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经济领域得以产生和应用,即经济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转移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知大秘书网识经济时代。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人类历史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系及知识经济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知识经济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带来机遇

所谓知识,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人们普遍认识的事物,还包括科学和技术,而知识经济所包含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等,涵盖面比较广。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70年代初美国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书中就敏锐地提出,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这种电子技术时代,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在当今时代大0变革中,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深刻变革和变化。

在当今社会,之所以会发生迅猛而深刻的变革,正说明知识化的巨能作用。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正因此,它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就是在充满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对企业来讲,知识经济的来临,将对其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获得利润,而知识经济型企业是靠现代化手段促成生产经营和管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找出超越般的捷径。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讲,它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联结起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的专门化战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出现了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这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打破原有的模式的束缚和限制,在管理上要注重随机应变,快速反应,灵活机动,开拓创新。

我国的企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和管理模式,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政治体制上的不完善,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和档次,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我们还处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正是基于此,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赶上发达国家,我国对企业改革提出一系列方案,这无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智选择和必然结果。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带来机遇,尤其在关系到企业成败的管理上,知识经济由于导致由大规模生产向个体化生产转变;由集中生产向分散生产转变;由垂直管理向水平管理转变;由传统产品开发方式向柔性产品开发方式转变,更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命运的关键,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这一难得的变革机遇,才能使我国的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识经济对企业现代化管理影响深远

从人类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经济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生产力进步史,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史。

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曾指出:“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既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仍然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但智力成了劳动力主要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向我们指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真理。

正因为科学知识经过知识劳动转化为生产技术,可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使知识经济成为一体化。在历史上,人们由于开始掌握科学知识的顺序是:“生产-----技术-----科学”。到后来变成“科学----技术-----生产”。说明了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了生产的前面,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

既然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生产力高度体现和发展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更充满了竞争色彩,特别给企业的竞争带来了不进则退的机遇选择,这种选择也必将给企业内部带来管理模式的变革。尤其在我国,企业要想步入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一体化轨道,首先还要经过政治体制转变的阵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知道,经济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时代,是以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为支柱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因此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也必将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直接代替了中层管理者的搜集、传递、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效应工作,从而要求管理层次必需减少,这样既便于消除官僚作风,又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由于在知识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基础,成为企业各部门可以自由获取的资源,以及新的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过去那种“金字塔”是的垂直管理方式便不再适用,从而要求网络化的水平管理去替代传统的垂直管理。网络型的管理多样化,分量生产的高产值企业的主要形式,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加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挖潜和创新。

3、由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出现以“知识流”作为生产组织的主要调控因素,一切围绕着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安排生产经营路子,以“知识主管”将以前的物流管理变为对知识的组织应用,这样便能极大的减少制造成本,经营风险和上市时间,在管理中通过创新,充分发挥知识、智力资源的作用,达到企业提高效益的目的。

4、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效率,强调的是知识的有用程度,从而要求企业衡量效率的标准由劳动率向知识生产率转化。知识生产率的转化,反映出知识经济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时,企业管理也必将进入现代化的格局而受到知识经济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经济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原动力

企业要想走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企业水平,就必须在管理上做好文章。实行管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前凑无疑是一种革命化,即动大手术,大刀阔斧改革落后的一切制度和作法,而这样做正是符合我国当前企业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与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当今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经历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世界各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快实现了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激光通讯等得到充分的施展,更进一步促进科学和技术领域内的深刻变革。知识经济的兴起,更给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仅以日本为例,19世纪80年代,以纺织工业为中心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后又发展起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二战后,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1970年前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1955---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吸收了全世界近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科技成果。

进入90年代的今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集计算机、通讯、自动控制、激光等技术于一身,广泛传播和应用,它使机器的动能由原来人的手足延长,体力扩张,发展到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扩张的新境界。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主导已是大势所趋并已走进我们面前,与我们并行,正如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说的,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它向全人类宣告,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经济基础向知识经济基础的转变。

这种转变无疑要波及到企业,掀起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浪潮。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看,我们在知识经济浪潮边还显得准备不足,还有待于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

2、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中国家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们的企业在知识经济中要将工业化与知识化齐头并进,就必然要担负着破旧和立新双重重担和压力。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1篇2

智能化生活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人造物从手工艺制作向机械化大批量生产转变,能源的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巨变。20世纪的信息产业革命使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纵观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造物”(包括手工艺品和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的产品)的发展史。“人造物”的创新则是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的因素,而智能化则是“人造物”的重要发展趋势。

1.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智能化

如今,智能产品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面部识别技术让使用者仅凭自己的脸就可以打开房门;智能马桶可以根据粪便检测出使用者近期的健康状况,并与个人的电子病历同步记录;苹果公司的iPhone指纹识别技术降低了手机购物存在的资金盗用风险……这些已经实现的智能产品,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也让我们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肯定,在未来更多种类的智能产品将给人类带来更加人性、便捷的生活。

2.智能化设计的特征

人类的智能化生活,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之上。新材料的发明,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支撑着智能化设计。因此,智能产品一定拥有高科技含量,其必然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创造,这是智能化生活的前提。

智能化生活的特点是使生活便捷化,节约人的体力和时间。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制造再到数字控制,体现的不仅是科技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断节约体力的过程。智能产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种体力节约再向前推进一步。

智能化设计带来的风险

1.精神孤独和情感异化

智能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智能化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在深度和频率上都被弱化。就像很多学者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构造一个由大量幻景、人造物和虚假表象组成的社会[1]。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朋友聚餐、家庭聚会变成了大家刷微博、玩微信的场所,传统的寒暄问候和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虚拟的交流方式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一串串可以存储和复制的代码所取代。但情感交流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科技带来的虚拟必然会引起精神的孤独感和情感的异化。

2.人体功能减退

产品的智能化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购物、医疗诊断……传统体力劳动逐渐被按键所取代。但过分的智能化,会增长人的惰性。在能够遥控操作的情况下,人在本能上不愿亲自动手操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长时间如此,人的部分功能将会面临衰退。智能产品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却可能带来人体功能的衰退。

