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4 栏目:公文范文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1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3

1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加快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步伐。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可以有效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的农业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传统的农业技术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1.2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数量,解决农业产品供需矛盾,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可以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建设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要的推进手段,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增收渠道发生显著变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1.4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目标。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就不会出现农业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就不可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抑制。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才能更好的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

2.1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充足的财政支撑可以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持续有效的创新发展。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受国家整体财力不足的影响,长期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对偏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放总量相对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科技开发缺乏后劲。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资金大部分投向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新兴农产品的资金投入不够,这严重抑制了我国新兴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较晚,许多农业资金很难找准市场,使在农业科技活动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现行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限制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2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

者,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动者,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用推广的重要技术保障,他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3农民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知识转化的效果,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居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依然较低,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技术停滞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费用。这些障碍不利于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群体的形成,导致现有农业技术应用基础薄弱,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难,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科技体制的配合,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各部门管理混乱、职责定位不清等问题。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研工作取向发生偏差,研究取向并不是面向社会,而是面向上级有关单位,将争取科研资金做为首要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各科研机构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协作,造成科技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仃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和应川.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投人足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要不断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完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3.2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要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科研机构的设置,形成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要建立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不断的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鼓励其参加学习并促进知识升级。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各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同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考核力度,按照课题和成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会效益、适用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形成公正廉明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3.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转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居民接受新科研、新成果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对农民当前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了解问题所在。要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形成功能齐全的培训新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不断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法。这样才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农业科技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3.4完善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运作体系,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不断地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机制,改革现有机构设置隋况,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要创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经营形式,充分发挥各类运行模式的效能,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与转化力度。各级地方科研机构要加强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合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导作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了解“三农”发展过程的需求,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完善体系发展,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运用率。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2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5

1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1.1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

通过整合各类发展要素,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根据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南通市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重点发挥应用型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适应变化,调整思路,发挥优势,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建有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家,省级科技服务机构1家,省、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各2家。

1.2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形成

通过农业科技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及产学研联合等,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拨尖人才,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并逐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拓展了“需求—选题—研究—鉴定—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满足需求”的科研运行模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向创新主体集聚。“十一五”期间,南通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7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拔尖人才培育对象4人、优秀人才培育对象2人,科技兴市功臣7人,市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人,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专家3人、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4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34人。

1.3农业科技成果获得有效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变了过去农技推广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果转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十一五”期间,南通平均每年有20多项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获得市政府奖励,共取得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12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00项。在农业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下,南通农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率达9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3万多hm2,高效农业面积19.13万hm2、占农业面积41.4%,生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660万头和15000万只,园艺业、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达到8696元;农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稳步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迅猛发展,提高了农业品位,改善了生态环境。

2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农业是开放式的生产系统,与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势产业,投资农业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存在自然风险,风险高、回报率低;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直接贡献率降低,通常情况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往往不能充分显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重视农业也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讲话中,缺乏足够的实际措施。财政、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农业,农业科技投入严重偏低。据统计,南通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很小,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科技3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不足1/3,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方式还不完善,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及平台尚缺乏稳定的支持机制。2.2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由于人们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缺乏对人才足够的吸引力、缺乏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平台,高层次人才较紧缺,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市场需求大、对农业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特殊贡献的农产品加工、园艺等学科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些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能完全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除玉米、棉花、豆类作物外,一些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作物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引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2.4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且落后

目前,南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突出,南通仍以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为主,这种状态对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难度大;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5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2009年6月10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南通沿海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对科技支撑大开发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省到地方没有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和人才网络,没有固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渠道。

3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需求及目标定位

3.1南通市现代化农业的科技需求

3.1.1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人口增长、资源约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南通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消费水平提高的三大趋势同样难以逆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优良品种及配套的种养技术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的地力培养技术;农业减灾防灾技术;优化时空配置,创新立体高效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设施专用品种的培育,设施优化构型,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温室智能控制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3.1.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南通市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进入市场,导致南通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重点以制约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介入的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建设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提取农产品生化成份增值技术,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

3.1.3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快农业动植物优质、专用、抗病虫的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化肥、农兽药、饲料、调节剂、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控制技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技术与设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的保质、保鲜、贮藏和减损技术。

