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技术的创新性范例(12篇)

时间: 2024-04-11 栏目:公文范文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1篇1

关键词:要素投入;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ST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07-06

1引言

就企业层面而言,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增加新产品的销售额,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而且可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市场。就产业层面而言,技术创新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助于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国家层面而言,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各经济强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主攻方向。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要素投入,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人员与科研经费。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R&D经费投入70626亿元,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各地区间R&D经费投入强度差异较大,北京最高为582%,研究发展活动已处于高级阶段,新疆最低仅为049%,还处于低级阶段。专业技术人才缺乏、R&D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器,帮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技术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高技术产业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要素投入,在产品研制到产品投入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科研人员的参与和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因此,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具有代表性。

2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有关技术创新的报道和学术研究成果充斥着各种媒体和期刊杂志。按照研究层次的不同,国外针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从微观层面研究要素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1~3];第二类从中观层面研究要素投入与产业技术创新关系[4,5];第三类从宏观层面研究要素投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6~8]。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已经涵盖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是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任翔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考察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人力投入与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权重[9]。近期研究成果主要围绕R&D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安同良等考察政府对企业R&D活动进行补贴是否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时,政府R&D补贴不仅不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还会出现企业逆向选择的现象[10]。白俊红等同样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指出政府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11]。詹宇波以内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R&D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资企业R&D投入通过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达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12]。张杰等以我国2001~2007年间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要素市场扭曲是否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13]。

综上所述,国内针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侧重于R&D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特别是政府R&D补贴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大多没有考虑到劳动投入的影响,缺乏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全面、系统性的研究,研究深度也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也局限于采用线性模型进行研究,而线性模型将复杂问题过于质点化、简单化,导致线性模型在解释一些经济现象时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偏离较远,甚至完全相反。基于以上不足,本文采用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模型考察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3平滑转换模型

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模型)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ranger和瑞典统计学家Terasvirta于1993年提出,是Quandt(1958)提出的转换回归模型的进一步延伸。STR模型克服了传统的转换回归模型固有的缺点,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追逐的焦点,特别是在汇率研究和商业周期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实践也证明它确实能够很好地解释复杂经济现象。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所能解释的,因此本文探索性地使用非线性STR模型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进行研究。

标准的STR模型定义如下:

模型中,yit为被解释变量;zit=(w′it,x′it)'为解释变量,w′it=(1,yit-1,…yit-p)′,yit-p为被解释变量yit的p阶滞后项,x′t=(x1t,…,xkt)′,x′t为外生变量;=(0,1,…,m)′,θ=(θ0,θ1,…θm)′是((m+1)×1)阶参数矩阵;εit为残差项,假设εit~iid(0,δ2);sit为转换变量,通常有三种选择方式,分别以yit-p,xkt和时间变量t充当;G(γ,c,sit)是转换变量sit的有界函数,对于任意sit的值均连续,取值介于0和1之间;γ是斜率参数,决定转换速度的大小;c=(c1,…cK)′,c1≤…≤cK是位置参数向量。常用的转换函数有逻辑函数和指数函数,文中采用最一般的逻辑函数,形式如下:

通常地,取K=1或K=2。当K=1时,函数+θG(γ,c,sit)随着转换变量sit的变化由增加到+θ,研究的模型在高低两种体制和+θ之间平滑转换;当γ∞且sit≠ck时,limγ∞-γ(sit-ck)=∞,模型转变为PTR模型。当K=2时,转换函数有两个位置参数,形如G(γ,c1,c2,sit),关于(c1+c2)/2对称,且在该点达到最小值,最小值范围在0到12之间。当γ∞时,最小值为0;当γ

应用STR模型解决问题首先需对模型的非线性性进行检验,但由于模型中含有未知参数γ和c,不能直接检验模型的非线性性。本文参照Gonzalez等[14]的做法,选取原假设H0:γ=0,在γ=0处将逻辑函数G(γ,c,sit)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如下所示:

将式(3)带入式(1),重新参数化后得到辅助回归方程如下:

在辅助回归方程中检验假设H*0:β1=β1=…=βm=0。然后用线性固定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R0与辅助回归方程的残差平方和SSR1构造服从χ2分布的统计量LM=TN(SSR0-SSR1)SSR0,对假设H*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原假设表示具有非线性性,可以考虑估计一个STR模型。常用的估计STR模型参数的方法是结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组内回归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斜率系数γ和未知参数c通常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或网格搜索法,本文使用网格搜索法。

4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从上文对模型的介绍可知,建立平滑转移回归模型需要选择适当的变量充当转换变量,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也需要合适的指标来表征,下面就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作简要介绍。

41技术创新指标

目前,技术创新指标的选取主要包括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以R&D人员投入或R&D经费投入衡量的投入法;第二种是以申请专利数量或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的产出法;第三种是运用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或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TFP贡献率。由于本文研究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投入指标不能同时用于衡量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因此将第一种方法予以排除。第三种方法本身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在假设条件无法满足时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信度,鉴于此也予以排除。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选取技术创新指标,但稍作变动,以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值作为技术创新指标,这样可以避免受地区销售规模的影响,用TI表示。

42要素投入指标

最初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包括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鉴于其受人力资本因素影响较大,将人力资本因素也纳入到要素投入中,指标具体界定如下:

劳动投入:国民经济中任何产业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参与,在高技术领域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无疑是高科技产品生产的生力军,推动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正是如此,过去学者多用R&D人员数作为衡量高技术产业劳动投入的主要指标。为消除地区人口规模的影响,本文使用R&D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劳动投入指标,用Labor表示。

资金投入:实践证明,资金投入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科研资金为技术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无论是对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都起到了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引导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取得更好的业绩,激励下一次加大科研资金投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而最能体现技术创新的则是技术改造经费,因此,本文用技术改造经费占四种经费支出的比重衡量高技术产业资金投入,用Fund表示。

人力资本投入:本文采用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投入,计算方式如下:未上学人口、小学人口、初中人口、高中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分别赋予权重0、6、9、12、15,用对应的人口数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地区总人口受教育年限之和除以总人口,即为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用Human表示。

43转换变量

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区位因素作为转换变量。一般而言,影响技术创新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本文采用剔除物价变动的人均GDP的对数衡量各地区经济基础,用Economy表示。

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有利于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活动以及外资流入,不仅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而且为本地技术创新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和丰厚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用地区进出口总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衡量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Open表示。

金融发展水平: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给予高技术产业更多的资金支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控制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可以降低高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引导技术创新向正确方向发展,实际上推动技术创新。本文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筹集经费之比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用FD表示。

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科技水平通常以拥有专利数或申请专利数衡量,考虑到研究对象为高技术产业,只有高技术产业拥有的专利数才对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作用,因此,本文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拥有专利数的对数衡量各地区科技水平,用SAT表示。

44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的有关高技术产业的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5~2010),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0)。为了充分利用历年各地区数据,缺失数据用平滑递推法补齐,由于重庆和缺失数据较多,予以剔除,最终得到29个省15年的面板数据。

5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由软件MATLAB70完成。

51模型设定

为考察要素投入在不同区位因素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模型(1)基础上,分别以技术创新为被解释变量,要素投入为解释变量,经济基础、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为转换变量,假定转换函数个数均为1个的情况下,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如下:

52非线性性检验及转换函数个数的确定

在模型设定阶段,建立了平滑转换模型,并假定转换函数个数为1个,但前提是必须进行非线性性检验,并对转换函数个数为1个的假定进行验证,以证明模型设定正确。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水平下,模型1至模型4均具有非线性性,转换函数个数为1个的假定正确。

53模型参数估计

在证明模型设定正确的基础上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1非线性检验及转换函数个数选择结果

根据表2中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做出如下解释:

模型1以经济基础为转换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示:经济基础不同,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模型中只含一个转换函数,对应一个位置参数,因此,该模型是一个两体制模型。位置参数为10026,当Economy10026时处于高体制,有86个观测值属于该范畴,占总观测值个数的1977%。从历年各地区经济基础指标平均值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处于高体制,其他的省份处于低体制。从低体制到高体制,变量Labor的系数由16241变为-23259,说明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劳动投入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明显,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反而表现为抑制效应,这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曲线解释,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会呈现下降趋势;低体制时,变量Fund的系数不显著,高体制时为-02103,说明在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资金的作用相对不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资金的投入对技术创新起抑制作用;变量Human的系数由00178增加到00222,说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人力资本要素更能促进技术创新。

