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数字教育的意义(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1 栏目:写作范文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 数字化学习 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 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 2000 主页制作 Html

PhotoShop 6、0 图形处理 png/bmp/gif/jepg

Flsh 6 动画制作 fla/swf/htm/gif/jepg

ACD 图形浏览 png/bmp/gif/jepg

Netant 资源下载 所有网上文件

Word 2000 文字处理 Doc

RealOne 视频转换 Rm

三、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网站名称 英文域名

k12教育资源网 、cn

中国基础教育网 /subject/chemistry/index、php

人教网-中学化学 、cn/huaxue

晶体之星-晶体结构网 /

教案中心 /ja

中学化学课件网 /

中学园丁网

化学乐园 /~zjhugd/

化学试题集 /

洪恩在线 /

…… ……

四、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课题组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学习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45min的束缚。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中国环保网、cn) 上网游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境

  确定问题 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 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究的问题作为子课题

自主探究 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1、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交流协作 1、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 1、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

2、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自我评价 设计网上作业、网上测试题,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上网练习,提交答案,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该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建构主义“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五、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的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利用数字环境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多样性,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超链接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协作,大大提高了思维深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育手段必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而新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数字环境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化学课都适合,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教师的讲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所代替,减少了师生互动,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办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两者有机地 结合起来。有两种模式可以参考: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恰当的课件及媒体为辅助 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线,以传统教育手段为辅助。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要处理好化学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本末关系

化学实验操作真实具体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品质和技能。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顺利简便,可避免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经历和感受,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模拟实验是辅助教学,仍是从属地位,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数字化学习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模式的日渐完善而日渐显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化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教师来说,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创出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林迵,化学数字化学习的构想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18

2、文庆城,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17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2

一、边境民族地区本土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政策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改革师范招生制度,着力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实行面向边远山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政府在每年招生时都对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生源实行降分定额照顾录取,并采取了一所学校几种办学模式并存、多功能多层次培养师资的办法。越南北部省份都相继开办了师范中学,实行“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同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各师范中学均设有:高等师范系,即“12+2系”,招收高中毕业生,读师范两年,毕业后到初中任教;中等师范系,即“9+3系”,招收初中毕业生,读师范3年,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另外,还有幼儿师范系、村本系。村本系的生源主要来自山村。学生到师范学校后,第一年集中学习文学(语文)、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学满一年后,先回当地做小学教师。过一段时间后,再招回校读两年,考试合格后才发给毕业证书。学校根据村级小学或教学点的教学实际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对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增加主科课时和农村实用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施“师范读书—村小学任教—师范读书”这一灵活新颖的村本系办学方式后,大大缓解了山区农村教师短缺的状况,培养了一支稳定的本乡本土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4]优越的待遇激励教师安心于边境乡村和山区从教。面向边远山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固然是越南解决边境民族地区师资短缺的重要措施,但是教师下得去、长期待下去是个后续问题。为此,越南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如在教师待遇上,越南政府规定:边境地区教师工作两年等同于内地教师三年工龄,并按同样办法计算其工资。实际上,越南边境地区的教师工作20年即可退休。住房方面,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给教师盖房。这样的激励措施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很快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这些年为完善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交流制度,出台了很多政策。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印发通知,在包括广西、云南等13个西部省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以及边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0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此举缓解了部分边境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的矛盾。2004—2010年,通过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共招收16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边境地区贫困县农村学校任教。2007—2010年,在边境地区共招收12686名免费师范生,占免费师范生总数的27、73%。2006—2010年,为边境地区共招聘特岗教师7、1万人,约占特岗教师总数的38%。

这几年,广西、云南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形式,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教下乡等模式,大规模、高效益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了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到条件艰苦的民族地区任教,在“下得去、留得住”方面,广西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计划,打算到2015年,基本满足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支教和交流教师、离城镇较远的边远艰苦地区教师以及寄宿制学校教师住宿的需求。除了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计划外,在调研中,笔者还看到部分边境县市在城区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由教师个人集资的教师安居工程,包括边境农村中小学在内的教师都能享受一套限价房。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31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事实上,边境地区的教师多年来一直享受边境工资补贴。在2012年9月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除了强调“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外,还特别指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5]这无疑解除了扎根边境的教育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二、两国政府支持少数族群地区中小学实行双语教育

