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在莆田的发展可上溯到唐宋时期。唐朝时莆田就有很多寺庙,寺庙里有很多精致的石雕作品。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金刚力士等,并饰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当时的石雕艺术大都有严谨粗犷朴素的艺术风格。宋朝时莆田的寺塔石雕作品更多,雕艺更趋精美、细腻。到明代,古建筑、古墓等都出现更精巧的石雕作品,石牌坊上的人物形象、车马动态、花卉形状,云龙浮雕等,工艺更精美、风格更细腻,很受后代人广泛赞誉。清代的莆田石雕更是巧夺天工的佳作。
自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民间信仰的盛行,使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在各地日益昌盛。城乡各地遍布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寺庙宫殿,也相应出现了大量以宗教为题材的壁画、石雕,木雕、金银铜铸、泥塑等优秀作品。佛教以深奥的道义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块光彩夺目的瑰丽珍宝,而莆田的石雕传统工艺也正是与佛教及妈祖文化的传播同兴衰。悠久历史长河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古迹,拥有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为艺人们制作石雕传统人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莆田作为中国的“石雕之乡”,凭借着本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雕刻技术,通过塑造栩栩如生、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与感情,套用石雕界前辈的话说就是“注重神韵、讲求适形、精雕细琢、善于线描,不拘一法、题词丰富,巨细应手”的七大艺术风格。莆田的石雕艺术家们善于博取各家之长,又结合本土特点,不断尝试创新,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石雕艺术。
莆田石雕发展到现在,使用的石材种类繁多,如花岗岩、砂岩,青石,汉白玉等,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因材施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让莆田的传统石雕工艺在雕刻领域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
我从事玉石雕刻艺术已有20余年,列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佛像雕刻中的观音题材更是情有独钟。从各地的石窟寺庙的观音造型到各种民间艺术雕塑以及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卷,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观音形象超凡脱俗,圣洁神秘。在观音雕塑中,汉白玉的运用尤为突出。汉白玉因其通体洁白,质地纯净,给人一尘不染的美感,浑然天成的气质与观音形象甚是相配。
观音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怎么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观音造像讲究雕琢工艺精湛细腻,刀法线条既含蓄又刚劲,人物肌圆骨润,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因此怎样因材施艺、取长补短、巧加雕琢就成为观音创作成败的关键。就我的《坐鳌观音》而言,从初期的选材、构思阶段到后来的创作过程,始终把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贯穿其中。传说古时东南海域出没一物,龙头,龟身、鱼尾,甲壳金烂烂,体态硕大,蛮力无穷能喷射水柱,人称鳌鱼或金鳌。它常兴风作浪,颠覆渔舟,淹没村舍,吞食人畜。观音获讯,慈悲大发,前去除害。她备下绢索,将手中所持柳枝削成九个倒刺金钩,挂在绢索一端,置入泥人腹中。金鳌又至作乱,见一女子迎它款款而来,喷水柱击她不倒,涌海浪淹她不没,怒而张口扑咬,观音乘势将泥人抛入鳌口,被囫囵吞下,泥人入鳌腹即化,观音牵动绢索,怪物被九枚金钩扎住五脏,疼痛难忍,愿伏罪,观音遂踏鳌而去。《坐鳌观音》呈现了己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观音发鬓高绾、披戴巾兜天衣,一手抚鳌,一手持瓶,带着芸芸众生的寄托,承载着善男信女的美好心愿坐鳖而去的情形。作品整体气度上怡然大方,于深沉坚毅中透出超凡睿智的神韵,而汉白玉的材质更衬出观音超脱于三界,纯净无暇的品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甄龙友题《观音像》。把观音作为“西方美人”,说明观音已从定德之像转变为美女观音,是将天国的神降至人间来,艺术家赋予她更多的人间气味和美感。我的《如意观音》就是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如意观音》以立式呈现,做“S”型的扭曲,腰肢柔软,身体修长,侧身向外,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以及她多姿妩媚的神韵,高雅、秀眉、长目、巧鼻、小嘴、笑而不露,脸部丰润而尊容和善,其慈悲、救苦的内在心灵和外形美达到高度统一。
