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发展;土壤科学;社会经济;医学;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88-02
1引言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开发。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以经济、科技为主体的发展时代,同时也是人类不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P)的尖锐矛盾的年代[1]。在众多自然资源中,土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土壤资源作为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载体,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土壤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
土壤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关系密切。某些土壤资源退化问题的发生(如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土壤肥力退化)都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社会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人们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相对较高,当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社会则会以经济发展为主,从而造成土壤资源的污染。另外,社会经济条件和其管理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某些重大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且取得实际效益。土壤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土壤科学的双重属性
所谓的土壤科学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土壤科学既包含自然属性,又包含社会属性。土壤科学是研究自然土壤,但更多地是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相关的土壤,即农业土壤,而农业土壤是一种具有社会化性质的土壤(土地),这在经济学上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壤科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另外,土壤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起到影响作用,只有土壤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够得到保障,相反,如果土壤科学的发展受限,则会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这种制约因素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不管这种制约是短暂的还是长远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土壤学与社会及其经济状况的关系[2]。
2.2土壤科学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1982年,“经济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报告中指出[3],随着世界政治体系的依存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将会不仅仅在经济方面日益紧密联系起来,在环境科学中这种依存关系也会越来紧密。土壤科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科学,在全球碳循环,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越来越深入,而这些研究的深入不但关系到环境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跟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对于土壤科学的研究不仅跨越政治边疆和生态区域,也跨越了学科的边界。
2.3土壤科学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其经济效果
一般的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无目的。但在特定的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等就成为在该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土壤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目的,也就是土壤科学发展所能取得的经济效果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效果比较明显的土壤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土壤科学的发展也必须开辟人与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4]。
3土壤科学的发展与医学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土壤资源在现代医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各营养元素在促进植物正常生长的同时通过食物链也能为人类提供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另外,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对人类的特定的疾病有相关性,如在土壤缺硒元素与人们得“克山病”有直接的关系,而土壤中缺碘容易引起“腮腺炎”、“骨痛病”又是因为土壤中镉元素含量过高所致。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和酶对于人们治疗特定的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均从土壤中获取。历史上许多与土壤有关的医学效应主要通过研究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及其病理作用得出的。人们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土壤中孕育着大量的医用植物,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依附于土壤科学的发展,土壤科学的发展为中药学在解释土壤中动植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土壤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土壤学的发展为人类在降低和减少地方病的发病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人们依据对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调查和检测为地方病的确诊提供基础数据。土壤中元素的缺少或者富余均会引起地方性得疾病,人们可以根据土壤中元素的多少调整饮食状况,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的几率。另外通过对各种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的研究从而为现代医学病理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料,所以土壤学的研究对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5]。
4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叉圈层,由于其复杂的组成,所以其在所有圈层中最为活跃。同时,又由于其相对独立,所以使其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土壤系统可以通过其多孔性,多为生物性及吸附性等对进入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骑着过滤和降解作用,从而对周围环境及地下水起到保护作用。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是生物生存和孕育的载体。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的一层疏散的堆积物质,它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源,而且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作为一种多孔介质,其具有对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分散、降解和中和的功能。现代土壤科学中,人们一般将整个土壤系统视为一个圈层,从而利用物质循环的理论对土壤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论述[6,7],从而将土壤作为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加有利于研究土壤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是土壤科学与环境生态学更加联系紧密,土壤可以为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又可以影响大气圈与水圈的水热平衡及化学组成,同时对岩石圈又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土壤又受到来自于其他圈层的影响。所以土壤圈是最活跃与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正是由于土壤系统的活跃性,所以造成其与其他生态环境之间在物质和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8]。
5结语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9]。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所以土壤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友好、人类的健康均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因此,土壤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应当进一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不断推动现代土壤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有益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赵其国,滕应.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土壤,2013,45(1):1~7.
[3]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EconomicandEcologicalInterdependence:AreportonSelectedEnvironmentandresourceIssues[R].Paris:OECD,1982.