1992年版《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维护民族特色,发展本民族美好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国家与社会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和文明价值的越南文化,继承和发扬越南各民族文化。”[6]宪法规定明显体现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语言的使用中。越南政府支持双语教育。1991年8月颁布的《普及小学教育法》第4条规定:“小学实行越语教育,但同时各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与越语一起用来进行小学教育。”根据这一规定,各族群不分人口多少,都有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目前,越南53个少数族群中有26个族群还保留了自己的文字。但事实上,这些少数族群保留的文字大多是晚近时期参照越语文法创建的。现在的越南文字是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叫做国语字(ChQucNg),于20世纪开始全面使用,目前越南有85%~90%人口将它作为母语。尽管越南岱—侬族和泰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拉丁岱—侬文基本上是用越文字母拼写,其他族群都直接使用越南的国语字(即越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指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同时指出:“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1957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壮文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但是,50多年的壮文推行成效甚微,因为使用汉字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的习惯。有学者称:由于长期接触和使用汉字,壮人心中已产生一种认同心理,即便对自己的古壮字也不叫壮字,而呼sawndip(意译为生造字、生僻字),无意识中把汉字视为自己的文字。……对汉字的熟视,对外文(以英文为代表的拼音文字)的生分,使壮人自然地对拼音文字没有好感,有的人戏称之为“蚯蚓文”,加上不习惯拼音认字,一看到那一长串的字母排成一列列,就产生畏惧心理。所以,虽然宣传上处处强调拼音壮文“易学易懂”,有些人仍然接受不了。[7]笔者在中越边境壮岱族群的调研中看到,越南边境中小学统一使用越文教材,基础教育学校完全使用越语教学。中国边境中小学统一使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采用汉字编写的教科书。“书同文”从一种历史哲学意义上偶然的开端,依靠政治力量统一文字、语言,最后是部分的文化整合。[8]

三、几点认识

通过考察比较中越边境跨界民族的基础教育,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建设仍秉承民族主义意识不论是安德森称为第一波的早期欧美国家的民主主义运动,还是被他称为第三波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各地人民取得全球性胜利,建立被认为是世界普遍国家形式的民族国家,除了少数由单一的民族构成外,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与民族主义所主张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政治的单位和民族的单位应该一致”的“民族创建”的目标相去甚远。诚如杜赞奇所预想的那样:“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返回到或创造出单一种族的民族国家。”[9]安德森认为:“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事实上,民族属性(nation-ness)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10]2民族建设因此成为各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仍与当代国家从民族性上取得权力的民族建设相始终,“从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来说,将全体国民在族性上统一起来,也是最便捷的选择”[11]85。

(二)民族国家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是文化认同教育,而学校教育是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选择国家建构民族历史的“叙述”常常借助文化认同教育作为实现公民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也因此而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12]国家通过建构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价值体系,通过文化认同教育培育公民的文化归属感。因此,在民族国家建设中,文化认同教育对一国秩序的建立和维系具有重要作用,而建立有效文化认同的教育政策是实现公民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安德森主张将民族界定为“想象的共同体”。[10]2勒南则以一种文雅的方式指涉每个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想象。他说:“民族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而且同时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13]这是每个民族成员接受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结果,而学校教育是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选择。从国家以法律对跨界民族基础教育的优先照顾、对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扶助措施、将普通话作为通行的教育语言以及民族历史“叙述”的建构中,我们看到边境少数民族成员“一旦识字率上升,随着民众在他们原本一直谦逊地使用,而如今却被印刷术提升了地位的语言中发现新的荣耀之后”,要唤起群众的支持就更容易了。[10]77可见,学校教育在民族建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教育活动内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富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学教育也不例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班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数字“0”非常感兴趣,但又充满了好奇。为此,我开展活动《有趣的“0”》。在活动中,通过讨论让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通过操作,引导幼儿发现“0”在数字后面会让数字变大,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发现“0”在数字后面会让数字变大。

3、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0”在数字后面会让数字变大。

[活动准备]

1、记录表一张,水粉颜料。

2、字卡:“没有”“数字”“温度”“休止符”各一张。

3、电话号码、车牌号码、节奏型各一张。

4、数字卡片:0~9若干张,背面贴有数字的卡片每人一张。

5、自制“垃圾箱”四。

6、温度计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狗家的盘子里有2个苹果,小猪吃了一个,小狗吃了一个,盘子里还有几个苹果?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数字“0”,讨论:“0”像什么?

2、经验提升:“0”可以表示没有。(将字卡“没有”粘贴到记录表中)

3、感知“0”的实际意义。

小猪和小狗开始喜欢“0”了,它们在很多地方发现了“0”。

①出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0”藏在哪儿?它表示什么?

经验提升:“0”可以表示号码中的一个数字。(将字卡“数字”粘贴到记录表中)

②出示节奏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0”藏在哪儿?它表示什么?

经验提升:“0”可以表示休止符。(将字卡“休止符”粘贴到记录表中)

③出示温度计,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0”藏在哪儿?它表示什么?

经验提升:“0”可以表示温度,0℃以下温度越来越低,0℃以上温度越来越高。(将字卡“温度”粘贴到记录表中)

④讨论: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0”?

