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例(12篇)

时间: 2024-04-08 栏目:公文范文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1

Practiceandexplorationonthecourse-teachingmodeforcultivatingtheoutstandingengineers

ZhaoFuchunLiaoShuangquanZhaoYanfangLiaoXiaoxueWangZhifenYuRentongXuNai

Abstract:Inthispaper,asforpresentteachingsituationofthepolymermaterialandengineeringspecialized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courseteachingmodesofpolymermaterialandengineeringwereexploredbasedonthebackgroundofoutstandingengineers’plan.Theexperiencedteachmodeincludedsomeoftheneweducationconceptandteachingmethodsinthecurrenthighereducation.Inaddition,theyareexpectedtopromoteeffectivelyteachingqualityandstudents’socialcompetitivenessofthepolymermaterialandengineeringexcellenceengineers’classinourschoolandtoprovidethereferenceforotheruniversities’cultivationofthehighpolymermaterialandengineeringexcellenceengineersatthesametime.

Keywords:Outstandingengineers;Specialtycurriculumteachingmodels;Educationalidea;Educationalreform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充足的才智保障。2013年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荣幸获批为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试点专业。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和有效运用直接决定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该文基于卓越计划和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提升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先进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前沿紧密结合。目前,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是海南省的特色优势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海南省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内本科专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本专业依据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反馈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结构倾向,结合本科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围绕着高分子材料加工特色,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针对卓越人才培养所注重的工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已在江浙、山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多地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依据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设了门类比较齐全、特色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七大模块组成。公共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独立开设《ListeningandPresentation》、《英语口语》、《实用公文写作》、《计算机公共基础》等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则注重强化数理化、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化工等方面工程基础原理知识。专业课模块则主要课程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共混原理(双语)》、《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天然橡胶加工学》、《胶乳制品工艺学》、《塑料制品工艺学》、《橡胶工艺原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试及表征技术》、《工程训练》等,其中《高分子材料共混原理(双语)》为海南省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橡胶工艺原理》、《天然橡胶加工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为校级重点课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为校级高标准网络辅助教学课程。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模块除了《认知实习》、《专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传统实践课程,还单独开设了《工程实践》和《工程训练》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强化适应社会和企业素养。在个性化课程模块中除了开设《胶乳制品工艺学》等众多该校特色课程,还开设《企业工程管理》、《环保与安全》《技术经济》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与经济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兼具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课程教学模式是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播和转化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近年该校卓越班课程教学主要是适应课程体系模块化要求,着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完善辅助教学与管理,在工程实践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卓越人才培养的良好教学效果。

2.1校内课堂教学模式

校内课堂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体系构建期望。在以往的校内课堂教学中,往往常采用“填鸭式”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互动和质疑精神,创造性培养成为一种奢求。而国外著名大学多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融合讲授、研讨、辩论、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的授课形式很值得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大力借鉴。下面就笔者运用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实践与体验加以列举。

2.1.1研究性教学模式

对工科专业,研究性教学就是任课教师把最新的科研实践设计理念、科研方法和新的研究结果引入到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选定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个性差异性的教学实践。在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教学模式中,研究性教学被认为是提?{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应该称之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符合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探索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创新型设计竞赛等教学,也适用于高分子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笔者曾将一些知识点设计成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获取知识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现代测试与表征技术》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电子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设计成知识点问题:对于这种材料采用什么样的制样方法?制样时该注意哪些事项能得到更加高的图像衬度以及避免假象?得到的测试结果如何分析?经过设问,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实证结果解释,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解析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1.2微课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微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曾对“微课”做了如下的定义:微课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便于在一个学生轻松的环境下提高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技术,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笔者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授课时,利于现在丰富的网络英语资源素材,结合专业知识点,制作了一些“微课”视频,例如“ChainPolymerization”、“PolymerSolution”等“微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点,对学生印象深刻。

