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亚洲经济发展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1

被誉为“面向亚洲的麦克风”的博鳌亚洲论坛今年的主题“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点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经历快速和深刻变革的世界中,亚洲各经济体如何转换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上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11年里,世界和亚洲地区形势已历数变,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到目前依然变化莫测;但亚洲和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稳健,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亚洲区内贸易增长加快,区域一体化在某些方面渐见顺利;但与此同时,世界较发达的贸易区,特别是北美和欧盟,却在可持续发展和维系成员间经济平衡上遇到许多挑战。

亚洲经济总量目前已占世界的30%以上,贡献世界的经济增长超过30%。亚洲普遍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走向未来的引擎,也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后发优势和潜能更见明显。

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亚洲是增长的保证,但世界经济的起伏又为亚洲的增长平添变量。要经济稳步上扬,就必须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主动变革,尽可能减少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好地把握“亚洲机会”。

亚洲地位日益突出

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持续疲软,令较依赖出口的亚洲各经济体经济的增长也有所放缓,但区域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然强劲。

然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投资、日趋下降的失业率和工资不断提升带来的消费需求,使得亚洲一些经济体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越南等面临经济过热的压力,信贷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这些国家通胀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高企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尽管亚洲的新兴经济体面临高通胀的压力,经济增速渐见放缓,然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仍在,除个别经济体外,大多数经济体都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在东亚地区,强劲的国内需求支撑了各大经济体快速增长。中国的工资上升和就业增加,支撑了私人消费;强劲的私人投资、保障房建设投资等弥补了基建投资的下滑。与大陆的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亦支持了香港和台湾地区经济的可观增长;韩国宽松的融资环境和工资增长,亦扩大了国内的需求。

在东盟国家中,强劲的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大大缓解了因出口增幅下滑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则受益于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南亚地区方面,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印度的私人消费仍然十分强劲,但是私人投资则由于全球经济前景悲观,而显著减缓。孟加拉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信贷的持续扩张使居民消费的激增;而斯里兰卡的经济增长,则受惠于政治稳定和持续推行的宏观政策。尼泊尔的国内消费疲软,很大程度上由于来自中东地区的侨汇收入减少。

在亚洲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蒙古、柬埔寨等,2011年上半年仍然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但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这些国家的经济则稍放缓。

亚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亚洲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路径

金融危机的动荡余波未了,但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仍在不断深化。与2010年同期比较,2011年亚洲经济体之间双边贸易额普遍上升。2011年1至8月,中国香港到中国内地的出口额为1493亿美元,进口额为1722亿美元,两者均高于2010年的历史同期。

这种变化也存在于中国与许多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如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这说明亚太地区贸易的增长不是由个别经济体的贸易复苏带来的,而是由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普遍复苏导致的。

其实,过去十多年来,亚洲经济体通过贸易变得密切相连,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亚太地区服务贸易,特别是区域内服务贸易,也在不断上升。2010年亚太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63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达9610亿美元,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4%和20%。运输服务是亚太地区最活跃的服务贸易种类,服务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均为26%。旅游服务出口也增长了25%。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占到亚太服务贸易的一半,增长率为17%。

2010年中国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同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服务贸易市场。

在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贸易协议被视为是实现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过去十年,亚太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协议的数量迅速增长。区域服务贸易协议可以为成员经济体提供明显的经济利益,增加服务进入市场的机会,引进先进的服务技术,扩大服务市场规模,吸引跨国服务公司的境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简化各经济体之间的服务规则和标准。最重要的是,通过提供更好的商业机会从而改善区域服务贸易环境。

而在金融合作方面,过去近30年的发展和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亚洲的金融同步程度已经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增长。亚洲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第二,亚洲的金融相互依赖程度也在增强。也就是说,除了国家特定风险,更要注意亚洲所正在面临的共同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金融一体化合作框架来改善亚洲经济体的协调;第三,在次危机后,美国已经越来越独立于亚洲经济体。而中国在次贷危机后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更使中国引领亚洲股市的角色更重要。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外,亚洲内部的整体生产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东北亚经济体与东南亚经济体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说明了亚洲生产整体性的深厚──这个现象也被称作“亚洲工厂现象”。在东亚,中间品的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13%增长到2006年的22.7%,而中间品的进口份额从1992年的19.8%增长到2006年的36.5%。在东南亚,半成品的进口份额也有显著的增加。1992年,东南亚半成品的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25.9%,到2006年这一份额已上升至40.2%;半成品的进口份额从1992年的31.9%增长到2006年的42.1%。从1992年到2006年,中国的半成品贸易份额增长了五倍,这些数据均显示亚洲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面临不缺定性

与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步伐一致,2011年新兴11国(E11)(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和土耳其)经济增长速度亦有所减缓。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E11维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并且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总体来看,2011年E11各国的国内经济和对外经贸呈现以下七个特征:一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提高;二是经济复苏明显放缓,经济增长表现各异;三是通货膨胀持续,总体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四是就业状况差异较大;五是贸易增速放缓,总体上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维减低降趋势;六是内部贸易联系继续强化;七是财政政策以扩张与温和紧缩为主,货币政策调整较大。

展望2012年,以E11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将有许多变数。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持续的经济低迷,很可能导致全球总需求的继续下降,影响E11各国经济的稳定;二是部分国家还将面临较高的失业率,而物价仍有反弹的可能,如何在促进就业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进行抉择,平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三是随着相互之间贸易关系的日益紧密,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成为制约经贸关系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四是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日益同步,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向何处发展,将成为E11各国金融市场发展走势不明的重要影响因素;五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尚未呈现基本好转的迹象,国际资本很可能从新兴经济体回流至发达经济体,导致E11各国汇率大幅波动;六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对外政策调整(例如美国重返亚太战略、OECD国家提出的“竞争中立”框架等)对E11各国影响的和度不同,很可能导致E11各国某些问题出现分歧,继而影响相互之间政策协调;七是E11多个重要国家的现任政府任期届满,领导人的更替可能改变政策方向或处理不同议题的主次,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八是2012年的墨西哥G20会议能否在全球经济稳定、结构改革、可持续发展、经济失衡和汇率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有利于新兴经济体的成果,还有待观察;九是自然灾害和地区安全危机仍可能存在,E11各国能否精诚合作应对问题,以及一些热点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对抗是否会升级蔓延,均会对E11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经济合作方面,由于E11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仍将保持增长。E11各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亦将逐步减少,并且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有所突破,特别是金砖国家很可能会采取新的措施促进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

未来十年,中国在亚洲的核心角色势将更为巩固。到2022年,中国有望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速度最快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且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增加15%~20%的城市人口,以及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再平衡,继续吸取亚洲邻国的资本、知识和经验,顺利推进经济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在促进区域发展及稳定区域经济方面,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目前44%的亚洲(除中国外)出口目的地就在亚洲范围内,区域内贸易成为所有亚洲经济体增长的火车头。美国缓慢复苏及欧洲仍深陷债务危机,外部需求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从其他亚洲国家的大量进口,则提升了区内信心。未来数年,亚洲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促进经济再平衡,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同时扩大国内消费所带来的机遇。亚洲国家从此获益的途径很多,最重要是充分利用位置邻近和文化接近的地利。

