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9 栏目:公文范文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资源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项目中,数字资源、信息化资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历年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建设,跃升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建设。然而,数字的特点决定了,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结构的复杂性,往往除了各类、各型、各种独立的媒体资源,还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更加庞杂的是纷繁复杂、总量庞大的网络信息,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高效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及手段,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技术的辅助,对这些庞大的信息、繁杂的分类进行筛选和整理,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更进一部分的优化整合,才能使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分散,无法统一的检索界面,便于集中查找。为读者服务由多站式向一站式发展,这也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资源整合的含义及意义

(一)数字资源整合的含义

数字资源的整合,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需要运用能把异构资源系统集成在一起的现代集成技术,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有效运用知识组织技术和知识组织方法,合理、科学、规范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快捷、高效、准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资源整合是通过数字资源无缝链接软件系统,把不同来源的资源信息融合,使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

(二)数字资源整合的意义

1.目前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中,多数信息资源较为独立,存在方式也较零散,信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此外,信息检索页面无统一模式,这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许多的问题。有效整合利用数字信息资源能够让零散无序的数字资源得到有序整理归类,建立起了信息一体化。

2.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数字信息缺乏统一合理安排,使得信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许多无使用价值的数字信息占据了大量数据库空间,影响了信息的正常使用,进行数字资源的整合使得数字资源信息标准规范,提供了信息搜集方式的便捷,提高了信息搜集效率,开辟了信息收集的渠道。

3.对于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够让数据资源的操作更加规范化,能让数据库自称一体的陈旧局面得到突破,能够将各类数字信息依存于共,能让网络上众多的网络平台协调一致、无缝对接,提供了数字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规范了信息操作的流程。

二、数字资源整合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只有针对用户要求,有针对性地搜集、组织信息,才最有使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要求,这是数字资源最基本的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鉴于数字资源信息组成的因素,是由若干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类网络因素结合,往往是具备特定功能、特定效用的网络有机体,这就决定了,在开发、聚集各类数字信息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各种相互关系,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类型与类型之间,我们必须注意将用户体验与信息收集、各个开发机构之间协助关系,必须保持无间段的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和组织,形成连续、系统、有效的整体。

(三)质量控制原则

在搜集、整合网络信息时,一定注意选择稳定性强、信誉高的站点所提供的信息,因网络数字信息良莠并存,所以必须将信息垃圾剔除出去,才可保证信息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四)特色化原则

特色化,即是指网络资源信息因其来源,往往在专业、地方、语言、类别方面具备特色,要体现数字资源整合,那么特色化一定是入手方面。

(五)合理性原则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面,在保持数字资源的交流正常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对网络资源的各种使用整合,严格按照当前法律法规进行,是网络资源整合健康发展、网络资源信息建设快速进展的重要保证。

三、数字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数字信息资源制作、标引到等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描述性元数据库标准,这为不同数据检索造成困难,而各图书馆采用的软件和数据库支持系统都不同,在元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除了数目数据库采用统一格式,其他各馆都按自己标准,这势必会造成数据库之间共享和交换的困难。

(二)要怎样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剔除错误的数据,在模式之间建立转换与映射等冲突。

(三)怎样建立数据主动更新、主动转换和增量更新机制,才使得数据库能够持续地动态地更新和维护。

(四)要建立怎样的各元数据库格式才能够提供易于比照、映射、易于语义转换的公共元数据核心集,构建起良好的元数据管理系统。

四、数字资源整合措施

(一)加强数字资源引导与教育

作为数字资源的主要来源的图书馆要让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应当给予读者引导与教育,了解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定期向读者展开数字资源阅读活动,正确掌握信息收集及下载方式,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有效地将多媒体教学软件链接至图书馆的网络主页面,以增进读者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联系,创造出新型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格局。

(二)提高数字资源使用能力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使用者,提升读者对数字资源信息的运用能力、增加信息检索各个环节整体能力谁,对读者的培养不可或缺,首先应针对读者进行技能培训、开展各类服务型活动,开展有关文献检索的现场教学,其次促进读者对国内外各种类型数据库,包括CNKI、SCI、EI等,并教会熟练运用,让起真正成为读者熟知的使用工具,这是实现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广度发展、深度发展、深入读者的核心和重点。

(三)增强图书馆公共数字资源

在当前,各个高校读书馆的主页,实际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图书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图书馆展示各类馆藏的主要手段,这些信息的、各类论坛的建设,促进了读者与高校读书馆的互动沟通。有许多高校图书馆依照自身特色设立信息导航库,来展示本馆极具特色的收藏品,并将本馆数字资源有效结合,设计出清晰美观的检索页面以引导读者的信息浏览。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逐渐成为读者的资源宝库。

(四)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对于以前自我封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整合,对于增强馆际合作,增强横向合作沟通、有效利用固有条件、实现数据库的分散建立、实现资源共享集中连库的发展模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有效的减少资金投入额度、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所以必须强化数字资源信息的共有性、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构建本地区完善的高校间的信息服务保障机制。

五、结语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数字资源整合势必会形成更高效的数字资源整合方式,有效处理数字资源的孤立与数量过多的问题,提高不同结构资源利用率和访问的速度。(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影,杨丽师.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现代情报,2009,(2)..

[2]高新凌.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5).

[3]于凤英,王召龙.浅谈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阴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

[4]吴东敏.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中的资源整合选择[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4).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2000主页制作Html

PhotoShop6.0图形处理png/bmp/gif/jepg

Flsh6动画制作fla/swf/htm/gif/jepg

ACD图形浏览png/bmp/gif/jepg

Netant资源下载所有网上文件

Word2000文字处理Doc

RealOne视频转换Rm

三、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网站名称英文域名

k12教育资源网k12.com.cn

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subject/chemistry/index.php

人教网-中学化学pep.com.cn/huaxue

晶体之星-晶体结构网crystalstar.org/

教案中心ep-china.com/ja

中学化学课件网chemcai.myrice.com/

中学园丁网teacher.edu.cn

化学乐园go7.163.com/~zjhugd/

化学试题集hxstj.126.com/

洪恩在线hongen.com/

…………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

数字图书馆是提供个性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知识创新战略的有利信息保障。随着人们对网络需求的增加和网络自身的发展,网络应用的类型不断扩大,互联网上信息的类型也更加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传统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终将取而代之。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寻、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目前在整个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综合众多的定义表述,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等;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1.数字图书馆是通过宽带高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各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而数字图书馆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方生变化。

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业,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因此,从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不难看出,建立数字图书馆对宣传和传播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建设一个新的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积极的作用。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1.正确理解文献数字化。在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印刷载体的文献要保持书刊资源的原貌,使用通过网络检索和阅读,能够对书名、著者、分类、主题、目次、文摘和内容进行检索,并能阅读全文;同时,视听资料所谓文献都应上网。

