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作过程;网络操作系统;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其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据此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人”培养方案,并全面启动了工学结合课程方案设计。笔者以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的windows系列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环节
要把走进校门的高中毕业生全方位地打造成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是一项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过程贯穿于日常的职业素质培养和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此,从管理人员到任课教师,人人责无旁贷。而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这不仅体现在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中,更体现在每一门课直至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把“职业人”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学生才能潜移默化,逐步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因此,围绕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因岗施教,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网络操作系统,也称服务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和灵魂,网络中的资源管理和应用都离不开网络操作系统。该课程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延伸,实践性极强。为满足企业对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网络操作系统课程。
我院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小型网络服务器的规划和设置,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配置方案,具备基本的中小型网络构建能力,并掌握常见的网络服务,能处理简单的网络故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简单地按教材顺序实施教学,也就是把一个个知识点串接起来,教师真正成了“教书匠”,这样容易造成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脱节。教师的工作不应当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课程教学也不等同于简单的单元组合,不能按部就班。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师就更有责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扩充与整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过于强调实际操作,忽视理论教学。对高职学生来说,过硬的技能当然重要,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学生不仅要具有初次就业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职业发展能力。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再加上适度的理论知识和相对较宽的知识面,高职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才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才不至于在工作岗位上徘徊不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简介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以往按知识体系进行的课程教学设置,将实际工作的真实过程和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中某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知识为核心,教学方式以情境教学为导向,教学环境以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因此,要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岗位需求,因为企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正是对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通过对目标岗位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其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所需的职业技能,再分析出各种技能对应的知识点,做出课程项目设计,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后实施教学,整个流程概括如下: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技能知识点项目设计任务分解。
这样,确定好教学目标、重构好教学内容后,下一步就是研究出与之配套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有了好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授课内容。
(二)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职业人”应具有相应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目前,我院网络技术专业目标岗位群主要分成三大类:网络设计与组建,网络管理、维护与应用,网站建设与维护。根据我国网络发展现状,许多企业已经从“网络搭建”时代开始进入“网络运行维护及应用”的时代。而网络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就是保证网络24小时正常运行,也就是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涵盖了其中所需的许多核心职业技能。
网络管理员不仅需要有宽广的背景技术知识面,更要熟练掌握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以便在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时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方案,使网络恢复正常运行。这些职业技能通过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分课程、分阶段进行逐步训练。
网络管理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而维护网络正常运行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网络操作系统管理。为便于学生理解,我们从应用的角度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划分为系统管理、网络服务和用户管理三大任务。据此,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各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技能与课程项目设计及对应知识点如表1所示。
教学过程虽不能等同于工作过程,但合理的、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职业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课堂教学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方法
(一)重视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
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当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每一项基本职业技能和其中所涵盖的知识点,我们都依据实际工作过程精心设计了教学项目和案例,很好地模拟了企业工作过程。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我们采取了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项目课等多种授课方式。比如在项目课中,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调研途径,了解岗位工作过程,写出项目实施报告,再到课堂上充分讨论,给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再进行综合分析讲解,最后进行实践。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对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对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仿真实验与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在学习一些具体知识点时,以virtualpc虚拟机为实验环境,这样可以高度仿真局域网操作环境,做到一人一组,防止滥竽充数,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但在进行综合操练时,我们则使用能够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局域网系统,因为如果一直局限于虚拟机环境,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工作环境就会不知所措。
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是繁琐的,网络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从事该岗位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做好课程规划,树立全局意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在网络操作系统教学中应抓住两条主线:一是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最大共享;二是如何在共享基础上保证安全可靠。这也是网络操作系统的两大目的。这样,学习时就能够把散乱的知识点都归结到这两个出发点,做到内容前后呼应。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会以此为目的进行探求解决,做到心中有数。
在具体知识模块的讲解上,同样要教会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我们在许多教学案例的组织上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下面仅以域结构规划为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域的概念时,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为何使用域和如何安装域,那么在进行实际网络规划时,学生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不同规模企业作为域规划的设计案例,分别说明了域、域树和域林的使用:对于小公司,最好使用含有两个域控制器的单域结构;如果公司需在异地建立子公司,为维护连续的名字空间,考虑使用域树;当企业进行兼并时,则可以新建一颗域树,组成域林。这样,学生在遇到企业网络规划时,就会首先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域结构,然后再结合域控制器、成员服务器与独立服务器的规划,设计好一个企业网络服务器的全局结构。
(三)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资格认证
“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是我院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它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it职业资格认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及“网络安全”一系列网络相关课程的学习,鼓励和辅导学生参加网络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使他们明确目标,增加就业信心。另外,由于高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为了人尽其才,激励多数,我院也非常注重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学院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重视从企业一线引进能工巧匠,鼓励现有教师考取专业证书、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每位高职教师都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应注意到,网络行业发展迅猛,职业教育教学必须紧跟目标岗位工作过程和方式的变化,实现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迎春.”linux”课程分析与项目化改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62-63.