随着区域内贸易不断增加,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将因金融市场更为一体化而变得紧密。虽然拥有亚洲共同货币,仍言之尚早,但人民币势将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并逐渐在商业、金融和央行储备领域占一席位。

中国的迅速崛起,毫无疑问将重新定义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亚洲的历史复杂而充满争议的领土问题。这些争端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则可能会严重阻碍国家谋求双边利益,甚至可能使亚洲经济增长偏离正轨。中国可以在亚洲地区推广其务实的作风,发起更多对话沟通,并主动提出更多方案促进区内谈判,以期在未来几年寻求突破。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2

8月下旬,我去上海出席了“第三届上海亚洲金融合作论坛”。来自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中国的一批知名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亚洲金融合作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今天的国际金融形势十分动荡。2009年底爆发的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在不断深化,一浪接着一浪。欧洲的主要领导人,为应对这场危机,忙得不亦乐乎。今年8月8日,标准普尔对美国的信用评级下调,引发了一场国际股市的大动荡,中国也未能幸免。看来,2008年所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虽然有所缓解,但没有完全结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显露出来。最近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IMF预测今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5%,欧洲经济增长率为1.6%。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高达9.1%,实际失业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有经济学家估计,美国经济可能会较长时间处于不景气状态。美欧历来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它们的经济出现了大的麻烦,不能不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与美欧经济低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特别是亚洲的新兴大国,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IMF预测中国经济今年预计增长9.5%,印度7.8%,东南亚国家联盟5.2%。尽管亚洲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出席论坛的与会者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种强劲增长有其脆弱性。美、欧经济毕竟是世界经济的大头,它们情况不好,一定会拖累我们,绝不可盲目乐观。亚洲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的,我们对美欧市场的依存度很大。美欧市场在萎缩,必定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当然,我们正在调整发展的模式,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十分及时的,同时,也要看到转变发展方式也绝非易事。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东亚为代表的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未来潜力与广阔市场,对澳大利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推动其开始将经贸重点转向亚洲。进入90年代,基廷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快了将对外政策重心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步伐,提出了“面向亚洲”和“融入亚洲”的口号与政策。概括来讲,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是:以东亚为重心,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进程,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尽快融入亚洲,以东亚蓬勃的经济带动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对于澳大利亚问题研究不深,研究成果不多,对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关注。但2011年底爆出美国将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建设军事基地的消息后,位于中国南面的这个中等强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对中国未来发展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逐渐凸显。本文将从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原因、亚洲政策的内容及澳融入亚洲的困难三个方面来梳理国内学术界对于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研究状况。

二、主题

(一)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原因研究

促使澳大利亚转变亚洲政策,逐步走向亚洲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地理区位因素。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实现腾飞,四小龙和四小虎相继出现,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军。澳大利亚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澳大利亚的出口收入里,每4美元中就有3美元来自亚太地区”i。澳大利亚政府认为,与亚太地区的紧密合作,将为澳未来经济利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就澳大利亚国内而言,其经济长期以农、矿业为支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英国加入欧盟,抛弃了澳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将澳大利亚排斥在外,迫使澳大利亚不得不就近在亚洲寻找贸易伙伴。余行在《澳大利亚靠向亚洲》一文中指出,“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的处境也使它把目光投向亚洲。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够周联盟的扩大及其内部建设深化,澳大利亚深感与传统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关系在‘疏远’,如果再被排斥在亚洲经济圈之外,它的前途实在不妙”ii。“澳在失去传统市场之后,致力于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把重点放在本地区,强调的不再是与英的文化联系,而强调地理上的相邻关系在对外贸易关系的地位,积极参与亚太事务”iii。开辟亚洲市场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正如萧子华、杨洪贵在《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探析》一文中所说,“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往来,可以为其农产品开辟新市场,保证最主要的外贸收入,还为新发展的矿产品找到了持续扩大的买主,增加了外贸收入。”

在安全上,澳大利亚从军事合作的高度考虑,在防务问题上突出了与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澳大利亚认为,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其战略潜力大为增强,因此澳大利亚有必要将防务重点转向亚洲国家。余行在《澳大利亚靠向亚洲》一文中说,“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合作安全的热情倡导者,它不仅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提议国,还是东盟七个正式对话伙伴之一,同时也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参与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除担心东南亚极端伊斯兰恐怖分子对其发动恐怖袭击外,还担心朝核问题对亚太地区稳定产生冲击”iv。东北亚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经济利益所在,一旦该地区发生动荡,澳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澳大利亚希望与东亚国家一同努力,确保该地区的稳定。

地理上的原因已迫使这个历史上的英联邦国家成为广阔和复杂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理查德C?史密斯曾说,“地区间贸易与投资及跨边界生产的进程发展迅速,这加强了这一地区国家的相互依赖,同时也促使各国政府在制定及执行对外政策时将地区的稳定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v张秋生的《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中指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矿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澳洲商品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地理位置临近亚洲为澳大利亚转向亚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vi。“澳大利亚紧邻东亚,与印尼、菲律宾仅一海之隔。澳与亚洲各国无领土和种族纠纷,其形象易于被亚洲各国所接受”vii。

(二)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内容研究

孙晖明在《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中将澳大利亚亚太战略的内涵概括为,“以东亚为重心,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进程,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尽快融入亚洲,以东亚蓬勃的经济带动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发展”viii。王发恩在《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一文中指出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意图是,“政治上,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朝机制化方向发展,使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发挥目前尚无其他组织可替代的作用;经济上,融入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以带动澳经济的持续增长”ix。

经济上,澳大利亚注重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的作用,密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往来以从推动本国经济的转型和繁荣。澳大利亚政府确立的“首要原则是与经济强劲发展的亚太地区建立更密切的融合”。x王发恩在《澳大利亚走向亚洲》一文中说,“重视扩展与亚洲国家特别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关系,拓展亚洲市场是澳大利亚‘走向亚洲’的核心和目标”xi。高速发展的亚洲经济已成为带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91年,澳大利亚经济衰退后在短短两年内走出低谷,其关键就在于亚洲国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所说,“澳大利亚靠近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而且已同它建立起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我们澳大利亚人的历史性的好运气”。

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着眼点并非仅仅着眼于经济,寻找新的战略支撑点、联结新的政治伙伴也是澳大利亚对亚洲政策的重要内容。侯敏跃在《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一文中将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亚太安全战略定义为“睦邻合作维护区域和平”xii。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非常注重发展与中国、日本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并与之合作,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80年代,澳大利亚领导人曾经强调,“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协助缔造和平、稳定、良好的国际秩序,并将运用外交、军事、经济、发展援助、人才交流等诸多政策服务于这个目的”xiii。