3.1.4维护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安全

目前,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推进,重大涉海项目日益增多,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容易引发赤潮、疫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十分欠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任重道远。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资源节约型(节地、节水、节能)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节约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监测技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与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海上渔业安全生产监控、调度指挥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修复技术。

3.1.5开发应用农业新型装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多功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南通农业装备、设施的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发展先进、适用、高效、低耗、环保型新机具。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稻麦秸秆还田或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玉米、油菜、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滩涂作业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适合新型农村使用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工厂化养殖中畜禽粪便快速消毒、除臭、干燥等加工配套装备,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技术与设备;设施用微型耕整地机械、小气候调节机械和自动化调控设备,设施新型覆盖材料的引进、改良与研制。

3.1.6海洋与海涂资源开发技术

应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技术,提高海洋生物和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海洋生物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利用、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生产技术;滩涂盐碱地快速改造技术,高效耐盐植物的引进、培育及栽培技术;滩涂贝类安全、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养殖技术,辐射沙洲条斑紫菜栽培与管理技术。

3.2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3.2.1发展思路

目前,迫切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要求,遵循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客观分析南通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地位、水平和优势、劣势,依托现有基础,做强已有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抢占新兴领域,重视交叉领域,实施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调整目标任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与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南通基本市情,发展建立具有南通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各种需求目标,重新审视和统筹安排创新的发展重点;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总体率先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的目标。

3.2.2指导思想

在国家、江苏省“十二五”科技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框架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面向需求搞科研”的方针,继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扩大对外交流与协作,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3.2.3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牢牢盯住食物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运行机制,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需求,从总体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通过5~8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0%;以“激励创新,有效应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工作方针,加强以农作物新品种、专利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优势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学科重建、机制转换和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有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科技型企业,使农业科技型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力争经过10~15年的艰苦努力,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典型示范,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引领、驱动和支撑性的历史贡献。

3.3基本原则

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按照农业区域特性,结合行政区划,系统设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职责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条件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强基本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条件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整合资源与完善功能相结合,“以增量激活存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准确定位体系功能,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市、县(区或市)、乡镇、村各方积极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部门、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4加强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路径

4.1完善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进一步完善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以实用、实效为目标的应用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平台的联结,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设,不重复研究,不浪费资源,短、平、快项目研究与长效项目研究配套实施,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集成创新,把自主创新成果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成果紧密结合,研究组装在生产上应用后能产生巨大效益的系统成果,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升整个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4.2制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与氛围,推动农业科技持续的原始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4.2.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

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全市现有政策、措施的梳理,加快制定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科技、经济、对外贸易、经贸、税收、财政、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研究、协调和调整,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对外贸易体制、技术创新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突出科技、经济、财贸、税收政策向鼓励发明创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倾斜,形成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每年财政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培训、公共信息平台维护、考察交流等活动,扶持、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奖励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鼓励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环保节能技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对专利技术的转化,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特色,加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提高传统优势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围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金集约利用,着力促进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核心竞争力强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基地;积极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在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中注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不断提高掌握、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10个左右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基地、100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

4.2.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资源配置、资本金安排优先向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财政科技项目经费占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高于2%。南通市本级2007年在筹措安排科技项目经费6000万元的基础上,之后每年递增2000万元,到2015年达到2.2亿元,其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占比达20%以上。对能有效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并获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立项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各级财政应按一定比例给予匹配支持。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促进各类诚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可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偿债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推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2.3支持创新载体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依法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管理,符合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用地,应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园区,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载体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中科技创新载体项目用地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供地方式。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孵化基地,由同级财政按其孵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新增额在第二年度专项给予补贴。重点支持新建的部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给予一次性资助;鼓励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依托,对经认定的市级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资助。