智能产品的设计原则

1.健康的原则

产品设计的最终对象是人,产品创新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为:一是要考虑人的身体健康,智能产品要能给人适宜的体力负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劳动本能。例如,残疾人康复器械的智能化设计,适宜的负载对于病人康复是十分必要的,倘若只是一味地追求智能化而降低对病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结果只会本末倒置。设计具有沟通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特质,应通过其强大的物质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2]。因此,智能产品创新应始终有一个“度”,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走向完全智能化的极端。

2.伦理的原则

产品的智能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风险。如生物克隆技术,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克隆出“产品”意义上的“人”,但这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伦理风险。“设计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也有可能把世界变成垃圾场。”[3]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智能产品创新也“表现为对人的‘自由’的介入”和对伦理规范的遵循,[4]厂商、设计师、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应被纳入到伦理的规范中。在产品创新时,要符合人与人、人与“人造物”、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3.可持续的原则

智能化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生活模式应是可持续的,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谐调发展。当前,受经济利益驱使,有些智能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某些产品的所谓升级仅是外观的更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创新。这种情况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浪费。因此,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以可持续的原则对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

结语

当今,智能化已经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趋势。探讨智能化设计的设计原则有着先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智能化是产品创新、发展的动力。要本着要健康、伦理、可持续的原则,消弭智能化生活带来的健康风险、伦理风险和对环境的伤害。用科学的原则,为人类的智能化生活探寻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在可持续发展中彰显人的智慧和价值。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3

(一)科技的概念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二)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二.科技对企业的影响

(一)科技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1.科技进步对企业的影响

(1)科技进步可以改善恶劣环境下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2)科学技术进步也扩大和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利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创造新的原材料和能源。

(3)科学技术进步,可以造就一些新的行业、新的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4)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影响企业。

2、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

(1)科技创新的概念。所谓科技创新就是指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即提出包括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假设及新方法等新观点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同时它也是应用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提高,提供新的服务的一个过程。大体的可以将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三种类型。

(2)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技术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与技术的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了技术的提高、技术上的出新,就无法体现高科技企业的优势,也就必将失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法宝,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必要性。

3.科技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现代科技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新的理论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起到监控、协调和指挥作用。

(2)现代科技缩短了科学与技术的时滞,加速了企业生产与科学一体化的进程,即使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只要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中介,很快就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现代科技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

(二)科技发展给企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递过于快速,使得一些企业秘密被泄露出去,出现一些仿冒品,会给企业的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2、科技的不断进步于发展,会使很多企业的员工产生不好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

(1)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心理问题。

(2)一些水平较低的人们由于能力差,不会使用包括网络技术在的新的模式,造成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进知识,出现了信息和知识流向的两个极端。

三.利用科技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法律来约束企业的盗版行为。

(二)我国的监管部门要充分行使他们的权利,对于仿冒其他企业的产品,以及侵犯其产权者给予处罚。

(三)充分利用我们的大众传媒,对一些企业的不好行为进行曝光,起到相应的有利作用。

(四)多进行一下普及教育,提高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的能力,降低他们发生事故的几率,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4

关键词:科技政策;经济增长;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2-056-05

18世纪以来,美国仅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就取得世界霸权地位,其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之所以比其他国家强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对美国经济进步的推动作用。美国联邦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信息的巨大价值,在有关军用、民用和基础研究等科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面,先后颁布实施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美国的科技政策和技术创新模式已成为众多国家参照的样板和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一、科技政策带来的效应:经济绩效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论证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因素;二是在对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研究上倾向于对科技指标的实证分析以及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其中用科技政策的经济绩效评估来反映科技研发投入的研究成果更为广泛。

索洛最早通过余值法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分析了1909~1949年3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资本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1%,其余51%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库尔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近10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舒尔茨则认为,索罗通过余值法所得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数值偏高,应有40%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作用。

丹尼森通过内生增长理论的两个知识模型Griliches-Jaffe和Romer-Jones构建生产函数,将知识、创新等的产出假定为投入变量,研究1929~1959年美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其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的22,9%来自这一阶段美国教育发展的推动。米歇尔·弗兰迪茨认为,以知识作为变量的生产函数是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的简单且实用的方法,这一便捷的方法完全可用于不同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莱迪亚通过对1989~1999年欧洲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充分的知识源支撑条件下,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理查德和山姆通过研究1991~1999年美国部分地区数据表明,工程师与科技人才数量、地区精英劳动力指数和专利技术产出率、完整的社会结构层次划分呈现正相关。布莱斯泰特和吉明也以专利授权作为量度产出的标准,通过对1991~1999年美国和日本的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私人部门研发资本投入增长50%,专利产出增长100%,专利技术投资项目应用增长250%;而日本方面,则表现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其增长率仅为10%左右,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呈现出长期低迷以及专利被引用次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表现出美国与日本的科技实力和技术差距逐渐扩大。

由于R&D在科技政策发展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国际上很多学者对R&D及经济绩效进行了广泛研究。如贝拉从六个方面对R&D的经济贡献率进行定义、分类,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R&D经济绩效评估的意义。他不仅分析了企业R&D的经济绩效,还研究了R&D对企业总体绩效的经济贡献率和特定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的R&D经济绩效;艾瑞克则选取了30个典型国家(1998~2002年)的科技绩效数据建立截面计量模型,研究评估了这些国家的全部R&D的经济绩效。

科技研发活动、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与科技发展指标三者密不可分。《弗拉斯卡蒂手册》是对科技活动进行测度的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按照这一手册系统地开展了有关R&D活动的统计调查。但是对于《弗拉斯卡蒂手册》的内容,也有人持有反对观点,如丹尼尔·马尔金认为,《弗拉斯卡蒂手册》中对于基础科学的解释不够精确,现实操作过程中较难实现。另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科技指标著作是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它是当今世界各国评价科技经济绩效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世界竞争力年鉴》提供了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的经济绩效上的科技研发政策执行效果及影响程度的数据。目前,对科技研发活动及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研究已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课题。金斯利通过研究31个国家资助项目,提出科技研发价值路径与成果转化的经济绩效方法。在科技成果扩散过程中科技研发政策对经济绩效影响方面,阿莫尔德的研究成果影响较为深远,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他认为,“经济绩效类型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仅靠几条基本原则,而应考虑政策制定者学习反馈和责任的实际需要。单个经济绩效方法很少能奏效,政策制定者必须能在恰当的时候熟练采用正确的经济绩效方法。”“好的经济绩效应该应用多种经济绩效方法回答与政策相关的问题”。科利提出了科技研发经济绩效的新模式,把联邦政府对科技研发投资的资本效应作为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科学知识的价值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对联邦科学机构或个人来说,现在经济绩效联邦资助R&D时出现了困境,通常只用产出指标(如效率或经济效果)对联邦资助效果进行评价,可能造成不真实的经济绩效结果。”

