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1

1概念引入的时机

在引入物理概念时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某个物理概念,然后逐一的解释其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那我们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如何来解决?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时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最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变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学,同样是在学生完成活动:比较不同纸锥下落的快慢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即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那如果遇到在现实生活中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的两个运动的物体,我们又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学生提出可以将路程化为相同,也可以将时间化为相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将时间化为多少更为简单呢?在一系列问题解决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显得很自然,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质.

2概念引入的方法

2.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来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初三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而且还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特点加强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概念教学的难点.例如“杠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从许多具体工具在使用时的共同特征中抽象概括出来: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又例如在讲授“力”的概念时,先举出一些实例,如两个学生相距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计,拉弹簧测力计等,并从这些推、提、压、拉产生力的不同动作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须有两个物体(不一定是人),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巧用类比,灵活迁移

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概念.例如:“电流、电压”概念的教学,电流、电压是初中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将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从而引入“电流、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学,将功率和速度类比.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同样的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同样的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这样引入“功率”概念,学生还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质的.

2.3从学生生活体验引入

初中学生接触生活十几年,也积累了许多生活体验,这为我们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惯性”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再现自己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突然启动、刹车、加速、减速、拐弯等时刻的感觉,通过分析引入“惯性”的概念.又例如讲“摩擦力”概念时,直接让学生体验手紧贴在课桌上移动时的感觉,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通过演示实验引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演示的实验,是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学生会对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接着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此时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快速地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静静地立在讲台上自然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带来震撼,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将易拉罐压瘪的?从而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

2.5问题讨论引入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职高数学概念课四化

一、前言:

众所周知,职业高中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产生对学习的高涨情绪。同时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他们对于数学更是厌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大家知道,语文课有故事,历史课有英雄,英语课有游戏,专业课有实验,而数学课呢?有的是公式、定理、逻辑推理。学好数学要算、要证明,而它们枯燥乏味,从而使数学孤立于其他学科,变得“孤芳自赏”,也使学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耐心。但作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却知道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的作用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到2007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到2022年,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更多要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职业高中数学教育在未来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的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与解决数学问题,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高数学并不追求数学的深度和广度,在重视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的同时更重视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职高学生因学习态度问题,通过大量练习理解概念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利用各种条件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概念课,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做好准备,同时有效、有趣的概念课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高学生因其生源特点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得出概念及利用概念解决问题远远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各显神通让概念课变得生动、形象和有趣。

在十年的职高数学教学中,本人通过对职高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教学不断的学习、摸索和总结使课堂不断的优化。下面我就以我的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我对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想法。

二、案例展示

1、教学材料:概念课《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2:、教学目标:理解两大原理,会利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很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

3、教法:启发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4、学法:自主探究、类比推导、合作学习

5、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一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所教班级为文秘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公司部门场景,学生分成宣传部、后勤部、仓管部三个部门,再通过与文秘专业特点相关的例题、练习加深对感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感知数学生活化、趣味化的同时意识到数学与本专业的息息相关。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和剖析:本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课后教研组对该课作了细致的评课。本人总结如下:

(1)以轻松的“视觉”为突破,激发学生对概念的探求;

在导入部分,我播放了一段两分钟公司组队外出考察的视频,让课堂在一种和谐轻松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下展开,之后把参观的地址进行了动画提炼,适时引入各段路线的交通工具,概念给出前的引例自然而然产生。

(2)以模拟的“公司”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分别是公司的宣传部、仓管部和后勤部。在第二步的概念强化中,为了加强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及不同点的区分,我组织了各组进行抢答并解释原因的活动,在有效正确运用两大计数原理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第三步的应用概念解题中,我给每组给出他们各自的题目,宣传部是有关资助贫困学校,改善食堂伙食的一个练习,仓管部是设置密码锁的一道练习,后勤部是装修墙壁的一道练习。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得整个课堂比较完整。

(3)以隐形的“德育”为背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都说数学是生硬的、死板的,在数学课堂中隐形的渗透德育,即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对数学课堂的情感化和人文化。在课堂中我从教材处理、组织形式、交流方式、肢体语言等各方面渗透了团队合作能力、积极进取精神、回馈社会理念等情感要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这为我今后对概念课的处理增强了信心,下面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职高数学概念课的处理方法。