观音信仰在民间历久不衰,那些信众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其实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而雕刻这门艺术也是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的直接表现是对佛理禅意的真情流露。
【论文关键词】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现状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概况
南阳地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产地,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全镇22个自然村,玉雕专业村就有14个,人事产供销的人员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八千余人,年产销玉雕各类工艺品一千三百多万件。1995年南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产品不仅有中低档的大路货,还有精雕细琢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40余件精品先后获得部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石佛寺镇上有各类玉雕经销店、摊位近四千个,日均客流量万人以上,日交易额约一百五十万元左右,另有庞大的销售大军常年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石佛寺的玉雕商遍布各个城市的珠宝玉雕市场,大批玉雕还进入久负盛名的广交会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散户加工,难以形成品牌
现今,玉雕加工门槛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有几个技术工人,就可以进行玉雕加工。再者,玉雕加工的利润很高,加上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为玉雕加工产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使得大部分生产商品牌意识淡薄。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小作坊式的进行加工中低档的大路货,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将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雕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雕”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
2.作品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因作坊作业,创作人员不够多,尤其缺乏优秀人才,所以在产品款式的创新上很难有所突破。往往加工一些譬如观音、大肚佛、龙凤等比较传统的款式。缺乏艺术创造性,质量不高,大量的复制,使低劣、重复的作品充斥市场,使玉雕失去艺术价值。
3.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南阳政府每年都要举办“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但是仅仅利用一次节会宣传的力度还是很有限的,并且博览会中参展作品往往都是高端的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仅仅是饱饱眼福而已。
4.技术人员水平差次不齐
许多小作坊的技术人员在雕刻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仅仅依靠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虽然在当地有专业的培训学校,但基础稍差,在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坚持项目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玉雕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产业协同整合,开展玉雕主题旅游,加快实施玉雕产区总体规划和重点支撑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通过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实现各类要素集聚,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健全产业发展链条。
