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玉到顽石
攻玉山房,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工作室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竹山半山腰。每天,在辛苦劳作和严肃思考之余,陈培泽都会到室外透透气,换换脑。这个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环境,对激发创作灵感颇有裨益。
外界都知陈培泽在石雕艺术领域独具特色,造诣非凡,谁曾想,他最初的艺术创作并非石雕,而是玉雕。
陈培泽是南投人,从小喜欢美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香港玉雕师傅来台湾授艺收徒,陈培泽幸运获选,尽得真传。出师后,他被台北一家艺术品店聘请,开始琢玉生涯。
传统的玉石雕饰,重在平安如意、龙凤呈祥、长命百岁、花开富贵等精雕细琢的吉祥图案,以表现人生的圆满。趋时近利的作品做了不少后,陈培泽深感创作的乏味。一次有幸见识了两位台湾石雕工艺师的作品,虽比玉雕粗犷,却表现出石雕本身的朴拙感。那一刻,陈培泽久违的创作激情苏醒了。
从美玉到顽石,原本应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但对陈培泽来说,材质的改变,并不是首要克服的问题,因为长期的严谨训练,在工具使用及技巧成熟上,任何材质都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思考。到底玉雕匠师的背景及对治玉思想的理解能为自己石雕创作提供哪些帮助?如何给创作方向定位?
“在我眼中顽石和玉并无区别。”陈培泽说,“我试图跨越玉雕与石刻的传统界线,揭示一种创新思维,在治玉文化底蕴里,发展出一种石雕的新貌。”所谓“物尽其用,体尽其形,色尽其巧,刀尽其极,瑜尽其质,瑕尽其掩,镂尽其丽,泽尽其采”,成为陈培泽创作依循的准则。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顽石与美玉价格相差甚大,直接导致陈培泽作品价格下跌。面对左手美玉右手顽石的博弈,陈培泽依然选择了在顽石上舞动。“就我而言,价格不等于价值。工艺的材质美,固然影响价格,但我追求的是作品能呈现的意义。虽然价格上有很大落差,但情绪反而得到较大慰藉,不再那么骚动不安。这种感觉有点像枯燥疲累的行程中邂逅一位温柔的爱侣,她抚慰了我艺术的渴望!”
妙契自然随石赋形
陈培泽很谦逊,问及他最拿手的绝技时,他想了一会,才道:似乎我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绝技。或许,他早已将技艺融于骨髓,信手拈来,便是佳作。
锯剖、粗型、引洞、细雕、修饰、打磨、抛光、安置台座……陈培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手工达成。别人刻石头可能是一颗颗地捡,一颗颗地雕,但陈培泽不同,他是一口气买进几吨石头,然后从中挑选适用的石材,因此他使用的石种非常丰富。“我对石材并不是太讲究,纯净与否、颜色分布、粗粝皮壳与肌理、瑕疵赘疣,如善加利用,有时反而成为特点。”
一块砂岩与太湖石共生的奇石,原本并不出众,陈培泽却独具慧眼,把褐黄色砂岩及岩上粗犷的裂痕看作峻岩峭壁,墨绿的太湖石是一望无垠的森林。于是,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壮丽的山峦和蜿蜒的流水。就在这片高山流水间,以细腻的刀法,雕出一幅勤奋安详的农家乐。这件《山中乐岁》作品,在1996年获得第51届台湾全省美展金牌奖。即便后来获奖无数,陈培泽依然认为那是对他最重要的一个奖,因为那是一个里程碑。他的得奖,至少证明了玉雕的碾玉技法,已登入艺术的殿堂,对于从事玉石雕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风中之子》顺应天然原石的外貌,表现一个女孩在凛冽寒风中依然快乐戏耍的模样;《静山》以主体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山的气势与气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减去多余的描写与细节,提炼成山的想象之境……这些作品浑然天成,有时只是简单几笔,却让整颗石头有了新的生命。
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陈培泽并不是高产的艺术家,却可以说是一位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迄今为止,他共创作300多件石雕作品,综合起来为6个系列。从这几个系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思考及风格演变,看到一个从匠气到创意、从工艺到艺术、从自然到现实、从建构到解构的实验过程。