[4]彭补拙,丁栋虹.土壤学与经济学[J].土壤,1994(2):57~60.
[5]黄标.地医学-土壤学重要的应用领域[J].土壤学进展,1995,23(4):25~28,36.
[6]赵其国.21世纪土壤科学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1,16(5):704~709.
[7]周建民.新世纪土壤学的社会需求与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5):348~352.
“环境”是一个内容和含义极其丰富的名词,不同学科角度不同,解释也不一样。R.J.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中说:“地理这个词具有两个主要涵义,一个是口语化的,指的是环境;而另一个是学术性的,指的是对环境的研究。”可见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二者是可以划等号的。环境地理学是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分析并试图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一个适当且重要的切入点,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环境问题。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张岂之先生在《环境哲学译丛》的总序中,指出“和西方近代工业化社会主导性的价值与信息系统相比,中国历史承载着一种亲自然的文化精神”。《管子・地员》篇就是古人关于土壤认识、利用以及保护自然的专论。综观其篇,其所涉及并非土地资源,也非仅指耕地资源,土地资源,所指范围过大,有些土地资源和人类生活的直接联系不甚密切,无须过多讨论;耕地资源,所指又过小,不能全面反映与人类的关系,而《地员》篇非常恰当地选择了,土壤这个范畴,既有全面整体的考虑,同时又很具有实用指导意义。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字像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壤,柔土也”(《说文解字》)。以上可以看出,“土”是生物的生长基础,而“壤”之所以能“柔”,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包括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可见古人早已意识到土壤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这种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这方面的具体知识,才能够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结合,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地员》对土壤的研究很精细,意义深远,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土壤分类的准则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地员》分别从地形地势和质地等级角度进行了分类,分别分为二十五种和九十种。
1、按地形地势分。
1)平原(即渎田)分为五大类:息土、赤垆、黄唐、斥埴、黑埴。
2)丘陵分为六大类:坟延、陕之旁、厄陕、杜陵,延陵、环陵。
3)山地分为九大类:蔓山、付山、付山白土、中陵、青山、赤壤礅山、徙山、高陵土山。
4)高山之上分为五类:县泉、复吕、泉英、山之材、山之侧。
这是一种区域性的土壤分类,以地形为主,同一地形中又以地势具体分别,从低处至高处如下次序:黑埴、斥埴、黄唐、赤垆、息土、坟延,陕之旁、厄陕、杜陵、延陵、环陵、蔓山、付山,付山白土、中陵、青山、赤壤x山、徙山、高陵土山。而高山之上的五类是一种特殊的分类。不受地势影响,主要考虑山上特殊的地质构造,如有无泉水及其泉水位和山上具体的方位(山之材、山之侧)。
2、按质地等级分。
1)上等六大类:粟土、沃土、位土、隐土、壤土、浮土。
2)中等六大类:X土、r土、(土监)土、剽土、沙土、塥土。
3)下等六大类:犹土、壮士、殖土、觳土、舄土、桀土。
以上每种又分为五小类,“凡上(中、下)土三十物”。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做到了以土壤的肥力、植被、颜色、质地、水文和酸碱度作为准则,也是今天常用的。
不管上述哪一种分类,都未把土壤单独孤立起来,而是考虑到与其紧密联系的水文、植被等因素,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具有很强的系统环境意识。《中国地理学史》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从我国古代土壤分类的发展情况来看,2000多年前能认识到这些方面,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二、在土壤利用和保护上对后人有很有益的启示
1、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凡草土之道,各有毂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每土有常。而物有次”。文中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什么样的物种,阐述详细,如“渎田息土,五种无不宜……其木宜妩、薷与杜、松。其草宜楚棘”,是说河川沃土,五谷无不相宜,那里种树宜于妩、蒲、杜梨和松树,种草宜于壮荆和商棘;又如“赤垆,……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布黄,其草宜白茅与灌。其木宜赤棠”。是说赤垆土,种五谷无不相宜,那里种麻则麻色洁白,织出布则布色润黄,种草适于白茅与灌,种树适于赤棠,文中用很大篇幅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土壤的功能有两种;资源功能和环境功能。所谓资源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粮食和各种原料产品。认清土壤的属性,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而合理发挥其资源功能的作用。我国古代经济以农为主,土地生产力不是很强,这样的认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极其有利。对于今人来说,保护土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停止农垦,退耕还林,而是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协调,适宜农垦的继续,而且加大科技力度,发掘其潜力,不适合农垦的,还为原貌。这就是合理的利用。
2、水土关系谐调。“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土与水也”(《管子・禁藏》)。土与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二者之间关系又非常紧密,“穷山恶水”表明了水土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山清水秀”反映了水土之间的良性循环。如何保持水土,是一个乃至今天都很重要的环境问题。’《地员》篇对水土关系的分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位作为区分土壤类型的一个依据:地下水位是《地员》篇贯穿始终的一个土壤分类标准,如“息土……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赤垆……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等等;反映了地下水位对土壤属性影响很大。从农耕角度出发,地下水位太深不好,如山地、丘陵中的某些类型,基本不能种植农作物;太浅了也不好,如“黄宿”、“斥埴”;地下水位要适度,如“息土”,三十五尺深,“其水仓”,“五种无不宜”,“赤垆”也是。
