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1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和其他,有金融产品的——金融市场。就像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支持电子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产或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金融工程、金融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彻底转变经营,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创新;制约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是个后发市场,金融工程的运用对我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强化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出大量的金融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能够满足各种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及流动性的需求,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提高。金融工程也是防范总体金融风险不可缺的技术资源,它能为中央政府提供新的金融监督技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金融工程有利降低交易成本及委托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一、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称谓起始于本世纪80年代伦敦的银行界。当时有的银行建立起专家小组,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并应用组合产品进行结构化管理,这一类是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和技术的研究。

二、金融创新工程化的历程与现状

由于金融理论及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越来越向知识化,科技化和工程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创新越来越依赖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理科学、统计学、博弈论、工程物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没有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理论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及其变化的复杂计算必须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金融业自身也越来越知识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将成为金融业最有利润来源的产业,科学技术成果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最有效工具,金融业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金融创新的内容所具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如电子计算机、通信革命、系统工程、网络化趋势,使金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技术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信用货币制度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安排。金融的“发展”使实际经济与象征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增加了金融活动中的风险,而以风险规避为目的的金融创新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金融风险,只是对风险的组合,同时却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形式——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的消失,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阿根廷金融危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风险关系着各国的国家安全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测定反过来又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得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压力测试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等技术成为金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三、金融创新的内涵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人们对金融工程的认识迅速拓宽,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AFE),把准确地界定这一新兴学科作为自己的职责之一,这就给出了金融工程的广义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所谓工程化的方法论则和其他现代工程学科一样,主要有数学模型、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技术手段。工程活动主要依赖于工程师们的创造性劳动,不拘泥于死板的理论教条。工程方法论首先是面向市场实际的,立足于解决问题,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是一切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适销对路,金融工程作为工程型学科,是围绕着金融产品的创造和实现展开的,而金融产品的推出和改进,又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金融工程活动,已经发展到“量体裁衣”地提供金融产品的原因。金融工程的工程方法论大量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也用于其他系统设计(CAD)和制造(CAM)的技术,至于是否可能向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方向发展,则可能是一个远景。

四、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约束

资本市场发育迟缓,规模狭小与信息成本高昂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我国金融市场狭小,信息成本高,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规模小且不够规范。更为主要的是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太慢,目前形成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行政色彩浓厚,虽然汇率已经并轨,但目前的汇率水平并不有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此外,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艰难,银行存货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仍然由国家控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因参与对象少,交易量不大基本上体现不出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更无法成为资金市场的基准利率,更为严重的是股份变动,除了经济主体的投机动机外,就是政府干预,很难反映真实投资价值。这种汇率,利率,证券行为等金融品种缺乏均衡市场价格,使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市场作背景,金融工程在中国微观领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缺乏合理的运作基础

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盲目性与非理性造成了市场运作的无序低效与功能扭曲,这种市场基础使金融工程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金融机构而言,实际上面临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问题,产权不明和责权权利的不统一,加上金融市场上高昂的信息成本,使得一些金融机构谋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寻租、内幕交易等行为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这又极大地防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育,要清除这些障碍,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培植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市场上的信息成本。

(三)体制的约束

由于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多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还没有实质性改变,在开发和利用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而政府部门不恰当地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体系的成熟度、调控能力与监管方式需进一步提高与变革。同西文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央行体系在调控能力与技术上仍有不少差距。此外,在监管方式上,我国应尽快实现从“机构型管理”向“职能型管理”转变,通过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实施规范化、一致化的管理来监管金融机构。

(四)理论制约

我国金融理论还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统计数理分析及其它尖端前沿科学的成就尚未用于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工程尚未得到应有的先进理论支持。

(五)技术、人才约束

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电脑化,通讯设施及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成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清算交易系统离高效、快速、准确要求甚远,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未能在金融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工程运用所要求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最后是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尚缺乏一批复合型人才去担任中国的“金融工程师”金融工程所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五、发展金融工程的思路

(一)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1.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同业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2.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金融调控和调调政策工具,改进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3.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经验和教育的借鉴,研究有效的针对金融工程运用及其产品的监管手段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4.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淡化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力量。