2.1.3外延式教学模式

目前,尽管课堂教学中已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但仍然还是教师的演示工具,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在有限授课时间内能够传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此外,一般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缺乏交互性、时空延续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选择性。本专业利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为该校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课外学生则发挥自主作用,借助于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教学播客、教学邮箱、网上论坛、问卷调查这些平台栏目充分显示了网络教学的强大交互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2.1.4前沿技术融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前沿知识的进步,工程技术的也涌现出大量的新趋势。如果将它们与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塑料加工及模具设计课程群教师在塑料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CAD课程教学中,引入3D打印技术,让学生熟悉熔融层积型3D打印机的使用方法,制备个性化的造型塑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联合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优势,给学生提供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践及工程训练机会,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企业则能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宣传自身形象,并依靠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高校与企业联合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该校与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经常与所属企业沟通,将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实际中的需求和问题,设定专项课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成立针对性的技术攻关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入企业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而且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受到企业的好评。从校企合作教学现状来说,还需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技术授课水平两个方面努力提升,才能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可定期派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工程实训交流,锻炼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企业的先进工程管理模式;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只有理论上和授课水平上大幅提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和应用好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卓越的工程创新能力。

4辅助教学及管理

卓越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宽广的学术视野的拓展也离不开课堂辅助教学及管理。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工程能力。因此,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建立起全方位开放现有专业实验室制度,基于实践课程(如创新创业课)、系列学科竞赛(如高校环保创意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如本专业提供一定额度经费为本科生专门设立的自主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素质相比以前提升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大学本科生非普及的管理制度――导师制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富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在其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通过经常性的师生互动,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1篇2

关键词: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90-02

一、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简介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石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各类电子器件及系统都在朝着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集成化不仅意味着要尽可能地实现系统中电路的单芯片集成,而且要实现将包括声、光、电、磁等物理量感知的传感器集成在系统中,实现多功能集成[1]。

处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链前端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是众多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音频等系统和相关产品发展的基础[2]。

二、电信学院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参考教材内容的选取

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巍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作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其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中的主要电子材料与器件类型。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并考虑我院微电子教研室及教师的研究特长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

1.增强半导体材料内容。半导体材料是集成电路的基础,在信息的存储、传输、加工处理和显示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1]。笔者授课过程中除了介绍半导体材料结构、性质、制备工艺方法外,还增加了有机半导体材料、液晶材料等相关内容,为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发光显示储备了扎实的半导体材料基础知识。

2.增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内容。授课时,详细介绍了光纤材料、激光材料与器件,还增加了半导体中光吸收及光电效应基础知识、光电导效应型与光伏效应型光敏器件相关内容。

3.增强敏感陶瓷材料与器件内容。除了讲解常见敏感陶瓷器件特性及应用外,增加了各种敏感器件结构、制作工艺和ZnO、SnO2等无机敏感陶瓷材料和有机敏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等内容,为信息技术中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4.增加了化合物晶体缺陷化学内容。鉴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教师在传感器、光电、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于高性能敏感陶瓷材料与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涉及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迫切需求,结合笔者在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授课中增加了缺陷化学表示方法、晶体中缺陷平衡、杂质对晶体中缺陷平衡影响、晶体中点缺陷扩散与分布等相关内容。为敏感陶瓷材料制备,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5.弱化磁性材料与器件内容。考虑到磁性材料的独特性,授课时只讲述磁性材料特性、应用,对于磁性元器件内容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1.课堂讲授与研讨并行。该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研讨并行,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研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汲取、创造知识的兴趣。通过研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网状结构[3]。

研讨的内容可以为教师拟题,学生自选。采取分组讨论,并且每一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相应内容的讲解,所有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出击去学习、解决相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传授、学生自学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解惑的教学模式。

2.与实验中心“联动教学”机制。我院传统课程讲授往往局限于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学生无论是听取教师传授还是互动研讨都是凭空进行学习和理解。笔者讲授该课程是采取与实验中心“联动教学”模式,使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研讨“搬入”实验中心相关实验室进行,学生在真实接触电子材料的制备和元器件制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够更好地启发并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讲授采取二分之一学时分配机制,即:一半学时在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一半学时在相应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实验室“联动教学”进行。

