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如何改善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四变三放”,至关重要。
1.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
相机诱导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的倾向,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徘”,教师相机诱导,点拔指引,学生方能“开其意,达其词”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数学中才能真正体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变琐碎分析为熟练精思
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
3.变“越组代庖”为“自主研索”
以学为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梧,学有所得。
3.变“越组代庖”为“自主研索”
以学为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一、名家的解读
“感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辞海》中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当然,词典中的解释是不能准确全面地解释这个语文教学重要专业术语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刘真福提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具有综合性、循序性、升华性等特点。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感悟本质上是一种“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整体性、或然性、洞悉性、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特点。
二、实践的探讨
“感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笔者试以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几段课堂节录,略加阐述。
1、感悟情感。
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要体会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同时激发自身的情感。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需要教师的引导才得以更深刻地感悟。
感悟,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这一段课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学生粗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眼前都会出现这一温馨的画面。但是,一个“探”字,又使句子显得很特别,在一般情况下,这里是用“照”的。老师在这里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这个“探”字的不寻常了。原来能读懂的文字也就有了“陌生感”,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善于抓住这些景语,把景语中隐藏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是教育的艺术。
2、感悟形象。
课文文本中描述的形象,不像其他视觉艺术作品那样直接地呈现在眼前,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通过读者的想象,结合自身经验,在头脑中再造作者描述的形象。正所谓“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英国作家王尔德语)
[案例]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课堂节录
……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是怎样的美景,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反复品悟,感受槐乡的“香”、“美”、“多”。并通过对“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几个词语的体味、诵读,感受槐乡的迷人景色。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悟,让学生在脑海中再造了槐乡的美丽景致。
3、感悟笔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运用,体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神韵。
[案例]薛法根《唯一的听众》课堂节录
……
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特殊的表达形式的。“沙沙的足音”让人感到更静了,这就是“反衬”的艺术。“沙沙”“悠悠”这是“听起来比较舒服”的叠词。“沙沙”变成“沙沙沙”“蹬蹬”就不是安静而是匆匆忙忙与沉重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这是语言的对称之美。这些文字表达中的秘密,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实在。
4、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本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体现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诗意空间。文字中营造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把文字中表达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在内心再造出独特的情境画面,这就是感悟意境的过程。
[案例]薛法根《夜雪》课堂节录
师:好,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自己读,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深情)
……
师:好,同学们,这个情景通过这二十个字,你都能感觉得出来。每个人读了这首诗,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集体读)
师:现在想像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不看这首诗,把自己作为诗人。(集体读)
文本中的意境是以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在这个案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字面意思进行体会斟酌,再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感受雪的“冷”、“大”、“壮观”、“不停地下”,感受“外面很寂静,诗人很寂寞”,感受“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最后,薛老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借着这样的想象,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意境。
【关键词】悟意切入,悟情切入,悟理切入,悟法切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如阅读时间不充分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忽视经验积累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强调局部深入而忽视对课文整体的感悟;片面强调对内容和情感的感悟,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一味强调学生自得自悟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指导;注重强调个性化感悟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等。可见,目前教学中“读”是明显增加了,但读中的“悟”却还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怎样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我的做法是准确把握“感悟”的切入点,科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奏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关键要抓住四个“切入”:
1.悟意切入
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所以要选择其“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需要领悟处领悟。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与文字的充分接触中感悟文意。要鼓励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提倡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见解,不要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如讲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自行汇报对课文有关事件或方面的感受,在学生整体感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他们分别时难舍难分”时,教师反题切入,“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再读书,用“抓事实——理解——说服”和“抓情感——体会——感动”的方法来驳倒老师。在这个读书、说理和感动的过程中,学生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自发读书,自主感悟,自觉说出,深刻领悟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领悟令人豁然开朗,眼界一宽,学生尝到了悟意的好处,心灵深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积累的种子。
2.悟情切入
其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相关的协调情绪,从有关文字中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完后,笔者并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学生连猜几个,老师都说“不对”,学生奇怪了,究竟是什么问题?在他们具有最强的好奇心、最浓厚的兴趣和最旺盛的求知欲时,笔者才一个个说出问题:①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佩服不佩服?②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愤恨?③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这几个问题都问在了学生的情感之上,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悟其情。学生纷纷表示:“敬佩、同情、伤心、悲伤、愤怒”等。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感悟到了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进而实现了其情感的积累。
3.悟理切入
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种道理或树立一种理念。在这方面,教师要运用“熟读精思”的各种方法读书导悟,让学生“潜心研文”“切己体察”。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经历从迷茫到开朗再到顿悟的探究过程。如《落花生》一课揭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可这样点拨:对于这句话,你想突破哪些重点词来理解?你认为“有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层层推进,就会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变深奥为浅易。感悟后,内容的震撼,哲理的撞击会给学生以成熟和满足感,这种渴望理念的动力会强烈驱使其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积累。
4.悟法切入
这里的“法”是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等。这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视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四段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许多语句表达方法是相对的,可练习互相转换,如简约和具体、省略和补充、含蓄和直白、详写和略写等。教师如能就此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运用之法,不但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会为学生注重积累为文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难看出,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进入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积累、自主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轨道,就会自发地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授以渔”的阅读教学目的。同时,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还将贯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终生受益,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