⑤经验提升: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数字”“休止符”“温度”以外,还表示其它的一些意思,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将符号“……”粘贴到记录表中)

4、和数字“0”做游戏

①激发幼儿的兴趣。

②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③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组合的数字,引导幼儿发现“0”在数字后面会让数字变大。

④经验提升:“0”站在数字后面会让数字变大。

⑤小组合作组合。

(三)结束部分

集体合作组合开火车出教室。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4

一、汉字认知视角下的教材状况

我们认为汉字认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掌握其形音义,并能运用于契合儿童身心需要的阅读和书面表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第一、二、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至初中阶段(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第二,获得汉字思维,树立汉字规则意识,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且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它以象形字为基础,继而构造出指事字和会意字,又进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声字发展,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汉字的形体逐步演变发展,从原始表意性图画到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汉字教育,须遵循汉字整合性与具象性的特点,也应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使儿童充分感受、认识汉字构造特点,能够运用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自主识字。

第三,积淀传统文化,了解与汉字相关的文化知识,亲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既包含有关汉字起源、演变、构造、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也包括与汉字关联的历史、经济、宗教、民俗与艺术等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汉字学习,除了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养成汉字思维,还应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获得对汉字及其相关艺术的审美体验。

以汉字认知的内涵衡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汉字意识不强的问题,即对汉字认知的内涵认识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汉字构造特征关注不足。汉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义,现行教材并非没有注意到汉字的构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阶段性地设计有形声字归类、形近字辨析等练习,有的教材还注重引导儿童关注偏旁与字词意义的联系,也不乏诸如“日月明,鱼羊鲜”“二木林,三木森”之类的识字歌,但总体而言,若从字种选择、汉字识读内容与顺序的安排来看,大多数缺乏一以贯之的汉字特征逻辑。这就在教材内容层面减弱了从本体特征人手培养儿童汉字思维的基础。

对汉字认知缺乏文化维度。一方面表现为凭借字源及其字形演变学习汉字文化。尽管各家教材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变,但往往是举例性质的几个或十几个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数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处于被忽略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处理汉字与汉语拼音学习的关系不当。除了少数的几家,多数教材的教学顺序是汉语拼音学习先于汉字学习,这一设计显然忽视了汉字认知和汉语阅读的特点。因为汉字的形体特征,汉语阅读者最终一般会获得由视觉符号关联概念的认知方式,而汉语拼音是拉丁字母,形体与意义之间并无联系。儿童入学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汉字的认知方式,且不论拼音学习的难度,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说,母语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识字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旨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其组织依据由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决定。识字教材内容的基本组织取向有三种:社会需要取向(以汉字的使用能够满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本依据)、汉字特征取向(以汉字构形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特点为组织依据)、儿童特点取向(以儿童的语言和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以及学习心理为组织依据)。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组织识字教材内容成为越来越多汉字教育研究与实践者的共识。整合取向并非各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个取向为核心来整合其他维度。通过汉字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以汉字特征为基点整合组织教材内容,把汉字应有的文化内蕴充分地发掘出来。

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识字教材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材的字种选择依据当然主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附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阶段学习哪些汉字比较合适呢?我们认为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应整合汉字特征和儿童特点。从汉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张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即先学习构字能力较强的象形、指事字等;从儿童特点而言,则是选择儿童心理词典中已经储存了音、义的字词。所谓整合,便是尽可能地择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将增加新的维度)。

第二,汉字的呈现形式。通常第一学段儿童所要认读的汉字组织在两类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诗文,一是词或短语等。从文化传承而言,应较大幅度地增加韵文的数量,除了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借鉴古代声律启蒙读物的编写经验,使儿童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充分感受汉语的节律。

第三,识字的内容与方式。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组织识字教材内容需要考虑识字内容与方式。识字是在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教材内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讲字理。明字源,即把汉字的字形演化过程呈现出来;讲字理,即阐明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

明字源、讲字理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组织方式。儿童时期的思维与记忆模式以形象性为主,而汉字起源于图画,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恰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相吻合。基于汉字构造特征明字源、讲字理,在汉字教育中可谓一举两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汉字思维。儿童在感知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学得汉字的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是图画式的纯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准确描画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事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古象形、指事字的意义往往一目了然,儿童可轻松识别。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成,也有的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起来的(如上“小”下“大”为“尖”),解析会意字的构件就能推测其意义。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儿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与会意字的经验,可以很好地理解形声字。由于长期演变,形声字的许多形旁和具体事物的形态已有较大差别,借助对字源和字形演变的追溯,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为一尖顶房屋形状“ ”,儿童掌握其演变后,就能通过“宀”提取出尖顶房屋的心理表征,从而迅速理解形旁宝盖头的含义。汉字大多数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儿童了解字形的演变后,就可识别很多部首的形义关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汉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赏古文字,表意的汉字在儿童眼中就能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追溯汉字字源,实质上也是引领儿童感受中华文化,文字起源与演变的信息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这种熏陶与浸染正是文化的传承。

对于可以依据明确和明显理据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教材应呈现相应的学习材料。

明字源、讲字理的方式因字而异。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追溯字源来讲字理,会意字可以通过拆分、组合构件来讲字理,形声字则可以依据形旁归类来实现。在教材的组织中,对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把字形演变的过程呈现给儿童:原始表意性图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会意字也跟图画有密切联系,呈现的应是各构件及其关系,若其中的构件是尚未学习的内容,同时呈现这一构件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儿童明了各个构件的形义关系以及构形的依据;形声字要呈现的则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结构关系。