2.加强各单位间的分工和协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是个别图书馆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情报信息提供单位来携手完成。因此,国家应建立知识资源数字化协作中心,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劳动。另外,各单位还可针对自己的特长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3.突破关键技术。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设计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4.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培养一只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及人才的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没有一只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数字图书馆是无法正常运转的。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除了图书馆情报领域专业知识外,他们还要融合信息技术专家的工作模式,具有较强的捕捉、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除了能从互连网的数字图书馆上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外,他们还应能快速通过因特网,从使人在眼花缭乱的知识海洋中搜集和筛选出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分门别类的加以归纳,使之成为本馆虚拟馆藏的一部分。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的主流。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兰晶.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字阅读;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7-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甲骨文时期阅读龟甲,到后来竹简为载体的读简时代,再到后来纸张发明之后的读纸时代,直到现如今数字媒介产生之后的读屏时代。伴随着每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数字阅读地不断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读者的认可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

如表1所示,国民对数字化阅读的认可度在不断升高,是数字化阅读方式解除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是提高数字阅读率的重要推手。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表2所示,数字阅读的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即数字阅读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来,民众对数字阅读的认可度也将更高。另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面临严峻挑战。如北方传媒出版集团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减少导致,从公司主营业务来看,其中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9%。所有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图书出版与发行受到严重挤压。

因此,不论是从外在的读者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研究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又各具特色,很难对其进行一一研究,即使对其一一研究也不能得出合理有效策略。因此,本文选取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北方传媒)、湖北长江传媒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时代出版、新华传媒、中南传媒六家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以上六家出版企业,一是因为其均为传统的出版企业,符合研究对象的要求;二是其均为已经上市的出版企业,其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较为公开,便于研究;三是因为其作为上市出版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意义。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出版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焦虑和无措之后,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并身体力行地转变发展策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布局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在实践层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较早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出版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上市出版集团走在了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前面。通过对比他们彼此走过的路径、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点,也就能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窥探一二了。

1.加快优质图书内容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将现有纸质图书通过数字加工制作数字图书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达到将现有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在选择的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均是较为基础的数字化策略。纸质图书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对于一般出版企业来说均是相对较为容易可行的措施。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认为:“数字出版又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因此,凤凰传媒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便是存量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复制。”[1]因此,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尤其是优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是传统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2.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即是明证。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重新的大洗牌,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如表3所示,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探索数字出版技术与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

面对数字化冲击,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出击,选择强强联合,与当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

4.联手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数字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移动运营商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移动阅读读者数量庞大。作为拥有较大的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可以达到以内容换平台的目的,无形中拥有了大量读者。如北方传媒集团旗下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手机阅读业务协议,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书和网络终端,提供电子书的自有增值业务。再如时代出版2010年6月与浙江移动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业务,双方以公司提供的作品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产生的信息费为基础进行结算,对公司授予浙江移动的作品按信息费收入分成。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出版企业将电子图书投放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参与分成,从而盈利。通过这种形式,有些图书电子版的收入远超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

5.开发数字阅读终端

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面对此种情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也试水阅读器生产。如表5所示,在这六家企业中,只有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两家生产终端设备,而其中长江传媒的点读手机是数字教育终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在投入市场之后,阅读终端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效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家上市出版企业转型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为其他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产品定位不明

通过对六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势在必行,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大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只是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或者是将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面对数字阅读读者,缺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也就不能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初期,出版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字产品品牌,往往还是在借用传统出版业态下形成的品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2.盈利模式单一

当下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军,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盈利手段相对单一。出版集团虽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可以与技术运营商开展合作,但技术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在合作过程中,模式单一,内容出版单位提供纸质图书内容,但并没有参与图书的数字化过程,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环节,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数字化的话语权。

3.数字产品国际竞争力低

在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美方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2012年实现了200种电子图书“走出去”[5]。但是,整体数字出版行业中,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数字出版竞争还略显不足:一是,参与企业少;二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少。这种“两少”造成了我国数字产品销售市场仅仅局限于国内。但这既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机遇,说明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字出版人才不足

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是整个出版流程、出版工艺的变革。从对六家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均积极与技术运营商、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人才的紧缺并非单纯的引进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出版人员转变原有的出版观念,研究了解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以及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的新的需要和心理。因此,与第三方技术运营商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出版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出版企业尽快地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三、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其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如此。转型期,错误亦或问题总是在所难免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为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

1.打造数字品牌

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出版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知名的品牌就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力以及现有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能做到特色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的有力砝码,在竞争中要有品牌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获得读者的认可,培养忠实读者。

2.探索数字图书多元盈利模式

数字产品能否盈利,是衡量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不能盈利的问题。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出版企业就需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不同,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如大众类数字图书,可以学习借鉴Amazon和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模式,一些旅游类图书可以学习国外一些旅游图书出版商的“广告+旅游”的模式。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的出版特色,探索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3.开展“培训+引进”模式的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企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要进行产品升级、跨媒体扩张、打造大型传媒集团,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科研与创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人才这一条路,需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编辑队伍的改造,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即一是需要加快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培训,让他们改变观念、领会数字出版内涵,同时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二是从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4.展开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产品销售平成数字产品的输出。如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该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美国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数字图书“走出去”,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当然,这种走出去还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式,获取的利润需要和国外平台分成,但这一种比较有效和快捷的途径,能够将内容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一定的知名度。

数字出版来势汹汹,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与“机”并存,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抓住数字出版的“机会”,才能躲过它带来的“危险”。虽然对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有待研究和深化,但必须行动起来,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中去,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自身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如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出版的幻想和坚守中,那必将在新一轮的出版行业洗牌中被行业和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5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从区域产业现状、企业、产业等多个维度,来整体审视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特点,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关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6-03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2012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网络传播学》(2012cxy06);合肥市2013-2014年度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FSK13-14D11)

目前,全国各地区的行业、政府纷纷看好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竞相打造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安徽省会、国家四大科教城的合肥市,是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集中的区域,2012年9月,安徽省政府了《关于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本文系笔者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梳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并试图从中归纳总结适合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

1存在问题

1.1企业层面

1.1.1对数字出版认识不够,动力不足

部分出版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纸质出版经营权受既有政策保护,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模式尚能较好生存;而另一方面对何谓数字出版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片面错误地理解了数字出版的核心内涵,对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认识不清,害怕其内容数字化以后,对其旧有的传统出版物发行市场产生较大冲击。①虽然部分出版单位设立了数字出版工作部门,但多数只进行纸质版出版物载体内容的数字化转换,对新兴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内在动力,对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徘徊观望、固步自封,普遍没有对其发展进行认真具体规划,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展开数字出版业务。这是合肥市整个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最大的潜在阻力因素。