三、概念课四化建设

1、导入课题情境化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俗话说,一出好戏应有好的开场,一个优秀乐师的第一个音符能先声夺人。同样:一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安基础。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概念课是教师引用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课型。

在《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中,我引入了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故事案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概念教学中,在推导公式前,本人用下棋的方式创设了情境,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以钟表的校正为背景,加深了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在《古典概行》的教学中在得出概念前,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发放一颗骰子,记录各面出现的次数,这种平时被禁止的工具搬到课堂上,学生异常兴奋。

2、组织形式多样化

做到这点,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教师可采用讨论、交流、合作及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容易混淆的定义和关系,本人为学生设计了一组分值抢答题,学生根据分值进行选题,答对给分,答错倒扣分数,学生热情很高,学习兴趣立刻被这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给点燃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同事的一节公开课《椭圆》的概念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准备了板、图钉、绳子,让学生来作一个椭圆,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热情高涨。

3、例题练习生活化

职高学生对他们所学的专业较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方式教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或故事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或专业实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原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数学与学生的专业、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把习题中的很多练习改编成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如:某某班级的全体同学,某某寝室的全体同学。在《计数基本原理》的概念教学中,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设计了慈善捐助爱心餐的应用问题。在《集合运算》的概念教学中,把学生在食堂吃过的菜谱作为例子,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相关的知识点。在“斜二测画法”的教学中,我带了各种代表性的立体实物让学生画,在学生思考如何画的接近实物的过程后抛出斜二测画法教学效果良好。

4、教学工具现代化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为了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投影、录音、录像、画板等现代教学媒体和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职高数学因学生的特征更需要动化的现代教学工具,现代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引用细胞分裂时,用多媒体效果非常的形象有趣。《幂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根据学生自己给出的幂函数由学生自己上来利用几何画板操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且为分析函数的性质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范例教学;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物理方法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列为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范例教学理论被应用到了物理教学的实践当中,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范例教学理论解析

范例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授课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一是范例性地讲述“个”的环节;二是范例性地讲述“类”的环节;三是范例性地把握基本规律性的环节;四是范例性地总结经验的环节。范例教学理论指出,老师在授课中应该注意教学要突出重点,讲授内容力求深入彻底。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就是范例,因为范例通常具有代表性,在物理理论的表达上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二、范例教学理论在初中物理授课中的运用

1.以范例教学理论为指导讲授典型概念

物理理论中基本概念的讲解在物理教学当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对于学生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物理概念基本上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基本处于基本运算阶段。这样,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把范例教学运用到具体的概念教学当中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便利。通过范例让学生抓住表象,进而掌握物理概念。

让我们以“重力”这一物理基本概念为例来具体说明。老师在讲解这一基本概念的时候,可以具体演示给同学。这样既清晰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手中的球离开手后开始自由落地,这说明物体受地球引力。通过具体的演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以“重力”这一基本概念为例来具体说明范例教学实践操作的。这一教学思路同样适用于后面“摩擦力”的讲解。即按照“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作用点、摩擦力的应用”的基本顺序进行分析。在范例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摩擦力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学生还可以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科学素养。

范例教学对于相似概念的讲解同样适用。在这些概念的讲授过程中,先把特殊的具有代表性的“个”展示给学生,那么在“类”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基本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个”来掌握“类”的基本规律。在讲授中老师运用范例教学理论指导典型概念的讲解,可有效帮助学生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理解一些较复杂的物理概念,通过现象进入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以范例教学理论为指导讲授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比较有难度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掌握物理规律。采用范例教学理论指导初中物理规律的讲解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范例的讲解,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把握深奥晦涩的物理规律,使学生在物理学习当中按照物理规律来学习,在物理规律的学习当中感兴趣并且得心应手。

接下来,我们以“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为例进一步说明。这个实验包括七个环节,目的是为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在这一课程的讲解当中串联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探究方法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以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为例来具体分析。由于课时的限制想要七个环节做到面面俱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只是讲解四个方面:一是假设与猜测,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大胆猜测和假设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并说出做出这一猜测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二是设计实验,老师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三是评估,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检查,确保最后结果准确无误。

3.用范例教学理论指导物理方法的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物理方法的渗透,因为方法比知识更有价值。物理方法的学习一般都要伴随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故物理方法的教学必须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渗透,必须放在一定的案例或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而范例教学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此外,物理方法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利用范例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应用物理方法解释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

综上所述,加强范例教学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林荣.范例教学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8).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4