国际上,虽然大量的文献报告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和比较了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献,但由于存在人才专业化程度、科技产出的多样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对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测度难以充分且全面,所以至今在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测度上,仍然未形成一套全球认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应用性较强的评估体系。

二、科技政策与经济增长:美国的经验

多年来,美国政府颁布实施了许多支持科技、促进经济的政策,通过各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推动美国经济不断发展并使之成为主导世界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美国自建国以来,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一系列的科技研发政策,促进了美国科技水平迅猛提升,也提高了美国在经济上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11~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1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8万亿美元,居全球第1位,人均GDP为49601美元,居全球第12位;出口工业产品价值14460亿美元,其中“高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7458.70亿美元,在全球139个国家及地区中,2012年美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第5位。由此可见,美国科技政策的经济绩效相对较高。

国际上许多学者选择政策量化及逻辑推理等方法来分析美国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新古典经济学派在研究美国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认为,美国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的合理性在于科技创新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其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斯·约瑟夫·阿罗认为,“市场失灵”是指科技创新作用于社会整体和私人部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边际价值,最终导致了自由市场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美国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公共物品上,科技创新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公共物品的特性,尤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是较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假如进行基础研究所需的资金全部依靠私人部门实现投资,最终会导致资金严重短缺,所以支持科技创新便成为政府的义务;二是在科技收益非独占性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创新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降低了私人部门的创新动力;三是在外部性方面,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但是,也有学者如艾奎斯特认为,在创新政策理念方面,不宜使用市场失灵一词。他认为,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一部分,显示现实世界中经验事实和理想或最优系统之间的差别。艾奎斯特认为应该用“问题”来代替“市场失灵”。从1990~2012年,美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带来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高速增长。虽然在吸引外资发展科技上,对经济指标增长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等相关政策对经济总量及人均GDP的作用却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其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经济指标的贡献率最高。

而新熊彼特学派则认为,美国科技政策之所以发展的较为充分、全面,在于科技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新熊彼特学派继承了熊彼特对经济运行方式分析的思维方向,突出了科技发展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视为由科学、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针对美国科技政策制定方面,新熊彼特学派认为,在科技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并指出在应用科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促进科技扩散的政策是核心问题。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美国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影响力的形成机制。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相关概念的是弗里曼,经济学家朗德沃尔则秉承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继续深入研究,成为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知识在科技活动中的运用是创新的核心,科技的发展是经济活动充分运行的表现。但是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有时也可能表现出系统失灵的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弱化了美国科技政策的效应,甚至给经济绩效带来负面效应。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学派在总结美国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影响方面,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认为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影响失效除了“市场失灵”外,还有“系统失灵”,即由于国家创新系统中存在不完善,最终使得科技活动运行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二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学派主张科技发展的核心应放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所以,美国经济社会效率的提升要解决的重点应放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科技政策的重点方向。所以,美国科技政策的目标定位结合了各个时期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考虑到这些政策目标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从宏观层面看,美国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影响体现在其能否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国际学者对美国科技政策的区域协调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例如,费格博格和沃思培根运用索洛的非经典模型,计算了美国在1950~1990年期间的收敛率。根据他们的模型,在这40年的前半段(1950~1970年)美国最贫困的地区比最富裕的地区增长率快4.3%;在接下来的10年,这一比率下降为2.4%;到1980~1990年,这一比率仅为0.8%。这说明尽管美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努力,但以人均GDP来计算,美国区域差异仍然没有改变。学者巴特则、莫昂多对美国更广泛的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赶超”也出现在1980~1989期间,并且在1989~1994期间这个现象更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将最不发达的地区囊括进来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地区的集群而言可能是不同的,即称为盖勒收敛俱乐部。盖勒收敛俱乐部是由许多国家或地区组成的,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状态以及相似的内在条件,例如科技先进程度或者社会资本等。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都倾向于分析区域集聚是怎样分配他们的所得,并且他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如何从一种集群变成另一种集群。他们使用收入作为区分最基础的类别的唯一变量,将科技发展作为解释集群之间流动的外在因素。这种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外生的线性因果关系受到系统学派的质疑,诺那卡和弗洛里达提出的一种关于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系统的观点认为,在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是彼此高度相关的,单纯依靠科技政策,而不与产业结构的改变相连接,就必然无法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这种观点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支持,也被广大的政策制定者所接受。

三、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科技政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美国的科技政策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科技政策。

1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提高服务职能

从美国对科技管理机构不断升级中可以发现,美国非常重视发挥政府职能的指导作用。所以,当前我国为了提高科技发展效率,也应该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的改革,转变以往的“国家主导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国家指导、企业主导型科技体制”。政府在科技战略发展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将现阶段我国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协调起来,全面系统地对新时期的科技研发作出相应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适合我国现实发展的科技创新道路,这是当前我国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对未来提高我国科技研发水平至关重要。

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来引导私人和企业对科技项目进行投资,鼓励企业对科技项目进行研发,使其成为科技研发投资与实施的主体。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政策的体制机制,在税收、担保、贷款等方面对科技研发给予支持。政府要更多地支持科技创新,在立法、行政规章制度、税收优惠以及科技研发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而全面发挥私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科研力量的作用。提高政府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全社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在产品研发领域发挥企业及个人的投入作用,完善科技融资的体系,创立科技基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为各部门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发展模式,以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

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将创新视为国家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其科技政策,从而适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更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从中寻求新的经济制高点和增长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与规划,如“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等,但是有些科技政策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尤其是较少涉及到高新科技领域,顺应国际潮流与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信息、生物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所以,我国应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与目标,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研发政策体系。