1.1.2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依然陈旧,缺乏创新活力

在整个社会对数字出版必将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前提下,当前众多行业纷纷大举进军数字出版业。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传统出版企业的大踏步产业创新与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几近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本地一些规模不大,业绩一般,生存压力不大的传统出版企业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工作主动性,还处在观望状态。从笔者前期调研来看,上述企业内部通常是其旧有的盈利模式、企业性质、运营流程等要素一成不变,企业生存状态尚能适应旧有的产业模式,缺乏转型创新的原始动力。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专门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的部门,但暂时还没有对其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内容有整体清晰的规划,尚未形成正式运作的机制等一系列内外部条件。总体来看,绝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步入数字出版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少数已经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企业,其在该领域中的投入还远远大于产出,仍处于逐步摸索盈利模式,数字出版业务尚不是主要业务。

1.1.3优质资源创新不足,专业数字出版人才奇缺

从笔者调查来看,由于目前整个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技术软件不统一,导致出版内容在内容分发上存在很多问题:文件格式种类纷繁发杂;出版企业过去海量的存量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不是真正意义上为数字阅读而进行地数字化呈现;虽然存有数字资源,但优质资源较少,多数内容无法直接使用,仍然需要进行深加工(需结合内容分发传播的渠道、终端进行内容的碎片化,进行重新结构化的主题呈现);虽拥有众多的出版题材内容,但其中有较大比例因版权原因,无法获得授权,还有部分内容不适合加工成数字出版物,所以实际上能真正用于数字出版物生产的优质资源数量有限。

此外,一些企业目前仍没有组建起真正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所以也就影响到其数字出版的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急需的内容采编、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而目前企业在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的人才措施效果均不理想,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局面一直持续,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数字版权的保护困难复杂,传统出版社担心优秀作品的网络出版很容易被盗版,只拿一些质量一般的作品和运营商合作,导致运营结果不理想,影响了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的积极性。

1.1.4数字出版物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部分出版企业在其产品营销方面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市场营销意识薄弱,数字出版产品种类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供较高质量的创新性产品,即使是有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得比较好的出版社也是如此。目前,电子商务平台营销、微博营销、数据库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已在传统出版物的营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业绩尚佳。但数字出版物的营销方法和销售渠道却较为落后和单一,对产品的宣传推广严重不足,目前主要还是以企业自主平台直销为主。在此其中,数字教育出版由于其特殊性质,绑定了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服务,目前运营状况较好。

1.2产业管理层面问题

1.2.1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及推广平台

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良性循环的合作方式与赢利模式尚在探索。传统出版企业在产品定价、收益分配机制中缺乏有力主导,出版企业和著作权人的利益在旧有的产业生态中难以得到有力保障,致使其生产积极性被严重削弱,优质内容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优质畅销书种类数量有限,而内容质量不高的库存基数却逐年大幅递增。

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但因不熟悉、不掌握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所以对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方面困难较大;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虽然拥有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但是又不熟悉出版业务,不掌控核心内容资源,对于自身技术的宣传和推介不够充分,形成了数字技术与优质内容整合融合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与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签订数字版权授权合同,通过提供内容而获得收益,技术提供商或网络运营商再向市场转供内容实现收益。②这种模式导致传统出版单位不直接面对市场,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利益分配上失去主导权,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

对于数字出版这样一个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新型产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产业管理者,目前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缺乏对整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正确理解,因而也缺乏对其发展必要且正确的扶持引导政策。数字出版整个市场中,产品种类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无形中造成了产业发展的混乱和企业的高成本、发展的高门槛;产业链头重脚轻,产业链生态基本以生产内容以自产自销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中大规模的内容分销投送平台,不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2推动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建议:

2.1从宏观上制定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

尽管安徽省、合肥市和高新区都出台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加大数字出版产业扶持力度的政策,比较具体地对数字出版产业给予了支持。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虽然2013年5月总局联合财政部出台《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数字文化内容消费,但对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尚不够具体和刚性。建议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针对我市数字出版产业专门制定并出台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全面惠及数字出版行业的具体政策,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2.2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及数字出版基地合肥园区建设

行业、企业、政府应积极协调联动,在政产学研平台搭建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和企业调研论证,研究策划一批数字出版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数字出版发展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骨干工程项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目前,一批数字出版重大项目在规划启动中,如: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规划“书香皖韵安徽出版数字资源管理库”项目,安徽教育出版社“无纸化教材”项目,“时代教育在线”项目,合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全媒体移动终端项目,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机交互数字智慧社区”等项目,随着数字出版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必将推动我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统一协调,加大对数字出版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入驻,对省内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通过审核评估,逐步纳入基地统一规划,享受统一的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帮助入驻基地园区的企业申报互联网出版资质。

2.3加大专项资金及政策扶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数字出版项目引入、研发资金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压力加大。国务院和总局两个意见的出台,均明确了为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为数字出版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环境。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将合肥市涉及数字出版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扶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与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打造数字出版发行平台,丰富数字出版产品,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政策扶持、集群带动的作用,大力促进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出版尽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产业、政府管理三方均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链尚不健全,同时盈利模式、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长期以来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多年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③而对于安徽省及合肥市而言,其数字出版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各类型业态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合肥市相关从业者应认清形势,找寻对策,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发展,为中部地区整个产业的崛起发展开拓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光明之路。

注释:

①方卿。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J]。出版科学,2011(1):28-32.

②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5-17

③程素琴。数字出版传统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51254.

参考文献:

(1)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郝振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6

一、数字产品运营存在四大“痛点”

痛点一:思维模式僵化

当前,出版业已处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型媒介环境下,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不可逆的。然而,相较于互联网企业,传统出版单位与新媒体接触时间较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需求日益多元且可能随时都在变化。而传统出版单位因不具备互联网的先天基因,在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适应以及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的各种变化,由此不能很好地把握新媒介环境下市场的新型需求,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市场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脱节,致使在产品开发、经营思路等方面仍然存在僵化的现象。正是因为对新环境缺乏敏感度与认知度,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自身定位不明确,导致缺乏转型的目标,由此部分传统出版单位仍无法摆脱在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观望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到行动上,就表现为转型的思维和方法上都较为保守,倾向于遵循某种特定的套路,往往是等市场上某种产品形态已经较为成熟以后,或看到其他企业较为成功的转型案例后,才开始付诸实施,存在一定的盲从与惰性心理,希望最好能够通过复制别人的路径,由此也能复制别人的成功,并希望这种成功是持久的。当市场发生变化,又会出现不适应与不习惯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一些传统出版单位较为浮躁,未能沉下心来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或者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市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能够满足哪些需求。如当看到其他企业做平台,也都开始搭建平台,看到某一领域大热,就都一窝蜂地涌入。这种看似保险的做法,却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不明确自身特点优势,没有清晰的市龆ㄎ唬就无法推出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反而容易因为盲目而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错失先机,落后于人。