一、展直观,抓本质,建立概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概念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概念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例如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留意观察: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决定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并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值是一个恒量。其次,换另一个导体做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另一个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另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一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恒量,用R来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R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再进行直观教学,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加上电压V时,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强度分别为I甲和I乙,我们发现,当R甲>R乙时,I甲<I乙,这就说明R这个恒量可以用来表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公式R=V/I量度,这时必须进一步揭示本质:导体的电阻不是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决定,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通过直观形象教学,抓住现象的本质,物理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

二、破难点,抓关键,强化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的概念,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例如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通常用B=R/IL来表示,我们决不能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误地认为B跟F成正比,跟IL成反比,因而得出F越大,B越大,F等于零,B也等于零的错误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值F/IL是表示磁场强弱的一个物理量,与F及IL不存在正比、反比关系,B是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的,与试验电流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通电导线的长度及电流强度大小无关,突破了这一难点,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产生“通电导线不受力的作用时磁感应强度等于零”的错误概念。

三、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所以讲概念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等而进、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到高中才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讲力的概念、就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如果试图在初中或高一就过早地要求学生对力的概念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会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四、巧设疑,抓练习,巩固概念

通过置疑法,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辩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概念的掌握更加精确与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说,练习也是形成概念的延续。

例如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设疑: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就一定大吗?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就一定大吗?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吗?加速度为零速度就一定为零吗?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1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的一门学科。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规律法则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能效。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们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教师切忌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因为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若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总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教师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率”这一章,学生在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注意教法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作水流做功、把电压比作水压,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大昌,廖伯琴主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2]柴振群主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2004-07.

[3]朱雄主编.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1篇6

【片段一】

师:有个小朋友叫小马虎,他逛动物园的时候把动物的体重记录下来。(没有单位)你觉得他记录得怎么样啊?

生:没有单位。

师:真是个小马虎,那我们一起帮他补上吧。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克),一只小兔大约重2(千克),一头河马大约重3000(千克)。

师:一起把3000千克读一读,还有更重的呢。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一头鲸鱼重72000千克。计量这些物体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你觉得怎么样啊?(很麻烦)怎样能更加简便地记录?(吨)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单位千克和克,再让学生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体验到计量比较大的物体的重量用千克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吨”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表象,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列举更多更重的动物的重量,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到计量比较大的物体重量时用“千克”比较麻烦,而应该用“吨”。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

【片段二】

师:(大力士搬米)采访一下,你觉得10千克大米重吗?

生:不算太重。

师:真不愧是大力士!我们有请大力士到前面来。这1袋大米重10千克,两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20千克)大力士,你能把它抱起来吗?你觉得重吗?

生:比刚刚的10千克大米重。

师:好,你等着。3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30千克)大力士,你还行吗?30千克你觉得重吗?

生:太重了。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班上的大力士去搬重10千克、20千克、30千克的大米,并谈谈自己每搬一次的感受,让学生体验比较重的物体是搬不动的。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当大力士觉得20千克大米比刚才还要重的时候,老师没有停,而是再加一袋,直到大力士搬不动为止。这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30千克是很重的,以至于班上的大力士也搬不动。二是注意对学生类推方法的指导。在让大力士搬之前,让学生计算出2袋、3袋大米的重量。从后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类推方法的指导,其实就是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片段三】小组活动

活动要求:

(1)按组号每人(抱一次),搬离地面坚持2秒,谈谈自己的感受。

(2)独立填写表格,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并把结果在小组里交流。活动分6组进行。第一小组是一棵重1千克大白菜;第二组是重25千克的大米;第三组是重10千克的水;第四组是重5千克的洗衣粉;第五、六组是大约重30千克的同学。

学生活动后交流,并适时板书重1吨的物体。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有两个体验:一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大小物体的重量;二是通过类推的方法,在体验一个物体的重量基础上,计算并体会1吨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1吨是比较重大的重量单位,老师配上一定的板书,让学生直观感受1吨物体到底有多重。板书就好比我们写作文的提纲,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这板书中。当老师把1吨有多重的大量事例写在黑板上时,无形中就让学生建立了1吨有多重的表象,而且这个表象在头脑中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对于学生形成1吨有多重的概念很有帮助。

【片段四】

观察图片,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

(1)每头牛重500克,2头这样的牛重1吨。

(2)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3)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这样的油重1吨。