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作用,将其打造为科技发展的主体。在市场的导向下,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效益。政府部门鼓励和资助大型企业在科技前沿问题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同时企业也可以同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加强各部门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协作,共建多边与双边的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合理地分配产学研科研经费的比例,在引进外来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共同发展,强化科技政策绩效评估

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比重一直较低,应理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管理体系,整合国内目前各类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于研究规模较大、回报较高的项目,可以积极推进其进行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效益,减少科研成本,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方面的使命定位,并保证其运行模式和治理结构与其使命定位相匹配。使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投入比重保持平衡,令其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科技研发领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发达国家较低,科技政策带来的经济绩效不高,许多科技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不能有效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我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同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悬殊。据统计,近五年,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0%。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平衡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科技研发力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借鉴美国的科技政策的评估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政策评估体系,构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等独立的评估制度。

4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5

一、进一步聚焦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重点。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杭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十大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去年已达到45%,特别是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金融服务等优势特色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我们将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的机遇,围绕长三角区域规划对杭州明确的“一基地四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聚焦这些成长性产业,发挥我市科技、人才、文化、环境等优势,集中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尤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发展以软件和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平台运营服务和扩大网商队伍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以安防为重点的物联网、以动漫等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重点细分领域,开展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这些体现未来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力争实现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双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机器换人”、设备租赁、技术改造和营销模式创新,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整机制造、终端产品,提高综合配套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由生产环节的中端向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提高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

二、进一步推进载体整合,优化空间布局。省委、省政府对杭州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高度重视。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方案;去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杭州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杭州创建工作。一年多来,我市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为基础,包括浙江大学科技园、省大学科技园和中国美院科技园在内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一区两城三园”正成为杭州乃至全省创新型经济的新增长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按照规划要求,结合贯彻夏宝龙书记对整合提升开发区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整合提升力度为重点,充分发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在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型经济培育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高新区“两网一城一带”(互联网、物联网、生态创意城和总部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智慧e谷”;支持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努力把“两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区。深化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和中科院、中国电科集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突出科技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城市创意创新工场的作用,积极打造“智慧高地”。同时,积极发挥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整车制造等高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功能区的创新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向高新产业园、电子商务园、文化创意园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土地投入产出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工业增加值率。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推动协同创新。这些年来,杭州涌现出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中控科技等知名创新型企业和杭汽轮集团、杭叉集团、杭氧集团等创新转型典型,有力助推了杭州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列入市科技部门重点培育的“雏鹰”企业、“青蓝”企业超过1200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1779家。我们将把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中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雏鹰计划”、鼓励高校教授专家带队来杭创业的“青蓝计划”、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蒲公英计划”,推动创新型企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载体,鼓励引导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与知识创新主体“优势叠加”、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6

我国是世界最大水生蔬菜生产国,栽培面积733700hm2,产值超过500亿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是水生蔬菜的主产区。水生蔬菜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深受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

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作为水生蔬菜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对加速水生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增加水生蔬菜的效益、促进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北省作为我国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大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研究和产业发展也走在前列。湖北省从“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对特色水生蔬菜研究开发进行了立项。项目紧紧围绕湖北省水生蔬菜产后减损和精深加工增值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对保鲜剂的开发,绿色保鲜技术集成、精深加工先进技术集成与高品质产品研发,实现水生蔬菜绿色安全贮运、水生蔬菜加工产品多元化和传统制品生产现代化、水生蔬菜联产高效综合利用以及加工专用装备研发,解决水生蔬菜绿色贮藏及加工过程中制约产业发展的部分技术难题,团结和培养了一批从事水生蔬菜保鲜加工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主要包括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等。同时,培植了一批水生蔬菜保鲜加工的龙头企业,如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强农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农鑫农产品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实现了湖北水生蔬菜保鲜加工技术、人才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①基础研究进展

莲藕、藕带多酚氧化酶特性研究。分离获得莲藕多酚氧化酶,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筛选出最佳酶抑制剂(L-抗坏血酸-2-三聚磷酸酯)。采用现代分离技术提取并纯化藕带多酚氧化酶,对其酶学性质、化学修饰和结构作了初步研究:对藕带的保鲜进行了试验,利用计算模拟技术分析(3D-OSAR)作用机理和作用靶向位点。

天然活性抗褐变剂研究。利用植物源乳酸菌发酵豌豆浆获得高效抗褐变剂,分离纯化鉴定抗褐变物质4-(4-羟基-苯基)-丁-2-烯酸,为开发新型生物抗褐变剂提供了思路。

莲藕粉、脆质地形成机理研究。从淀粉和细胞壁果胶角度研究莲藕粉、脆质地形成机理。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粉藕、脆藕为对象,研究了其感官和淀粉含量的差异,并进一步对影响其质地的淀粉进行了形态学和流变学研究:研究了加热处理对其感官、成分及细胞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莲藕不同采收期淀粉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对12月采收的老熟莲藕的淀粉显微结构和糊化、凝胶差异进行了深层次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果胶组成差异是莲藕粉、脆质地形成的基础,并且推算出用于区别粉、脆的临界参数值。

莲籽β-葡萄糖苷酶特性及其对荷叶饮料增香作用研究。首次对莲籽中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酶活性分析条件以及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做了初步研究,并尝试将莲籽β-葡萄糖苷酶应用于荷叶饮料中,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荷叶饮料的香气成分及莲籽β-葡萄糖苷酶对其增香效果进行了研究。经过酶处理过后的荷叶饮料总香气成分增加了约12%,其中醛类、酮类、醇类这3类主要成分在总香气中的相对含量变为17.18%、16.54%、8.82%。此外,酶处理对香气中酯类物质含量影响很大,经过酶处理后其在总香气中的相对含量由3.21%上升至7.64%。由于这些香味物质的增加,经过酶处理后的荷叶饮料香气更浓,气味更加柔和。

莲原花青素绿色提取和活性分析研究。以莲的成熟花托(莲房)为原料,采用酶辅助提取提高原花青素的提取率,将其应用于油脂中,研究其对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脂肪氧合酶等的氧化抑制作用。并将其添加在火腿中,研究莲原花青素在食品中的抗氧化作用,利用动物和细胞模型研究了其抗衰老、调节血脂等活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莲原花青素清除自由基活性有关。