模型2以对外开放程度为转换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示:对外开放程度不同,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该模型也是一个两体制模型,位置参数为0535,当Open0535时处于高体制,有82个观测值属于该范畴,占总观测值个数的7885%。从历年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指标平均值来看,5个省份处于高体制,24个省份处于低体制。在这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劳动要素投入与资金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模型1相似,人力资本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模型1存在差异,低体制时,人力资本要素指标系数不显著,高体制时,人力资本要素系数为00355,说明在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模型3以金融发展水平为转换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示:金融发展水平不同,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该模型的位置参数为00981,当FD00981时处于高体制,有145个观测值属于该范畴,占总观测值个数的3333%。从历年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平均值来看,8个省份处于高体制,21个省份处于低体制。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与模型1、模型2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资金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劳动要素投入和资金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都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

模型4以科技水平为转换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示:科技水平不同,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该模型的位置参数为40019,当SAT40019时处于高体制,有180个观测值属于该范畴,占总观测值个数的4138%。从历年各地区科技水平指标平均值来看,处于高体制的有11个省份,处于低体制的有18个省份。该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与模型2参数估计结果相似,低体制时,劳动要素投入指标系数为19705,高体制时,劳动要素投入指标系数为-16527,表示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效应。低体制时,资金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高体制时,资金要素投入指标系数为-00741,即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低体制时,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指标系数为00173,高体制时,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指标系数为00121,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正向影响。

54最优模型

表1中,模型2最强地拒绝了线性原假设,按照Gonzalez提出的模型选择原则,模型2为最优模型,且模型2的残差平方和最小,进一步说明模型2最优,即以对外开放程度为转换变量的模型能最为准确地反映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根据模型2考察各省历年劳动投入平均值、资金要素投入平均值和人力资本投入平均值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图1至图3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程度对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走势和分布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却由正逐渐变为零,当对外开放程度指标达到05350后,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变为负,即当对外开放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劳动要素投入不再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图2反映出,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程度对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走势和分布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金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劳动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走势和分布特征,当对外开放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资金要素投入也不再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图3反映出,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分布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趋明显。

6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2010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使用面板STR模型对不同区位条件下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在经济基础差、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劳动要素投入和资金要素投入是限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3)在经济基础好、对外开放程度高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是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4)在4个平滑转移回归模型中,以对外开放程度为转换变量的模型最为准确地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且与现实较为贴切。

为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据实证研究所得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劳动要素、资金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利用优惠政策引导要素科学合理地流动,避免一些地区因要素缺乏而无力进行科技创新,一些地区要素过剩而使技术创新效率低下;(2)在经济基础差、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增加劳动要素投入和资金要素投入,解决这些地区因劳动和资金投入不足而难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难题;(3)在经济基础好、对外开放程度高和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注重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为提高技术创新增加动力,促进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Atuahene-GimaKA.DifferentialPotencyofFactorsAffectingInnovationPerformanceinManufacturingandServicesFirmsinAustralia[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6(13):35-52.

[2]ParthasarthyR,HammondJ.ProductInnovationInputandOutcome:ModeratingEffectsoftheInnovationProcess[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2(19):75-91.

[3]HouRenyong,FuChaochao.EvaluationofEnterprise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BasedonFactorAnalysis——TakingHigh-techEnterprisesofSixProvincesinCentralChinaasanExample[C].IEEEXplore,2011.

[4]HollensteinH.ACompositeIndicatorofaFirm'sInnovativeness.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SurveyDataforSwissManufacturing[J].ResearchPolicy,1996(25):633-645.

[5]FaturP,LikarB.StatisticalAnalysisforStrategicInnovationDecisionsinSlovenianMechanicalIndustry[J].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2010(56):497-504.

[6]JohnCH,Fei,RanisG.Innovation,CapitalAccumul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3,53(3):283-313.

[7]HowittP,AghionP.CapitalAccumulationandInnovationasComplementaryFactorsinLong-runGrowth[J].JournalofEconomicGrowth,1998,3(2):111-130.

[8]WangYan,YaoYudong.SourcesofChina'sEconomicGrowth1952–1999:IncorporatingHumanCapitalAccumulation[J].ChinaEconomicReview,2003,14(1):32-52.

[9]任翔.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因素对创新成果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9-22.

[10]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87-98.

[11]白俊红,李靖.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机遇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6):181-193.

[12]詹宇波,刘荣华,刘畅.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如何实现的?——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级面板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0(1):50-63.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电视艺术;技术;创新

电视艺术在各艺术门类中属于年轻的艺术门类,虽然电视发展史比较短暂,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电视艺术也在技术的助推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

我国的电视技术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数字网络电视,在一次次发展浪潮中电视技术在进步,电视艺术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新的技术波涛般汹涌而来,电视艺术在内容设置、节目架构、场景布置、观众参与等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本文从当前电视艺术的某些类型出发,从节目策划,互动性,内容生产等方面来分析新的科学技术对电视艺术发展的创新性指导作用。

一、前所未有的强互动性

电视产生之初是一种单一传受方式的媒体形式,观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内容而不能参与节目的制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观众逐渐走出了这种被动的接受模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来。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除了由编导来策划,还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电视艺术创作,这一点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表现尤为凸显。

猴年春晚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由电视观众参与内容生产的电视艺术作品。猴年春晚由央视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集齐支付宝福字的形式来鼓励观众参与节目,观看节目。在春晚播出之前就在支付宝上广泛宣传集福活动,使得观众对春晚当天的咻一咻和集福揭奖活动充满期待。这在无形中就为央视春晚扩大了收视人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此次集福活动中,这些参与互动的人群也逐渐成为春晚的潜在受众。春晚直播开始,集福活动的参与者开始在电视机前聚集,继续通过咻一咻参与互动,同时,将频道锁定在春晚,这样,互动性的参与就很好的带动的了收视。

同时,各电视栏目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的创造性改变是传统媒体在互动性上积极探索出路的表现。在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等发展迅猛的今天,电视只有与其进行各种融合尝试,通过互动将更多受众拉回到电视机前,才能让传统媒体继续焕发生命力。

二、呈现视角的多样化

技术的进步使得曾经无法实现的观看视角变为现实,观众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广阔的草原美景,亦可以看到水下的精彩世界,还有动物的各种生存状态等等。这些独特视角的展现是基于摄像机镜头以及航拍技术的不断发展。航拍技术可以在高空低空灵活转变翱翔,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进入到现场,与嘉宾或者节目参与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同时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体验也在适应时代浪潮的节奏中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寻求视觉冲击的情感诉求。湖南卫视热播电视栏目《爸爸去哪儿》开辟了户外真人秀大制作的先河,第一季中运用了40多台摄像机,72小时不间断拍摄,同时还有航拍加入,使得观众能够很容易的走进现场的情境。第二季、第三季拍摄规模不断增加,观众可以通过Gopro这样小型的摄像设备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看明星嘉宾的一举一动。另一档真人秀节目《一年级》摄制组采用了全程封闭拍摄的制作模式。在学校教室、宿舍和学生家中安置了120多个固定摄像机,全天24小时不停机追踪拍摄,除此之外还有26台跟拍摄像机连续跟拍,真正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捕捉学生每天在校园中学习玩乐的身影。技术的进步使得观众的视角得以延伸,适应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三、电视节目与电商共舞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电视艺术是纯粹的艺术形式,除了广告等支持电视艺术维持运营的商业摄入外,少有其他形式的商业性产品介入。而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电商作为新兴的强势商业平台充分考虑到电视艺术的影响力,积极探讨通过电视节目传播品牌影响力,从而扩大商业利益。

去年的双十一,是电商与电视的首次联手合拍。以往的电商争夺战已经从互联网延伸到电视领域。一边是阿里巴巴联手湖南卫视,由冯小刚主持制作和筹备“天猫2015双11狂欢夜”,另一边,京东搬来灿星制作的《中国好声音》团队筹办策划一台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晚会。简简单单的电商大战瞬间转换成湖南卫视与央视三套的收视大战,看点不仅仅停留在“猫狗大战”,还有两台的收视争夺战。从受众来说,原来纯粹的消费者成为了电视观众,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特别策划节目的收视人群。电视艺术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促使下所阐发的新的内容生产样态是电视艺术的进步,也是其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是对当前大力提倡的“互联网+”概念的成功诠释,是让电视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的有效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电视的内容生产逐渐发生变化,向着多渠道整合,多方内容生产的方向发展,电视会以更加新颖,更契合技术和时展的艺术形式出现,真正让传统媒体的魅力在新的时挥别样的光彩。

技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态,同时,电视也会因为新的技术的引入而展现出更加适应时展的独特魅力,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会为电视艺术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新颖、具有创造性的范本。电视工作者在适应这种形势的同时,也应该在创作中注重内容创新,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融合状态,而不应绝对化的迷恋于技术的炫酷和形式的标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3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http://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