3.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是指采用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如信息量输入紧凑、量多、质高,文字图像清晰直观、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等等[4]。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多彩地演示各种元器件结构、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等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辅以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电子材料制备、元器件制作相关设备,更清楚地理解相应的原理。并且安排相应的配套实验,让学生真正能动手接触实物,不但可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实体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4.理论考试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素质教育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学生评价机制应该区别于传统的仅考试评价方式,教师应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综合训练项目)等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课程考核除了前面提到的配套实验外,还包括平时表现、考试和综合训练情况。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但不宜开发学生自身科学研究的潜力,有时更无法判别学生对所学知识是死记硬背还是融会贯通。我院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综合训练项目,即通过分组开展综合训练题目(题目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自拟),进行电子材料或元器件相关设计,最终形成综合训练报告,并且所做设计要分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和讨论。

5.学生对该课程授课的评价。虽然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可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方式方法,但毕竟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我院在面向每一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后,开展学生对本课程讲授内容、授课方式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并形成书面意见书存档。从学生角度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集思广益发挥学生对于本课程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以及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性质及内容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并考虑教学单位及教师的研究特长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敏感陶瓷材料与器件内容,增加了化合物晶体的缺陷化学的教学内容。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课堂讲授与研讨并行、与实验中心“联动教学”机制、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理论考试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对课程授课评价的改进,以便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巍,冯世娟,罗元.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杨锋.浅谈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J].北京:文理导航,2015,(4).

[3]王春雨,王春青,张威,温广武.“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实践与提高措施探讨[J].石家庄:价值工程,(2010),14.

[4]于英霞,刘小敏,张益华,谢镭.多媒体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J].廊坊: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4).

TheReforminTeachingofElectronicMaterialsandComponentCourse

ZHONGTie-gang,JIANGFang,ZHAOWang

(Collegeof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Huludao,Liaoning125105,China)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3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分析测试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学习课程

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

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20所大学

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原理和生产工艺、能胜任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和实际岗位操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该专业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的结合、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会设有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下厂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实验有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生可以就业于与复合材料相关的汽车、建筑、电机、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通讯、轻工、化工等有关企业和公司,担任工程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员,从事设计、研发、分析、生产、测试、评价、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中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高分子课程;全英语课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3-02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相应地,在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背景下,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开始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1],迄今为止已有9门课程入选该项目,其中包括笔者所负责的《高分子科学基础》课程。

目前内已有一些对中外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但对具体课程的比较研究还较少[2,3],特别是对我国全英语课程与国外相应课程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提高我校全英语专业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专业课程接轨的程度,本文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分子课程,对中英两国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了访谈调研,获得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曼彻斯特大学高分子课程的特点

1.课程概况。曼彻斯特大学为英国老牌名校,拥有欧洲最大的材料学院。众所周知,英国(苏格兰除外)大学本科学制为3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高分子相关的课程名称为《聚合物制备和表征》,是一门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重要的聚合方法和聚合物表征技术。

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该门课程推荐了如下几种参考书:PolymerChemistry:AnIntroduction”,MPStevens,3rdEd.,OUP,1999;IntroductiontoPolymers”,R.J.YoungandP.A.Lovell,3rdEdition,CRCPress,2011,2ndEdition,CRCPress,1991;PrinciplesofPolymerisation”,G.Odian,alleditions;Polymers:ChemistryandPhysicsofModernMaterials”,J.M.G.Cowie,alleditions;OrganicChemistryofSyntheticHighPolymers”,R.W.Lenz,Interscience,1967。这些教材都是高分子领域的经典教材。

2.教学方法。英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上比较灵活,有多种教学形式:包括授课(lectures)、实践课程(practicalclasses&workshops)、小组辅导(grouptutorials)、自主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具体课时安排为:授课22学时,实践课6学时,小组辅导3学时,自主学习6时。

授课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用幻灯片等多种方式讲解专业知识,讲课的速度会较快。教师在课前一般会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上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对学生来讲,课前阅读非常重要。高分子的制备与表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安排了专门的实验学时,学生需要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的实验,最后上交实验报告。在英国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辅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集中的指导,同学可以就课程上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此外,还安排了远多于授课学时的自主学习课时。