2)认识到水位与盐碱地形成的关系。像“黄唐”、“斥埴”由于水位较浅,从现在土壤科学角度分析,地下水位由于接近地表,能以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土壤,这种情况下,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碱化。文中虽没有分析其变化的过程,但已观察到盐碱化的根源在于地下水位,弥足可贵。
3)认识到了土壤蓄水性的差异。如“五粟之土,干而不格,湛而不泽,无高下,葆泽以处”。即五粟土干燥而不坚硬,湿润而不散脱,无论高地低地,都经常保持水分。“五位之土……无高下,葆泽以处”也是。只有认识到土壤蓄水性的差异,才能把握灌溉和排洪的时机以及量度。
4)水循环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土壤内的水循环是土壤中物质迁移的一个重要载体。土壤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随水的迁移而迁移。“黄唐……其泉黄而臭,流徙”,“斥埴。其泉咸,水流徙”。“黄”、“臭”、“成”证明许多有机、无机物随水而流走,从而导致土壤中物质发生变化,流去的也包含营养物质,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
3、较科学地认识土壤的物理性质。
1)孔隙性。指土壤物质颗粒之间的空间,太大不利于保养水分,太小不利于水分循环。“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历”解释为干疏,表明孔隙性适度,从而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及营养。其结果是土壤肥沃。像“五粟之状,淖而不M,刚而不觳。不泞车轮,不污手足”,“五沃之状,剽感橐土”,“五位之状,不塥不灰”、“五a之状,……芬然若灰”都是表述同样的性质。
2)粘结性。“赤垆,历强肥”中的“强”,就是这种特性的表述: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五殖之状,甚泽以疏,离坼以JJ”,“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表述的就是粘结性过差,导致土壤贫瘠,不耐水旱。
3)可塑性。“黄唐,……行Z落,地润数毁,难以立邑置Z。”修造围墙时,地湿易毁,难以筑城砌墙,说明黄唐土可塑性极差。
4)球状结构性或团粒结构性。“五塥之状,累然如仆累”。五种塥土的性状,团粒堆积得像蜗牛。这已经对土壤的结构性有明确的认识。
4、土壤环境决定论。“五粟之土……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民工巧”,“五沃之土……其泉白青;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h醒”,“五位之土……其泉青黑,其人轻直,省事少食”,这些都在讲述土壤对生活在其上的人类的影响,这里具有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决定论”从伦理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大的片面性与主观性,但某些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在那个年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结果小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利于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而谋求生存。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2-0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乃万物生存的根本”,这说明了土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则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来源中,专科生是文理兼收的,他们的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本科生虽然是理科生,有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但缺乏地质学知识。二是四川民族学院是地方民族高校,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扎根甘孜藏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而我们选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是很强。甘孜藏区是高寒地区,土壤类别、性质有别于其他地方,施肥方法、肥料的种类也与别的地方不同。基于以上原因,2010年,四川民族学院批准立项“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教学初探”。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多次探讨,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技能培训、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
1调整知识结构
《土壤肥料学》是由《土壤学》与《植物营养》两门课程柔和而成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认土、评土;能合理地用土;能用前沿的方法改土;明确土壤、植物、肥料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与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食品安全的关系。课程内容很多,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也很强,区域性土壤这部分内容还得补充,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调整知识结构。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肥力因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将知识结构做了适当调整:第一章讲土壤的形成,包括形成土壤的岩石、矿物、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后面土类的学习打基础,补充讲相关的地质学知识。第二章讲土壤的固相组成,包括土壤的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第三章讲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四章讲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即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涉及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五章讲区域土壤,包括四川主要土壤类型、甘孜州主要土壤类型、低产田土的改良技术,介绍目前前沿的改良技术;第六章讲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七章讲植物的氮、磷、钾营养以及氮肥、磷肥、钾肥,着重讲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技术;第八章讲有机肥,重点介绍有机肥的积制方法,介绍前沿的生物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等。针对目前甘孜州缺乏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人员,增加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内容,从在州内工作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改革是成功的,这些人目前是所在单位这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即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由哪些组成的,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四川乃至甘孜有哪些土壤,它们的肥力水平咋样,如何改良低产土壤,生产上常用的化肥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施用化肥,怎样积制有机肥,如何施用生物肥。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容易掌握。