莲藕淀粉特性研究。以莲藕淀粉为原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动态流变仪、旋转粘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凝胶过滤色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莲藕淀粉及其级分的颗粒特性、糊化和老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莲藕淀粉的糊化和老化机理。并以不同生长期莲藕淀粉为原料,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莲藕淀粉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并对颗粒特性、精细结构、物化特性及消化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水分子运动性对莲藕淀粉的影响。莲藕淀粉老化的本质是淀粉玻璃化温度上升、淀粉分子凝聚(淀粉糊)和分子刚性增加,微弱重结晶促进了淀粉的老化。

菱角淀粉特性研究。以菱角淀粉为原料,采用动态流变仪、快速粘度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菱角淀粉的颗粒性质、流变性质研究以及糊化和老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菱角淀粉粉丝的加工工艺参数。研究表明,冻结温度是影响粉丝品质的最关键因素。

莲藕排骨汤中风味物质研究。为提供方便快捷的排骨藕汤,缩短排骨藕汤制作时间,研究了主要原料用量、关键工艺对排骨藕汤品质的影响和排骨藕汤基本滋味特征、热处理对排骨水溶性鲜昧物质及莲藕质地和色泽的影响,确定了排骨藕汤原料的用量和加工关键工艺,建立了排骨藕汤基本滋味的研究方法,期望为排骨藕汤产品的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天然抗菌剂研究。从可食用植物材料中分离出天然抗菌活性成分石竹烯,可以抑制导致莲藕腐烂的霉菌。

藕带非酶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以莲藕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加工工艺和储藏条件对水煮藕片后褐变的影响、导致水煮藕片后褐变的可能原因及常用保鲜剂对水煮藕片后褐变的影响。还进行了还原糖和氨基酸美拉德反应以及酚类化学聚合的模拟试验。最后还对水煮藕片中褐变黑色素进行了提取纯化和初步的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水煮莲藕贮藏期褐变可能与莲藕多酚自身氧化有关。

加工藕带风味调控和固化调理技术研究。采用包装后入昧和风味固化包埋技术实现风味的延香化,结合脱氧和隔光、栅栏技术杀菌、交联增脆等手段,保持了藕带的白、脆。

莲藕藕节鞣质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对莲藕藕节中鞣质的提取、纯化和鉴定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莲藕多酚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

空气放电对莲藕采后腐败菌抑制机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莲藕采后腐败菌进行了鉴定,确认出三种莲藕采后主要腐败菌,分别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采用空气放电生成气对三线镰刀菌进行抑菌处理,通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呼吸代谢等方面系统研究空气放电对莲藕采后腐败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放电生成气能够有效抑制三线镰刀菌生长代谢,并揭示空气放电对三线镰刀菌的抑制机理。

莲藕膳食纤维改性、提取及功能活性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改性方法,经过超微粉碎后的粉末,白度增加,整体色泽变浅,具有良好的感官性能。同时,藕节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持水性、持油性、溶胀性都不同程度得到优化,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著性增加。利用超声波辅助碱酶法、酸法、酸酶法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对改性后藕节粉中IDF、SDF、TDF进行提取。通过比较其提取率及纯度,确定酸酶法为最佳提取方法。利用提取后的IDF、SDF、TDF进行小鼠动物试验,研究其对营养性肥胖小鼠预防肥胖及减肥功能。综合评定改性藕节粉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预防肥胖及减肥的效果。

②技术开发进展

保鲜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分离获得植物源乳酸菌,以此为发酵剂,研发出水生蔬菜新型绿色安全生物保鲜剂4-(4-羟基-苯基)-T-2-烯酸复合物。以传统化学保鲜剂为基础,复配保鲜剂LB保鲜剂。从可食性植物分离筛选出绿色天然防腐剂石竹烯复合物。微气体环境调控保鲜技术得到应用。应用新型保鲜剂使鲜藕在0~5%的冷藏条件下,保鲜期达60天以上,藕带保鲜期达30天以上,并达到超市和出口要求。切分藕(鲜切藕)保鲜期达14天,适合于超市销售:青鲜莲籽保鲜期达到2月以上。

加工技术研发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泡藕带、酥脆油炸藕片、酥脆藕条、荷塘三宝、酥脆莲籽、保鲜青鲜莲籽、卤藕片、莲籽汁饮料和马蹄爽饮料等加工技术都取得突破,并应用于生产,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50亿元。

③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是湖北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突出特色,以技术为先导,实现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的有机科学融合,达到水生蔬菜加工工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确保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湖北水生蔬菜中以莲藕最为闻名,鲜莲藕的外销和出口占据全国市场总量的80%左右。另外藕粉、藕片占据一定的市场。由于湖北莲藕质地原因,加工的藕片质量低于江苏宝应藕片,但其产量与江苏持平,约30万t。随着技术发展,湖北莲藕加工业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湖北也是莲籽生产大省,莲籽产量占全国60%以上,约5万t。但是湖北莲籽加工企业凝聚力不强,莲籽加工起步慢,产业分工不够细致,莲籽加工销售主要在湖南。藕粉作为传统莲藕制品,其消费群体一直较为稳定,目前全国藕粉产量在3600t,60%产量来自湖北,目前藕粉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单一,深加工产品缺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高,近年来水生蔬菜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泡藕带、荷叶茶、莲籽汁、马蹄爽饮料、莲原花青素胶囊、莲藕面条、荷塘三宝、鲜切莲藕和青鲜莲籽已经进入市场,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仅藕带加工一项,产值超过40亿元,100余家生产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水生蔬菜产业化新模式,促进了产业链科学发展。

湖北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业十分重视品牌建设,注册了“莲花湖”、“洪湖农家”和“沔洪”等系列商标及“巴河莲藕”、“团风荸荠”和“洪湖藕带”等系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这些商标的运用,提高了湖北水生蔬菜加工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湖北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发展。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变迁;影响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24-02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科学与技术日益交织在一起以及人们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习惯,因此本文在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时,没有对科学和技术作过细的区分,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科学技术。

二、社会变迁的含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果。虽然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同时,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从而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也是影响到社会变迁的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巨大。

