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光环境空间性格形态颜色质感
一、光与空间的观念转变
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的确,光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光,视觉无从谈起,建筑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依托光的能量,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在四季中的变化及一天中早、午、晚的差异。光与影所渲染的建筑,提升环境质量,我们自然地融入光与建筑交织所凝结的意境之中。
以造型为手段塑造建筑而建立的古典建筑的思维模式代表了古人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文化基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现代主义的诞生。这种造型主义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建筑外部形式元素,遗憾的是由于室外光是自然光,光不能为人随心所用,这体现了建筑对光的无奈。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建筑师意识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外部形态是建筑室内空间机制的外显,建筑的重心转移到了内部空间的处理,同时人工光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推动,室内光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光环境在室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空间的限定已由面体围合的封闭状态发展到半开放及开放的不同层次,其中光在创造空间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及颜色塑造空间,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在连续空间序列中,光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潜力。由于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因素,使人们不再从静止的角度观赏空间,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而是可以体验的流动空间序列。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改变空间的性质,在创造空间序列时,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获得抑扬顿挫的空间连接起伏效果,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序列。光在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光的运用最初是功能性的,光一旦消失,人们丧失了解周围信息的能力,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导致人产生恐惧心理。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暖意。在饭店、办公室或家居室内,人们喜欢在窗前停留,这是因为对光的渴求,夜晚人们乐于聚集灯下活动,足见光的珍贵。
现代建筑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当室内空间完成功能需要的同时,最终要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而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通过光的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向度。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二、光环境的表现手段及空间性格
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就要有相应气氛的空间支持,如果空间氛围与活动性质错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妨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人的活动是多面的,空间性格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才能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如此密切,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体验两者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分寸,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共同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1.欢快热烈的空间性格
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在空间设计中,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及商业空间具有创造欢快气氛的潜能,因为在这些空间中,人们可以聚集一堂享受饮食乐趣,或动情地娱乐及轻松地购物。为适应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在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手段以获得所需的性格空间。在处理光环境的时候从光源的布局、形态及颜色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表达设计思想。光源的布局应采用随意的方式,自然组合灯光位置以免落入呆板,有意取得灵活轻快的视觉效果。光源的形态应穿插不规则的任意形,以起到活跃空间气氛的目的。在光源的颜色方面应当以鲜艳的暖色为主,因为暖色使人联想到阳光与火焰,很容易引起情感波动,产生热烈欢快的情绪共鸣。
2.严肃冷峻的空间性格
当人们进入工作状态后,就希望有一个与之适应的环境。在室内设计中,科研工作、学习、会议等具有高度思维或研究交流性质的活动,使人们处于紧张状态,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该空间必须具备沉静严肃的空间气氛,避免杂乱无序,反映在视觉上应当条理严谨及规范,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精心深入地思考问题。良好的空间环境能起到对工作效率的助推作用,照明设计为实现这一空间意义打下坚实基础。从光源形式分析,应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手法,充分吸收自然光源。人工光以直接照明为主,减少装饰照明以避免光源的视觉累赘,在保证空间亮度的前提下增强视觉真实感。光源的组织形式其大小、形态尽量一致,形成严格一律的格局。
光源本身的形态不宜多变,以规则的线状和面状为主。窗面是自然光的来源,应有意开大窗、整窗,窗格简洁形成面状光源。人工光以直线态为主以求得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光源颜色应简化语汇,控制空间照明色彩以五彩色或略偏冷色为主要色调,并使墙、顶、地及陈设纳入统一的色彩范围,以取得性格鲜明、严整划一的视觉空间性格。
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观念的转变带动建筑设计的进步,使建筑水平跃入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郑成标编著.室内设计师专业实践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
[2]郑署扬,张倚曼著.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莲花馆世园会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5-01