以抽象形式呈现石雕,是陈培泽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以具象手法创作石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创造而不是固守,所以他尽量尝试一些新的题材,比如走向哲理、走向超现实、走向抽象等,让作品显现一种有别于传统符码的时代性与创新形式,并传达个人的思想特质。这些系列中,陈培泽认为最特别的是“超现实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想法来自于达利写实的物象与神秘的构成给我的触发;玉雕的精雕技巧给了我道具,石头的原始面貌给了我背景,我要呈现的只是故事的剧本罢了。”
跨领域也一直是陈培泽想挑战的目标。一次他前往日本参观漆器,被漆艺呈现的美感所震撼,“漆的永久性、东方性的特质,可以给石头带来一些颜色的变化,并能给石头贴附各种材质,如金属、贝壳、蛋壳、宝石等达到富丽的效果。”回台湾之后,他拜漆器大师赖高山为师,并向台湾文艺基金会申请补助,开始实验传统漆艺与石材的结合。或将天然生漆涂在石雕的重点部分,或将各种漆色涂上,加以排比、层覆、磨蚀等步骤,让古朴的石材表现出难得的炫美之感,配合石雕本身的抽象风格,作品现代而前卫。
“我会在媒材的结合上做些实验,石、玉、漆、金属的结合,皆是今后作品着墨的重点。”不久前,陈培泽参加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个案子“机能性艺术物件”,做了一件名为《梦里琴声》的灯具作品,由此衍生了“梦塔系列”,并陆续做了7件作品。但最近他去厦门意匠做了几件大型木雕作品后,又兴起了下一阵子玩玩木头的念头。
回顾过往的创作,陈培泽认为,不同阶段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的想法与技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当然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就如他多年前创作的第一件石雕作品,现在看来也许不值一提,“那是一件小型头像,当时只用了一两个钟头就完成了。一种玉雕长期训练的熟稔刀法,行之于石头相对松软的材质之上,能快速成型,抛光亦不必讲究,但显现的是从玉雕的精细到石雕的粗简的第一次转化成型,这是一种既惊奇又悸动的奇妙经验。”陈培泽说。
过去的就过去了,唯有不断实验不断创新,继续创作新的作品,才是一位好的艺术家该有的时代使命。
陈培泽6大系列作品解读
1.“与自然共舞”:利用玉雕“随物赋形”、“契会自然”的工艺法则,以一般奇石、雅石为素材,藉“人功”呼应“天趣”,掌握刀锋起落间的偶然。
2.“心灵符号的解码-梦幻超现实”: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以心灵拼图的方式,铺陈意象,以玉雕的精细雕琢,展现一种既写实又非现实的重叠与错置的意象。
3.“从重现到再现的推演过程-写实到半具象”:除传统人物外,亦着力于本土与原住民题材的研究挖掘;半具象作品,以个人偏好的冷峻、简化、线性的造型来诠释作品。
4.“以写实元素与造型共构的再表现”:以形式共构的方式,藉以呈现多元的神秘性,寓哲理于其中。
5.“形象的抽离到本质的追寻-抽象的析构”:以解析再构成的方式,提炼新的空间与造型语汇,或以漆艺增饰,增加细节的可读性。常以不同的材质、肌理、色彩,复合化地呈现作品。
6.梦塔系列:每个人都有梦,对事业、爱情、财富等的憧憬与盼望、艺术家创作的灵感,都会在梦中出现,这是本系列的主旨,探讨潜意识的“梦”对于人的影响。
对话陈培泽
您是从哪年开始转做石雕艺术的?石雕和玉雕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1993年,感知平凡石头的自明性,开始实验以玉雕技法与思维方式雕刻平凡朴素的石头。从宝采玉华到尚璞归本最大的差别,从我的观点来看,在各层面而言是有一些意义的。一是石头与宝玉各拥其美,各擅胜场,都值得去完善它、诠释它、利用它;另一个意义是以玉雕的长期训练背景来思考与利用石头,会是我们父辈少有尝试的做法,这在工艺史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会有意义的。
在您眼里,石雕的最大魅力是什么?最难攻克的技术是什么?
石雕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光泽鉴人,也可以粗犷质朴,并具备恒久不朽的坚韧特质。应该没有难以攻克的技术,有的只是体力日衰,人终究敌不过岁月的销蚀。
台湾石雕艺术家多吗?您接触石雕时台湾石雕行业是什么情况?现在有什么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您起了什么作用?
不太多。台湾石雕行业,在我初探这个领域时(约20年前),有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前身台湾省省手工业研究所的林文龙、许庆福,两位老师做了少量的溪石作品。我当时受邀教授玉雕,见识到这类作品,领略到它们虽不需高明的技术,却朴素而直触人心。一晃20年已过,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只知道,那是踽踽独行的寂寞长途。
在您46年的艺术道路上,你有何自己的坚持?
只谨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衷,不去做营生赚大钱的考量,不是我的坚持,只是我兴趣在此,将工作、创新、自我实现视为最大的幸福。
2006年您成立意匠工房,和攻玉山房有何区别?和厦门的意匠工房有何关联?
