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公益人才培养计划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公益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目标导向;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73-02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史命。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教育体制、应试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不紧密、重科研轻教学和教育教学缺乏明确目标导向与系统性等问题,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理论知识水平高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看问题眼光高而动手操作能力低等诸多问题,继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所需的优秀人才难,有的专业甚至出现“一将难求”的困境,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过低的大学生就业率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系列不良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率呈直线下降的态势,出现了“就业率”和“薪资”双低的情况[1]。然而,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同时,近年来却出现了让人困惑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2010、2011、2012、2013年春节前后的用工高潮表现明显。据统计,仅深圳市2011年用工缺口就达到了15万;在对广州市72家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进行的春节后用工调查中发现,有73%的企业反映预期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72家企业申报空缺岗位10429个,缺工200人以上的企业37家[2]。47%的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尽管递简历、来应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通过简历或面视发现,符合条件、满足要求的学生很少;真正很有素养,沟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善于合作带团,又能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少之又少;而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起引领带动作用的“将才”更是凤毛麟角,出现了企业招聘“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因此,探讨如何破除“官本位”教育体制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企优势资源,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导向、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对于增强大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及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培养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政府的高度集权与严格控制之下发展,形成了相对封闭、孤立、自我的办学模式与成长范式[3]。改革开放之后,尽管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高校进行了系列改革,但长期形成的封闭、自我、被动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目标导向与系统的培养计划。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敏感度,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低,这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难以从“可雇佣性”出发,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入”和“出”的问题,难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二是许多已有特色、优势专业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计划,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进行调整与创新,存在安于现状、“吃老本”等问题,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流程化、模式化、单一化,缺乏创新性与前沿性,使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认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对于一些新兴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许多高校缺乏系统的培养目标与计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论证不足、师资与实验条件等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一些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甚至没有跨院系的联运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实际联系不紧密,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性。一方面,从人才自身的社会观念看,人们一直把文凭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从而决定了学生在升学、择校的过程中唯好学校、高学历、高学位是举,从而忽略了对内在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从高校本身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看,现有高校的培养机制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是校企合作尚未深入,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国际经验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从招生到就业的一种全方位合作过程,其中包括联合设置招生专业与计划、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由于缺乏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利益均衡机制,导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仍不尽人意,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冷”,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如有的校企合作停留在“签协议、开会议”的阶段,在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联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谋发展等方面很难有实质性的动作,使校企双方难以深层次合作对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所需的人才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高校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四大职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相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科研成果是评价学校与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高校教师职称与职务晋升过程中,科研的分量之重、权重之高,让高校与教师不得不高度重视,并通过政策倾斜更多地强化科研而弱化了教学的地位,这也导致许多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师都热衷于搞科研、拿项目,甚至不愿意上讲台从事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脱离;二是相对于教学而言,科研具有外显性、明确性,而教学评价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内隐性,这就导致科研评价指标明确具体,而教学评价模糊,从而使高校在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晋升中更加看重科研指标而弱化教学指标,再加之高校教学待遇和科研收益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教师也会更加倾向于科研而淡化教学,这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研发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取得更有利于教学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发展与创新成果的取得,教学与科研完全可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三、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计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分析与借鉴各主要发达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内在要求,基于我国未来10~20年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对人才结构与层次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制定与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具体包括:一是由教育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工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相关国务院组成部门,组织国内企业事业单位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人才需求数量、结构与层次进行预测、归类与统计汇总,上报教育部统一进行备案;二是基于对未来较长时期内人才市场需求数量、结构与层次的总体把握,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布局,制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计划;三是根据各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各年度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指标下达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四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学校根据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指标,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平等择优的原则,选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象;五是针对入选对象,制定目标明确、具体可行、详细周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并加大财力、物力与人力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对入选对象进行培养;六是要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计划的实施进行长期的跟踪、跟进与监管,我国长期存在重立项、重计划制定,轻监管、轻实施与结果的问题,因此要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计划的实施及阶段性目标、总目标的实现进行合理的监管,确保计划的实施有始有终,能在该计划下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对接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两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学与企业能否深入合作的关键取决于合作双方的产出投入比能否大于单独行动。因此,根据博弈原理,要通过模型构建与计量分析,探讨校企合作双方的最优投入产出比,构建长效利益均衡机制,推进校企联合形成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企业高度的市场需求敏感性与实践条件好、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和高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优势,融合双方优势资源,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主动联系与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高校一是要重视并加大引进著名企业家与高级工程师的力度,通过请他们到高校当兼职导师带研究生、搞讲座、开研讨会等方式,让高校师生深入了解市场最新需求、产业发展新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使高校人才培养能源于实践需求,又服务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二是要和企业形成科技项目攻关战略联盟,包括和企业攻关企业自身发展面临的技术与管理难题,以及和企业联合攻关相关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等。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重视和高校的合作,利用好高校这个人才与理论资源库。企业往往缺乏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宏观分析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恰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因此,企业一是可聘请高校的教授、博士到企业任职,如名誉顾问、名誉董事、独立董事等,通过股权激励或年薪制等调动高校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出计献策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或主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计划的制定,参与或主研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等;二是企业可定期聘请高校教授、博士等到企业搞讲座、做报告,以拓宽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与视野,提高企业的整体理论知识水平;三是企业要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与条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与留用所需优秀人才。