(二)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适当介入衍生金融市场

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大力发展现货市场,根据现货基础的厚实程度和现实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相应的衍生市场,充实金融工程技术发挥的工具基础,可考虑首先重点发展外汇、股票指数、国债的远期与期货市场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然后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使债券利率,优先股红利浮动化。最后试点并逐步推广期权与互换交易。在推广初期,应制定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并限制交易主体和品种,以控制风险和过度投机。

(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引进金融工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财技术

在目前金融工程难以马上应用于金融衍生工具创造的情况下,可考虑重点发挥其理财、风险管理功能、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个人日益旺盛的理财需求,投资银行不但要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业务,还要提供全方位的资本营运服务。投资银行应成为实施金融工程的急先锋,为国企改革提供资金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促使企业管理方式和股权结构转变,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市场的信息成本,提高金融效率。

(四)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工程建设和金融创新

中央银行应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进行模仿、改良、谨慎地尝试,如贷款承诺,可转让定期存单,贷款出售等。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金融工程人才

应努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为金融工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完善国内的清算交易系统,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也是金融工程运用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与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相结合来实现,中国金融业的整体效率的本质提高期待着中国自己的“金融工程师”的出现。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3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落后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来,中国金融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相对经济体制改革来讲,它是滞后的。它之所以滞后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金融面临着巨大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当时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当中,大量的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量的银行资金,银行背负了很重的债务,所以,受此影响中国金融改革步伐就比较慢。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金融的改革必须跟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只有跟上了,我们的经济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应该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因为民间资本最具活力,具有可持续性。而政府资本、国家资本相对于民间资本来讲活力是比较弱的,可持续性也缺乏。所以,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全国工商联在十几年前就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银行,当时朱镕基总理批准了,中国民生银行就诞生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现在看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办银行是完全可以办好的,但是,我们中等、小型的民营银行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问题,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起的作用太大了,超出了所承受的能力。很多西方国家市场融资过程当中,银行融资也就占到一半作用,但是,中国的融资市场是银行独霸天下,各种金融产品很薄弱,这样不利于金融市场发挥全面的作用,同时也使银行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个观点,金融体系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面向中小企业西方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兴起了一股新的金融风暴,那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当中飞速发展,虚拟经济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量。以美国为例,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包括金融衍生产品数量都是以几十万亿、上百万亿美元计算的。而它的实体经济力量也不过几十万亿美金,所以,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所产生的泡沫由于和一些金融高管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泡沫非常大。中国在这些年来也有此趋势,现在我碰到很多民营企业家朋友们,他们说:办实体经济无钱可赚、风险太大、责任沉重。因此,他们把投到实体经济的钱用来成立投资公司,进行短期操作。由于金融资本市场不开放,民间资本就变成了一种投机资本,本来是积极健康的力量变成危害金融稳定的力量。所以,实体经济必须要发展,但是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什么问题了呢?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银行利息太高,很多企业家跟我讲,他们好不容易搞到年息15%的贷款,还认为很好,甚至搞到20%利息的贷款也认为很好,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有多少企业卖产品能够净赚20%?30年来,中国通过努力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现在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当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这是发展必须走的历程,但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的基础,没有了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创造的基础。

所以,实体经济的问题是我们金融需要认真支持的问题。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调低了准备金率,也降低了贷存款的比率,这是一个方向,我认为还不够,还应该大大降低。现在金融机构的利润太高。根据2011年统计,金融上市公司行业就是十几家,金融上市公司利润占到了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说明金融体系太赚钱了,而实体经济就太困难了,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真正做到长期、共同的发展也是金融企业的长远之道。如果把实体经济逼入绝境,那么,金融企业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的贷款将变成死钱,将变成呆坏账,那个时候就会更困难。所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基础,对此应该形成共识,应该进一步降低贷款利息,金融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但是必须要使贷款企业也有足够利润,这样才能长期共同合作。现在最需要帮助的是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科技型的企业。科技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什么叫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的理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科技贡献率来实现的,那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实现了。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仍然是依靠大量投资、大量建工厂、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污染环境,那这种经济调整就无从谈起。所以,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不仅是科技企业也是其他生产要素要给予支持的。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1篇4

近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金融论坛”,专门围绕“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展开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指出,“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得到保障。”