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与生产相互关系的新特点后,最先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的这一重要思想。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然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那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科学技术是“物化”在生产力的各个组成要素之中,通过自身的进步以促进生产力的各个组成要素的不断变革、发展、提高和进步。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古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端于原始社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原始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我们追溯的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只能理解为萌芽状态的科学技术,而不同于后来形成状态的科学技术,更不同于现代成熟状态的科学技术。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正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创造文字这些原始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制石器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正是靠石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采集植物、猎取动物,直到进行手工制造和农业耕种。人工取火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火就不可能有文明社会的出现。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火,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学会熟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增加,营养增强,促进了人体特别是人类大脑的发育。人们用火取暖、照明,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文字的创制,使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历史,传承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促进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原始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由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共产制经济逐步解体,私有制逐步出现,国家随之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由采集、狩猎逐步向定居农耕和畜牧业过渡,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以后,一些水力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区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这些地区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进而也孕育了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世界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欧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并大大推动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新大陆的发现,从而促进了商业贸易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术传入欧洲以后,改变了僧侣垄断文化的状况,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火药传入欧洲后,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在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方面的进步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

(二)近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严格地说,科学技术起源于近代的欧洲。西半球的欧洲产生的近代科学技术是东西半球各文明区古代科学技术汇流的结果。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促使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牛顿力学和蒸汽动力的出现则标志近代科学技术的成熟。尤其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的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力与手工作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引起了整个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化;产业结构完成了由种植业向轻工制造业为主的调整,形成了自由主义新经济运行模式,并最终带动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摧毁了整个旧的封建体制。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同时,英国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也由此而产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电能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此进入全新的电气时代。工业生产结构从棉纺轻工为主发展到汽车、机电、石化等重工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19世纪晚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20世纪初,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剥削的完整的全球体系,并导致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地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现象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了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极其丰富内容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三)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它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必要条件。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全方位地影响、决定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方方面面。它与政治的联系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科学技术化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有了实现的可能。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但是,现代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人炸、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使人类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一直伴随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之中。如今,它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广泛地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又要解决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陈凡,李兆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庆臻,卢继传,李春国.大协调――科学技术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电子技术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等说法,无不是以技术革新为其标志的。作为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浪潮的影响。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科技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业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CD\CD-ROM\VCD\DVD到手机短信、可视电话、卫星通信、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加速了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网络经济,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网络服务以极其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使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文化产品。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在对全球25个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调查中,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比开通前互联网前,提升了7.5%,从业人员增加了43%。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上图书、文献搜索、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网络音乐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美国,互联网普及之后,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过去的20%增加到30%,达到9000亿美元。以美国图书馆为例,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美国国会图书馆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通过上网浏览美国国会图书馆网战的读者多达3万人次,通过网络进行的数据库服务,一年实现收入达3亿多美元。

文化、智力(创意)和科技相结合而诞生的文创意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由于产业技术向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发展,才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可能。文化与创意,通过科技的助推,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扩张力。2005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借助电视、电信、网络的立体式打造,提升了这一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为湖南卫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广告、网络、电信等产业产品的增值。据悉,“超级女声”总决赛期间,单场的短信收入至少在200万元以上,从全国总决赛到最后的3强决赛,7场比赛,短信收入则超过了1400万元。从中可以看出,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为“超级女声”的成功运营带来了可能。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深化了文化产业之间的经济互动,形成了一条超级经济产业链,推动了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科技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赛对文化产业持续的批判态度不同,本雅明则持一种积极的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正是由于不断的科技进步,才使得文化产品的唯一性被打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使普通百姓也可以成为它的欣赏者,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思路。因此,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科技也的确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多次变革,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正如本雅明所预料的那样,今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产生这样的局面,科技进步功不可没。今天,文化产品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阶层的专利产品,科技进步使文化产品从“深宫大院”走进了“百姓人家”。因此,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再到数字电影,技术的进步,增强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能力。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也曾因为电视的冲击陷入了低谷,但是通过技术革新,电影重新占据了文化市场,产生了众多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1997年风靡世界的《泰坦尼克号》,通过采用大量的先进多媒体制作技术,实现了表演艺术与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18亿3540万的全球票房收入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应该说与美国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关系紧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品。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从国内近十年的实践来看,由于注重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很多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不断的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美轮美奂、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到2005年11月,共演出571场,观众近80万人次,票房收入7600万元,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云南省推出的舞台剧《云南印象》和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至今已分别演出了500多场和1500多场,创造了3000多万和1亿多元的票房收入,《云南印象》还走出国门,到美国和欧洲演出,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依托科技和文化资源,广西和云南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为民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苏州昆剧团则通过引进民资,采用全新的舞台技术、艺术设计和三维音乐合成技术,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在港台、北京等地演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最高票价达到1600多元,还一票难求。现在,还积极进军国际市场。由此看来,无论是民族民俗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进步,为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三、科技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技术进步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延伸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盈利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信息经济”。此种经济形式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人类大踏步地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货币、劳动,而是知识、信息与网络技术。数字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率、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传媒产业迈入了数字时代。作为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的大众传媒,其创意、制作、传输和营销过程都经历了数字化的洗礼。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传播产业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形成了新型的产业类型,数字技术为传播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已经形成了一个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链盈利模式。数字技术也为联系传播产业链,实现传播产业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发展提供了条件。《哈利・波特》一开始只是一本小说,但是通过技术的支撑,电影《哈利・波特》应运而生。由此,不但实现了电影的巨大票房收入,也带动了小说的畅销,同时又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另外,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为电子游戏,将人物造型用于玩具、礼品的开发,也使得文化产业在技术支持下,内部关系更加紧密。科技进步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层次,加速了文化产业的优化重组,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另外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提升。Photoshop、Flash、CorelDraw、3DSMAX、Illustrator、Dream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存储提供了平台。今天,人们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易地获得更多的文化产品,就在于存储技术的不断革新。存储介质由纸张、磁带(录像带)、激光唱片(激光视频)发展到计算机硬盘(便携式硬盘)、软盘、光盘、U盘、MP3(MP4)、数码闪存卡、数码录音笔、PDA,存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今天的人们再也不用带着大把磁带去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愉悦,一个小小的MP4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享受文化产品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

