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1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双向转诊支撑平台【摘要】双向转诊是实现分级医疗的关键途径,而健全的转诊支撑平台可为分级系统顺利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以上海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为例,通过对双向转诊支撑平台中绿色通道、专家下沉、信息共享平台等技术手段运行状况的调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双向转诊支撑平台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Theresearchofdualreferralsupportplatformundermedicalassociation/LIJiyu,ZHOUBin,SHIGe,XUWeiguo//ChineseHospitals.-2015,19(8):48-49

【Keywords】medicalassociation,dualreferralsupportplatform【Abstract】Dualreferralisthekeyapproachforgradingtreatment.Acompleteddualreferralsupportplatformcangivepowerfulassuranceforgradingtreatment.BasedonthemedicalsupportplatformofdualreferralinShanghaiXinhua-Chongmingmedicalassociation,thegreenchannel,sinkingexperts,informationsharingandreservebedplatformwereinvestigated.Basedontheproblems,suggestionsonreasonableoperationdualreferralsupportplatformarediscussed.Author’saddress:Shanghaithe10thPeople´sHospital,No.301,YanchangMiddleRoad,Shanghai,200072,PRC

分级诊疗体系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之一,双向转诊(two-wayreferral)是实现分级医疗的关键途径,也被视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之一[1-2],而健全的转诊支撑平台可为分级系统顺利运行提供有力保障[3]。上海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结合崇明县的医疗资源现状建成的“3+2+1”的紧密型区域医疗联合体,由一家三级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5家二级医院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联体以章程为准则、管理为纽带,内部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医联体的目标就是建立以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为途径的分级诊疗体系,可见,双向转诊是其中关键。医联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统一的人事、资产、财务、后勤管理,整合学科布局和信息资源,使得整合各机构间资源,构建双向转诊支撑平台更容易找到落脚点。本文就是以上海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为框架对双向转诊的支撑平台构建进行研究。

1运行现状

本文的双向转诊支撑平台包含了绿色通道、专家下沉、信息共享平台3个方面,对其运行现状的描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利于发现开展双向转诊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重点环节。

1.1绿色通道

患者由下级医疗机构转入上级医疗机构时,医联体内转诊的病人在费用上可享受挂号费减半,床位费、化验检查费、CT、核磁共振检查费以及治疗费等享有一定的优惠。在就医顺序上享受四个优先,即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缴费、优先取药。对于危重病人,由专门的120急救车免费运送,且一路有医护人员陪同,将运送风险降到最低。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直接联系上转医疗机构的对接人员,说明病情,由上转医疗机构专门人员安排抢救人员,并预约床位,病人到达上转医疗机构后可直接进行治疗。运转一段时间以来,绿色通道为双向转诊患者节省了大量就医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在逐步实现“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1.2专家下沉

上海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是“3+2+1”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其最初构想是设置统一的人事管理,这样有利于医疗机构间的优势互补、人力资源整合,从而提高整个医疗联合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医联体内编制数为各医疗机构编制数总和,在医联体内部调剂使用,并实施柔性流动,各医疗机构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按原渠道解决。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派驻专家到下一级医院坐诊、查房、带教,一方面充实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力量,一方面通过带教,改变基层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

医联体内建立专家人才库,并指定核心医院知名教授、专家定期到其他成员单位开展专家门诊或兼任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核心医院向下级医疗机构共输入43位专家,其中学科带头人双向兼职15位,常驻专家28位。其中正高职称30位,占69.77%;博士学位26位,占60.47%;博导、硕导21位,占48.84%。同时,医联体还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入上级医院进修培训。专家下沉这一平台弥补了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的空缺项目,让原本无法在其社区开展的项目得以开展,患者首诊社区的意愿有明显提高。

1.3信息共享

医联体在设计之初是要建立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实行检查、检验互认;设施、设备共享,这都有赖于信息服务的互联、互通。尤其在患者管理方面,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此,本课题组设计了转诊、预约、慢病管理、远程会诊四个信息平台,并计划在医联体内建立患者唯一的电子健康信息档案,联合体内医生只需点击患者的电子信息档案就可以查找到患者在医联体内就医所记录的健康档案,包括何时入院、入院时的诊断、治疗记录、会诊记录、化验结果以及检查报告等。这一措施避免了医生的重复检查,使医生对转诊病人的健康状况有了更加全面和详细的了解,便于转诊病人转诊后直接进入治疗阶段。患者可以直接在就诊的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远程会诊以及预约挂号等,减少了候医时间,方便了患者就医。

此外,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内储备一定量的公用病床,为双向转诊的急、危、重病人转诊服务。储备病床制度的设置,使得病床在使用时更加的方便与快捷,满足了转诊患者的病情需要。储备病床制度与绿色通道相结合,转诊病人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入院治疗。

2存在的问题

医联体下的双向转诊的支撑平台对分级诊疗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绿色通道中非急诊患者使用频率不高,专家下沉的带教效果不理想,信息共享系统使用不普遍的现象,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联体“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目标的充分实现。

2.1对转诊支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绿色通道为例,目前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主要是针对急诊病人。其实,绿色通道主要针对的是大量非急诊患者。可以想象,如果在上下转诊医院间没有便捷的就医流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社区首诊的积极性。与其说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可以认为是一种机制设计,可改变患者的就医意向[4]。再如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已经毋庸置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使患者在医联体内就医时避免重复检查,大大降低就医费用,节省就医时间,而医生的工作量也会有所下降,这正是组建医联体,通过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患者就医福利的初衷。

2.2管理层了解的广泛性不够

课题组就上述提到的3个支撑平台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管理层人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45%的三级医院管理人员对绿色通道不了解,二级医院则有37%的人表示不熟悉;23%的三级医院管理人员对专家下沉不了解;二级医院结果为33%;45%的三级医院管理人员表示没有使用过信息共享平台,二级医院的调查结果也达到40%。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管理人员不了解甚至对于本医院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撑平台都不知道,如果不及时提高知晓率,将大大阻碍平台的使用。

