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怕半夜起来八百次挤奶喂奶,不怕身上背一个十几公斤的孩子买菜煮饭,不怕孩子发脾气生病,不怕吃饭永远在赶时间,不怕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生活,不怕变丑变肥变黄脸婆……但是妈妈怕不理解、不体谅、不设身处地冷眼旁观。”这段话流传于“脸书”,道出了许多母亲的心声。
但在波兰,所有上述带孩子的担忧,都被证明是多余的。
这里没有“快点妈妈”
诞生了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等名人的波兰,其文化气质丝毫不逊于欧洲其他国家。而它的另一个特质则是“慢”。
在国内带孩子,只有一个节奏:快。尤其带小孩出门,像打仗一样手忙脚乱,从出门前的准备到出门后的全过程,不停上演着“你追我赶”的戏。而妈妈们越着急、越想快点处理好所有的不愉快,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即便我能察觉到他的压抑和惊慌,却无法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
习惯了那样快节奏的生活,初到波兰我竟然无法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吃饭为例,波兰人的“早餐”分两次吃。第一次早餐是在早上八九点,等待他们的还有中午十二点前的上午饭;下午四五点钟吃下午饭,至于晚饭,起码得到晚上八点去了。
很自然的,母亲带孩子出门也是再悠闲不过的事。我观察到,波兰的妈妈带孩子出门,几乎不会去购物场所,多是去公园或是风景较好的空旷地,选择的交通方式也是速度较慢的公交,因为她们觉得平时照看孩子很累,出门一趟就必须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放松身心。而当妈妈放松了,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也在平淡中透露出和谐、温存。
有爱的环境设计
渐渐适应了波兰缓慢的生活节奏,我很快就被它极具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吸引。
有年冬天,我带着不满四岁的孩子坐火车去波兰的首都华沙玩,当我们踏上旅程后,乘务员轻声细语地对我说:“让孩子去儿童车厢玩儿吧!”
我带儿子走进儿童车厢,里面别有洞天。这个只属于儿童的游戏空间,地上铺有干净的卡通软垫,摆放着有趣的积木玩具,火车上的服务人员还会贴心地根据孩子身高降低座椅高度,便于孩子舒适就座。
此外,车厢的设计者还考虑到了孩子玩耍时的安全问题。这些儿童专用车厢在游戏空间之外,按车厢长度比例装有防护栏杆,防止孩子摔落。车厢内再配上一些轻柔恬淡的音乐,不只孩子,就连父母都会第一眼爱上这里。当我把孩子留在那里、独自返回乘客车厢时,我又有了一个发现:关上车厢门,我听不到儿童车厢里的嬉戏声。
原来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设计者也考虑到了成人们的感受,特地在儿童车厢与乘客车厢的连接区间安置了隔音设备。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在国内的遭遇。我曾在长途客运车上看到一位妈妈背着一岁女儿、抱着熟睡的三岁儿子坐了两个座位,但司机算错人头,最后一位上车的乘客没有位置。于是包括司机在内,众人开始发难要这位妈妈不要占位置,没有人提出额外的解决方案。“可是成人只需一张车票,可以带两个孩子啊。”那位母亲可怜巴巴地为自己辩解。
我不知道客运规定到底是怎样,但当时真为人们的冷漠感到了透心凉。
所以当我在波兰看到火车上的专属儿童车厢、看到隔音装置,看到公交车上有专门的婴儿推车放置空间、地铁站专门为孩子播放等车时看的动画,我想,这其实就是无声的爱的教育。它告诉孩子:我们很重视你的感受。
设施美,人更美
不只是硬件设施体现出友善,当地人对孩子有极大的包容心。我在波兰几乎没有遇过因为孩子哭闹而被旁人指责的情况。反倒是当我面对哭闹的孩子手足无措时,好几次都是陌生人出手救了我。
一次,我和儿子坐出租车,他很想睡所以一直哭,我怕孩子的哭闹会惹到司机,所以一直在哄他希望他安静下来,没想到司机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立马从他的车内储物箱中拿出一个布偶,然后对我说:“给孩子玩这个!”孩子手上有了布偶,不但瞬间停止了哭闹,还一直开心地玩到我们下车。
后来我带儿子去看医生,他不肯把嘴巴张开。除了哄他张嘴,我没有别的招了。这时医生对他说:那我不用压舌片,压舌片给你玩,你自己把嘴巴打开好吗?令我惊讶的是,他真的张嘴了。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来自同辈的善意是最直接的。一次我带儿子坐公交车,由于车太挤,儿子闹情绪大哭,旁边比他大几岁的小孩不但主动过来和他说话,还把自己的玩具让给他玩,逗他开心。
我带孩子进入一家咖啡馆,时值门庭若市的拥挤时段,所有座位早已坐满,没有位置坐又腿酸的孩子露出焦急的神情,进而哭闹不止。我正准备带他离开,旁边的一位小女孩突然上前拉住我:“您带着您的孩子坐我的位置吧。”随后她牵着儿子的手走到她的位置坐下。
呼吁儿童权意识,给小孩“友善的空间”