3.评价手段和学习效果。该课程的评分为书面考试和书面作业(包含小论文)相结合,分别占70%和30%。课程评价中注重对“学习效果(learningoutcomes)”的考查,这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入西方教育界的概念。就本课程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知识和理解、智力技能、实践技能和可转换技能(transferableskill)。具体而言,知识和理解包括:理解重要聚合方法的原理,聚合条件对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性能的影响,聚合物常用表征技术的原理,选择适当的技术来制备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智力技能包括:展现改进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确定制备具有某一性能的聚合物的条件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所需要的技术,能评估和解释聚合物结构表征数据和热分析数据。实践技能包括:能在实验室进行一个标准的聚合,能分析材料加工实验的结果,能选择适当的技术来解决聚合物表征中的问题。可转换技能包括:能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评估结果,可靠并有效地交流结果和完成简单的技术报告,等等。

二、上海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课程的特点

1.课程概况。《高分子科学基础》全英语课程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分子的制备、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的降解与环境等五个部分,涵盖了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基本内容。本课程选用美国JoelR.Fried教授所编写的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PrenticeHall,2014年第3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为美国多所大学所采用。在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每个学生都能使用到英文原版教材。

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授课、学生陈述和答疑等。具体课时安排为:授课3时,学生陈述时,课外答疑48学时。学生陈述要求学生分别选择一种高分子材料,用英文制作PPT来进行介绍。课外答疑是教师在公布的时间和地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评价手段。课程评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30%和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分,期末成绩则包括学生陈述和小论文评分。

三、比较研究和启示

1.在教学内容上,英方课程侧重于高分子的制备和表征,实践性较强;而我校课程则侧重于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

2.在教学方法上,英方虽然也以授课为主,但突出了实践课程和小组辅导,并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我校的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我校的答疑活动则类似于英方的小组辅导,但属于课外活动,且不局限于单个的学生或小组。

3.在评价手段上,英方课程没有基于考勤和课堂表现等的平时成绩,而书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课程评价手段似乎需要调整,以小论文代替考试导致成绩评定往往存在较多主观因素,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期末成绩评定上,恢复书面考试似乎有必要。

通过上述对中英两国高分子课程的对比,有如下几点启示:(1)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分组讨论环节;(3)改进课程评价手段,使书面考试占有一定的权重,并注重考查“学习效果”,特别是“可转换技能”。

参考文献:

[1]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320-324.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固体物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1.031

SolidStatePhysicsTeachingReformandPracticeAdapttoMaterials

Physicsand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Needs

LIZijiong,SUYuling,WANGYongqiang,GONGGaoshang

(SchoolofPhysics&ElectronicEngineering,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Zhengzhou,He'nan450002)

AbstractSolidStatePhysicsisphysicsandelectronicmaterialscienceandtechnologyimportantprofessionalcourses,accordingtotheneedsofbothprofessionalfeaturesin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ndcapacity-buildingandimprovingotheraspectsofsolidstatephysicscurriculumreformandpractice.

Keywordssolidstatephysics;teachingreform;teachingmethods

0引言

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学科的发展,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地作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专业特点和新形势下需求的培养目标。①②固体物理学课程主要研究固体(晶体)的微观结构特征、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并阐述其用途的学科。固体物理学课程是物理、材料、化学和电子等专业的基础课程。③但受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有限课时等的影响,不少学生缺少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固体物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技术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两个专业,我们在这两个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学课程,分别制定了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固体物理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需要,根据多年对固体物理学在两个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根据专业不同需求的优化与调整方案,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固体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除了需要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外,在传统的内容上也是增加了很多现代科技前沿的内容。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背景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在授课内容方面首先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

材料物理专业是我校较早开设的传统专业,其目的是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学生的材料和物理背景较好,考虑到该专业与固体物理学联系较紧密的特点,需要对传统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和延伸。

如在讲解晶体结构一章时,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晶体结构平移性和对称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适当增加了材料结构分析方面的内容,除了晶体结构详细讲解外,对非晶体、准晶等也要做一定的介绍,并结合科研工作中常见的晶体缺陷问题,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增加了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并安排学生动手制备一些新材料,学习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投射电子显微镜、XRD等工具对所制备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固体物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在讲述晶体结合一章,增加了氢键结合形成不同晶体的特点及规律,将共价性结合和金属结合的特点和规律采用第一性原理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进行课堂视频展示;在讲述金属、半导体电子结构章节中,有意识地增加了态密度、掺杂、能带调控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适当分析一下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对其电学和光学性质的影响,有意识地加强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新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等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等,进行了结构和潜在应用的分析,对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和提高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讲解能带理论一章时,注重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思路方法,将复杂的材料问题运用合理的物理近似处理方法,使材料物理专业能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收到较好效果。