转贴于http://

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http://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1篇4

目前,信息技术在士官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广大军校教员的共识与不懈追求。如何在士官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功用

1.1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员一旦有了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了美感,就变成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以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的效果。

1.2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使一些教员难教、学员难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方便教员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员,化抽象为简单,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优化和领悟,并且会不断探索新知识。

1.3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员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产生兴趣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就会深入地、兴趣盎然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也会有钻研精神,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达到了教学效果。这时,教员作为课堂策划者和组织者就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员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要求

2.1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与“学”服务。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翻新改造,如果教学理念不先进,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的信息技术,但教学思维陈旧,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叫创新。我们军校教员还是要扪心自问: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符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员学习能力的发展。

2.2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谁都不能忽视,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不但需要独到而科学的设计,而且要有周密而严格的实施,才会大大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2.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是指在上课之后,重在论述自己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重点在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即使进行周密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更需要教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操作实施。反思性说课,对教员的教学实践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并且对教员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反思性说课要引起足够重视。

2.4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特新颖。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那些被时间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化的新的发展水平转化,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创新教学――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也就是说,能够转化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应用创新。

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最优目标。但是,有的教员为了着重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将各类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尽可能多的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深和界面的精美,一堂课下来似乎是在不断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使课上得更好,结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3.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强调信息技术只能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员认为现代化教学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多了“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就是优质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员盲目地,费尽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科特点本身。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深入研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员思维的拓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转换,学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去想象、思考、理解,锻炼思维能力。但现阶段有的教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视了学员这种“思考―理解―发现”的过程,教员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来设计整个课程的结构和问题的“标准答案”。学员按预先设定的模式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按照教员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其实质也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形式,严重限制了学员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

4解决对策

4.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其宗旨都是为了教学服务,在一堂课中学员应该永远是主体,教员是主导者,而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用的原则,即应在确实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中,恰当地、灵活地、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本身。

4.2围绕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整合,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教员在备课时,要围绕学科主题展开,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研究和探索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员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资源和方法,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作为创新的根本。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虚拟技术创新中小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注册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0%,其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工业总量的60%、58%和40%。同时,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新经济形式的变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展并不迅速。而技术创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进一步说,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决定企业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传统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撑的局限

技术创新的含义

“创新”概念早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概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目前,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下属三种含义:将技术创新视为技术或发明的商业应用,以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为代表。根据这一理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新概念的构想到形成生产力并成功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把技术创新理解为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技术创新,指自然界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用途,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社会创新,指基于社会中创造一种有效地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根据以上的观点,特别结合我国国情,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在渐进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资金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企业规模和资金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产量、产值和利税等方面的原因,无法持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一种产品研制成功后,投入市场数年而不轻易改变其面目,直到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亏损后,才考虑到转型。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力上的认识程度不够,产品生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研究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使得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重销售,轻技术;重引进,轻自主创新和消化。创新人才的不稳定。创新人才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中小企业受思想观念,资金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对技术开发人员必要的重视,未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科研环境,致使科研人员不愿安心本职工作,进而造成人才流失。市场竞争不规范。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许多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未真正建立起来,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产品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产品的科技含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渐进实行,停止创新,企业就会失去生命。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再加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困难和制约,如果使用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很难见效的。

虚拟技术创新的内涵

虚拟创新是指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捷的速度进行组合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种创新形式,其实质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

对处于信息时代的企业而言,“组织间的协调”是继以价格机制为手段以及通过权威关系来实现组织生产方式的又一方式。“组织间协调”最早是由理查得森在1972年提出,他认为:“这种相互协调方式不应完全置于企业之中,因为这些活动并非相互替代,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某种物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是单个企业投资计划之间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相互匹配”。虚拟技术创新就属于“组织间协调”的类型之一。

虚拟创新是在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适应敏捷竞争需要的新型创新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体现出下列优势:整合成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样成员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市场,实现单一成员无法实现的目的;减少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本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极大缩短从产品概念到进入市场的时间;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助于成员企业相互学习,加强技术积累,增强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

虚拟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是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为代表的。然而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市场寻求创新。

协同优势理论,是指利用虚拟运作模式,将企业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通过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完成创新,并获得更大的整体创新优势,同时增加自己的收益。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由不同环节组成、价值不断变化的循环过程,他们形成了企业自身价值增值的路径,在传统模式中,他们有企业单独完成的。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受制于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改善自己的薄弱环节,这不仅需要好长的时间,而且效果也未必理想。而虚拟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多个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联合起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创新目标。另外,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创新风险,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创新风险的规避是虚拟技术创新获得协同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

经验――成本曲线是获取经验与投入成本之间的一种效应曲线。它是虚拟技术创新的另一优势(具体效果如图1)。曲线告诉我们:当企业在创新合作过程中经验越积越多时,可以观察到一种创新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这里的成本和经验是相伴的,主要有:寻找和选择合作伙伴及处理相互关系的经验与成本;资源整合的经验与成本;创新管理的经验与成本;创新技术和项目选择的经验与成本等。这种成本随经验积累而下降的情况对虚拟技术创新的企业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并不具备进行技术创新的全部资源和能力,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才能保持创新地位,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资源整合成本,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经验――成本曲线是虚拟技术创新的一种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所倡导的“知识经济”影响下,全球正在发生一场由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带来了各国工业企业的重新构造。虚拟运作正以轻薄、弹性大的特点,为全世界的企业所关注。

虚拟运作为中小企业所带来的优势

低成本运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有自己的生产场所,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生产经营体系,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初期投入,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难以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而虚拟运作的思想恰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前期支出大大的减少,而且由于虚拟所需要有的扁平化管理,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中层管理人员减少,经营费用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高素质聚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较差,在与大企业抗衡时,无法吸引企业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所以企业始终处于劣势的位置。借助于网络技术,企业通过虚拟运作,就可将高素质人才调动起来,达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使用价值,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强弹性连接。产业的变化、产品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是每个企业所要面临的,而“船小好掉头”又是中小企业的特色之一,适应这一特色的基本点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有弹性的,虚拟运作恰可实现这一目的。借助于电子手段,中小企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地集结所需人才开展业务,而在任务完成,各类人员可各归其位,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调动具有高度的弹性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给出中小企业进行虚拟技术创新的条件: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投入、培育,需要好的发展环境,但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

建立企业创新系统和网络。企业创新系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经济的创新绩效不只取决于企业个体的创新绩效,而且取决于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间的互动方式。

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励可以通过利用市场机制来获得,也可以由组织机制提供。市场经济通过制度安排,向在经济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对于生产和技术创新非常有利的激励,同时它又对每一个经济决策人有约束。然而组织所提供的激励存在着是否可以置信的问题。按照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影响活动”理论,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就会通过“寻租”活动来影响上级的决策,从而形成事后的利益再分配。越是权力集中的组织,越是有可能不兑现激励的承诺。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科研部门(人员)有事前承诺的不可置信的预期,组织提供的激励就被弱化了。因此可以认为:市场机制对于企业虚拟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更加充分。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塑造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尽快建立“企业家市场”,造就一批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组织的柔性化、扁平化及灵活性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虚拟技术创新使得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打破原有的分割,跨越体制障碍走向联合,必将极大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企业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创新的效率与效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虚拟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机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崔清泉,王波.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性研究经济师[J],2003.11

3.魏江.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发展与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0.10

4.刘学.技术合约与交易费用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6

关键词:模糊前端参与;网络结构形态;技术创新性;市场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81-08

新产品开发通常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最关键一个环节,然而在规划初期由于市场需求较为模糊以及不确定性较高,因而被称为模糊前端(fuzzyfrontend,FFE)。模糊前端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却是改善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和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引擎和推动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在模糊前端阶段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模糊化”,促进以知识转化和知识螺旋为特征的技术知识创新,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品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1]。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从组织内部独立完成转为与外部伙伴协作完成[2]。供应商作为产品模块主要提供者和外部合作重要对象,能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所需的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并利用供应商资源成为提升自身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3]。由此,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