为何几岁的孩子也能对同龄人表达出最大程度的耐心与善意?这与波兰的政策有关。波兰是最早加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执行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它以儿童公约为蓝图,在公众“儿童权”意识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不断完善对孩子的教育与保护方针。
最著名的是由儿童权衍生出的“对小孩友善空间计划”,这是由民间机构、当地媒体和政府机构共同举办的长期活动,旨在保障儿童在公众场合的利益不受无礼侵害,保证孩子们能尽情享受陌生人带来的关怀和爱。类似的计划还有很多。
儿童权在波兰的实施,上及政府,下达民众,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把孩子当作未来可以担起建设国家重任的勇敢者,通常都会考虑到儿童在公众场合的利益维护问题,学校也无一例外地向家长们传递“儿童即是未来新生力量,儿童即是未来新生希望”的观念。孩子的人文教育也关于互帮互助、和谐共处,比如去社区做义工、收留流浪小动物,帮助残疾人等。
社区会不时召集居民捐助,如果这户人家有小孩,那么小孩将会得到更多的福利,洋娃娃、模型车、玩具积木一类的玩意比比皆是。一个叫南希的小女孩说:我有洋娃娃,把洋娃娃给其他小朋友,他们会得到更多乐趣。
关键词:住宅小区;沙坑式;游戏场设计;大自然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zesthedesignofsmallbunkertypegamefield,putforwardtheprincipleofbunkertypegamedesignandthemattersneedingattention,theprospectofagamefieldinthefuture,theoveralllayoutofsmallgameandhavecertainreferencevalue.
Keywords:residentialarea;bunkers;gamedesign;na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游戏是儿童认知,身心健康和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小区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所以住宅小区的游戏场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住宅小区的游戏场设计,建设水平高、文化涵养足,娱乐性强,安全性能高的游戏场,对于小区的整体水平和小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要加强自然元素,让儿童贴近大自然、认识了解大自然,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也是小区游戏场设计摆脱单一的橡胶成品器材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沙坑的游戏场设计,提出如何提升小区游戏场的总体质量。
1沙坑式游戏场建设现状
1.1沙坑式游戏场建设率低
在小区游戏场建设中,总体来说对于沙坑式游戏场建设率低。设计者忽视沙坑游戏的重要性一味迎合小区高端现代化理念,导致游戏场内的设施基本以塑胶场地和金属结构锻炼器材为主,如塑胶跑道,跷跷板,金属滑梯,攀爬架和秋千等,或者加入太空船建筑物等,很少涉及大自然项目和沙坑项目,在已经建设沙坑游戏场的住宅小区由于维护成本,维护技术的影响存在着维护水平低,维护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沙坑式的游戏场在小区内基本属于废弃的状态。
1.2场地缺乏整体规划
在建设沙坑游戏场项目的住宅小区,缺乏对游戏场地的整体规划,其中有些小区表现的是沙坑项目设计单一化,小区内仅仅对修建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沙池,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植物景观,导致沙坑项目并不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有些小区主要表现在娱乐设施的设计杂乱,没有把儿童游戏场和成年的锻炼场地分开,导致沙坑项目经常被成年人占据用来跳远等锻炼使用了。
1.3游戏场娱乐项目少
住宅区沙坑游戏场的游戏项目较少,且非常的单一。有的小区甚至只有一个小沙池,没有其他的配套项目,造成缺少对孩子的吸引力。在设计时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游戏项目,比如矮墙和滑梯等;设置专门的画沙画区域和让孩子建立沙城堡的区域,这都可以大大增加孩子们的兴趣。
1.4游戏场安全性能低