[2]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中):76-78.
[3]洪致平.现代服务业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j].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网络课程:
1)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方向课程: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参考文献:
在工业生产领域,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包括了工业用计算机与各种工业对象。相较于普通控制系统,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包括了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现在,工业领域中主要采用闭环系统,主要是由于该类控制系统为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根据常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硬件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各种外设、输入和输出通道,以及各种工业操作台等。具体如图1中所示。根据控制系统所采用控制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将其划分成: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系统以及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
在远程网络通信中,由于信息传输方向的不同,可以将该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讯技术分为双工通讯、半双工通讯与单工通讯等几种类型。顾名思义,双工通讯就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通信结构与线路,确保通讯双方的信息都能够向着两个方向传送;而半双工通信则可以理解为信息虽然能够在两个方向传输,但是这种传输过程不是实时的,因为每次传输都只有单个方向的数据在传输;单工通信则更加简单,就是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能够被传送。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远程网络通信中所采用的通讯方式主要为半双工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线制传输方式,而在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中,则主要采用单工通信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满足各种实际要求的情况下,使得通信系统中所采用的线路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简化。在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系统中,其硬件构成根据不同的功能主要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主机、各种网络数据交换设备、网络数据传输线路等。
在这些硬件设备中,计算机终端的作用主要为对各个企业用户的网络数据通讯量和信息规模等进行控制;数据交换设备则可以实现对各种网络传输数据的分类、归档、处理与存储等操作过程;在网络主机中,则又可以具体分为微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其中,我们常用的计算机可以作为微型计算机来使用;网络数据传输线路又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线路,比如常见的电话线路、光纤线路以及微波线路等,在这些线路中,人们最常用的就是光纤线路,这主要是由于光纤的速度非常快。在整个网络通讯链路中,计算机终端、主机等硬件设备,主要通过数据传输线路完成下路连接,而各种终端设备则需要通过数据交换设备来接入网络,接着,远程网络通讯系统各种计算机终端,则能够通过实现制定的网络协议来实现对网络终端的控制过程。对于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系统中所采用的连接方式,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划分为分支式、多路复用、集线式以及点到点等多种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点到点方式最为常用,因为这种连接方式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然后再通过各种传输线路和数据交换设备来实现网络数据的交换与传输。
3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
3.1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且应用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展,给传统回路控制系统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造成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在网络技术推动下,逐渐形成了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而这也是现代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各种接口连接到仪表单元,从而使得网络化条件中的仪表单元具备了直接通讯的能力。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才使得网络能够逐步延伸和发展到各个控制系统的末端,然后在与原有控制系统的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则可实现从控制任务的最基底层,到实现整个调度工作的最高层之间的网络优化与连接过程。对于整个控制系统中的各个仪表单元,其可以作为控制网络中的最小实现环节来使用,而这些仪表单元的网络化则是在对这些仪表单元的数字化的基础上才完成的;在完成原有仪表单元的数字化之后,才能添加必要的网络通讯单元,从而构成完整的总线系统。在现有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整个控制过程的实现与完成已经不再仅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来执行,而是通过各种仪表单元在对各自工作独立完成的及基础上,进而通过网络来实现不同单元之间信息交互,最终完成程序和应用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控制任务。
3.2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在各种功能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特别是在基于分布式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整个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而将计算机通过网路来连接。考虑到在网络中所存在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信息在网络交互过程中,将会受到计算机的影响,这也是信息或者数据在网络交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网络本身所体现的数据结构的封闭性,会给不同厂家产品的交互带来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工程;思维素质;养成对策
一、当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近年来人才需求较高的学科之一,在培养创新型网络人才实践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工程思维素养上,来拓宽学科规划与发展方向。当前,网络工程专业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一方面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很多院校从教育内容、教育质量、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如侧重于通信工程类知识,仅仅从网络工程及技术课程中进行增设,未能体现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侧重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模式,在学科定位,教学模式上以应用型网络技术为主。