2.3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的支撑平台的运行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和可操作性的奖惩方案。在激励方面,以专家下沉为例,专家去下级医院做学科带头人后,尤其是三级医院专家直接下沉到社区卫生中心坐诊和带教,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调查发现,专家是对医学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具有高深造诣,而社区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在面对患者和带教时候都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在分级诊疗尚未完全实现的时候,上级医院为了保证自身系统的正常运行,不愿意让本院的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所以,需要设计有效的机制,能让医院有意愿、专家有动力下沉到相应的下级医院,充分发挥下沉专家的作用。

3建议

3.1建设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支撑平台是促进双向转诊的重要途径,平台的建设涉及了大量的专业管理知识,自然,一支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成为建设支撑平台的关键。目前医院内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临床医生中选拔产生的,在很多时候更注重临床成果,对双向转诊支撑平台的作用理解不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双向转诊支撑平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着手培养一支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是建设支撑平台的基础。

3.2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是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支撑平台运行的内在动力,让双向转诊支撑平台的运行与医生的绩效挂钩是促进支撑平台健康运行的重要措施。上海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应基于确保公益、提高效率、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双向转诊支撑平台运行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机制设计,调动医疗结构和医生的积极性,主动开展合理转诊,可对积极参与双向转诊支撑平台运行的医生予以奖励;对那些故意舍近求远,双向转诊过程中不充分利用支撑平台,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的医生予以一定的惩罚。除此之外,还应从政策层面,平衡各医疗机构之间利益,为医生转诊行为提供合理平台。另一方面,应加强医保支付等制度设计,合理分流就诊患者,有效推动分级诊疗。

3.3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

支撑平台建设离不开财力投入作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例,医联体内的信息服务系统与加载过慢,设计缺乏顶层设计有关,普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硬件水平,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再如统一的临床检验中心是共享患者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的基本平台,其建设自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财政投入。

此外,应加大在院内宣传力度,注重宣传的方法,尽量将信息传达给医联体内每位职工,使其了解支撑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进而主动参与到其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明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2]刘梅,陈金华,彭晓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实施双向转诊的意义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4,12(2):38-39.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1篇2

关键词:wed网络应用管理模式

一、Web的特点

Web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通俗的讲是一种信息的集合体,它最大特点是提供超级资源链接以及自由动态交互式操作。任何运行于网络上的机器,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站点,即可获得Web服务器提供的资源链接服务,这一点体现了Web的信息开放共享特点;同时,WP.b服务器端创建应用数据库,后台运行脚本程序对该数据库进行访问和读取操作,接受用户的查询请求,并把查询结果反馈给终端用户,这种交互式操作模式提供了动态请求应答机制。Web网页访问以其简单易用和提供友好互动式窗口服务成为当前网络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二、医院设备管理

1、医院陈旧设备的淘汰和高端诊疗设备的更新应用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科室管理人员的变动会造成管理信息的缺失。而医疗设备维护保养是设备管理的重点,医学工作者对结构、功能、原理不同的设备要及时有效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这都需要详细的设备信息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调度安排。

2、仪器设备计量检定管理:医疗诊断设备的年度检定,是医院自身和上级质监部门的要求。医疗计量器具和诊疗设备检定信息实行标准化管理,检定数据及时汇总,避免设备重检漏检。

3、医疗设备档案管理:设备基础信息数据是实现设备信息网络共享的基础。医疗科室设备档案能帮助管理人员动态了解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合理统筹安排全院医疗资源,同时,医疗设备的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是医学工程人员了解设备信息状态,维护保养设备的信息来源。

4、Web网络应用方案的实现及在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利用Web访问的共享优势,在医院日益成熟的局域网架构基础上建立Web服务网站来实现设备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用户通过WWW浏览器访问设备管理服务网站,通过业务流程界面输人查询及申请信息,服务器端接受请求信息,通过数据库应用方案,后台动态对设备信息数据库进行查询及维护操作,同时把操作结果反馈回终端用户,以实现具体的业务流程。

三、建立医疗设备资源信息数据库,使得医疗资源的动态合理分配

1、建立设备基础信息数据库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评估组对设备购置进行前期考察评估,其中医院医疗资源的配置及需求分析是重要的环节。设备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包含设备资源的分配位置、设备型号、购置时间、使用状况、故障维修记录、成本效益分析等重要信息,评估组可以查询设备管理网站的资源数据,了解详细的设备配置使用情况及科室的需求,从而为设备考察论证提供参考依据

2、建立设备报修服务窗口

通过开通在线Web网页访问形式的设备维修工作提交系统,实现设备网络在线报修。临床医护人员需要申报设备维修时,使用局域网上的任何一台终端电脑登录到设备管理服务站点,通过互动式窗口在线提交设备维护请求。服务器端根据用户提交信息生成一张维修业务单,医学工程人员通过后台程序调取该业务单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同时可查询所提交事件的处理进程,如已提交待处理、处理中、处理完毕等状态。

3、建立科室物资申领在线提交系统

医院对医疗耗材实行物资申领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资金占用率,实现医院人、财、物的高效利用。临床科室申报数据由于人为遗漏或者随机需求变化经常会产生变动,库管人员需要反复调整采购计划,很容易造成差漏。开通物资在线申领系统,通过医院局域网随时提交申领信息,并且可以多次提交,完全不必考虑遗漏信息,这样,实时的需求信息直接反馈给管理科室,管理方根据指定时间段内的需求制定采购计划,联系供货方发货到科室。

4、实现设备档案数字化管理

医院的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技术资料都由设备科档案室管理,传统借阅模式存在很多不便之处,而通过文档扫描形成数字化文档存人服务器实现网络共享可以发挥更大的效能。这种实践中的主动学习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档案管理上存在的资料长期闲置形成死档的难题。同样,把设备计量管理数据记录在设备档案数据中,设备的检定档案及下次检定时间均予以公布,科室人员可以清楚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适时和设备科进行双向沟通提醒,共同促进仪器检定工作的开展。