这种情况在中国更加突出。朱光耀强调,应让银行资金运作得更加有效,让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更加突出它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益。财政政策,以及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同银行一起,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在深化结构调整,结构改革的前提下,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

加快金融结构转型

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2年,新增银行信贷达到96%,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占社会的比例上升到16%。从增量来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潘功胜认为,中国债务性融资仍然高度信赖产品信贷,但这种融资结构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同时,推动金融资源产业配制结构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线城市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也是实现金融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移动。实际上,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不同部门的调控,可以通过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引导金融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

还要建立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随着大型银行的股改和上市,民间资本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是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潘功胜相信,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转型,金融将会更有效率地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

毫无疑问,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表示:“金融与科技融合,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认为,银行业推进科技创新大有作为。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应重点增强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增强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郭利根指出,增强创新能力,一方面,银行业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领域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专业性,组建相关背景的专家团队,加快金融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另一方面银行业要转变思路,跟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趋势,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成果运用到经营管理中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延长服务时间,对科技创新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

银行业还需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郭利根认为,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征,创新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机制,是银行业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的内在需要,也是持续提高金融支持能力的基本前提。要深入研究科技创新领域金融交易的风险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做到对风险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科学管理风险,激发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

此外,还需要增强协作能力。郭利根强调,做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仅靠银行业是不够的。需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协调联动,需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需要多种融资渠道有机对接,特别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符合科技创新特征的新金融模式积极发挥作用,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还需要与科技部门、财税部门及地方政府密切地协作,建立财政、税收支持等长效机制,增加政策的协同性,防止碎片化,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持续的支持能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资源流动的机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表示,今后一段时期,证监会将以多层次市场建设中心,积极拓展市场的广度深度,积极发展分层次的场外市场,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稳步推进市场间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小企业私募债扩大到全国,继续支持境内企业以直接方式境外上市。

刘新华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把宝贵的要素资源,特别是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在实体经济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从而把资源引导到最需要和最有竞争力的环节。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的活力,推动各领域行政审批。

为此,刘新华表示,证监会将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鼓励证券期货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推出国债期货,推动煤炭、铁矿石等期货品种的上市,积极开发期权等新产品。同时,还将完善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机制,探索市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

产业融资渠道应更多样化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目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以房地产业为例,开发资金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卓越置业集团执行总裁张远博士表示:“我们感觉到现在房地产业融资工具的局限性,融资组合是非常简单的。”他认为,在整个房地产发展过程当中,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创新的力度是不够的。应该说房地产对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要求。

虽然信托渐渐成为房地产融资新的渠道,但张远指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政策和规定方面的限制。”

文化产业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深圳天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浩杰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的结合,以及金融工具在文化产业的延伸还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法国前财政部部长、欧洲50人论坛主席和创始人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认为:“金融创新是关键,但因为缺少监管和控制,它扮演的角色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他觉得碳融资就是一个例证。

“产融结合”被看成当前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蒋伟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大致有80%的企业都是在做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像通用、福特这些汽车制造企业,他们的金融和产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到,福特汽车的营业净利润里,有40%是来自于金融。”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5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也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方案》,紧密结合湖北实际,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做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产品创新和要素市场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东湖“资本特区”打造等几篇文章,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为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支撑。诚挚地欢迎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东湖“资本特区”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共同推进我省科技和金融创新。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

科技金融结合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与金融结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我们充分意识到其还处于初级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稳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时时总结推广经验;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技与金融资源,人杰地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工作,武汉已被科技部和“一行三会”纳入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区,很快就会对外公布。相信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作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也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益。金融可谓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血液,武汉缘何挤入含金量颇高的试点范围?除武汉尤其是东湖高新区在生物、新能源等产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外,武汉乃至湖北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的探索,已受到中央部委肯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

创建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加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紧迫工作。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鼓励支持科技金融基础较好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的先行先试。创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发展服务科技企业的新型融资机构,进一步促进融资性担保对科技创新的担保制度。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积极开展科技企业信用评级工作。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

依托资本市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性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客观上要求充分地发挥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服务业的杠杆作用。截至10月底,国内资本市场已有上市公司2304家,总市值24.3万亿元,资本市场为实现“十二五”开好头提供重要支持。

