资源地综合整体实力。

(一)突出地域特色

强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中尽可能多地加入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传说、名人典故、历史渊源等地域文化,让游客在吃中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吃中品位和弘扬地域文化,以提升地域的整体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

(二)丰富产品种类

旅游地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菜肴本身,可以将饮食旅游资源放眼于食材、宴请方式、酒水等周边,同时加强游客的参与度,全方位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让游客亲自参与美食的制作过程,发展各类饮食创意活动,如举办厨艺大赛,农产品采摘节,丰收形象大使等,将饮食体验融入休闲放松娱乐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提高旅游餐饮的美誉度。

(三)加强旅游资源宣传

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重要,但旅游资源的宣传更加重要。不论是将饮食文化作为景区主题资源还是将饮食文化作为旅游线路中的一点分支,都需要系统地对饮食旅游资源进行大力的宣传,运用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形式和促销项目扩大影响力,以达到宣传弘扬饮食文化的目的。

作者:刘溪辰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玉珠.饮食文化与旅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鞠明库.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04).

〔3〕龚雨超.利用饮食情结,开发旅游价值〔J〕.中国商贸,2011(09).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2

关键词:饮食;美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57-02

引言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物质、文化、生理等多重需求。在旅游活动中,饮食活动所占的消费比例也在逐年的增高,在国际旅游消费六大因素中,仅次于购物,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消费中,更是占据榜首的位置[1];据美国汽车学会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餐饮业中利润的一半是来源于旅游者。同时,饮食能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2];因此,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饮食的好坏对整个旅游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休闲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出现,体验式旅游式正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趋势。特殊兴趣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方兴未艾。这是一种相对于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市场,美食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食旅游是自21世纪在国外兴起的一种特殊兴趣旅游。美食旅游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花在烹饪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日常的就餐因此变得简单快速。外出就餐、参观美食等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活动。美食旅游的方式有:利用空闲时间到旅游目的地著名餐厅用餐,参观当地的食品市场;参观当地的烹饪学校,进行美食体验;参观当地的特色食品制作工厂或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美食体验的乐趣。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旅游中的饮食或者是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饮食对旅游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相辅相成的。

国外对美食与旅游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对美食旅游而言,注重美食对旅游的功能、运用和开发等,比较系统,特别是对葡萄酒旅游的研究。相比于国内,对饮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饮食的开发、综合比较研究。但在饮食对旅游的功能、系统性方面则有一定的缺失。美食的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的城市都有美食一条街,各地争相举办美食节,争创美食城市等。由此可见,人们对饮食对旅游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如何发掘、整合美食,发展美食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现在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食与旅游资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大国,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地的经济、自然气候、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丰富的美食资源,各地的美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饮食文化、礼仪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物产的差异,我们有公认的四大菜系,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体现着黄河中下游的饮食特色,也是孔子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菜肴的整体表现大气;川菜体现着长江中上游的饮食特色和巴蜀文化,注重味道的运用,用平凡的原料创造出味道独特的菜肴,将辣椒和花椒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淮扬菜体现着长江中下游的饮食特色和江南文化,精巧细腻,注重本味;粤菜体现着珠江流域的饮食特色和南粤文化,用料广博,口味清淡,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这些菜系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各有特色。如果再细分,还会有菜系、十大菜系的说法,这些都说明我们饮食在资源上的丰富性。

由于宗教影响,我们还有清真和素食两个主要的饮食流派,清真菜是伊斯兰文明的集中体现,而素食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清真菜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着集中的体现,在其他地方,人们也比较容易接触到。在现在的寺院中,我们还能品尝到很多有特色的素食菜肴。

由于历史因素,中国有一类集大成的菜肴系统,如集满汉美髓的满汉全席,集孔府历代菜肴精髓的孔府菜,清代集各地精髓的官府菜等等。

由于民族因素,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物产、文化不同,形成的中国各类丰富多彩的名族菜肴,这类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由于文化因素,我们的饮食文化的基础是讲究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因此,我们有比较好的饮食养生菜肴,这些菜肴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食疗、食补的作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认同,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跟美食相关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饮食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美食以及美食所代表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是相当丰富,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各地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也在打造着跟美食相关的的旅游资源,如广州、成都、上海、南宁等地举办的国际美食节、江苏盱眙国际龙虾节、青岛啤酒节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二、饮食现状与改进

中国的饮食,在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些年,饮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饮食相互融合,新式美食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

饮食与文化的结合不足,我们有很多的饮食文化,但在菜肴的表现上,则表现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以单一的菜肴形式来表现,对旅游者而言,只是一个菜品的呈现,缺少整体形象和过程的展示。一些人文旅游景点,美食与菜肴往往缺乏关联。很多的人文故事可以用饮食来做一个体现,提升饮食的旅游文化品牌。

饮食的监控体系不足,现在的饮食市场,掺假、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整个饮食体系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原料、乱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工业用添加剂的问题,也存在着整个食品流通体系责任不清,来源不明的问题。必需加强监控,从农田到餐桌,形成有效的安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人追查制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美食可以放心食用,提高旅游过程的满意度。

品牌营销不足,品牌意识不强,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旅游中,可以通过整体营销、重点推荐、建立网站等营销手段增加美食品牌的影响力度,是美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品牌之一,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认知度。

饮食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餐饮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市场流行的美食,往往都是采用蒸、过油、炖等方法制作的菜肴,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快速,可以提高上菜的速度。各地美食存在着许多菜品雷同现象,一个好的菜肴出现,马上就会出现大家都来仿制的现象,而且马上又会出现新的菜品,如此反复,缺少沉淀,制作不出经典美食。而中餐有十多种烹饪方法,很多的技术失传了。应该沉下心来,用心研制出经典菜肴,提高菜肴内在技术含量。这样市场有快速的菜品,也有放下速度,制作的经典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饮食市场,纯粹以原料和装修来决定菜品的价格。

结束语

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需要认识到饮食在旅游竞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认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充分融合,挖掘传统美食,创造新的经典美食,提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度,加强旅游市场的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旅游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1篇3

【关键词】美食旅游;开发;策略

美食旅游,是指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它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要动机,是一种超过生存需要的享受型旅游活动。从旅游文化视角来看,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地方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动机触发者,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开发潜力。

1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意义

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到一半的份额,在众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中,美食旅游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美食旅游才刚刚开始,据中国旅游者消费结构统计显示,餐饮消费只占国内旅游者旅游总消费的17%,占国际旅游者总费用的3%,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发展潜力大需要大力发展和认真研究。

潍坊饮食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潍坊许多特色美食已久赋盛名,如“朝天锅”和“鸡鸭和乐”已被认定人“中华名小吃”和“山东名小吃”。

潍坊开发美食旅游与发展其他形式的旅游能够相得益彰。潍坊当前的旅游产品以比较单一的观光加购物游览形式为主,这已让人们习以为常了,不再有新鲜感了,而美食旅游的开发可以其弥补此缺憾,让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美景,又能品尝到美味,从而丰富了旅游生活。

2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2.1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优势

2.1.1迅速发展的潍坊旅游业为开发美食旅游奠定了基础

“世界风筝都”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旅游业发展迅速,这为美食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1.2潍坊饮食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潍坊属于齐鲁饮食文化区,潍坊菜点属于鲁菜系,有口味咸鲜、注重刀法,烹饪多样等特点。并且潍坊许多特色美食已久赋盛名,如“朝天锅”和“鸡鸭和乐”已被认定人“中华名小吃”和“山东名小吃”。潍坊的火烧、潍县辣皮、哑巴辣椒、诸城烤肉美食等都颇具特色。