(4)每头猪重100千克,10头这样的猪重1吨。

(5)一个普通水龙头正常流水1个半小时,大约能流1吨水。

(6)洗一辆车大约用200克水,洗5辆这样的车大约用水1吨。

【评析】在这个片段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生活中1吨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在生活中到底有多重。数学应联系生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列举,让学生深刻建立1吨有多重的表象。这对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评价反思】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是明确这个概念和另一概念的关系;三是能正确运用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概念,达到以上的基本要求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让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体验。对于“吨”这个概念,其内涵就是学生感受到“吨”是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用的重量单位;其外延是让学生理解1吨有多重,并建立1吨的表象。本课中,教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都是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而获得的。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两种: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比如上述片段一,老师先让学生回顾“千克和克”的概念,再通过“较麻烦”的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吨”的概念。通过不断列举和体验,揭示出“吨”是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用的重量单位。这其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原有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初步建立“吨”的印象,这就是概念同化。之所以学生能初步了解“吨”是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用的重量单位,就是因为在概念同化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让学生体验计量的“不方便”,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自然而然引出了“吨”的概念。

概念形成是通过大量的事例,感知并形成一定的表象,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在上述后面三个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活动,再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1吨有多重。这些分组活动,图片的观察其实就是让学生认识大量的事例,通过不断的体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一定的表象,通过巧妙的板书,类推计算的方法抽象概括出1吨有多重,最后再用大量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而形成了1吨有多重的概念。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7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燙、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

一、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

物理概念教学常以实验探究教学为基础,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概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第一,实验教学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的概念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照本宣科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物理概念定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有些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例如,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通过比较物质吸热多少的实验,使学生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等等。第三,物理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提供良好的物理情境。学生要形成物理概念,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若把概念教学与实验探究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二、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相结合,注重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物理概念时,应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概念的内容指是什么,更要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明白此概念的适应范围。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某一个物理概念后,必须能确切地理解,正确地表达该概念。例如在谈到“速度”时,概念中有个“单位时间”,这里的“单位时间”怎么去理解,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理解好“单位时间”后,又如“密度”概念中的“单位体积”、“压强”概念中的“单位面积”等相似的概念,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例如,在讲解重力的方向时,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而没讲清楚“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和垂直向下(垂直于支持面向下)”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的话,学生常常感到很迷惑,在知识运用时也难免会出错。因此,教师应在探究某个概念时,要科学、准确地表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形成明确的科学概念。

三、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实验研究方法相结合,注重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等研究方法,如果选择不恰当,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也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比如,学习电流、电压概念时,由于电流和电压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分别采用跟水流和水压进行类比,把概念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学生可以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加工、分析、理解。如此以来,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不再感到陌生,内容不再陌生了,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又如学习磁感线概念时,由于磁感线是假想的曲线,学生更难于理解,我们可采用模型法,用具体的事物替代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尤其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充分把握好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话,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能熟悉和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物理基本概念的能力。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9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如下,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2所示,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

如果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如:许多学生在判断图3所示,当小车突然向前移动时,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时,会照搬前面图2中小车突然向前时,木块向后倒的结论,得出气泡向后移动的错误结果。可见,对概念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比较思维。

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六、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由于“电压”和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一般初中课本中对电压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对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学生学了“电压”这一课后,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说电压的概念,是初中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要使水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再设问:要使容器中的水长久地流动而不是瞬间流动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样一设问,学生纷纷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教师总结产生水流的条件是有水压,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这样,就为类比埋下了伏笔。

(1)元件的类比:把电流形成中的各个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个装置相类比。小灯泡犹如小涡轮,开关犹如阀门,电路犹如水路

(2)形成过程的类比:从水流的形成过渡到电流的形成。

(3)作用的类比:从水压的作用过渡到电压的作用,从抽水机的作用过渡到电源的作用。

(4)大小的类比:从改变抽水机抽水的快慢产生水流的大小过渡到电压的大小产生电流的大小。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