(二)加强玉雕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强势的品牌因为具有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所以坚持品牌带动,提升产业层次。针对玉雕产业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缺少高档精品的现状,我们应该倾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上水平。
根据“中华玉都”的总体定位,重点培育五大品牌。一是城市品牌。依托“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金字招牌,以玉雕产业核心区建设为依托,促进玉雕与城市建设、文化会展、影视演艺等产业结合,向外界展示南阳玉雕的独特魅力,把“中华玉都”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地域标识。二是企业品牌。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石佛寺镇玉雕公司、神圣公司、玉神公司、国际玉城、天下玉源、大师创意园等六大企业品牌,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带动玉雕产业发展。三是门店品牌。优选一批信誉度高、产品档次高、规范经营的门店,进行重点打造。四是名师品牌。通过利用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家、玉石雕刻大师的示范作用,与知名院校联姻,整合县内现有玉雕职教资源,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五是节会品牌。以“中国南阳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为平台,和高校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每年举行文化高峰论坛,打造节会品牌。
(三)坚持创意引领,加大文化注入
文化是灵魂,把先进的文化创意手段,集中运用到玉雕试验区建设和玉雕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好规划创意、品牌创意和宣传创意。在规划创意上,借助高层智力,加强对玉雕产业的深层次研究,制定玉雕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各项深度规划,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品牌创意上,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和县内工美大师、玉石雕刻大师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作室,推行创作人制度,研发精品力作,争创知名品牌。在宣传创意上,加强与央视、旅游卫视等权威媒体和各知名网站等新兴媒体合作,面向全国征集试验区宣传标识、设计方案和广告短片,全方位、多角度、高平台宣传推介南阳玉雕。
(四)强化人才培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是聘请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实战经验丰富的策划、创意、营销人才,成立专家顾问团,对玉雕产业发展跟踪指导;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策划师和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玉雕产业建设。三是抓紧筹建职教集团,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合作,设立玉雕相关专业,培育玉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支持县内有潜质的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培养本土高端人才。
(五)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在野生动物的创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情和景,构思和构图的相互作用与对接,是艺术家创作中应当用心思索的重点。由于这一创作课题富有挑战性,想像空间很大,艺术家可以透过对生活、人文等等的认识,隐喻特定的理念、思维,植入拟人化的元素,用野生动物的艺术形态去发展一种精神,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享受、艺术感染和美好联想。