(三)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困难与障碍

很多学者都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在文化习俗上的不同点是澳大利亚在亚太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大障碍。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表示,“澳大利亚不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也绝不可能成为亚洲国家,正如我们不可能也不希望是一个欧洲国家、北美洲国家或非洲国家一样”。亚洲地区各国都有着自己深厚的民族意识,反对将西方的价值观强加于己。而同西方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常常喜欢拿“人权问题”做文章。这一点,恰恰是影响其与亚洲国家关系的障碍。因此,汪诗明和王艳芬在《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澳大利亚政府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改变公开谴责亚洲国家人权状况的方式”xiv。澳大利亚能否真正融入亚洲,根本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与亚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澳大利亚虽然转变了亚洲政策,与亚洲的接触和往来增多,但其与美国的全面外交关系对其国内政治和外交等方面仍有重要影响,且澳对亚洲政策的重点仍然在经济上,而政治和安全则居于次要位置。张天、张晓虹《论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中说,“它(澳大利亚)对美国推行的是全方位的外交,即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和经济上都倚重美国,而对亚洲的外交则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外交,可称‘经济外交’,换言之,澳大利亚把亚洲首先看作是自己的市场”xv。

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另一障碍是其产业结构比较落后。澳国内农矿业发达,工业多是资源加工型,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相当比重,在亚洲地区缺乏竞争力。周戎在《澳大利亚正在全面转向亚洲》一文中说,“澳名为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酷似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已低于‘四小’,东盟各国对澳的经济实力评价不高,与其合作的兴趣不浓,对东盟和澳的合作前景和成效也持谨慎态度”xvi。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澳大利亚更需要亚洲,而不是亚洲更需要澳大利亚。

面临北美和欧洲的竞争。孙晖明曾经明确指出,“长期以来东亚国家一直是美、日、欧的市场。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使美欧国家重新制定‘亚洲战略’……澳想在东亚站稳脚跟还得面临欧美的严峻挑战”xvii。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障碍,澳大利亚要想真正融入亚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澳大利亚政府必须接受和尊重亚洲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改变自身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与亚洲地区同等的繁荣。

三、结论

国内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术成果较少,且集中于亚洲政策的原因和内容方面。相比之下,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朝鲜政策的研究不足,文献数量屈指可数。另外,21世纪以来对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的研究成果数量较上世纪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积极参与亚洲事务,扮演了一个正面的合作伙伴的关系,但其在经济上对亚洲的作用又不是非常突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随着2009年美国新亚洲政策的提出和2011年美国表示要在达尔文建设海军基地,澳大利亚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影响凸显出来,理应受到关注。

注释:

i理查德C?史密斯,刘樊德.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当代亚太,1997(2):15.

ii余行.澳大利亚靠向亚洲[J].世界知识,1994(9):18.

iii萧子华,杨洪贵.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探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60.

iv崔立如.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6/2007[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06.

v理查德C?史密斯,刘樊德.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当代亚太,1997(2):15.

vi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5):45.

vii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23.

viii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19.

ix韦政强.走向多极的世界[M].北京: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6:91.

x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澳中关系[Z].澳大利亚驻华使馆,1995:34.

xi王发恩.澳大利亚走向亚洲[J].?望,1994(22):49.

xii侯敏跃.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4.

xiii侯敏跃.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4.

xiv汪诗明,王艳芬.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挑战与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5):47.

xv张天,张晓虹.论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1993(1):69.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1篇4

东亚和欧洲、北美经济呈现不同走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2019年,东亚经济增速将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增速将分别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东亚仍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亚洲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货物贸易失衡状况正在改善,但服务贸易失衡格局进一步扩大。亚洲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输入国,欧洲和北美国际服务贸易净输出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5年亚洲有望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根据权威预测,欧洲有望于2017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北美也有望于2019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届时,全球对外投资格局将发生逆转,亚洲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欧洲和北美成为资本净输入地区。

东亚地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有所上升。东亚经济仍具有较强活力,失业率普遍在5%以下。

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大

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按汇率计算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但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中国放眼全球实施扩大内需、“一带一路”等战略,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大。如扩大内需不仅促进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而且扩大进口需求和对外投资,进而带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据估计,2014―2022年,中国进口累计将达1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地区贡献7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最有利于拉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经济贸易机制。“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希望通过推动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商品、服务、资金、产能和技术跨境流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经济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是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从现有条件看,国际油价长期在较低价位波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

【摘要题】地区经济

【关键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因应对策

【正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在直接推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愈益自由流动的同时,也间接影响着不同经济体的法律、政治和文化不断交融与相互吸收。由此,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呈现和发展,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共同体和关税同盟日益多见。至今,已经很少有人怀疑经济合作对于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贸秩序的维护所起的作用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欧洲、北美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成功以及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缺失而致的风险呈现,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也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呼声。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在我国政府、学界和企业界也逐渐形成共识。

一、亚洲区域合作的艰难和曲折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起步晚、进展慢。尽管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形成为亚洲合作增添了亮点,中、日、韩3国最近也异常积极地参与合作谈判,但显然,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洲,而且在促进亚洲更大发展和协同抵御风险方面的能力也差强人意。较长时期以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甚至止步不前,期间经历的艰难与曲折曾经一度令亚洲乃至世界不满和失望。形成这种局面,既有亚洲各国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多方面因素。

(一)内部原因

1.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不利前提条件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亚洲经济曾经一度扮演着“黑马”的角色。“亚洲四小龙”的出现,日本经济快速腾飞和东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20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无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然而,亚洲经济发展又是极度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相差悬殊,例如,日本的GDP高居亚洲各国之首,它是马尔代夫的7000余倍,达东盟15国GDP之和的5倍多;其次,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今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而有的国家则发展缓慢或停步不前,甚至出现阶段性倒退的情况。

由于存在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亚洲各国富者(如日本和韩国)大多不惜舍近求远寻找美欧俱乐部,穷国(如巴基斯坦和朝鲜)则囿于本土埋头苦干希望早日脱贫,相互之间既存在需求不对称,又难以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合作途径和内容。

2.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多样性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制约因素尽管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总体方向下,各国对外优先发展经济与贸易关系的总体方针不容置疑。但是,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对于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视,甚至在一些时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建立紧密和不断提升的经济合作关系而言,政治法律方面的阻碍更显突出。经济上,亚洲各国大体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发达程度又相差较大)。但政治上,日本、韩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推动下建立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治体制缺乏稳定,中国则在“一国两制”的构思下一国四区,政治体制也不尽一致。在各国政治体制各不相同而且缺乏认同和兼容性的情况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也就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

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亚洲各国的法律体制也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合作,必然有赖于组织成员间的制度设计和权威规则的确立,但更需要各成员从根本上确保这种合作在其领土范围内有效和切实的实施。从法系来看,亚洲既有完全的英美法系国家,又有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还有中华法系等其他法系的国家;从法律实践情况来看,既有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法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国家(或地区),也有立法正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的中国等一些国家,但依然存在一些立法滞后、欠缺稳定和连贯等各种缺陷的国家。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一块难愈的“硬伤”。

