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概念;定位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公园类型,虽然近年的建设实践快速升温,但其概念仍然模糊。为了防止因对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理解差异而对其规划、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界定。
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及定位分析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发型的公园。上述表述均较为模糊,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1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属性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作为一种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别于其他生态的是:以人为核心,高度人工化,因自身是不完善的系统而对外部有强烈依赖性,有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驱动力和存在的必要性都是以特定城市为依托的,这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偏远山野的森林公园。由于城市森林公园较其他森林区域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在设计目标、基地选址、空间模式、管理模式等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与城市的距离是衡量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城市紧密嵌合,被城市生态系统所依赖是最紧密的关系;处于较短的经济距离范围内,一方面通过在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里与城市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以市民为主要客源市而服务城市,这种关系也会影响到城市森林公园的城市属性。还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心理主观乐意的出行,能容忍的时间更长一些,以游憩为目的的出行。城市居民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经济水平等影响。综合考虑成功案例及游客游憩行为及生理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离城市应不超过1小时经济距离较为恰当,即城市森林公园应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这也能符合我国国情和地区发展规划。
1.2体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
城市森林公园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生态过程得以持续的关节点;它也可能是某特下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的接力者,是其物流、能流的主要接纳和提供者。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特性表现为物种地带性分布明显,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处于自我维持的状态。经过多年的林业科学研究,我国各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基本已经明确,这有助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景观建设目标的确定。大众可直观感受到城市森林公园的自然特征一般应有:外来物种少,以乡土树种和乡土灌木、草本构成植物群落;树木占据优势即树木在植物群落中具有最高优势度;植物种类多,且有明显的成层结构,通常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湿度能被明显地感知到与外界不同;较容易找到多种昆虫,较容易发现哺乳类、鸟类等动物;一般不同厚度的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容易找到菌类植物等等。
1.3具有公园的基本属性
在为公众亲近自然,在森林环境中休息娱乐提供必需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必将运用一些传统的园林建设手法和成功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景观设计、景点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的挖掘、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使用价值。
2.城市森林公园的定位
2.1城市森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森林公园主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城市市政区范围内,利用原公共绿地改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二是处于郊区,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在我国,这一范围包括了建设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辖范围。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很难满足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正常生态效益对规模的下限要求,城市森林公园多利用属林业部门管辖土地及森林景观资源。林业部门应该发挥森林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优势,同时选择性吸取建设部门造园及公园管理理论、技术及经验,避免城市园林在森林公园里的简单翻版,理顺管理机制,系统性推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协调林业、建设、交通、规划等部门关系,并及早确定林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2在不同公园体系中所处位置
北京在实践中按性质将公园分为历史名园、古迹保护公园、文化主体公园、现代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5类,其中现代城市公园类和社区公园类均包含有森林公园。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5大类,城市森林公园依据其功能应属于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属于“其他绿地”类。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急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城市森林公园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林业、森林走进城市以法律依据。
2.3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森林公园往往超越了城市建设范围,且不断超出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用地性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大部分是城市郊有林地、林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少量涉及结构性调整的耕地、园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预测是对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的考验,是城乡统筹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及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游憩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促进。
关键词:深圳观澜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一、森林公园的发展
森林公园(forestpark)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可见,开辟森林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随着各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对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城区边缘或近郊区的自然景观的减少甚至破坏,因而为了保护自然风景
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森林公园来加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将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
森林公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游的盛行、改善城市气候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郊野区域自身生态恢复和城市自身建设的需要。它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区、城市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一起构成整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森林是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构成者,获得稳定而优美的森林景观是建设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深圳观澜森林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石岩、龙华、观澜四街道交汇处,观澜森林公园处于茂密的森林和河湖环绕的大自然环抱中,生物资源是森林公园最具有特色的资源。笔者本着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的思想,依据现代林业理论和森林美学理论,并按照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的原则,分析深圳观澜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规划技术要点