何时呈现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比较合适?并非每认读一个汉字就必须呈现相关材料,这一时机应根据汉字特点和儿童经验来确定。大致可以分为两档,一档是汉字认读当下就出现,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档是阶段性地呈现,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设置特定的明字源、讲字理专题。阶段性呈现适合各种类型的汉字。

组织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识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后可以大面积地呈现;二是应从象形字和指事字开始。另外,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汉字可在中学阶段的教材中适时归类介绍。

为使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内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教材呈现讲字理的方式宜适当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汉字特征与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汉字学习中引导儿童关注、探究汉字构造方式,旨在传授儿童识字方法,培养儿童自主识字能力,但要求学龄初期的儿童完全按照汉字造字的理据来分析每个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在明字源、讲字理后,儿童的“说文解字”,只要不对字义的理解造成误导,应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汉字,如:乌鸦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乌”没有“鸟”中间的一点。这是儿童创造的识记方式,虽然从汉字个体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说不符合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现少量的儿童“说文解字”的样例,当然也可将样例编排于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由教师传递给儿童。

三、汉字与拼音的学习顺序

汉语拼音是识字阶段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厘清拼音学习与识字的关系是教材组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汉字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结构,尽管关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的心理机制尚无权威定论,但已有研究表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点,汉字认知的脑区、个体发展过程中对字词处理脑区优势的发展路径等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汉语特有的认知方式是母语赋予我们的民族属性,汉字教育有责任保护母语认知特性的传承。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先识读一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有利于儿童亲近汉字。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汉语拼音是正音、识字、汉字输入的工具,利用汉语拼音可以学习普通话、多识字、快识字,从而及早阅读,但汉语拼音本身不是与汉字相当的学习目的物。

我们主张识字教材采用先识后拼的编排顺序。例如,某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从第八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常见常用的实词――独体字,而且是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以及一至十的数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学习,再过渡到认字、识字、写字的学习”。编写者如是阐释,“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儿童学习拼音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而首先学习汉字是可行的,实践和专家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实验课程也是先识后拼,其语文学习开始于集中大量识字,识字五六百后开始汉语拼音学习,并与计算机汉字输入学习整合。“在儿童认读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习惯于汉字的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习惯于接受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后,再来学汉语拼音。从而养成儿童直接认读汉字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了一部分汉字后再学习拼音,然后在汉字认读、阅读与书面表达等学习活动中继续运用拼音,我们认为这是依循汉字认知心理的学习顺序。同时,从识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识后拼还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学前的语言经验,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是在一个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儿童已经具有的口语心理词典,先识已经掌握音、义的字,字形和音、义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建立,可谓事半功倍。另外,从音节拼读的角度看,先识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相对于汉字,汉语拼音对儿童来说更为陌生,先期识得的汉字可以成为拼音初学阶段的工具。 综上所述,识字初期教材的字种选择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适合于明字源、讲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儿童的口语经验;三是普通话400个基本音节的覆盖率。

要在汉字教育中比较充分地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教材建设而言,不仅仅是教科书的编撰,相应的教辅资源建设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设计开发专业性的帮助教与学的资源,因为教科书中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除了常规的图书、挂图、音像等产品外,还可以设计成学具,让儿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组合汉字的构件中讲字理,在快乐的学习中传承汉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晓燕、构形学指导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建设,2013(3)、

[4][7]李先启,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77、

[5]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特色[EB/OL]、http://gbjc、bnup、eom/news、php?id=16710、2015―03―20、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5

一、识字教学不懂而教的现状

提高小学识字效率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多年来识字教学高耗低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笔者认为,是执教者们掌握的汉字科学知识太少,使汉字教学总体上处于不懂而教所造成。

1、 不懂而教的汉字教学。所谓“掌握的汉字科学知识太少”是指执教者们仅掌握了极少部分汉字的科学知识,当执教这极少部分汉字时,基本上能遵循汉字科学来解析生字,教学的有效性比较明显。比如教师解说上小下大是“尖”字、用板压火教“灭”字,字理清楚,形象生动,使学生识记深刻。再如讲解部首“犭”表示动物义,部首“氵”表示水、液体等义,准确明了,学生因此容易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常用字(3500个)中“猫、狗、狼、狮、狐狸、狼狈”等近30个字和“汁、污、江、汲、池、汤、汪、沐浴、沉没”等150余字的形义。

所谓“总体上处于不懂而教”是指广大执教者能够熟练掌握和教授的汉字知识太少了,对教学中许多必备的汉字知识没有掌握而在施教。以部首为例,笔者曾对厦门某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做过调查,吃惊地发现,国家颁布汉字部首201个,绝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约40个部首的知识,如“氵、犭、艹、扌、牜、忄、木、石”,对约160个部首在构字中的作用就不清楚了,如“阝、彳、廴、卩、十、八、又、大、寸、歹、尸、户、王、又、攴(攵)、殳、白、业、页、艮、聿、麻”,比例高达80%,甚至不知道约50个部首的音义,如“冖、彡、阝、卩、廴、廾、尢、攴(攵)、釆、髟”。部首构字的系统性很强,执教者对绝大多数部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对绝大多数汉字的构形原理不清楚。即使对那些形音义清楚的部首,对其部中许多字的形义关系也不一定清楚,比如“红、绿、紫、绝”为何用“纟(糸)”作意符?“独、杨、茶”三字的形音义关系怎样?