二、工程思维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素养,应该从本学科知识架构,以及学科基础理论中进行体现,尤其是从专业技能、方法的运用中,强化学生工程思维的训练。思维是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于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学科专业水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认识到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从网络工程学科教学中来进行着重开发。从学科知识体系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融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知识,以及工程学知识,在理论上需要从多种思维能力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数学思维有助于解决软件架构问题、计算思维有助于理论水平,设计思维有助于改善软件水平、系统思维有助于增强全局意识,特别是从网络系统架构的内部结构、外部接口,以及整个网络平台的运行中来提升网络工程管理效率;工程思维是基于网络工程设计与网络工程建设,并从知识的运用中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筹划过程。
三、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养成
网络工程专业从学科知识体系中分为五个模块,一是通识课程教育;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平台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五是专业实践课程。不同课程在设置中,要围绕课程前后的衔接关系,从知识体系结构上来前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从思维能力训练上,要注重不同思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如在数学思维养成中,结合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学科来渗透;对于计算思维,利用数据库原理、程序语言设计、操作系统等课程来渗透;对于网络思维,结合网络计算,网络协议、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来渗透,对于工程思维,利用软件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技术、网络规划与管理、物联网等工程实践来渗透;对于系统思维,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网络通信原理等课程来渗透。随着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从现代科学思维的养成上,强化对不同思维能力的提升。网络工程专业既有计算机技术,又有通信技术,在知识点梳理上需要从不同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实践应用中来反映。学生在网络工程知识学习,以及与学科相关的具体专业理论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到定理理解,从网络结构到数据库开发,从具体的算法分析到智能化信息处理,都可以从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中来构造思维。如在理解复杂的网络系统时,可以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并同时处理,构建并行思维;对于难解的问题,可以分解来看,构建递归思维;对于程序设计,算法分析,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Web课程,需要从大量的思维训练中来养成,特别是从软件编程和开发实践中,将不同的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将问题作为构建软件架构的方向。
四、结语
思维素质是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渐进获得。在网络工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思维的交互性、协同性,以及知识的共享性与合作性,从具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实践中,来引导学生从中来培养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协议内容时,从最基本的请求/响应中来分别描述各层协议的工作方式;借助于分层思想,来引导学生从网络协议、报文封装、数据转发等协同、共享中来增强对网络通信的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教学重要的职业素质,应该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中来推进,开拓学生的思维架构,构建贴合网络工程学科特点的应用场景,从工程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体系中完善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
一、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其结构应该由基础素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和专业发展性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素质性课程是专业能力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专业能力性课程是基础素质性课程的延升,是发展性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专业发展性课程是前两者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网络专业职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网络专业职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根据目前就业岗位的情况,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网络工程、网站建设与、网络编程等。其专业特色既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网络系统集成师,更不同于中技类学校培养的网络操作员、网络维护员。其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设计员、网络安全与维护员,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网络软件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将成为面向应用领域的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重在网络技术原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产品与技术的销售、培训、网络管理与安全以及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的应用;网站建设重在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站管理与安全、信息等知识的应用;网络编程重在程序的阅读、程序调试与简单程序开发等知识的运用。
由此可确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IT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施工、商务应用开发、管理与维护第一线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其结构应该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性课程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升,是扩展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专业扩展课程是前两者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详情如图2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教学系应千方百计提高教师水平,特别是实践课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到研究所、公司、企业进行工程或项目训练。所有任课教师分阶段经过专业培训,逐步获取多个厂方如华为、思科及神州数码等的IT认证证书、网络高级讲师证书等。图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计划