1基本规划原则
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是自然的环境,要求规划建设的景观是自然的景观,即使是人工景观也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因而,观澜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原则是“保护为主、自然、以人为本”。
1.1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必须采取谨慎的、保守的森林生态恢复和保育措施,维持现有自然资源、生物群落及物种的自然状态,保护好现有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复森林的顶级群落,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状况为主,突出观澜森林公园在城市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突出自然资源的景观特色原则
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依托,基于现有的景观特色,将生物资源、水库风光、山林景观优势统一,提炼最纯粹的森林环境,同时,尽量维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减少土方工程建设,对于原有交通道对森林景观的破坏宜适当进行修复,为游客提供一个自然的、原生态的游憩场所。
1.3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旅游体验的原则
森林公园为游客提供了森林游憩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游客利用这些空间和设施以获得各种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森林游憩的目标。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服务,在尊重森林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要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能在旅游活动中得到良好的体验。要为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类型和特殊群体的游客考虑,如游览道路的长短、形式和难易度,无障碍设计,休息点的设置,旅游安全设施等,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
2规划理念
观澜森林公园地形较为复杂,区内山环水抱,犁头山、龙眼山等丘陵连绵不断;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鹅颈、茜坑这两座较大的水库外,另还有大水坑、石凹水库等大大小小十多个水库点缀其中。根据公园现有格局及景观特色,结合主要浏览线路、山体和水库,采取多中心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园中园”的景观格局。
3功能分区与景点设计
森林公园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休闲康乐服务利用为辅,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建设。根据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依据《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核心区、
缓冲区、康乐区三个功能区。
核心区引处自然保护区概念,以保护为主,限制游人进入,主要由水源生态保护区组成。
康乐区集中森林游憩点,区内形成环形主干道,采用网络式布线方式,以观光、游览、科普、休闲、健身活动及管理为主,满足大流量游客的需求。
缓冲区布置了中、长线的登山路线、徒步为主,满足个别团体、专业团队的需求。缓冲区为核心区与康乐区的隔离带。远期缓冲区植被恢复,可升级为核心区。
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为景点设计的目标,应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的痕迹。人工的建筑设计要结合景点来建设,贯彻自然、保护、以人为本的构思思想,结合地形地貌,体现朴实典雅的风韵,融于自然山林环境之中。整体来说,宜少、宜小、简朴、实用。在景观构成中只起点缀风景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与环境的相协调,从属于自然景色。除了造景的功能,还有实用的功能,可供游人停留歇憩,观赏周围景色和体验回归自然山林的乐趣。恢复区的绿化景点的设计,以构建景观生态林为主,以群落种植多层次多绿量为追求的效果,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目的。其它区域则以保护利用为宜。要避免构筑人工假山、人造瀑布
的行为。
4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
森林公园因选址不同,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有所差异。
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森林公园应对于森林生态状况良好和有保护价值的植物群落应单独划分区域进行保护,开辟为生态核心区加以保育。对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或自然度较低的林分的区域,规划为缓冲区(生态恢复区),进行景观改造。且遵循以下原则:
a.全而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公园不同功能分区对绿化要求不同进行分区绿化,对于森林生态保育区重点实施植树造林、退果还林、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为重点;风景游览区重点是营造生态风景林。
b.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构成公园境内林海翠绿、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森林植物景观效果。
c.景区、景点美化主次分明,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d.本着以景区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同时力求各类人文建筑的绿化美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e.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森林公园南亚热带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同时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实行乔、灌、藤、草相互搭配,形成乔木、在深圳将按营造景观生态林模式进行。
5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规划
森林公园可以规划那些设施?是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根据森林公园的特性,一般可以建设如下设施:①引导游览的设施:简易主园道、消防道、登山道、游步径、观景台等,登山道尽量采用山石、原木等自然材料,减少使用混凝土的现代合成材料;②导游标识设施:导游牌、标识牌、环保宣传牌等;③安全救助设施:救助望塔、无线电中转台设备、对讲机设备;④卫生环保设施:环保公厕、垃圾桶、垃圾收集站等;⑤建筑小品:休息台、凳、椅、桌等;⑥车辆停放处:在入口处设置环保型停车场。
6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
6.1旅游活动项目规划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规划设计多种类型的森林游憩项目,见下表6-1。
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森林游憩活动项目一览表
序号产品类型项目内容
1观光型森林观光森林景观欣赏、鸟类和野生动物观赏
登山揽胜观日出、日落、星月霞光、远眺、奇石欣赏
果园风光果园风光欣赏
2参与型徒步穿行沟谷穿行、山地穿越、定向越野
自行车穿行山地穿越、自行车表演和比赛
野营野餐山地野餐、帐篷露营
林果采摘林果品尝、采摘
森林保健森林浴、森林瑜珈、森林氧吧
农家乐体念农家生活
生态垂钓果园生态垂钓
3专项型生态考察野生动植物考察、沟谷雨林考察、森林景观考察等
生态科普生态知识宣传等,包括动植物识别、生态保护等
体育旅游登山、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探险、山地自行车节等
节庆活动登山节、采摘节
摄影旅游摄影比赛等
注:游憩项目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旅游营销策划运作。
6.2旅游线路的组织
观澜森林公园面积较大,地形复杂,不可能一天内游完整个公园。根据公园各景区内容和游线长短,规划数条可供半日游路线,供游人选择。
三、结束语
观澜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保护、以人为本为原则,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规划特色
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港澳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Hongkong&Macau).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2]丛艳国、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以深圳塘朗山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4(5)
[3]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规划师2004(10)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旨在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森林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