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与光电子器件应用与光电工程技术等工作,需要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并且能够把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在生产与工作当中的要求,在讲述固体物理传统内容时,抓住物理过程的主要方面,构造简化的模型,进行有效的数学处理。教学过程紧扣物理模型和思想,适当降低知识难度,而且还要适当减少传统固体物理内容与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关联不大的问题。将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能带理论、晶体缺陷、半导体电子伦和金属电子论等章节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时也尽量保持知识的连惯性和系统性。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发现为固体物理学课程内容的延伸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传统的固体物理学教学内容与日新月异的物理前沿内容间的关联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与能带理论有关的LED、与晶体结构有关的C60、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及固体激光器等与光电技术相关的前言知识穿插在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不同特点,除了进行固体物理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外,在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以适应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

首先改变传统教师课堂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课堂上老师把要讲授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展出,鼓励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学生普遍不好理解和难懂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充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题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习题课环节,任课教师事先将要讲的习题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上台讲解习题的不同解答方法,并可对不同解答提出质议,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不同专业学生,除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以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差别。如对材料物理专业学生,教学时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强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记忆,对于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要求学生能够理论推导。而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提出“联想式教学法”,例如,从大学物理中的光和机械波传播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引入倒格矢的概念,把抽象难懂的倒格子与光的波动性联系起来,从而联想到对微观粒子波动性的空间描述;从大学物理中声波和电磁场的耦合激化现象引领学生学习声学波和光学波的异同点;从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入手联想到能带理论等等,从而加深对固体物理图像及物理本质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概念和规律的推导和理解上。

其次是将生动直观的物理演示模型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将固体物理学课程中的相关难懂知识点,做成一系列教学模型,通过课堂演示,加深对学生对固体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解不同晶体结构时,我们分别演示了Si、Cu和NaCl等的不同晶体结构的原子排列模型;讲解晶体的对称性时,我们分别演示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模型的对称特点,同时采用3DMAX动画制作软件,将不同晶体结构制作成三维图像及视频,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固体物理的能带理论一章,推导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理论推导不作重点要求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我们重点通过讲解模型建立和合理简化处理问题的物理思想,通过引入不同能带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在LED、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讲解晶体能带的特点和调控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的重视和理解。

最后是重视课后反馈,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结合院系的科研条件,安排一部分学生到实验室,协助老师做些科研工作,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指导。我们将MS、CASTEP等计算软件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使用指导,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软件建立基本模型,并进行能带、光电性质的计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利用课下时间,我们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数据库查阅相关外文文献,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阅读文献,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促进学生了解前沿课题研究的概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考核体系

针对固体物理学课程在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考核体系。平时成绩的计算上,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分以外还设置课堂奖励分,主要是对于课堂上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安排的课题能够认真、积极准备,完成或回答较好的,可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下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各部分所占比例也进行了细分,这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固体物理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期末考查一般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小论文的题目涉及到本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和本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学科前沿动态和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总之,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固体物理学课程的教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培养不同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付殿玲,郭文跃,赵联明.“固体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72-73.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0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电子、微电子、太阳能光伏和光电子等制造类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纷纷扩大了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包括印制电路设计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岗位,因而应当具备各类常用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系统掌握电子材料知识,了解电子材料方面最新科技成就与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巩固《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等技能型课程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持;亦为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已出现许多有关电子材料方面的优秀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往往涉及较深的理论,包含了较复杂的理论公式,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没有较强数学功底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困难;教材结构大多是按照材料物理性质依次编排的,当介绍某类材料时会涉及诸多方面的应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当需阐述某类具体材料的具体应用时,介绍的内容又并不详细,未能很好地面向工作岗位。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难度大,实用性、针对性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对电子材料知识的学习兴趣。

