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桥梁作为交通景观的要素,在交通运输和整体景观规划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承载功能,而且千姿百态的桥梁造型也创造与丰富了视觉景观环境。位于河南省中部漯河市临颖县的小商桥,建于隋开皇四年,比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距今约有1450多年历史。小商桥为敞肩单孔石拱桥,长213米、宽6.45米,主拱两边有对称的小拱,均由20道拱券并列砌筑而成。桥拱、桥基是用红砂岩砌筑的,桥面上石头雕刻有牡丹、莲花、天马等图案,拱之上端置有兽,伸出桥身,桥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刚力士像,造型生动,风格古朴,而且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不衰。
傲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的小商桥,如今仍然可以通行车辆,坚固如磐。其奥秘何在呢?主要原因莫过于它的材料构造及施工工艺上。古代桥梁所用的材料多为木、石、藤、竹乃至皮革之类等天然材料。而且能够保存至今的也多为小商桥这样的石拱桥。这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构成石拱桥的石块都是相互挤压的,即使桥上负载万钧,也能巍然屹立。由小商桥联想到今天的建筑景观,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值得我们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针对目前许多粗略的建筑景观,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与探索:
1.材料的选用及结构的坚固性
材料和结构是桥梁建造的关键所在。现以小商桥为例分析:小商桥的桥梁选用的石材是红色的石英质砂岩,砂岩的沉积构造极为丰富,除了含一些方解石质自生颗粒以外,砂岩中的沉积组分主要是砂级陆源碎屑和基质,其结构致密、成分稳定,而且不易腐蚀风化。砌缝也是用粘度极高的混合浆灌注。同时构造上从力学角度来讲,拱式桥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承处不仅有竖向反力,还有水平推力。由于这个水平推力,使拱体内的弯矩大为减小。所以,拱桥可以充分利用抗压性能好而抗拉性能差的材料来建筑。敞肩拱的产生,调整了恒载压力线型,以达到有可能接近形状较坦的圆拱拱轴线。无论从造型、材料及构造上小商桥都堪称为世界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比而言,我们当下的一些建筑为了追求高速度,人为的压缩工期,材料使用上偷工减料,根本不注重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坚固性,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纵古览今,我们的建桥技术在不断提高、发展极快,材料上更是丰富多样、数不胜数。然而,我们的建筑质量却有待提高。我认为,在传承前人建桥精华的同时,应注重学习他们崇尚自然、勤劳朴实的优良品德,结合现在先进的材料、技术,一定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
2.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商桥是中华民族建桥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民众绝大数已不再醉心于古代那种唐诗宋词的文人雅调,人们所要享受的更是一种快餐文化。这种快节奏的文化现象,要求我们的景观设计具有时尚性、刺激性、多变性的特质。但作为景观设计者又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文化层面上,而要透过世俗剖析其深层次的能够产生共鸣的理念与哲思。例如,日本隅田河上樱桥的设计,它建于旅游观赏区,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为了方便两岸公园和不同地点的人群过河,设计师做了独特的考虑,平面呈“X”造型。其结构为两端分叉的三跨曲线连续钢箱梁,体现出简洁流畅的外形。樱桥无论是桥梁建筑造型,还是桥梁结构都富有特点。我们的景观建筑也要既满足功能的需要,又要符合时代特色,设计出一流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建筑。
3.因地制宜,文脉传承
现如今的城市拥有大量而拥挤的民用住宅和公共设施,背景轮廓线参差不齐,环境较为复杂。城市中的桥梁作为城市的一景,在构成城市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周围环境空间影响很大,如果处理好桥体自身的美观及城市环境的协调,将为城市增色,甚至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当今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脱节的现象,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才能够对桥梁的设计方案进行景观方面的论证。由于地理位置、地域的差别,我们每个城市的特征各不相同,桥梁所处的环境也有差别。所以,城市景观中桥梁也绝无标准图可套用的,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
4.结语
像桥梁设计建造一样,在我们今天的景观设计中,缺乏了中国城市本应有的特色。特别是从思想上来说,缺少了古代园林景观的韵味与情操。古典园林蕴涵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但当今我国许多建筑都是让外国人来设计的。大多设计追求“极简主义”,适合外国人的审美情趣。而我们国家的建筑景观设计,要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应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意蕴为主线,穿插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符号,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设计出既符合现展思潮,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园林建筑。使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景物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达到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所以,中西结合,形成互补,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是我们的追求方向。
从小商桥的构建中使我们受到极好的启迪。我们不仅要从古典的园林建筑中汲取精华,而且更应该结合现代建筑元素,以时尚的、简约的、实用的园林建筑形式去设计现代的园林景观。把美与实用有机的统一,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建筑美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潮流的中国建筑景观。
参考文献
[1]和丕壮.《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
[2]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1).