由于非常规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增加了模糊前端参与管理协调的难度,因此,有效提升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的成功率是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4]。模糊前端参与过程中不同供应商在技术路线、知识存量和文化等因素不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各个供应商能力和相互兼容性等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模糊前端阶段如何整合供应商资源提升产品创新性这一问题的研究,且还未能深入分析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背景下对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产品创新性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外,阐明网络结构形态在模糊前端参与产生的实际作用,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模糊前端这个重要而薄弱环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模糊前端参与和产品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是指新产品进行实质性开发前的阶段,包括从产品创意产生、创意评估、甑选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模糊前端参与的实质是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产生大量具有新颖性的创意,并营造适合新想法形成的组织氛围[5]。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有利于调整和重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其中,模糊前端阶段获取相似配的供应商创新性可以有效克服企业知识短板,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异质性,并有助于这些异质性知识之间的相互激荡与碰撞,有利于一起解决由于新产品开发中模糊前端阶段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模糊前端参与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知识、增加知识存量,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模糊前端参与使得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能更早利用供应商的知识,与供应商之间能建立强而紧密的关系,合作伙伴间深层次和频繁地进行互动使得合作伙伴熟悉各自的强项和能力,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所需技术知识的转移,减少产品概念形成所需要时间,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从而提高新产品上市速度,进而提升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市场创新性[6];第二,模糊前端包含大量隐性技术知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难于全部拥有,选择创新型供应商可以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有效整合这类供应商创新性有利于设计新产品创意或者对于现有产品概念进行重大改进[7]。有效利用供应商的相关技术知识,增加技术工艺过程的有效互动,减少新产品设计过程中变化,进而提高产品开发活动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a: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1b: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二)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

网络结构形态作为供应商网络刻画的关键,其不但能够反映企业改变网络的物料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资源影响网络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战略供应商管理效果,代表供应商网络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规模和质量。基于现有研究,学者借助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网络结构形态,主要包含网络结构和网络位置,深入到基于新产品开发活动所组建的供应商网络特定情境下研究发现,网络结构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心性体现,网络位置主要通过供应商弹性反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位置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创新型供应商所提供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功能等方面的技术知识。Capaldo[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网络位置对主导企业在知识共享网络中获取动态创新能力有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强化信息获取、技术研发所需的信息及其管理效率,同时指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越接近网络中心,其所能获取的网络经验、信息越丰富,便能加速概念的形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升新产品的上市及时性[9]。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更能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近和获取较多互补性资源,从而使得新产品开发更具有市场创新性。

当主导企业的网络中心性越高,则其所能获取的网络内外部资源越多,越有可能及时获取所需资源、知识和技术,并成为知识流动的中介。Tsai[10]通过网络理论探讨组织学习层面的知识转移,指出组织越接近网络中心性,则拥有越多的途径获取网络其他成员所开发的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其技术研发的发展成果。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模糊前端阶段构建强势的技术地位,并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进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a: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2b: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好的重构、协调和管理供应网络的能力导致更优的供应基[11]。在供应链情境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竭尽全力适应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通过更好地配置和重塑供应来源,网络化结构通过获取不同渠道的外部资源有效补充组织内部资源。由于技术创新周期变短,为了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供应商弹性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2]。因此,当供应商弹性较大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有能力通过模糊前端参与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的市场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其本质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并不等同于对其充分掌握,只有将这些新技术知识在企业内部被充分吸收和消化,并与现有内部的技术知识有效整合,转化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技术知识并利用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性。供应商弹性越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网络内外供应商的联系越多,网络结构越多元,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每个模块化中越能掌握供应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13]。因此,供应商弹性高的情况下,企业越有可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其他开发需求,通过外部合作中开发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跨组织合作能力越强,越有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a: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3b: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从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课题组对浙江、河南、陕西、山东、江苏、重庆、安徽、上海等8个省市106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现场填写、邮寄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发放530份问卷,为确保问卷回收质量,课题组通过2轮的问卷发放和多次沟通联系,收回385份问卷,剔除其中数据不全的21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8.68%。问卷调查所涉及各类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均衡。样本数据中,部门经理(21.98%),项目经理(4.67%),技术管理人员(15.93%),采购经理(33.24%),采购人员(24.18%),其中参与供应商管理活动较多的采购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占总和的73.35%,对于模糊前端阶段管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满足本研究调研所需。

(二)构念的测量

为确保调查问卷量表设计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构念主要采用已有研究中被广泛认可、成熟的测量量表,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形成初始问卷,为确保问卷的质量,邀请专家和学者对初始问卷进行完善和修订,最终形成用于大样本调查的正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其范围从数字“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来反映题项对企业实际的代表情况(见表1)。

1.模糊前端参与。模糊前端参与是主导企业为整合供应商创新资源而通过与供应商相互协作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14]。参考Wagner[15]的量表,共3个题项。

2.市场创新性。市场创新性是指新产品相对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新颖程度Swink和Song[16],Danneels和Kleinschmidtb[17],共4个题项。

3.技术创新性。技术创新性是指新产品所嵌入技术的创新程度,借鉴Kock等[18]和Antoncic等[19]的量表,共6个题项。

4.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主要指主导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网络成员连接,并以较快速度获取和控制资源,并取得重要影响地位的程度。其中网络中心性借鉴Gnyawali和Madhavan[20]、Rowley等[21]的量表,共有5个题项。

5.供应商弹性。供应商弹性是企业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测量采用Chu等[12]和Liao等[13]的量表,共有4个题项。

6.控制变量。为了了解其他外生变量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以期获取更完整的观察,其中采用企业人员总数取对数代表企业规模。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效度检验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个部分,收敛效度检验常用三个指标来检验,第一,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必须显著大于0.5,而本研究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770;第二,Cranach’sα系数都超过0.8,组合信度(CR)超过0.7;第三,构念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应大于0.5。如表1所示,本研究数据均满足上述三项收敛效度的基本研究。区别效度常用各构念的AVE平方根值大于任意两个构念相关系数证明构念具有区别和显著不同,即具有区别效度。如表2所示,各构念AVE平方根值(表对角线数值)显著大于相对应的两项构念最大相关系数值,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

问卷法是一种自述式(selfreport)收集同一调查者的主观衡量的调查方法,极有可能导致对变量之间关系过低或过高的评判,形成共同方法变异问题。为避免共同方法变异,采用harman单因素测试法,将模糊前端参与、网络中心性等所有变量题项以最大变异法进行因子分析,数据通过限定单一因子方法不能提取单一因子,其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总方差的20.83%,因此可以推断共同方差变异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大。

(四)假设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诊断,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计算各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2.208,远低于10的上限值,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如表3所示,首先,模型1和模型4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两个控制变量;其次,模型2和模型5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主效应模糊前端参与,模型3和模型6;最后,加入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项。

模型2和模型4表明,模糊前端参与对企业市场创新性影响(β=0.42,P<0.001)和对企业技术创新性影响(β=0.199,P<0.05)显著,假设1a和1b获得支持。模型3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市场创新性起到一定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拒绝假设2a;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市场创新性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202,P<0.001),假设2b获得支持。模型6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性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β=-0.173,P<0.001),与假设3a相反;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性调节作用不显著(β=0.062,P>0.1),拒绝假设3b。

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供应商弹性和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本文图解对其分析。由图2a可见,在高网络中心性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大于低网络中心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c可见,网络中心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技术创新性的影响不明显。从图2a和图2c可以看出,网络中心性仅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于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企业网络中心性越强,其收集和掌握不同供应商创意的能力越强,其产品概念的差异化程度也越高,有利于推出与竞争者有差异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由图2b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d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显著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从图2b和图2d可以看出,供应商弹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和技术创新性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与本文所提的假设3相反。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模糊前端参与需要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进行频繁的创意互动、意见反馈和知识共享,因而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相当重要。然而在技术交换风险程度高的情境下,供应商会权衡技术交换所共享的程度。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增加网络的不稳定性,降低网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供应商往往不愿在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中提供关系专用资产投入,从而无法取得应有的效益。此外,通过图解分析发现,模糊前端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是不同的。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低网络中心性和高供应商弹性。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高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高网络中心性和低供应商弹性。

三、结论

1.本研究提出并验证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性的关系。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可分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风险,提升机会辨识分析的准确性和创意想法的优良性,产生更多优异的产品概念,降低新产品开发失败概率,通过对供应商创新能力降低市场和技术层面上的模糊性,减少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以便新产品的研发更快进入市场。基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范式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转变的背景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然不同于以往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有组织内部独立完成的管理认知,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企业独立竞争理念和做法,已无法再适应新环境发展需要。

2.探索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对模糊前端参与和产品创新性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清楚揭示不同程度模糊前端参与所组建的网络结构形态的差异。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所组建的网络具有松散耦合的特点,通过保留一些弹性选择较多数量的供应商之间竞争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促使企业与提供高品质产品供应商合作、迅速有效率取得关键或互补性资源,发挥网络所带来的效应。其网络的特征是开放性较强,网络间成员流动性较高,成员间的嵌入性和粘性较弱,主导企业借助于外部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创新速度和效率。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高的情况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供应商所形成的一个紧密且稳定的网络。企业需要强有力的控制使得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阶段能够按照既定轨迹运行,协助降低新产品开发初期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新产品面市的时间。其网络的特征是网络开放性较低,成员间的嵌入性和粘性较高,在产品开发中更广泛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强调与少数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导向关系。本研究结论充分描述现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运行的实际情况,为探索企业对组织间关系提供参考。

3.尽管本研究结论得到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的支持,但企业的产业类型有限,未来研究针对更多行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普适性。此外,本研究是从网络结构形态角度出发,但现实中有许多因素例如网络关系形态也会对产品创新性的组织管理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riffithsHemansJ,GroverR.SettingtheStageforCreativeNewProducts:InvestigatingtheIdeaFruitionProces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6,34(1):2739.