潍坊饮食除了味道独特鲜美,更有文化内涵。齐鲁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于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饮食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潍坊的饮食就是在“和”的理念中突出了其特色。如最具盛名的“朝天锅”、“鸡鸭和乐”都体现了“和”的境界。这些美食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作品,必将成为游客前往品尝的佳肴。

2.1.3文化底蕴优厚

潍坊在历史上,以“二百只红炉,三千同铁匠,九千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素有“世界风筝都”之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2.2潍坊美食旅游开发劣势分析

2.2.1鲁菜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在中国美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菜开始走出四川地区,凭借其多变的口味及麻辣的特色为大家所喜爱,川菜馆相继风靡各地。之后,粤菜开始北上,以其有别于北方菜口的独特南方口味,记得了北方地区顾客的青睐。粤菜和川菜的广泛流传给鲁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抢走客源的同时也压弱了鲁菜的知名度,这将对潍坊开发美食旅游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2.2美食旅游文化建设滞后缺位

潍坊的美食普遍还停留在满足游客吃喝这一味觉生理需求的低档层面,在市场定位、形象包装、菜品设计、饮食环境等满足游客精神需求方面,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心灵震撼,文化内涵、时尚元素和烹饪体验发展不足或未有谋划。

3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策略

3.1深入挖掘潍坊美食文化内涵和底蕴

关注文化和创意,打造品牌美食旅游。以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轴,举办美食培训讲座、创办美食论坛、举办烹饪大赛,这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地方美食文化,还能发展美食文化创意。创立潍坊本土的餐饮品牌,有利于饮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申请非物质物化遗产、建设饮食文化博物馆、申请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以及培养传统手艺人才等,可以有效保护地方饮食文化风俗。

3.2促进潍坊美食旅游与其他旅游结合共进发展

潍坊的美食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其他形式的旅游来带动。比如可以依靠已经相对成熟的观光旅游、会展旅游、民俗旅游以及滨海旅游等旅游形式,逐步展现自身特色,成为其它旅游必不可少的伙伴。这种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完善常规旅游的同时,为美食旅游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形成美食旅游与其他旅游的良性互动。

3.3开展多种美食旅游形式

以多种美食旅游形式展现给顾客,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各种喜好。

以品尝式美食旅游为开端。这是一种初级、基础层次的美食旅游,潍坊美食旅游在初级开发阶段可借此机会调查研究消费者市场,针对美食者的习惯、口味,在后期开发阶段,开发出相应的美食。

以风情体验式美食旅游为目标。这是一种提高层次甚至是发展层次的美食旅游,潍坊美食旅游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营造一种氛围,使旅游者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小至饮食乐趣,大至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体验。

注重特色美食旅游。特色式美食旅游重在特色两字,可以从美食特色、技法特色两个角度来看。从美食特色上来看,潍坊的特色美食旅游可以将其最具特色的美食进行分类整理,制定出不同特色的美食专线;从技法特色上来看,潍坊美食旅游可充分利用鲁菜技法全面的特点,将形美味香的鲁菜的制作过程展示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切实的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

3.4联合其他城市推出美食旅游线路

开发美食旅游线,形成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将美食发源地、美食原辅材料基地、美食历史文化、美食人物、美食名店等结合,开发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如将潍坊、烟台、青岛、威海串联起来,把老潍县菜和胶东菜相结合,将“朝天锅”、“鸡鸭和乐”、“天井海参”等美食与其创始人的传奇故事联系起来,由点成线,形成专题美食旅游线。

3.5潍坊需要成立美食质量认证机构

成立美食质量认证机构,对餐饮企业进行评定,保证食品质量,以促进餐饮业的良性发展。法国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国度,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法国食品协会,通过美食品牌提升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在全球34个国家已经设立了39个办事处。这种质量认证机构的成立,对法国美食的良性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饮食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10).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有人说,天下美食数中华,中华美食数广东。此话一点儿也不算夸张。广东美食.素以取材广博、味道鲜美、健康营养、富于创新而享誉海内外。吃在广东”是广东美食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广东饮食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对策,即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

广东;饮食文化;旅游业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饮食再也不是果腹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到了习俗甚至于文化的境界,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之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传统思想对此所持的是一种安于贫困,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态度。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没有这种条件和意识对饮食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人首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他们不再认为安贫乐道就是衡量人品格操守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在这方面,广东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广东饮食分类和主要特征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粤菜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

(一)广东菜

又称广府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越人,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的汉越融合”,发展于明清时期,既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融会了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可谓博采众长。它取料广泛,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瞧上席。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i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受,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岭南夏长冬天气偏于炎热,故广东菜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东菜比较有名的戈有白云猪手”、龙虎斗”、麻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二)潮州菜

起源于潮汕平原地区,涵盖了潮州、汕头、潮阳、揭阳、饶平以及海陆丰等地,还包括其他讲潮汕话的地方。潮州菜得名,与潮州自古以来是历史名镇有关。清代以后,由于汕头的崛起,潮州菜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潮汕菜”,简称潮菜。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成点心。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煸、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昧特色,其特色菜有清炖乌耳鳗”、金瓜芋泥”、甜皱炒肉”、生炊龙虾”等。

(三)客家菜

又叫做东江菜,它是广东东江地区客家人的特色风味菜肴。客家菜以肉类为主用料,而海鲜品极少,因此东江厨坛有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它以惠州菜为代表,味道讲求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制法以炖、烧、煲著称,尤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特色。其特色名菜有盐煽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三个地方菜的风味,既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三个地方菜的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粤菜选料广博、奇杂、精细,口感讲究、爽脆嫩滑,调味偏重、清鲜镬气,以鲜为最高境界的风味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各领但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粤菜得以扬名海内外。为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广东饮食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一览广东人的胸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今后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起来看,广东饮食文化透露出这样一些发展趋势:

(一)饮食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是广东的一大特色。他们将酒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游玩场所的配套整合工作做得很好。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断重视老字号饭店甚至小吃店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比较好的综合发展意识。通过举办美食节等旅游文化项目,吸引来不同地域的游客,认识广东饮食,品尝广东美食,真正做到了综合发展。

(二)用餐快捷化

这是和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在西方饮食,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观念、饮食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工业化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快餐的发展,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尤为明显。

(三)饮食营养科学化

以广式煲汤为核心,在饮食健康营养方面,广东也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他们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做得非常到位,将食补、食疗、药膳的研究和他们传统的煲汤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多种汤品和技艺。另外,随着饮食卫生状况的进一步严峻,在放心菜和放心肉等市场环节的改善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美食情趣化

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商业酒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其装饰风格不再一味向奢华方向看齐,其格调越来越高雅,环境更贴合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就餐环境、厅堂的装饰、盛装美食的器具、菜品的命名、宴席的菜单设计、乃至服务员的穿着打扮方面都透出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在内部装饰方面,他们不但注重物质装修,而且设有舞蹈曲艺、时装表演以及卡拉OK等文化点缀,让食客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快乐就餐。这种饮食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的,让外地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