有造诣的艺术家契而不倦地凝聚生活体验中积累的理想“美”因素,并不遗余力地把它熔铸到创作构思构图中去。生活和自然界中上文万事万物,包括野生动物无不具备了各自独特的“美”的特征:比如虎的威武,狮的雄壮,熊的沉稳,鹰的潇洒,牛的憨厚,马的英俊等等,创作中雕刻家需要抓住特定表现对象的特征,运用造型技巧把野生动物身上的个性美充分呈现给人们。
野生动物玉雕的造型构图,在经营位置、布局章法上可以有不同选择: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倒悬结构,倾象性结构,铺展性结构,铺展型结构,圆雕型结构,浅浮雕结构,深透雕结构等等。但任何都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图1)。
利用一切偶然效果,抓住自然材料组合中创造的出其不意的美感,寻找相应配景来烘托和展现主题,这是雕刻家在创作主题和构思方案确定后,也是整个创作设计环节中一个不可忽视部分。创作设想可以在设计稿上初步完成,也可以在主体雕件完成后,寻觅不同形状、质感、皴纹、尺寸、颜色的自然原石,通过雕件和实材作比对来找到匹配的陪景底座。雕刻家经常会惊喜地发现,实材比对的再创作有时会擦出灵感的火花。在实材摹似推演中,酝酿已久的设计因为偶然发现,而使原来朦胧不定的想法产生裂变,这种“二次补充创作法”是纸上谈兵或凭空想象所得不到的。这种收获似乎出于意外,但其实是取材自然,求其神韵,这种意外其实寓于情理之中(图2)。
二、雕刻与工具的使用
“材美、工巧、艺高”是玉雕艺术的三个支撑点。行谚云:三分工具,三分材料,四分手艺,指的是发挥雕刻家才艺,依靠人的能动性,灵活运用工具,用各种恰当的技艺手法在特定材料上施艺。工具和材料是固定的,而人是灵活的,雕刻家可以娴熟地操作不同用途的工具,随心所欲地用锯片切割,用小锯和平铊压层次,用金刚钻打洞,用铊钻掏膛,用细钻]线,用细]钻做弯势。用现代的软轴机、快速玉雕机,不但可以做出传统磨具制作的感觉,而且优越的现代先进工具,解决了原始简陋工具的很多局限,使玉雕制作“如虎添翼”,在发挥玉雕工艺技巧上更趋向精致。
玉石雕刻常用机器设备有切料机、粗形切割机、粗坯机、钻头细坯电钻、薄片锯、水沙轮机、磨砂纸机、软轴机、抛光机、钻孔机,上述机器配合相应的金刚粉锯片、磨具,运转时和水同时工作可以有效地切割相当坚硬的石材料。雕刻工艺带有很强的技术性,技巧性,专业性,琢玉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玉的材质、掌握玉的性能,而且也要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机器工具使用功能,把工具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充分发挥加碧材料的可雕性,表现雕刻家想象中的形象,更好地呈现玉石美丽的特征。
充分发挥加碧材料可雕性。不仅包括了掌握一般相料、用料方法,还包括了善于运用相应工具:灵活自如地抓大形,压层次,先整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刻划细节,进而整体调整,这是玉石雕刻成型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雕刻流程中每个工序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不同功能,不同用途,不同尺寸,相应机器和工具的综合使用,是雕刻过程中连环交叉运用的技术手段。
三、应料制宜与因材施艺
应料设计与随机应变是表现材料的重要手段。由于加碧玉石纤维体结构,以及在其溶解吸收诸矿物原素的造玉过程中,因大气压正向和逆向的作用,使得加碧表面会隐现水纹、花斑,呈现尚未完全被吸收的黑点、白点、绿点或金点。当一块玉料被切开后,上述玉料自然纹理基本展现眼前,雕刻家此时需要根据玉料色块、纹理、裂缝、斑痕、黑点等,作统筹考虑,应料制宜,因材施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玉材,最合理地避开瑕疵,最巧妙地施以俏色,把用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设计转化为有利因素。材料是固定不变的,但设计者的用料方案是可以合情合理作出适度调整的,有的甚至容许作重大变动,目的是为了充分地把玉色最美丽的一面呈现在正面醒目位置,这是玉雕之所以不同于其它雕刻如牙雕、木雕或陶塑的特点。
应料设计可以按材落料,也可以套裁落料,由于玉石材料的多变性,要求设计意图同用料方案的密切对应,有时一分一毫的疏忽大意,也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尴尬。因此应料设计除了考验设计者技术层面的专业经验,而且也在检验设计者处理危机的能力。由于有些加碧的纹理自然流动不完全均一,所以设计意向中的大概形块可以在玉料上套用,也可以直接在玉料上应材设计。玉雕作品的立体效果是要起多面观赏的效果,裁料过程中也需要对雕件不同的立体面作前瞻性考虑,仅仅照顾正面效果是不全面的,裁料时也需要兼顾到雕件的另外几个面。玉雕从落料到雕刻的全过程一直充满变数和挑战性,在步步深化进程中随时会出现情理之内甚至情理之外的问题,雕刻家最大的本领就要胸有大局,以天然的玉石作媒材,用减法技巧步步深入,步步为营,遇到危机,勇于面对,随机应变,在雕刻过程中把意想中的形象从无到有地在玉石上呈现出来。