湖北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市场规模、融资能力、创新活力都取得长足进步。湖北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推动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行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直接引领和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以来,湖北有16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有11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成功摸索出利用资本、金融市场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的新模式。除利用证券市场做大高科技产业,在其它科技金融创新方面湖北也走到前列。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湖北用于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贷款,达到173亿元,200多家海外内创投、私募机构云集湖北,累计完成投资超过百亿元,这一规模不仅在全国排名第七,更位居华中各省之首。

中国保监会纪委书记陈新权:

武汉有能力在创新中先行先试

湖北武汉作为部级创新试点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核心城市,“十二五”时期落实中央要求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有能力也有条件先行先试,开创一条既有湖北武汉特色,又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科技金融结合新路径。

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共同开展了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专项工作,确定了包括武汉市在内的12个试点城市,推出了一系列保障科技创新的保险新产品,试点四年来科技保险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险新产品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深化保险与科技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湖北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

不要小视科技型小微企业

不要小视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乔布斯1976年创业的时候是在车库里面,还没有注册,他们三个人在车库中做实验,其中一人是把500块钱的计算机折价卖掉,而乔布斯是把价值1500美元的车卖掉,然后凑齐了1300美元的运营资金。这太小了,在今天来说就是微型企业,但是经过35年的发展,今天的苹果大家看看是什么样子,在个人电脑方面占世界市场的3.8%,每年的营业额是620多亿美元,市值刚刚超过埃克森、美孚,居全球第一,接近4000亿美元!搞市场经济所有的企业要从小微开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视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小微企业。东湖高新区有众多小微型科技企业,或许也具有成长为苹果的潜力。现在武汉拥有了科技金融先行先试的优势,关键是要把企业最核心的优势打造为融资的资本。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管金弘毅: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7

跑路、关闭事件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阵痛,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正极力摆脱昔日形象,贴上新的标签――FinTech。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崭新的FinTech时代正在到来。

FinTech即为“finance+technology”,原意指“金融科技”,其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广义上一切以科技和数据为核心驱动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的企业均属于FinTech的范畴。

不可否认的是,FinTech对金融业的冲击是长期的,它对金融业的商业模式、结构甚至整个价值链都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FinTech的冲击无疑也刺激了传统金融行业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如果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互联网巨头们挟场景的优势,令传统金融机构切身感受到它们巨大的威胁。那么在金融科技时代,在拥抱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之后,传统金融机构亦有可能在与互联网巨头们的竞争中谋得一次领先的机会。

在FinTech的诸多应用中,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核心,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带来金融业态的革命。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8

科技金融是实践提出的理论问题

在国外文献中没有“科技金融”这个术语,科技金融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金融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制共同作用的产物。科技金融思想缘于科技创新实践衍生出的三个理论问题:供给与需求矛盾;风险与收益匹配;市场和政府运行机制协调。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科技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并非金融资源短缺,而是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我国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信托以及科技信贷、担保、保险等高风险产品不仅供给不足,也存在着低风险化倾向。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融资的交易成本相对也较高。因此,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难点是结构问题,而非量的问题。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我国科技企业融资存在两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是对科技企业而言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体现在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二是对金融机构而言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我国的金融结构和市场不完善。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得科技企业对财政资金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金融和准金融机构更乐于投资于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中后期,而不愿意投资于科技企业的初创期。因此,科技金融的提出源于我国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

财政资金投入科技企业以及财政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加剧了科技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科技企业按照政府要求,改造企业获得政府的资助,而不是通过市场化向金融机构融资。而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政府财政资金过多投入到科技企业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摆脱企业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科技金融的认识偏差与实际效果

从各地科技金融的试点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科技金融的试点工作没有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的情况下,价格杠杆不能调节科技企业和金融企业的行为,不能形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同时由于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失衡。

各地方政府对科技金融的理解存在偏差:

其一,过分强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求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运行机制创新,以此解决科技产品供给及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其二,过分强调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科技企业规范财务及加强诚信建设,以此解决科技企业风险高以及融资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

其三,强调政府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要求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理解偏差的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科技金融的特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科技企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着两种风险和收益匹配关系:低风险与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解决高风险与低收益问题。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而不仅是追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发展科技金融离不开政府,否则目标难以实现。