[2]AlamI.RemovingtheFuzzinessFromtheFuzzyFrontendofServiceInnovationsThroughCustomerInteraction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6,35(4):468480.

[3]AzadeganA,DooleyKJ,CarterPL,etal.SupplierInnovativenessandtheroleofInterorganizationalLearninginEnhancingManufacturerCapabilities[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08,44(4):1435.

[4]KurkkioM.ManagingtheFuzzyFrontend:InsightsFromProcessFirms[J].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11,14(2):252269.

[5]AdnerR,KapoorR.ValueCreationinInnovationEcosystems:HowtheStructureofTechnologicalInterdependenceAffectsFirmPerformanceinNewTechnologyGener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31(3):306333.

[6]AcurN,KandemirD,BoerH.StrategicAlignmentandNewProductDevelopment:DriversandPerformanceEffect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2,29(2):304318.

[7]AzadeganA,DooleyKJ.SupplierInnovativeness,OrganizationalLearningStylesandManufacturerPerformance: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0,28(6):488505.

[8]CapaldoA.NetworkStructureandInnovation:TheLeveragingofADualNetworkasaDistinctiveRelationalcapabilit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6):585608.

[9]ThomasRW,FugateBS,KoukovaNT.CopingWithTimePressureandKnowledgeSharingin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1,47(3):2242.

[10]TsaiWP.KnowledgeTransferinIntraorganizationalnetworks:EffectsofNetworkPositionandAbsorptiveCapacityonBusinessUnitInnovationand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1,44(5):9961004.

[11]JayantA,GhagraHS.SupplyChainFlexibilityConfigurations:Perspectives,EmpiricalStudiesandResearchDirec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3,2(1):2128.

[12]ChuPY,ChangKH,HuangHF.HowtoIncreaseSupplierFlexibilityThroughSocialMechanismsandInfluenceStrategies?[J].JournalofBusiness&IndustrialMarketing,2012,27(2):115131.

[13]LiaoY,HongP,RaoSS.SupplyManagement,SupplyFlexibilityandPerformanceOutcome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ManufacturingFirms[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0,46(3):622.

[14]裴旭东,李随成,黄聿舟.模糊前端参与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3):460470.

[15]WagnerSM.TappingSupplierInnovation[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2,48(2):3752.

[16]SwinkM,SongM.EffectsofMarketingmanufacturingIntegrationonNewProductDevelopmentTimean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7,25(1):203217.

[17]DanneelsE,KleinschmidtbEJ.ProductInnovativenessFromtheFirm’sPerspective:ItsDimensionsandTheirRelationWithProjectSelectionandPerforman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1,18(6):357373.

[18]KockA,GemündenHG,SalomoS,etal.TheMixedBlessingsofTechnologicalInnovativenessfortheCommercialSuccessofNewProduct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1,28(s1):2843.

[19]AntoncicB,ProdanI,HisrichRD,etal.TechnologicalInnovativenessandFirmPerformanceinSloveniaandRomania[J].PostcommunistEconomies,2007,19(3):281298.

[20]GnyawaliDR,MadhavanR.CooperativeNetworksandCompetitiveDynamics:AStructuralEmbeddedness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1,26(3):431445.

[21]RowleyT,BehrensD,KrackhardtD.RedundantGovernanceStructures:AnAnalysisofStructuralandRelationalEmbeddednessintheSteelandSemiconductorIndustr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3):369386.