三、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一)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观光游览,而是更为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少,回报率高,且可反复利用,所以要通过提高认识,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文化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广东饮食文化以其特点,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应当以广东饮食为物质载体,体现广东美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从而将广东饮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二)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把更多的广东饮食特色菜、代表菜肴作为重要的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饮食文化产品,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在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注意增加文化的含量,发掘饮食中的食风食俗,发掘饮食背后的饮食文化,拓展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宾馆的饮食应突出文化内涵,将带有广东地域文化色彩的菜肴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加快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菜肴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旅游,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合理吸收文化精华,这一点尚须下功夫。为此,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发出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产品,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繁荣和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饮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道道广东美食,无不体现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旅游有机组成部分的食”,蕴涵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品尝广东美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提供食物,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岭南的文化。广东饮食文化应当与广东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传播广东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品尝广东美食,让更多的人领略广东饮食文化的风彩。

作者:刘永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一)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

近些年来,美食旅游在我国愈发受到了旅游者的喜爱,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茶。要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关键还是在于“文化”的开发。要在吃中讲究饮食文化,在饮食过程中弘扬旅游文化,使得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4个发展阶段。体验己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4]更多的消费者期望得到体验,也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在精心设计。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企业不仅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将提供最终的体验并充满感情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旅游业己有不少将饮食文化与体验旅游结合的成功案例,如法国的葡萄酒庄园,将葡萄酒制作的过程展示给游客,游客可以参与采摘葡萄、挤压葡萄、榨汁和封存等过程。“葡萄酒对法国人来说是文化、是生活、遍布全法国的葡萄酒庄园正是凝聚了这种葡萄酒文化和生活的灵魂”。[5]种植、酿制和品位葡萄酒的过程都是一门艺术,都是一种文化上的积淀,也是在游客的旅游过程中所期盼得到的一种精神享受。因此,葡萄酒庄园扬名海外,成为游客游览法国的必到之处。在观光旅游期间,要增加旅游者在甘肃的停留时间,除了旅游活动项目以外,还可设计一些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融入到饮食旅游的过程中来。如组织观看兰州拉面技艺,欣赏陇菜雕刻菜品,向旅游者介绍菜点的典故,向游客展示菜点的制作方法,还可由游客参加学习制作一些菜点等活动,扩大旅游收入。[6]

(二)美食文化节庆旅游

我国的美食节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制作、展示以及品尝美食。甘肃过去已举办了不少美食节,如2007年“名优小吃节”、2008年“风味名优小吃展销会”2011年“陇菜美食节”,2011年甘肃甘南州“雪域牦牛”美食文化节等,美食节的成功举办,可使人们十分全面、详细地了解和认识甘肃悠久的饮食文化,扩大各地特色小吃,地方菜的影响力。美食节上有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名优小吃,如“天水呱呱”、“庆阳臊子面”、“嘉峪关的雄关烤肉”、“靖远的宋二元卤鸡”、“会宁的五花洋芋泥”等。通过美食节吸引旅游者,不仅带动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宣传和推广了甘肃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品牌,带动了旅游其他行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发展了甘肃旅游,提升了美食文化。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定期举办,在开展美食文化节庆旅游时,要突出特色和主题,令游客耳目一新,可举办一些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如成都曾举办以“辣欢天”为主题的美食节,聚集各类以辣味为主或选用辣椒为材料的菜肴、小吃,使美食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中外游客的眼球。[7]同时,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配合甘肃的旅游市场,更好地打造甘肃饮食文化品牌。

(三)规划设计和建设

在全省各个市县建立一个或多个甘肃风味小吃城,集甘肃风味饮食、风味小吃为一体,分成不同的档次,从环境气氛到饮食内容,从服务员的着装到饮食习俗,充分显示陇人的饮食文化,把分散在大街小巷的风味小吃汇集在一起,既方便了游客的购买,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四)饮食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旅游者购买的这部分商品,如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文物复制品、免税商品、土特产品及中草药等。甘肃位于中国偏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上深居内陆,对外贸易不发达,甘肃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较低。我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人手,开发出能传递饮食文化旅游购物品,这类购物品主要是馈赠品,例如,兰州百合,白兰瓜、松花蘑菇等,但众多的甘肃风味小吃如兰州清汤牛肉面、高担酿皮等尚待开发成旅游购物品。在开发这类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者的购买心理,要便于携带,体面大方。因此,这类旅游购物品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商品的质量要过硬,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和设计,使得饮食文化旅游商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艺术性,从而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情况下,也创造了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经济附加值。

(五)饮食文化展示馆

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的建立,有助于弘扬甘肃饮食的魅力。甘肃于2007年在兰州青城古民居群落中建成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兰州牛肉拉面的饮食文化背景开始从“草根文化”层面上悄然转型。在此基础上,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还应包括:(1)名人、名事、名宴回顾展,展出甘肃饮食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在饮食领域留下的轶闻趣事;(2)组织甘肃饮食类书刊、画册在现场展销,以营造更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3)制作专题短片,播放甘肃饮食历史、名特小吃制作工艺等;(4)展示当今甘肃众多名店饮食文化时尚,包括餐饮环境(大堂、厅房)设计、用具、服饰、名人菜谱、菜单书法等。

二、甘肃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注意事项

(一)注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比,投入少回报高,并且可重复利用,所以不应把饮食文化摆在其他资源附属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甘肃饮食文化现存的状况是单、散、小、弱,饮食文化与自然景观还没有很好地融合。由于开发功能较单一,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不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忽视了饮食文化的开发,参与性、休闲性不足,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路子。高度重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使之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突出甘肃饮食文化特色

着名餐饮企业要提高自己产品的内涵,使就餐的旅游客人购买到的不仅仅是一餐饮食,一顿饭,还应包含附加的心理享受,精神享受,诸如牛肉面原汁原味的餐饮气氛。因此,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等资料。一些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使游客在品尝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

对饮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不力,使得绝大多数外的游客根本无法了解甘肃饮食,对于甘肃饮食文化的认识更无从谈起,这不仅影响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甚至影响了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除了餐饮、烹饪界本身要注重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景区和旅游城市,还应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编制中,也应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借机推上旅游市场。[8]

(四)提高餐饮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有位营销专家曾说:“未来的竞争不在于工厂生产怎样的产品,而在于向顾客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质量、服务水准的高低不仅关系餐饮企业的效益、声誉,更关乎甘肃旅游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应加强对餐饮企业服务管理水平的监督,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提高餐饮企业的就餐环境、服务态度、饭菜卫生、饭菜质量、后堂管理等。实行当地名吃、小吃挂牌经营,鼓励积极开发和开创饮食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1篇6

【关键词】食育教育生活方式营养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F0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54-02

1何谓“食育”

教育的功能对于人类的发展十分关键。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自孔夫子以来,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代,人们把教育的内容大体归纳为:德育、智育、体育(moral,intellectualandphysicaleducation)等几个方面,可是当前面对青少年成长,乃至全体人类的健康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那就是“食育”(eatingeducation)。

吃饭、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似乎吃是不学自通的本事。可是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吃饭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因为吃饭不良习惯引起的生活方式病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食品传统与文化的继承问题、文化冲突引起的农业贸易摩擦问题等等,都使得许多有识者对食育的必要性开始关注。

虽然,为了国民饮食的健康,许多国家设立了营养士制度,培养大批营养管理人才,普及营养知识,管理餐饮业的卫生营养。可是这并不能代替对每个人的“食育”教育。这就和建立了运动场和运动设施,却不能代替体育教育一样。

国际上已经有学者开始对食育的内容和实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食育的基本概念。日本甚至对食育已经立法。

简单的说,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在没有食育的概念以前,就一直存在着食育,那就是由每个人母亲开始的饮食习惯的培养。母亲做的饭菜,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偏好的口味,成为影响一生饮食习惯的餐饮内容。可是单纯这样形成的习惯,在今天遇到了种种问题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了儿童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光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忽视饮食行为教育显然是不行的。

2为何“食育”

首先,由于现代科技和农业的划时代进步,人类的饮食状况和结构,由饥饿时代跨入饱食时代。数千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等,越来越多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004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生活好了,食物充足了,人们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患病率却迅速上升。我国高血压病人1.6亿,高血脂患者1.6亿,高血压、血脂异常者占人口18.8%,其中心脑血管病患者达4000万;体重超重者:2亿,肥胖者:8000万;糖尿病人:2000万,一些发达的大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活条件好了,反而体质下降,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饮食不当”上!