5、设备管理网站的拓展应用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23-02

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费用投入的增加,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胜利,基本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的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在城乡之间、农村不同地区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间的公平。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医疗卫生资源,居民遭受健康损失时能公平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不会因社会特权的不同而出现差别对待。二是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应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对经受疾病风险的居民给予同等的就医机会以及应得的经济补偿,不应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成效,关系到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取的能力和质量。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道德尺度是公平和效率,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性的指导下,政府在城市和农村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过多的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造成了过多的资源流向了城市,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社会不公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投入远远低于城市。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使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但农村与城市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从2009年的562元增加到2013年的1274.4元,而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却从2009年的2176.6元增加到3234.1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一直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3倍左右,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例如,2013年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为9.18,而农村仅为3.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增加速度较慢,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一直是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的2到3倍,而且差距不断加大。两组数据结合来看,城市以较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卫生费用,从而导致较多的优质卫生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城市居民能够较好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获得较高的医疗效益,而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卫生人才等严重缺乏,“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不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不同地区配置的公平表现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似性,不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在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进行过程中,农民能否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筹资额偏低,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大多数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导致人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补贴额度较大,同时农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较高,使当地居民能够及时高效地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我国农村地区的优秀卫生人才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这些能够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当地。东部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的总数与中部地区相差较小,但是由于人口较少,平均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平均每千口村卫生室人员数达到1.89,超出西部地区0.24,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医师执照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相对较多。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优秀卫生人才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优秀卫生人才的配比则高,反之亦然。

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的绝对值在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出于国家的GDP每年是以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2013年的卫生总费用为31868.95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57%,比较2009年的卫生总投入为17541.92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15%,仅增长了0.42%。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由于一些医疗卫生产品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居民要支付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费用,从而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不公平,导致城乡医疗健康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优秀卫生人才大量集中。而面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职业化程度低,学历低,而且农村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诊治需求。后果是高层次医院担负起大量的常见病,一些可以在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却聚集到大医院,造成人员拥挤,加上医疗设备的改造,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导致的卫生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造成医疗成本过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低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承受能力下降,医疗保障水平更加不公平。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机构人少事多,七八个人在管理医疗卫生费用征缴的同时,还要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支出,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腐败和寻租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等额的筹资标准统一收取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民间存在的经济差异,让经济收入不同的人去承担同样的医疗筹资费用,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使经济困难需要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无法筹资参保得不到政府的资金补助,而经济支付能力强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医疗救助,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农村的分配更加不公平。自愿的原则会形成健康状况差的人愿意参保,而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愿意参保等逆向选择问题,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于真正影响农村居民的是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患大病的概率较少,因此,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由于用大多数人的钱去满足有限患大病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没有受益或很少受益的居民就会自动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导致医疗改革对农村居民的不公平。

(四)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不合理

为了防止患者过度利用卫生服务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机制和封顶线。由于基金水平有限,起付水平低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提高参合率,实现广覆盖,但是这样保障水平就会降低。调查表明在不愿意继续参加合作医疗的人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销太少或者是当年没有享受到报销。为了提高农民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入了个人账户,但是有些地区个人账户资金要用在体检费用和门诊治疗,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也不符合农村医疗保险互帮共济的基本原则。“保大不保小”的方案导致大部分农民由于疾病小而得不到政府的补偿,因此,一些农民不愿意去治疗,或者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导致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得大病的农民能够得到医疗补助,得小病的农民却只能自付医药费,本身就是不公平现象。

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公共卫生支出

医疗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少,远远不及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公共卫生的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作用,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这与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缓解社会不公平的原则相矛盾,也违背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居民保护的一般原则。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工作,确保医疗的公益性,同时降低或取消农村居民参合费用,从而减少因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的人口数,扩大参合率,既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公平发展,又能解决农村医疗资金短缺问题,缓解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保障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二)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足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很多农村基层医院设备陈旧,人才流失,致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不能处置。同时村卫生室无专职人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学历较低。另外,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村很多私人诊所存在医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以及贩卖假药等现象,严重损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医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不同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实行城市援助农村的相关政策,城市医务人员的晋升必须有农村工作的经历。

针对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建议开展顶层设计,实行单部门归口管理,将医保基金统一归人社部管理,分清人社部门与卫生部门的权责,解决管医疗机构的部门同时管医保支出的道德风险。一是部门统一,方便政策出口统一解决各自为政,标准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重复参合问题,避免财政补助被多头占用。三是彻底杜绝双重报销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三)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相结合

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管理存在征收管理成本较高以及管理人员短缺等现象,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整合进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既能利用城镇医保管理的机构、经验与人员,提高管理能力,节约成本;又能避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管理机构分工不明确,管理混乱现状;另外,两者合并有益于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效率以及公平性。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4

关键词:云系统;云计算;医疗行业HIS

1当前医疗行业HIS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依照国际上通用医疗信息化标准来划分,初始阶段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普及,其次是医院识别系统的创建,最终阶段是区域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服务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创建、医保与新农合的互通性、社区慢病管理与保健、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医疗电子政务的互连办公等等。目前仅有部分区域卫生医疗服务项目完成,大多数还在筹建之中。

医疗行业按照传统的HIS建设方式为代表,建设流程比较复杂,这是因为每一个系统都需要相对应的硬件与之配套,再者其涉及到的网络、存储各个方面都是独立配置分开的。例如HIS、EMR、EHR、LIS、PASC等每套系统都需要相对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管理及维护。这就造成一方面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服务器、存储器之间的网络数据都是分隔开的,没办法统一管理和使用。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共享集成服务器。就是能够通过单一的系统来管理共享资源,对每个系统不再需要单一的管理,而是通过通用的管理平台进行整体的单点登录控制管理。进而提高资源使用率,并通过虚拟化配置达到最优化的效能。其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硬件成本、实现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操作、使得医疗信息资源实现高效共享。要实现高效共享就不得不涉及到虚拟化。虚拟化打破了IT用户之间的交互障碍,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虚拟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借助虚拟化,应用者可以采用可控、可视、可自动化的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任意规模的服务。

