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例(3篇)

时间: 2024-05-08 栏目:公文范文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11.090

StudyonInformationTechnologyClassReformBasedonMicro-class

――TakeLinyiPrimarySchoolInformationTechnologyClassroomTeachingasanexample

NIEShaohua

(LinyiUniversityFeixianCampus,Linyi,Shandong276000)

AbstractNewteachingmodelto"micro-course"asthecoreofnationaleducationhasattractedresearchers'attention.Microcourseupholdthe"valuetoguidethemicrotostartwith,focused"philosophyofeducation,withonlinelearningormobilelearningmode,combinedwiththeuseofmicro-classroomteachingmultimediateaching,teachingtoachievecompletedesignaspects,includingcurriculum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Inthispaper,LinyiCityelementaryschoolITclassroomteachingasanexample,innovativeresearchmicroITclassroomcurriculum.Bymicroscopicbackgroundoflearning,implementanewteachingmodel,microcourseswithshort,finefeatures,helpingtotrainpupils'interestinlearning.ByITperformanceinthemicrocoursesforindependentstudy,andothercharacteristicstomeettheneedsofdifferentlevels,throughthemicro-curriculumteaching,toachieveITclassroomteachingandteaching,thequalityofteachinginprimaryschoolsdevelopmenttoday,themicrocurriculum-basedITclassroomwillbefullofnewvigorandvitality,toimprovethelevelofprimaryschoolteachingnewteachingmodelreference.

Keywordsmicro-class;informationtechnology;classroomreform

0引言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①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全国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短小精悍的素质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微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它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的教学资源推出的教学方式,实现短时高效的课堂教育。②③④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技术,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⑥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

(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

(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搜芯糠āJ沟媒ü沟纳杓颇P秃褪凳┎呗愿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理论和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设计模式。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现状,构建适宜本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有的微课设计模式。在微课程的应用探索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微课程应用的各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明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各种作用,提出灵活有效的微课程应用方式。在小学素质教学发展的今天,以微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提高小学教学水平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参考。

注释

①高立军.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2.28(2):193-195.

②石磊,赵萍.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J].新闻战线,2015.2:50-53.

③于滨.“词媒体”信息传播环节问题与改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④张剑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3:81-82.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教育科研概括起来说,有以下特点:

以应用研究为主,一线教师的研究不是为了创新、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也不是为了建构新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应用已有的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微观研究为主,往往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和听课――自己讲课和别人讲课”是“最紧张、最富有生气、最具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不断的探索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必去刻意追求“前沿、热门、高端”,而是多一双眼睛看自己,多一张嘴表达自己,是多一次机会改变自己;以校本研究为主,往往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从而做到顶天立地。

但是,一些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却误入歧途,看看这些题目:“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中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教育科研既可能成为教师成长的法宝,也可能成为教师提升教育水平的障碍,关键在于教师从事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朱永新说:“关注一线的、关注最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科研,才是最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面对热闹不已的课堂,研究者会反思:热热闹闹、小手如林的课堂是否等于有效的课堂?面对屡次不交作业的学生,研究者是否会反思:什么样的作业更受孩子的欢迎?教师布置作业能否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有所选择?

案例1:改变教学设计,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马鞍路小学晋瑛老师在上《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这个内容时,感到学生对概率比较陌生,容易犯错,这次上课时她故意改变了教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概率,她用红球代表男生,用黄球代表女生,让人和球一一对应,并且对每个球列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这是一个帅气的红球,代表某个男孩,再拿出一个勇敢的红球代表另外一个男孩。将7个红球5个黄球一个个放入盒子,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呢,学生再也没有说两种了,这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如果教师真正是用研究的状态进行工作,就能让教师获得省思、发现和滋养自我的机会与能力,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创造优质教育。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让我们找到了一种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范式。

二、微型课题的特点

与微型课题研究类似的名称:小课题研究、小专题研究、草根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田园)研究、质性研究……“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样式,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小。即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问题小,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前置作业的设计与检测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活。即灵活,可以一个人承担,或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申报程序不做统一要求。

实。即实在,选题务实,研究过程踏实,研究结果真实。

短。周期短,可以两至三周,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在常态中研究。

快。即见效快,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不是构建教育理论,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一线教师通过这些研究,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从而认识教育,完善工作,提升自我。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操作建议

从学校层面讲,微型课题研究应抓好选题、实施、成果表达、管理等关键环节。

首先是选题要科学合理。一是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问题是我们从事教育科研的原始冲动。教师日常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育困惑,教育困惑可上升为教育的问题。某些教育问题可转化成为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语文课教师语言适切性问题研究”。二是从具体的教育场境中捕捉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别的、突发性的矛盾冲突,对具体的教学场境下师生活动的处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反思等。三是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带给我们启迪。教师在阅读时,要注意把理论与个体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读了《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我们肯定会对新课程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另外,从老师的相互交流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四是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让教育科研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案例2:课堂教学中等待问题的研究

我在给某班上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看哪位同学能回答。”我看到有位同学似乎想举手回答,但有些犹豫,我就请哪位姓张的同学起来回答,没想到全大部分同学很是惊讶,坐在前排的一个同学小声地对我说:“老师,你怎么请他哦?”我没想太多立即示意他坐下,让另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下课后我曾想: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也许他知道呢?但课堂上大部分同学的表情让我很快打消了这个想法,看来大家都认为他很“笨”呀!后来,这个孩子初中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