痛点二:产品存在感薄弱

不可否认,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然而随着数字出版阵营的日益壮大,竞争也更加激烈。虽然经过几年探索,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业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与互联网企业相比,特别是相较在各领域布局广泛、发展如日中天的BAT,传统出版单位的存在感仍然普遍偏低。很多探索成果,仅仅为行业范围内所知晓,市场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用户层面的产品认知度、影响力仍然较弱。如在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网络游戏等热门领域,人们率先想到的还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而即便是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出版实力较强的出版单位,大多数仍然寂寂无闻。一方面,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对用户需求把握尚不到位,导致很多数字出版产品徒有其形,或者仅能满足基本的功能,在细节的处理上就变得大而化之。相较之下,互联网企业在把握用户需求方面做的较为到位和细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并不缺少选择,自然会更加青睐那些贴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尚存在脱节现象,与用户之间的联接仍存在一定壁垒,致使很多产品或许投入市场,却未能顺利地打开市场,抵达用户面前,因此难以形成足够地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痛点三:“烧钱”容易,挣钱难

无论是出于政策支持还是业务转型的切实需求,不可否认,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普遍加大了在数字出版业务上的投入力度,无论是在资源和技术方面,还是在资金与人力方面。然而,投入与产出并不完全合乎比例,可以说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仍然停留在“烧钱”阶段,更多的是在努力打开市场,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起步较早、路径明确、特色突出的出版单位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部分专业出版社在特色资源数据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可以说逐步探索出一条相对稳定可持续的数字出版经营道路。而很多传统出版单位仍然在数字出版业务的探索中,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大多数情况下,所得收益能够收回成本已属不易,尚无法谈及利润。此外,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在转型升级进程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因此投入上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很多单位为避免风险,降低经营压力,自己投入较少。而事实上,过于依靠项目的资金支持会致使一些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流于表面形式,获得项目资金后,购买一些设备、搭建平台,开发一两个产品,就算完成任务,并不指望其能盈利。相较之下,互联网企业大都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残酷竞争,每天都要面对市场优胜劣汰。而传统出版单位一方面还有传统出版业务为支撑,另一方面有各种政策、资金的扶持,在数字出版业务上的压力要小很多,缺乏一定的忧患危机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这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由于没有足够的生存压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同时也难以形成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

痛点四:新技术手段尚未“玩转”

近年来,出版业加大了对互联网先进技术的关注与研究,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语义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成为出版业的主攻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也步入出版业的视野。传统出版单位也意识到了应用技术手段提升出版实力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新技术的应用。但当前传统出版单位的技术应用尚停留在较浅层面上,尚未实现深度融合,或者说出版单位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技巧仍较为欠缺,未能达到融会贯通,很多时候未能找到内容、产品与技术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一些出版社打出了“VR图书”的概念,读者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可在手机上观看到基于图书内容的虚拟场景,丰富了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仍然是停留在对VR技术的浅层次应用上,需要用户进行一些相关步骤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再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在前两年“大数据”概念的火热,让出版业认识到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而言,或者说对于出版业而言,大数据技术更多的指导意义在于形成一种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思维与手段,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实现出版流程的智能化,以及出版服务的精准化、定制化。近年来,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实现了存量资源的数字化,然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普遍尚不到位,同时所收集到的数据较为分散,而整个行业的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因此数据处理的结果对传统出版单位在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并未充分实现足够的指引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以互联网思维破解数字产品运营难题

1.找自身定位,立转型目标

数字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与外延得以不断拓展。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用户都有自身的需求,这些需求中既有共性,也包含个性。对于大多数出版单位而言,并非每个领域、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适合,也并非要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版单位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找准目标市场,从而明确自身在数字出版中的定位与角色,进而确立转型目标与方向。别人的成功路径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一味跟风复制,一切都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深刻审视,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根据自身定位,进行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业务布局。但并不代表转型思维的局限,仍需要开阔的视野。例如作为儿童类大众出版单位,并不意味着只能拘泥于儿童读物数字产品的开发,同样可以依托自身儿童出版资源,进行二次策划与制作,或与教育机构合作,涉足数字教育学前和K12领域。而专业出版社也不仅只有特色数据库这一条路,也可以搭建专业的知识服务或教育平台。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在运营商的强势地位下,出版单位在电子书领域非常式微。然而中信出版集团却将电子书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成立了中信联合云科技公司,专注于电子书策划出版,数字阅读产品整合、分销与传播,以及由此衍生的阅读和文化服务,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深度合作,已陆续推出“大布阅读”“咪咕中信书店”等多项自有数字阅读产品与数字出版平台。据了解,其在2013年时就已在数字图书方面实现盈利。总之,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不仅只有一条,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而其他人所不擅长的,你未必走不通,这就需要出版单位对自身、对市场、对产业都有深刻的认知与把握,需要加深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与特性的了解,洞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2.增强互联网基因,融入互联网环境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已取得一些经验与成绩,但与完成全面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会有所掣肘,也会时常面临困惑。转型并非朝夕之事,而任何企I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数字出版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推动其转动的齿轮向前发展。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无疑是内容资源,而在技术和经营上面则稍显弱势。因此,传统出版需要进一步加强共赢意识,一方面将内容优势发挥至最大,另一方面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力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优势,提升自身的融合发展水平,同时向互联网企业借鉴其技术应用和数字出版经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数字出版业务水平。此外,有实力的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并购、投资,以增强自身的互联网基因,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环境中。

3.加大推广,提升传播力

正如前文所说,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型媒介环境下,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同时选择也不断增多。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业务开展过程中,就需要树立起基本的市场竞争意识,而不能把数字出版仅仅当成在应付一项任务。出版单位转型的路径与产品本身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传统出版要充分借助各种传统与新兴渠道资源,开拓经营思路,加强推广力度,加强与市场和用户的接轨,加快市场化进程,让自身的内容、产品、品牌更充分的展现在用户面前。传统出版单位要充分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媒介,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将产品的品牌形象更充分、更直观地传递给观众,同时更精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完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在实现盈利目标之前,首先要让用户加深对自身产品的认识与了解,提升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与辨识度,增加存在感,有了一定的传播力、影响力才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4.善打组合拳,推进品牌化

纵观BAT的业务布局,都具有鲜明的品牌特色,例如提起腾讯,首先想到的是QQ、微信等社交应用,提起阿里巴巴就会想起其电商业务,提及百度则会首先想到搜索引擎。而这些企业的业务布局基本上都是围绕他们的独有特点和优势,在不同领域形成产品矩阵,满足着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强化其品牌形象。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也需要树立品牌化思维,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单一产品难以形成强大且持久的市场影响力。要善于打“组合拳”,针对不同用户需求、不同细分市场,进行不同形态、不同品类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布局,建立有层次的产品体系,不同产品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辨识度的同时,也避免了企业的单一产品在单一领域、单一市场的风险。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版权思维,面向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同一内容资源,不同产品形态的多元开发,以实现品牌价值和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