执教者们对汉字教学的必备知识,如对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汉字的性质与特点、字形的拆分与分析、笔顺的原理与作用、偏旁与部首的区别、部件与偏旁的区别、新老“六书”分析法、汉字的构形规律与系统,汉字与词的关系等等,也很缺乏。要说明的是,厦门的这种现象绝非个例,乃是全国识字教学的缩影。这调查使我们吃惊地发现,多年来的汉字教学,从总体上说,竟然是执教者们对汉字不懂而教!

2、 不懂而教的两种主要教法。一是教师不解析字形,让学生机械摹写,死记硬背。此教法使小学生对汉字构形不知其所以然,陷入了艰难而痛苦的死记学习之中。其实,不解析字形是拼音文字的学法。拼音文字,其字母仅数十个(如英语字母仅26个,且笔画最多的仅3画,如A、H),认记并不艰难。但是对于数量3千以上且大多笔画繁多的汉字(现代汉字以九画、十画的字数量最多),即使小学生记忆力特别好,这样无趣艰难的学习,也难以持久。此教法造成学生不爱识字,厌学汉字,其低效是必然的。

另一教法是,执教者为了解脱学生机械识记之苦而“解析”字形,以便让学生做到“理解”识记。这又分为教师解析与小学生自主识字两种。由于师生们汉字科学知识不足,所解字形绝大多数不合汉字科学,造成了又一种高耗低效。

如“照”字,常见的教法是:拆分为“日、刀、口、灬”四构件,解析为“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点血”;又如“喜”字,拆分为“十、豆、口”三构件,解析为“十豆落口中”。这样的解析明显违反了生活逻辑和汉字科学,荒唐而可笑。汉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请问,祖先造“照”字时与日寇杀人何干?“十豆落口中”与“喜”义有何关系?

学生自主识字。课堂上教师列出一些生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学生观察后举手解说,比如将“腰”字解析为“‘要’‘月’亮”,“姿”字解析为“每‘次’下课都会看到‘女’生”,“雹”字解析为“‘雨’中做‘包’子,“愿”字解析为“高‘原’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学生的联想可能很好,但这些解析同样违背了生活逻辑和汉字科学。此四字实是形声字,“腰”从月(肉)要声,本义是人身体中部;“姿”从女次声,本义是女人的形态;“雹”从雨包声,本义是冰雹;“愿”从心原声,与心理活动有关——解析本可如此科学而简明,学生的解析不但复杂化了,而且没有将字的形、音、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反而增加了理解和识记的难度。小学六年,错别字泛滥,与这种违背汉字科学的自主识字法有很大关系。

教育科学要求“一个称职的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要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掌握所教字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的汉字知识,不仅是教育之必须,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但是现在汉字教学却几乎是不懂而教的境况,这不仅是对教育科学和汉字科学的严重违背,而且对识字教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语言生态;双语教育;双语教学

[作者]陆勇,广西百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36-005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新创文字大都是按照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来制定的。对很多先前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同时也必须看到,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拉丁化、中国人过分依赖方块汉字的历史传统等等,导致了在民族地区不少人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心理距离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语言态度等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培育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情感,以唤起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围绕语言生态观,以家庭双语教育和学校双语教育教学为契机,探讨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与语言生态的相互关系。

一、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语言生态

语言学与生物学向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施莱赫尔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影响,提出了语言谱系学说,为历史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大脑有天然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心智和生物机制之一,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和普遍语法。钱冠连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全息律原理,发展了语言全息论,提出“隔代激活音感”假设。语言生态或生态语言学的提出也并非偶然,它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过去人们倾向于把语言当“问题”来看,而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逐渐把语言当成资源来看。客观地讲,语言既是“问题”也是资源。陈章太按照语言活力程度的不同把我国的语言资源大致分成这样几类:超强势语言资源,如汉语普通话;强势语言资源,如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壮语,彝语等;弱势语言资源,如土家语,布农语,仡佬语等;超弱势语言资源,如满语,畲语,赫哲语等;消亡但仍有一定价值的语言资源,如古吴语,古越语,古楚语,古闽语等。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亦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这里的“生态”是一个隐喻,“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的生态。

