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课程;作用与价值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对于学习三种境界的概括与表述,在此,我们将这一原则引申至园林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之”,逐渐“好之”乃至最后“乐之”三个阶段,从认识园林到喜爱园林最后体悟如何鉴赏园林并乐在其中,由此唤起学习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从而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当代的大学生,是以90后为生力军的年轻群体,由于生存环境急遽变化,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中,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提起中国传统园林,更多是停留在标签化、碎片化的文字概念以及模糊的图像印记,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更遑论喜爱及品鉴并得以陶醉其间了。殊不知作为世界园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东方园林的源头,中国传统园林正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立体的诗画,动态的审美感悟。甚至可以作如下断言:认识和了解中国园林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园林艺术的“知”首先通过“形式的观照”,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语言。园林是利用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的基本要素,结合园路、构筑物等人工要素营造供人游憩观赏的艺术空间。这些具体的造园要素就是表达园林之美的基本语汇,达到“悦耳悦目”的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要素中大多又具有拟人化特征,代表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如有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同时园林要素本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如造园实体要素之一的太湖石的形态选择所讲求的“瘦、透、漏、皱”以及整体造园形式上推崇的“曲折之致”等。因此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形式这一要素因其蕴含的特定寓意及美学取向,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造园之意的功能。通过分析讲解园林艺术的形式构成使得学习者对于造园的立意、手法和审美追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但是,具体的形式要素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精准地传达人的思想、情感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古代造园家直接将文学艺术的手法置入园林的艺术创作中,借助题名、楹联等具体的语词,把造园立意加以更明确、更直接地传达,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语言”,起着呼应、补充和加强实体要素,渲染园林艺术境界的作用。在苏州名园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的景点,一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之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种感受,物境虽同而情境则殊。在讲授中国园林鉴赏的途径时将这种精妙的构思加以展现起到加强学生们对中国园林艺术鉴赏的了解和体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将园林建造及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的背景穿插其中,完整地将园林艺术作为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网师园旧称“渔隐”,要表现园主放浪江湖、隐逸世外、欣然自乐的造园之意,中部近方形的彩霞池令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万顷湖泊。自彩霞池东南角引出幽深的“涧”,上跨“引静桥”,旁立一石书有“待潮”,营造出了“幽涧溪谷,通海待潮”的园林意境,使人想到汹涌的钱塘江潮水即将奔涌而来,极小的实境生发出“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的巨大虚境。这种静观波澜的心境也充分的表达了“渔隐”的造园之意。这是造园立意,如果将网师园建造之初的故事以及几经易手,藏龙卧虎的经历介绍给大家,令园林知识生动,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造园构想,理解构筑手法。
至此为止,“知之”的第一步骤告一阶段,以园林建造的丰富的语言及背景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时,为进入第二阶段“好之”展开充分的铺垫。如果说“知之”是对于园林艺术的表征的介绍和了解,那么“好之”则是通过对园林艺术信息多层次的剖析,将形式语言以及引发的意象相互联系,揭示园林艺术中所饱含的人文精神,虚实相生,激发年轻受众的认同及热爱。“知之”是“好之”的前提和基础,“好之”是“知之”的提升和情感的唤起。以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为例,尽管都是以石斗奇,但又各自有自己的主题。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在一块小境地里,通过叠石造山,巧妙地融四时之景于同一时空中。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时间、季相特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征服与表达。同时,园林艺术中的奇石文化的本质蕴含着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艺术理念的思索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眷恋自然的人类本性,使得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浸润着灵性,使得景色分外诱人,“悦心悦意”。
“乐之”,乐在其中也,注重于更进一步强调在园林品鉴中对于意境的感同身受,从鉴赏园林到陶醉于园林所铺陈的东方哲学以及美学境界中,达到“悦志悦神”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造园家并不满足于创造“移天缩地”的园林景象,而是注重园林景象所激发出的受众的想象和情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深受道家学说影响的中国园林,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所以在中国园林中常见到路回埠曲,古亭兀然,境绝荒邃;曲径上还偶然见得苍苔碧藓,斑驳陆离;又有佛慧老树,法华古梅,虬松盘绕,古藤偎依,园林不仅供人们所居住,更重要的还在于供人们性灵所游,安顿人们失意的灵魂,以提升超越的情志。
品鉴园林,往往由于个人的性格、情绪、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感受到的内容就产生差异。需要品鉴者不断地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园林艺术中应和及体会更高远、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最终达成人在园林中亲近自然、改造自然,在物我相融中体会大自然真趣,从而最终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超越。
由“知之”到“好之”,经由了解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和喜爱;由“好之”向“乐之”的跨越,可以归结为回归自身的内修,其实质是一种根植自身修养的,与传统园林所传达的意境的应和与移情;是一个经由具象的艺术手法及形式向园林意象、再向园林意境的感同身受的逐步升华。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这种魅力必将唤起沉睡于年轻人文化基因中的集体记忆,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于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朱建宁.“立象以尽意,重画以尽情”――试论意境理论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方法[J].中国园林,2016(05):86-91.