四、雕刻工艺流程
玉雕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设计、选料、切割、粗坯、细坯、打磨、抛光、浸蜡、配座、组装、等工序。它需要综合运用玉雕中的切、割、锯、凿、钻、缕、掏、括、拼、磨、抛、装等技巧和各种处理手法,以表现不同形象的最佳效果。
玉雕制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要点:切割的要求,形的处理,轮廓的形成、造型的表现,打磨的方式,组合装配等。各个工序之间环环紧扣、相互交融:设计选料是出坯定造型的重要一环,首先对作品所表现内容以应料设计,确定用料最佳方案,这包括玉石的选料、配料、落料和合理套裁。玉石材料本身非常珍贵,所以雕刻家、设计师对玉料的长短、大小、形状、石纹走向,都需要充分了解,了然于心,然后才进入应料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寸的原材料。动刀之前,对原料物质、形态定位、进刀顺序、和造型的构成,需要有统筹考虑,成竹在胸才能进入切割和划线程序。
玉雕制作基本步骤:
A选料,首先择定符合设计意图的玉料。色泽、质地、纹理、尺寸、厚薄、形状需要综合考虑。意向中的雕件大小、厚薄容纳于材料之内,斑疤、裂痕、瑕疵都则排除于雕件之外。
B直线切割,按照划线位置直线切割,逐步接近轮廓形体。
C曲线去料,整体接近形体。(可以用激光、水刀、金刚钻和锯排刀除料。)
D立体打坯,由方到圆确定形体、层次、动态、比例等。
E摩沙纸,精加工表面装饰效果,整理制作粗坯时留下的痕迹。
F抛光,光泽处理。(高光型,中亚光型不同选择。)
G浸蜡,均匀玉色,增加滋润效果。
H配坐,选择适当形状、尺度、玉色、材料作主体陪衬或背景
I装配,把主体雕件、陪衬或背景、底坐及配件双向钻洞按钉、粘胶水装配成型。
五、玉雕中的对比处理手法
对比手法是一种利用视觉上的反差对立造成的失衡错觉,进行阴阳对立、双方互补的造型方式和技巧。通常雕刻家用这种手法来比较形态和程度的差别,为创作服务。玉雕中实体或虚体的线和面、主和次、繁和简、实和虚、疏和密、粗和细、动感和静态的对比处理手法经常被雕刻家反复运用在同一件作品中。两个或多个不同东西放在一起时,一物的形态、质感、视觉感受在对比中形成鲜明差别,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异同现象,相互间彼此衬托,并加强各自的存在感。北美玉雕的对比手法还运用在雕刻形式上,形态刻划准确到位,表面处理光泽,与粗糙带纹的陪衬物互相衬映,形成粗细对比,精拙反差,能很好地显示出玉石自身的质地美,极富审美情趣(图3)。
变化统一是对比中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手法,将野生动物依构思所需,夸大一样东西和缩小一样东西,使其形成变化的二个个体,在艺术处理上又特意用动物之间的一些联系体将它们尽量统一成一个整体。譬如一件表现母子魁熊的雕刻,在母熊硕大魁悟的形体旁,雕置一只活泼动感的幼熊,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熊沉稳,小熊灵动,这一对比组合体,以生动的形象,将一种变化统一的形成一览无遗地展示于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譬如一件表现三文鱼和陪景对比的雕件,二组海蓝随着海潮缓缓波动,柔软的草叶婉转折叠,似水如波地悠然摆动,衬托着三文鱼在海中生动游弋的姿态,作品意雕置了二块墩实的海石,一静一动,一粗一细在衬映中营造了此地无水似有水的感觉。虽然雕件反映的仅仅是大海的一个小小视角,但海水波动时,如此“动和静”对比中产生的环境真实感,把一对三文鱼在水中的动感,海的蓬勃生机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变化统一也体现在对比中联系,适当的联系又使之成为默契的组合。再譬如,一对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特征的魁熊动物在比对中形成差异,一雌一雄,一豪放,一沉稳,作品中它们同时向前行走,前者大步流星,回首顾盼,后者慢步细走,二熊眼神对接。虽然彼此对比中形成鲜明差异,但二者在作品中的顾盼和呼应,不但增添生动感,而且相互联系的艺术处理使变化取得了协调(图4)。
六、洗练与概括
玉雕作品的深入表现与细节刻划,并不等同于工艺技巧的堆积或重复,它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造型到形象,去粗取精、渐进深化的过程。提练是纯化形态的一种手段,省略局部细节,意在加强整体表现。外形提练着眼外部轮廓,夸张特征,强调形象整体性,使形象鲜明醒目。提练一种形
体往往是较难的,如果发挥得当,这种艺术提练往往是最能突显加拿大碧玉朴素的原始美态。但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变得空洞呆扳。因此玉雕中洗练与概括的艺术处理,务必要掌握好形的结构、比例、骨子和形象美。与此同时,提练也需取舍和加工,夸张是加工的一个手段,为了突出和加强特定物象个性特征,局部夸张,整体夸张,或适形夸张,舍弃细碎小节,强调某部分特征,无疑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作品感染力。