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资源,有其特殊的语言生态系统。关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界定和认识,我们可以参看西方所谓的正字法(orthography)。依照《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正字法界定如下:正字法,(orthography)指使得拼写(spelling)合乎规范的方法。换言之,正字法是正确的或标准的拼写。同拼写(spelling)这个术语本身一样,正字法用于字母书写而不是音节书写,更不能用于表意文字(ideography)的书写。一种语言的拼写系统有时是不同的、有争议的,甚至是重叠的几个原则的结果。以英语为例,这些原则包括语音原则(phonetic principle)、音系原则(phonological principle)、词源原则(etymological principle)、历史原则(his-torical principle)、同音异义原则(principle of homonymmy)、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美学原则(prineiple of aesthetics)、实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等。

国内很多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大多是拉丁化的拼音文字,选择标准点和创制时同样也考虑到上面诸多的原则。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之处是,国内的新创文字的声调大都用最后一个字母来标记。如现代壮语的几个声调字母符号就有很高的象似性(ieoncity),体现了美学原则和实用原则。

目前,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识有诸多的不足或偏见。究其原因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化以及语言生态意识的缺失。其表现为很多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远离学校正规教育、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民间的普及率低等。现在人们更倾向地认为,在中国学校正规教育只需要用汉语、英语就足够了。而在民族地区,现实的情况是:人们仅满足于能用民族语进行简单交流,遇到复杂些的情形或表达更丰富思想、情感则用汉语辅助交流,根本无需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其实这些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承传与发展,是民族语言生态观不良思想的表现。因此,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语言生态观,才能更好地推广和使用新创文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创文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指称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教育体制;而“双语教学”则指在“双语教育”体制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具体的教学形式。双语教育在中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双语现象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也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族情、民族关系、语言关系以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家庭双语或多语教育是民族地区推行新创文字重要举措之一。父母要担当好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尤其是母语教育的角色,要尽可能的把父母身上优秀的传统发扬光大。如果父母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并操不同的民族语,那么通过家庭双语或多语教育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传承更多的多元文化内容。

关键是父母须有正确的语言生态的意识和理念,有科学的语言生态观。英国语言学家P、H、Mathews的论段发人深思,认为对语言学家来说,所有的语言都是财富。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不妨看看赵元任在《我的语言自传》(My linguistic au-tobiograpby)的现身说法:

“那一年(1920)我初次认得我太太杨步伟,第二年我们就结婚了,我太太是个医生,而且能说好几种方言。所以我们结婚后不久就定了个日程表,今天说国语,明天说湖北话,后天说上海话等等。最妙的是她居然进了三年的上海中西女塾,可是她跟同学们一直用她带南京、安徽口音的南方官话,这是她第一次给上海话说出声音来。可见学一种语言简直可以纯用听觉,听了潜伏在脑子里,后来一说就说出来了。这种纯粹靠听而不是听、说的办法固然未必是学语言的最好办法,不过

这至少是一种可能的方法。”。

赵元任与爱妻婚后制定的日程表,体现了一代著名语言学大师学习语言的风范,即任何语言对他来说都是平等的,都是宝贵的资源。在研究中不能对任何语言产生任何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生态观,是为人父母应该学习的,父母给自己的子女们多用几种语言交流本身不是坏事,相反可以培养他们的多语能力(polyglot)和增加他们的百科知识。赵元任没有过分强调听、说在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对的。其实学习语言应该先口语后书面语(文字),两者最好能密切结合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早就对言语和语言做了严格的区分。言语相当于我们每个人所说的口语,语言相当于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化了的书写文字或新创文字。口语和文字各有利弊。口语易变化,文字比较稳定,利于文化的传承。历史已证明,缺少统一使用的文字语言,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是要吃亏的。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各种功能。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双语(多语)教育的比较理想模式是:先给自己的子女在家中充分体验双亲各自的母语,熟练到一定程度且达到识字阶段后,再结合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和强势语展开双语或多语教育,但要强调双亲母语的重要性,把母语的应有地位排放好,母语的第一重要性再什么强调都不过分,毕竟它是一种极其“天然”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倾向于用共通语来交流,这无可厚非,但千万不可忽视自己的母语、忽视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如果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和民族语言持偏见或歧视的态度,势必会破坏整个语言生态的环境,这是对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育教学

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中,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和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学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注意言传身教,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不可漠视或淡化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民族地区的教师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语言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在强势语言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有很多偏见或很多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远远没有提高到科学的语言生态观的高度。为此,教师在双语教育教学中应努力成为多元文化传播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个身兼多元文化的文化人。这样才能在培养和塑造下一代多元文化人的光荣使命中担当起重任。民族地区的教师应熟悉本土语言文化和外来文化,既要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同时也要以开放的胸怀,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外来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合理的内核,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即所谓的“拿来主义”、“洋为中用”。

我们不妨以《布洛陀经诗译注》“Baed sam bauj fih ciq,Miuh aen cih fih daengj、(那时三宝神还没确立,那时庙宇没有盖)”中的现代壮语baed/pat/的来源为例,说明本土语言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联,从中可见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双语或多语教育教学中重要性及可行性。