如今电子信息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在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随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普遍发展起来,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简单的阐述,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一是占用空间小、储藏信息量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运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将各种文字、图片和声音影像等档案性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展现给用户,占据空间很小的数据库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打破了原来纸质文档一统天下的局面,崭新的存储方式让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同时,全球互联的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用户通过数字化档案馆能查阅到其他档案馆的信息,它不仅是网上档案馆,更是网上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二是实现了管理模式自动化。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程序,各种档案信息就能被分门别类地存入信息系统,无需人工鉴别再分门别类地运输上架。新型数字化档案馆将传统档案馆实现了高智能的技术型管理,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也将以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主,更有利于促进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服务优质化;三是查询资料更加快捷,使用数字化档案馆,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用户只要拥有数据终端,比如一台电脑,在操作系统中输入档案资料或信息的关键字就能立刻查询到数据库中存储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将信息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免去专门跑传统档案馆的麻烦,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不同地域、单位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档案馆的资源,加大了不同地域、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深入落实很多的企业开始对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行关注,只有充分改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才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积极完成。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引进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者的工作的繁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只有充分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才能够将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促进信息的畅通无阻;二是计算机的办公设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很多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就可以传递,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同时,应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快速查阅各种管理资料有助于资料的管理和保存;三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备份系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结构文档的形式储备起来,促进工作的完成,关于信息的保存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技术改善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总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对于信息和资料的高效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进行普遍推广。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大投资,奠好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的根基。面对新事物,觉悟是基础,落实才是关键,所以各部门领导要高瞻远瞩,对档案的数字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计划、稳妥的进行设备的更新,如在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软件更新、安全设备上更新等,至于软件的开发,则应由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软件,进而加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2、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在数字摄影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存储等项技术领域要进行重点培训,进而让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影音、图片编辑和保存,掌握档案管理数据库工作原理和应用。熟练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为档案管理创新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一方面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加强档案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档案工作者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要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还要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4、确保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安全。数据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难题,天灾、人祸、病毒、黑客入侵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损毁,所以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防范,确保万无一失。

5、实现档案馆资源共享。为避免重复化建设,节约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本,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应按区域、按类别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等手段,实现不同地区间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大众。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8

摘要:数据仓库是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基础,在审计中可借助数据仓库技术分析数据,用以辅助发现问题和锁定审计重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结构是面向数据分析设计的,在构建数据仓库时需要对原始操作型的数据进行适当的清理和转换,使其更适合分析的需求。本文介绍了构建审计分析数据仓库中常见的数据清理和数据转换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技术。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清理;数据转换

中图文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数据仓库技术及在审计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计算机能更多的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因此数据处理的发展相应地形成了两大类型,一类是操作型处理,即我们日常的事务型处理,比如银行业务、商品零售业务等;另一类是分析型处理,比如分析数据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分析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情况等。数据仓库技术是为第二类应用而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构建适合数据分析的数据结构,并将事务型操作中的业务数据,经过适当的清理、转换,加载到数据仓库数据库中,从而更利于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有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是从多个角度分析数据,也称为多维分析,而数据挖掘是发现数据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针对的对象都是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因此构建数据仓库的结构和数据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事务数据、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挖掘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事务数据、数据仓库及数据分析间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的审计技术水平发展非常迅速,审计方法也从过去的手工翻账,发展到今天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目前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针对数据库数据编写审计分析的SQL语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灵活方便,缺点是不利于快速锁定审计重点,发现问题;另一种就是构建审计分析的数据仓库,然后利用多维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这种方法便于快速锁定审计重点,发现数据之间内在的关系和问题。

审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等诸多方面,做好国家各方面的审计工作有助于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因此,正确地构建适合审计分析的数据仓库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金融、海关、证券等领域,其数据量非常大,业务也很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SQL语句进行审计分析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应借助数据仓库和多维数据分析的优势。

为在审计中利用多维分析技术,首先要做的是构建适合多维分析的数据仓库。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并不都是规范的,因此在构建数据仓库时,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清理和转换,才能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

下面先讨论在构建审计分析数据仓库时,比较常见的数据清理问题以及清理办法,然后介绍一些常见的数据转换技术。

本文主要是以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介绍在这个系统中可利用的数据清理和转换技术。

2数据清理技术

在构建用于数据分析的数据仓库时,由于从源系统中采集到的数据来源众多、种类繁杂以及数据不规范等原因,这些源数据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有些列的数据对审计分析是无意义的;第二种是对那些有意义的数据,可能又存在某些数据值定义不完整、数据冗余等情况。这种不规范的、不完整的数据会影响后续数据分析的结果。因此,数据清理是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之前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在构建审计分析数据仓库时比较常见的数据清理问题有如下几类:

数据冗余。主要指采集到的数据表中存在着对数据分析没有意义的字段或记录。

空值。在数据库中,空值并不等同于“0”值(对于数值型)或者空字符串(对于字符型),空值不能进行数值型数据的加减以及比较大小等运算,大部分聚合函数在进行计算时也忽略空值,但对审计人员来说,这有可能导致某些数据分析结果不正确。因此需要对这些空值进行清理。

数据不规范。指数据表中存在妨碍数据分析的其他情况,如数据前的空格、录入时人为省略的字段值等。

2.1冗余数据的清理

2.1.1重复行数据的清理技术

数据表中的重复行数据是指由于原始数据库设计上的缺陷(如,没有定义主码),使数据表中存在数据值完全相同的记录,这些重复数据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对重复行数据的清理方法:通过SQL语言的SELECT…INTO…语句将原始表中的非重复行数据直接存储到一个新的分析表中。其语句格式为:

SELECTDISTINCT*INTO新分析表名FROM有重复行数据的原始表名

2.2.2无用字段的清理技术

无用字段是指对审计分析没有意义的字段,这些字段的存在会增加系统的存储和处理开销,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分析人员的分析思路。因此,在构建数据仓库时,应清除掉这些无用字段。

消除无用字段可以使用ALTERTABLE语句实现,具体格式为:

ALTERTABLE表名DROPCOLUMN无用列名1,无用列名2,…

2.2空值的清理

空值在数据库中是一个特殊的值,它既不是0值也不是空串,它代表一个不确定的值。因此空值在与确定值进行运算时,其结果还是空值。这意味着对含有空值的列进行统计分析时,其结果可能与人们期望的不一样,因此,在构建数据分析的数据仓库时,可先对这些空值进行清理。

根据审计分析的需要,一般对空值的清理方式是将其替换为一个确定值,比如0(对数值型数据)或空串(对字符型数据),这可利用SQL语言中的UPDATE语句实现,具体格式为:

UPDATE表名SET列名=0WHERE列名ISNULL--置为0

UPDATE表名SET列名=''WHERE列名ISNULL--置为空串

2.3不规范数据的清理

在操作型数据库中,有可能存在由于操作人员录入数据时的不小心,在实际数据前输入了一个或多个空格,这些不起眼的空格很可能会严重影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例如对图2所示的“支行基本表”中的数据,如果审计人员要查看“F市26支行”的贷款情况,如果按下述条件子句查询:

图2存在多余空格的数据

Where支行名称='F市26支行'