四、科技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又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就在于电影产业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提供的便利,创造了美轮美奂、令人惊诧的影像世界,在国际电影舞台上,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的新记录。但是,从美国文化产业的内部来看,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之间也促成了一种竞争格局。从2000开始,由于网络技术和动画技术的日趋成熟,以FullDD、2D&3D的合成技术取代了以2D为中心的制作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网络游戏的竞争力,从2001年开始,网络游戏已经超过电影产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业。由此看来,能否采用新技术,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影响了文化产业内部的竞争。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9

一、加强了科技进步工作的管理体制。今年上半年我公司为了加大了科技进步工作力度,及时调整了公司科科学与技术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组长,公司党委书记、生产副经理、总工程师等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一届科学与技术进步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明确了在生产副经理直接领导下由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强化了生技科作为全公司科技进步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管等管理职能。信息中心作为全公司电脑、网络及95598管理部门,代表了未来供电企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二、技改工作按计划顺利结束。今年列入技改计划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个是“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x月份开工,x月xx日成;另一个是“xx、xx变电站远方信号复位遥控技术改造”,x月x日开始改造,x月xx日改造结束。

三、科技创新工程已全部完成。科技创新类工程一共有三个,“呼叫中心建设工程”、“变电站主设备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和“光纤通讯工程”。“呼叫中心建设工程”、“变电站主设备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于上半年已经完成;“光纤通讯工程”也于x月xx日完成。

四、加大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作力度。今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xx、xx及xx变电站遥视技术进展顺利,于x月底就已经完工。本项目由生技科负责实施,责任人是xxx科长,引进的是xx有限公司的产品。该装置可以远程巡视现场各类设备,在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再也无须人们涉险进行现场巡检;还能实时获得来自现场的报警信息——火警、非法入侵等,并将事故现场实况记录下来,为分析事故提供第一手资料。nt系列远程图象监控系统,集音视频监控、远红外激光测温及防火防盗于一体,远程监控及会议电视功能于一身,监控前段采用专用的压缩编码设备,最大程度消除由于普通计算机及操作系统本身存在问题而给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能力,能与其他监控系统相互兼容。另外由服务公司负责的“低压电源切换开关的应用”项目,在x月份连开工带投入使用已经全部完成。该项目在吸取了以往“备自投”技术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由电源转换执行断路器、自动控制器、电动操作机构、执行断路器间机械连锁及手动专用手柄组成。执行断路器qn、qr均保持原有过流保护和断路保护功能。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1篇10

一、坚持发展格局,提升“一区三园”

⒈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一是牢记历史使命,统筹产业发展。把高新技术产业先导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中的首要战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推动“一区三园”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和集群发展,打造产业规模化的基地;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方面,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将“一区三园”建设成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平台,产业聚集整合的洼地。二是坚持发展格局,做好产业分工。坚持“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不变,在建设河西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的同时,加大田心高科技工业园、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力度。河西示范园重点发展以新材料及传感技术为主的天台工业园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为主的栗雨工业园,形成沿天易——长江大道高新技术产业带。田心高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轨道电力牵引技术产业。董家塅高科技园重点发展航机陆用技术产业和健康食品。三是创新发展理念,提升产业水平。把高新区建成全市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和全市信息化的示范区,逐步实现株洲高新区由提升改造型园区向加工型园区转变。

⒉正确处理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与壮大经济总量的关系

一是突出新区特色,培育主导产业。立足于现有基础,突出优势、培育特色,以园区开发和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大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做专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潜力的产业,做到重点产业形成特色,重点行业形成规模,重点产品创出名牌。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培育以钻石切削、金德管业、时代新材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九方集团、时代集团为主体的轨道牵引技术产业,以千金药业、协力药业、金泰制药、国光药业、中科博纳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时代电子、湘依电器、湘怡中元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构筑株洲新区主导产业群体。二是加快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轨道电力牵引技术装备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的平台作用,依托基地整合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强产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水平,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着力打造钻石、时代、千金、金德等企业品牌,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形成上下游合理分工、利益共享的产业关系,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⒊正确处理建设特色园区与发挥园区整体功能的关系

一是强化“一区三园”的整体意识。“一区三园”要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域壁垒,做好沟通联络工作。在招商引资上,要严格按照产业布局规划,互通招商信息,避免相互拆台,杜绝恶性竞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河东两园要与河西示范园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在建设资金筹集上,河东两园的建设一并纳入高新区银行授信的笼子;在优惠政策上,河东两园基础设施的贷款、高新技术项目的贷款均可列入高新区财政贴息或向上争取贴息贷款的范围。二是充分发挥河西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处理好“一区三园”中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着眼于树立“一区三园”的整体形象,发挥“三园”所在地的积极性,又以河西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示范园的示范作用,利用国家高新区的政策、技术、机制、管理的优势向其他区域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促进高新区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建设沿快速环道高新技术产业带。“一区三园”目前已经集中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精华,随着高新区政策导向和体制优势的发挥,还将吸引更多的人才、项目和企业进区发展,形成株洲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技术贸易、示范推广、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的中心。下一步随着这一增长级的逐步凸现,高新区必将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形成以“一区三园”为节点,沿快速环道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也有利于构筑株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市有效策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业平台。

二、坚持“三生”协调,构筑科技新城

⒈建设生态园区,加强环境保护

一是在规划设计方面。运用自然生态(生态)、现代技术文明(生产)、人居环境(生活)协调发展的“三生学”理念来规划设计园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有选择地保留高新区内现有山水要素,并加强与沿江景观带、沿天易路景观带以及石峰大桥和大型立交桥等景观的系统联系,着力营造处处见山、步步观水、时时有绿的环境氛围,以实现自然与城市共生存、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二是在开发建设方面。摒弃某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采用的“大掘深挖”的施工模式,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统筹管理,做到开发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减轻园区开发对环境的损害。三是在项目引进方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综合考虑引进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高新区的发展定位,保持产业技术的前沿性,不追求简单的数字政绩,不搞“一方发展、四邻遭殃”。

⒉健全创新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牢固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大力推动新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产业与技术的领先性。并朝着建设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目标迈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原则和柔性流动方针,结合有新区特色的人才开发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五个产业化基地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吸纳人才的平台作用,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顾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新区创业。三是打好“基地牌”。认真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出口基地”的牌子,争取“轨道电力牵引装备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早日挂牌,以基地为依托,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项目、项目和火炬项目来株洲高新区启动科研,举国家之力,发展高新区。