3.政治和军事上的猜忌甚至对垒对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构成不小的损害与西欧、北美不同,亚洲各国(地区)之间缺乏信任,政治上、军事上彼此猜忌和对垒比较明显。尽管亚洲地区并未造成现实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南亚安全问题时有爆发,朝鲜半岛局势并不稳定,东南沿海纠纷依存,台湾问题成为敏感话题,加之日本的历史问题,使得这一地区政治上不团结甚至互相拆台,军事上互不信赖,甚至时有摩擦。在这种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缺乏基本的基础条件,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纷纷采取“舍近邻而结远亲”的方式,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反而遭到忽视或者无视。

发展经济关系、建立经济合作离不开彼此信赖的政治和军事关系。难以想象,在一个政治上相互猜忌,军事上彼此对峙的地区,经济合作如何能够得到实质性推动。而这也就是亚洲或亚太合作论坛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性成果却鲜有达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4.文化的雷同但非同质性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个重大障碍亚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大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大和族、朝鲜族、蒙古族,同时又是世界上民族状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各民族长时期以来,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巨大差异的文化心理素质。例如,日本(大和民族)由于受到鲜明的岛国意识影响,不愿与东北亚的穷国进行经济合作,而把合作的重点放在富裕的美国、欧洲和东南亚。中华民族则在漫长和令人骄傲的历史中形成了“大国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文化总体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文化为传统。实际上,小农经济、宗法家庭和儒家文化的文化心理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甚至严重违背,对国际经济合作则往往形成羁绊。朝鲜和韩国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它既有类似日本的岛国心态,也无法脱离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复杂而又不稳定。

亚洲各民族,无论是在语言系属、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习俗上,还是在道德伦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文化色彩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这里,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相互关系的排斥性和松散性。反映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就是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无论是论坛还是经济圈,各国都想把“圈”建在以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并不愿把力量投入到地区合作具体内容上,便是由民族文化心理因素造成的在经济合作中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的具体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治体制各不相同且彼此缺乏信任,军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垒,文化上相近交叉但不同质,从而影响了亚洲各国普遍性的对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不认知、不认同乃至冷淡的态度。

(二)外部原因

1.美日关系过分强化制约了日本在亚洲的力量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通过缔结《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确立了美在日驻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扶持日本经济发展的方式,在日本乃至整个东亚和亚太地区维护其军事地位政治影响。美国希望加强美日战略联盟,以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其在亚洲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利益,因此极力反对日本参加其他组织从而淡化日美关系或者对既存格局形成损害。从日本方面来看,既希望维持与自己的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特殊关系,又迫于自己政治上在亚洲孤立的尴尬地位和处境,因此在亚洲是“欲有所为又不敢大为”,只好小心谨慎从事。

2.总体稳定但麻烦不断的中美关系分解了中国的精力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尽管双方已经提出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但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在贸易、人权、武器控制等方面的分歧长期存在,而台湾问题更是敏感和核心的问题。中国需要亚洲,但似乎更多的时候,中国不得不努力改善和发展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过去较少参与亚洲经济合作的一个方面原因。

3.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东南亚各国的自主权基于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巨大而且日益重要的市场,美国不愿放弃这种优厚的利益。根据美国的战略,占领和维护市场的重要一点是排斥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亚洲经济组织,尤其是一个由可能取代美国在亚洲地位的中、日、韩主导的经济组织。而东南亚国家虽然对日、中、韩等亚洲邻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同时也不乏竞争性,从而出现一种消极对待区域经济合作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对美国经济较强的依赖性以及美国在各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力,东南亚各国也一时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和压力,更多的时候只好看美国人的眼色行事。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6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7

连日来,这个风光旖旎的海滨小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40多位政府首脑、部长级官员,近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2000多名中外参会代表以及媒体人士齐聚这里,博览天下,博采众长,研究并交流“博鳌观点”和“博鳌方案”。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是什么?

亚洲各经济体如何在世界变革中迈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如何继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持续高增长的亚洲及中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如何续写“亚洲奇迹”令世人瞩目。

20多场以全体大会、分论坛、圆桌会议、餐会等不同形式的脑力激荡,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知名学者坦率而深入的讨论,探寻发展路径,凝聚发展共识。

“我们相信,广袤的亚洲大地一定能为各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变革的世界,亚洲人民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携手前行,实现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美好未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掷地有声。

世界经济正处于关键时期

“全球经济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是首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新判断。近一时期以来,世界经济显露恢复的迹象,一些国家出现好的增长兆头,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欧洲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

环顾全球,受债务危机影响的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成为目前乃至今后几年威胁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大和综研理事长武藤敏郎和花旗集团高级顾问罗德斯都认为,欧债危机可能会长期化,未来很长时间欧洲经济都将保持低增长状态。博茂集团董事长苏埃德表示,欧洲要想彻底化解危机,必须进行结构性、机制性改革。

由于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政策困顿难行的两难局面,2012年进入大选年的美国经济也是欲振还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刘明康说,虽然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复苏信号,但从中长期看,美国经济仍然令人非常担忧,主要问题包括就业市场难以完全恢复到常态,消费也难以恢复到健康水平。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遭遇“信心危机”。亚洲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高级执董劳伦斯.格林伍德表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加快步伐。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任,并成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重要力量。博鳌亚洲论坛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新兴11国整体的名义GDP规模较20年前扩大了5.6倍,占全球GDP份额翻了一番,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与会人士的共识。

亚洲在深化合作中前行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是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亚洲经济率先复苏,呈现出比较好的基本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亚洲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30%以上,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30%。格罗夫指出,到2050年,亚洲经济总量将占到世界的50%,而这基本是亚洲在300多年前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亚行将此定义为亚洲的再次崛起而不只是亚洲的崛起。

亚洲各国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结成了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并使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正是有这些机制上的沟通,再加上各国基础设施等的连通,构成了亚洲发展的后发优势。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基地,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瞩目,但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使亚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博鳌论坛制造业圆桌会议上,不少嘉宾认为,开放合作应成为亚洲制造业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韩国三星电子前社长李润雨认为,亚洲制造业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亚洲各国未来应该在技术层面加强合作,在研发、标准化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亚洲已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能进一步展现。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表示,亚洲各国在以往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已经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各种形式的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和挑战,也必然成为亚洲各国之间开展更加深入合作的动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中国发展态势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密不可分。中国今年将GDP预期增速定为7.5%,这是GDP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中国经济预期放缓,成为本次论坛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

在博鳌论坛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圆桌会议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国际经济的衰退,中国政府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澳大利亚;亚太经济策略;根源;意义;问题和挑战

澳大利亚位于西南太平洋地区,面积达76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口仅20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虽然地处亚太地区,却完全由欧洲移民统治,属英联邦的成员国,因此长期被西方看作为欧洲的海外部分。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重心的东移,澳大利亚的对外经济策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开始重新审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制订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欲将澳新紧密经济区与东盟结为一体,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多边经贸关系。二是以亚洲为重心,优先发展同日、中、韩等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由此,澳大利亚的经济和外交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笔者试从这一历史性转变产生的根源与意义作一概要论述。