一、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抽象物理量的概念的一般思维方法:把物质的某方面的属性或运动的某种状态隔离出来,用一些物理量的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定义所抽象出来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物质的某方面属性的概念,如密度、燃料的燃烧值、熔解热、汽化热、电阻、电势、电容等.(2)描述运动的某种状态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加速度等.(3)一些物理定律中的比例常数,如折射率、磨擦系数等.虽然上述三方面的概念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它们定义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实验在学生对事物的属性或运动的状态观测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抽象,采用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的———比值揭示了事物的某种属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法,注意在处理方法上比“同”,在概念意义上比“异”,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新概念,从而培养、提高他们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利用“比同”与“比异”,引导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线索,借助于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另外,对一些彼此有联系但有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概括,能够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消除他们存在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1)把规律性和本质都相同或本质上有联系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静电场和重力场进行对比,把电池电路、直流发电机电路进行对比,把蓄电池充电、直流电动机电路进行对比.(2)把表达形式或规律性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定律、公式进行类比.例如,将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电流和水流虽然本质不同,但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物质的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电量和水量都是守恒的,并且都要受到阻力并克服阻力做功,做功过程中都有能量转化等.利用水压是产生水流的必要条件作比喻来引出产生电流的必要条件是电压,使学生懂得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这样的类比,学生容易接受.(3)把同类型或同性质的物理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的对比;幻灯机成像调节与照相机成像调节以及眼睛的调节的对比;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电机构造原理的对比———突出“滑环”跟“换向器”不同作用的对比;直流发电机与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对比———突出两者是可逆的机器;电流表(磁电式)与直流电动机构造原理的对比.在进行对比时,一方面应该阐明它们的共同性(一般特点和一般原理),另一方面要突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各个设备有它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特殊作用).这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弄清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把本质不同又容易混淆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对比,如质量与重力、重力与压力的对比;力矩和功的对比、动量和功率的对比,它们所具有的单位表面看来极为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点;电源的功率或电源输出功率、电流的功率、电热功率的对比———抓住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本质上的区别.(5)把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或弄错的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进行对比.如,重力跟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重力与拉力、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三、利用归类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130-01

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轻视对概念的讲解,只注重题目讲解,造成概念与题目脱节的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仅把数学概念当做一个名词,并不对数学概念多做解释,只要求学生背诵。一节“概念课”讲完,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就马上进入到讲题环节,造成学生对概念的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影响学生的解题质量。

1在体验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中,认识概念

1.1高中数学的概念课定义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对数学概念不断认识的过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的目的在于区别于其他属性,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数学概念是体现物质空间与数量变换等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的桥梁,是组成数学理论的基石,是数学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导数学理论的关键,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概念有两种产生形式,一是,主观的抽象形式;另一种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两者辩证统一,对事物的客观性反应更深刻,更完整。

1.2对概念课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内涵的剖析和对外扩展内容的掌握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反映事物质与量的方面。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它反映的内涵是“有四条边,两两对边相互平行”,它的外延包括正方形、菱形、梯形、矩形。重视概念的学习,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延伸,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减少错误。

1.3数学概念的特性

1.3.1普遍性与严谨性。数学概念是对数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数学属性的本质反应。数学概念对属性的本质刻画非常严谨,具有明确严密的规范性。

1.3.2具体性与抽象性。数学概念在抽象性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其次,反映了数学的概念符号的本质特征;最后,反映了数学概念的抽象思维空间。数学概念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正是因为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概念才将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无论数学概念如何抽象,它的背后都有具体内容支撑,并且数学概念是数学定义和理论的基础,所以数学概念就整个数学领域而言,又是非常具体的。

1.3.3生成性和系列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大多需要以原始概念为基础,并用逻辑理论进行定义,从语言的符号形式加以固定,从而为数学概念的系统结构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要逐步进行,扎实稳妥的有效学习,为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1.3.4相对性和发展性。在一些指定的研究领域中,数学概念的定义是保持一致的,然而数与形在数学概念中又处于不段发展的地位。

2数学的概念课要求及现状

2.1数学的概念课基本要求

高中数学的新课标是:让学生在完成基本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于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并且要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快乐的学习。因此,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追求的教学理念。高中生在对数学的学习时,不应该只停留在对数学概念的表面掌握,更应该掌握数学概念的实质内涵,通过研究探索,动手实践,互相交流等手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述依然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但要注意教课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方面对数学教师提出新挑战。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特征的研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2.2数学的概念课现状

从教授数学概念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通常会出现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只把数学概念当做一个名词,不做过多理解,对概念印象不深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另一种是:对数学概念很重视,但只是强加记忆,不能透彻理解,没有认识到概念的内涵。时间长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只有正确、清晰地掌握数学概念,懂得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3对于高中数学的概念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3.1学习概念时引入情境模式