意匠工房是做可以量产的生活工艺品,台湾这边的设计由我主导,并与厦门意匠做生产与设计的整合。现今的重点放在:将台湾设计的文创产品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推介到大陆,并与筹备中的厦门意匠基地的文创园区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工作。
您收徒吗?对于艺术传承和推广,您有何自己的方式和见解?
【论文关键词】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现状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概况
南阳地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产地,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全镇22个自然村,玉雕专业村就有14个,人事产供销的人员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八千余人,年产销玉雕各类工艺品一千三百多万件。1995年南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产品不仅有中低档的大路货,还有精雕细琢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40余件精品先后获得部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石佛寺镇上有各类玉雕经销店、摊位近四千个,日均客流量万人以上,日交易额约一百五十万元左右,另有庞大的销售大军常年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石佛寺的玉雕商遍布各个城市的珠宝玉雕市场,大批玉雕还进入久负盛名的广交会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散户加工,难以形成品牌
现今,玉雕加工门槛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有几个技术工人,就可以进行玉雕加工。再者,玉雕加工的利润很高,加上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为玉雕加工产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使得大部分生产商品牌意识淡薄。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小作坊式的进行加工中低档的大路货,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将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雕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雕”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
2.作品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因作坊作业,创作人员不够多,尤其缺乏优秀人才,所以在产品款式的创新上很难有所突破。往往加工一些譬如观音、大肚佛、龙凤等比较传统的款式。缺乏艺术创造性,质量不高,大量的复制,使低劣、重复的作品充斥市场,使玉雕失去艺术价值。
3.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南阳政府每年都要举办“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但是仅仅利用一次节会宣传的力度还是很有限的,并且博览会中参展作品往往都是高端的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仅仅是饱饱眼福而已。
4.技术人员水平差次不齐
许多小作坊的技术人员在雕刻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仅仅依靠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虽然在当地有专业的培训学校,但基础稍差,在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坚持项目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玉雕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产业协同整合,开展玉雕主题旅游,加快实施玉雕产区总体规划和重点支撑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通过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实现各类要素集聚,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健全产业发展链条。
(二)加强玉雕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强势的品牌因为具有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所以坚持品牌带动,提升产业层次。针对玉雕产业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缺少高档精品的现状,我们应该倾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上水平。
根据“中华玉都”的总体定位,重点培育五大品牌。一是城市品牌。依托“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金字招牌,以玉雕产业核心区建设为依托,促进玉雕与城市建设、文化会展、影视演艺等产业结合,向外界展示南阳玉雕的独特魅力,把“中华玉都”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地域标识。二是企业品牌。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石佛寺镇玉雕公司、神圣公司、玉神公司、国际玉城、天下玉源、大师创意园等六大企业品牌,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带动玉雕产业发展。三是门店品牌。优选一批信誉度高、产品档次高、规范经营的门店,进行重点打造。四是名师品牌。通过利用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家、玉石雕刻大师的示范作用,与知名院校联姻,整合县内现有玉雕职教资源,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五是节会品牌。以“中国南阳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为平台,和高校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每年举行文化高峰论坛,打造节会品牌。
(三)坚持创意引领,加大文化注入
文化是灵魂,把先进的文化创意手段,集中运用到玉雕试验区建设和玉雕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好规划创意、品牌创意和宣传创意。在规划创意上,借助高层智力,加强对玉雕产业的深层次研究,制定玉雕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各项深度规划,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品牌创意上,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和县内工美大师、玉石雕刻大师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作室,推行创作人制度,研发精品力作,争创知名品牌。在宣传创意上,加强与央视、旅游卫视等权威媒体和各知名网站等新兴媒体合作,面向全国征集试验区宣传标识、设计方案和广告短片,全方位、多角度、高平台宣传推介南阳玉雕。