2014年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举行,自世园会开幕以来,国内外的朋友们都慕名前来,来走进世园,走进自然,享受着一场文化的盛宴和科技的魅力。青岛世园会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以尊重生态自然为主,在充分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这将是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以山地型为主要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博览会。在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盛况下,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悄然绽放。这就是世园会中比较有特色的莲花馆,这朵盛开的莲花从平面图看来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主要由四个花瓣构成。莲花馆位于世园会园区草纲园西侧,建筑面积3790平方米,主要从莲花的育种、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来让游客感受莲文化。从远处来看莲花馆,莲花馆的建筑外立面的颜色是渐变的,犹如莲花的花瓣的颜色也是渐变的,栩栩如生。
一、莲花馆的室内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的起始阶段是序列的开始,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个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具有引导人们的行动方向的设计处理,舍掉不必要的指路标和文字说明牌,运用建筑所特有的语言传递信息,与人沟通。在莲花整个展厅的起始阶段就运用了这一设计手法体现了整个展馆的主题。入口的整个墙面都是凹凸有致的装饰墙,上面体现的莲这一个字的不同字体,以及在地上大大小小的莲花灯,从这个序列的起始阶段人们就可以感受莲的无穷魅力。入口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犹如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通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和美的享受。
序列空间的过渡阶段主要更多的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莲花的生长历程、品种、价值等。这一阶段主要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起始后的承接阶段,又是高潮阶段的前奏,在展馆中属于关键的一个阶段。它主要负责引导、启示、酝酿、期待及引人入胜的作用。高潮阶段就是整个展馆的中心展区,是全序列的中心,是序列和精华的目的所在,也是序列艺术的最高体现。莲花馆内的序列终结阶段主要把游客的心情由高潮恢复平静,有利于对高潮的追思和联想。整个空间的序列过程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过度。比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迂回曲折”、“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等空间处理手法,都是采用过渡空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将视线引向高潮。
二、莲花馆室内空间构成形式:开敞空间、流动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将外环境的景观引入其中,对于人们有一个信息开放与资源共享的优点。作为莲花馆这样比较大型的展览馆来说,整个空间是属于比较具有引导性的流畅空间,空间格调比较活泼,有利于人们交流和观看。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是相对而言的,开敞的程度取决于有无侧界面、侧界面的围合度、开洞的大小及启用的控制能力等。
流动空间也成为动态空间,具有空间的开敞性和视觉的导向性,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构成形式比较富有变化和多样性,把人们的视线从一点引导到另外一点,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来观察整个莲花馆。当你站在莲花馆的某一位置,这种流动空间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前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方向性比较明确。
在莲花馆的展览中,设计师利用抬起的空间设计手法将自然植物引入到室内空间中来,使得空间更加活泼,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气氛比较活跃。在流动空间中加入利用流动线条的楼梯、展柜、壁画、等使人们的空间活动时静、时动。步入莲花馆,你就进入了一个莲的世界。徜徉场馆中,不知不觉间就览尽了莲的前世今生。但莲花无比坚韧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叹和赞赏。
三、莲花馆的空间设计原则
伴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们已经对室内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展馆设计中必须采取主动开发的策略才能适应市场的进步。现代室内设计应依据环境、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1、功能性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使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物理环境、陈设绿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所需,并使其与功能相和谐、统一。在莲花馆展示大厅设置的三维实景“琼浆玉液魔幻投影”,通过360度全息影像,使游客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专利产品展示区,游客在通过各种文字、图片详尽地了解莲花茶的制作流程之余,还可以亲口品尝莲花茶、现场打印3D莲花;莲花馆还特地以莲为主题制作了逼真生动的3D画,三幅不同的画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为每一位驻足画前游客准备了一个全新的立体世界。
2、美观性设计原则
莲花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有了比较美的印象,当然,美是一种随时间、空间、环境而变化性、适应性极强的概念。所以,在设计中美的标准和目的也会大不相同。我们既不能因强调设计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使命及责任而不顾及使用者需求的特点,同时也不能把美庸俗化,这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在莲花馆的两层三大区域的展览当中,每一个区域无不体现了莲花展现的美,当人们走进一个建筑,人们首先就成为了被接受事物的主体,而作为一个优秀的展馆怎样才能吸引到人们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莲花馆恰恰是利用了这一点,使人们的视觉组织不断被展馆的一幕幕而激发无限想象。
3、适切性设计原则
所谓适切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与问题之间恰到好处,不牵强也不过分。比如在莲花馆整个展馆中,针对室内空间,馆内的艺术陈设品与空间气氛的必须相统一,并且能够融为一体。
照明在世园会展馆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陈列效果,营造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绘画展示在本次莲花馆的展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陈列馆的展览内容中,经常会需要反映某个特定时期或者特定场景的画面来供人们观赏,它可以清晰的表达出莲花的文化意境,让游客细细品味,所以说展馆中的绘画无疑成为再现当时的最好表现方式,特别是写实风格的油画又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雕塑展示是一种三维的立体展示,是可以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的展示方式,是一种可视可触摸的造型艺术,与绘画在平面上展示内容的最大不同处则是,雕塑主体是在空间中显示自身艺术魅力的。
关键词:博览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内在特色;文化内涵