另外,食品工业化、商业化的迅猛发展,广告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儿童、青少年往往成为厂家营销战争的俘虏。甚至一些被称为“垃圾食品”的新型食品,影响了许多孩子的饮食习惯,从小就开始摧残他们年轻的生命。一些国家教育系统中把饮食教育归于“家政学”内容,而我国在大约60年前基本取消了“家政学”专业和有关课程设置,结果这一空白使得目前饮食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对于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我们往往只注意医疗医药条件改善,却忽视了更有效的,可大大控制疾病发生的“食育”。

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加剧了食品文化之间的冲突,每个国家都非常关注自己国民的饮食消费动向,因为它关系到食物安全战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韩国因此也提出了“身土不二”的口号,弘扬传统食文化,有利于本国农产品占领市场。日本从年幼时就培养国民喜欢吃日本品种大米和日本“和牛肉”的习惯。因此,外国有低价优势的同类产品就很难占领日本市场。消费市场倾向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农业发展。

食品安全的问题目前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的教育,不再是专业人士独有的课程,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所必须接受的教育。

因此,从某种意义讲,食育的意义已经不亚于智育、体育,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系到本国农业的出路。

食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科学的营养知识,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国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如何“食育”

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通过许多吃的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许多人虽然有正确的营养知识,但往往却抵制不住偏食、饱食的诱惑,结果并没有避开生活方式病的危害。这和抽烟嗜好一样,一旦养成了嗜烟的习惯,即使明白吸烟的危害,也很难戒掉恶习。

和德育一样,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让人们的饮食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健康,也有利于国家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和谐。

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但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因此,发达国家不仅非常重视研究制定和不断修订指导国民饮食健康的膳食指南,同时也非常重视通过《家政学》等这样的课程培养,教育未来的母亲懂得正确的育儿知识。食育的实施主要应通过如下方面的教育。

(1)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处在饥饿时代的人们,“吃饱、吃好”是本能的需求,但是一旦可以饱食终日,美味易得,仅靠感觉往往会“为嘴伤身”。通过食育就是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的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由于食育是全民的教育,深入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有效的普及营养知识的方法。

美国、日本、欧盟许多国家都不断在各阶段学制教育中加强食育的教育。培养各类可以引领国民健康饮食的人才,包括营养师、管理营养师等。

(2)良好饮食习惯的灌输培养

食育不能仅理解为知识的教育,不能仅满足于营养成分的宣传。因为即使营养学家,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每天按营养成分表计算配餐。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全体国民养成优良的饮食习惯是食育的基本内容,而最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包括有利于全面平衡营养摄取的食谱记忆。最主要的是让儿童把对味觉的美好记忆与科学合理的食谱统一起来,把愉快的体味经验和健康的食品融为一体。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膳食嗜好,而这些嗜好大多数都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例如,一些地区的人们吃饭时喜欢添加醋调味,另一些地方则不以为然;一些地方喜欢辣味,另一些地方却喜欢甜味;东方人喜食的豆腐,游牧饮食习惯的西方人很难接受,而他们喜欢的奶酪,东方人初尝也是膻腥难咽。当然,有些人类共同的愉快味觉,如:对糖的甜蜜感觉,对油的香味感觉,对精米白面的喜好等,显然这些感觉是人类在数万年饥饿时代养成的本能,这些东西都是可贵的营养,也都是极其稀缺的。遇到这样的食品,喜食多吃有益,不会偏食,因为客观本身难以满足。然而,一旦进入饱食时代,这种本能感觉可能会使人们的食物选择进入误区。这也和体育一样,懒惰也许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已经意识到养成锻炼身体的必要性,因此体育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食育也一样道理。

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把良好饮食习惯的灌输培养作为食育的基本内容。例如,日本的一些保育园、小学校从小培养儿童吃水果、蔬菜,吃豆腐的嗜好,甚至通过参观、制作、品尝体验,引导儿童对这些食品产生愉快美好的记忆,形成终生的习惯。当然,食品厂家出于盈利的目的,通过广告等活动对青少年饮食习惯的引诱也不容忽视。

(3)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永久的消费活动,饥饿时代人类活动的最大目标,就是获取足够的食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类在短短半个多世纪,史无前例地实现了食物的极大丰富,然而,人类味觉的进化显然没有同步跟进地那么快。以至于旧的习惯、固有的癖好、心理和生理的惯性,使得许多人对饮食消费失控,引起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肥胖、心血管病、过敏体质、肿瘤、糖尿病等等)除了威胁人类健康外,也危害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对食品过于精细、奢侈、豪华的追求,在经济上也许不成问题,然而毕竟大大增加了自然环境的负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利润,迎合和引导更多、更奢侈的食物消费。为此,必然要加速扩大食物生产,于是化肥、农药、灌溉、机械动力消耗等对自然的破坏和负担日益严重,这些不仅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带来危机,甚至危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穷奢极欲、饕餮暴食的食习在我国更值得警惕。凡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发现,中国的宴会排场、餐桌浪费远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可是,我们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远非用之不尽,甚至已显露耗竭。因此,古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食育名言,更需要今人的深思和坚持。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避免奢侈浪费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传统食文化的弘扬

食文化不仅表现在烹调方法、用餐方式、餐桌、餐具上,更无形地支配着人们的食物结构,深刻地影响着食物的消费倾向,农业生产结构和市场,因此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无论古今,各国家、各民族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或本民族的凝聚力,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食文化。

现代,当贸易全球化对各国农业和食物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时,食文化成为保护本国食物生产和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者由于近代技术落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产生自卑,对中华传统食品的自信似乎动摇,不仅影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的弘扬,更影响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甚至扭曲了原本健康的东方饮食习惯。例如,不少人把欧美作为样板,提出要按照西方人的食物消费,调整中国人的膳食结构;追求肉、奶,改食西餐的风潮大有席卷之势,洋快餐在越来越多中国孩子们的体验中形成嗜好,以素为主的传统膳食被冷落,大量的粮食要被转化为畜产品;有人甚至把欧美人的动物性食品消费指标当成发达的标志。岂不知游牧饮食文化的欧美国家,并非发达了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他们自古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历来就以动物性食品为主食。我国的游牧民族也一样。

实际上早在50多年前,美国就对动物性食品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警惕,尤其是近年,西方营养学家可以说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痛心疾首,甚至唤起民众推崇东方食品。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农牧业结构与民族的食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食文化,今天不仅没有任何理由“邯郸学步”,向游牧文化的西餐文化转变,而且一些膳食西化的倾向,已经损害了国民的健康和本国农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十分珍视自己的食品文化,保护和发扬自己的食品文化,甚至把它作为维护民族权益,保护本国农业的战略。如:日本、法国、韩国等,甚至提出了“身土不二”(身为国人,消费不能依赖他乡)的口号,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消费理念。日本以“寿司”、“刺身”为代表的鱼米食文化,韩国以腌渍辣白菜为代表的山地农耕食文化,法国以葡萄酒、奶酪为代表的游牧食文化等等,都很好地适应了本国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他们通过和各国的交流以及自身的进步,为本国人民提供了合理的营养和丰富的食生活。