(三)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世界顶尖科研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着国人的神经。要想培育杰出人才,就必须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一是要明确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核心目标与人才需求,据此明确培养杰出人才的长期方案、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二是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精挑细选在数学与理科领域具有超常的学习意愿、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的“天才苗子”为对象,制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长期、整体培养方案,尤其是最合适的特定课程学习计划,要突出实验与实践教学,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宽松的创新环境,创造让“天才”们“敢想敢为”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不能让他们迷失在“题海”与分数中;三是要通过“政府资助大部分、企业与学校资助小部分”的模式,定期聘请一流的科研大师、著名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为“天才苗子”讲学、指导,把脉人才成长,并定期将他们放到对应领域的一流科研基地、实验室与大型跨国企业中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高超的创新能力;四是要开辟国内外顶尖学府的“创新型人才绿色通道”,即对创新成果已经或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的学生,要不唯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让他们能坐顶尖学府的直通车;五是对获得较大创新成果的学生的指导老师及相关人员,要从物质、精神、职位与职称晋升等多方面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老师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营造重视创新、尊重创新、人人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2]喻江平,王思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7):150-152.

[3]余坤和,易思飞.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软科学,2013,(5):117-119.

公益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在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它的供应能力。如今,“有力的领导”往往被看作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领导力注定是短缺资源。正因为这种短缺,使许多企业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加剧的时代。

2002年,翰威特公司的“领导人才最佳雇主”调研开始从美国启动,其目的是为了找出成功企业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的各项因素。该调研的产生正是基于市场上缺乏有关“成功企业如何能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应该是真实、到位的。

2003年翰威特把这一调研推向全球,对320家美国企业、111家欧洲企业和203家亚太企业进行了调研。在亚太地区,翰威特公司通过对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7个国家和地区203家企业的调查,最终评选出了“亚太区领导人才最佳雇主”。

印度企业“领导力”何以卓然?

为了评选出2003年“亚太区领导人才十佳雇主”,翰威特在此次调研的初始筛选中使用了6项调研反馈标准。通过筛选的公司将被邀参加翰威特的访谈,以明确调研所需的具体信息。随后,所有符合条件的公司按照财务绩效的标准被进一步挑选,继而他们的数据被送给经验丰富的评审团。除此之外,评审团还会收到一些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同类公司的提名数、公司的背景信息和每个公司对具体调查项目的反馈信息。

结果,印度公司在这次评选中大出风头,在前10名中占了半壁江山,而中国、日本和韩国却无一家公司进入。

刚从翰威特美国总部调至北京分公司工作的董仁先生对此的分析是:关键在于过去的10年中,印度公司用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借以增加它在服务行业涉足的广度和深度。印度几乎被全球公认为软件王国,而这些软件业和服务行业对于人的依赖,又远远超过了日韩公司对于技术、硬件投资的依赖。这就使得印度公司不得不比韩日公司更重视对人的管理,以及引领人才的领导能力的储备和培育。

优秀领导力的共同基因何在?