2面向医疗行业的云系统平台设计

简单来说,云是一种计算模式,它把信息资源、数据、应用等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之前所说的虚拟化是云系统的根基。医院云系统解决方案中,客户端包含了个人PC浏览器、移动终端、各个系统的前端,服务资源包含了网络存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等,应用软件包括虚拟化软件、接口文件及中间库文件等,应用资源则包含HIS、EMR、LIS等系统软件。云系统就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作为核心应用,方便、快捷的提供资源管理与服务。

云系统的功能框架包含服务器、网络存储以及其它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把单一平台整合,划分一个共享资源池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框架体现了云系统的价值和优势。首先是安全性,共享的同时可以进行安全隔离,利用虚拟化从逻辑上隔离,可以做到各个系统之间互不干扰的同时,也可以相互调配所需资源。其次是自动化,本身云系统就可以认为是虚拟化基础上的自动化平台,提供模块化服务管理单元及模块化基础构架平台和模块化的基础应用,极大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通过单点登录操作,实现轻松管理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损耗。云系统简化了医院IT管理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节约成本。使用云系统的瘦客户机比正常PC排放热量减少50%,空间占用减少60%,因为精简了不需要的物理部分,服务器端灾难恢复时间极大的缩短,使当机时间更短,如果通过云系统方式设置了足够的冗余保护,基本可以忽略当机的问题。

3云系统在医疗行业的实际应用

云端解决方案是云系统以云计算模式带给用户的一种新的体验模式。其特点就是把全部服务集中在服务器上,资料、信息数据集中在网络存储上,前端是瘦客户端,将服务器传送来的数字信号就行解压编译,然后将本地数字信号加密回传给服务器批量处理。

云端在桌面的应用有着一般操作系统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高安全性,瘦客户机没有硬盘,不存储数据,前端没有数据就能有效的防止数据泄密和隐私泄密。其次,便于自动化管理,所有数据都存储在网络存储服务器中,便于集中管理与自动备份。瘦客户机仅仅作为一个输入输出设备,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口令即可以操作,极大简化了管理员的日常维护。此外云端的外设架构可以管理控制,基本杜绝任意连接外设的情况。还有云端的加密传输,也可以基本杜绝网络窃听和窃取信息。再次,低成本性价比高,云端到桌面采用的瘦客户机体积小、极大的节约了桌面空间,更加利于医生的听诊。其本身无操作系统,仅仅是输入输出平台,不用担心病毒、木马之类的侵袭。最后,云端便于集中控制管理。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所有桌面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控制管理。通过服务台后端批量软件分发、或者批量升级应用实现批量作业自动化。而不需要在每个终端上都进行操作。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5

一、城市级智慧医疗发展问题

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城市居民健康提供更优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发展课题。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础上,不断推进应用模式及商业服务探索与实践,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运行模式,培育、带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医疗产业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合理覆盖,成为提升城市医疗水平的金钥匙。

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对于智慧医疗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医院信息化水平较大提升,但城市范围智慧医疗整体发展缓慢,大部分停留在业务型医疗信息处理阶段,智慧医疗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落实机制。城市级医疗信息集成水平和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医疗机构对技术开发商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各开发商技术水平和标准规范存在较大差异,为以后的信息整合和信息利用埋下隐患。智慧医疗推进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与交换主要以“点对点”方式开展,城市内各医疗机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二、城市级智慧医疗的发展建议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医疗”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特殊服务型领域。具体到城市级智慧医疗,就是解决在城市中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长期矛盾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市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一)利用“O2O”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资源包括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内,充分依托城市政务、医疗卫生、民政人社、计生药监和财政等部门信息交换资源,构建医疗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和医疗金融服务机构等,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供面向城市居民的医疗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管理和健康保障增值服务,提升城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二)利用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改善城市居民就医感受

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和医疗服务信息碎片化一直以来是阻碍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通过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网络和居民健康支付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城市级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支持双向转诊服务,使城市居民感受到真正的“医疗惠民、医疗便民”。

(三)在智慧医疗创新价值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医疗数据资源价值

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和运营模式,通过与商业保险、生物制药、体育健身、专业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关注人群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利用,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三、城市级智慧医疗的资源整合

当前,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这个新兴行业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医疗、信息和金融等领域资源,将决定城市级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方向。

(一)强化移动支付,启动移动医疗的金融商机

移动医疗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通过移动医疗技术提供医疗服务中的在线支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医疗“一卡通”向医疗“一账通”转变,打通移动支付环节,进而提供完善的后续医疗配套金融服务,将衍生出一个巨大的金融领域商机。

(二)建立信息渠道,实现多方衔接的信用平台

对于中国的大众患者或者消费者来说,医生和患者没有建立实质性的长期一对一沟通的习惯。当患者企图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选择医生咨询时,对医生产生信任是关键问题。建立患者、医院和医生等多方的信息对接渠道,实现解决信任问题的医疗信用平台,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衔接,融合智慧社区的智慧医疗

医疗优质资源长期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分级诊疗机制推行缓慢。一方面由于患者的长期诊疗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社区医疗资源的衔接。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将智慧社区经济与智慧医疗经济相互融合,正是解决两个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小结

为了抓住智慧医疗这个面向未来集约、智能、跨界、转型的难得机遇,中国各城市积极结合发展实际,力推智慧医疗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产业融合,让智慧医疗迸发出无限精彩。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深入,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智慧医疗产业建设;另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使得对于智慧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智慧医疗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在具体城市级发展建设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总结在各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相信不久的将来,智慧医疗将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支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南京市信息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孟群,叶强,胡建平,等.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孟群.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0.