加拿大玉雕具有造型洗练、形体概括、线面简约的特征,把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动感曲线,皮肉质感,尤其是特定结构,关切要点,用精准到位的雕刻语言表现了出来,简洁明了,手法简约,精练扼要。这一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复杂东西简单化,繁文缛节精练化,虚拟了从次细节,突显了主体部分,把作者想要表达特定对象的特征、尤其是主题和神韵意境鲜明醒目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譬如,常规题材中的魁熊(图5)、白头鹰,虽不见眼睛,却让人感觉它炯炯有神,虽不见皮毛,却有淋漓尽致的神似。由此可见,简约的造型手法,洗练的雕刻形式同样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反映出简洁朴素的原生美态。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件让人过目不忘的玉石雕刻,常以它清新的立意、独特的造型、滋润的玉质、生动的形态等视觉形式给人愉悦的观感。所以原始的美往往是简单朴实的,同时也是富有品味、时尚和美好的。
七、写实与夸张
写实与夸张是表现野生动物玉雕中经常结合使用的手法,写实就是形似、物象,夸张就是夸大特定对象整体或局部的特征。写实和夸张恰当运用,有助于表现对象,在概括提练中获得更加真实、鲜活的美感。
雕刻形式构成的造型是无声的“雕刻语言”,雕作中不仅有诗一般、亦有近乎于音乐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韵律美的享受。“气韵生动”是雕刻家在创作中历来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的因素,气息近乎品格,往往与雕刻家的人格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融合一致,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纯正不凡的气息,健康向上的力量。正因为西方玉雕在造型格局上强调了主体鲜明醒目,毫无遮拦,它既不同于浮雕只注重正面效果,也区别于绘画摄影可以做虚实处理。因此,作为三维立体的雕刻,在表现形象的形体特征、比例结构、外表质感,尤其是表现传达心灵活动的眼睛和肢体语言,都务必处处精致准确,由基本的具象入门,进而追求气韵生动和传神入化之境。
八、配景与整体
加拿大野生动物玉雕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让清晰的主题出现在粗犷疏松的背景上。首先它清晰的主题是用一种结构精简洗练的形式出现,舍去任何锁碎的肌理和无关紧要的细节。它的配景也是在形式到风格上以主次相互匹配的形式对接。
北美玉雕完全不同于东方传统,东方以大比例的工艺技巧表现配景,而加拿大玉雕特点是“以玉衬玉”,用粗拙的原石衬托光泽的雕件。这种可以产生“美感”的,或创造一种境界和感觉的陪衬背景,都是为主体意象服务的。在作品整体中它为主体的存在点明环境、产生氛围,起着基石的作用。所以,运用这一手法配景,不仅担当着烘托的角色,而且也是表现整体内容和形式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玉雕作品如同大自然环境的浓缩体,雕件虽然小,但艺术家追求的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从一个瞬间、一个局部、一个视角,让人去感受大自然气息和野生动物。北美野生动物总是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加拿大玉雕处理配景的一个精妙手法,就是原汁原味地用自然的材料来展现自然本来面目。如表现动物在崇山峻岭,就用坚硬凌厉的玉石做底坐;如表现动物在冰山雪地,就用酷似冰块的阿拉巴斯特白石做基石;如表现海洋动物时,就用看上去如同海礁的玉石做陪衬;如表现高山峡谷间翱翔的飞禽,就选择类似山峰石壁形状的原石来陪托飞鸟风动的飞姿。这种与雕刻内容联系的配景不是信手拈来的附属品,而是需要反复推敲,在色质、形状、比例、位置、布局、构图等方面经过缜密艺术思考。所以配景的功能不仅是雕件整体的补充,它在形式上服务于雕件主体内容,而且配景所营造出来的自然空间和环境氛围,也是作为突显主体不可分割的组合体、延伸体。
加拿大野生动物玉雕原始坯料底座与雕件成品是两个完全不同感观的物体,光泽的主体雕件与粗糙带纹的陪衬物、底座部分互相衬映,形成粗细对比和反差,这不仅很好地显示玉石自身的质地美,而且概括洗练的主体部分会在衬映中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自然协调,具有朴素的审美情趣。其实,这种偏向于原始状态的艺术处理方法,不仅仅只是为了表现玉石自然润泽和坚硬凌厉的材质特征,这种配景特有的“触摸感”、“原始美态”中阐发的天然属性,其实也是和西方人对野性粗犷、遒劲坚硬的先天性偏爱有着内在的联系。玉雕配景与整体效果可以是多样性的,有的偏向仿真写实,有的抽象写意,有的细致入微,有的粗犷洗练,不同的风格和表现会给人不同的观感,但同一件作品中的主体部分和陪景部分,要有自然的衔接和统一的整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