则图2中圆圈所标记的数据行将不会出现在查询结果中。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构建数据仓库时应消除数据前的无用空格。这也可以使用UPDATE语句实现,具体格式为:

UPDATE表名SET列名=LTRIM(列名)

例如:消除“支行基本表”中“支行名称”列前的无用空格的语句为:

UPDATE支行基本表SET支行名称=LTRIM(支行名称)

3数据转换技术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9

关键词:满源地名汉化译字繁简

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35-01

满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满语通名成分表现出来的。但经转写后的满源地名只记发音,不能兼顾含义。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音节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满语含义消失所带来的这种语义空白随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锹挤⒁舻暮鹤痔畈埂U馐怯捎诤河镏写蟛糠趾鹤侄伎梢远懒⒊纱蚀锏奖硪饽康模对那些已经脱离满语环境的使用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含义。由于此时用来转写地名的汉字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单词,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汉字来记录地名,这种演变最直观地表现为结构上的繁简转化。

一、译字的繁简

汉字与满语文字不同,汉字的字体结构复杂,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繁简主要表现在书写单位的数量和书写单位的交接变化两方面。李运富在《汉字学新论》中针对汉字发展和现行简化汉字提出了一套汉字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可将汉字分为20种类型,涵盖古今所有汉字。

李运富认为,汉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体字4种和合体字16种。其中,独体字是指“由一个构件组成,也就是零组合的汉字。构成独体字的构件主要是象形构件,也有标志构件和代号构件,还有用借形变异方法创制的独体字”[1]。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字”[1]。而合体字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构件数量的角度说,独体字简于合体字。独体字的繁简以笔画数量为判断条件,笔画多的为繁,笔画少的为简;合体字的繁简以构件数量为判断条件,构件数量多的为繁,构件数量少的为简。由此可以对满源地名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满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简程度上有简字繁化和繁字简化两种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增加偏旁是汉字分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汉字含义,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满源地名用字的繁简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对比之后产生的。这种繁简演变与意义无关,是单纯的字体上的演变。

二、简字繁化的趋势

简字繁化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的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由少变多。其中,偏旁是汉字构件中一种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质上是增加了汉字的构件数量,从而起到使简字繁化的作用。满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简字繁化。

例如,原约在黑龙江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喀萨里河”,在《舆图》和《水道提纲》上都是以“喀萨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钦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记作“喀萨哩”。“里”是义义合体字,由两个构件组成。“哩”是音义合体字,由三个构件构成。从“里”到“哩”的演变表现了满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趋势。

又如原属吉林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舆图》),在《盛京通志》(1779)中记作“沾河”,在《嘉庆重修一统志》(1842)中记作“瞻河”。“占”从卜从口,是义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沾”从水沾声,是义音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瞻”从目詹声,是音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13画。从“占”到“沾”再到“瞻”,转写同一发音选用的汉字构件和笔划由少变多,总体趋势由简入繁。

其他同属由简变繁趋势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礼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额河(1812)等。

三、繁字简化的趋势

繁字简化是简字繁化的逆过程,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时间推移由多变少。

例如现流经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舆图》上被记作“泥什哈河”。其中,“泥”从水尼音,是音义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尼”为会代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从“泥”演变成“尼”,简省了原本的偏旁,构件和笔划数量减少。这表现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繁字简化的趋势。

除了简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简化是通过改用结构更简单的汉字实现的。例如《舆图》和《水道提纲》中记录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记作“穆钦河”。其中“禽”字在演变过程中变成了“钦”。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知,“禽”是代代合体字,共三个构件,12画。而演变后的“钦”字是义音合体字,共两个构件,9画。从“禽”演变到“钦”,构件数量和笔划数量都在减少,体现出用字由从复杂向简单演变的趋势。

同样表现为由繁入简的演变趋势的地名还包括:哈尔敏河(1760)――哈尔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禅(1779);温德狠河(1760)――温德赫恩河(1887)等。

满源地名的繁简转化是汉字构形上的变化。无论是由简变繁还是由繁入简,都是结构上的演变并未涉及意义。即使有些演变后的汉字中包含表义构件,但这些表义构件标记的意义属于汉字,与地名整体呈现出的含义无关,也就不能表现出地名含义上的发展趋势。

满源地名中的用字大多是由简向繁演变。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名中过于繁琐的汉字向字体相对简单的汉字转变。这是由地名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地名在使用中演变并发展,使用地名的人是普通百姓。这些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并不足以识记这些过于复杂的汉字,因此,少部分字体过于复杂的汉字在使用中自然地被淘汰。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数据集成,元数据,异构数据源

1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为了应对具体研究领域技术(如生物信息学)高速发展而引发的数据存储、分析等的应用需求,新的数据库不断建立,存储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研究人员需要的数据也开始不只限于某个单一数据库,而是分散在多个相关数据源中。对高度复杂的海量实验数据进行存储、共享与整合成为了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各个大型数据库是由不同的研究机构在不同技术与科研条件下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建立的,研究或应用的背景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语法、语义、模式等方面的异构[1]。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库大都具有分布、自治和动态的特点,给科研人员的访问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伴随着研究发展而新建立的数据库也有类似的问题。诸多的异构数据源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共享与整合,给研究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

多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各种办法来解决数据整合的问题。联邦数据库、中间件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在不同的着重点和应用上部分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然而数据源模式的异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数据源所存储数据的详细描述,不仅包含了数据的名称、类型等信息,还提供了数据的上下文描述信息,例如数据的来源、取值范围、业务规则等。如果将各数据源的元数据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提取出来集中存放在一个元数据库中,并映射到按照用户的查询要求而建立的用户模式上,就能够通过解析用户模式得到对应的各数据源模式查询;对各数据源查询结果进行连接、合并等操作,并按用户模式进行输出,就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方案,本文讨论的内容是整个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采用了用户模式与数据源模式之间互相映射的方法解决数据集成的问题,主要对建立用户模式、生成用户模式与数据源元数据映射以及生成查询语句完成查询进行阐述。

2工作基础

在引言部分中已经介绍过,元数据包含了对数据源中数据的详细描述。因此,通过抽取各数据源的元数据,可以对要集成的数据源在结构上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与数据仓库的集成方法相比,使用元数据进行数据集成有以下特点:(1)元数据库中存储的是各数据源的结构信息,按照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描述后集中存放在元数据库中,能够保持各数据源的结构特征。。(2)建立元数据库所抽取的多个数据源的元数据与海量的实验数据相比存储压力要小得多,而且由于各数据源的结构相对保持稳定,结构基本不会变化或变化较小,元数据更新频率远低于数据更新频率,同时在查询时是通过元数据直接访问相关的数据源,能够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与全面。