沙坑游戏场由于主体是沙子,沙子可能致小朋友的误食或进入眼睛及身体内等存在安全隐患。沙坑在选沙时,由于清洁细沙的价格高,所以有些小区采用的是粗沙,里面极易容易带有小石子等硬物严重威胁小朋友的健康,如果保养维护中不及时清理,在沙坑内很容易有其他硬物质也会影响到小朋友的安全问题。在配套设施中如沙堡等,小朋友在娱乐时若缺乏大人的监督和看护,导致小朋友游戏时无拘无束,很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2沙坑式游戏场地设计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沙坑式游戏场设计时,强调游戏场的整体性,加强对沙坑周围配套设施的设计和修建,如加强游戏场的植物景色布置,情景场地模拟,加大对有关沙游戏的引入和沙概念的延伸。在进行小型沙堡和沙画制作场地应注意对设施的维护和保护,加强对沙坑式的游戏场的引导,让小朋友真正意识到沙坑的内涵,沙坑的玩法和通过沙坑的游戏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在沙坑游戏场中可以利用许多现代化设备,辅助沙坑游戏,使得沙坑游戏更具趣味性和可玩性。
2.2趣味性原则
沙坑游戏场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儿童,儿童是沙坑式游戏场的“主人”,所以要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孩子的爱玩心理,强调整体设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游戏的趣味性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前来游戏,在具体设计中要注意空间的布置,游戏项目的安排,色彩的搭配甚至游戏的引导。
2.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游戏场最为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否安全具有一票否决制,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证再好玩的游戏项目,再生动的表演都不能在游戏场中出现,所以在设计中应该时刻注意安全因素的考虑。具体如沙坑的设计要减少坑体四周角隅棱角,材料收边做倒角处理等,使用圆滑的四周设计;沙子要选用细沙,并将准备回填的沙子再次经过人工筛选过一遍,防止里面夹有小石子等硬物;设计时应该考虑远离道路交通区域,防止发生一些交通事故;玩耍工具如使用的铲子和其他小工具尽量使用塑料制品。在游戏区注意摄像的监控,及时发现不安全游戏和安全事故,及时的改正和处理不安全行为。
3沙坑式游戏场地设计注意事项
3.1注意游戏体验
游戏场主要的功能是为孩子提供游戏的场所,所以要加强孩子的游戏体验,注意游戏的引导。增加许多游戏项目,让孩子们了解到沙坑其实也有许多许多乐趣。如加入游戏一、亲亲沙子。家长带领小朋友在沙坑内玩,由于沙子细软,走过会留下“印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各种图案,一方面促进孩子的触觉发展,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二,神笔马良。在沙坑中铺平沙子,用小树枝或者手指在沙面上进行作画,引导小朋友进行学习,创作出自己想画的,如未来世界,没见过的东西,自己的小发明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孩子的动手能力。
3.2注意娱乐学习
孩子们在游戏场快乐学习,一方面强调游戏场的设计原则是娱乐性的放松场所,另一方面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学习,通过快乐轻松的游戏环境也是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游戏中强调快乐和轻松的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结交更多的玩伴和增加与其他的小朋友的快乐学习。
3.3注意习惯养成
小朋友的认知和学习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体会和接触,而小朋友在童年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游戏,所以要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沙坑游戏会接触很多的沙土,会导致身体变脏,所以要提醒孩子多洗手,注意干净卫生;沙坑游戏有些属于团体项目,所以在游戏时注意团体作用的发挥,增强孩子与他人接触,提高孩子沟通的能力。还有画沙画、建沙堡则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3.4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在住宅区内,小朋友们很难接触到沙土等自然地气息,所以在沙坑游戏项目时,要注意引导小朋友热爱大自然,并提高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加强对大自然元素的加入和引导;小朋友在进行沙坑游戏时,通过接触沙子的质感,认识了解沙子属性,提高对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意识。如告诉小朋友在内陆地区有很大很多的沙漠地区,就和沙坑沙子的环境一样,告诉孩子们这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和大家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所引起的,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捍卫城市。