森林公园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大批森林公园已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森林公园在向全社会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扔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森林公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当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规划内容,在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同时带动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态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2]。
2012年,国家林业局公布《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文件要求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规划,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之重要性。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及解说系统规划四部分内容。本文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重点探讨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三部分内容,旨在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案例参考。
二.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广西最早的部级森林公园,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良凤江植物园,1992年9月9日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复建立“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建设,多项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得到建设,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郊公园,2011年旅游接待游客41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树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方面。树文化方面,公园现有植物1700多种,占广西植物种数的21%,其中热带、亚热带树种及广西特有树种1300多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花文化方面,公园建立了目前广西品种最齐全的金花茶基因库;在湿地文化方面,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园可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切实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原则
(一)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必须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良凤江上游吴圩镇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二)特色化发展原则
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四)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
1.森林文化
公园拥有大片森林和树本园、金花茶园、落羽杉林、棕榈园、阴阳菩提等美感比较突出的森林和植物景观,森林文化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目前森林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开发,规划加强树木标本园各特色植物园建设,加强森林养生、森林美学和森林艺术建设,策划公园的森林旅游活动,例如策划森林浴、登山、漂流、溯溪、探险等活动,丰富森林文化内涵,提升森林旅游价值。
2.生态科普文化
目前良凤江森林公园已建立树本园、棕榈园、金花茶园等植物园区,并拥有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在生态科普方面建立了一定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森林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一个集中展示各类生态文化,实行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设施,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施,提升各植物园区特别是树本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增强植物园区主题性,丰富园区变化,使生态教育能够有进一步提高。
3.生态宗教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具有深厚的生态宗教文化底蕴,公园内的菩提树是佛教圣树,天宁寺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由菩提树崇拜延伸出的佛教养生文化与公园的森林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中的特色文化。
4.生态湿地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开发良凤江湿地文化提供良好基础。规划开发生态湿地文化,重点建设落羽杉林、良凤江堤岸和良凤江湿地,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并建设栈桥供游客进入湿地游览。
(二)生态文化建设布局
由于目前连山旅游区还在初级发展阶段,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良凤江旅游区,按照“一核,两翼,三基地,四园区”进行布局。“一核”:依托树木标本园、金花茶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为良凤江森林生态文化的核心。“两翼”:以菩提文化体验区和森林生态体验区为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两翼,加强生态养生文化建设。“三基地”:规划在良凤江华南珍稀树木园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森林文化创造基地,在激情生态娱乐区建森林文化演艺中心。“四园区”:规划重点开发华南珍稀树木园、菩提园、藤蔓园、金花茶园四个生态文化园,分别突出不同主题的生态文化特色。
五.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一)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核心景观区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使良凤江森林公园成为南宁市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进而依托金花茶园和华南珍稀树本园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广西境内全国知名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重点建设华南珍稀树本园、金花茶园、藤蔓园、湿地景观区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各主要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二)森林艺术创作基地建设
规划依托狮子岭的森林、峡谷景观,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设森林文化创作基地,通过与广西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学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协调,将良凤江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南宁市周边重要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进一步促进生态艺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和设施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三)露营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设施,并对激情生态娱乐区内原有项目和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依托这些项目和设施,发展生态宿营文化和生态康体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各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四)特色主题植物园区建设
规划完善提升金花茶园、藤蔓园、棕榈园、落羽杉林、树木园等植物园,将树木园发展成为华南珍稀树木园,并在原有引种园基础上,引入佛教生态文化,建设良凤江湿地生态景观,使各特色主题植物园区特点更加鲜明,既促进生态建设、生态美学的发展,又提升其旅游景观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使生态文化产业得到提高。
(五)生态宗教文化建设
依托人们对良凤江森林公园内阴阳合一的菩提树崇拜和在建的广西佛教协会会址天宁寺,结合南宁市的佛文化历史和发展,深度开发佛教文化。
(六)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良凤江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促进公园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建设规划,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定能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保护、弘扬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房西文.依托森林公园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J].陕西林业,2008(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