这十佳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为:

一、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公司的CEO积极参与高素质的领导团队建设,包括提供资源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公司领导人发展计划流程的效率。同时,十佳公司中有80%的领导力发展计划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全力支持和推动。

翰威特全球领导力发展咨询业务总监MarcEffron说:“这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如果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最优秀领导人才的发展负责,那么该流程将发挥最大效能。我们对这些公司的财务信息所作的分析表明:在那些取得财务成功的公司中,CEO的参与更广泛、更积极。十佳雇主的CEO会将25%以上的时间用来发展公司领导力。”

二、优秀员工备受重视

十佳公司都有完善的继任者计划,而且具备高潜力的员工能得到培养。在亚太地区,这一继任计划已经扩大到经理级,不像在欧美还只停留在高级管理人员、副总裁、总监一级。而且,所有十佳公司的领导薪酬都与其绩效挂钩。

三、合适的方案并能合理地实施

十佳公司的领导力发展计划都被纳入到了公司的战略之中;十佳公司中有90%的CEO是内部选拔的,这已经成了这些公司人才战略的组成部分;十佳公司有90%通过“轮岗计划”、80%通过“导师制”、70%通过“发展性工作委派”来提升高潜力人才的工作能力。相对于欧美公司“委派合适的工作给合适的人”,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来培养他们的能力,亚太公司更愿意通过培训的方法来发展人才的领导力。

四、能对领导力水平进行衡量

十佳公司中有90%实施了“领导胜任能力模型”,这一方法不仅用在内部培养上,在外聘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60%的十佳公司对领导力发展计划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中国企业还欠缺什么?

翰威特还发现,在培养领导人才方面,亚太地区公司也遇到了阻力:这个地区的文化和语言过于纷繁复杂,人才在本地区内流动很困难。另外,这个地区人员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当前可用的领导人才过几年会老得不能用,而造成领导人才的青黄不接,以致今后有效的领导人会越来越少。另外,亚太地区很大一部分公司对领导力的认识还没达到一个水准,还不足以令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来弥补领导力短缺的问题。

每个地区都声称自己缺乏领导力人才,但是中国是缺乏领导力人才比例最高的国家。有47%的被调研公司认为他们缺乏领导力人才。而据经济学家预测:再过10年,中国的GDP就会超过德国和英国,到了2045年就会超过日本。而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适当的人才作为基础,这种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对于领导力缺失的认知也有一个有趣的结果:中国有61%的公司认为,之所以没有办法去推行储备、培养领导人的计划,是因为他们没有人培养。而有60%的被调研公司认为,就算有人培养,也不知如何去培养。

中国企业急需培养领导力吗?

在中国公司的调研当中,很多企业抱有一种态度:“我们现在这个业务还不够大,还不足以让我们去花精力、物力去培养领导人。”董仁认为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非常注重短期效益,而对长期效益的获得规划不足,而领导力的培养是注重长期效益的。在短期效益的压力下,这些企业自然会把培养领导人才放在第二位。

另外,很多中国公司认为他们虽然缺乏领导人才,但他们有巨大的人才市场,如果他需要人的话,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招。但实际上整个亚太地区都面临着领导力短缺的现象,所谓“巨大”其实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公司有了培育领导人的机制和程序,也会流于形式。也许,他们也有些有针对性的计划,但都流于课堂,一旦回去后他们根本没有这个环境、压力、激励去落实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相关链接:

公益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篇3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数量扩张,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强调加快创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达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双重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充分依托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将高校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有序对接,联合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利益共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吉首大学―南方测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概况

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为许多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选择。

吉首大学土木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园林、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3年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均属于学校“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工科应用型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为省级重点专业,园林专业为吉首大学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园林等专业被列入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该土木类专业现为吉首大学理工类特色专业重点培育和建设专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南方测绘集团1989年成立于广州,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测绘仪器、地理信息产业集团。该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发改委项目和省、市级科技项目,有着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