4案例:仁恒项目住宅小区沙坑式游戏场项目设计
该小区为小朋友们设计和建造了沙坑式游戏场,设计平面图和完成效果实例如下:
由于该小区占地面积较大,考虑到将来儿童的数量较多,故沙坑的面积在设计时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元素加以考虑。沙坑选择在两栋高层建筑之间,设计构图活泼,打破了地块规整的布局,通过围合的绿化形成独立的空间,游戏器材之间的距离布置符合设计规范,达到独立游戏项目之间安全性设计要求;沙坑位置选择场地中央向阳的位置,覆沙的深度在50cm左右,选用的沙子为细沙,沙坑的一侧设置了花岗岩座凳,有利于家长看护孩子玩耍,座凳边沿做了倒角处理,避免儿童不小心碰在花岗岩上而摔的厉害,沙坑边沿用绿篱做了围合,避免儿童多处跑动脱离父母的视线,确保儿童的安全。同时现场配置了灯光,在夏日的夜晚父母带着孩子可以在此乘凉,满足孩子玩的心态和同伴的交流。现场还设置了冲洗的水龙头,在孩子离开沙坑前,可以把手上脚上的沙子给予冲洗,保持干净的身体回家。该设计的亮点是游戏器材与沙池、道路、绿化、灯光等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满足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玩耍的需要,让小朋友大大增加了对游戏的兴趣,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5总结:
沙坑式的游戏场在住宅区的建设随着设计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引导,新建住宅小区会不断增加建设该类型的活动场地,它能够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需要不断的增加游戏的项目,增强游戏体验和娱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敏.居住区儿童游戏场设计初探[J].住宅科技,2010(02)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户外游憩场地
一、儿童对户外游憩空间的需求
探讨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增强设计师对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视,是研究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前提。
游憩空间的布局和游戏器械的尺寸与使用对象有密切关系,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尺度确定。把握儿童尺度是满足环境空间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确定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和设施设计的标准和依据。儿童期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的明显变化上,营造环境的第一步是了解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通过身体尺寸数据可以找出适宜儿童的环境尺度,让儿童感觉可以支配环境。
儿童生来就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心、持久性差、喜野外活动等特点。儿童时期,不仅是智能发展、语言学习的最快时期,也是道德、习惯养成的最宜时期,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格和性格。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这个特定环境,从空间处理、方向定位、设施、时间概念等方面让儿童去感知和记忆,从而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环境中,儿童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语言的交流、文化共享等,要求环境空间能积极反映使用者这些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居住区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应为儿童提供互相接触交往的场地与设备,使儿童的交往能力不知不觉地增进,学会分享、轮流、等待、忍让等社会生活的技巧。儿童游憩空间的设计就应该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来进行,布置相应的游戏设施满足儿童的行为需求。
二、场地的功能分区