围绕岗位群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理论教学计划、实验实训计划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计划。特别是实验实训计划要针对岗位群,其内容要详尽,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是条主线,它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教学系应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教学计划、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为人才培养制定规格。分析研究近些年来高职高专有关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平台+方向、能力目标、岗位群所需等成功经验,融合这些特色,最终都要归结到教学计划上来。计划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所谓静是指相对静止,具体来说对那些专业基础课是基础平台,对于基本操作基础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在3年中除了对之进行调整、更新外,课程的本质性质不变;动是绝对的,指的是专业发展性课程群随岗位群需求而动,随行业技术的新发展而动,它设计得好与坏也是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学计划每年一大动,主要是指每年春季为新一届学生制定年教学计划;每学期一小动,又称为对教学计划的修订,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市场用人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调整部分或个别课程。
科学设置课程,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应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切块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大量使用CAI改善教学效果,增大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技术信息量。对专业发展性课程应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2,体现以应用技能为主的思想,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三)完善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实训环境
不仅要购置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更要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我们今年与锐捷网络、神州数码等企业进行了尝试性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合作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并合作举办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培训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
(四)考评制度不拘一格
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总评:平时成绩(出勤+理论作业+实验)+实践成绩(实训或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成绩,最后再折合为所修学分。另外,学院推出多证书、以证代考、免修免考等·政策,鼓励学生多拿证书,以证代考,坚持成绩评估持证者优的原则,实行近4年时间,效果很好。另外,职业素质教育3年不断线,主要以企业、公司领导、有成就的往届毕业生代表以及实习带队教师等作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作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零距离对接。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职业岗位群的确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而又专业的工作,需要去做大量调研工作,但课题组成员身肩繁重的授课任务,往往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做这项工作;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是课程群建设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学校管理体制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胤.基于Intemet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之初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传统的基于IP的流量工程方法在现今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负载不断加重的情形下已难以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在传统的IP网络中增加了面向连接的特性。网络管理者可以很容易地对网络资源和业务流实施控制,从而达到平衡网络负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目标。
2Internet流量工程
Internet流量工程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对于提高大规模骨干网络性能的需求。IETF对Internet流量工程的定义是:对IP网络实施性能评估和优化的行为。流量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将业务流合理地映射到网络物理拓扑中,从资源和流两个层面上优化网络性能,同时使网络提供可靠服务。
面向流的流量工程着重解决流的服务质量问题,在“尽力而为”的单一服务模型中,面向流的流量工程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对分组丢失的最小化、对时延的最小化、对吞吐率的最大化和服务级别约定SLA(ServiceLevelAgreement)实施等。面向资源的流量工程着重解决资源的平衡和合理使用的问题,其性能目标是:优化资源利用率和网络资源的配置,平衡网络中不同链路以及交换和路由设备之间的业务负载,避免某些网络资源过度使用而另一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提高网络的整体资源利用率。
最小化拥塞是面向流和面向资源流量工程的共同目标。流量工程主要研究如何解决现今Internet持续存在的、由于负载分配不均衡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
3MPLS技术
3.1MPLS网络构成
图1给出了一个MPLS网络示意图。一个MPLS网络的转发设备由标记边缘路由器LER和标记交换路由器LSR构成。当一个未标记的数据包进入MPLS网络时,LER将根据标记策略为该数据包加上MPLS头部,其中20bit的标记字段作为标记交换路径的索引隐式地指明该数据包需要经过的路径,中间路由器LSR按照该标记值通过查询标记信息库LIB(LabelInformationBase)来确定标记交换路径LSP,进行MPLS数据包的转发。
图1的MPLS网络中产生两条LSP:其中LSP1沿LER1-LSR1-LSR2-LSR3-LER2,LSP2沿LER1-LSR1-LSR2-LSR4-LSR3-
LER2。当标记包到达出口路由器LER2时,MPLS包头被去除,数据包被恢复成原始数据包,并根据路由表转发到目的地。
3.2MPLS信令协议
MPLS信令协议的作用是使用消息机制在显式路由经过的LSR上安装LSP状态和进行标记分发。当信令协议沿着显式路由成功标记后,LSR在标记信息库LIB中增加该LSP的一条记录,一条LSP真正建立起来,数据包在到达沿途的LSR时将按LSP指定的路径进行转发。目前,支持MPLS流量工程和显式路由的标记分发信令协议有RSVP-TE(TrafficEngineering)和CR-LDP(ConstraintRouting-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两种。
4MPLS流量工程实现
MPLS流量工程实施步骤:首先,根据业务流的不同QoS需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效前传类FEC(ForwardingEqualClass)。然后,针对每个FEC,采用基于约束的显式路由算法为其计算合理的显式路由。
最后,采用支持流量工程的信令协议沿显式路由确定的路径进行标记分发,产生ER―LSP(ExplicitRoute-LabelSwitchPath),从而支持流量工程。
5结束语
利用MPLS的显式路由技术可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避免因资源使用不均衡产生的网络拥塞,同时在流和资源两个层面上优化网络性能。利用MPLS有效实施Internet流量工程的关键是寻求优化的显式路由算法。下一步我们将对典型的显式路由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AwducheDetal.RequirementsforTrafficEngineeringOverMPLS.IETFRFC2702,
1999.9.