[3]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是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医疗卫生行业业务内容复杂,涉及多个业务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又涉及繁杂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已成共识

自2009年4月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取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资源优化配置、服务供给扩大、服务模式转变、费用合理控制和管理能力提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已逐步成为业内共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尝试或已经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旨在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医疗。由于不同角色对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诉求千差万别,因此在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角色对于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的诉求,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区域协同医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协同医疗是指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广义的区域协同医疗除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外,还包括医疗机构与其他卫生机构之间、其他卫生机构之间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

基于用户角色的协同医疗效果评价

不同的用户角色,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效果评价指标也不同。具体如下:

居民个人

从居民角度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应该提供比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更可及、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及时获取连续的健康信息和全程的健康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改善医患关系。主要评价因素有:

第一,可及的卫生服务。居民可通过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获得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咨询会诊、双向转诊、转检、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就医更方便。随着区域性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信息共享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愿景将实现,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的状况。

第二,优质的卫生服务。居民在接受诊疗时,就诊医生可查阅其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了解其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等信息,从而有效减少医疗事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因此可以避免做不必要或重复的检验、检查,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连续的健康信息。建立数据标准后,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可收集、整理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建立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可以在网上查询自己所有的健康资料,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进行自我医疗管理,制定自我疾病防范计划,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第四,全程的健康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职责的不同,可通过连续的健康信息,为居民提供主动、全方位、人性化的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全程健康服务。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使得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在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可以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调阅到辖区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可通过协同医疗卫生服务完成转诊、转检、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业务。同时,对于转出的患者,可以实时跟踪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对于转回的患者,可以获取患者之前的治疗情况和健康信息。

专业卫生服务机构

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疾病管理、卫生管理、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水平。专业卫生服务机构又可分成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血站和健康教育机构分别来看。

医院的主要诉求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借助平台实现区域范围内患者检验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医生可以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获得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医生在为患者诊疗时可获得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重复检验/检查提示,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发生,降低诊疗费用。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调阅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此外,医院还要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自动获取并提交数据和信息,减少信息重复录入的工作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诉求是实时从各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获取疾病个案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

妇幼保健机构希望通过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分布在医院、社区、围产保健机构的数据的共享,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妇幼保健服务提供信息基础。

急救中心希望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实现社会急救医疗信息资料、声像、业务档案的收集、分类等级和归档,更好地实现院前急救和院中急救的医疗数据共享。

血站的诉求是获得更实时、全面、准确的血液供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等工作。

健康教育机构希望借助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健康教育计划,传播健康教育知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区域资源共享水平、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又分成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涵盖区域全民诊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全面的卫生数据中心,为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卫生监督机构希望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覆盖区域内各卫生监督所、医院、食品加工、餐饮、公共卫生、学校等,实现实时、动态、高效的卫生监督,形成集卫生监督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希望通过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获得丰富的食品、药品使用数据,从而可以对不良食品、不良药物事件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等。

其他相关机构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配置医疗资源;赣州市

一、城乡均衡配置资源

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指在政府财政制度下,公共卫生资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分配为和转移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均衡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财政均衡的继续延伸和最终目的。城乡之间资源的均衡配置不仅是对一种客观的分配结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还体现了资源在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分配结果是否存在差距,因此,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它不仅涉及民生问题,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阶段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卫生机构设置以及卫生经费分配不均。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才,有大医院以及就诊方便的社区医院覆盖网络,在较低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可较好满足城市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相比而言,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技术资本、人力资源和医疗设备等公共卫生资源差距较大,且医疗服务网络覆盖面低,较高的看病成本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赣州市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是承认由于社会体质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合理及适当差距的大前提下,事先农村居民在机会、能力及权利上平等地享受公共卫生资源,并不是绝对的平等,也不是城乡之间的“平均主义”和“低层次发展”,更不是城乡居民整齐划一且标准化地享受公共卫生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和农村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城乡经济发展规律及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城乡居民经济基础的差别也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上存在差距;因此,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一个反映相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胡确定性的范畴;是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公共卫生资源实际享有的平等状态,通过某一个层面的机会平等来达到结果的均衡,是每一个公民不会由于户籍、职业和地域不同而受到不同待遇。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质就是通过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及合理配置,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重点发展乡镇资源

随着我国乡镇数量逐渐减少,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卫生院也同步缩减。1999-2008年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的卫生院数一直稳定在1.15左右平均每个县所建的中心卫生院不超过4所,全国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基本达到中央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国债项目和各省、自治区政府都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本文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大型医疗设备房屋建筑面积等卫生资源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乡镇卫生院院均固定资产达到194万元,几乎是1997年的4倍,基本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为乡镇卫生院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三、以人为本资源共享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协调发展,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剧院分配的均衡性和互补性,文明共享资源。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优化乡镇医疗资源分配制度,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统筹到城乡各部,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解决乡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现代农村建设相辅相成,注重包容性发展,视作有人群共享新型城镇化下带来的医疗资源均衡化的成果。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无差别”的以人为本的资源共享体制。

以人为本的医疗资源共享还要体现在乡镇卫生服务功能和结构上的优化,适应群众需要,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又比较薄弱的服务功能,如急救体系、慢性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服务、老年卫生服务体系等领域,促进医疗服务的优化,做到城乡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各种人群、各种健康状态、各类健康问题的人群提供完满服务。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

1引言

共享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最初主要依托大数据进行发展,对社会中的闲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经济循环化,这使社会闲散资源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仅依靠大数据技术,共享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拥有信息公开化、去中心化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就具备了较高的利用价值,区块链技术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充分结合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有着极为有利的作用与意义。

2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的必要性

2.1降低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社会上闲散的资源都能够被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可以利用较低的成本去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将闲散的社会资源发挥出高于自身成本数倍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享经济模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共享经济企业逐渐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思想,那就是自身必须对推出的共享产品进行一定的补贴才能促使共享经济良好持续地发展。这就出现了一种共享经济发展现象,即在共享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共享经济企业对共享产品的补贴可能会高于共享产品带给企业的效益,提升了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企业通过与当地商家达成协议,将共享充电宝基站放在商家较为显眼的位置,用户自行扫码下单后,取出充电宝充电,而此时企业会为首次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提供免费充电服务,这样一来企业对用户的补贴就高于产品为自身所带来的价值,这就使得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被充分降低。如果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就可以为用户智能匹配距离最近的充电宝位置,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或过度投入,依靠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2.2提升共享产品用户的信用等级