[3]杨士金,唐虎翔.《景观桥梁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
一、创建的主要内容
1、签订道德责任状。局主要领导与干部职工逐人签订道德建设责任状。加强日常管理督导,建立干部职工道德建设档案,记录干部职工实际履行责任情况。(由政工科具体负责)
2、设置善行义举四德榜。在局办公楼一楼大厅显要位置,高标准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重点公示局道德典型和干部职工家庭赡养责任、工作目标、志愿服务等落实情况。(四德榜的设置由办公室负责,公示内容由政工科负责)
3、开设道德文化讲堂。设立道德文化讲堂,按照市里“要有固定的场所、有经常化的活动、有规范的流程、有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要求高标准设立。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局五楼会议室作为我们讲堂的固定场所,制作统一标识背景堂,完善道德文化讲堂的规章制度和名言警句,烘托氛围。(此项工作由办公室具体负责)
二是建立宣讲队伍。每个科队各选拨1人,成立一支宣讲队伍,每月宣讲一次,宣讲人员要轮流在每期道德文化讲堂活动中做宣讲,局领导年内每人宣讲一次,宣讲内容与形式可以自由安排(可参照六件事中2-5的形式),重点突出“孝诚爱仁”的四德要求,宣讲材料于宣讲前一天报政工科备案,每月宣讲时间定于月底,从科室到中队依次开始。宣讲安排:6月份办公室、7月份(政工科、督查科、法规科)、8月份市容一中队、9月份市容二中队,10月份市容三中队、11月份市容四中队,12月份(拆违中队和机动中队)。(宣讲保障工作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
二、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做好“六件事”,开展五项活动。
(一)六件事:
1、学唱一首歌。组织全局人员学唱一首道德歌曲《三德歌》,并利用每天上班前时间固定播放。(督查科负责每日播放)
2、看一个短片。围绕主题,组织观看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短片。
3、读一段经典。组织全体人员诵读一段中华经典语录、时论格言,起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4、讲一个故事。讲一个道德故事,主要宣讲历史上以及身边涌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的事迹。
5、做一番评议。评议身边好人故事,讲述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
6、留存一套资料。“道德文化讲堂”活动方案、活动记录表、活动图片或课程安排、活动签到、讲义材料、评议和感言发言稿、新闻报道等材料收集归档,要充分体现道德文化讲堂五个环节。(活动图片的收集工作由督查科具体负责,其它材料由政工科负责)
(二)五项活动
1、开展“爱心奉献”活动。开展无偿献血、与所包村庄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等奉献爱心的各类活动。
2、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每年底,局领导深入干部职工家中,控望慰问职工父母,对职工孝敬父母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督促职工对老人进赡养义务,并对特别困难的家庭进行帮扶。
3、开展“法规在身边”活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在全市重点路口、重点街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城管义务宣传活动,进一步拉近与管理对象的距离,争取更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4、开展“志愿者在行动”活动。组织我局志愿者利用双休、节假日的时间参与全市的野广告清理、市容环境卫生清扫等志愿者活动。
5、开展争创“好人”活动。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广电台、《今日》报社联合开展月评“好人”活动,强化典型引领作用,使社会涌现出更多的凡人善举。典型评选共分“孝德好人”“诚德好人”“爱德好人”3个序列,各科队要积极培养挖掘典型,参与全市争创活动。
三、工作要求
关键词:历史材料有效性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的一大重要变化是大量历史材料的运用。文字、图片、表格、视频、音响等材料的广泛运用,犹如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历史之门,使历史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以史导论”的学科特色得以充分体现。然而,历史材料大量频繁地运用也使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教师放幻灯片展示材料的时间多了,写板书、课堂分析小结的时间少了;学生看幻灯片读材料的时间多了,看教材、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课堂大量时间用于材料的阅读分析,课本知识结构被肢解,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体系……种种问题显示,提高历史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已成为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下面我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实现历史材料的有效运用,从三个层面谈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材料的选择
在上《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一课时,要说明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我手头可用的文字材料有十则:
材料一: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
材料二:郑人有欲买履者,……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
材料三: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文选·西都赋》
材料四: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材料六: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唐六典》
材料七: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八: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九:史书记载,唐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西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十:(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图片材料有三则,分别是“汉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唐长安城的坊市分布图”、“北宋东京城布局图”。