一、二战与澳大利亚对亚洲认识的转变

澳大利亚认识到亚洲的重要性,并与之建立关系始于二次大战。这种变化是在它逐步摆脱了英国对其外交的控制之后发生的。二战中,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英伦三岛已自身难保,根本顾不了澳大利亚。为了自身利益,当时执政的澳大利亚统一党领袖莱n斯不顾英国和党内外保守势力的反对,决定同美国、日本、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39年莱n斯去世,继任总理孟席斯同样重视亚太地区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1940年9月,澳大利亚终于摆脱了英国的外交控制,开始向亚太大国派谴使节,在对亚洲关系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果说二战以前,澳大利亚还在缓慢地了解、接近亚洲,那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则使其迅速、无情地卷入了亚洲。

1942年2月19日,日机轰炸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面临历史最严峻的考验,澳大利亚被迫做出两项重大决策:一是决定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将澳大利亚建成美国太平洋后方基地。二是将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作为亚太地区主要抗日国家之一和同盟国的一员,澳大利亚也在对日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二次世纪大战使澳大利亚从孤独的“南方大陆”变为亚洲反法西斯盟国存亡与共的国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对亚洲的认识,促使其重新制订亚洲政策。

二、“亚太经济”策略确立的根源

澳大利亚推行亚太经济政策,是由国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就国内而言,长期以农、矿业为经济支柱,使其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从国际上看,欧洲经济一体化,英国加入欧盟,抛弃了澳、新(西兰),迫使澳不得不就近寻找贸易伙伴。而亚洲太平洋地区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焦点。因此,澳大利亚转向亚太地区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所决定的。

(一)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

澳大利亚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品(农牧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输出长期是其经济命脉。

澳大利亚享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输出国和第二大羊肉出口国,其羊的头数占世界总数的1/6,羊毛产量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70年代以来,其养牛业也迅速发展,80年代其牛肉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牛肉出口量的1/4。种植业方面,澳大利亚的两项出口大宗是小麦和甘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小麦出口国。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第二大蔗糖出口国,仅次于古巴。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输出国,农产品在其出口产品中长期占很大比重。

澳大利亚不仅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也被人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但是直到50年代,澳大利亚还是一个需要部分进口资源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石油、铝土甚至铁矿石的一部分都有赖于进口。然而5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戏曲性的变化。1955年,在昆士兰的韦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铝钒土矿。1957年,在纽曼山找到了新的大铁矿。此后10年中,不断有各种新的矿藏发现。到60年代末,澳大利亚已被证实是世界上铝土矿蕴藏量最大的国家,铁矿石的实际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位,同时找到了石油、天然气和更多的煤以及铀、锌、镍等数十种矿藏。1973年,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钒土矿生产国和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国。此外,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铀的主要出口国,第三大黄金生产国和锰矿石的主要出口国。到70年代中期,矿产品的出口价值已占澳大利亚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澳大利亚的上述经济特点,决定了其经济严重依赖于国际商品市场。因而,澳大利亚要发展和繁荣就必须与世界各地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与亚太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关系。

(二)澳英传统经济关系削弱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对外经济关系主要面向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二战前,澳大利亚出口总值的70%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英国在澳的投资约占在澳外资总额的70%以上。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下降,并开始在远东地区收缩。1949年,英国供应了澳进口货物的50.5%,并接纳其出口总额的42.2%,1958-1962年间,英在澳投资占澳大利亚同期外资总额的50%以上,60年代以后,英在澳对外关系中的地位迅速下降。澳对外出口额在澳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69年的11.9%下降到1995年的4.8%。导致两国贸易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其一,二战中,英澳关系受阻,美国伺机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排挤英国势力;其二,英国在战后经济实力下降;其三,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由于欧共体实行贸易壁垒政策,对欧共体以外的国家征收高额农产品差价税,税额相当于以前农产品关税的三倍。迫使澳向亚洲寻找新的市场。

1992年就任的基廷总理说:“澳大利亚靠近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而且已同它建立起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我们澳大利亚人历史性的好运气。”他还说,“澳大利亚人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未来已不能再靠地球另一端的欧洲,而要依靠自己的邻居,即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的舆论也普遍认为,无论是从战略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考虑,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实体,它和亚太地区的前途息息相关。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1篇9

【关键词】亚洲国家;福利制度;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要将亚洲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亚洲不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各国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均有很大差异。如日本早已是公认的发达国家.其不仅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近半个世纪,而且福利制度伴随经济发展而日臻完善;韩国等亦在上世纪80年代即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国民福利亦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他多数国家还属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亚洲多数国家毕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并且大多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从宏观上加以考察,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结论。

通过对亚洲一些国家福利制度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一些现象:

1.普遍奉行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的取向。与欧洲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水平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的规律相比较,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并未遵循这一规律。例如。战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作为率先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就一直追求高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福利的改善,长期将发展经济视为重中之重,注重储蓄与发展,以小规模的社会福利公共开支作为其发展经济的优势。后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增长优先的低福利政策取向。在增长优先战略的指导下,人们将社会福利看成经济增长的负担,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削弱国际竞争力,甚至将福利与养懒汉等同起来,并将相对忽略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持低福利政策视为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的现象,便是在最近几十年间,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社会福利制度却进展缓慢,国民福利依然处于低水平状态。据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5月14日的一份对亚洲各国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比较研究报告《社会保护指数》显示,亚洲各国用于社会福利的平均开支低于gdp的5%,给予失业人口、老人、穷人和残疾人的财政资助平均水平仅达到联合国规定的35%。可见,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取向的直接后果,即是社会福利支出严重偏低,对国民福利保障严重不足。

2.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普惠性弱,不公平性突出。除日本、韩国等极少数国家外,亚洲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都很低。以中国为例,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只占应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2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亦在同龄人口中只占20%左右;即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亦仅有5%左右的人口直接受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虽然在加快,但还有3亿左右的城乡人口缺乏医疗保障,而在农村参加了合作医疗的乡村居民实际得到的医疗保障待遇不足其医疗支出的1/3。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家,均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与覆盖率低并存的另一现象,是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非常突出。各国的公务员普遍享有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但普通劳动者享受的福利保障却非常有限,高水平福利保障、低水平福利保障与缺乏福利保障的群体现象.在同一个亚洲国家往往并存,其体现的往往是强者优先、弱者居后的顺序。折射出来的同样是增长优先战略。

3.与就业、收入密切关联而与公民权的关系并不紧密。尽管欧洲国家早期的社会保障是与就业、收入密切关联的制度安排,但战后却日益与就业、收入有了距离,而与公民权直接相关。基于公民权的福利制度安排,必然是普惠的、公平的制度安排。然而,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普遍以社会保险为中心。以劳动者甚至只以公职人员为核心,国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就业或者其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而且往往是正规就业才较易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其实同样是基于增长优先、效率优先的发展取向,从而很自然地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4.福利制度的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与欧洲国家相比,亚洲各国的福利制度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日本是一种亚洲型的福利国家,新加坡选择了独特的公积金模式.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混合型福利制度,其他国家在福利制度安排方面亦有很大差异。这一方面表明了亚洲国家在建设自己的福利制度时没有盲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同的国情对福利制度的客观制约作用很大。