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同样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上述国家才把以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食育当成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振兴本国农业和食品产业。

当然,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创新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各民族敬仰的文化。食文化也不例外。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报告)。食育的重点之一就是食文化的教育。我国以往的教育中存在重意识形态,轻文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而过去总把文化和文艺等同起来,其实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文化。为此,首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华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内涵,系统调查、抢救、分析和开发我国传统食文化。弘扬传统决不是保守旧有的东西,弘扬意味着研究、发掘、保护传统中优秀的、合理的内容,淘汰和纠正不合理的部分,积极吸收、融合外来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创造有利于本国、本民族发展的文化,当然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文化进步有更大贡献。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7

关键词:成都;美食旅游

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定,旅游支出的主要项目是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而餐饮费用相当于旅游支出的18%一20%。饮食不仅是旅游的基本要素,而且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旅游的质量。同时,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美食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专题,越来越引起更多人们的兴趣,其开发潜力巨大。

一、关于美食旅游

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到一半的份额。中国的美食旅游才刚刚开始,据中国旅游者消费结构统计显示,餐饮消费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发展潜力大。

所谓美食旅游,是指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它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要动机,是一种超过生存需要的享受型旅游活动。但在我国,美食长期以旅游附属物的身份出现,未发展起真正的美食旅游。关于它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比较缺乏。

二、成都的美食旅游开发

(一)成都美食概况

成都美食最大的特点是味道丰富,以甘、酸、苦、辛、咸5种基本味道,调和出23种复合味道,其中,怪味、鱼香味、椒麻味等是国内其他菜系和其他国家美食所没有的复合味型。成都美食还吸收了几千年来中国的民间菜肴、宫廷菜肴、官府菜肴、寺庙菜肴、民族菜肴、市场菜肴的优点,形成了川菜体系中的6000个成熟的菜品,成为中国菜系乃至于世界菜系中,滋味最丰富的流派之一。

(二)成都发展美食旅游的优势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而成都是川菜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有名的商业和消费城市。成都的美食品种多样,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市场基础,这些都是推动成都美食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成都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成都的美食旅游资源开发正处于发展阶段,以休闲旅游为中心的旅游方式是成都旅游活动的主旋律。总体来说,开发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餐饮市场较为混乱

成都美食旅游产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正因为许多美食旅游产品都采用“川菜”作为品牌宣传,加之,餐饮经营者鱼龙混杂,致使餐饮旅游市场显得较为混乱。

2.美食产品雷同现象较多,吃老本,缺乏足够文化内涵

成都美食产品始终以川菜品牌菜肴作为主打产品,长期未加入新鲜元素,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美食产品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

3.美食产品供给过程缺乏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成都美食产品的供给方式主要以旅游者品尝为主,美食产品缺乏参与性、文化知识性和相关的趣味性。

4.美食产品缺乏统一意识,宣传力度不够强

成都餐饮经营者各自宣传各自的品牌,没能将餐饮产品上升到一种统一、和谐的高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

(四)成都创建“美食之都”的对策和若干建议

1.依托川菜品牌打造成都美食产品核心文化

我们在对成都美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可以依托川菜这个比较著名的饮食品牌打响成都美食产品的招牌,将成都美食产品提炼出川菜品牌核心竞争力,增加美食产品文化底蕴,形成核心文化。

2.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美食产品特色建设

川菜品牌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虽然名气较大,但在开发时也不能专吃老本,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的血液,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美食产品的特色建设。

3.开发体验式餐饮产品,挖掘菜品本身文化内涵

让旅游者亲身参与餐饮产品的制作过程,这种打破常规的体验式开发不仅可以让旅游者产生较高满意度,而且也使美食旅游不再是填饱肚子的活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旅游。

4.发掘餐饮服务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餐饮环境”

通过培训服务人员的语言、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等把菜品的特殊文化价值传递给旅游者,尽可能地将餐厅或就餐环境的布局装饰成能体现足够成都文化内涵的格调,增强旅游美食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

5.整顿餐饮市场,统一认识,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在成都餐饮经营商中统一认识,形成―个比较完整的美食旅游链,为旅游者提供价有所值的服务,从而在旅游者心中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成都美食产品的形象地位。同时,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了解成都美食产品和成都美食文化。

结束语

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美食旅游资源,这无疑为其创建“美食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品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解决当前成都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石莉芳.联合国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D].华西都市报,2010-3-1.

[2]江玮,李明宇.打造美食之都川菜标准化提速[D].华西都市报,2010-3-5.

[3]孙志强.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开发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8):137-140.

[4]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55-63.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8

一、利用家乡饮食文化,丰富活动内容

我们立足本地实际,以本地饮食文化开发与实践为切入点,建立主题网络,生成了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

1.分年龄段收集、改编可利用的本地饮食文化教育资源

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民间饮食文化内容是幼儿民间饮食文化教育的前提。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调查、访问、文献研究等方式挖掘和收集可用资源,承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民间饮食文化活动内容,将其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因此,我们分年龄段结合季节特点、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收集、整理带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节日饮食习俗,把收集到的本土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汇编成集,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让幼儿了解菀坪美食的意义,编制大中小班系列活动方案,按时间的推移融入到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中。

2.探索能吸引幼儿的形式新颖的活动模式

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的活动模式能激发幼儿在活动中与环境和材料的充分互动,进而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发展动手能力。我们在课程中以主题活动为脉络,在主题活动中将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环境创设五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开展每个主题时,我们的教师总是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主题有深刻的了解,再在一日活动中、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教育,使各种能力的幼儿都有机会获得发展。同时,利用家校路路通让家长了解现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使家长能有目的地与幼儿园合作,实现家园共育。教师还通过与幼儿共同创设环境,让环境说话,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二、创设本真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1.通过参观调查,学习制作,使幼儿对家乡小吃感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家乡小吃,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要求他们带领幼儿参观传统小吃店,使幼儿切身体验家乡小吃的博大与深远。菀坪小吃很多是发源于家庭、来自民间,如清明节拜祭用的传统小吃青团子及当地用于招待客人的自制特产熏豆茶等。于是,我们请家长在家和幼儿一起制作特色小吃和美食,了解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并进行品尝,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创设体现本土饮食文化的丰富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儿园饮食文化教育应该积极创设和利用民间饮食文化教育环境,使环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小中大班在开展家乡饮食文化主题研究的过程中,班班都创设了和研究内容相应的主题墙饰和区域游戏,供幼儿认识、观察、讲述和游戏。一方面,创设主题墙饰,营造民间饮食文化教育氛围,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在主题《家乡的桔子》、《家乡的螃蟹》中,教师和家长、幼儿共同收集有关图片、书籍及各种材料,如桔子皮、蟹壳等布置“家乡桔子”、“家乡的螃蟹”专栏。专栏中有手工折出的螃蟹,桔子皮、蟹壳粘帖成的各类粘贴画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建立主题区域,营造民间饮食文化教育氛围。《纲要》倡导幼儿要充分享受自由与自主的生活,幼儿一日活动中应有大量的自我选择、自我探索和自由交往的时间。区域活动就为这种自由和自主提供了实践载体。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区角,如我们的《家乡美食》主题活动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特色小吃店等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进入,让幼儿在快乐体验中,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三、挖掘社区家长资源,形成多种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家长、社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幼儿社会经验,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如我们可以利用节日请家长来园参与我们的活动。如元宵节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搓、煮“圆子”,端午节开展“亲子包粽子”活动,这样,从幼儿到家长,从家长到社区,从社区到老师,成为了一个共同互动的和谐的整体。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9