第二,科技金融的阶段性。科技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市场经济完善后,其将退出;此外,其不是对科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而是特点阶段――初创期和成长期,特别是科技企业融资最困难的死亡谷。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弥补市场不足也是有必要的,否则科技创新便有可能陷入僵局。

第三,科技金融的宏观性。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纵向管理机制下,地方政府可调控的空间有限。目前,科技金融出台的最新文件是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实施方案》,该文件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实施效果有待评估,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提高科技金融的市场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可是要实现科技与金融无缝对接融合,仅有政府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政府适度地介入。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政府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尽可能弥补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财政资金运用于科技金融有三种形式:直接财政拨款,无偿提供;通过政策性金融,低成本提供;通过市场,按照市场化运作正常提供。目前,我国主要是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形式。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政府无偿提供资金的规模难以扩大。受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为了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创业投资基金更多投向中后期,两种形式的效果都不明显。第二种形式使用相对较少。我国存在规模较大的政策性银行,但是规模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贷款公司仍稀缺。因此,有必要发展介于无偿供给和高成本之间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调整地方政府的国有金融资产结构,丰富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给。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存在对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冲击,理论上国有资产应该是经营市场无效的领域,而不是与民争利。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经营性金融资本进行结构调整,把盈利性的金融资本转为政策性的科技金融。这样做可以较快速地解决科技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金融的政策体系,消除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根本路径,也是长期有效的办法。目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难点在于缺少共识和动力。缺少共识源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缺少动力源自科技金融的长期性和非营利性。而地方政府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难有作为,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科技金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9

1.1社会融资结构极不合理,社会融资效率不高,集中的巨大融资风险难以释放改革以来,政府在投资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曾进行过两项重大改革。其一是在1983年启动的“拨改贷”,即把国企投资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改为向银行申请贷款,这一重大举措拉开了我国1985-1992年以银行信贷投资为主体的序幕,银行体系迅速发展形成垄断格局,相应中央政府先后向地方政府下放投资审批权,对企业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等项改革。这些举措保证了我国渐进式改革顺利进行,推动了地方经济和加工工业的大发展。但没有配套提出给国有企业注入资本增量的办法,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在只有银行信贷融资的唯一渠道状况下,地方重复建设严重,国企对银行体系形成巨额债务。其二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启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国有企业广泛地开展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我国资本市场由徘徊步入快车道,民营经济从规模到水平都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制格局没有改变,国企对银行体系债务进一步加重,重复建设的消极作用渐显。就目前这种以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为辅的融资格局下,其主要问题是:社会资金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国有企业整体在长期亏损的状况下且总能得到银行信贷资金,而投资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被银行体系歧视而不能更快发展,在产业和区域资金流向上也有类似情况;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过于简单的金融体制,必然抑制资本市场发展,尤其是不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样的金融体制不但无法高效地运行,而且集中了全社会融资投资必然产生的风险,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对银行体系形成的1万多亿元不良债务,除有政策原因之外,体制因素是其主因。在这样的融资体制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将流于形式,国企将继续走高负债经营之路,从而丧失再投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2投资主体群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社会融资投资效率难以提高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实体经济领域里已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格局,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以1997年统计资料为例,我国投资比重为:国家∶集体∶个体∶其他经济成分=53∶15∶13∶19,但是在产业、区域、比值上来看仍不合理,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上仍显不足,仍然是跟风型的“小巨人”群。近两年在政府不断加大扩张型财政政策力度的刺激下,经济增长率下滑之势仍难扭转,部分说明了民营经济这股市场化的力量还较微弱,从而减少了乘数效应。而在金融市场里,由于资本市场发育较晚,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类投资主体的发展就更显不足了,表现在:相当于美国的投资银行类的证券公司,由于资金实力太弱,除经营证券的发行、流通业务外,无法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等业务,这样,证券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参与和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降低;严重缺乏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这类发起和管理证券投资基金的金融机构,不利于集中社会中小散户的资金和其他资金,不利于活跃和稳定资本市场,不利于分解社会投资的风险;缺乏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投资基金这样的组织,无法为处于投资风险较大阶段的企业提供其急需的融资支持,这尤其不利于我国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初创与发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托投资公司服务于全社会广泛丰富的投资理财活动。