4.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要方向准确,更要符合需要,特色明显。创新团队建设应围绕农业的某些重点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要研究南通“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用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如何在南通的农业新领域和新产业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如何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研究的目标来科学设计团队,使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能满足政府的需要、顺应科学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更能满足当地“三农”的需要,使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增收。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引入团队带头人考核制和团队成员协议制。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需要带头人的带领和内部成员的协作分工,因此,在双方相互选择建立创新团队的同时,团队带头人和成员之间应存在相互的制约和分工协议。通过团队的总体业绩产出和团队内部成员的评价来考核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程度,同时,带头人可以按照协议、团队内部分工、成员业绩对成员进行评价,并与利益挂钩,通过协议机制来对成员进行淘汰,增加创新团队在人才资源上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更加快速和有效。此外,要加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建设,支持和培养新人、新学科进入到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对于没有进入团队又没有拿到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人员、新进博士,可以设立农业创新基金,通过基金项目的实施,达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目的,然后再让其进入到创新团队的体系中,从而提高创新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4.4培育涉农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新形势下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科研是基础,开发是手段,效益是目的,产业化是过程,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2]。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快速转化,达到科研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科研的目的。受传统思维和机制的影响,不少人甚至农业科技型企业本身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疑义。事实上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80%以上产生于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明确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即技术创新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为论文和获奖服务。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在企业能够引导创新并承担主要投入,同时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它的收益。

4.5加快发展集约型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

南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偏低。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南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由于传统农业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污染和效率低下,加强集约型农业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主要是研究使用先进施肥技术、高效种养植(殖)技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0%以上。

4.6健全完善标准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级、物流设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以控制有机磷、有机氯、抗生素、激素、生长素、亚硝酸盐等农药、兽药残留指标和重金属、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标为主,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速测技术规程,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参照国际标准和产品销往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农产品标准和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档案农业”,在加工领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诚信体系,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按质竞拍、优质优价,以此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每年都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基地,建立部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选择出口量大、国外技术壁垒多的行业,尽快组织出口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4.7加快发展数字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

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农业科技创新也要在这块体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要走向智能数字和信息的时代。要在农村建立起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成为连接县、乡镇、村、农户的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平台。抓住研究重点发展数字农业,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对农作物、家禽生长进行观察研究,对市场供给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展农业生产[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1篇6

为了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分析和探索,指出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设想以及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入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5]。

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6]。

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7]。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8]。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9]。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对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入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10]。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2]。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13]。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入,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14]。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

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15]。

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

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16]。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17]。

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67-368.

[2]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

[3]新华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02-01].

[4]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杨立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7):14-15.

[7]高新楼.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8):9-12.

[8]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501-1504.

[9]王佳,杨玲.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8-9.

[10]郭庆惠,尤芳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82-83.

[1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13]叶永钢,熊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2-17.

[15]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山西的启示[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09-113.

[16]晓雨.“五大工程”推动山西农业发展[N].山西科技报,2012-06-1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1篇7

关键词:慈溪;科技现状;农业开发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9-0024-03

Abstract:BasedonCixi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zoneinnovationintroduction,cultivation,innovationactivitiessuchasresearch,visits,andshortcomingsofmainpracticein-depthstudyoftechnologyinnovationinthedevelopmentzone,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providingatheoreticalbasisanddecision-makingreferenceforscienceandtechnologytobuilda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zone.

Keywords:Cixi;Scienceandtechnologysituation;Agriculturaldevelopmentzone;Countermeasure

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规划面积0.7万hm2,已经纳入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并引入了泰国正大集团等19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相继入驻,水稻、蔬菜、蛋鸡、奶牛、瓜果、牧草等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已成为慈溪市重要的粮食保障和蔬菜供应基地。但是,由于开发区是近几年围垦形成的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及精品农业尚未出现,土壤制约、企业科技实力、产业布局不够优化等因素逐渐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19家,各入驻企业成立以来,共计承担科技项目10多项,涉及国家、宁波、慈溪等多个层次和新品种引进、土壤改良、高产栽培、自动化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

1园区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做法

1.1“激活动力”加快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优化创业基地发展环境。开发区管委会积极布局规模化水稻、特色蔬菜、蛋鸡、奶牛等种植养殖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加工、研发培训等延伸产业,为科技团队入驻参与创建搭建产业平台。二是加强科技项目对接交流。针对入驻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盐碱土壤改良、耐盐作物筛选、夏季高温育苗等难题,由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赴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对接,邀请专家来园区实地指导,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截至目前,已促成宁波农科院精品西甜瓜团队、浙江大学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团队、浙江万里学院药用植物栽培与品种改良团队等3支特派员团队常年入驻基地开展创业创新。