ResearchonImpactofInvolvementinFuzzyFrontEndon

ProductInnovativenessofHightechAgriculturalEnterprises

HUANGYuzhou,PEIXudo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7

摘要:运用三阶段DEA分析法,考量中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支持对东、中、西部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前后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依次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下降幅度依次增大。鉴此,应完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加快技术创新的配套条件建设,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关键词: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区域性差异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38-05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虽然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已超过50%,但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还很脆弱。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的原生关系会导致企业在既有技术支撑下低效甚至无效扩张,改善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关系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客观评价“十二五”期间我国既有金融支持措施的效果及其区域性差异,并就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和结构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对实现资本与技术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创新和金融资源的效率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内在机理和效果实证三方面。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整体效果及区域化差异研究较少,既有区域化差异研究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King&Levine(1993)从金融体系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和增强技术创新效率的角度肯定了金融支持的重要性[1];Vanacker(2013)等从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公司的治理分析了技术创新的金融需求[2];张德成(2007),孔欣欣(2009)分别从技术创新风险收益的匹配和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内在机制两个角度指出了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性[3,4]。Greenwood&Jovanovic(1990)认为金融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可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筛选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5];Wonglimpiyara(2016)等认为政策性金融支持措施的激励作用主要针对技术创新的公共性、正外部性等特点,资源整合措施主要针对创新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特点[6];Rajan(1992)认为银行信贷对具有阶段性融资需求的创新项目和具有内生性投资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时表现得更有效率[7];PoHsuanHsu等(2014)发现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信贷市场则会抑制技术创新效率提高[8]。三、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一)模型与方法创新效率的测度通常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DEA法对投入与产出变量的要求较低,但难以区分不同投入的影响;SFA法可以区分不同投入的影响,但效率测度参数较多。为了准确评价金融支持的效果需要控制金融支持变量,Fried等结合传统DEA模型与SFA方法所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正好能满足分析需要。第一阶段,采用传统DEA方法(BCC)模型测算决策单元的效率值(TE)和投入的松弛变量(Sir)。这样不仅可得到科技金融环境、管理效率和随机误差共同影响的相对效率,还可区分造成技术无效率的原因以准确反映决策单元的管理能力。第二阶段,以投入的松弛变量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支持变量为自变量构建SFA模型,通过对投入松弛变量的调整控制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管理效率的影响,将全部决策单元调整至相同环境。第三阶段,使用经SFA方法调整后的投入变量ir代替原始投入变量xir,再次运用BCC模型测算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的效率值。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6年第5期2016年第5期(总第203期)赵婧,吴珍珠等:金融支持促进技术创新的区域性差异研究(二)变量选择在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选取方面,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指标衡量体系,以国内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原则,选定各阶段实证分析所需指标。1.技术创新投入变量。充足的资本和多元劳动力是知识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投入变量。我们选取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变量。鉴于数据可得性,R&D经费支出由R&D内部经费支出来代表;R&D人员投入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2.技术创新产出变量。在研发阶段,技术创新产出主要为发明、新型实用专利及外观专利等,我们选取专利作为产出指标,其值为专利授权数。考虑到三类专利的创新程度之间的差异,按权重结构(0.5,0.3,0.2)取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专利考核指标。在成果转化阶段,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将各区域的技术交易市场成交额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出指标。3.科技金融环境变量。金融环境变量的确定主要从区域经济环境及具体金融支持措施两方面考虑。区域经济环境变量包括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区域市场化程度等。由于研究期间较短,市场化程度差别不大,故只将地区GDP作为反映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的基础指标。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支持、金融机构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形式。对政府支持力度指标的选取侧重于地区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选取各地区科技经费筹集中的政府资金作为衡量指标;地方科技经费筹集中的企业直接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作创新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衡量指标。(三)数据及其处理由于及港澳台等地区数据缺失,故选用国内除上述四个地区外的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及环境变量对产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年限参照Nasierow[9]的方法取1年对投入变量与环境变量进行滞后处理。在2009年后,我国对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不予列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参照郑玉航[10]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利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其他资金的增长率作为科技创新政府来源、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增长率,进而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获取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企业直接融资及金融机构信贷。(四)实证分析过程1.第一阶段:DEA效率测评分析。采用传统DEA模型(BCC模型,使用DEAP2.1软件)对30个省市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和规模报酬所处的状态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条件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简单加权平均可以得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效率(TE)、纯技术创新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分别为0.590、0.619和0.930。从东中西区域来看,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北京、浙江两省最高,内蒙古最低。总体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对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都比较低,相对来讲东部地区要高一点。各省市规模效率差别不大,都比较靠近前沿包络面,意味着投入变量的运作和管理水平(反映为纯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制约作用较大。2.第二阶段:SFA分析。运用SFA模型(采用Frontier4.1软件)分别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企业直接融资及金融机构信贷对上一阶段测算所得的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松弛值和人员投入松弛值进行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相关变量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金融支持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远大于随机误差项和管理无效率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对企业R&D人员和经费的冗余量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影响;政府资金对企业R&D人员和经费的冗余量都具有正向影响;直接融资对企业研发经费的冗余量具有正向影响,对科研人员的冗余量具有负向影响;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对研发经费的冗余量具有负向影响,对研发人员的冗余有正向影响。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可以得到各省市在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的实际投入值,为进一步的效率测度做准备。3.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效率测评分析。以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后投入数据为基础,利用BCC模型(使用DEAP2.1软件)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创新综合效率(TE)、纯技术创新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分别为0.377、0.617和0.572。从东、中、西区域来看,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北京、浙江两省最高,宁夏最低。总体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对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都比较低,相对来讲东部地区要高一点。各省市规模效率出现大幅下降,说明金融支持具有显要影响,纯技术效率。4.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前后的比较。对比分析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前后区域创新效率值,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前后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创新效率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下降幅度依次增大。这意味着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原生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依次降低,其中原因可能在于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创新的配套条件的经济、技术、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此减弱。四、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十二五期间金融支持前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前后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控制金融支持变量后,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依次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下降幅度依次增大。可以认为: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创新的配套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二)政策建议1.立足区域金融支持创新现状,完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在东部地区,加大构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力度,健全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贯彻落实股票发行和债券发行注册制,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通过股权、债券直接投资,并适当提高风投机构或创投基金股权融资比例。在中西部地区推行政策性股份银行试点,通过建立科技发展银行对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对优势的基础性、原创性重大科技项目及创业团队、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定向提供生命周期内低息中长期贷款,同时可通过阶段参股、AB轮融资等相应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2.以技术创新的区域定位为基础,探索配套金融支持模式。东部地区在技术创新布局中处于领头羊地位,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自发性且资本市场层次结构较完善,应充分实现并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的功能。积极探索“创投主投+银行主贷+科技保险”的投贷保联动模式,加强商业银行、风投机构、证券机构、科技保险公司等专业金融机构与中介金融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在创投“生产链”中银行的协调作用,连接政府、创业者、风投机构、孵化器和中介机构,扩大基层科技保险服务覆盖范围,实现政银企多方合作机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和产业转移中处于承接地位、在技术创新布局中的赶超技术研发,创新资源逐步向着中西部地区集聚。应大力推广“资金+金融服务”金融支持模式,在加大资金力度的基础之上,提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需的融资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保险等专业服务,实现项目资金有效利用。3.加快技术创新的配套条件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建立以信息网络建设为依托,集信息共享、金融服务与成果交易为一体的部级综合性科技金融平台,有效实现技术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科技部和财政部发挥对平台的组织管理作用,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各省据实际发展情况,实现地方科技资源共享立法,为科技金融平台提供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提供优质技术创新项目、科技数据及成果等信息,提高科技资源匹配的时效性并有效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分散研究和重复立项问题。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全国范围内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实验基地或其他专业化机构资源,实现创新项目成果转化信息的有效对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果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定价,有效为科技资本投入寻找出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4.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满足创新人才需求。发挥金融体系“桥梁”作用将有影响力的创业平台与公共投资平台对接,搭建可吸引更多的人才或其他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构进行交流。并通过政策激励或科技成果奖励等措施,吸引科技人才及机构进驻西部地区,满足其创新人才需求可有效推进西部创新。同时,优化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将股权或债权以岗位分红等方式发放给企业高管或技术核心人员,可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员工等各方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调动起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利益方的创新积极性,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长远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KingR,LevineR.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es,1993,(3):523-542.[2]T.Vanacker,V.Collewaert,I.Paeleman.Therelationshipbetweenslackresourcesandtheperformanceofentrepreneurialfirms:theroleofventurecapitalandangelinvestor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3,(50):1070-1096.[3]张德成.论技术创新的风险利益原理与金融支持的必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3):56-60.[4]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28-37.[5]GreenwoodJ.,JovanovicB.Financialdevelopment,growth,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1076-1107.[6]JaruneeWonglimpiyarat.GovernmentpoliciestowardsIsrael'shightechpowerhouse[J].Technovation,2016,(1):18-27.[7]RajanR.G.Insidersandoutsiders:thechoicebetweeninformedandarmslengthdebt[J].JournalofFinance,1992,(47):1367-1400.[8]PoHsuanHsu,XuanTian,YanXu.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novation:crosscountry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4,(1):116-135.[9]NasierowW,FrcekusFJ.Ontheefficiencyofnationalinnovationsystem[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2003,(37):215-234.[10]郑玉航,李正辉.中国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7):127-135(责任编辑:钟瑶)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引言:土木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学科,里面含有几十个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技术要求。不同的项目其技术力量的发展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工序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技术创新对工程建设的进行、工作效率的提高、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都有较大的意义。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一)推动工程的生产效率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辅助作用下,能够降低不必要的人工费用管理成本,以及机械费用,使工程施工技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渗入到各个施工环节中去,提高土木工程的生产效率。

(二)推动建筑工程施工自动化进程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关键环节,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飞跃,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建筑施工并不能满足当前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因此,自动化便成了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比如互换性和流水线的活动,工厂化和标准化的成套技术等,都为我国的建筑自动化提供了必要可行的途径。

(三)促进能源节约的重要手段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加强,社会生态化的需要日益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生态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和改进应时顺势,在土木工程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得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自动化技术,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利因素的发生,力求做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平衡。

二、土木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土木工程验收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还不是很完善,旧有的一般性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由于其指导理论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里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由于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中一些甚至已经脱离了实际,这就使得这些标准无法继续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无法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

(二)土木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所需的劳动力多、投资量大、材料设备耗用量大等特点,使得我国对其实行的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同时有由于我国对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的欠缺,导致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一直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土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由于目前实行的承包制工程施工形式所导致的多头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三、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

(一)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

在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中,监理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科学的监理技术,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真正落实,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良好的开展和应用。在土木工程中,科学监理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土木工程若没有必要的管理技术,就会想一盘散沙,那么要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是天方夜谭。

(二)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低碳建筑技术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应用新技术,改变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目前,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了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的世界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土木工程技术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土木工程的施工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加满足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重新思考与分析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形成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

四、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环保方向发展

建筑施工设计的目标,设计的进程和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量的消耗,选择适当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

1.降尘的技术创新

传统的降尘措施是采用洒水车来清洗工地的路面和洒水湿润,但是这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水量,并且效果不是很好。

灰尘的途经主要现场的灰土太多,在起风或者有车辆经过的时候,就会飞起而形成灰尘。最有效的突进就是在现场对裸土进行覆盖或者绿化种植,将这些松散的土体进行固化,同时还可以美化现场的环境。

2.降噪的技术创新

工地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大型的施工机械和设备运行发出的声音。因此在新型的施工技术中,应该采取从源头上降低噪音:即选用噪音低的设备,而且可以加装降噪器和稳定设备的基础来减少噪音产生,特别是对于木方$钢筋等加工机具,可以采用设置隔音棚内作业的方式来降低噪音。还可以在现场设置噪音检测点,随时监测工地噪音的情况,来及时对相关工序进行调整安排。

(二)复杂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传统的机械制造、运输、园艺、地质勘察、冶金等活动也不断被应用于建筑施工设计中。因此,这些外沿学科的相应的技术形态也被纳入了建筑技术体系,无限扩张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外延,体现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是建筑施工技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尤其对质量和安全性要求很高,这些都取决于施工技术。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创新施工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等方式应用于土木工程行业中,并融合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与先进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发展中,施工技术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完善施工工艺,提升设计水平,强化控制管理等,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丰润的发展环境及深远的发展空间,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汉斌.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与技术创新[J].江西建材,2014(06).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技术;地域风格;动画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70-03

TheInnovativeApplicationsofDigitalTechnologyinRegionalStyleAnimation

CHENJing-jing(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118,China)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regionalstyleelementsanimationdesignwasanalyzedfromtheaspectsoffolkculture,modeling,color,andenvironment.Itwasputforwardthatthemethodswhichusedtoshowthelocalculturestyleinanimation.Theemergenceofdigitaltechnologyprovidesnewideasandpresentedwayfor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culturalstyle.TheUsageofthiscross-dimensionalrenderingtechnologycancreateamorenovelwayofartisticexpression,makingthevisualformpresentedthelocalcultureinanimationmorediverse.