用具体实物或立体模型将学生引入到对概念的学习中来。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时需要一个感性的认知,将数学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或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提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

3.2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进行探索和交流

具有有效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应积极和老师互动,开展自由的交流探讨,主动提出问题,学会倾听和反思,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增强合作意识,为获得高效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3.3对于概念的叙述必须正确

在学完概念后,让学生用语言将概念讲述出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教师还能从学生的讲述中获得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结:总之,在数学课概念教学中,根据新课标对概念课的具体要求,灵活地使用教材,对干扰概念课学习的例子进行更换,大胆的删除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概念运用问题,提高概念教学质量,完善概念教学过程,让学生用心体验参与过程,达到概念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万春.论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纵横,2009(9).

[2]冯光庭,刘忠军.对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0(4).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范文篇12

摘要:本研究共包括四部分:已有研究、概述、历史发展与现状、教育启示。在已有研究这部分中,综述了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课程论的崭新视角,把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轮流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课程论的要素进一步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进行研究。本研究从概念重建主义的概述、发展历程、教育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望通过全新视角的研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课程论流派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是众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课程论流派,它积极阐释了课程含义的转变,把课程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个体体验的过程。概念重建主义是当代课程论流派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它的课程主张,深深影响了当代课程的方方面面。概念重建主义作为一个课程论流派,其观点和主张对课程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概述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认为相关的专著和期刊论文还是比较多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概况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国外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思想大都见于其流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麦克唐纳《教育研究杂志》的《课程理论》,派纳《意识提升、文化革命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学派》,《课程理论化》、《向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迈进》[美]派纳、何华武译。国外的这些著作和期刊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析,分析了其内涵、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基本主张、影响等等。

2.国内的研究概况

我国研究和探讨概念重建主义教育思想及课程论的主要是一些期刊论文,如张华的《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汪霞的《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姜俊和郝世文的论文《论当代课程论的超越与创新》,陈卯轩《后现代视野中法的概念重建》,罗儒国《课程理论论析》等。

(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基础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

概念重建学派的存在现象学理论以派纳为代表,认为传统课程就是“跑道”(curriculum有跑道的意思),是为学生心理所环绕的跑道,是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而存在现象学课程论强调“跑”的过程上,课程是自我的经验、体会,强调动态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存在现象学所说的课程。“概念重建学派”还把解释学作为构建其活动课程理论的重要方法论。

2、精神分析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

“社会批判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所建立起来的。该派的主要代表有阿普尔、麦克唐纳德、吉鲁克斯、韦克斯勒等。

3、人本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概念重建学派”儿乎都把其活动课程理论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概念重建学派”的“个体一社会统合论者”(如阿普尔、吉鲁克斯等人)主要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学习者个体与社会整体结构是一种“辩证”过程,批判课程论主要以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盛起来,代表人物是阿普尔、吉鲁。

(三)研究对象

从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学者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

1、对概念重建主义教育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如《重建与替代》――对哈贝马斯“重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马金杰)。

2、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基本主张等的研究。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述评》郇红。

3、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启示、应用及对策研究。钟启泉的‘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四)研究方法

从本人所搜集的已有研究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践分析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概念重建主义教育思想、国内有关教育改革实验的著作、文献和国内各种教育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五)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内容体系

概括如下:

1、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将个体视为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2、重视知识的情境性

3、强调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弘扬,并以个体

4、解放或自由为终极目的

5、研究方法的变化

(六)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从对文献资料的浏览,本人发现国内学者侧重于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内涵、主要观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启示及应用等进行探讨,这些方面探讨得比较多,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却很少,只有少数文章涉及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没有对其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述的文章。

2.研究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是实践操作层面,关于真正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多。

3、概念重建主义的课程论观点还没有真正运用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

(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人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落在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基础上,虽然有很多学者在其文章中提到了该流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观点却不尽相同。还有就是概念重建主义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就是笔者准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同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极端贫困。受传统的“学校是工厂”的比喻和“工具理性”的控制下,课程沦落为消磨人类灵魂、才情和活力的工具。这时,课程造就的是一批批“单向面的人”,课程研究也具有了“反理论”和“反历史”的特征。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一批先进的课程学者率先组织起来,对课程进行了所谓的“概念重建”。总体来看,概念重建主义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60年代的兴起