[关键词]传统园林形式空间意境多元化新式体现
中图分类号:F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78-01
1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们生活的尺度的改变,中国传统园林不可能停留在传统中止步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园林,达到所谓的“去芜存精”。
2中国传统园林的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成长过程,固然受政治、经济、地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着直接关系。从空间布局,到造园手法以及造园要素的选择与组织,直至意境的营造都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形式上的具体表现。
2.1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人宇宙观和自然观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哲学家往往通过直观体验,用心体会宇宙时空的流逝,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也包含诗情画意的心境,传统园林理论的奠基者文人们用十分含蓄的方式在园林中为自己创造另一片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
2.1.1“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园林的的设计思想集中体现着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园林是人类对理想环境的模拟,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种观念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传统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观念,一方面表现出天与人的对立,令一方面也表达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为后世形成我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绘画、诗词和园林艺术。
于此同时在这种世界观领导下的儒家与道家文化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二者互补互生,共同奠定了传统园林文化和谐的基调。在园林中,道家的思想和典故在园林中反复的出现,甚至成为符号化的景点配置,异化成为主人修养的特征。尤其是景点的名称以及匾额的来由,更是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2]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由的精神实现了道家的理想,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设计手法”
我们常常所说的园林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实体和空间。实体就包括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它们产生视觉形象的主体;而空间是指包围实体的空场,是人们休憩游赏所必须的。实体构成空间,空间围绕实体,这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中国的传统园林运用造园要素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组织各个园林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典型的的空间格局,到现在仍然有非凡的借鉴意义。[4]
3.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启示
现代风景园林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每个人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艺术素养的差异,会导致对意境感受的不同,因此需营造易于大部分公众领悟的,符合现时代审美情趣的意境。
3.1设计思想
3.1.1传达出以人为主体对自然的感受
中国传统造园家既以“自然为师”,把自然山水作为造园的原型,又反对拘泥自然山水,完全照搬自然的局部或典型片断,而是追求“高于自然”,借助对艺术品的模拟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将自然从原型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3.1.2体现出多元化的意境――尊重场所精神
由于中国传统造园中“天人合一”意境的体现和“诗情画意”的表达,过多的注重于象征寓意上,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象征寓意正逐渐淡化,以至于无法被现代人所感知。因此现代中国风景园林的意境设计应走出传统的束缚,在中西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意境。
3.1.3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地域性景观
中国的传统园林,雄浑威武厚重的北方皇家园林,轻盈灵动的江南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创造景观的典范。现代园林应以自然空间为基础,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机理,利用地方材料、工艺,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需求的各种人工设施。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的和地域特征,具有表述性而易于理解。[1]
4.小结
传统不是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同步的前进着的。现代的风景园林有了中国传统园林如此优秀的先驱,加上现代风景园林师对传统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积极的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地域性与国际性结合,探索传统园林的新式表达方式,同时倡导多元化意境的表达,相信在不久现代的中国园林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另一个时空里与中国传统园林交相辉映,和出一首穿越古今的园林赞歌。
参考文献
[1]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礼法与继承研究[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方晓风,中国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3]何佳.中国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成研究[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熊瑶.中国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方晓风,中国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5]朱建宁.解读网湿园[J].中国园林,2007,23(9).
[6]张国昕.大唐芙蓉园对唐风文化园林设计理念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0,36(14).
[7]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及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理念研究[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8]王向荣.西安世园会的大师园[J].中国园林,2010,26(6).
[9]王向荣.四盒园-空间和诗意的花园[J].风景园林,2010,2.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造景
一.我国常见园林造景手法
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2.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园中之园法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另外,还有朦胧与烟景、四十造景等常见手法。
二.东西方园林造景思路的差异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成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题,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还原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圆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不求轴线对称,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同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大道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遨游山林并寄情于山水间,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和加工。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特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求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顽强地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域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应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的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年04期.