【关键词】乡镇居民,饮食卫生;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饮食卫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受自然条件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乡镇居民对饮食习惯和行为尚未重视,导致很多的饮食安全隐患。为进一步乡镇居民饮食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相应疾病(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我们于近期对本镇居民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我们采取对来院门诊病人、乡镇长住居民、自然村村民、本地学校学生等共400人,对本地乡镇居民饮食卫生和习惯进行的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男166人,女234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9岁。按年龄段划分,9-20岁85人,21-40岁225人,41-60岁73人,61岁以上17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9人,小学文化82人,初中文化94人,高中文化148人,大专及以上67人。入选调查者均思维正常、表达能力清楚,能正确理解调查表的意思,并能独立完成调查。

1.2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现场回收的方法。回收前由调查员先行查看,确保回收率和有效率达100%,但调查员不得干预受访者真实意愿表达。对不能书写的,由调查员完成调查。

1.3调查表格内容包括饮食卫生习惯、饮食卫生知识来源和愿否系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三大类。其中,饮食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吃霉变食品、生食水果要清洗、生熟食品要分开、不食过期食品;饮食卫生知识主要来源包括:学校、家庭、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其他,本选项设定为单选项,突出主要来源。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t检验。

2结果

2.1饮食卫生知识情况见表1

表1正确知晓饮食卫生知识人数统计表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有关饮食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不高,尤其是过期食品不能吃的知晓率只41.8%。饭前便后洗手占90.5%为最高。位于中间的,按正确知晓率分别是不吃霉变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生食水果要清洗。

2.2饮食卫生知识主要来源见表2

由表2可见,乡镇居民饮食卫生知识主要来源是学校,占66.0%,其次依次是家庭、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其他。其中,其他2人中,1人表示是祖上口授,另1人表示记不清楚,且2人均为文盲。虽然乡镇家庭的电视拥有率很高,但通过电视获取相关卫生知识的比例并不高。

2.3愿否系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由调查可知,100%受调查者均愿意接受系统卫生知识培训。其中,在选择培训的时间上,半天以内占277人,占69.25%,半天至1天64人,占16.0%,1天以上59人,占14.75。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于人体有害,吃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如海豚、发芽的土豆等,对人体有毒,误食会影响健康,危及生命。由于乡镇居民经济基础的好转,食品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如果饮食卫生知识跟不上,就会造成饮食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

有研究表明,乡镇居民饮食卫生安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好热闹喜聚餐;用白纸包食物;用酒消毒碗筷;抹布清洗不及时;用卫生纸擦拭餐具;用毛巾擦干餐具或水果;将变质食物煮沸后再吃;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购买三无食品饮品(无产地、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乡镇居民知道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比如,在饭前便后要洗手方面,调查知晓率90.5%,但真正有意识和有条件实施的远远不及50%。调查也显示,也是值得要注意的,那就就乡镇居民饮食卫生习惯是零碎的、不系统地。比如,不吃霉变食品83.3%,不食过期食品41.8%,相关几乎一倍,而事实上,这二者是一致和统一的。调查同时还显示,乡镇居民同样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分之百的受调查者愿意接受系统地饮食卫生培训,而且他们所能接受的时间在半天以为。超过1天,人数明显降低。

故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降低相应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锦玲,段黄男.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生态控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10

摘要: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地带,该地农业发展较早,物产丰饶,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且该地自古就是楚汉文化交汇之地,深受楚文化与巴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便形成了三峡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地处三峡地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就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内容,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饮食文化的开发可以带动万州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文章也提出了开发三峡饮食文化几点建议。

关键词:饮食文化;经济发展;万州;旅游资源

万州区隶属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濒临长江三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万州扼川江咽喉,有“川东门户”之称,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万州是水陆交通要道,很早就是通商口岸,汇集南来北往的商旅,这些商旅又留下他们的特色美食,万州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汇集各地风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品类众多的美食。〖BP(〗而万州独特的饮食文化也随着移民工作的展开,被移民的万州人带到其他地方发展起来,增加了万州美食的名气,这对于万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万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万州饮食文化资源类型较齐全、知名度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且富有地方特色,积极发展万州的饮食文化,是促进万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万州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万州农业的发展。万州区是重庆茶叶的主产地之一,茶叶产品一直是万州区优势农产品之一,也是山区退耕还林和发展经济促农增收的骨干项目,万州茶产业是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和市场优势,扩大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品质和品牌是推动万州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品质酒产业丰富万州软实力。重庆万州诗仙太白酒厂已有9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万州的古朴民风。诗仙太白酒继承了商、周“古遗六法”酿酒技艺,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和“双重窖藏”工艺,以三峡库区优质的大米、红粮、玉米、糯米、小麦五种粮食为原料,配以甘冽的歇凤山泉精心酿制而成。长年地窖储存和精湛的勾调工艺,使诗仙太白酒独具“窖香浓郁、醇和绵软、甘冽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诗仙太白酒走发扬诗酒文化之路,在全国拥有非常大的市场,在中国酒业有着较高的地位。诗仙太白集团对于诗酒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将传统诗酒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元素的结合,不仅带动了万州酒产业的发展,还丰富了万州的历史文化,在拉动万州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丰富了万州的软实力。

(三)饮食文化资源推进万州旅游业发展1.增强了万州旅游的吸引力和游客旅游兴趣。旅游地的特色美食在游客日常生活种中难以得见,即使能吃到,也远不如旅游地的原汁原味,这将会激发人们希望到当地亲自品尝的欲望,所以,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文化是吸引游客资源的一大亮点。比如万州烤鱼和格格,其美味和特色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外地人到万州,除游览观光外,必吃烤鱼和格格,甚至有人专程前来品尝,可以借其名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万州旅游。2.使万州的旅游业适应了旅游市场的变化。万州区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将为万州旅游的整合升级提供丰富的素材。万州开发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就增强了万州旅游的文化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万州发展饮食文化面临的问题开发饮食文化对于推动万州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但目前来讲,万州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一)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万州茶产业由于宣传力度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品牌和知名度都不高,几乎没有叫得响的茶叶,缺乏具有市场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品牌;也没有发掘出茶叶的延伸产业和茶文化,导致茶叶生产效益不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

(二)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白酒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竞争也最激烈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白酒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有很多知名度大的优质白酒,如贵州茅台、国窖酒等,虽然诗仙酒在全国页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在白酒产业方面万州势单力薄,至今还没有步入全国高端酒行列。

(三)万州美食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生产经营规模小。万州特色美食名气大,但有“小而全”、“小而散”,口味好、销量少,卫生环境差等问题。现有的饮食企业大多档次偏低,小散户经营,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这制约了万州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

2.名优产品不多、市场不广。万州的烤鱼、格格、凉面、杂酱面等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其中注册的名优产品不多,更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在全国没有叫得响的大品牌,万州的这些传统美食不发优势,但市场占有率不高。

3.没有开发和利用各类特色小吃和美食的文化内涵。没有将其包含的各类历史文化,民间故事、文化名人利用到饮食业的开发中,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作用。

(四)政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于饮食文化的开发资金投入少,支持力度不够,规划不强,使万州饮食文化的开发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