1.2“形成合力”有效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三方联动机制。以科技为纽带,按照“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要求,建立“企业―管委会―科研院校”三方联动机制,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汇聚学科、技术、人才优势,主动收集双方意向与需求,为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牵线搭桥。二是加大先进技术培训力度。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接企业,就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农业高新装备应用等开展田间指导。同时,针对企业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培训和业务学习,组织入驻企业负责人参观西安杨凌农高会及嘉兴、苏州、上海孙桥等地优秀农业园区,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方式。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吸纳各方社会技术、资本、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科技团队直接或间接到园区创业,加快优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已有宁农高科13.33hm2瓜菜种苗繁育等多个农业高科技项目在园区落地。

1.3“凝聚智力”积极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是为科技创新借力。通过对接,园区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科技人才“专家库”,目前已有浙江大学、宁波农科院等一批国内高级农业专家长期入驻园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二是为服务提升助力。注重引进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企业产业规划、土壤改良、作物病虫害、农业物联网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开展研究,为企业提供有效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三是为企业发展蓄力。搭建大学生与企业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协助企业引进优秀大、中专涉农毕业生,并积极协调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蓄力。截至目前,入驻企业共引进各类优秀大学毕业生80余名,其士2名;累计获得各项人才政策扶持19人次。

2园区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存在的问题一是科研投入少。从现有规模企业调查显示,入驻企业真正有较大研发投入的企业仅3家,占11%,其他企业均处于产业布局与开发阶段,且有研发投入的3家企业其实际研发经费远远达不到企业销售收入的4%,即使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其研发费用最多约占销售收入的2%左右。二是涉农人才少。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技术创新人员总数只占全部员工的不到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2∶14,与国际上合理的职称比例1∶3∶6相差较大。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左右,2015年企业科研人员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也是影响企业科研投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三是承担项目少。园区入驻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8家,但承担市级以上项目的企业只有4家,占比只有10%。有项目承担的企业对项目实施比较积极,而没有申报科技项目的企业对科技项目知之甚少,造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2原因分析一是内部因素。部分主体创新意识不够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还未认识到位,对开展技术创新存在抵触心理。同时,近年来,农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根据调研,目前在涉农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大多数在55~65岁之间,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不高;从事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种植的简单劳动力日工资达200~300元左右,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压缩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利润空间。二是外部因素。开发区政策引导力度还不够强,导致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相应的当地产业政策配套不到位。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门槛较高,保费高、起赔要求高,难以赔付等现象依然存在。另外,虽然开发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开发区范围广、项目不集中等因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园区规划道路硬化率不足30%。

3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形成的对策

3.1营造经营开展创新活动环境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高标准”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土地整理、智慧农业等项目,加强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水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通畅、排灌方便、用电保障、用水便利、信息通畅,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力争形成与“一流农业园区”相匹配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创新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制定和出台促进生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将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扶持重点之一,增加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对于品牌的创建和开发、涉农商标注册等重点给予扶持和奖励。三是深入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六次产业”发展样板。首先要加快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以企引企、科技对接等方式,广泛对接引进种子种苗等产业链前端产业,并加快食品加工、稻米蔬菜等精深加工产业的建设。其次,要加快横向拓展产业内涵,加快完成园区休闲农业规划,整合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布局休闲农业、休闲旅游度假等,探索建设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沿海线”。再次,并加快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布局,积极探索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六次产业化”综合发展模式。

3.2搭建经营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平台一是搭建平善服务体系。加快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着力打造区域性食品加工研发高地。加大对盐碱土壤改良、食品研发、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投入、研发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二是理顺服务机制、健全服务队伍。借助各级农业大学、农科院、农技推广部门的力量,形成园区农业生产与质量监管的“常规部队”和“强化部队”。积极创造人才留得住的创业工作氛围,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三是引才育才机制健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扶持专项政策资金,加大引才力度,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深入挖掘已有浙大、浙农林、宁波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潜力,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吸引中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引导企业申报“上林英才”、“宁波3315”人才计划及国家层面科技攻关项目。

3.3实施科技型主体梯队培育工程一是激励骨干型科技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以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为目标,依托区内龙头企业,支持建立部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设备改造升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完善研发平台、吸引高端研发团队,提高企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促使其做精做大做强。二是促进成长型科技经营主体提质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扶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申报农业科技创新性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转型成长为大中型科技企业。三是扶持初创型科技经营主体加快成长。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以政策资金支持和优质服务为手段,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孵化、招商选资、高层次人才领办创办等方式,引进培养一批初创型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纪传如.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216-220.