1.1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1.1面向本专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专业岗位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曾实地考察了南京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悦虎电路(苏州)公司、南京飞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析了印制电路与平板显示领域中相关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主动征求企业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把相关专业岗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来源。

1.1.2面向同类专业岗位的需求

PCB专业与光电子专业都是属于电子产品制造类专业,这类专业领域还包括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这些同类专业岗位亦有较强的适应性,少数学生初次入职的岗位可能就是这些同类专业岗位。同时,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出现多次职业转换现象,即由本专业岗位转到其它专业岗位,而且向电子产品制造类岗位的转换概率最高。

1.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初步按两个模块进行组织。第一个模块是基础模块,包括绪论、有机高分子材料、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电容器介质材料、厚薄膜工艺材料、元素半导体材料,属于常用元件制程中涉及的电子材料。该模块强调基础性,作为学生学习电子材料的入门知识,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理解电子材料在导电线缆、电阻器、电容器、半导体元件中的针对性应用,满足电子元器件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第二个模块是工艺材料模块,包括太阳电池与组件、键合引线与引线框架、焊接材料、陶瓷基板、PCB基板、LCD工艺材料、PDP与LED工艺材料。这一模块基本上以太阳电池与组件产品、封装与组装产品、LCD与PDP显示屏、LED产品及激光与光纤产品的制造工艺线索来展开,强调电子材料知识与相关岗位的紧密结合。

1.3教材的形成

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教出版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群教学研讨与教材组稿会在我校召开。鉴于缺少紧跟时展步伐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电子材料教材这一情况,会议要求,由我校牵头负责该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

2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未能突出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和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电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2.1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教学方法根据学情、课程情况、高职特点与教学条件等方面来把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两个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年龄在20岁左右,流体智力逐渐达到顶峰,在记忆、观察、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强优势;对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前导课程学习已较好掌握了物理学与化学知识与技术能,特别是通过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学习,已较好掌握了工艺知识与技术能,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2教学方法

综合考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讲授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较高,但往往比较枯燥。为此,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入一些岗位场景图片、实物等,使学生获得感性素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可将理论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3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为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以前,总评成绩中,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与课堂表现,其中作业照抄照搬现象还未能完全避免,作为评价依据不科学、不公平;期末还是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其它能力的考核,同时,学习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期末考前复习压力较大。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现采用“阶段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的考核方式。1个或数个单元学完后,进行一次闭卷测验,作为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占总评成绩60%。平时表现占20%,其中教师评价与班委评价各占10%,以弥补教师评价的偏面性。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材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51-02

《材料学概论》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的入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较多,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传统四大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包括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兴功能材料。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是概述性课程,多为陈述性知识,不像其他材料专业课程有其核心的理论体系,该课的课程内容连贯性不强,教学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探索和实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挖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选材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和日新月异的新兴功能材料。课程设置仅为24课时,这要求我们必须突出重点,同时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前期铺垫。在教学内容的选材方面,首先,我们先介绍传统四大材料的知识点,同时兼顾后续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在具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相关材料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军工等方面的应用,这样学生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其次,结合现在的就业情况及研究热点,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科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既考虑了学生们以后的就业,也考虑到想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的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如将炙手可热的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碳家族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引入课堂教学,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潜在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

除传统的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外,新兴功能材料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及时跟踪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课件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最新的材料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黑板樵靥澹对于想要讲授功能性各异的材料知识体系来说显然已不能满足,这就需要借助各种新方法、新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在视觉上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学习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给出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然后再结合扣式电池的组成构件给学生详细讲解其原理,加深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金属催化CVD法制备石墨烯工艺流程时,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催化原理及石墨烯的形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如采用启发式及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难度适宜、范围适中的问题或课外作业,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有效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研素养。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较为新颖,让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成小队,完成一个关于材料某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课题,并最终答辩的方式。该课题从开学初就布置,这样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题、组团、查阅和整理资料、制作PPT、组织答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了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态度。

同时,我们还通过出勤率、上课积极性、课后作业、网上教学互动等方面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课堂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认真思考问题。课后作业主要是对课堂内容的考查和巩固,同时也是对课外知识的拓展,督促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文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材料学概论》作为一门概述性课程,授课难度较大,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和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学课堂的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新兴教学手段的出现,网络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学生课后很少在网上课堂查阅老师上传的文献和资料,这会延长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时间。

2.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出示实物,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加深印象。如展示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用模型,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之芯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适当地引入专业英文资料,以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等三个方面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入门基础课《材料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性。另外,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有效提取网络资源也非常关键。同时,我们还对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海宝.关于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88-89.