三、开发万州饮食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规划,打造万州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万州饮食业健康持续发展

1.政府主导对饮食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对饮食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保证饮食业发展的布局合理;另一方政府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搞好对外宣传,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为万州饮食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另外,饮食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政府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让万州饮食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保证,以促进万州经济的发展。

2.壮大品牌饮食企业,加强饮食企业文化建设。一是做大做强老字号。万县面是万州区的一个连锁经营面馆,它创立于1983年,在每一家万县面馆都可以看到老万州的照片,它保留了万州的历史,将老万州的一些文化融入其经营理念中,是不可多得的饮食文化资源。可以将万县面品牌作为万州饮食产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点,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扩大其连锁经营范围,让万县面品牌走出万州,做强万县面馆的企业品牌。二是要建设一批有品位、有吸引力、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店、特色店,如沈大汉格格、巷子深格格,诸葛烤鱼等特色老店,可以提高他们品牌知名度,使他们走向全国,成为饮食业中一批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万州品牌店。

(二)挖掘丰厚三峡茶文化,扩大茶产业市场

1.重视茶叶产业化发展,促进规模效益。万州区是重庆茶叶的主产地之一,茶叶在万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茶叶产品一直是我区优势农产品之一,所以,我们要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抓好做大我区的茶叶产业。根据万州各地的气候、土质、温度及地理环境,重点建立了十二个茶叶基地,有凤仪、白土、太安、、新田、盐井、长岭、长滩、新乡、长坪等镇(乡),扩大种植规模,走好基地搭台、农民唱戏的茶叶产业化模式[1]。

2.创建属于自己的茶叶新品牌。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同时要注重茶叶的品牌,品牌效应对于一个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挖掘底蕴丰厚的三峡茶文化,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对茶叶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创建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对于万州茶产业发展是必要的。还要注重产品的注册商标以及包装,将万州茶叶推介出去,提升万州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全区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宏扬茶文化,对于我们保护自然,亲近自然,拥有健康生活,发展万州特色经济、促进农户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继续发扬诗酒文化,打造美酒名片

1.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李白是一个酒客,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作至今影响颇深,以致提到酒便想到诗,提到诗便想到酒,想到李白,可以说,李白是白酒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最佳代表。在宣传万州诗仙太白酒时,将李白与酒文化融合起来,这样与消费者易沟通,而且传播成本低,宣传效果好,可以使全国的消费者只要提起李白就可以想到万州诗仙太白酒,其知名度大大提升,让消费者明白:他喝的不仅是酒本身,而且是品味一种文化。

2.注重品牌品质的再造,积极打入国家白酒高端市场。美丽的传说,历史的厚重感,注定了诗仙太白在中国白酒业的独特地位――中国诗酒文化的代表。打造中国文化酒品牌,是诗仙太白振兴万州白酒,进而领跑世界的核心利器。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研发白酒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积极走诗酒文化之路,使万州诗仙酒开拓出更广的市[2]。这张美酒名片是在传统诗酒文化发掘研究的基础上与现代时尚生活元素的结合,打造好美酒这张重庆名片,必将进一步丰富万州的软实力,带动万州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开发万州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促进万州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扩大

1.利用三峡旅游观光路线,融入万州特色饮食文化。万州位于三峡地区腹心地带,是三峡旅游观光路线中的停靠点之一,要合理利用这一优势,在旅游观光中加入万州特色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万州;另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宣传万州的特色饮食文化,让游客了解到万州的美食,增加他们来万州的兴趣度和积极度[3]。

2.开发美食专线,发展两条美食街成为万州旅游景点。开发美食专线,即修建一条万州特色小吃街和江畔“美食街”。特色小吃街可以将万州各类特色小吃汇集起来,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中心城区饮食摊点乱建乱摆的问题,也能积聚特色特色美食,荟萃民俗小吃,使之成为一道风景线,甚至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另外,万州中心城区的长江两畔有很多美食船,在这些船上可以吃到很多美食,如烤鱼、鱼火锅等。我们可以将这些美食船规划起来,形成江畔“美食街”,这样游客既可以在船上吃到万州美食,还可以欣赏到万州江景。两条美食街形成美食专线,白天可在美食街吃万州特色小吃,晚上可以到江畔吃万州特色美食,欣赏万州夜景,这一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万州,带动万州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饮食业与农业、旅游业等行业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万州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万州经济发展的有着重要作用,是拉动万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合适的路线开发万州饮食文化,充分发挥饮食文化的价值,将会更有效地促进万州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根据作者本人实地调查,访问万州区地方政府,于2011年5月调查。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11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开发策略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满足人们生理的需求,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和风俗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辽宁丰富的饮食资源

辽宁位于富饶的东北大地,南临黄海、渤海,东南与朝鲜以鸭绿江为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加之地处温带半潮湿地区,天气适合、雨量充分,光热资源充沛,动植物资源富饶,食材丰富。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糜子、谷子、大豆、花生、小豆等;山区盛产野生的动、植物,如鹿、兔、野猪、袍子、野鸡、鹌鹑、铁雀、沙半鸡等繁多,蘑菇、香菇、黑木耳、黄花、刺龙牙、唐松草、蕨类、山芹菜、山楂、板栗、榛子、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桔梗、橡子等产量可观;中草药如:人参、细辛、淫羊霍、五味子、党参、天麻等;水果闻名全国,如金州、熊岳的苹果,绥中白梨,鞍山南果梨,大连黄金桃等年产量在180万吨以上。

水产资源形成系列。由于辽宁省沿海宽广,水发生物资源厚实,品种繁多,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鲳鱼、鲆鲽鱼、沙丁鱼等;虾类主要有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中华绒鳌蟹等;多种头足类以枪黑贼、金乌贼为主;水母类以海蛰而著名;哺乳类有长须鲸和海豹等;在广阔的滩涂海面上,还自然生长着许多海参、鲍鱼、扇贝、贻贝、牡蛎、沙蚬、毛蚶、文蛤等食中珍品及人工养殖的海带藻类。

此外,像铁岭的大葱,开原的大蒜,绥中的圆鱼(甲鱼、鳖)等,都久负盛名。在辽宁大地上,可以说是北有粮仓,南有鱼场,西有林棉,东有果园,为辽宁人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辽宁饮食习俗及特色

由于气候环境与物产状况的影响,辽宁人的口味嗜好有自己的特色,过去主食以玉米、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现在以大米、玉米、白面为主食,品种丰富,有饽饽、饺子、米饭、高粱米、豆干饭、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副食为炖菜。平日里嗜肥浓,喜腥膻,重油偏咸。再附之以各地民族食俗的交融和其他地区饮食文化的传入,构成了辽宁饮食文化的显著特征。

