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西部”,何为“西部散文”?“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包括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重庆12个省市自治区。而文学界对“西部”文学边界的勘定始终处于游移状态。学者余斌认为西部为“甘、宁、青、新、藏五省区,其自然标志为黄河的第一个南北走向段和川西走廊”;肖云儒认为西部指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部和陕西西部等相对于我国中部和东部而言经济落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广大地区;作家史小溪把西部限定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及陕西西北部、内蒙中西部一带。我的理解,西部应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相对于“东部”而提出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的概念。没有“东部”,何来“西部”的概念?西部散文同样亦然。
与“东部”比,“西部”有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特点。从地域的角度上讲,西部地区有辽阔、厚重的黄土高原,有巍峨的昆仑山、天山、祁连山、贺兰山、秦岭,有令人神往的草原,也有茫茫戈壁与沙漠,还有黄河、长江与青海湖、博纳斯湖等江河湖泊……西部雄浑壮丽、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色,与多样性的地理地貌,在环境的艰难性上表现出严酷的一面,同时也在审美特性表现出苍凉、厚重、辽阔、力量甚至神性的一面。从文化的角度上讲,西部地区拥有我国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状态。西部各民族在此长期融合,形成了源渊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浓郁的民风民情,以及纯朴、真诚、坚忍不拔的生命个性。当然,从经济的角度上看,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才稀缺等原因,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经济上的不发达状态,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落后的代名词。而“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丰饶的能源资源,又让西部人扬眉吐气,挺直腰杆。
以真实地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为基本特点的“西部散文”,要强手如云的中国文坛中找到自己的合法性位置,一定会“扬长避短”,在表现西部地区独特的山川景物与瑰丽的地域文化特色之时,借以反抗商业社会所渗透的世俗与铜臭。如同《中国西部散文精选》主编史小溪先生所言的那样:西部散文是“遗留胎气的散文,贲张血性的散文”。西部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普遍追求那种大气和恢弘、苍健而厚重的文体风格,骨子里迸发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西部散文作家的人群非常庞大。有老一代散文作家李若冰、许淇、流沙河、刘成章、王宗仁、杨闻宇、汤世杰、淡墨、朱奇、徐成淼等人;有当代西部实力派散文家贾平凹、周涛、刘亮程、史小溪、高建群、马丽华、裘山山、尚贵荣、马步升、于坚、朱鸿、孤岛、雷平阳、叶舟、杨天林、周闻道、杨献平等人;也有祁建青、铁穆尔、唯色、海泉、斯日古楞、叶尔克西、野鹰、拉木嘎土萨、姚胜祥、阿舍等蒙、回、藏、维、彝、苗、侗、土、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散文家;还有更年轻的王族、刘志成、余继聪、陈洪金、卢一萍、凌仕江、曹建川等人。如果说老一代西部散文作家以表现西部自然景观、西部奇异的文化魅力而取胜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西部散文作家,则更专注于西部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就文本而言,西部散文的精神追求较为强悍,往往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当下的消费文化社会环境中,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世俗与浮躁。按照法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消费时代的文人为生计而忙碌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加入文化工业的行列,加入专栏作家、广告人、通俗文艺生产、出卖影视剧本、撰写流行的歌词等热门市场中的文学交易中(博德莱尔所言的“为钱而干的缪斯”)、“这些作品轻松自如的描写风格,投合在柏油马路上拾拣花草的游手好闲者的风格”。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较为普遍。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西部散文作家们在物欲横流中的“穷且益坚”,拒绝世俗的诱惑,双脚站立在泥土之中,用人文情怀来关注社会底层,用笔张扬原始自然生命力,来传达坚守良知的道德追求。应该说,西部散文作家的泥土根性更直接,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自觉的“接地气”行为,无需任何行政命令。西部散文因展示自我生命精神,而具有高洁的气质。如同我国当代著名散文评论家范培松先生所言,西部散文具有“超凡的脱俗和纯净”。
从美学品格上看,西部散文拥有“大的器质”的美学特征。一是,表现在题材的“超世俗性”特征。西部地区的自然物象,能够一次次打动和激发起散文作家们的情感,引发审美与创作,其关键之点在于它能够充分地暗合作者的精神气质,传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因此,西部地区典型的自然物象,某种意义上就是西部作家心灵世界写照,就是西部人精神风貌的象征物。二是,西部散文的文本中传达出西部人特有的沉厚、健朗的精神风貌。西部散文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大都善于抓住特定地域的物象与风情,传达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散文创作;诗意表达;《五味巷》
在古典文学里,散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指那些韵律不正,句法不齐的文章。在现代文学中,散文依旧是一种形式松散,内容轻便的文体。现代散文在取材、手法、形式上几乎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它们不需要学究式的高谈宏论,而更加接近于一种闲谈式的漫话家常。因而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散文易学,似乎凡能执笔为文者,皆能作散文;然而散文却难工,看似自由的文字背后又蕴含着自然的精致与优美。“唯其容易写,所以不容易写好。唯其很自由,所以结果往往变成不自由。”不如小说有完整的结构和跌宕的情节;不像诗歌有强烈的情感和均齐的节奏;不比戏剧有激烈的冲突和丰满的人物,平淡如水的散文想要拥有随物赋形的魅力和别样生辉的光彩就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与内容的表达。