Baed在现代壮语中有三个含义:(1)名词:神位、神堂、神龛ancestor shrine in a home,in-set in a wall:shrine同:ham;(2)名词:祖先的神灵:神灵spMt of an ancestor:ancestral spirit同:ham;(3)名词:佛陀、佛Buddhism,gouz sien baiq baed求仙拜佛entreat the gods and worship Bud-dha。baed/pat/在壮语中有“神龛、神”的含义,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深究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含义?其来源如何?却并非容易。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拿baed/pat/的古方块壮字(即利用和模仿汉字的构形特点再造形态和音韵上都与壮语相近或相似的方块字)与意义相关的汉字或英语比较就不好比。相反,拿baed/pat/的现代壮语与汉语“菩提心”的“菩”音和英语的‘Buddhism’(梵语借词)第一个音节‘bud’就有可比性,且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得出壮语的baed本义就是佛教中的“佛”,是中古汉语从印度梵语直接借入后古壮语再从中古汉语借入的结果。佛教对壮族地区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Baed的“佛”本义之所以不易识别,笔者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a、宗教影响:壮族地区受佛教影响的同时也受儒家思想、道教等影响;

b、音变原因:“佛”大致经历了bud>hut>bat>pat>fat>fo等不同层次的历史音变并互相影响,尤其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f03s对中古汉语pad3的覆盖影响;

c、传统思维:壮族人们长期依赖方块字或没有文字的定势思维,缺少对新创拼音文字系统形态分析。

下面再以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yy020)“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的第十一章“献酒还愿”中的一小节经诗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融入汉语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以上现代壮文为五言体,汉语为七言体,英语为无韵自由散体。壮汉英三种语言一对照,还真看不出孰优孰劣,各具特色。但对于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来说,新创壮语文字无疑比汉语和英语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背景知识。如果学生的母语背景知识被激活后再学习新的目标语,如汉语或英语,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语际语的方法。假如学生母语的地位和母语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母语背景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地激活,那么目标语的学习可能会耗时又耗力。

其实,这种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完全可以有效地融入英语课堂和语文课堂,而不是徘徊在教室之外或远离学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学生们在语言学习或习得过程中,语言与语言系统之间、口语和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系统之间是可以相互激活的。关键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激活,一个学生如能把他(或她)母语的语言能力有效的激活并迁移或转化为其他语言(如英语等)的能力,那么其发展潜力将会十分巨大。我国外语教学所占资源是我国全部教育的五分之二,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外语学习者的母语能力没有完全被激活,或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实际上,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系统和其相应的口语系统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相应的母语能力,为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其他语言做好准备。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已经着手进行整理、研究工作。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开发乡土课程语料资源或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典籍翻译成英、汉多种语言等等,这些丰富了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文化内容和语料资源,也为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走进汉、英文化课堂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扎根于壮族地区数十年的美国语言学博士白丽珠女士,通过语言田野的方法,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壮-汉-英对照)武鸣壮族民间故事》,真可谓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典范。又如百色学院韩家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西部课题《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以布洛陀史诗为例》(08xyy020)的成功立项和研究,对壮、汉、英三种语言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文化内容和语料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推广与使用,也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和谐发展的一大贡献。

四、结语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突出重难点;丰富资源

随着高校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发展,现代化数字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下讲解与示范易产生分离的弱点,数字教学方式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统一,能够确保学生获得更好的信息接受效果。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化数字教学应用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数字教学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普及现代化数字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老师只能以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老师动作示范标准程度的影响。而利用数字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概念,保持了学生很好的学习兴趣。

2、突出教学难点重点。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难点重点问题很难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观察理解清楚动作要领的难度很大。

3、降低事故伤害率。体育课程中难度比较高的动作练习,如跳远的空中滞空、体操的翻滚等,学生难以很好掌握。如果没有认真领悟好,很容易在练习中发生意外事故。而数字教学方式可以将这些动作以慢镜头的方式反复进行播放,同时将学生的动作同正确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率。

二、高校体育课中现代化数字教学应用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应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方式,并将其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统一,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更好的教学指导,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1、拓展教材的广度深度。利用数字教学的优势,可以突破常规教学内容的限制,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应给予学生学习主动权,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2、丰富学习的资源范围。应大力发挥现代化数字教学模式的鲜明特点,利用其交互功能、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变灵活的放映特点、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图像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所拥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将会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兴趣,新颖的教学手段也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联想思维能力,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数字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意志过程、情感过程、认知过程等统一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使其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3、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对施教者本身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授时对体育老师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但有时老师会因个人素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劣势,很难对这些动作做到很好的示范,一些空中动作比较多的项目就很难以“逐帧”播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就会陷入较大的困难。而采取数字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其方便的重分、连间、快慢、动静等变换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上述困难,将教学的难点重点形象地展示出来。