1.四季饮食不同。由于辽宁四季明显,加之不同季节食材不同,因此形成了辽宁地域饮食上四季分明的特色。春天吃绿豆芽春饼,同时由于春季山菜发芽,人们喜食山菜拌之用大豆制作的黄酱做辅料;夏至吃面条、高粱米水饭。由于夏季是蔬菜最为丰富的日子,各种时蔬如:芸豆、茄子、黄瓜、芹菜、角瓜等应有尽有,人们喜用生菜凉拌,喝羊汤就花卷,同时户外烧烤遍布大街小巷,人们聚在一起,乘着丝丝凉风,边吃边聊,惬意无限;秋季是收获的日子,美鲜更多,煮毛豆、豌豆角,清甜爽口、娇嫩鲜美。农村的孩子更在田地里挖个坑,烧毛豆、烧山药、烧玉米、烧红薯,拣起来用手一抹,吹吹土灰,焦糊香甜、野味浓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在新秋时节吃清煮嫩玉米的尝秋风俗:初秋时节,当玉米长到毛穗刚发干而叶皮葱绿、籽粒刚灌浆时,人们喜欢掰回家连皮煮熟,色泽微黄,啃食甘甜鲜嫩,味道清香,风味无比;冬天这里的人们喝油茶、吃酸菜、涮火锅。酸菜酸味浓,猪肉和酸菜一起炖,香而不腻,清香爽口,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将猪血肠放入酸菜中煮,就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此外,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还可以在街上迟到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的烤地瓜,以及光泽鲜艳,外挂一层薄而透明糖皮,经过冷冻品起来又脆又甜的冰糖葫芦,令人赞不绝口。

2.民族风情浓郁。辽宁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聚居在辽西的阜新一带,满族聚居在辽东和辽北的新宾、凤城、岫岩、本溪一带,朝鲜族居住在桓仁等地,才外回族、锡伯族人数也不少。各族人民长期在一起和睦相处,受共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饮食风俗上差异不大。但因各自的传统生活习惯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口味嗜好。如汉族人喜欢鲜醇清淡,满族人喜欢酥烂入味,蒙古族喜欢浓郁厚味,回族人喜欢鲜香脆嫩,朝鲜族人喜欢辛辣爽口等。

3.特色饮食著名。辽宁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这其中既有融合满汉饮华的满汉全席,也有现已风靡华夏各地的满族传统食品——火锅,当然也少不了寻常百姓日常使用的家常风味及面点小吃。其色菜点有:烤明虾、鲜活白蟹、蒸加吉鱼、红梅鱼肚、金钱飞龙鸟、扒三白、沈阳回头、干酱肉、营口虾籽、鸡蛋糕、炖山珍、地三鲜、杀猪大菜、铁锅咸鱼饼子等,此外,马家烧麦、李连贵熏肉大饼、葱花缸炉饼、糊塌子、义县伊斯兰烧饼、粘豆包、酸汤子、臭叉子等以及本溪长宽猪蹄、辽阳塔糖、沟帮子熏鸡、鞍山肉枣、抚顺小香肠、锦州什锦小菜、烧拷、香水梨干等许多著名风味也相继出现,丰富充实了辽宁地域饮食的内容,扩大了辽宁饮食内涵。

饮食文化的起源范文篇12

关键词: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0引言

饮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内容。在我国夏商周时期以前,部落游牧时期原始部落居民的饮食文化充满着血腥与原始的气息,这种生产力发展十分低下的部落时代的饮食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体系。随着夏商周时期封建时代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让居民开始了定居生活。由此,吃穿住行各个生活的基本面才真正结合在了一起。饮食文化在封建社会随着朝代的发展演替,沾染上了不同朝代中制度层面与其他种族文化层面的新内容、新习惯。因此,饮食文化也在其内容上、习惯上以及自身的社会意义上一步步地走向多元化,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地域性特征。本文在饮食文化的研究上,重点选取了几个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参照,分析了古代饮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并对饮食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应探究。

1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集合了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人类财富。动物饮食称之为捕猎,人类饮食才能称之为文化。以北京元谋人为例,他们可能已经懂得用火,并知道熟食与生吃的区别。这表明,他们在吃的问题上出现了与动物不同的方式。因此,元谋人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饮食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习惯与创造融合的文化体系。在饮食中,饮食使用的炊具,诸如明火橱灶;饮食使用的餐具,诸如锅碗瓢盆;还有饮食中食物的制作过程、烹饪技巧,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禁忌讲究。另外,饮食中的食物、菜品等更是饮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除了吃的以外,喝的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古人饮酒谓之吃酒,只是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吃酒的叫法改为了喝酒。饮酒饮茶或吃饭吃菜,其自身包含着的行为习惯也是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饮食文化不仅包括吃喝,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活动、饮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总之,任何地方、任何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共同支撑起了饮食文化自身的整体架构。饮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为饮食本身是与人类共存亡的。

2汉唐时期,古代饮食文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经过了秦朝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化的历史阶段,饮食文化在此时期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日常烹饪食物、烹饪方法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与提升。汉唐时期是一个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繁荣,国家战乱相对较少。同时又开展了与外域的商贸活动往来,中外文化在此阶段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在如此安定且繁荣的封建社会王朝环境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饮食方面发生的转折尤为明显。

在此时期,中国古代饮食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饮食制度上,汉代之后开始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此之前,饮食生活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一日两餐制。从汉代开始,一日三餐制逐步确立,经过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的演替直到今天依然是居民饮食的标准餐制。

与此同时,汉唐时期的饮食文化还在烹饪调料上出现了创新。在东汉时期,我们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必加调味料酱油已经开始使用到饮食制作中了。醋的产生与老抽的生产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证明,但从文献记载上,确实出现了关于西汉时期商贾经营贩卖醋与老抽的记载。而当时对这种调味料的称呼并不是今天的醋,而是酢。

汉唐时期起,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出现了一大领域上的创新与变革,那就是茶文化的兴起。关于的茶的生产与饮用习惯,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流传于今世的发明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茶起源于周代封地,巴。其地特殊产物“香茗”可能是茶的早期描述。在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茶从最初的药用发展为饮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于原产地西南,缓慢地向东南方向传播。直到汉代三国时期,茶已经出现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的日常饮用之中,以茶代酒的说法也由此产生。汉唐时期茶文化的兴起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汉唐时期饮食食物上,粟、稻米、小麦等粮食产物作为日常烹食的主食地位开始形成。肉制食品在日常饮食生活中所占比例较多并演化出屠户这一职业。蔬菜在汉代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如在温室培育韭菜。

3古代饮食文化的精华,地方菜系

说起古代饮食,最先想到的便是古代形成并一直沿袭至今的地方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浙江菜、北京菜、闽菜、湘菜、安徽菜,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传承下来的菜系。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由于地区饮食群体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特殊饮食需求。饮食文化的地域性,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地域磨合与改造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背景,并由于自身的性格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饮食喜好。具体分类来说,川菜主要就是四川、重庆的本土菜系,四川地区古代居民热情好客、性格火辣。因此自身菜系中也具有辣味十足的特点,颜色鲜艳、材料讲究,外来食客络绎不绝。鲁菜起源于山东,与京师相近。在长时期的封建王朝演进中,鲁菜常常被作为宫廷御膳。究其代表菜品来看,如糖醋鲤鱼、红烧大虾,表明鲁菜偏重于中和、清香的口味特点,在北方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说到菜系,就不能不提老北京菜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的中心在饮食上也处于全国的中心地位,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政治定都全部以北京为中心,因此北京菜在融汇贯通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与鲁菜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菜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多种烹饪方式为一体,菜品精致高端的特色。北京的主要代表菜品有:老北京烤鸭、涮羊肉、翡翠白玉羹等。

4结论

通过对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以汉唐时期为重点,表明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安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黄金条件。通过对古代饮食文化发展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不仅是生产力条件决定了人们饮食水平的高低,基于民族与地域的内在要求也使得饮食文化内容得以向不同方向进行延伸。结合地域特色观察古代饮食文化,有利于了解古代不同地域中百姓阶层与帝王阶层的生活风气和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M].颜师古(唐),注.中华书局,200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景观设计毕业论文(6篇)
  • 下一篇:办公室文员求职自荐信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