不同功能的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因此儿童游憩空间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场地的功能分区,这样即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各自需求,又可以使他们的游憩活动互不干扰。居住区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的儿童游憩场地,规模一般较大,可按年龄组或按游戏方式进行分区设计。按年龄组分,可以将儿童游憩场地分为婴幼儿活动区、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和学龄儿童活动区;按游戏方式来划分,可由玩耍区、游戏器械区、休息区。宅前绿地中的游憩场地较小,多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活动,可以简单进行分区设计。
1.婴幼儿活动区
三周岁以下的儿童,初步具有活动能力,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为此阶段的儿童设置的游憩场地面积不用太大,要为儿童提供看、听、触摸的各种物体,提供儿童行走、跑、跳、跨越小障碍物等活动内容。婴幼儿游戏区的空间较简单,场地一般设计为口袋形,出入口对着住宅单元入口方向。游憩空间内部的道路和场地表面要平滑,通向场地的步道应尽可能直接明了,道路的宽度和平滑程度要让婴儿车和蹒跚学步的儿童方便使用为标准。场地的边界可用0.3―O.5米高的围墙或篱笆来围合,这样可以让儿童和家长以安全感和封闭感,但围合物不要使儿童迷路。场地内以草坪、硬质铺装和塑胶铺地为主,可设置小型沙地,可为学步儿童提供有栏杆的扶手。此时期的儿童需要家长带他们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家长们需要适时的参与到游戏中,因此婴幼儿区的游憩空间通常会变成老年人、成年人和孩子们共同的社交场所。要为家长设置一些可以看到看清整个场地的长椅,而且当孩子和家长可以互相看见对方时,他们会觉得更安全。这些长椅可以为儿童和家长的休息以及家长之间交流提供空间,还可以放置多余背包、奶瓶、尿布和其它类似东西。
2.学龄前儿童活动区
学龄前儿童是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中最主要的使用群体。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对户外活动的需要大大增加,并且需要较宽阔的场地进行活动。此时期的儿童体力增强,具有一定的操作物体和进行简单游戏的自主活动能力,并且喜欢多个朋友的聚集性游戏,但是仍然需要家长适当的看护。
游憩场地的边界和道路以及场地的设计形式应略加复杂,内容变化多样,色彩丰富,因为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空间概念增强,能辨别基本的颜色,感知较为丰富。场地中心是儿童活动的区域,可设置小块草坪、沙坑,铺装地面及小型游戏器械。玩沙区是这个年龄段儿童较为欢迎的,设置时应适当围合,并有部分遮荫,可在其中放置低矮的桌子为游戏平台。在玩沙区附近若能提供干净的水源则更为理想,这样沙子可以做模型,可以做成许多东西,其游戏潜力将成倍提高。游戏器械应为简单的游戏组合,如弹簧类座椅、跷跷板、简单的滑梯和座椅式秋千等。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用于绘画的地面或墙面、滑梯、雅登架,小型组合游戏器械等。游戏器械下面铺设沙子、树皮、碎石、塑胶垫等可接受的弹性面材。草地的设置可为儿童提供一处认识自然的机会,青青的小草、的泥土等可以进行翻滚、跑跳及挖掘类游戏。
3.学龄儿童活动区
学龄儿童有独立活动的能力,能进行较强的体力活动,具有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和自主的行为习惯,不喜欢固定的人为设计的局限空间,通常喜欢去一些没有什么明确信息指导该做什么的、杂草丛生的地方。有时具有某种危险信号的地方更是具有神秘感,使儿童兴奋。空地一直都最受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喜欢,因为它能够提供做事和玩耍的自由。
学龄儿童游憩区应结合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的内容综合设计。可以考虑找出―块空地给他们,界线不易太明显,应与居住区其他公共空间联系,因为此时期的儿童不喜欢被围起来的感觉。场地的设计可结合地形设计产生起伏变化,变化的地势能让儿童在上面躲藏、翻滚、滑行、追逐等,令他们感到更有可玩的发挥性。设置游戏内容时应充分利用有可能用来玩耍的自然要素,例如木头、沙子、水等。水在任何活动空间中都是兴奋点,为儿童提供戏水空间对各年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环境。这些要素可以巧妙地布置在游憩场地中,为儿童提供可以活动及自己建构游戏的空间。
居住区的儿童游憩场地的分区设计符合了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但是设计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分区来划分场地,因为把不同年龄的儿童完全分开,就不能增加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互动。场地设计时可以考虑在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在那里年幼的儿童可以观察和模仿年长的儿童的活动与行为,这是一种生动的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