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学校管理者采用管理企业的科层技术开发课程领域。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书中,他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这四个阶段,强调了一种科学实证的方法和一种科学的课程开发范式,被认作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50年代末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学校和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波及全国的有关课程问题的讨论。随后,最先对课程领域发难的是施瓦布。1969年他发表了《实践:课程的语言(Practice:ALanguageforCurriculum)》一文,让许多人认识到传统课程领域己经开始“消亡”,并归因于它的“脱离实践”,发起了“概念重构主义者运动”。里德,称其研究吹响了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前奏曲。派纳,也认为施瓦布声称课程领域已“岌岌可危”的声明标志了概念重建十年的开始。

(二)70年代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运动全面展开。概念重建主义者从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思想中找寻有益的理论架构及方法。这一阶段中,概念重建主义理论和思想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1年麦克唐纳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课程理论》,首先提出概念重建一词。1973年5月标志着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全面展开的会议在纽约罗切斯特召开。麦克唐纳、休伯纳、格林等约150多名课程研究领域杰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罗切斯特大会标志着美国课程领域正在经历着概念重建。会后题为《意识提升、文化革命与课程理论罗切斯特大会论文集》的著作出版,该书成为概念重建主义学派的第一部代表作,从此“概念重建”一词频频出现于课程研讨会上和学术论文中。1978年创办《课程理论化》(TheJournalofcurriculumTheorizing)杂志,成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研究的主要阵地。派纳声称,这份杂志很快成为一份颇受欢迎的前卫杂志,为课程领域中许多新的创意、话语和观点的表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80年代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课程的研究重点也开始从批判课程,走向多元理论课程,出现了女性、后结构、种族、美学、生态、自传、多元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课程领域呈百花齐放之势。派纳则于1988年宣布概念重建已经完成,并指出美国课程领域经历了迅速且相当彻底的概念重建,课程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学文本、现象学文本、自传学文本以及其他主要的学术性分支。2006年,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的玛勒维斯基所领导的新一代年轻的课程学者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后-概念重建”学术性知识领域的集中地,并积极倡导后-概念重建运动。年轻一代的课程学者对诸如双性恋、全球恐怖主义、侵略、战争等边缘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更为深刻。此后,概念重建一直在支持与抵制、建构与解构、反思与批判中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自身,不断地丰富着原有的课程话语,为课程发展提供生命源泉,也预示着未来概念重建运动的可能方向。

三、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流派的教育启示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论是作为众多课程理论的一种,反对确定性、单一性,倡导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了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理解”范式,去重新认识课程。这不仅是当代课程论的杰出代表,更反映着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反思。它作为当代思想的一种,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具体如下:

1.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重视教师指导、课堂传授的状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身体经历、心灵感悟,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这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可以使身心健全发展。

2.转变课程目标,注重发展人的个性

概念重建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重视人的存在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的个性。他们把人看做是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实践的存在。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人,着眼于发展人,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实,得到发展。这种课程目标是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目标,是一种人性化的课程目标,通过个体的实际经历,提高对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构的能力,注重个体在社会进程中通过相互的概念重建,实现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更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3.重新审视课程内容,重视知识为一种历史的、探究的过程。

在传统观点中,知识或是看作成别人的独特的理解的产物,或是把知识理解为专家的意见,他们认为只有和专家的思想观念相一致,运用专家的逻辑体系时,才能真正理解事实。总而言之,传统观点把知识看作是外在于认识者的存在物,知识不是认识者自身建构起来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知识的“发现”。概念重建主义学派对知识却有其他看法。每一个人都在参与知识的形成,都在反映着事实,同时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去认识和改建知识。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知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知识的唯一性、确定性是相对的。人的知识是在不同的、具体的时空下,依据个体不同的兴趣而建构的。课程内容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注重内容的情景性、情境性,赋予了课程更多的生活性、国际化,更加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沈岚霞.威廉・派纳与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吴艳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赵义泉.超越式学习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8).

[4]郝德永,赵颖.范式与课程研制方法论探究[J].课程・教学・教法,1999,(7).

[5]熊梅,李洪修.教师专业发展――一种合作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6]谭斌.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J].教育学报,2005,(5).

[7]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汪霞.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9]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10]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趣――概念重建运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11]汪霞.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56579.超越现代与后现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合作投资协议书模板9篇
  • 下一篇:智慧校园汇报(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