(四)强化人才培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是聘请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实战经验丰富的策划、创意、营销人才,成立专家顾问团,对玉雕产业发展跟踪指导;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策划师和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玉雕产业建设。三是抓紧筹建职教集团,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合作,设立玉雕相关专业,培育玉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支持县内有潜质的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培养本土高端人才。
(五)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作为特种工艺美术之一的玉石雕刻,则是中华文化缩影中的再浓缩。
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文化内涵最丰富、艺术成就最辉煌、经济附加值最高贵的特种工艺美术品,在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和宗教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玉雕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值;二是雕刻工艺价值;三是艺术价值。实际上这三个价值叠加,才构成一件玉器艺术品的全部价值。
玉器价值的三要素:玉石材料的完善利用(原材料价值);雕刻技能的精湛演绎(雕刻工艺价值);艺术神韵的巧妙传递(艺术价值)。
今天研究玉器价值的价值取向,提高对从玉石雕刻的商品向艺术品转换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玉器的艺术价值应该从玉雕大师的艺术地位、作品的艺术性、个性化创作、巧雕工艺的有效合理运用、作品艺术张力以及它在市场的占有率等方面得到体现。
在这当中还应关注其历史价值。例如明代的陆子冈,他是玉雕史上非常有名的雕刻大师,史册上有明确记载。也就是这位大师可以在中国的玉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那么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很高。
玉雕大师的雕刻风格,也是研究作品价值的重点。大师作品的个性化往往体现在玉雕艺术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所以,艺术价值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独特的风格,第二是市场的接受度,还有就是大师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所以,玉雕产品向玉雕艺术品的转换,实际上就是寻找大师价值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玉雕产品向玉雕艺术品的转变呢?首先玉雕艺术大师应该具备的一些条件。玉雕艺术大师,指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成就,社会公认、受到尊重的德高望重的人。他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知识;二是要有很好的为人之道;三是应该具有包容、教诲和提携精神。
艺术大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第二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第三是博学多才的艺术修养;第四是德艺双馨、为人师表;第五是传承能力;第六是创新能力。
艺术大师还应拥有三项基础。第一是空怀心态,要虚心好学。第二是为人谦和,善待他人。第三是不断地苦练内功、提高修养。
第二个方面是玉雕艺术品的价值。玉雕艺术品的价值首先表现在产品材料和雕刻工艺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是玉器设计的第一原则。玉雕和绘画、雕塑不一样,它往往受到原材料的限制,所以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作者要根据材料的实际状态创作构思具体的内容,由材料引发构思,先有材后有主题。第二是“因题取意”,要按照所确定的主题进行具体形象的创作。第三是“因意施艺”,遵循创意来决定雕刻的方法、雕刻的工序。要求运用恰到好处的工艺技法,大胆取舍、以少胜多,达到简洁而不单调,稳重而不呆板,生动而不烦琐;体现“天然形自然刀”的魅力,也就是说要求刀工精湛,自然。
在雕刻设计过程中,还应根据玉料特点,巧色的别具匠心设计,即是玉雕作品中的俏色应用,做到“一绝、二巧、三不花”,把那些瑕疵、斑点变成要表现的主题,变瑕为瑜。做到顺色立题、依形创意,注重巧形、巧色、巧纹路,合乎情理。设计理念上,做到“尊重是前提,少雕是要求,文化是根本,创作有思想”,这也符合玉雕界老师傅们“无绺不刻花”的教诲。
一件成功作品要求做到的是“形色相依,妙手天工;返璞归真,和谐统一”。例如,大师在白玉创作过程中得出了“两要三少”的经验心得。“两要”:就是要重视白玉材料的洁白和润美;要凸现白玉作品的圆润,造型简洁不扎手。“三少”就是:少支离破碎、少穿枝过梗和少玲珑剔透。
那么,如何提升大师的有效价值呢?
提升大师价值,有五大路径。一是博取一个好的名字;第二要有好的包装;第三是浓缩一个好卖点;第四是好服务,卖产品不如卖服务;第五是选取一套好的推广。
这“五好”,不仅仅说大师的名字好,对作品的取名也特别重要。
其实,一个好的名字是成功的一半。好名字可以使你的产品自己走路。曾经有一位大师的一件白玉作品,刻划了一位中年女士,坐在竹制的椅子上,很平淡的,旁边是一棵芭蕉树,女士手上捧着一只猫,大师给这件作品的名字取了一个“盼”字,就一个盼字把整个作品点活了。所以起名字很重要。
第二是包装,这里所指的包装是大概念的包装,而不是纯粹产品的包装。这里还有大师的形象包装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宣传等等。
一个好的卖点是作品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收藏者非买不可的理由,这个需要大师们努力去打造的。
第四是好的服务。现在很多大师的服务做得特别好,与众不同。不少大师把他们作品的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作品完成后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件玉雕作品。还有是这件作品诞生全过程的全记录。这种服务比其他的服务更容易见效。他实际上是将自己从原材料开始的构思过程、设计思想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讲给消费者听。
因此,好的推广路径就是将大师的价值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大师还要有自我完善意识。首先要注重于创新。创新是根本,创新是旧有元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玉雕的五维创意思维是题材、工艺、材料、造型和对象的五维元素。所以玉雕的五维开发、创意可能为大师的创新提供一个捷径。
其次要注重积累、善于总结。玉雕是积累性特别强的专业,玉雕技术是一门经验学科,要“做到老学到老”。
大师的自我完善还要注重在技艺特色上单点发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师的成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某一方面做出特色的会迅速成功,所以大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就是核心竞争力。要把机会和擅长两个叠加在一起,其中的叠加部分就是核心点,也就是核心价值。
第四是放大核心价值。放大核心价值有三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