对于共享经济来说,信用一直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基础。信用也是交易双方维持公平合理交易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经济和共享经济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价值。以共享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在被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为避免损毁丢弃现象的发生,会与用户的个人信用绑定,这样一来形成对双方的约束,不仅可以充分保护共享单车不被损坏丢弃,还能提升共享产品用户的信用等级。由此可见,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信用的作用是极大的。基于此,在共享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能提升用户信用等级的准确性,充分解决用户伪造信用记录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对于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块链技术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将用户的信用公开透明化,保障用户信用的真实性,有效杜绝用户信用造假的风险;其次,区域链技术可以为共享经济交易双方提供一份电子合同,这可以充分保障因为交易其中一方毁约而导致剩余一方利益受损的问题不会发生,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服务。

2.3实现全球经济信息共享

首先,在共享经济发展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帮助共享经济将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充分融合,形成共享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可以充分体现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优势,将对用户的限制情况降到最低,并且还能将行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消除信息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行业垄断僵局彻底打破,将全球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充分应用于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利用区块链技术还能充分利用国际认可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以此充分解决国家之间的交易差异化问题,实现全球经济信息共享[1]。

3区块链技术的主要优势

3.1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征信领域的优势

共享经济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切实保障企业与用户的信用情况,并且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对信用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行保障,实现内部信息数据的安全共享。此外,当前共享经济中包含的信息数据是极为庞大的,因此,在处理这些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因为这些信息数据的储存方式过于集中,一旦发生泄露风险会出现极大的社会影响。而且由于数据量极为庞大,想要对某一部分信息数据进行利用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一些传统企业想要利用大数据发展共享经济时,往往缺乏相应的硬件支持,对信息数据的更新与处理效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倘若在我国金融征信领域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切实解决以往金融征信领域的相应问题。第一,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以往集中化存储的信息数据变为分散式,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充分将信息数据进行分散存储,在面对泄露风险时仅仅会以点的形式泄露,充分避免因集中式储存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的风险;第二,可以在共享信息数据时利用区块链进行同步,将信息数据储存在一个个节点之中,这样一来,节点数据可以被快速地查找到,实现信息数据的及时共享,这对于信息数据的传播效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数据共享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数据都是以节点的形式进行储存的,因此,只有明确当前节点的地址与密码才能对该节点的信息数据进行查看,切实提升了共享经济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2]。

3.2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便民服务领域发挥极大的作用,它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大型城市的医院基本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等便利服务,充分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如今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服务机构与场所对医疗资源的分配较不合理,很多医疗机构与医疗场所的患者流量是极大的,庞大的人员数量堆积在有限的医疗场所内不仅严重浪费了患者的就医时间,还造成了医疗场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医院中各类资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不同城市的不同医院所使用的医疗服务网络都是不同的,因此,有些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也不能通过网络手段来将转院信息进行实时传达,只能通过传统的电话通沟确定转院信息。基于此,医疗领域就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医院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避免出现各个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充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对于患者来说就可以充分节约自身的时间成本,便利快捷地在最近距离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避免出现大型医院中患者堆积,影响医疗效率与浪费医疗资源的情况;其次,对于一些中小型医院来说,面对一些自身没有治疗条件的病患,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该患者的病情信息上传至医疗平台中,区块链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自动适配合适的医院进行就诊,充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共享;最后,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与医疗服务明细进行检查,充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3]。

3.3区块链技术在能源应用领域的优势

随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电力资源方面,众所周知发电站的主要用途就是发电,将电力资源进行输送,但是发电站一般都建立在郊区或者较为偏僻的地方,由于距离的原因,电力资源在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损耗情况。一般来说,发电站从发电到输电,最终将电力资源传送到消费者家中会浪费大约十分之一的电力资源,这种电力损耗对于电力资源利用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电量不断上涨,对于电力资源的供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发电站一旦出现事故,在电力供应终端出现问题,将会为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城市一些对电力有充分需求的行业与活动都会因此出现相应的经济损失。此外,我国电力能源由国家电网公司提供,因此,一些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企业或个人,无法将多余的太阳能供电资源分享出去,这也是电力浪费的其中一种。因此,在能源应用领域应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共享经济,充分改善当前电力资源产出与输送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充分降低电力资源由于输送距离过长而导致电力消耗的问题,还可以充分保障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区块链自身的节点式储存特点可以将电力能源分点式储存,可以充分提升电力储存的安全性。另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让通过太阳能发电的行业将多余的电量交易出去,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4“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4.1客户隐私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目前,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数据数量逐渐提升,使得客户的重要隐私信息很容易发生泄露,而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些共享产品的使用权也由多个人拥有,而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用户通过扫码来获取,并且需要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但是在此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容易导致信息泄露问题[4]。

4.2过度依赖大数据技术

在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利用程度较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很容易对大数据技术产生依赖,但是大数据技术并不能面面俱到地处理全部事件,而且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4.3共享经济基础数据尚未完善

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公开通明、去中心化等优势,安全性能是优于互联网的。但是目前共享经济基础数据该尚未完善,因此,在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阻碍,遇到发展困难等问题。

5“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的策略

5.1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来发展共享经济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完善的技术储备,技术也更为成熟。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其中节点进行加密的方法来形成一个以节点相连接的数据链条,每个节点中都具有一定信息数据,可以通过任意一个节点的数据信息找到信息来源。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具发展前景,也会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区块链技术可以将自身节点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对节点信息查询时仅需要验证一次,还可以将共享经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读取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充分融合,可以让共享经济充分发展,提升信息数据的共享程度,避免出现信息差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充分结合,可以切实提升共享经济的发展效率[5]。

5.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展,对于共享经济来说,区块链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价值。区块链经济可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结合在一起,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率。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安全性极强的信息数据系统,然后充分利用区块链的优势将信息进行共享化,以此将信息数据共享至全社会,让社会力量承担相应的信息责任。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并且出台政策鼓励相应的科研院所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切实提升区块链在社会共享经济中的应用价值[6]。

5.3提升企业的重视程度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提升对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目前,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征信领域、医疗领域与能源应用领域。充分推动共享经济的内部发展升级,使得区块链技术可以从企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强化自身内部的数据信息管理,还可以充分与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加深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使得企业可以切实提升对信息数据的使用与管理水平,充分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升级[7]。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经济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实现发展,充分依托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降低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本,将资源的配置做到最优解。此外,其能够将自身的信息体系充分完善,保障使用共享经济的用户信息安全,将社会中的闲散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共享经济发挥其剩余价值。此外,为确保共享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充分结合,实现协同发展。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既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结合下的共享经济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缦.区块链技术下基于大数据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2,35(12):63-69.