“作诗如作文”的口号为新诗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原本呆板滞重的诗体在散文的无拘无束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从而开创一代诗风。新诗能在散文中解放形式,那么散文是否能在诗歌中凝练表达?散文虽以“散”字当头,却要求形散而神聚。想要“形神合一”,就需要在绝对的自由中多几分“约束”。现代散文大家杨朔,他虽不是诗人却有如下的见解:“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在写作中“寻求诗的意境”,这似乎就是散文在诗歌中找到的凝练表达的答案。
当然,“当诗一样写”并不就是写诗。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会本能地拒绝太过工丽的修饰,而留下它天生的纯厚与自然。此处我们所讲的“当诗一样写”其实是提倡要有一种写诗的态度:要用诗人的眼光去打量生活;要用诗歌的语言去锤炼文笔;要用诗歌的意境去提升境界;要用诗意的情感去贯穿创作。散文的文字容易在自由的流淌中找不到方向,然而经过了诗意的凝练,文字自会在浑然天成间演奏出美妙的交响。
在当代的散文名篇当中,有很多都是“当诗一样写”,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纸上的生活见出人生的诗意。在古城西安有一条默默无闻的巷子,虽然每天都演绎着平凡的生活片段,但在作家的笔下就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下面就用贾平凹的散文《五味巷》来具体分析如何将散文当诗一样来写。
文章描写的是古城西安的一条短巷,以及巷子里人们的生活情景。作者并没有将视角聚焦到一个人物,一个家庭的生活故事,而是发散到巷子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自然事物的变化,去描绘一幅生活的群像。在这里,春天看柳,夏夜纳凉,秋日湿潮,寒冬喜雪。每家每户家长里短,虽各有矛盾但又都能和谐统一。平凡的生活图景融入自然的四季交替,体味出别样的人间冷暖。作者在这种舍弃个别而关注一般的过程中,发现到的竟是生活的甜和人生的美。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凝练的过程,那些“浓得化不开”的诗句折射的是诗人所发现的生活真实。散文的写作虽不需要如诗歌般精炼,但也需历经一番淘洗。做到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最具生活真实的片段。五味巷里自然的变换和生活的吵闹在繁杂之中却创生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而这一种永恒而稳定的生命状态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透视那些飞扬的个体找寻到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搏动与安稳。
散文的语言清淡自然,有别于诗歌而自有一番韵味。但是这一层韵味的悠长又需要犹如做诗一般的锤炼,寻求一种浓与淡,文与质之间的平衡。《五味巷》的文字出脱于一种口语化的淳朴,在文字自有的节奏中排列出自然的韵律,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文章句式或参差,或对仗,“一句连一句,一节跟一节,而又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描绘自然,写人状物又都采取的是传统艺术的那种流通的,充盈着主观艺术气韵的传神写照的方法,撷取作者感受到的事物精髓,运以写意传神的笔致,给以迁想妙得的表现。”因此,作品中虽没有出现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景象,但是在作者语言的声色点染中栩栩如生,历历若绘。正如写小巷的春天,远远的望去一巷的黄绿,但近看那柳枝,却又不见一片绿叶。随着一声“春来了”,黄绿的色彩又弥漫在巷中。若隐若现的春意在朴素的文字中显示出惊人的优美,字里行间,语言竟流动起来,流淌过自然的春秋冬夏,也倒影下世间的人生百态。诗歌的语言空灵跳荡,散文的语言鲜活灵动,而其中的灵气与动感就需要一种诗意的锤炼。
散文的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虽然如《易经》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散文家对日常生活的品味和感悟,也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由品味生活到悟道人生,作家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把握人生的真谛,表现诗意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一个诗化生活的过程。“一叶落知天下秋”,诗人能以一片落叶写天下黄花,散文家也能在秋风萧瑟的景象中体味春去秋来,二者共同的指向都是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诗歌以“意”画“象”,境界全出;散文以“象”写“意”,相隔一层。因此,对于人生的意境表达,散文就需要一种提炼与升华。五味巷的生活简单而平凡,没有高干入住,也缺少车马的喧嚣,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堪称古城一景。不如高楼现代,也没有大院的繁华,在狭小的木楼里却能“香甜一个家庭”。经济上困难,生活上艰辛,但邻里和睦,夫妻和谐。看似平淡的生活却五昧杂成,就像是分部在小巷两头的五间小店,品尝了巷口的酸咸苦辣,才能回味巷尾的甜味悠长。一路走来,已是品尝了人生五味。贾平凹对五味巷生活的描写,渗透了他对人生的悟道。小巷中的人情风物无不透露出一种凡俗的人生情态,但正是这种平凡才散发着一种宁静淡薄,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困苦,长留于心的依旧是人生的美好与甘甜。它不同于《秦腔》里所表现出的大悲大喜,大苦大乐的人生情态,但却殊途同归于天地间消逝后的宁静与那一丝一缕的永恒。
朱金华
这是一个不眠的夜晚。躺在圣地怀抱,任思绪飞翔。
杨家岭——革命的摇篮,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追求自由不屈不挠的象征,血液里流淌着崇敬与幻想,几多回梦境中相遇,今日谋面,怎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石坝下一片绿,是生长正旺的一园青菜。七十年前,毛泽东主席曾经种植过的这块儿园地,依旧充满生机。眼前浮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这方热土躬耕,播撒希望,《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一行行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文字在岁月里流淌,涌向远方。
绿树掩映,窑洞低矮潮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战斗的地方,桌子椅子瓷缸油布伞,马灯还在放射明亮的光,点燃中华民族解放独立自强燎原之火,陋室里成长智慧,简朴中诞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