公共仓库元模型(CommonWarehouseMetamodel,CWM)是一个完整的描述数据仓库和业务分析领域的元模型,提供了构建元数据所需的语法和语义。CWM元模型具有良好的树状层次结构和继承机制,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了元数据的一个重要标准。刘文杰等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元数据提取与导入工具MetaPro1.0[2],提供了一个基于CWM元模型的元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能够根据各相关数据源DBMS的SQL脚本生成元数据库,并针对不同DBMS生成的SQL脚本建立了相应的处理模块。由于CWM过于复杂和庞大,因此MetaPro1.0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裁减,既保持了该元数据标准在数据整合应用领域的通用型与兼容性,又剔除了CWM中与数据整合无关的部分,缩小了元数据标准的规模,形成了一个适用于多数据源数据集成的公共元数据标准(图1)。该工具是整个整合方案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工具生成的元数据库可以访问需要进行集成的各异构数据源,为本文讨论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图1CWM体系结构及裁减情况(深色区域为裁减后的部分)

3关键技术研究

元数据库的建立解决了数据访问的障碍,而按照用户的查询需求对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则是最终目标。本节将针对实现数据整合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3.1建立用户模式

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数据整合的需求使得相关知识领域内出现了一些公认的规范,例如生物信息学的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使得各数据源对数据语义的描述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方便了研究人员对数据的访问和理解,为数据集成奠定了软件上的基础。但是由于应用目的和背景不同,同一概念从不同数据源中可得到完全不同的属性信息”[3]。因此对于用户来说,数据集成就是将从各数据源得到的数据按照查询需求进行清理与整合,以GO等规范作为连接的媒介,转换为用户所希望的样式。整合后的数据在概念上依然是按表”或视图”的形式存在的,而且每列的数据都来源于各异构数据源,整合时可能会因为类型不同而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相应的用户模式,统一查询的数据类型和名称。。我们借鉴了DBMS对视图的管理形式,用户在建立自己的模式时类似于建立了一个虚拟的表,可以定义并管理表名”、字段名”、类型”和字段长度”等相关内容,并且按照查询需求的不同可以建立多个虚拟表,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进行调整。用户模式的字段”就是用户需要的属性信息,其类型和长度体现了用户对查询结果的要求。这种建立虚拟表的方式相当于定义了用户模式的元数据,因此在存储上与数据源元数据的形式相同,都是整合方案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也为建立用户模式与数据源元数据之间的映射做了准备。

3.2生成用户模式与数据源元数据之间的映射

只有用户模式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数据源元数据产生关联才能从数据源获得需要的数据。因此,用户模式与数据源元数据之间的映射就成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映射的依据就是以用户模式为参照,由用户选择需要整合的表,将需要集成的具有相同语义的数据源元数据关联到相关的用户模式字段”上,这时不同的数据源就会以用户模式为媒介相互产生一定的关联,只要对用户模式及相应的映射关系进行分析就能得到各数据源的实际查询语句,实现对异构数据源的查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映射对已确定的用户模式和数据源来说是唯一的,不能出现用户模式的同一字段”与数据源表中多个字段对应或数据源表中的同一字段与用户模式的多个字段”相对应的情况。

3.3生成查询语句完成查询

通过分析用户模式及其对应的映射关系,就能把用户模式的查询分解为对各异构数据源的查询,再把各数据源的查询结果按照用户模式进行整合及清理后,就是用户模式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需要对用户模式进行裁减,生成用户视图,并选择相应的映射关系

(2)对用户视图进行分析,根据用户视图的字段”以及相应的映射关系确定每个数据源需要查询的字段,并用用户视图的字段”作为数据源表的字段的别名;如果用户视图字段”在数据源中没有映射关系,则数据源字段以NULL或空值进行代替

(3)根据确定的数据源字段生成各数据源的查询语句

(4)按照各数据源在映射中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依次对查询语句以存放公认的规范内容的字段为关键字进行外连接操作,并且每次的连接结果都作为新的查询语句与下一个进行外连接并消除重复字段,直到生成一个完整的查询语句

(5)执行生成的查询语句,完成查询,并按用户视图的样式输出

根据设计的构想,集成查询体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集成查询体系示意图

4问题及改进

使用模式映射的方式,通过用户模式连接各异构数据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整合的目的。但是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在数据内容、数据格式、数据质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无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类型转换是以用户模式为标准的,如果用户模式在建立时不完善,在实施数据整合时可能会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例如将VARCHAR型数据转换为INT型)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丢失信息等棘手问题[4](例如用户模式字段长度不够);由于对事务认识的角度不同,导致用户对数据源模式语义的理解也可能会产生歧义,生成的用户模式无法得到预计的结果。下一步工作将主要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数据存放于各数据源,内容、格式、质量无法由用户模式修改,所以只能在建立用户模式时通过使用长度足够大的、兼容性较好的数据类型如VARCHAR等尽量保持数据的原貌。语义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本体的方式来解决。使用本体来标注数据源的元数据后,用户不用在数据源模式和用户模式之间进行反复的映射操作,只要在建立用户模式时对虚拟表的字段”进行本体术语的标注就能和数据源元数据产生关联,用户模式和数据源模式的语义都由本体来体现,在理解上不会产生歧义;而且可以利用本体进行推理,体现各数据源元数据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应用的范围。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对用户模式查询语句的分析与重写,改进各数据源查询结果的清理与连接等操作的性能,以提高运行的效率。

5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异构数据源集成方案实现异构数据源集成时的主要实现方法。作为基于元数据的集成办法,它通过定义用户模式与各数据源模式的映射解决数据异构的问题,使各数据源中有关联的数据在集成后能够按照用户希望的方式进行展现。相关的工作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黎建辉,佘怀化,阎保平.基于元数据的关系数据库语义集成方法.计算机工程[J],2008,34(6):54-56.

[2]刘文杰,宁洪,王挺,等.面向蛋白质组学数据库的元数据提取与导入工具[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已录用).

[3]杨森,夏燕,曹顺良,等.语义异构生物数据源中的数据集成与更新[J].计算机工程,2008,34(8):38-40.

[4]丁建华,彭政,王飞.生物数据仓库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2(5):192-194.