1.3投资效益不高

改革以来,我们主要是通过层层放权措施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在短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传统的计划体制而言,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但是对地方经济未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政府对企业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迟缓,即使自1992年以后,我们启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步伐加快,但以上格局因体制惯性作用还无根本转变。因此,投资规模过大,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区域分布不合理、投资技术改造资金比重过低等现象长期存在,致使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都是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维持,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极低,目前通贷紧缩的历史成因有相当部分应归因于此。

1.4缺乏风险投资机制保障,高科技产业欲振乏力就政策而言,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全社会从观念到用人机制都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国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然而,高科技产业具有新兴产业共同特征,要经历一个投资的高风险期,若社会缺乏一种针对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以推动全民对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关注和投入,要想其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所以时至今日,无法依托资本市场形成风险投资机制,政府只有通过有限的渠道对有限的国有单位注入有限投入,除此外,全社会只有高科技型民营企业靠自有资金和原始积累参与高科技产业。产业科技进步更多是靠引进来实现。这一问题不解决,对我国参与未来知识经济的国际竞争极为不利。总体来说,我国经过二十来年改革,经济高速发展举世瞩目,已完成了除部分重工业之外工业发展阶段。但由于上述问题及其他影响所致,国民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之势,银行体系已连续6年出现“存差”,累计余额已高达到1万多亿元,即使在近2年里,政府不断加大扩张型财政政策力度和实行宽松的贷币政策,但经济效果还未明显显现。这都说明应加快我国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政府进一步转换职能和完善资本市场是深化我国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而银行体系高“存差”的现状又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举措

2.1就政府转变职能方面

首先,应把壮大市场化投资主体做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一是双管其下推动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一管是通过所有者多元化以强化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另一管是以出让市场的方式给民营经济实体腾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在过度竞争的行业,根据市场作用,任部分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淡出,允许部分民营企业涉足基础产业的更多行业,大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中的投资主体,他们既能为资本市场自身发展做中坚,又能凭籍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资本经营与扩张提供支持。三是政府以间接参与的方式,通过示范效应,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信心和热情,推动风险投资机构的蓬勃发展,否则,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只能是纸上谈兵。

其次,政府对投资管理方式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委托代表国家的投资主体进行经营,以保证国有单位充分地按市场规则运营,即使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也要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鼓励竞争,打破地方封锁和行政封闭式管理方式,普遍实行招投标制。再次,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利率、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指导和影响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的行为,尤其要调动他们对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杜绝重复建设现象的再度发生。

2.2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金融创新

金融最能嗅到技术革新的风向,他受益于技术革新,推动着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存在的基础是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并引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互联网金融植根于传统金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时代气息、网络特性更加明显。这种变革使得传统金融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系统也更加便捷。由此产生的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把整个市场无缝链接,使市场的灵活性、有效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影响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等方方面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

一、互联网金融的前世今生

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起步发展远晚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这即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关,也与改革开放进程有关,更与中国经济市场化水平有关。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到“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再到“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各阶段都有引领发展的热词焦点,但也都存在令人警醒的典型案例。从央行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可以感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度过早期粗放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有法可依”时代。这也表明,管理层一方面在促进着传统金融向互联网转型,另一方面也预期互联网金融积极与传统金融融合。

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组织、业务、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电商企业、手机理财APP、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等,充斥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便利和收益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大量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推出具有更便携、更智慧、更具针对性的支付产品,将金融支付彻底带入“基层”,中小微企业受益最为直接、广泛。

当前,互联网金融以其特有的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优点,受到青睐。但与之俱来的风控弱、监管弱、信用风险大、网络安全风险大等问题,近年来曝出的“跑路”、“诈骗”等案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这些问题是新生事物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相信也必然会随着发展不断完善解决。作为新生事物,积极的、向上的发展变化是主流。从当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网购”、“微信支付”、“闪电借款”等具体应用来看,互联金融的前景充满生机和力量。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恩怨情仇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源于传统金融的“意外施舍”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归因于我国传统金融的落后、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正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很多人的金融服务得不到满足,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了空间。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都是基于信用和预期的判断,然而后者有效借助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撑,能够更广泛和准确地在风险和利润之间做出权衡,赢得了更高的起点。支付宝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银行支付手续繁琐,信用卡支付难以普及,才促使了支付宝这种第三方支付的发生;阿里小贷的发展,根源就是很多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股份制商业银行“杀鸡”不愿用“牛刀”;余额宝的快速发展,根源在于我国的利率管制,而恰恰是这个管制给余额宝们带来了套利机会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如果还有另一种技术能够适应传统金融施舍的空间,在不断开放包容的市场化浪潮中,他也会发展壮大。这也正印证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金融理念“汇通天下,微利是图”。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让传统金融“压力山大”