[2]许丽;许颖.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董升忠;徐文辉.从中西园林比较看世界园林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自然景色;造园方法
1园艺在园林中的应用意义
利用园艺可以在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闲的地方和季节转换的空档,把现代园艺运用其中,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成一个集园林、园艺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在园艺设计中把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园林元素合理搭配进来,可以取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园艺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利用城市绿地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促进市民间各种交流的产生,提高社交能力。优美的植物景观激发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精神境界也会有所提高。
2园林建设中造园艺术手法应用原则及要求
(1)主题多样欲扬先抑。公园中造园艺术的设计也是样式各不相同,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使游人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2)突出园林主景意图。在园林艺术的空间设计中要重视突出主景,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3)与传统元素的融合。我国古典园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出来,也是融合传统元素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统类型的分析和重构,创造建筑类型的当代演绎。(4)提升空间层次丰富感。园林造园讲究的是流动性和曲折感,在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的交通流线为前提,设计出结合地形地势和功能分区的路径。(5)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现。古典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然之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6)实景与虚景相结合。造景中虚实结合、明暗交替、抑扬顿挫的搭配手法,可以丰富景观内容,增加空间的立体性和景观的延展性。(7)俯景与仰景相结合。利用周围地形视角位置的高低不同,搭配出不同的仰景和俯景的效果。借以其它景观小品组合成景的方法,更加凸显层次感和丰富度。(8)采用几何错觉、透视变形的手法造景。通过景观设计引导游人的视觉走向,通过对园艺手法创有韵律的园林景观,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9)园林园艺从植物配置来讲,应遵循的规律。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园林园艺要考虑艺术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3我国园林园艺主要造景手法
3.1对景
对景可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内的观赏内容,对景即可以相互观赏、相互衬托的景色,即从一个观赏点去观察另一个观赏点,互相观赏、相互衬托的构景手法。
3.2借景
借景是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通过一定方式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其手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以及因时而借,借景是构成文人园林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园林意境,丰富景观效果。
3.3添景
添景主要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以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园林植被来形成,从而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
3.4框景
框景是利用窗框、门框、漏窗、乔木树冠抱合所形成的框,把外部的景色框进来,使游人产生错觉,仿佛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3.5抑景
抑景主要讲究内敛含蓄,即在造园方面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从而以此来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感召力和层次感。
3.6漏景
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在园林的围墙、步廊(单廊或复廊)常常设漏窗来取景,从而营造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
关键词:园林意境;景观空间设计;启示
文人园林起源于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造园活动开始兴起。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雅士营造的私人宅院,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寄情山水、隐居山林、寻找世外桃源的思想,让文人对居住的宅院有着独特的设计,在私家园林创造美景,营造一种精神意境。古代文人园林体现了古人隐逸”的思想,文人利用园林来进行艺术创造塑造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文人园林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景观空间设计理念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1文人园林意境同景观空间设计的联系
文人园林的意境是文人思想的寄托,通过文人园林,可以看到文人内心的无奈,同时可以看到文人对山水、自然美景的追求,文人园林体现出东方景观设计的独特意境———与自然相融合。研究文人园林的意境并非是对古人生活模式和心态的向往,而是感悟其中的东方气质,那种追求融入自然的意境,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精神意境,实现人、自然、空间的整体融合,文人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值得当代设计师借鉴。将古代文人园林景观的意境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更多的追求自然品味,减少琐碎、华丽、庸俗、堆砌的装饰,力求运用一石一木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美感。
2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2.1造园手法上的启示
在造园手法上,文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小的景观,来展现出园林的空间层次,这种造园手法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区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文人园林对于上下和远近的把握十分得当,既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又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可以看出其中对上下远近的空间把握。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正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贝聿铭将山石、湖水、花草、以及树木与饭店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设计的相互映,使得整个饭店高低错落,院落相间,而且其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以及建筑后花园,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还营造了庭院深深的韵味。
2.2美学观念上的启示
文人园林在美学观点上,强调园林的形”而非型”,所谓的形”可以将其理解为影子,影子因为不同轮廓而形成不同形状,形”属于物我合一。文人园林通过门窗、假山、隔扇、花窗等,光影交错使人产生虚幻的意境。这种虚幻交替的意境可以用于当代的空间设计中,例如苏州博物馆的主要景观空间,中庭,其通过铺装、植物等景观材料与石景、水景,亭台等景观细部,共同形成了一个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景观空间,入口处大厅厅门由两边半圆造型而成,相当普通的几何图形,用简洁的白与标准灰两色的和谐搭配,高贵而大气。同时采用了现代材料钢材和玻璃,没有任何传统的砖墙和瓦,有时尚感,充分体现了文人园林的意境。
2.3空间功能上的启示
