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智慧医疗建设现状范例(3篇)

时间: 2024-04-25 栏目:公文范文

智慧医疗建设现状范文篇1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性服务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智慧医疗建设现状范文

智慧医疗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政策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直倍受重视,新医改中就专门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初步提出了智慧医疗的目标和要求,《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2年)》(国发[2015]14号)明确了智慧医疗的技术路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了以“互联网+医疗”为特征的智慧医疗的具体行动纲领。各地相继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很多城市将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需求我国长期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资源匮乏、分布不均、效率低下是根本原因,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需要应对;自助医疗保健、动态健康评估、随时信息获取等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医疗是一个兼具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要求的特殊领域,专业人员必定稀缺,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永无止境,只有极大地提高效率,才能得到满足。“互联网+医疗”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核心需求,通过融合和颠覆,将蜕变出全新的智慧医疗。

技术支撑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硬件仍呈指数级高速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2014年已达7.2亿人次;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设备已经彻底地颠覆了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方式;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决策分析、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成熟;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形成强大的工业智造能力。这些技术业已成熟,汇集形成“互联网+”思想理念,在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为智慧医疗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行业借鉴智能物流和搬运机器人,帮助亚马逊保持着领先同行的商业业绩;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和百度,使用知识图谱技术,理解用户搜索的语义,不仅给出相关网页,更能直接给出结果和答案;阿里巴巴的拍立淘能够基于图像进行商品的筛选和推荐,使用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商品介绍进行涉恐、涉黄、涉政的信息鉴别和拦截;微软的Cortana、苹果的Siri以及谷歌Voice能够识别语音和与用户交互。人形机器人Pepper已具备初步的情感交互能力。IBM的超级电脑沃森基于海量数据和逻辑程序,通过推理给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不断突破着人工智能的极限。

总之,智慧医疗受到有利政策的引导,是医疗行业的切实需求,存在坚实的技术支撑,为许多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创新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且有发展“互联网+”的比较优势,智慧医疗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将长期保持加速发展的趋势。

智慧医疗的市场广阔、发展迅猛

市场状况目前医疗信息化的重点已从在线医疗转向移动医疗,移动医疗将成为智慧医疗的主体,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增长52%,易观智库预计2015-2017年将分别达到48.8、111.5和200.9亿元。患者大众、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均是智慧医疗的服务对象,市场参与行业更是多元化,软件公司、设备制造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保险公司、金融支付等行业,与服务对象都积极投入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

智慧硬件包括家用的、医疗机构的智能医疗设备、传统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改进、智能医疗服务辅助设备等。2014年我国家用智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大约为6亿元,易观智库预计2015-2017年分别为11、26、90亿元,目前的设备主要包括:便携智能的血糖仪、血压计、心电仪、胎心仪、温度计、体重计、手环、手表等,受中小和初创企业重视,创新不断。目前,最受瞩目的智慧医疗硬件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组织器官3D打印机、医疗亭等。我国目前的智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上端发展。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支撑医疗机构基本工作流程,提供信息服务,是智慧医疗的中枢。我国电子病历渗透率约为50%,达到4级的仅占2%,远低于美国的90%和68%,医疗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区域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美国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3亿美元,我国2016年预计为25亿元,并将快速增长,这将大大提高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规划、制定和执行行业标准、企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应对移动医疗转型等问题需要重视。

移动应用APP是智慧医疗中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门槛低、投入小、见效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打通了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通道,使信息交互成为可能,充分利用手机和平板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以人为中心,数据和计算无处不在的理念和目标。APP的种类很多,有面向大众、面向专业人员、面向机构的,也有实现信息匹配的;有实现简单功能的,也有构建平台生态的。APP需要后台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支持,云端服务是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包括通用和健康专用的基础设施,运营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是信息巨头们的专利。谷歌、苹果、微软、三星、阿里、百度、腾讯等国际大公司,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提供健康云服务,打造围绕各自核心业务的健康生态圈。云平台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门槛,提高了安全性,并真正实现可伸缩计算能力随时随地的可及性。

智慧医疗产业链长、市场广阔,需要各行各业积极投入、创新发展,要特别重视集成创新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借鉴成功经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远程医疗就是集成创新的典型。

智慧医疗的思考与展望

智慧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迅猛,有望形成一门生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医学实质上是一门关于健康信息的科学,应当借鉴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经验,做好基础研究,善用包括数理统计、信息论在内的数学工具,以更加科学高效地分析处理健康信息。

智慧医疗的变革在于颠覆式地创新了健康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技术,当数据准确、完整、顺畅地以人为中心汇集时,信息随之而来,对健康的洞察力自然获得,可以说智慧医疗的智慧源于数据。数据的作用在于流通和共享,行业标准是根基,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标准的制定与遵循。

智慧医疗建设现状范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人体健康的定义:不仅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更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完好与健康的状态。相比之下,我们周围很多人实在很不幸。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2012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将近两亿人。按照13亿余人计算,每年增加1000万人,增加的速度是相当之快的。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10多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其中,1亿4千万人的血糖还在增高。心脑血管疾病超过两亿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在每年中国死亡人数中,慢性病的比例占到了85%。

依赖单位一年一次的传统体检,已经有太多“悔之晚矣”的病例。毕竟,传统体检虽然能告知疾病患者及时就医,但对于还未到达疾病状态的亚健康群体,单纯的体检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传统体检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转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与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的号召是相呼应的。种种迹象呼吁:“智慧健康管理时代”尽快来临。

何谓“智慧健康管理”?通俗地讲,就是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建立一套“私人订制”式的健康服务,帮助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远离疾病;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通过电子预约,尽快安排就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搜索引擎第一时间获悉流感病情”、“在地毯内安装内置感应器及时获知家中老人身体情况”……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对智慧医疗的形象描述。目前,大数据在临床诊断上(病人的数据分析、医疗数据的透明性)、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美国为例,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2014年美国病人的病历将全部实现电子化。

在我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也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在福建,用手机登录“沃健康”或是登录fj12320网站,轻松预约福建省公立医院专家号,省去排队烦恼;打电话就能寻医问药、进行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在手机客户端上就可以查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症状自查。而在浙江省宁波市,2011年就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积极开展数字化医院建设。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源纹波的测试方法(6篇)
  • 下一篇:年保健工作个人年终总结(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