【2】张红雷,苏莹.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7):17-18.

【3】梁婵卓.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营销界,2019(20):180-182.

【4】王冠.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3):84-86.

【5】付锋莉.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5):63-64.

【6】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大数据时代,2018(3):70-75.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9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领域,人们少有微词。单就公共医疗而言,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教育和医疗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完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状况却恶化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政府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医疗有所忽视,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发展”本应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包括生态环境、职工权益、教育和公共医疗。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是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改善,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它们才会得到改善。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教育、医疗不重要,但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它们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对经济增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医疗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因为投入不足,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医疗方面,同样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医疗高收费乱收费,医疗成本更多地百姓担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医药费用让不少人无力求医、覆盖率极低的医保制度使大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使社会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医疗投入方面,从医疗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来看,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1996年的比例为2.36%,2000年下降到1.71%。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

二、政府对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上的市场化导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大表现。

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就是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医疗同样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和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医疗和教育不单是公共产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权和健康权,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遗憾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并未得到我们的政府的重视,这导致我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以医疗改革为例,20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策略,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一再暴涨的医药费用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医疗市场化方式改革失败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市场化征兆明显、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十分强烈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是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收费节节攀升,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把公共产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完全托付给市场机制,必然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失败。

教育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行不通。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府摆脱不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定势的局限,按城乡分割的“双轨”制配置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在义务教育方面,本来,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不应因地域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进本还是农民自己负担。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社会决策中,“城乡二元结构”划分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关键性体制因素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显示出政府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投入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从医疗卫生投入来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医疗卫生费用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在没有医保、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看病就医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虽然这样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再造辉煌,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和健康权切实得到充分的保障。参考文献

[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范柏乃,来雄祥.“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4).

[5]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5).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存在的问题,建设性提出了建立区域性放射性诊断中心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影像区域共享社区

国务院在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把医疗资源共享和协同医疗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区级医院联动区域下级医院的模式,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区域共享和一体化管理,集中诊断和审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检查报告,既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区域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乡镇卫生院放射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放射检查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区服务中心放射科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且参差不齐。医师的学历相对集中在大中专层次,硕博等高学历人才少;其次,社区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压力较轻,接受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一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实力较弱,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基础较差,接受先进技术较为困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状况也决定了其所学难以致用;最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管理相对落后,对病人资料管理还停留于纸张书写,报告诊断修改率及误漏诊率较高[1]。

二、建立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初探

为提高区域放射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区域内的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尝试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软件(如通信系统(PACS)技术)建立区域化放射诊断中心作为统一的平台来实现影像信息资源的共享。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R或DR系统等数字化成像设备,完成对放射检查影像资料的数字化改造。另外,要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建立卫生信息网络(简OA网)实现数据的传输。

其次,从软件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需要成熟软件公司的技术支持,实现影像中心与各入网社区服务中心的影像存储。软件设计对各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编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凭密码进入网站系统登录和进行检查报告的书写和在线交流。另外,图像数据在各入网医疗机构和中心数据库双重备份,以方便数据的调阅,同时保证确保影像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再者,就其经营方式来看,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根据各社区服务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完成诊断报告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的评价和奖金的发放。

最后,就管理方面而言,为了便于工作和检索,所有联网医疗机构放射拍片检查者都要拥有统一编号和当地医疗机构的各自编号,病人检查申请采用电子申请单或申请单扫描或申请单摄像录入PACS系统内,各入网医院放射检查统一、规范,审核医生监管图像质量,所有拍片检查可以异地书写并对诊断报告的质量二次把关,由授权医生审核签发后电脑打印(值班时急诊临时报告除外,并按规定换发正式报告)。报告审核医生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诊断中心考核及卫生局备案授权,并实行动态管理,诊断中心根据工作质量考核可以续聘或解聘[2]。

三、影像资源区域共享,建立区域性影像中心的优势

首先,通过共享应用软件,利于提高放射质量。区域性影像中心所采用的PACS/RIS系统具有强大的数字处理功能,使用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另外,医师对放射拍片检查报告复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报告诊断修改率及误漏诊率;可以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医师习惯对图像进行处理,体现新医学模式下的人性化[3]。

其次,发挥区域人力资源资源共享的优势。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诊断人员相对较少的弊端,实现了对职业医师和放射诊断医师的双重要求,既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也有利于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再者,有利于提高放射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区域性影像中心为放射诊断医生提供了工作和培训的双重平台,增加了放射技术人员的学习机会和工作压力,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完成区域内联网的其他医疗机构检查报告的同时,提高了其专业水平。

此外,利于提高社区病人服务水平。区域性影像中心通过医疗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可以为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学影像的存储、传输、检索、显示、图像处理、诊断报告生成等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互传、互诊,不但为患者节省了再次拍片的费用,同时也满足群众就医方便、负担减轻、质量提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最后,利于实现区域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效益。一方面,区域性影像中心保证图像规格的统一;另一方面,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优化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结论:

本文提供了针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案。通过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现有的网络环境来实现共享医疗资源和信息,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作为上级医院放射科的延伸,提高当前病人影像诊断质量和就诊效率,必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蕴,李英亭,要文娟,等.PACS在清华大学社区医院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73-75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1篇11