文人园林在空间功能上,不仅满足了私密性的特点,同时文人园林还有着可居住、可游玩、可观赏的特点。例如,古代的建筑中,楼、台、阁、亭、廊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开敞,被称之为厅空间”,这是文人园林的主导形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文人看与被看的审美情趣。这种厅空间”的建筑形式,可以被当代的景观空间设计所借鉴,在房屋的中间设计庭院,建筑围绕庭院而作,人们在园林中可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主体,建筑成为自然景观的配角,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放松。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可以借鉴文人园林的空间处理方法,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虚幻感,打造无限的空间意境。此外,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在注重景观的整体布局时,还需要注意细节的处理,例如,山水、楼亭阁、匾额、诗词等,做为现代设计师更应该注重这些细节处理,为人们打造耐人寻味的现代园林景观。
3结语
文人园林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美景的向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文人园林的设计是文人思想的产物,利用简单的景观来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如同中国的围棋文化,虽然只有简单的黑白双色,但是通过黑白的组合产生惊人的变化,因此,在当代景观空间设计时,可以借鉴文人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通过景观和空间的设置,展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给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提升景观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易奕.浅析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空间设计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4(9)
关键词:植物造景;传统园林;现代园林;传承;发展
Abstract:thearticlefromtheChineseancientscholarsyakeadvocatethesideofthegardenretreat,fordifferenttimesofthetraditionalgardenconstructioncrafttechnique,makesacertainamountofdiscussion.Throughtheanalysisofplantlandscapeofmoderngardendesign,researchofmodernartisticconceptionbeautyofgardenplantlandscapedesign,andexpoundsthemeaningofthecombinationofclassicalgardenandmodernlandscape.
Keywords:plantlandscape;Traditionalgarden;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Inheritance;Th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技艺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则是营造传统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段,遵循着“天人合一”和“文以明道”两大理念。前者反映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体现在植物造景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后者反映着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观,规范着植物造景设计表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做法。
1.1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
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问。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1.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2.1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
1.2.2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表现荷花和的色彩美。
1.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特征
1.3.1自然空间处理法
自然空间处理法主要有主景、衬景、障景、隔景、借景等,借助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园林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景观特色,使植物景观更富于内涵。
(1)主景、衬景。主景是重点,是核心,是空间构图中心,能够体现园林的功能与主题,富有艺术上的感染力,是欣赏者视线集中的焦点。衬景对主景起衬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又在布置上有所不同。
(2)隔景、障景。是通过植物将园中一些非观赏重点,部分或大部分挡住,使观赏重点突出。有时隔、障合宜也具有衬托作用,使重点更为突出。用作隔、障的植物与被挡对象问的距离,影响着遮、挡的效果,两者之间的距离大,则遮、挡范围宽,欠严密;反之则遮、挡范围狭,较严密。
(3)借景。借景有多种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的原则:“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因其可以增加园内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深度,形成空间的虚实、疏密、明暗的变化对比;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内容和意境,增强空间气氛和情趣,因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广泛。
1.3.2借助光、影、色、香、声及四季变化营造植物景观
光与影是可以使园林植物景观富于层次、富于深度的2个重要因素,例如泰山之麓有一座名为“普照寺”的园林寺庙,寺内有1株古老、高大的松树,最美的景观是当月亮升起来时,月光被枝叶分割成无数的光束洒在地面上。有人在此竖立了一块山石,上面镌刻2个汉字“筛月”。多么富于诗意,这就是光的艺术。
色彩是丰富园林植物景观艺术的精粹。色彩可以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利用植物色彩渲染空间气氛,烘托主题,可给人一种或淡雅幽静、清馨和谐,或富丽堂皇、宏伟壮观之感。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莲映日”一景,大殿前植金莲万枝,枝叶高挺,花朵硕大,阳光漫洒,似黄金布地。
声响也是园林中激发诗情的重要媒介。如《园冶中“鹤声送来枕上”,“夜雨芭蕉,似鲛人之泣泪”,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香气能诱发人们的精神,使人振奋,产生,因而香气亦是激发诗情的媒介,形成意境的因素。如拙政园“远香堂”,南临荷池,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可以体会到周敦颐爱莲说中“远香益清”的意境。
春夏秋冬季节也是园林植物景观表现的重要因素。我国很早就注意到花木配植的季相景观,素有“花信风”的说法。“花信风”是与“候”相对应的,而“候”是指我国农历自小寒至谷雨的120天(24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即为24番花信风。
二.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造景配置
2.1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对植物造景功能的整体把握和对各类植物景观功能的领会是营造植物景观的基础和前提。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2.1.2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则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1.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棕榈、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营造的是一派热带风光;雪松、悬铃木与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现的是欧陆风情;而竹径通幽、梅影疏斜表现的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清雅。许多园林植物芳香宜人,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如桂花、腊梅、丁香、兰花、月季等香味的园林植物种类非常多,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各种香花植物进行配置,营造成“群芳争艳”景观,也可单独种植成专类园,如牡丹园、月季园等。
2.2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兴)、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
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张宁,毛伟伟.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3]赵潇.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6.7.