[2]《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2):83-83.

[3]雷丽文,水中和,刘启明,陈伟,邢伟宏.《材料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47-48.

[4]业锋.浅谈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教育学创新导刊,2011,(28):191-191.

[5]肖纪美.材料的科研与展望――宏观材料学的两个问题(一)[J].宇航材料工艺,1988,(01).

[6]肖纪美.宏观材料学的结构――技术科学分支的思考[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01).

[7]冷兴武.建立比较复合材料学学科的构想[J].纤维复合材料,1994,(01).

[8]乔红霞.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课程的建设思路[J].才智.2015(07)

[9]孔祥富.探析素质教育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5,(40).

"IntroductiontoMaterialsScienc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CurriculumTeaching

DUANJun-fei

(College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114,China)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

摘要:新能源技术、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我国由世界汽车工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车辆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该文介绍了同济大学“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立,为我国学科交叉和创新型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源头创新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50-03

SubjectCrossingTalentCultivationforSourceInnovationofFutureAutomotiveIndustry

LinJian

(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Newenergy,lightweightandintelligenttechnologiesarethefuturedirectionoftheautomobilerevolution.TheinnovationandapplicationofautomotivematerialsistheoneroutetochangeChineseautomobileindustryfromindustrialgianttothepower.Inordertocultivatetalentswithsourceinnovationabilityandsubjectcrossinginvehicleengineeringand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theMaterials-Automobile-Newenergyinnovationexperimentationareaforinter-disciplinarytalentcultivationinTongjiUniversitywasintroducedinthispaper.Anewkindsubjectcrossingandinnovativetalentcultivationsystemforautomotiveindustrywasalsodiscussed.

KeyWords:Vehicleengineering;Materilasscienceandengineering;Subjectcrossing;Sourceinnovation;Future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14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16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吴斯.追逐数十载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16-5-13(C3).

[2]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4):148-151.

[3]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0-52.

[4]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5]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6]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5.

[7]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0-192.

[8]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16(4):89.

[9]周贺祥.汽车用新材料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44(2):41-42,45.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3-002

高分子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如玻璃、陶瓷、金属等而言是后起的材料,但其发展的速度及应用的广泛性却大大超越了这些传统材料,已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领域的必不可少的材料。高分子材料除了作为通用材料使用外,同时向着功能化、智能化和复合化发展,这些都要求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具备阅读英语专业资料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进一步学习或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需要大量查阅英文科技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多存在于当前发表的专利、期刊等专业文献中。因此,培养高分子材料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是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实际教学状况,本文从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特点着手,对于词汇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教学实践。

一、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专业词汇是用来专门描述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过程的词汇,一般其词义较单一,应用范围仅限于专业领域。专业英语词汇是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经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普通词汇,对于浩繁复杂的专业词汇还知之甚少。这些专业词汇看似难识别和难记忆,但实际上大多数专业词汇的构成是有规律的,不少是由一些含有具体意义部件,即词根、前缀、后缀等所构成的组合体。如高分子材料专业中常见的表示元素的词缀有hydro-(氢),-oxy(氧),thio-(硫),chloro-(氯),fluoro-(氟);bromo-(溴)等;表示数量的词缀有poly-(聚,多),mono-(单);di-(二),tri-(三),tetra-(四),penta-(五)等;表示化学基团的词缀有methyl-(甲基),ethyl-(乙基),propyl-(丙基),butyl-(丁基),vinyl-(乙烯基),phenyl-(苯基)等;烷烃多以-ane结尾,烯烃多以-ene结尾,醇类多以-ol结尾等;表示属性的词缀有thermo-(热),electro-(电),cyclo-(环),opto-(光)等。以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聚四氟乙烯)为例分析,该词汇是由poly-,tetra-,fluoro-,ethyl-,-ene五个词缀构成,取前四个词缀的首字母就构成PTFE,记忆起来就简便多了。课堂上讲授这些规律对于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有不少,覆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等课程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摘选自国外早期的原版专业书籍,不少内容陈旧,体裁单一,一方面不能反映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现状,同时让学生感到应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教材内容的缺陷,笔者在有选择的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精心选择一些著名国际高分子专业期刊,如《Macrom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Rapid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部分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如美国化学会下的Chemical&EngineeringNews下有关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报道,这些内容反映当今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前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或进一步深造中会接触到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市场报告等多种体裁的专业文献,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这部分实用性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一般为专业知识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初步写作的能力,笔者采取的方法如下。