博览建筑是对自然、历史、文化、学术、科学技术的实物与标本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公共建筑,根据博览建筑其展品的不同性质及向人类所传达的不同信息可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这类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有相同之处,还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与其他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不同,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与主题思想,做到建筑外观与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和谐统一
博览建筑收藏与展出的物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以博览建筑收藏展览的内容、传达的信息与主题作为其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构思与创意手段,能使它的内在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使观众与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把观众带入到博览建筑所要营造的情景和气氛当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澳大利亚的巨虫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巨形吉普丝蚯蚓。这座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与蚯蚓的体形相似,建筑内空间环境设计模拟了蚯蚓的腹部,让观众在其间穿行体验,这种对博览建筑外观与内环境的设计手法,会使观众感受到其内容与主题的真实性。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自身的功能特色
博览建筑的功能设计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博览建筑主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观众多以动态的方式观看展品,因此,需要合理的组织室内空间和观众参观的路线。二是空间类型的多样性,博览建筑一般都有多个展厅及多种的功能空间组成。这样的两个特点,使得博览建筑展厅与展厅、展厅与其它空间之间产生了序列的变化,空间与空间的大小穿插,空间变化的丰富多彩,使建筑外形及内空间环境呈现了多样性以及韵律感,体现着博览建筑独特的功能特色,这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中厅形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参观路线,将水平交通路线与垂直交通路线结合起来,因此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螺旋状的空间序列形式,而美术馆的外观也展现出强烈的动感。
(三)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性格特点
博览建筑的室内设计,它既不像剧院建筑那样追求典雅气派;又不同于医院建筑的亲切洁净;也不同于学校建筑的活泼又有秩序,它有自身的性格特点,除了要满足功能外,在造型设计上还要有深刻的意义,使人在这类建筑室内空间中穿行的时候,在思想上引起某些联想与回忆,激发人们的情感,以达到某种教化作用,和精神上的震撼。中国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其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两个展厅,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及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展示设计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这样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有效的引起了人们对沉痛历史的回忆,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中,决非只是把文物作简单的排列与拼凑,而是应依照地域文化特色展览的内容设计方案,对文物进行有机的组合,让每件文物都有准确的定位,并精辟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的某个侧面;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还要求务必抓住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体系的主线,让各种艺术手段都成为整个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著名的“葵花之乡”。五原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以五原的地域文化为设计主题,其核心空间前厅的设计主要以五原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开田、辟地、繁衍、生息、发展为概念,利用五个柱子及柱子上的浮雕来表现这五个历史时期,五个柱子的背景以五原老城墙的造型为立面设计的出发点,进行提炼概括,加上米黄色洞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孕育着五原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其设计也像一幅打开的历史画卷。
(二)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博览建筑及其室内设计应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是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反映。很多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来自一些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色彩绚烂的民族艺术。从建筑外观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无不彰显出一个民族内在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蒙元文化苑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整个建筑仿照成吉思汗时代古列延式的军阵布局打造而成,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彰显着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蒙元文化苑的南侧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其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馆内陈列了涵盖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文物及展品,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及陈列设计将这些文物及展品准确定位,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技术手段准确体现了蒙古民族淳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草原文明的辉煌成就。
(三)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时代文化特色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展文明进步的产物,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也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时代的实质,揭示这个时代的科技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社会第二教育基地。
作者:范蒙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院
参考文献:
[1]余卓群.博览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