[2]RosenE,ViswanathanA,andCallonR.RFC3031IETF,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Architecture,2001.1.
[3]wducheD.A,ChiuAetal.OverviewandPrinciplesofInternetTrafficEngineering.IETFInternetDraft,draft-ietf-tewg-principles-02.txt,May2002.
[4]罗志详,等,译.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网络工程专业专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网络工程专业嵌入式课程双主动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网络工程专业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四实一体”递进式教学改革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方法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高职信息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吴煜煌,汪军,阚君满.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周明全,吕林涛.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第二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石志国,薛为民,尹浩.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袁津生,吴砚农.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4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徐明,龙军.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9):16-19.
关键词:分层分流;模块化;网络工程;网络编程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课程,计算机网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与众多专业都有交叉,这主要是由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决定的。各大高校非网络和计算机的工科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因课时较少,导致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2]。目前高校部分专业已经纳入卓越计划,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提出了向面分层分流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满足学生在初级模块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再通过分流,因材施教,将学生按兴趣和特长引入到高级模块,实现针对性培养,让优秀的学生有成就感[3-4],达到利用较少的学时,也能在特定方向深入学习,完成高级实验项目,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1面向分层分流的实验项目设计
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时间比,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模块中基础实验操作。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将提高模块分为两个方向:网络工程和网络编程。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和调研后的学生兴趣与市场需求,本课程实验分层分流模块化设计如图1所示。图1计算机网络分层分流模块化设计经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对其他国内外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研究,基础实验选择了简单的路由器配置实验和客户服务器程序编写,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实验则更强调设计性和综合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保证学生在固定的学时内,能够深入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2网络工程方向实验项目设计
网络工程基础实验:采用sybex公司的路由器模拟器sybex-router,现成的拓扑结构,包含Cisco2611路由器3台、运行终端模拟程序PC两台和Cisco1900交换机一台。路由器每个接口和PC机的IP地址已经分配好,只需要简单配置即可,内容如表1所示。网络工程高级实验:如表2所示,采用PacketTracer6.2,自己设计网络拓扑,作IP规划,完成网络设备的基础配置后,再进行一些高级功能的配置。
3网络编程方向实验项目设计
网络编程对学生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其中的基础实验,要求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客户端能实现与服务器的连接。(2)客户端从键盘输入一行字符信息,发送到服务器。(3)服务器将收到的字符显示为字符对应的ASCII码。(4)服务器把转换后的ASCII码发送到客户端。(5)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发送的ASCII码,将其显示在屏幕上。网络编程高级实验: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可以实现以下功能:(6)服务器支持多个客户端的连接,客户之间的通信要求通过服务器中转。(7)当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时,服务器会要求客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用户名和密码保存在服务器名为user_pass.txt文件中。(8)如果密码不正确,服务器会要求客户重新输入,如果3次出错,则连接失败,客户的IP将被锁定10分钟,才能再次发起连接请求。(9)客户认证成功后,服务器支持客户发送表3中的命令,作相应的处理。如果服务器不能识别的命令,将会在客户端显示错误信息。在基础模块上的分层分流方法和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设计,可以解决因课时较少导致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针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
4结语
对我校15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实测证明,该实验方案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能力。课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
作者:文展李文藻文成玉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婕.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13):168-169.
[2]高永兵,赵宇红,赵艳锋.基于Packet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改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5(23):92-93.