后来在一次整理资料时,我发现该班同学留下的作业,其中就有那个张姓同学的作业。在所有的短文中他写得最好,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但感情真挚,想象丰富。盯着这有些读发黄的作业本,我的内心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也许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当众朗读他的短文,全班同学会对他刮目相看,也许他能顺利毕业,也许能改变他的一生……这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我错过了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这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永远的遗憾!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有些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也许一次机会就能改变他的人生,读了这位老师写的教育故事,我们就可以对课堂教学的“等待”现象进行持续关注,从而将“课堂教学中等待问题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选题方向确定后,应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往往决定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一般来讲,课题名称由“研究范围+研究途径+研究结果(状态)+研究”这几个部分组成,但也可有变式。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多,课题越小,比如“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应用题有效性提问探究”。

其次是课题的实施,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要经历“发现问题――寻找策略――探索试验――生成问题――反思提升――再定策略”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

案例3:精彩其实可以预约

杭州一位姓王的特级教师在上公开课《我的战友》,先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身上着火了,他双手扣进泥土,额头直冒汗,画面定格在此。老师问:“此刻,你有什么话对说?”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有说顽强的、有说伟大的。这时一位学生说:“,你是个傻瓜!”大厅里有上千听众,王老师的脑海中一片空白,空气也似乎凝固了一般,他来不及过多思考,生气地说:“你才是傻瓜,坐下!”下半节课,王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稀里糊涂地上完的。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像这样上课,他感觉太失败了。下来后,他不停地反思,如果再碰上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终于有一天,他想出来了应对的办法。他很盼望别人请他上《我的战友》,还盼望碰上那个“傻瓜”。两年后终于碰上了。课堂上,有位同学说:“,你是个笨蛋!”所有听课的老师都等待着。王老师故做沉思状,其实他已经胸有成竹了。等过了十几秒,他语调低沉,亲切地对那位同学说:“孩子,你是不是不希望死?看得出,你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将心比心,我和你是一样的,我也不希望死。但不要忘了,什么身份?战士!如果他暴露了,后果怎样?”学生们随即议论开了,有的说全连要暴露;有的说任务不能完成……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精彩其实是可以预约的。面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具有一种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找寻到一种最佳的教学策略。

第三,关于成果表达。教师的研究成果应该建立在“叙事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教育日记、教学随笔、教学课例、教育叙事等为主的一种实践原生态的呈现,是基于“研究经历描述与解释”的研究报告的表达,是实践活动本身意义的呈现和多元解读,是作为教师“我”的所思所想,从而个性化地表达。在成果表达方面,讲故事是一种适合教师的重要经验总结策略,如果老师们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生成一些让人感动、惊讶、震撼的教育故事,其研究的感觉就找到了,就会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第四,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学校应制定微型课题研究管理方案,建立合理的机制,将微型课题纳入学校教学、科研、教师教育管理的范畴,作为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主体形式;建立健全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机制、支持机制和指导机制,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专题、奖励制度。学校微型课题的管理应体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体现“我的课题我做主”。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

课间文化吧:在偷闲中分享“点子盛宴”

“课间十分钟”既是教师休息调整的时间,更是教师思维碰撞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的教师往往还沉浸在某一个“课堂场景”之中,此时的转述最能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共鸣并产生研讨趋向。我校在各办公室积极推行“文化吧”建设,引导教师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用积极的思维碰撞“挤”走无聊的闲谈,用连绵的点子生成“汇”就智慧的源泉。“课间文化吧”里没有优雅的轻音乐,也没有沁人的香茗,有的只是从课堂内、教学中溢渗出的话题、经验与困惑,大家在这里烹调并分享着一道道“点子盛宴”,其乐融融。

科研工作室:在互助中创造“精神接力”

由于微型课题是教师个体或小群体的研究行为,研究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专门成立了以科研骨干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或以课题名称命名的“课题工作室”。工作室组成人员实行开放、动态管理,大家因研究志趣而相聚,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但是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师的求助和质询,为教师研究出谋划策。来自身边的科研骨干,耳闻目睹的研究经历,吸引着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一场没有终点的“精神接力”之中。一段时间后,互助的力量逐渐显现,不少教师从“工作室”加盟者的身份中蜕变出来,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有滋有味地研究起自己的课题,而且研究的范域涉猎到各门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细节。

校园BBS:在虚拟中实现“思想游走”

“网络使我们走得更近,网络使我们视野更广”,这是我校一名教师在参加2009年度“水韵杯”教育科研论坛时的表白。我校在校园网中专设了“微型课题研究”板块,开通校园BBS平台,教师通过网络论坛既可以加入到某一个话题的讨论研究中,还可以张贴“求助帖”“主题帖”,吸引更多的“同道”来共享智慧。学校教科室有专门人员负责论坛的管理,适时做好组织引领、提供资料、点评小结等工作,使研讨既充分自由,又有序有效展开。校园BBS,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在高度开放的空间里,真情表白,自由游走;校园BBS,搭建了广泛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同伴互助、经验分享,拓宽了研究范围,开掘了研究深度。在年终,教科室对全校教师在论坛上发表“主题帖”以及跟帖的情况进行量化,作为校本研修的内容计算继续教育学分,也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

亮相大展台:在PK中体悟“成长幸福”

教师以肯定的心态来评价自己的研究经历,就会觉得参与研究是自己的内在需求,是自我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自己在专业成长中“幸福因子”的累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设“出头露面”的机会,为他们铺就一条条“星光大道”。我校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微型成果展示月”,通过微型课题研究故事征集演讲、微型课题研究成果PK、课题研究示范课展评、教育教学精彩回放等形式搭建亮相大展台,让更多的研究者从后台走上前台,讲述自己研究中的“历史真实”,讲述自己研究中的酸甜苦辣;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学生的快乐童年,惠及教育的有效变革;让更多的教育精彩存留记忆,成为一种温暖的回味,一道不腻的点心,一处靓丽的风景。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6篇)
  • 下一篇:马来西亚移民入境攻略(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