[4]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8.
[5]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示[J].中国园林,2004.12.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人居环境;传统中式园林景观;新中式园林景观
1基本概念
1.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2传统中式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中式园林景观即为古典园林景观,我国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人工仿造自然山水,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自然景色。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园家尊重自然,他们在原有气候、地形等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将自然中的美景凝缩到有限的空间内,移缩天地,使之成为天地的集萃缩影。园内楼台错落、曲径通幽,花草繁茂隐奇峰秀石,别是一番情趣。传统园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布局上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中式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情怀。中国园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历史分布最久,范围最大的风景园林体系。按照其选址与造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
1.3新中式园林景观
“新中式”最早出现在新中式风格一词当中,即现代中国风,其设计理念是运用中式风格来塑造清雅隽永、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中式”景观风格不是单纯的元素堆砌组合,新中式景观不是纯粹照搬中国古典园林而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邂逅、碰撞的结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透彻领悟,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来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意境的景观空间,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景观中得以体现和延续。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居住方式和心理需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设计手法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了新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的的新中式景观设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在当今市场环境以及经济需求的刺激下,逐渐成为一股主流的景观设计趋势。新中式景观设计是把我国古典园造园手法的精髓部分利用现代语言,讲述给现代人听,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这种讲述方式,最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生活习惯,实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2新中式风格的特征
按照建筑风格划分,中式住宅分为现代中式风格和新中式风格。现代中式指将现代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从现代人的经济、生活需求出发,运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或对传统元素作适当的提炼与创新。新中式风格,已经超越了对传统建筑外貌的模仿阶段,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手法重新来诠释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但在空间结构上则遵循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空间意韵和精髓[1]。“新中式”景观设计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出传统文化又体现出现代时尚,这种风格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集合体,打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循规蹈矩、缺乏活力等常见的不足之处,重在提炼传统色彩搭配、图案符号、植物材料运用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营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灵活多变、功能性强的现代景观空间[2-5]。
2.1新中式景观基本特征
风格是指其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新中式景观风格最主要的特点是传统文化的凝练及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传统文化凝练包括色彩的运用、图案符号的运用以及植物的运用等。这些要素在传统造景手法灵活组合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景观空间。
2.2色彩特征
在景观设计中,景观的色彩是主要的造景元素,良好的色彩的组合构成能够很好地突出甚至于优化当前景观的特色。“新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色彩,可以称之为“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这些颜色是对历史的提纯,如中国红的印象来自与紫禁城的城墙,琉璃黄则来自于琉璃瓦,长城灰的颜色来自于长城的城砖等等。“新中式”色彩选择还需要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水墨黑,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采用了中国红的色彩,打造出喜庆祥和的,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参观者无法忘记,色彩深入参观者的心灵。相同处理手法的还有俞孔坚的设计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让人感受到熬中国元素、中国色彩的魅力与震撼。例如,万科第五园用长城灰木原色在铺装和谐共处,对铺装纹理进行了条理的划分与拼接,形成有机的装饰纹样,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6]。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上,色彩的选用是关键的一步,合理选取色彩,做到轻重得失、有主有次[7]。新中式景观的常用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若搭配不当容易产生恶俗感。例如白色、灰色兼具现代主义色彩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是新中式景观中的主基调色。但是大面积使用会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度墙的亮色进行调节,在中国传统韵味背景下,强化艺术特征。新中式景观不拘泥于传统色彩选择,更加重视博采众长,注重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得新中式景观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时尚感与传统艺术的内敛。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整体从建筑外观材质、围墙到铺装都采用灰色系,给人以稳重与压抑之感,缺乏活力。如果色彩选择上可以采用如中国红等色彩进行搭配,可能会增加亮点,调节压抑感受,更容易让人在心里上接受。
作者:陈玮单位:牡丹江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代元麟.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以新“中国风”住宅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康淳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
[3]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4]徐千里.“传统”与“现代”之间[J].城市建筑,2004.