摘要:本文在认识“学”与“术”和分析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范畴,并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以及课时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种既有“学”又有“术”、“学”“术”和谐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工程;学与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1对“学”与“术”的认识
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可归结为“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专业技能即为“术”,“学”、“术”结合并且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否则,有“学”无“术”或有“术”无“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与“术”
2.1网络工程的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编码是080613W,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其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网络工程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布线、组网、应用开发、测试、运营、管理等,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性价比实现需求说明中要求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工程性特点。
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层次看,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均都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协议与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会通过不同的网络产品(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网络工程所完成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网络工程专业从工程性特点出发,还会进一步细化出技术特点、管理特点、标准特点和法律特点。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训练,还要强调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形成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2.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
依据“学主知”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工科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与翻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与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Internet以及网络应用等;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案例等。
2.3网络工程专业的“术”
依据“术主行”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术”,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维护能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通讯、安防)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能力;网络服务的配置与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络系统安全防范与跟踪分析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等。
3专业教学中的“学”“术”和谐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与“术”和谐,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3.1课程体系和谐
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四个层次来构建,课程内容既要涵盖网络工程的基本内容,更要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同时,突显专业的应用型特点。
(1)公共基础课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相似,可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技术平台四大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等软硬件基础内容,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原理、网络交换技术等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层次结构模型与协议集)、TCP/IP协议集与Internet技术等网络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互联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按标准/协议/规程学习网络技术、规划网络系统、管理网络设施、开发网络应用”等规范意识;技术平台模块目前可选择基于MSWindows系统的.net平台和Linux环境下的Java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功能与性能介绍、安装与使用、开发工具等。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构成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开发、应用、维护等网络工程各环节的专业基础。
(3)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主要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选择一种主流平台(.net/Java)作为技术支撑,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将以此平台为基础,构成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框架。其中后两个模块与技术平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平台技术。
1)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网络工程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现代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工程实施方法,网络产品的技术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基本知识、布线标准、传输介质的选择方法以及施工、测试、验收等诸多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型施工测试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网络工程全过程的技术能力。
2)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与安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协议分析与跟踪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与性能分析等内容。其中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重点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标准等更高层的管理技术,超越操作系统中简单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内容。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网络性能分析技术。
除了对网络功能、性能、安全等技术性管理和维护外,网络管理还包括对网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资源管理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3)网络应用系统开发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内容,一方面是基于C/S结构的各类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B/S结构的各类Web网站开发技术。因此,主要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4)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新技术课程,如NGN/NGI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P2P技术、全光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二是与应用方向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游戏开发方向的游戏创意和美工处理,网站管理方向的网络运营课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类课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课程,如MATLAB应用编程、神经网络模型等。拓展课程将更好的匹配各类学生(考研、网络设计、应用开发、网络管理、网站运营等)的特殊需求。
3.2课程内容和谐
课程内容的和谐是课程体系和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这样,在总课时的限制下,就无法开设所需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还导致课程之间的严重重复、关系不明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必须按照专业需求来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原有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2)新课程的内容规范;
3)各门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4)各门课程中工程化思想的体现;
5)新技术的融入。
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减少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课程的知识范畴和技能架构,平衡课程内部的“学”与“术”,同时将相近课程合并形成新的课程。比如,原来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就可以整合为“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原来的“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一门课,这样,所节省的课时可以开设必须的专业课程。
3.3课时分配和谐
课时分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内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参照教高〔2007〕2号文件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和技能训练机会;二是不同课程的课时分配,在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后,适当调整所需课时数,使得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相适应;三是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这是一组统计数字,主要用来衡量不同角度的课时统计数据是否平衡、协调,比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拓展课程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分配,比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课时分配,至少达到教育部“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论与实践和谐
要做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和谐,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实验内容,在一般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设计、规划、分析方面的实验;其次是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设统一、规范、能适应课程体系需要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实验能力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智能应用开发、企业级Web网站开发等);第四是通过实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期限意识、组织意识、协调意识、合作意识、折中意识等诸多内容,在规范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加强各类协议、标准和相关工程意识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各类协议、标准在网络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3.5考核体系和谐
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增加实验单元考核、实践单元考核、综合设计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时间,把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4结语
“学”与“术”的协调与平衡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在“学术并举、崇术为上”[5]的理念指导下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协调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学”“术”协调,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学”“术”协调理念的实施与落实,使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能够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王达.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3.