2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广泛,针对性不强。结合我们的学生来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2.1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删减
就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来说,土壤的形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原理、微量元素肥料和有机肥的施用原则等基本知识是必须要学的,对学生容易懂的内容,如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可作适当删减。植物的缺素症状由于植物生理学讲了,这里也可以省略。
2.2补充新知识
由于现在普遍存在着教材滞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新知识以更新教学内容。如讲解土壤有机质时,除了讲解有机质在培肥地力的作用外,还要介绍有机质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机质在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治理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土壤的化学性质时,补充化学性质的环境意义,如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的治理中的意义。讲土壤养分时增加土壤碳素内容,介绍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化学肥料时增加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讲有机肥时着重介绍高寒地区秸秆还田的新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学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的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方法有:
3.1利用多媒体教学
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中的成土岩石、矿物、植物缺素症状等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传统教学用的是标本,时间长了不是特别清晰,用多媒体,就可以利用大量图片进行教学,这样形象直观,学生的印象深刻。
3.2结合生产实例进行教学
每个班第一次上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如对于文理兼收的班级,统计文科生有多少,理科生有多少,喜欢化学的有多少,喜欢生物的有多少,家在农村的有多少,对家乡种植业了解多少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就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解答。如讲成土岩石、矿物这节内容,叫同学回答家乡有啥岩石、矿物。讲土壤质地时,让学生讲讲家乡的土壤质地类型,并说说哪种质地的土壤产量高些。讲土壤物理性质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哪种土壤耕作容易一些。讲土壤类型时,让学生讲讲家乡主要是哪种的土壤,低产的原因有哪些。讲化学肥料时,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化肥施用情况。讲有机肥时,让学生调查家乡有机肥的积制与施用情况等。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或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很深,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时,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壤情况进行调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取回土样,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3采用启发式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学校的绿化有的好有的不好,上课时就引导学生要多观察,找出原因,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找到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适时地提醒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检查验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现在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思维活跃,如果采取教师说学生做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一方面采取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的办法,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另一方面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学生,都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同时开展以“我为家乡解决一个农业生产问题”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回校后进行汇报演讲。为此我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得到学校的好评。
5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也是学校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校和教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传统的考核是以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获得高分,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为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闭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成绩占50%,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的考核,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每一次实验打一次分,成绩占30%。第三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察,包括上课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课后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平时成绩适时打分,成绩占20%。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由于要做笔记,学生的思想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