[5]林毅,宁洪,王挺,等.基于本体的生物信息集成研究[C].第五届软件工程大会论文集,2008,18-20.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1篇11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

出版产业化就是把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所属产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面向市场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之成为强质产业的过程(于友先,2003)。出版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学者就此进行过有益探讨(黄阿妮,2005;龚莉,1998),概括地说,其具体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出版物商品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的文化核心属性依旧,但出版业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去销售,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因而其商品的属性尤为凸显。出版物商品属性的确认是出版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准人证。因此,出版单位必须面对市场,实现产业化运作。

2出版机构企业化。转企改制、重塑新的市场主体,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3经营集约化、集团化。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业所形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布局分散,市场分割,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并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效益。出版产业化要以提高出版产业集约化程度为重点,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加大行业兼并重组力度,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4效益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强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不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适应出版市场的竞争,强化经营意识,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促进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5资本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和国有资产的有限性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出版产业资产的扩张能力,资本实力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把握编辑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应加大出版产业的融资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与非公有资本项目的合作,多渠道解决制约出版发展的融资问题。

二、科学把握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要求

1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出版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出版业自身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全球化带来出版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国内出版企业间展开了包括在选题、作者资源、综合实力、人才、营销、读者、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全面竞争;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出版企业以及港澳台出版发行企业的竞争在广度和深度上日渐深入,包括“人员大融合”、“信息大融合”和“意识大交汇”的趋势不断加强(吴赞、杨闯,2009)。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出版产业和价值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出版产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以及在图书市场中对传统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应对国际同行的挑战。这些影响推动了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包括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渠道价值链的重构和一体化的价值链的重构等(肖蕾,2005)。因此,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市场化、企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

2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出版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是现代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国际上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十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收购高新技术公司而建立成熟的技术平台,加强同业并购扩大数据库内容并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近年来,国内业界对数字出版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许多出版单位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数字出版产值已达530亿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已经与传统出版平分秋色(柳斌杰,2009)。但数字出版在我国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仍然不少。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内容监管、版权保护、管理格式、行业标准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等,直接制约着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严云锦,2009)。因此,国内出版业应将信息化、数字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出版生产方式,推进出版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实现传统纸质形态和数字形态融合发展的转变,培育出版新业态。拓展出版价值链,努力占领出版业发展的制高点(晓田,2009)。

三、积极应对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

1出版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自身实力的增强,依赖于出版物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和坚守。我国出版业走市场化道路,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出版产业,就必须进一步清除制约出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以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出版企业为目标,积极探索出版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企业微观组织和运行机制的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2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的集约型产业。它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又在科技进步中发挥巨大作用。只有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出版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出版传播渠道,并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出版产业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才能实现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3出版产业与信息化。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未来出版业的创作方式、编校方式、生产方式、发行方式等也必将被网络出版的全新模式所改变。因此,出版单位要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保持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发展先机,推动出版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出版产业与国际化。出版产业能否面向世界,走出国门,能否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大事。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性大竞争背景下,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广,我国出版业应当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要求,求生存、求发展,认准融入国际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高度产业化发展(杨丽君,2005)。

5出版产业与信用构建。在市场经济中,维持市场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是法律和信用。法律的规定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需要信用来加以补充,信用是用来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难以规定的状态。在我国目前出版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诚信对于构建和谐出版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1更新思想观念。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新闻出版系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我国先后组建了24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246家图书出版社成为新的市场主体,1000多家报刊走上了市场,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制,出版、报业、发行等上市公司达11家,净融资240多亿元。转制到位的资产增值、销售利润和职工收入都成倍增长,企业充满了活力(柳斌杰,2009)。但是,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出版业总体上还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攻坚阶段,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出版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出版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业的生产力。

2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现有国有出版机构大多还是政企不分,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职能转变已明显滞后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因此,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新闻出版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真正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提高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能源数字化转型意义范文1篇12

人文大众期刊十年记录,奠定行业数据挖掘基础

该书副主编张立代表出版方首先发言,他说: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人文大众期刊十年的记录,也是龙源十年发展的记录。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化、商业化历程艰辛,目前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案例,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体现的“数据十年”,从最初的杂志排行数据,到后来的篇章排行数据,再后来是类型期刊的数据分析,再到城市阅读排行数据,从数据挖掘角度的创新和细分,我们看到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龙源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们下一步真正做大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补充说,《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从数据的角度,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求分析。这个数据其实可以引导出商业模式。将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应用打造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价值挖掘,也许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将继续深入合作,以该书的研究成果作为新起点,结合互联网+、全民阅读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拓“产学研”研究的新空间。

该书主编汤潮介绍了该书的特点和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作为发展方向的缘由。他认为,除了人文大众期刊是中国主流的优质内容代表外,期刊的特点是最符合互联网发展生态的,比如期刊的精品权威特征、分众个性化特征,连续出版的更新特征。每一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精确的定位,也就是一个精准服务的社区圈子,这与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几乎都是完全重合的。他介绍,《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要进行了2005-2014这十年期刊数字化阅读数据分析,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用户数据构成。用户的阅读行为留下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较全面和清晰的足迹,这是该书的价值所在。未来,龙源的数据研究需要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仅要使用大数据的工具和理论,也要符合当下数字出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对于出版业来讲,要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联系起来,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将对我们的用户端、社会端和商业化的发展端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该书编委会成员李频说,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龙源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大众人文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两个价值是很鲜明的。或许我们现在说龙源的价值、龙源的地位可能还真的早了,在人类期刊传播史上可能还真难找到一个机构,为中国的人文期刊传播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数字化传播。这里又关联到两点:前不久有学者提到其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就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龙源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本书是从侧面记录了龙源;还有一个侧面是记录了龙源的期刊研究,记录了龙源十年的发展和记录了龙源所组织的人文社会期刊传播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该书编委会成员陈丹对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写的序里关于龙源的评价表示赞同,就是龙源是一个“忠于使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企业”。关于这本书的意义,她说,该书是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第一手数据记录。做传播学研究,一手数据的记录更为难得。该书收纳的研究者在2005年、2006年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按当时的视角去看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至少是一种记录,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和观察。这本书十年梳理下来,其实也是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的反观。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形式,包括技术、终端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它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多元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为本书的参与者,陈丹也对下一步的数据研究工作提出了思考和期待。她指出,针对目前数据的静态特征,还需要在动态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动态数据的价值,另外,可以将相关的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都联系起来,在数据的开放性上多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挖掘数据更多的商业价值。

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参考

《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说:龙源用十年的时间磨一剑,为期刊业界献了一份厚礼。我们的传统期刊人在办刊的时候更多应用传统办刊思维,缺少对读者阅读的数字分析,往往关起门来办刊,凭自己喜好办刊,缺少来自读者反馈的数据。龙源的这份报告通过十年的时间从单刊到单篇,从PC端到移动阅读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阅读,为我们展现了读者在线阅读付费阅读的大数据分析,解读了十年付费阅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科学办刊提供了一个参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说,龙源在国内做数字人文大众期刊的平台本身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人文大众期刊相对来讲比较分散,单刊力量薄弱,制作数字传播或者是经营移动产品的开发都很困难,而龙源却将这些人文大众期刊汇聚形成了一个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另外,传播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并行,如果能够用数据来解决定性的问题,就能够用科学印证主观化的内容,这是龙源数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课题组办公室主任张凤杰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和龙源的社会责任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和传统期刊是相生的关系,因为在传统时代成为“过刊”的内容,在数字渠道上还可以无限延伸,为期刊内容提供无限的长尾效应。未来大数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渠道和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刊社代表《军事文摘》副社长唐耀说,我们算是龙源TOP00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受益者,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的刊物是小众刊物,正是因为数字化的传播,才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让我们看到小众期刊在网络上也有受众人群。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精确的人群,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

为全行业数字化探索进行总结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绿色会计毕业论文(6篇)
  • 下一篇:市场分析报告(1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