[5]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的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5.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景观
建筑是文化最好的承载物,无论是人文的还是科学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最后都落实在建筑上,千百年来传承于此。今天许多大众媒体乃至部分学术界仍然有“传统园林”就是“园林”或“园林”就是“传统园林”概念简称的想法,其实对照现代对“园林”概念的内涵广阔的理解,相对现代“园林”概念所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等新的意义和内容,今天我们所研究的“中国传统园林”其实只是“园林”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因为“传统”一词已经界定了它的范围。作为研究者,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中寻求一个适当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对当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而不是在社会和商业的影响中迷失方向。
1.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浓郁的诗情画意、深邃高雅的意境。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
3.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
3.1传统基因的提取及文化的延伸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传统的东西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是由于中国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归属心理经历了千年的传承,而且人永远不可能与传统绝缘,即便是文化思想史上那些开一代新风的创造者,却也恰恰只是深刻地把握住了传统精髓而已。我们希望未来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传统进行基于自身要求的滤化与筛选。一方面,统一于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将多样的传统因素纳入自己的整体结构之中。
3.2提取传统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自身的要求
现代景观环境追求的是或封闭或开放的,多元化的有创造性,并能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新的空间格局。它表现的是自由、明朗、富有激情的等多种艺术特性;现代景观环境应该能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铸就现代的品格素养;同时也应该能够通过欣赏者自我感受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这就是现代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的问题。可以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日趋重视设计的意义,重视场所精神的建构,重视对意境的追寻也是其自身的要求。
3.3现代景观环境中意境的隐退
现代景观环境和中国传统园林一样同样存在着感官、外部形态和场所等意境结构的要素,只要我们在充分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脉络和一定的依存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使人和景观环境之间产生感性的联系,那么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意境的感受离我们就己不再遥远。虽然景观环境的意境是一个审美系统,有稳定的结构,若干相关相生、互补互渗的主客观元素,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审美客体即景观环境内外部形态和空间布局,也包括审美主体即游赏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水平和心态。
3.4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意境建构的手法
在现代景观环境中,也存在着意境结构的要素,而要使这些要素发生一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网络,从而最终在现代景观环境中形成意境,就必须才用一定的手法,而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仍然是我们最好的借鉴,提供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手法,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同于古人,但意境仍然是它们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
4.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自然与人文融合
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其中空的部分才是空间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即空间是建筑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赋予空间人的性格。建筑原本就是辩证之物,虚实相生,阴阳相长。
4.2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中国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从现今的发展来看,主要目标和特点是需要发扬环境景观的人文精神,体现环境景观特色,追求环境景观艺术个性。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目的是为了隔绝外在的人与环境,营造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满足园主人隐逸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身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到批判性的继承,在对古典园林的优秀之处做以深入研究后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予以抛弃,而在审美思想上、艺术手法、空间分割等方面取其精华,让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重新发挥。
4.3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是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即在不大面积破坏原有自然环境中的水体、植被的条件下对景观进行改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精华之前先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两者的不同之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的设计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循环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首要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我国古典园林的六大特点出发,论述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纵观我国各处古典园林,其选址大多集中在山水形胜之地,否则就因势利导,人为创造出一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这种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或者模仿出自然的原始形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
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二、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一般来说,借景主要包括远借,俯借、仰借、邻借以及应时而借等很多手法,其主要把相对隔绝封闭以及有一定界限的园林空间,从而形成同外界虚实相连的一个整体。事实上,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四、生态理念的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中也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手法。其植物的种植形式通常都采用比较自然的方式,以力求和园林的风格保持高度的统一。在大型园林和私家园林当中,一般采用单株、双株、多株以及丛植的方式,并配置少量的树木来概括的表现出植被的天然气象。比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海棠春坞等景点,其植物造景在简洁的同时又能给人以较深的想象力。另外,园林内的植物配置,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不同植物的个体美与个体之间相互配置的和谐美,并努力使植物的线条和姿态都能尽显出自然天成之美。而在大尺度的园林空间内,则主要注重表现出自然的群落美和植物的群体美,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苑林区。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六、意境的蕴含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园林主人情感的表达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华和体现。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题咏来点景,并对景物的意境进行升华,从而使园林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在观赏园林时能够产生共鸣,并随之陶冶情操。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71-1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诠释