5.家庭保障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传统影响深远。尽管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全球化思潮对亚洲人的影响非常大,但家庭保障作为亚洲共同的文化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着福利制度安排及其政策取向。在中国,占总人口60%以上的乡村人口就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保障,无论自愿与否和是否具备保障能力,家庭都必须承担起保障家庭成员的责任,在其他多数亚洲国家也是如此。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家庭内部的保障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亲情关系,但它也直接制约着福利制度的社会化与普惠化。并通常构成亚洲一些国家延缓建立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好理由。而在缺乏正式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正式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保障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将家庭作为最主要的保障资源,并且完全可能因为维护一个家庭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而损害另一个家庭成员的正常权益.从而从另一个侧面造成对社会公正的损害。

6.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构成了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新挑战。尽管亚洲总体上属于年轻型,但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正在步日本后尘而进入老年型社会,中国于2000年进入老年社会,少子高龄化现象正在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向更多的亚洲国家蔓延,同时乡村的老龄化明显快于城市老龄化,这是亚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以中国为例,以亿计的乡村年轻人离开农村而迁入城镇,老年人口在农村居民中的比重急剧上升;类似的现象在泰国、蒙古、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同样在大规模出现,并必然向更多的亚洲国家蔓延。然而,这些亚洲国家还未能够为老年社会的到来做好相应的财政与服务体系的准备。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增长,亚洲多数国家的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中国的情形就十分明显,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其他亚洲国家也是如此。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必须应对的挑战。

那么,当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亚洲国家的福利制度何去何从?是仿效欧洲国家,还是向美国靠拢,抑或是走出自己的新路来?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在遵循福利制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发展之路。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21世纪被称为亚洲的世纪。在亚洲各国经济都在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亦必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笔者认为,有五个趋势将不可逆转:

1.调整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并将人民带入福利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日本早已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福利社会。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正在将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列为国家发展的追求目标。中国则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近几年中国执政党与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多个东盟国家亦在扩大自己的福利支出。所有这些,都表明亚洲国家正在向欧洲健全的能够体现民主和公民权益的福利制度靠拢。新自由主义取向的发展理念正在亚洲许多国家遭到挫折。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的要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的,民生问题升级的主要标志就是对社会安全网的要求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也是亚洲国家长期奉行的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取向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具有必要性,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引发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等,这些问题必然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努力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趋势不可逆转。基于多数亚洲国家过去长期采取低福利政策并导致保障不足的现实格局,人民对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的强烈要求与愿望,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与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再加上各国对公民权的日益认同、民主化进程加快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可以肯定亚洲国家未来必定大幅度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并通过建设健全的福利制度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目标。保障水平低下、覆盖率低、不公平性等局面将会逐渐得到改变。

3.遵循公平、正义、共享的新价值观,将大量被排斥在外的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和乡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可逆转。从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实践可以看到,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人口和乡村人口往往被排斥在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排斥不仅进一步放大了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而且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并最终会损害效率,因此.公平、正义、共享将成为新世纪亚洲国家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而统筹正式部门就业人口与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的福利制度,统筹城乡的福利制度,即是消除社会不公和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尽管将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和乡村人口纳入正式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障碍,但其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4.理性选择福利制度.努力实现可持续福利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从亚洲各国对待福利制度异常小心谨慎来看.并不完全是排斥福利的结果,而是包含了理性选择福利制度的成分在内.因为福利的刚性增长规律和欧洲部分国家因福利水平过高而造成的一些并不完全正面的影响,客观上告诫亚洲国家在设计自己的福利制度时需要理性。中国走渐进改革的道路,强调尊重国情,其实也有着理性的考虑因素。因此,简单模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理性寻求可持续的福利社会发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澳大利亚;亚太经济策略;根源;意义;问题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2-0119-03

[作者简介]刘有发,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澳大利亚经济。(江西南昌330013)

澳大利亚位于西南太平洋地区,面积达76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口仅20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虽然地处亚太地区,却完全由欧洲移民统治,属英联邦的成员国,因此长期被西方看作为欧洲的海外部分。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重心的东移,澳大利亚的对外经济策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开始重新审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制订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欲将澳新紧密经济区与东盟结为一体,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多边经贸关系。二是以亚洲为重心,优先发展同日、中、韩等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由此,澳大利亚的经济和外交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笔者试从这一历史性转变产生的根源与意义作一概要论述。

一、二战与澳大利亚对亚洲认识的转变

澳大利亚认识到亚洲的重要性,并与之建立关系始于二次大战。这种变化是在它逐步摆脱了英国对其外交的控制之后发生的。二战中,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英伦三岛已自身难保,根本顾不了澳大利亚。为了自身利益,当时执政的澳大利亚统一党领袖莱n斯不顾英国和党内外保守势力的反对,决定同美国、日本、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39年莱n斯去世,继任总理孟席斯同样重视亚太地区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1940年9月,澳大利亚终于摆脱了英国的外交控制,开始向亚太大国派谴使节,在对亚洲关系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果说二战以前,澳大利亚还在缓慢地了解、接近亚洲,那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则使其迅速、无情地卷入了亚洲。

1942年2月19日,日机轰炸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面临历史最严峻的考验,澳大利亚被迫做出两项重大决策:一是决定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将澳大利亚建成美国太平洋后方基地。二是将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作为亚太地区主要抗日国家之一和同盟国的一员,澳大利亚也在对日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二次世纪大战使澳大利亚从孤独的“南方大陆”变为亚洲反法西斯盟国存亡与共的国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对亚洲的认识,促使其重新制订亚洲政策。

二、“亚太经济”策略确立的根源

澳大利亚推行亚太经济政策,是由国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就国内而言,长期以农、矿业为经济支柱,使其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从国际上看,欧洲经济一体化,英国加入欧盟,抛弃了澳、新(西兰),迫使澳不得不就近寻找贸易伙伴。而亚洲太平洋地区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焦点。因此,澳大利亚转向亚太地区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所决定的。

(一)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

澳大利亚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品(农牧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输出长期是其经济命脉。

澳大利亚享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输出国和第二大羊肉出口国,其羊的头数占世界总数的1/6,羊毛产量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70年代以来,其养牛业也迅速发展,80年代其牛肉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牛肉出口量的1/4。种植业方面,澳大利亚的两项出口大宗是小麦和甘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小麦出口国。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第二大蔗糖出口国,仅次于古巴。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输出国,农产品在其出口产品中长期占很大比重。

澳大利亚不仅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也被人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但是直到50年代,澳大利亚还是一个需要部分进口资源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石油、铝土甚至铁矿石的一部分都有赖于进口。然而5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戏曲性的变化。1955年,在昆士兰的韦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铝钒土矿。1957年,在纽曼山找到了新的大铁矿。此后10年中,不断有各种新的矿藏发现。到60年代末,澳大利亚已被证实是世界上铝土矿蕴藏量最大的国家,铁矿石的实际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位,同时找到了石油、天然气和更多的煤以及铀、锌、镍等数十种矿藏。1973年,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钒土矿生产国和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国。此外,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铀的主要出口国,第三大黄金生产国和锰矿石的主要出口国。到70年代中期,矿产品的出口价值已占澳大利亚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澳大利亚的上述经济特点,决定了其经济严重依赖于国际商品市场。因而,澳大利亚要发展和繁荣就必须与世界各地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与亚太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关系。