[2]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3]张晓玲.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8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9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10

1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1.1建设目标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到2022年建成学科结构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专家队伍,实现区域内各要素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显示度。

1.2基本框架

依据山西省实际情况,经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山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系统:农业知识创新系统、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其中,农业知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依赖知识创新并对知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是连接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为整个系统的运作提供环境保障[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永葆生机的重要基础。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畅通无阻、良性循环的整体,以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保障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4]。

2建设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围绕山西省玉米、小麦、小杂粮、干鲜果、蔬菜、畜禽等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前沿性技术研究;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以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生物种业,旱作节水,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产品增值、安全,畜禽健康养殖,设施、观光农业,农、林业中短期气候预报等重大专题的技术攻关,争取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组装、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2)改革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推广服务机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①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合理设置机构,落实中央“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启动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或区域)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②探索多元化的推广服务机制,构建“一体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与服务新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5],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3)整合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建设。区域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内容和物质载体。围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既符合区域科技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又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引领农业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①以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启动实施省、县、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②整合科研资源,通过完备的制度管理,构建全省农业科研实验室、试验基地、示范基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③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与基层推广部门的资源,建立农科院、涉农高校与乡镇农技部门的市场导向产业协作网络,盘活现有的基层农技人员,形成创新体系内部科研与推广的良性运行。

(4)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推进力度,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种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要加大种业创新的力度。①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和一批育种龙头企业的优势,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种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②要积极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着力培育屯玉、潞玉、大丰、强盛等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龙头。③要加强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种子专业村和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5)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按照全省农业转型发展战略,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优秀、成熟的科技成果,选择对我省影响范围大、增产增收带动作用强、生产急需、覆盖面大的先进农业科研成果,按照专家住村、科技入户、技术到田的组织方式,建设农业技术示范样板,带动全省农业科技全面升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2009年,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理念和方法,委托山西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实施3年来,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的推广示范资金,全院5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实施示范项目,使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年培训农民近100万人。

3结束语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11

摘要: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目标意义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力争到到2022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篇12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分数大幅提升,达到60分以上,排名提高至少10位(含),力争提高15位(含),跃升至B类及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县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县级财政要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到2022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设立县域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和校企合作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发改局(工信)、县财政局)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等方面普惠税收政策落实力度,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县税务局)

(二)培育壮大县域创新主体

1.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2.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三)完善县域创新条件建设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强与燕山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重大产业,采取“高校院所+行业+企业”共建模式,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新增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支持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2.加强创新园区、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推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中国成立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产业园区与国内外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协、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园区、各乡镇)

3.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持续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数量和覆盖率。加强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政策支持,引导已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实施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力争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各园区、各乡镇)

(四)加快县域产业创新产出

1.加强专利创造运用,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加大发明专利授权资助力度,调动我县企业、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2.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将竞争着力点和转型突破点聚焦到质量提升、品牌效益、绿色生态和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精密轴承、液压传动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产业制高点、聚集轴承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为轴承企业的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为省轴承产业发展方向做出研判,核心技术做出探索。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培育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好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培育转化示范小麦、谷子等新品种。到2022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园区、各乡镇)

(五)建立县域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1.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科技、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谋划、协调和督导。(责任单位: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与奖励。抢抓国家、省、市奖励政策机遇,鼓励企业打破固有思维,强化创新意识,瞄准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的形式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鼓励他们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在本企业进行转化。(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发改局(工信)、各园区、各乡镇)

3.推动科学普及。加强科普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条件。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科普活动、科技扶贫活动,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依托各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组织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农业农村局、各园区、各乡镇)

4.推动科技金融深入融合。组织开展“政、银、企、保”对接活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项目,努力解决企业运行和发展资金问题,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责任单位:县科协、县金融办、各园区、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县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一数学老师期末工作总结开头(6篇)
  • 下一篇:纳米技术(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