1.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1.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又称为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其中主要的是前两类,他们是造园活动的主流,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荟萃;他们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观赏型,服务对象都是以宫廷或贵族等为代表的极少数人。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手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力一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木,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在元素选择方面,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通常是以亭台楼榭为主要构成元素创造出围合的私秘空间,运用仿造自然的方法(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创造出景观精品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人们。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传统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又是一种以空间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它所面临的是公共性的、众多使用者的需要,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融入了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景观环境与建筑、城市共同组成了人类聚集居住的人类聚居环境。在元素选择上现代景观在设计中虽然也有设计亭台楼榭,但这些元素只是做为点缀放置于规划的开敞空间当中,并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容了视觉景观(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3大方面内容;从空间尺度上,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宏观(大地环境与资源评估与规划)、中观(场地规划)和微观(小型园林环境设计)三个层次。
3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联系
无论中国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两者皆属园林的范畴,都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人工的、非人工的手法,如:置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营造出使人置身桃园的感觉来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需求和观赏休闲需求。虽然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但都受到了儒家或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儒学思想使皇家园林或现代一些政府型园林景观表现出宏伟、尊严、庞大、唯我独尊之伟大气势;道家的“虽由人做,苑自天开”使传统的或现代的私家园林景观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里都能寻求到所谓的阴阳平衡。
4结语
园林景观的发展空间因时代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借鉴传统园林的自然山水造园手法,借鉴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素,结合现代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充分考虑景观要素、建筑、植物等各方面的平面及空间关系,才能更好的作为景观设计师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译释――有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19-22.
[2]赵潇.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建筑科学.2006,(7):50-51.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4]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32-37.
1.1儒学
在中国古代,儒学所强调“礼乐”的思想去创建建筑和园林空间,给人以和谐秩序之美,却形成论资排辈的规则——各居其所。最为典型的是皇家园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园林空间中的建筑群以其轴线、建筑体量、位置高低等外在特征,进而对其使用者的等级关系进行表述[1]。
1.2道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形成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乃至园林产生了影响。庄子和道家的审美理念与儒家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园林中则截然不同[2]。中国人既存在着儒家修身养性的积极愿望——“齐家,治国”,也寻求道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如苏州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曰“沧浪亭”,表达了园主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苏州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1.3禅宗
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宗派。禅在理论上、感情上、思想上超越的形而上是另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导着广大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佛教园林即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中轴对称、建筑等级的审美要求,又追求道家文化风景名胜的自然天成,是二者的兼收。
2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2.1叠山理水
叠山理水是传统园林艺术中经典的营造手法[3]。园林叠山理水包括对原有地形水体的利用改造,挖湖堆山,引泉凿池。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说得十分贴切。山石是有形的,是刚性,水泉是无形的,是柔性。山石赋水泉以形态,水泉赋山石以生气。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实现景物的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山高水长,仁智相形。
2.2种植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文化里,许多植物被拟人化,象征着文人们宏伟的想象、思想的趣味、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感情。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自古以来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人们赏花识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园林植物配植既要满足绿化功能和造景功能,更要注重花木言志。例如,“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秋叶凌霜色愈红,莲出污泥而不染。借物写心,托物言志,古人对园林植物的搭配强调追求其精神的喻义。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如今,古典园林中“竹径通幽”艺术手法在现代园林休息区依然适用。