⒊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功能开发。坚持新区发展从政策优势向功能优势转变的思路,在加强基础设施开发的同时,注重内涵功能的开发,规划建设好园区管理、办公、金融、信息、会展、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探索构建城市化、产业化、体制创新、社会服务四大服务功能体系,实现园区功能城市化、体制运作规范化、社会服务市场化,打造产业新平台,再创功能新优势,增强新区的品牌效应和对投资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实践“工业发展商”定位,以服务主体为转移,以客户满意为标准,真正把“以客为尊”的宗旨落实到服务态度、服务制度和服务质量上来。在新区造就并形成一个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干事业、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干成事业、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尽早干成大事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投资者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体育、商业以及文化娱乐事业,解决创业者的生活、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新区生活感到舒心,工作感到安心,投资感到放心,回报感到称心,从而坚定在新区长期发展信心。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美好家园

⒈正确处理园区与城区的关系,促进新区协调发展

一是视园区为生命。坚持视园区为生命,把园区建设摆在新区发展的首要位置,基础设施随产业转,园区建成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跟到哪里。产业繁荣是城区保持长期繁荣的基础,在新区城市发展策略中,我们将继续坚持“视园区为生命,视项目为灵魂”的理念不动摇,重点保证园区开发建设,通过园区与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城区的拓展提质。二是建设高层次社区。突破“园区仅仅是工业园区”的局限,把新经济区和高层次社区作为新城区定位的两个基本点,在新城区的拓展中,规划建设好新的社区,满足不同类型社区和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增强服务功能,为新区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三是抓好重点项目的设施配套。围绕湖南工业大学、体育中心、湘江风光带、西环线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好与其相适应的生活、娱乐、休闲设施,突出文化、体育等特色,使之形成功能齐备的发展区域。

⒉高度重视征地劳动力的安置和就业,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一是妥善解决征地转城人员“安居”的问题。积极建设安置小区,今年我们已经将安置小区建设确定为政府实事之一,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安置市场、统一安置的原则,高起点建设好安置小区,使之成为新区城区建设的又一亮点。二是把促进征地转城劳动力就业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稳定工程。继续依托征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城郊结合部位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吸纳更多的闲散征地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征地劳动力的素质。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资源,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教育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具有新区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政府部门出资开发和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援助大龄困难的征地劳动力就业。三是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按照“低起步、覆盖广”的原则,逐步建立征地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争取解决原园艺场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解决征地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统一使用集体土地补偿金,探索通过社区股份合作制、组建置业公司等形式,造就“新地主、新房东”,让“村民”变“股东”,确保“失地不失业,失业不失稳定的生活来源”。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11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在顺应了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高”在突出人均指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2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一个标准更高的全面小康。这一目标体系更加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普惠性。一定要结合湖南实际抓好落实。2006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期待,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富民强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词汇的修改,而是内涵的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增长强调的是数量上的变化,发展强调的是质量上的变化。因此,我们谋划经济发展,一定要围绕“三个转变”来展开:一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注重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外贸拉动作用不强的问题;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突出解决好一产业不强、二产业不优、三产业不大的问题;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管理现代经济的能力。总之,我们一定要自觉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坚决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惯性思维,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政治发展道路。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这五条具体道路,都有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走好五条道路,特别是走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道路,关键要加大三个力度: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根据湖南省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的重点是夯实基础,加快产业化;二产业的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三产业的重点是加速发展、提升层次。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大公司介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和资源问题,对湖南省具有严峻性和紧迫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的约束性,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最大限度地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四条底线”作为重要原则,必须守住;《环境保护法》作为高压线,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地方都不能突破。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让人民群众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集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着力点,整合和引进科技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力求取得突破。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优势,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重点领域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步伐。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实践反复证明,哪里有改革开放,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沿袭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已经行不通了。唯有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举措才能推动工作、加快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畏首畏尾,工作必然被动,发展必然滞后。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敢于突破“惯例”,敢于超越自我,立足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政策措施,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和活跃全局。

要抓住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加速要素市场培育、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突破地域、行业和体制障碍,大力培育产权、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切实加强金融工作,加快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提高配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要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比重和水平。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范文篇12

一、智慧型酒店是酒店企业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是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型酒店,是新形势下酒店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智慧酒店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酒店发展新模式。

二是智慧型酒店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加快智慧型酒店企业建设,将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而且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酒店企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新型酒店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智慧型酒店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的一部分,可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各专业应用系统的成果,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信息共享的双赢格局,进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二、促进智慧型酒店科技技术的综合集成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包括现代酒店企业的其他产业技术高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信息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智慧型酒店企业的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新型酒店企业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同步。

——建立安全的身份信息管理系统。住店旅客必须依据法规出示身份证件,办理入住手续。身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入住旅客的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旅客各种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管理。

——建立可靠的门禁安防管理系统。与监控、报警装置相结合,门禁系统可将安全隐患直接排除在管制通道之外。灵活丰富的权限管制:通过时区、周计划、假期信息、管制群组的自由设置可以控制任何一个持卡人在任何一个房门的任意时刻的开门权限和开门方式。

——建立先进的视听网络管理系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旅客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在室内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建立时尚的客房居家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室内环境进行包括室内的温度、灯光、家具、会客厅、卧室、洗手间等的智能化管理。

——建立保密的安全预警管理系统。包括防火灾预警、防窃密预警、防毒气预警、防疾病预警、防谋害预警等系统。

——建立便利的入驻环境管理系统。主要是建立酒店与所在城市区域的有关信息的通联和咨询。包括购物信息、美食信息、交通信息、出行信息和办事信息。

三、创新智慧型酒店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智慧型酒店投资大、技术高、舒适性强,浓缩了现代高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管理经营理念,应当在发扬传统酒店运营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突出资本运作,创新管理手段,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探索股权式管理模式。主要是酒店资产进一步细分后,将客房作为一个资本单元进行运营管理,逐步实行客房的股份化、资本化、证券化。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印刷合同范文收集9篇
  •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报告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