(二)澳英传统经济关系削弱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对外经济关系主要面向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二战前,澳大利亚出口总值的70%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英国在澳的投资约占在澳外资总额的70%以上。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下降,并开始在远东地区收缩。1949年,英国供应了澳进口货物的50.5%,并接纳其出口总额的42.2%,1958-1962年间,英在澳投资占澳大利亚同期外资总额的50%以上,60年代以后,英在澳对外关系中的地位迅速下降。澳对外出口额在澳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69年的11.9%下降到1995年的4.8%。导致两国贸易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其一,二战中,英澳关系受阻,美国伺机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排挤英国势力;其二,英国在战后经济实力下降;其三,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由于欧共体实行贸易壁垒政策,对欧共体以外的国家征收高额农产品差价税,税额相当于以前农产品关税的三倍。迫使澳向亚洲寻找新的市场。

1992年就任的基廷总理说:“澳大利亚靠近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而且已同它建立起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我们澳大利亚人历史性的好运气。”他还说,“澳大利亚人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未来已不能再靠地球另一端的欧洲,而要依靠自己的邻居,即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的舆论也普遍认为,无论是从战略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考虑,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实体,它和亚太地区的前途息息相关。

(三)亚太地区的经济崛起对澳大利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经济增长率来看,70年代起,亚洲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为8%,1981-1987年间,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1.8%,美国为3.1%,日本为3.8%,韩国8.6%,香港5.8%,东盟国家如泰国5.6%,马来西亚4.5%,而中国为10.4%,而且在80年代初时,东北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地区。高速发展的亚洲经济已成为带动澳大利亚经济复苏、回升的火车头。澳大利亚之所以于1991年陷入经济衰退后,在短短两年内走出战后最长的低谷,经济增长率上升到4%,在经合组织的25个成员国中名列前茅,其关键在于亚洲国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欧洲联盟的扩大,澳大利亚深感与传统的西方贸易伙伴关系正在“疏远”,如果在被排除在亚洲经济圈外,前景实在堪忧。总之,亚太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澳大利亚的关注和重视,在其政界、工商界、学术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反响,尤其就经济发展而言,亚太经济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它急需的市场和机会。亚太的发展和繁荣成为澳大利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也是澳大利亚未来希望之所在。

(四)人口与地理因素的影响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移民开发起来的国家,目前,澳大利亚总人口中有20%出生于海外。但是澳大利亚的政府以前推行一项歧视亚洲移民的“白澳政策”,接受移民的主要是英国等欧洲国家。70年代起,澳大利亚逐步放弃了这项种族歧视政策,亚洲人移居澳大利亚的数字激增。现在澳大利亚的亚裔人口已达100万,占其总人口的1/18。

从地理上讲,澳大利亚与欧洲远隔重洋,从澳大利亚到欧洲的海上航程约相当于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二倍,相比之下,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犹似近在咫尺。尤其是1967年的中东战争以后,苏伊士运河经常关闭,从澳大利亚到欧洲的船队不得不绕道好望角,徒增了数倍的运输费用,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使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出口商不堪忍受,迫使他们就近在亚太地区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三、澳大利亚的“亚太经济”策略,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产地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农牧产品输出国。东亚国家和地区除了东盟四国外,都是工业原料纯进口国或地区,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至今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因此澳大利亚转向亚太地区,对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的工业原料和燃料支柱

澳大利亚矿藏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各种矿藏达80余种,其中蕴藏量量最大的是铁矿石、铝钒土和煤。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产品出口国,第三大铁矿石输出国和主要的氧化铝和铝钒土输出国。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1975-1984年,澳大利亚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煤炭出口猛增了135倍,并占1980年日本进口的40%。1983年,澳大利亚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矿产品出口总额为97.29亿澳元,其中日本就占了42.4%,日本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产品进口国。事实上,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工业原料和燃料的供应基地。

其次,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国

澳大利亚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它的羊年饲养头数占世界地一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输出国和第二大羊肉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牛肉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蔗糖出口居世界第二,小麦出口居世界第三。从农产品的价值来说,澳大利亚仅次于美国而占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澳大利亚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国,小麦、羊毛、蔗糖的出口,一半以上集中在亚太地区,尤以日本、中国为多。

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澳大利亚在经济上融入亚太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阻碍了双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的合作。澳大利亚在文化上深受西方的影响,目前其国民仍主要由欧洲移民的后裔组成,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突出地表现为澳在人权问题上与亚洲各国的分歧与矛盾。澳大利亚经常大肆抨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违反人权”的行为,这极大地伤害了亚太各国的感情,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公开说:“澳大利亚由于文化上属于欧洲,便感到有权告诉别国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它当然与我们这个集团格格不入。”其次,澳大利亚虽属发达国家,但其综合国力在西方只是二流国家,在亚太地区也不占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经济结构尚未根本变革,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例仍不及初级产品。澳大利亚国内工资成本高,人均实际产值不到韩国、中国台湾的一半。

五、结束语

澳大利亚为适应国际经贸新形势,调整其经济政策,实行了自由、开放、多元的经济体制,澳大利亚是外向型经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其极力推行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反对贸易壁垒,意在发挥其农矿、科技、银行、保险、教育、旅游等优势,在亚洲占据更多的市场。总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亚太地区美、日、俄和东盟等大国和国家集团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调整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澳大利亚推行亚太经济战略,与亚洲国家发展新型关系,遵循互惠互利互惠原则,加强技术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只要澳大利亚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握机遇,坚持既定的政策,就一定能够在发展与亚洲国家关系的同时发展自己,在亚太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永兴,等.澳大利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林汉隽.太平洋挑战——亚太经济及其文化背景[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3]沈仲芬.澳大利亚经济布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刘小龙.试析澳大利亚对外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j].世界经济,2003,(3).

[5]张秋生.二战以来澳对亚洲经济的演变[j].当代亚太,1996,(5).

[6]赵连启.澳大利亚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和平与发展,1998,(3).

[7]聂磊.浅析澳大利亚在经济上融入亚太的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03,(58).

[8]杨洪贵.论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经济根源[j].重庆师专学报,2000,(4).