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单笔信贷业务办理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完成贷款超万笔,俨然成了“信贷工厂”;余额宝理财业务以其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的利率收益与随用随取的便捷消费方式,深刻影响着以往银行存款户的选择,导致银行的资金外流;众筹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金融成本陡降;动动手指就能给亲戚朋友转账、给信用卡还款,上网购物、吃饭打车用手机就能结账,存款不再放银行而是购买余额宝或P2P理财――这已渐渐变成大家的生活习惯。传统金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日子,已成了老黄历。

(三)传统金融在与互联网金融的交融中“负重前行”

在利益面前,合作互补就能成为朋友,互补性才是前提、合作意愿只是基础。以第三方支付业务为例,它由代表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企业与代表传统金融的银行共同推广,鉴于政策和技术的因素,任何单方面短期内都很难实现,这就成为了双方交流合作的典型。又如P2P业务,作为传统金融的银行基于风险权衡,更倾向与大企业进行合作,以降低资金回收的风险,小微企业与个人就遇到了借贷难、借贷贵的问题。而互联网企业借助社交网络的信息揭示功能,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排序和检索功能,云计算的海量信息高速处理功能,能够有效获得微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质,并对盈利前景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鉴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基数较大,互联网金融找准了定位,发挥了功能,获得了发展。这样,P2P业务便与银行方形成了业务互补的关系,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传统金融受到互联网金融启迪也在“创新求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金融业的发展是滚动向前的,今日的互联网金融较之明天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未知金融,也可称之为传统金融。只有创新求变,顺应潮流,包容并蓄,传统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传统金融体量大、有政策支持、有较为完备的合规和风控机制,一旦适应并掌握技术制高点,以物理网点为支撑,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以客户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商业银行指日可待。要看到,传统金融中的网下交易部分逐渐转为网上交易,即使现在还存在部分要求网下交易的开户业务,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其交易方式未来也将逐步转变为网上交易,时间、地域的束缚将被彻底打破,普惠便捷、平权透明随之而来,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合理,传统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

(五)传统金融只有在改革变革中才能完成“华丽转身”

传统金融业在问题倒逼中,正在发生着市场化改革和监督变革。随着竞争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信息交互全息全维的推进,可以预期:静态、独立的传统金融基础信息,将被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金融交易信息序列取代;以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金融管理体制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利率的管制与规定会适度放松,将逐步引入市场化的调控机制;金融的监管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对金融行业自身秩序的监管,还将扩展到对互联网系统安全和稳定的监管。

三、结语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必然第一时间反映到生产关系的改变、利益格局的调整。适应、改变、引领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破茧成蝶的阵痛。传统金融已经并将继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更大冲击和挑战,但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会变,也不能变。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本质,趋利避害,正确引导,科学规范,实现传统事物和新兴事物的互利发展、融合发展、健康发展,才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持续推动金融改革往深处走、向实处落。

参考文献:

[1]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06).

[2]熊亚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08).

[3]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9).

[4]卜利卿,康枫.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的金融变革[J].金融博览,2013(13).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篇11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社会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金融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调查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财务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金融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市场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是研究金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组合,有利于开展前沿性的、交叉性的新学科探索。例如,1997年获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两人同已故的black所做的给金融期权定价的工作,把处理风险从猜测变成了科学,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之后,morton又将black—scholesmodel加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金融商品市场的期权交易,进而又延伸到保险、抵押、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上。因此,高等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能使金融工程更快走向市场。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证券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1篇12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新晨: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税务实习报告范文7篇
  • 下一篇:《小豆豆频道》读后感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