1.师生互动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先讲解词汇,再阅读和翻译课文,这样的课堂单调且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尝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提前布置作业,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每次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再随机指定学生朗读并讲解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最后教师结合专业内容进行点评,并讲解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专业词汇。这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多媒体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已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此,在每次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笔者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科普性英文短片,比如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成型、应用等方面。由于刚学完相关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看、听、讲述,留下了直观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把一些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专业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传递了较多的信息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所需知识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快速阅读科技论文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后,教师要不断总结,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来修正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平时的阶段性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抽签选择一个题目用英语讲述,考察听说能力。或针对知识点,把常见的错误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纠错,考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次科研课题的汇报,学生自行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汇报讲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而言,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后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及内容等方面改革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同玉,冯连芳,张菊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篇11

【关键词】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高分子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2-01

一、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于二十世纪末出现在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均受到一定的冲击,为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四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改革,即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实训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以上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与特点

本课程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利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课程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均具有各异的原理,所测量的物理量也不同,故仪器操作过程及应用范围大相径庭。本课程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以及其他仪器分析法[1-5],如图1所示。

本课程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

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是由密切联系的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涉及了近代物理学、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当今一些科学发现等内容,因此本课程具有知识多、技术密集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突出特点。

2.理论性强

课程涉及了众多分析方法与分析技术,包含了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故需要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均不相同,每种方法应用的范围也各有差异,所以课程学习理论性较强。

3.实训性高,即实操要求高

近年来,众多高校配置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分析设备,这些仪器均需要对使用者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达标后,对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并能灵活应用于自身的专业实验中。

4.某些章节过于抽象

由于某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无法对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或开放实验。同时仪器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所以讲到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则只能通过图片与自身理解,故极为抽象。

三、《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20世纪四十年代末,物理学革命使分析化学的方法明显增多,而仪器分析则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20世纪末,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基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基础发展而来。由于学科与多学科交叉,与现今科学联系紧密,故更新极为迅速。课程教学中问题重重,主要体现以下三点[6]:

1.教学文件的完善教材更新缓慢,且针对性差

2.课程本身缺乏体系

3.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均以表面介绍为主

四、《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课程自行制作并收集了大量的仪器分析图片、Flash等,使分析原理、操作流程等较为枯燥的问题变得充满趣味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与专业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训课程建立有机结合

《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分析检测方法与手段,提供了广泛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综合实训、专业实训、毕业论文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传统的专业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均以常规测试方法为基础,而经过本课程教学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与手段。

为保证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有效的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大部分:常规教学与开放实验。均提供一部分时间作为仪器介绍,包括仪器操作,仪器分析实例讲解,仪器在专业应用发展概述等。同时,提供仪器开放时间,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仪器。经过各课程间有机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专业分析测试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能够实际操作使用仪器。

(2)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工科院校,培养工程类人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机敏的发现专业生产实践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演示教学

本课程配置了实验时间10-12小时。在常规课程讲授后,在专业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教学,这样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4.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是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从提出方案、设计路线、具体实验操作等均由学生完成,通过开放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其中在开放实验中,学生经常性利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分析测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与仪器操作水平。同时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增进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志娟.纤维材料近代测试技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方惠群.仪器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2.

[3]李青山,杨秀英,陈明彪.高分子材料鉴别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曾幸荣.高分子近代测试分析技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晓春,张希艳.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6]赵永福,罗杨合,张志.专业化特色《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6):242-244.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范文1篇1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078-04

0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to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家政企业盈利模式(6篇)
  • 下一篇:教学秘书工作总结(整理1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