[2]杨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学科规范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已渗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38亿[1]。在网民数量激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建立基于自身业务的网络系统,并开发基于网络的应用和业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原有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为基础,课程体系[2]沿用计算机本科体系,无法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特色。例如:以编程类课程来说,计算机专业[3]强调的是语言编程,而网络工程专业强调的是网络管理编程及其底层协议通信。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另一类是以通信工程为主体,强调计算机网络与原有电信网络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各个邮电学院的培养计划中。这两类都不符合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没有给出清晰的专业定位,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网络工程师,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网络工程管理与规划设计、网络维护与管理以及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方向[4-8]。根据普通工科高校办学层次和培养对象,我们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突出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计算机应用、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网络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3、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方法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采用“需求驱动”的方法。首先,对人才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分析,得到了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大致确定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这些专业课程又需要哪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支持,从而大致确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得到哪些基础课程的支持,大致确定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最后,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仔细、合理地调整各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
4、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4.1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分析网络工程的专业特性,且与当前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基于网络的社会需求众多,网络技术日益复杂,因此,最好根据需求,将这些特性分类,设计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然后为不同专业方向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我们从两个学科的本质出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划分社会需求,分为网络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网络系统软件的完善与拓展、基于网络的应用软件与工程设计3个方面。第1方面属于硬件领域,第2和第3方面属于软件领域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在网络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CISCO、华为、H3C、中兴等;在网络系统软件的完善与拓展方面,有代表性的领域有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研究、无线通信协议的研究、网络安全相关协议的研究等;基于网络的应用软件与工程设计有Web程序设计、防火墙和IDS软件的研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等。
4.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合,在工科学生培养的框架内,重新组织课程,增强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以课群为基础组织和建设课程内容,这样既便于同类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又便于在课群内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活动。同时,专业课群也体现了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便于在课群的基础上通过修订课程内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4.3课程体系强化方向性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虽然与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相近,但具有其鲜明的专业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虽然总在调整,但总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多高校网络专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尝试以任务驱动及实例教学为主,通过学习和模仿,制作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能够完成一定操作的程序(或应用软件)。这种尝试,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改革力度是不够的。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培养应用型本科来说石家庄铁道学院网络课程体系结构以四大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三大专业方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基础主干课程涵盖了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四大专业体系,保证了本科教学的宽基础平台。
4.4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IEEE-CS和ACM任务组在CC2001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将专业实践并人课程中的必要性。1999年,全国开始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IT类本科学生数量急增,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T市场的人才紧缺状况。然而,从近两年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IT类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IT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二是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得不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的结果,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能够马上胜任本专业某个领域工作的人为数不多,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需要单位进行岗前培训,而高职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够,因此必须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正确定位,对本科培养方案作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
4.5专业课程的设置
教学计划以计算机网络规划、网络管理及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包括计算机网络总体规划设计、网络管理、网站开发设计及维护等教学环节,涉及网络协议与路由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等内容。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课群:1)网络设计与规划课群;2)网络管理课群;3)网络应用技术课群。学校还应加强前沿与特色选修课程的开设。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我校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强化网络安全特色方向,通过该专业特色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应用的配置和开发能力。
4.6加强实验室建设
对于实验室建设,我们遵循两个步骤:确定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根据课程体系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包括:网络组建/规划、网络设备配置/设置、网络操作系统使用/配置、网络管理、网络协议分析。对于实验方式,应采用分组进行,这样既便于实验课管理,也具有较好的课堂气氛,并且学生可以独自动手在真实设备上操作、配置,教师可以控制和检查学生配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但由于设备的各种接口易损坏,所以需要限制教师和学生此类操作。
5、结语
作为本科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我们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网络工程技术、网络管理及网络应用与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东.大话存储:网络存储系统原理精解与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潘旭华,鲁声清,尉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探析[C]//电子商务理论、应用和教学研究论文集[D].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吴怡,蔡坚勇,洪亲.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89.
[5]焦炳连,浦江.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15-318.
[6]王亚文,容晓峰,范会敏,等.论网络工程独立实验课程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