4、完善学生技术动作。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要领,必须经历一个模仿、训练、纠错、再训练的往复过程,这是运动技能的科学形成规律。而利用现代媒体摄像功能,可以在计算机中采集学生训练中的实际动作技术,有的数字教学系统还带有自动动作分析功能,其科学准确的动作分析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完善,效果将会更好。

现代化数字教学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一大趋势。在体育教学中高校教育者应本着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加大数字教学模式方法途径方面的研究,实现现代化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吴刚、高校体育课实施现代化数字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成

数字教育的意义篇8

数学课程因其学科特点成为首先实验的双语学科,在南疆农村地区数学学科双语教育的顺利实施是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阐述在南疆农村地区数学学科开展双语教育的经验和意义。

【关键词】南疆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数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2-02

1关于南疆地区的双语教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少数民族数学双语教育的文献很少。研究少数民族数学双语教育的目的 ,旨在自觉认识文化体系 (背景)对数学双语

教育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干扰 ,掌握文化体系(背景) 对数学双语教育制约的范围与程度 ,为提高民族地区、民族数学双语教育质量提供可靠资料与决策依据[1]。因而开展少数民族数学双语教育研究对数学双语教育相对滞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改进数学双语教育现状、提高数学双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它对促进各少数民族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把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双语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双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推进。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双语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阻碍了南疆地区农村双语教育推进步伐。2010年,为落实自治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积极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农村中小学和学前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促进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在南疆地区农村推进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语教育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大力推进小学“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民众获取更多知识信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的“通行证”,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推进数学双语教学工作有如下历史性意义。

2关于数学双语教学

数学双语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数学国家通用语言知识的环境,使学生能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数学方面的交流,从而逐步达到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2]。

数学语言是由符号与记号组成的语言,“如果学生要进行数学交流或者创造性地应用数学,这种语言是有重大意义的”、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确客观和抽象性,把实际问题与人的思维联系起来,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师生或者是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必不可少,它是数学交流的载体。

目前,南疆地区农村小学数学双语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摸索阶段。一种观点认为:数学双语教学,只要把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用国家通用语言来上数学课即可。这是一种误解,数学双语课是一种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来进行,这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双语课不应上成数学的翻译课,而是一门新的独特的课程,应该是一门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

3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3、1实施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便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需要: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变小了,由于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连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新疆将面临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在中国,现代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科技图书,印刷出版物等几乎都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在各民族人民得到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国每年的出版物中有99%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出版物,甚至新疆许多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发表或出版。在中国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意味着可以接触和使用国内各种信息总量的99%,这是数量巨大和无法替代的信息资源。掌握这些资源,无论对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个人所从事工作的部门单位和专项事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现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除原有的职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演化成为一种工具,一种能为你衍生出科学技术和财富的工具。

3、2实施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新疆双语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的社会现象,它之所以近几年来成为讨论的热点,关心的焦点,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形势的要求,思想观念转变后的必然,随着西部大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走出草原越过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经济开发重心的转移,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频率将会越来越高,层次将会越来越深。随着新疆开始迎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在南疆地区农村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各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是趋势之必然。

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平等的教育权利。双语教育的确以尽快的速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综合能力,在上学、就业上享受了跟汉族学生的同等的权利,从而缓和民族矛盾,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以来,新疆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公平竞争、同步发展、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多语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双语的人比只懂本民族语言的人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找工作时也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可以超越语言、民族、地域的局限,在更宽广的领域施展才能。

3、3实施双语教育是小学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理论提升的需要。“双语教学”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言文字相结合实施的一种教育。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的教学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新疆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使新疆的双语教育及科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新疆尤其南疆地区农村小学实施双语教育难在理科,也就是数学课程。可见南疆农村小学数学双语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数学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发展和各个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所以数学的责任非常重大,不仅体现在对基础学科起着牵头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要起一定的作用。作为理科基础课程的数学是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最难学的一门课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情境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双语使用以及科研等因素都制约着新疆尤其是南疆农村地区数学双语教育的发展。

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等相对比较固定,各种语言在理解、诠释方面比较一致。因此,数学因其学科特点成为首先实验的双语学科,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笼统地论述双语教学,针对具体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小学数学双语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如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等,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整合。因此,进行小学数学双语教育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4实施数学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需要。关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效果。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要素对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很重要,在小学仅仅靠每周7-8节课的“汉语”课,满足不了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需求。在南疆地区农村小学实施数学双语教育是为学生翻开了另一个接触国家通用语言的的空间和机会。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育可以作为小学“汉语课”教学的一种运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上接触的言语都是理想生活中的言语,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专业语言资料。这样的资料中包括了少量的公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假设没有经过一些练习或学习是很难读懂的。学生经过阅读这些文字、运用这些表达,既能温习普通意义上的国家通用语言,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运用的语言。

总之,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加快实现“民汉兼通”是硬道理,因为它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绍菊、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概述[J]、凯里学院学报,2010-6:17~20

[2]张丽英、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妇女节主题活动方案(精选7篇)
  • 下一篇: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