【关键词】数字卫生;医疗管理;数字技术

数字卫生,作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卫生模式,已经在加拿大、新西兰、欧洲等多个西方国家开展了多年,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所以目前,针对数字卫生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探讨和前沿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现对于数字卫生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1数字卫生概念

1.1数字卫生在国外的定义西方,较多的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认为数字卫生(ehealth)是一个集合了医学信息学,公共卫生并加以商业化的,通过网络和其它高科技来提高卫生服务和信息传递的新兴的领域[1]。而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数字卫生不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本土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网化的全球性思维方式,以及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改变。

1.2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定义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且尚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义,但针对数字卫生的相关筹划准备已经紧张地开展起来。目前中国的数字卫生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类,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其中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是以个体生命周期为出发点,涵盖了人生整个生命阶段,并且实现全人全程健康服务内容、流程、信息特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和服务。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是为了把国家卫生系统的各项标准统一化并且通过数字卫生平台运用到实际卫生健康服务中去。

2数字卫生对解决当前卫生问题的可能性

中国现今医疗短缺,尤其是农村的医疗短缺问题和整体的医疗资源浪费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条件,城市居民只需支付25%的强制的社会保险,而农村居民要支付80%的自愿形式的团体医疗资金,并且强调了虽然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CMS),但是高昂的个人保险支付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收入者所不能承受的[2]。数字卫生对于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将包括医院的各个机构、家庭、社区、办公和疾病预防机构之间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3]而且数字卫生体系相对有效的成本消耗和相对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明显提高预期的医疗服务成果,并且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4]。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针对当前的卫生医疗问题特别是医疗资源使用的平等性寻找方法并进行解决,并且已经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CMS)、农村医疗救助系统(MAF)及医疗费用免除项目、提供基本公共医疗计划、及区域医疗资源使用计划和社区医疗服务[5]。但是许多的医疗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办法及实施过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6]。数字卫生所依托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可有效的避免重复的检测,重复性的医嘱,和重复性的检查从而达到医疗成本的节约和医疗资源的节约;而且医生可以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得到完整而详细的病人相关的医疗历史记录,从而可以避免重复的医嘱,进而把医疗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其他的医疗需求者;通过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实际不需要医疗服务的医疗申请者的要求,从而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远程进入其所管辖的病人的资料和检测结果,从而降低病人的旅行和管理方面的费用[7]。

3数字卫生的实施方法

为了顺利的将数字卫生在中国进行实施,实施方法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如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实施的重要步骤[8]。政治层次、组织层次、和卫生层次的考虑对于研究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满意度最大化和最大化提高数字卫生的效力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政策政治层次,对于数字卫生的资金,传播和宣传及可持续性的支持,对数字卫生的评估和决策制定的影响,及在数字卫生实施过程中其它可以影响决策的相关资源的应用支持对于数字卫生的推广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于组织层次,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数字卫生的决策中是非常重要的。新体制理论,社区实践理论,及专业理论是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根据上述三个理论的支持,中国的数字卫生事业可以在组织层面上建立一个多组织联合,知识资源和专业资源使用网络化共享的状态。在卫生层次方面,人际行为理论包括价值观、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应用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人与社会、病人与患者的关系,从而避免因网络化而造成的问题,更加提高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的最优化。所以说这三个层次对于数字卫生事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讨论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绝大多数都在使用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如何把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的整合是未来数字卫生发展的一个问题。[4]由于各个医院有自己一套医院管理信息体统,并且和其它医疗机构的资源非共享性,且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的医疗数据资源也是非共享的。这对于数字卫生的建立和开展的可用性和广泛性与原始的医院信息管理体制是有很大的矛盾。寻找数字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可兼容的切入点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开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数字卫生的发展对我国未来医疗改革的促进及与国际医疗模式的接轨是很必要的。在医疗系统中加入网络化等IT技术对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及普遍性。新晨:

【参考文献】

[1]EysenbachG.Whatisehealth?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s,2001,3(2):e20.

[2]LiuY.DevelopmentoftheruralhealthinsurancesysteminChina[J].HealthPolicyandPlanning,2004,19(3):159165.

[3]吕旭东.一种电子病历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27(2):48.

[4]KearnsI.PublicValueandeGovernment.Ippr,2004.

[5]MengQY.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equitypromotinghealthcarepoliciesinChina.Acasestudycommissionebythehealthsystemsknowledgenetwork[J].ShandongUniversity:CenterforHealthManagementandPolicy,2007.

[6]邹文春.中国医疗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11).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领域,人们少有微词。单就公共医疗而言,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教育和医疗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完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状况却恶化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政府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医疗有所忽视,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发展”本应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包括生态环境、职工权益、教育和公共医疗。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是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改善,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它们才会得到改善。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教育、医疗不重要,但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它们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对经济增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医疗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因为投入不足,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医疗方面,同样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医疗高收费乱收费,医疗成本更多地百姓担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医药费用让不少人无力求医、覆盖率极低的医保制度使大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使社会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医疗投入方面,从医疗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来看,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1996年的比例为2.36%,2000年下降到1.71%。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

二、政府对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上的市场化导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大表现。

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就是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医疗同样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和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医疗和教育不单是公共产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权和健康权,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遗憾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并未得到我们的政府的重视,这导致我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以医疗改革为例,20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策略,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一再暴涨的医药费用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医疗市场化方式改革失败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市场化征兆明显、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十分强烈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是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收费节节攀升,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把公共产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完全托付给市场机制,必然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失败。

教育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行不通。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府摆脱不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定势的局限,按城乡分割的“双轨”制配置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在义务教育方面,本来,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不应因地域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进本还是农民自己负担。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社会决策中,“城乡二元结构”划分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关键性体制因素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显示出政府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投入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从医疗卫生投入来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医疗卫生费用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在没有医保、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看病就医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虽然这样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再造辉煌,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和健康权切实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范柏乃,来雄祥.“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4).

[5]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 下一篇:2022高中生期末考试工作总结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