[9]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11

区域货币合作是在国际金融权力日益分散、国际货币关系区域化的背景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地区)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货币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参与成员国货币的一体化,而货币的一体化也就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Hansen和Nielsen(1997)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一体化、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自之间相互矛盾的思想,认为要想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其结论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一体化、汇率稳定,成员国的货币政策自就必须放弃,从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中,当参与的各成员国在遇到不对称经济冲击时,进行经济调整的任务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进行,但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又不能过于独立,必须受共同的财政规则制约,否则就会动摇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

二、当前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

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诞生。欧元作为统一货币,从一开始就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不可改变的转换率,从而借助于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的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之一,欧元的顺利运行必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欧盟在实行统一的货币后为欧元区经济带来诸多益处,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消极影响,使得欧元区国家经济付出代价:一是成员国的部分经济让渡给欧盟后,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受到限制,不能再利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这两大宏观调控手段获得通胀和失业的最佳组合;二是可能降低一些成员国的福利水平。由于欧元区各国的企业税、增值税、资本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若某国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就会导致其它国家的资本流向该国。

三、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

中国作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加强了与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出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提出贸易立国的方针,以美国和欧洲为主要市场,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动力,迅速实现经济腾飞。20世纪70年代东亚出现“四小龙”,他们吸取了日本的经验,成功地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东亚第二批经济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东盟国家也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已接近新兴工业经济水平,成为东亚第三批经济增长点。目前,中国经济位于亚太前列。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中国的钢铁、原油、电力、化肥、化学纤维、电视机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

(三)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不断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的80%和外资来源的90%来自亚太地区。随着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将更深入地参与亚太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分工,促进各国的合作与往来,在亚太经济合作中起着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的可能性

亚洲货币合作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起步。亚洲区域合作最初可以追溯到1967年东盟的成立,合作的目的是基于政治和地区安全的考虑。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东亚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亚洲区域合作朝着经济贸易方面发展。1992年东盟倡议建立区域内自由贸易协议,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应运而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东亚各国在贸易和投资合作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在货币和金融合作方面基本没有往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两个层次上提出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一是全球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IMF没有向危机国家提供及时援助,而且援助条件相当苛刻,这促使人们转而寻求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二是在亚洲缺乏像欧盟那样有效的区域货币制度安排来防止危机的蔓延。因此,建立区域货币合作组织进而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成为危机带给东亚国家的最大启示。

在2000年5月6日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10+3的财政部长通过了日本提出的东亚货币“互换协定”。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在亚洲地区发生短期资本急剧流动等情况下相互提供干预资金以应付急需,各国相互交换经济和外汇方面的信息,建立一个预防新的货币危机的监督机构。“清迈协议”是一个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借助这个平台在融资时允许以本国货币代替美国国债作为担保,它与危机爆发以前缔结的回购协定相比较,对于借款人而言条件变得更加宽松。

五、中国参与区域货币合作需要注意的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

1、政治、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分歧和利益冲突

亚洲货币合作受各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制约,存在着政治、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分歧和利益冲突。亚洲货币合作需要各国主动放弃一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但除日本外,其他东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结构很不相同,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对于他们自身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国家很难做到牺牲内部增长来适应外部均衡的要求。

2、亚洲独特的“亚洲传统”

过去30多年来松散、非制度化的区域合作使亚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洲传统”。这个传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非正式性;二是强调达成共识。在这种传统下,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和谈判机制,亚洲各个国家都想分享合作的好处,不愿付出合作的代价。这种强调非正式性和达成共识的“亚洲传统”并不适合区域货币合作。因为任何有效的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通过正式的制度来确保利益的妥协和合作的实现。

3、区域内缺乏核心国和核心货币的基础

亚洲地区中日本是经济最强的国家,从亚洲货币合作的进展来看,日本政府在其中的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动荡不定,日本银行系统的巨额坏账呆账,日本经济的不振,再加上亚洲地缘政治和历史问题等多种因素,使日元作为亚洲中心货币存在太多障碍,人民币也理应成为亚洲中心货币的重要一极,但是因为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中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和不成熟,它还不具备成为亚洲中心货币的基本条件。

亚洲经济发展范文篇12

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10年前,在亚洲有关方面和人士共同努力下,博鳌亚洲论坛宣告成立。这是新形势下亚洲团结意识日益提高、合作意愿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10年来,博鳌亚洲论坛在凝聚亚洲共识、传播亚洲声音、促进亚洲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论坛之一。博鳌亚洲论坛之所以能够不断成长,得益于亚洲快速发展,也见证和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

10年来,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合作蓬勃推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亚洲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复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发展不仅有力改变着亚洲人民命运,而且日益影响着世界发展进程。

回首亚洲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亚洲能够发生这样深刻的变化、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是有着重要原因的。亚洲的发展,得益于总体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得益于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得益于亚洲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更与亚洲人民既坚持发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密不可分。

――亚洲人民历来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近代以来,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亚洲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亚洲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始终以不屈的意志和艰辛的奋斗开辟前进道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亚洲发展成就,是勤劳智慧的亚洲人民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奋斗的结果。

――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亚洲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亚洲人民勇于变革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探索和开辟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

――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亚洲是充满多样性的大陆,亚洲文明在多元文化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亚洲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亚洲人民既弘扬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又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亚洲和世界共同发展。

――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亚洲人民是一家。历史上,亚洲人民在掌握民族命运的斗争中曾经并肩战斗、风雨同舟。近年来,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抗击印度洋海啸到抗击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亚洲人民守望相助、患难与共。随着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人民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灾害,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对日本人民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手,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亚洲人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我们相信,日本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难、重建美好家园。

总之,以上这些优良传统是亚洲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亚洲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值得倍加珍惜、发扬光大。我坚信,只要坚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亚洲人民必将在前进道路上创造出新的业绩,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亚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亚洲,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人民信心更加坚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亚洲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存在。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依然是摆在亚洲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次年会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这是时代赋予亚洲人民的共同使命。我愿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尊重多样文明,促进睦邻友好。我们应该继续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相互尊重各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探索,把亚洲的多样性转化为加强交流合作的活力和动力,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不断提高各领域合作水平。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发展新趋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内需和外需均衡发展,同时兼顾速度和质量、效率和公平,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分享发展机遇,共迎各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推动地区所有成员共同发展。大国要扶持小国,富国要支援穷国,各国要相互帮助,共同把握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地区所有成员,让全亚洲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第四,坚持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安全。我们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观念,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照顾彼此安全关切,最大限度展现善意、智慧、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化解矛盾,积极促进地区安全合作,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第五,倡导互利共赢,深化区域合作。我们应该秉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各方共同意愿,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各类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行不悖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尊重地区外国家在亚洲的存在和利益。我们欢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积极参与亚洲合作进程,共同促进亚洲和平、稳定、繁荣。

女士们、先生们!

1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10年来,中国深化同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多个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同亚洲国家贸易额达到9316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9亿人口,成为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典范。中国同亚洲和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发展繁荣离不开亚洲,亚洲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

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久前,中国制定并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我们将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面落实这一规划,对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同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我们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这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重要机遇。

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的项目合作。我们将更多投资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同时增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10+1、10+3、东亚峰会以及中日韩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步发展。我们将加强同周边国家在交通、能源管道、信息通信、电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本地区互联互通水平。中国将继续推进同亚洲国家在旅游、文化、教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

近代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把亚洲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同亚洲各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邻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地区安全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中国永远做亚洲各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总之,我们对亚洲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亚洲更加美好的明天。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基金会感谢信范文6篇
  • 下一篇:有关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集锦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