Keywords:digitaltechnology;regionalstyle;animationdesign

Internet:.cn

随着华特迪斯尼全球性的影响,数字技术进入动画产业,使得纯粹的赛璐珞动画被计算机辅助创作的二维动画代替,三维动画制作也获得空前的自由。中国动画可以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把具有中国地方性特色的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在动画创作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汲取精华,并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创造出代表本民族特色的作品。

一、动画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元素

不同民族、地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地域元素。“顾名思义,‘地域性文化’就是指某个‘地域’范围之上的‘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地域范围内以客观形式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门类的文化之和,包含随着时间长河流传到今天的文化和在历史进程中被淘汰和淹没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指流入地域而又被吸收、改造成为地域文化的外来文化。地域性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石,以历史为轨迹,并作用于在社会发展的进程的物质产物与精神产物总和”①。

在动画设计中将历史长河流淌进程中文化积淀的社会风俗习俗、文化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文明信仰、文化艺术修养、民风民俗等几乎包含社会各个方面融入到动画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构筑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造就不同特征的地域性文化”②。可以这么说,地域文化最基本、最鲜明的性格特点就是地域性,我们可以利用并运用这些地域性文化思想观念、传统习俗于动画艺术创作中。地域性文化经过历史的沉积、时空的变换、最终以各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在动画创作中,角色设计中的造型符号、服饰符号,动作符号都是由这些地域文化的元素中提取、加工、运用的。

二、地域性文化风格在动画设计中的表现

地域性文化是动画创作思路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区域内地域性文化的要素,通过设计语言将其转化为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地域文化风格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是特定的地域历史境遇的修辞表达。在地域文化风格动画设计中论述地域性文化,浓缩其精华,将其放在短片创作前期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设计来展示其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是剧本设计的文化根基,发掘区域性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多元化文化有机结合、共生、共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③。

(一)造型

“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属于独立的视觉符号系统,它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着人类原始的思维特点,并且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系”④。如虎、龙成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符号,但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一些传统的艺术呈现持续性和独特性,民族的文化理念、美学思想仍然对现代动画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思想要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此思想,后来经济学家欧•费雪(irvingfisher)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年)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人力资本理论真正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在1960年的一次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贝克尔其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2)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和健康等形式支出所形成的,其中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3)人力资本投资像其他一切资本一样,可以获得回报,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它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4)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就是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所以,政府应增加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用货币、实物资本、商品等资源通过消费、教育学习和医疗保健等形式进行投入的,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并增加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力资本投资是用支付当前投资成本及各项费用的方式,以取得未来收益为目标而进行的对人自身知识、技能和更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按照其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干中学”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四种。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又包括家庭教育投资、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成人教育投资等。

二、技术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于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第一,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日本钢铁业通过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并超越美国钢铁业。另外技术创新并不等同于研发,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第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家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在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把最新的科技融入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其新产品就具有了某种差异性,从而能够使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产品,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赚取超额的利润。第四,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人员是技术的载体,正是因为其研发成果才有可能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外科技人员应该既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又要具有经济意识,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如果不能用以打开市场就不会有经济价值,而只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

1.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1)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体制不合理。中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2008年统计年鉴在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中具有高中文化的只占12.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6.2%,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劳动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研投入还仍然不足,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1.5%,但也仅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3)劳动力流动率低下。(4)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

2.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对于自变量人力资本投资,用以下三点来衡量:1)职工工资x1;2)毕业大学生数量x2;3)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对于因变量技术创新,本文拟用专利申请数量y1和高技术产业产值y2共同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

3.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技术创新指标y1和y2与职工工资x1,毕业大学生数量x2和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之间的线性关系。

4.实证结果分析

两次结果的样本判定系数r2分别是0.997和0.999,样本判定系数越接近于1,回归超平面拟合越高。0.997和0.999分别说明y1的变动中有99.7%和y2的变动中有99.9%可以由三个自变量解释。调整的判定系数r2也分别高达0.995和0.998。复相关系数r表示所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两次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均为0.999,说明技术创新与三个自变量x1、x2及x3间的相关程度为99.9%。由此可见,文章中所选用的样本有极高的拟合优度。随后本文以f检验做了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两次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5,f值的大小分别是476.18和1308.00,对应的p值均为0.00,因此p值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据此说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

本文选取了2000年—2007年八年的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从所得出的关系式中可见,职工工资和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与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技术创新,但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重视教育投资的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乃至技术进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莫寰.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j].企业经济,2006,(2):65-66.

[2]paulm.romer1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11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突破性技术创新

1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指脱离原有技术轨道,暂时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一类创新,它在创新中引入全新的理念,其商业化的产品在性能上有巨大提升,或带来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开创全新的市场,它可能改变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渐由以渐进性技术创新为主转变为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许多在渐进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大公司陷入了新的困境,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已经不能跟上技术的更新节奏,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倒闭。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则很少,大多数都属于模仿创新或在已有创新基础上进行改进。因此,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就务必要重视和加强突破性技术创新。

2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90年代后期,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管理领域,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会与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建立各种联系,形成企业社会网络,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指企业从这一网络中所获得和使用的资源,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资源集合。

3本文研究模型

本文沿用nahapietandghoshal(1997,1998)的划分,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3个维度。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来说,突破性创新更是一项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创新活动,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已经无法满足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寻求外部合作,通过与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所需的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更重要的是新知识的获取。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等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新旧知识的探索、获得、利用、更替、淘汰的过程,因此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和更替淘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取对突破性创新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知识获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从而为企业构筑和培育有利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提供参考。

4研究结论及解释

4.1结构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联结强度是指网络内行动者间联系的力度,即关系强度。当企业与其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频率高,称之强联结。反之,当企业与其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互动频率低,称之为弱联结。强联结的关系主体之间相互熟识度高,不同的主体所拥有的信息差异不大,因而在强联系的交流过程中,无法带来新的知识与信息,虽然交流互动非常频繁,但所增加的知识与信息大部分是同质的、冗余的,缺乏新信息和新知识,这不利于驱动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反,弱联结的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其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传播的也是较为新鲜和异质的知识和信息,虽然弱联结所提供的信息不一定会比强联结所提供的信息多,但它提供的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非冗余信息,这增加了企业的知识广度,能够驱动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企业网络成员联接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企业的网络规模。企业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广泛联结,有助于获取最新、最快、广泛与全面的新信息、知识、创意与机会,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创新所必备的知识与信息,赢取竞争优势。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一种

创造全新产品、开拓全新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需要从企业外部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各类资源。企业建立外部联系伙伴数量越多,就越可能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资源,并且随着伙伴数量的增多,异质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也将增多,这都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网络位置中心性是指企业在外部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程度,体现了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利。外部网络中心性高的企业,说明企业处于信息、知识交换的中心节点,网络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经过该企业,因此,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资源,这其中必定有相当一部分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知识,网络中心性越高的企业越能争取到与优秀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4.2关系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信任是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核心,本文用信任作为关系维度社会资本的分析变量。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伙伴间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不用担心合作伙伴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危害自身,而且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企业间更好协调,能够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保证合作的双方配合默契,因此企业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促使伙伴间齐心协力向共同目标努力,对于高风险、不确定因素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而言,能从这种高关系质量的企业外部合作网络中获益。

4.3认知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指双方之间可通过通用语言、编码和叙述进行沟通的通用理解、解释和含义系统的资源,具体包括共同语言、相似的价值观等。christensen(1997)认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会往往不被组织现有价值体系认可,往往被现有惯例所排斥,可见不同的价值体系碰撞得以激发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认知型社会资本水平过高,便在伙伴间形成较为单一的认知模式,这对企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关系网络成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不再多样化,会受到“群体思维”、“同质化思维”的负面影响,使得新想法、新方案的产生受到阻碍。并且,较高的认知型社会资本水平会使得企业外部合作网络成员间趋同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使成员互动增加,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容易形成强联接,从而交流的知识与信息大部分是同质的、冗余的,不利于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企业在培育有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时,要与尽可能多的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形成伙伴关系,扩大伙伴联接数量,并且在网络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中心地位,与合作伙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且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自己价值体系、认知体系不太一致的合作伙伴,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知识,从而驱动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

参考文献:

[1]nahapietj.,ghoshals.social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thecreationofvaluein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bestpaperproceedings,1997:35-39.