2.3建筑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园要素之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园林建筑更多的是以满足其居所的要求,而本身是不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旨在创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4]。这和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作为视觉观赏中心的造园手法恰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从建筑以外来单纯地观赏建筑的视觉美感,也不是在其内部感受建筑内部空间,而是欣赏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个园林空间组合的意境美。现代园林设计中,建筑不仅具有实际使用的功能,还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从而保证园林景观内涵的多样化。
2.4空间序列
传统的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空间序列是通过折线展开的,形成了灵活的布局,连续而节奏,组成了园林空间序列的抑扬顿挫。从留园整体的空间序列可以发现,其入口部分狭长、曲折、封闭,在这里人的视野被约束,但随着游客逐渐深入到园林的内部,画面和空间逐渐开阔,先抑后扬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使园林空间趣味性更强。
3巧于因借——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借鉴与继承
3.1框景与借景
古典园林往往造园的面积和空间有限,园主为了促进自家园林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体验更为丰富广阔的园林之趣,以迂回曲折的造园手法,制造出变化多端的园林空间,日涉成趣。这些造园手法中常用的有框景,园林中的门、窗,树枝围合的景框,将园景框于其中。《园冶》中写到:“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借景也是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例如郭庄借西湖之景、颐和园远借玉泉塔、拙政园借景北寺塔,都是将园外美景借于园内,以丰富画面。
3.2渗透与层次
渗透与层次在园林设计当中也经常用到。在园林中将2个空间有意识地连通起来,其间不采用分割的实体墙面,这样的做法达到了2个空间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景物互相构成2个不同层次空间的目的,2个园林空间彼此相对完整独立,却又互相贯穿、渗透,连通。如曲院风荷的亭桥恰到好处地将西湖与里西湖2个独立空间融合在一起,互为风景。
4精在体宜——中国传统园林尺度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时展,儒家“礼乐”思想的空间形式已不适合时展,园林由原来的私人享有变为如今的公共空间。对于“礼”的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时虽已较少运用,但中国现代园林立意依旧不能脱离文化的主题,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中立意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有的挖掘中国特有的龙的文化,有的挖掘风水与阴阳哲学,有的挖掘5000年来的农业文明,都试图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园林之中。
园林之所以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因为我国的古典园林宝贵遗产中的艺术风格与如今人们对于多样的室外环境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园林既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人们应该传承的部分,但对当代生活也有其不适合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园林设计[5]。现代园林在设计时应主要解决园林的空间容量和尺度感的矛盾。苏州古典园林对外开放后,游人量过度使得古典园林的空间显得十分的拥挤不堪,古典园林私家园林的空间尺度完全被破坏,空间美感全无。现代园林多为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尺度感与游人量相适应。
5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5.
[3]赵滢.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表现;丰富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瑰宝,不仅具有多样性、题材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代表性“典籍”的吉祥图形符号最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全盘照抄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现代园林设计师的“崇洋”,导致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缓慢。设计师全盘照搬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园林设计完全被“西化”,再难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审美情趣需求、建造材料、设计布局等也因此产生很大变化。
2.2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学习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还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经验,即使其富含创造性和创新性,并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设计者不能忽视设计作品应代表和表达的东西,及其创造出的意境。中国独特的文化有很大同化性、包容性,基于文化、经济和理念的差异,注定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无法保持原滋原味和纯粹,也许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也会转变成传统的一部分。
2.3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
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只看到传统表现形式,对传统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园林设计的领域愈来愈多,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古典园林的表面研究上,应更深入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跳出被古典园林束缚的圈子,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优秀的园林作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汉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中。基于汉字内涵深渊、造型独特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形的借鉴、势的传承、意的延续方面运用了传统汉字。通常将汉字刻于墙壁上、镌于砖墙中、书写于树木中,用作景名、匾名、陶情写性。汉字在园林景观环境小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形象植入法、点缀修饰法、变形夸张法、寓意象征法。汉字在地景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发掘空间。园林景观中借汉字元素的应用,抒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怀,诗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在环廊立面或设施表面镌刻叠篆文字,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寄托于独特的建筑语言中。
3.2传统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和园林景观设计对构图布局的讲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营造、空间结构设计和植物造景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采用水上放莲、高山栽松、岸旁植柳等中国画中的植物配置固定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原理的非深圳万科第五园莫属,充满变化的布局和谐而统一,高低不同、长短相异的白墙,虚实有别,与屋宇、林木、山石的构建,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独特的风格。
3.3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人物纹、花鸟纹、窍曲纹等,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艺术体系,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的出现频率很高。“回形纹”也被应用于万科第五园的喷水池造型中,起到直中见曲的对比效果,水纹一圈圈扩散的特征与回形纹由内而外的“渐增”模式相对应。水池曲折的坚硬造型与柔软的水体互相衬托,意味悠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取长补短,尊重传统和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园林设计,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相互融合再生后,创造出饱含中国气息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