吉首大学与南方测绘集团已有5年合作,2009年创建了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2013年建立了南方测绘校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吉首大学与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简称示范基地)。土木类专业应用性极强,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近5年来,示范基地接收了吉首大学土木类专业学生4000余人次的见习、实习和实训,学生在基地参与完成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完成毕业论文150多篇,培养了上百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为提高。

二、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建设

(一)健全合理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示范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保证基地运行的资金、人员、设施等需要。由学校和企业按照平等互助的原则共同负责基地的经费和设备设施的提供,由基地工作小组负责经费及设备使用的落实及监督。经费实行项目管理,根据项目开展的合理需要制定项目预算,确保基地建设和实践计划按期执行。根据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示范基地实际情况,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完成。

(二)建立互利互惠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参与示范基地建设的学校和企业应尽可能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践生产提供保障。近5年来南方测绘集团为吉首大学提供了信息化测绘整体解决方案、数字三维建模及虚拟可视化等实践教学项目,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校则按企业岗位需求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工学结合、定向培养、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创新共赢共享的利益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B是解决目前行业人力资本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学校、企业而言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基于利益协调的合作才能使基地持续运行,发挥各自参与基地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学有所用是学生的基本利益,有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地方院校的主要利益诉求,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行业所需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参与建设的利益表达。某种意义上,三方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因此学校和企业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最终学校和企业在双方利益深度联结中实现各自利益。

(四)完善管理规范的内控机制

要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不流于表面形式,对于示范基地的管理要形成良好的内控机制。首先要明确参与示范基地管理的人员并建立明晰的岗位职责制度,基地负责人、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都要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并定时对其岗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其次要控制示范基地的财务管理规范,对于学校和企业投入示范基地基础建设及培训的资金,要有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五)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与服务推广机制

作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可将示范基地的技术和相关服务在社会上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扩大示范基地的社会影响,为学校和企业赢得社会的认可。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吉首大学,利用示范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地理信息与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示范基地平台的优势,建立武陵山片区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探索各种应用要求下的评价模型,研建各专题下多元评价与决策知识库和方法库,专门行业、领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便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地方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重要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督,让学生的R导寄茉谄笠抵械玫秸嬲的提升。为此示范基地建立了校企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建立了专门的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学生能力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构建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体系。

(七)建立“赛教结合”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专业技能竞赛成为体现地方院校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种部级、省级技能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水平,利用新设备、新技能进行创作。示范基地可结合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专业技能比赛为主要形式,以基地为主要载体,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设计竞赛,组织引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几年来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部级、省级的结构设计竞赛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充分显示了示范基地“赛教结合,以赛促学”的作用。

三、示范基地的管理体制建设

(一)构建高效健全的管理组织体系

有效的管理组织体系是示范基地正常运作所必需的,示范基地需要地方院系和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合作。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具体负责运行管理,南方测绘集团由南方测绘长沙分公司负责业务管理。基地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基地工作小组和基地办公室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实行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共建共管、平等互助、分层管理、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

(二)完善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

为加强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实习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与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对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组织管理、经费及设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考评等方面制定相应制度,如示范基地编制了《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制度汇编》、《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质量管理手册》等制度,兼顾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学校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搭建集约可行的校企合作平台

地方院校和企业各自有各自的社会职能,合作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双方产学研合作提供便捷。学校可以通过平台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发现和寻找到急需要的专业人才。吉首大学依托南方测绘集团行业龙头地位与设备资源优势,建立了深层次产学研用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以空间测绘、数字化资源环境信息为基础,依据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立足武陵山区、面向基层,培养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急需的工程设计与施工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将单一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多个专业构成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集群,放大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

(四)制定科学严密的安全制度

理工科专业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要求较高,在示范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要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也要保障学生和教学人员的人身安全。制定严密的安全制度,使包括学生在内的基地全体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出现违章指导、违章操作的现象。学校要规范实践教学组织领导及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实施,保证实习过程中师生的安全健康。

四、结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城镇医疗保险(6篇)
  • 下一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