如何选择这些材料?要不要把所有的材料都用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选择哪些材料呢?一开始我想选择材料八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考虑到材料八是后人研究成果,属于二手史料,最终决定选取唐宋两个时段的三则材料:材料六《唐六典》记载、“唐长安城的坊市分布图”、“北宋东京城布局图”,以此说明中国古代“市”的变化趋势:从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到北宋逐渐放宽。然后出示第四则材料:王建《夜看扬州市》,请学生思考:“唐代诗人王建诗中所写的夜市如何理解?是对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还是诗人的文学想象?”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市”的发展轨迹:政府对“市”有严格的管理,交易时间、空间都有严格的限制人们慢慢地突破时空限制政府认可这种变化,放松限制。
实践证明,课堂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说明问题。课堂材料大量堆砌,不但增加学生负担,还影响教学实效。网络时代,新材料不断涌现,教师必须学会比较选择,懂得取舍。对材料的选择需遵循几点基本的原则。
(一)目的性。选择材料目的要明确,我用这个材料为哪一教学目标服务?为了突破哪个知识点?是为了“证明”还是为了“分析”?一定要心中有数,避免盲目选择,为用材料而用材料,可用可不用的材料一般不用。如前面案例中四则材料的选用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市”的发展轨迹,不是为了了解每朝每代“市”的情况。
(二)典型性。课堂材料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前面案例中,唐宋两代“市”的情况,最能说明“市”的变化轨迹,显然具有典型性。
(三)适度性。材料的选择应关注学情,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保证大部分学生看得懂。文字材料要注意阅读量,长短应适宜,有些难懂的文言文、欧式长句要作必要的解释。
(四)辅。任何材料的选用都是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情感服务的,一堂课如果选用太多的材料就难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材料的呈现
在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一课时,我选用了《共产党宣言》摘录材料: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们公开公布:他们的目的只能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开始我采用的是整体呈现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共产党宣言》阐述的思想,结果学生基本归纳不出来。后来组里老师建议我采用分段呈现的方式,让学生逐段归纳,效果果然好多了。
可见,当我们呈现一段或几段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用一张还是两张幻灯片呈现?是分批呈现还是整体呈现?甚至于以多大的字体、何种颜色呈现、要不要超链接都是需要我们斟酌的。福州三中郭欣老师在《卓尔不群的雅典》录像课中,用超链接的方式(黑体加粗字部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预设性,效果非常好,值得大家借鉴。
三、材料的解读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后面有两段阅读材料: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缥缈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抗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之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益勇猛,日益高尚。故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我在课堂上用了这两则材料,想通过两位学者的两段话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学生读完后,我提问:“黑格尔与梁启超是如何认识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特性的?”结果学生大多回答不了,显然这种不是很简单的材料学生看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深层含义的。怎么办?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即时作了调整,分解了原来的问题:
(1)找出黑格尔、梁启超描述大陆民族、海洋民族的句子。
(2)黑格尔是怎样分析大陆民族、海洋民族特征的?
(3)梁启超是怎样分析大陆民族、海洋民族特征的?
(4)他们的分析有无共性?
(5)他们的分析有无道理?你怎么看?
结果发现学生一个一个都能回答了。
可见,材料的有效解读,需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解析。科学解析的关键是教师精心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材料。问题不同,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角度、侧重也是不一样的,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为例。
表中信息有三层:二战前(1913—1939)发展;二战(1939—1946)期间,美国迅速发展,欧(英法德意)日遭受打击;二战后(1946—199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学生关注哪一层面的信息,就看你设计的问题了。如果是“二战对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提取的信息主要就是1946年一行;如果是“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有何不同?”就需要对二战前(1939年)和二战后(1973、1983、1996年)进行比较;如果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何变化?”那么重点就是要把战后(1973、1983、1996年)与1946年进行比较。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围绕材料设计问题,问题的提出源于材料,问题的解决根据材料,突出材料的价值。
(二)设问指向明确,提示学生信息提取的方向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