技术的创新性范文篇12

关键词虚拟现实新闻;财新;VR实验室;创新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6-0086-03

2016年年初,美联社宣布与超微半导体公司AMD共同建立完全自主的虚拟现实和360度视频门户频道,大力发展沉浸式新闻报道。由此,“虚拟现实”一词便频频登上各大新闻网站,引发了一场全民关注的热潮。

根据Tractica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至2022年,全球预计将售出2亿部消费级VR设备,VR硬件和内容拥有高达218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2%。[1]不论从关注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都备受瞩目,甚至一些媒体将2016年称为“VR元年”。[2]

1概念界定:虚拟现实新闻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一个综合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等技术,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3]想要体验虚拟现实,观众需要带上头盔、眼镜等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中,便可获得身临其境体验。

1965年,图灵奖得主伊凡・苏泽兰(IvanSutherland)在《终极的显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路。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虚拟现实之父。直到1984年,杰伦・拉尼尔(Jaron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Reality”一词,并创立了VR产业,这标志着虚拟现实进入了产业化领域。此后经过30年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当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相结合,便产生了虚拟现实新闻(VirtualRealityJournalism)。虚拟现实新闻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第一现场。受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入一个虚拟场景,在里面暂停、四处看,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新闻事件,仿佛穿越时空,每个细节都被彻底地重现。[4]当然,虚拟现实新闻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以外,它还必须满足新闻的3个条件:第一,正在发生或者发生过的真实事情,素材来源为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或经过采访搜集并核实的资料;第二,资料要以客观、中立的原则呈现;第三,内容有价值,是受众欲知、应知的。[5]

2虚拟现实新闻的国内外最新实践

2013年,《德梅因纪事报》首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实验,成为第一家报道虚拟现实新闻的大型新闻机构。该报记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讲述了达曼家庭农场发生的故事,即“收获的变化(HarvestofChange)”。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NYTVR虚拟现实平台,并免费送其订阅者一个GoogleCardboard眼镜观看其VR作品。截止到2016年2月,《纽约时报》已经了5条虚拟现实新闻,例如TheFoodDrop(空降食物)、TheDisplaced(流离失所)和TheContenders(总统候选人们)等。2016年2月,AMD公司已经与美联社携手提供一个全新虚拟现实体验渠道,推动虚拟现实新闻的发展。此外,美国广播公司、BBC、经济学人等媒体纷纷尝试进行虚拟现实新闻报道。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领域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2015年6月,“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新京报新媒体中心连续了8条3D模拟视频,力图为受众复原真实事件。2015年9月,财新传媒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被视为国内首部虚拟现实纪录片。此外,财新传媒也成立了VR实验室,打造了多部VR新闻、影像和纪录片等。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浪网推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使观众能够全方位观看会议现场,了解全貌。此外,新华社、搜狐、乐视、爱奇艺等也纷纷了自己的VR新闻报道。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虚拟现实新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性表达方式。譬如,蒙太奇剪辑手法是否仍能应用于虚拟现实新闻,“记者视角”和“报道对象视角”孰胜孰劣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没有定论。可以说,目前的虚拟现实新闻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3虚拟现实技术在“深圳垮塌事故”报道中的创新性应用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垮塌。接到消息,财新视频团队第一时间赶赴事故中心,从营救、安置、医护、周边施工情况等多个角度完成了“深圳山体垮塌事故”VR系列专题报道,包括《深圳垮塌事故现场黄金72小时营救》《深圳垮塌事故救治医院探访》等6条虚拟现实新闻。在本次事故报道中,澎湃新闻采用了VR航拍,新华社采用了VR记者带入式报道,与财新的专题共同组成中国VR首次突发事件集中报道。有评价认为,财新深圳垮塌事故报道是国内专业VR新闻报道的开端里程碑。本文选取财新传媒VR实验室的下面六条虚拟现实新闻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创新性应用。

3.1非线互叙事模式,进行全景式报道

雷蒙・凯南认为:语言是叙事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就像是其它媒介的特质一样。[6]也就是说,不同媒介的表达性能是不同的。语言文字媒介倾向于呈现线型模式,比如倒金字塔结构型新闻叙事模式;而图像视频媒介更擅长展现空间的、视觉景象的直观呈现。

过去的新闻报道都受限于媒介的表现性能,叙事通常以线性展现,一般是从开头到结尾。即使在叙事中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介,也都是从一个角度去报道新闻。因此,常常有记者抱怨说,真实难以概括成1500字或更少字数的线性印刷报道,或者3min或更少时间的音频和视频。[7]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事件不再是孤立的呈现,而是置于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非线互叙述和全景式解读。以《深圳山体垮塌事故》为例,观众打开视频以后,可以在事故现场上自由探索。通过移动,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倒塌的楼房,甚至可以细数其数量;观众也可以前去观察工作着的挖掘机,还有在夜色中救援的工作人员。虚拟现实新闻就是通过这种非线互叙事方式让观众自主地选择观察事物,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形成一种全景式的新闻报道模式,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真实、客观、融入现场的新闻叙事方式。

3.2革新新闻呈现方式,打造“沉浸式新闻”

麦克卢汉经典论断说:“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觉能力的扩展或延伸。”[8]从这个方面来说,大概没有什么能比虚拟现实技术更为接近,即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感知域”。这种感知域的延伸带来的是沉浸式体验。沉浸的感觉是“来自于某些设备,他们能完全将人们的感官隔离开来,让人觉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9]这种时空的转移在虚拟现实中指的是从现实转到虚拟,或者从虚拟转回现实。也就是说,受众可以借助于VR设备,瞬间抵达新闻现场,亲身进入具体情境,进行360度全景审视,了解新闻事实。

纸媒、电视或者互联网是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描述与展示新闻事件,读者根据描述与展示能在大脑中勾勒出事件的全貌。这种勾勒多是读者在获取信息后进行自我解码,而这种解码会损害新闻报道本想传递的情感。但是,新闻媒体采用VR技术,可以近乎完美且生动地复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受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深切体会到新闻中细腻的情感。其中《深圳垮塌事故现场黄金72小时营救》是典型案例,观众打开视频便可与片中的灾区人员居于同一时空之中。在该视频结尾十秒处,观众会发现头顶是阴沉的乌云,四周满是黄土,远处可以望见快速工作着的挖掘机和抢险队员。其中,两名队员正在四处寻找生命的迹象。这时,观众会发现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他们蹲下来,恨不能蹲下来刨土地,看看有没有幸存的人员。正是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观众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是传统新闻视频是不可比拟的。

3.3打破传统屏幕边界,形成球形影像表达方式

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屏幕,无论什么大小,画面总存在一个边界。但是,虚拟现实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屏幕的边界,你目光所到之处都是影像,没有屏幕的概念,也没有边界,就和真实存在的世界一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带了全新的球体影像表达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全景⑹路绞匠氏郑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通常来说,虚拟现实新闻会有一个完整的球形显示区域来叙述新闻事件。在“深圳山体垮塌事故”报道中,观众被置身于一个完整的灾区空间中。观众需要通过移动才能拥有物理空间中全部的可视区域,并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观众向前观看前方倒塌的建筑时,他背后进行救援的影像是存在的,即便自己看不见。但是在传统媒体中,观众所看见的有关新闻事件的信息全部仅仅局限在平面的屏幕中,在他的背后却是与新闻事件无关的真实的物理世界。

我们把报纸、杂志等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之为平面媒体,而电视、互联网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作立体媒体。那么,我们可以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媒体称之为球媒体。这种球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体,它所带来的真实感将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4虚拟现实新闻的局限性

4.1沉浸式体验感不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媒体都在投身开发虚拟现实新闻,但是并没有打破其自身的局限性。目前,沉浸式体验感不足是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

沉浸式体验感不足首先表现在穿戴设备不够理想。头盔和眼镜等设备是观看虚拟现实新闻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目前市场上提供的设备如索尼HMZ-T3W(6999元)和HTCVive(6888元)价格并不低廉,这对于虚拟现实新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何使虚拟现实技术民主化是媒体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虽然财新VR实验室也有折中的360度视频,即观众通过滑动鼠标才能转换视角,但是这种方式会减弱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其次,虚拟现实新闻作品尚显稚嫩,造成观众生理不适。目前,电视新闻在把握整体节目节奏的同时要以快为主,一方面是因为电视台给予它的播放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快节奏内容的节目更受观众的喜欢。[10]虚拟现实新闻则不同,它需要观众全景观看场景,如果镜头切换太快,人眼转动跟不上节奏,就会产生晕眩的感觉。此外,虚拟现实新闻全景化叙事模式会充分调动观众视觉感官,使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快节奏地切换镜头切换,观众的视觉感官会产生错位,令他不知自己身处何地。例如,《深圳垮塌事发地周边多个项目受影响》视频时长为54s,镜头却切换了11次,最快为2s切换一次。2s还没有观察完四周环境就换到另一个场景中,这会使观众的沉浸感大大缺失。现在普遍使用的剪辑手法是为了适应平面影视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镜头语言,但是这种镜头语言并不适用于虚拟现实作品。如果想让虚拟现实新闻达到预期的体验感,创作团队应该创造出另外一种适用与虚拟现实作品的镜头语言。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流程(6篇)
  •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故事(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