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内部监管(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内部监管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 监督机制 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也在逐步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旧的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许多企业想要达成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对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实行现代化管理以及建立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若企业有着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必然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进而造成企业经营、投资或者生产上失去控制,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必须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再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及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实际的管理需要。

2、在企业内部范围内,企业内部管理及会计控制制度相当于“法律”,必须使其具有广泛约束性,要做到人人遵守,若不遵循,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无法发挥作用。

3、应使企业内部管理及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各个相关岗位以及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关键控制点,应使其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相关性、系统性。

4、应使企业各岗位相互制约并且权责明确,起到明确责任范围并能内部牵制的作用。

5、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精选控制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对控制手段、控制方法进行改进,避免不必要的程序以节省费用。

6、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外部信息实行动态反馈,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持其持续的适应力。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能得到有效运行的保证。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内审人员也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使其能评价企业有关部门执行政策的合规性,能独立检查及评价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的效率及效果。

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内审人员应对企业资产是否得到妥善保管及如实记录进行审计,应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真实且完整。另外也应重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对单位的单项及全面的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并审查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确保其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发挥作用,还应该对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加强管理,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应赋予其独立权限来保证内审的独立及客观。可以说,建立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其通过内审人员的有效监督检查能督促企业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现代化管理,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比如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制度是由特定的管理者、管理措施、目标等组成的管理机制的总称,其目的是加强企业的财务监控及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效运行,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财务总监制度建立的财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直接对董事长负责,体现了所有者的意愿,这一制度的关键是强化监督职能以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企业设立的财务监督委员会统一监控及组织企业的财务工作,财务监督委员会直接对董事长负责,这能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实现财务总监及单位负责人的双重管理,这对保证企业信息反馈的畅通,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财务工作运行的有效以及企业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都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及完善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可以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第一理念是以人为本、重智开发。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应该是重点开发知识资本,发挥管理优势,只有利用人力资本整合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实施,完善用人机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对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确保企业每个岗位的职责都完整而清晰。应对企业每位员工的任职资格、工作要求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工作目标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要让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以及工作职责,要能充分展现每位员工的才能,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

2、企业应对德才兼备的员工加大培养力度,应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录用、培训及提升制度使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建立这样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才能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3、应确保企业工作环境的和谐,确保企业交流渠道的畅通。比如企业的领导者及管理人员应多与基层员工对话及交流,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应认真聆听每位员工的建议及意见,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有效执行。

4、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工资晋级以及职务晋升制度。要特别注意防止用人随意、任人唯亲以及以貌取人现象的发生。合理的工资晋级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企业员工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能促使其努力工作,遵守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也必将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其实都是围绕财务管理而展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必然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增加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进而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连芳、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2]马定苍、企业应如何发挥其监督机制的作用[J]、时代经贸,2012(1)

企业内部监管篇2

一、合理设置财会机构,为财务监管做好组织准备

目前,一些企业将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在一起,这是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赝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筹资渠道及方式多样化,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是做好财务监管工作的保证。财会机构应在企业集团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财务部门可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再根据工作内容下设专业科。财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1、筹措资金及跟踪管理;2、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项目的跟踪管理;3、预算的编制、考核;4、利润分配;5、财务分析。会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1、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出具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2、根据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报表;3、负责纳税计算、申报;4、办理日常报销等。财务处与会计处分设,可使各部门工作目标及职责明确,分别把关,既可保证部门之间工作有章可循,又能保证相关职责之间的相互制约。

二、制定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为财务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集团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大量资产和经营活动都在所属企业中运行,集团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制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首先必须明确控制目标,要找到控制点,即容易产生错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环节,如审批、核对、审签、结算。记账等等,以达到纵向(即在同一部门内不同岗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横向(即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应由不同部门分别处理,使一个部门的记录受到另一个部门的牵制)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联签制度。集团企业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应明确各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特别是企业重大的贸易、投资活动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经集体研究分头把关。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审查及财务部门内部的日常审核。

三、实行科学的预算管理,为财务监管提供检验标准和考核依据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不同的。发展初期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资本投人大,盈利水平低,故应采用以资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市场把握能力和企业信誉不断提高,对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工作的重心,因此,企业发展期的预算重点应实行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及现金流入量趋于稳定,企业风险相对较低,压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就成为这一阶段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当企业经营处于衰退潮时,一方面企业的销售开始下降,大量的应收账款需要收回;另一方面新的经营投资项目可能还未考虑成熟,存在大量自由现金,这时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集团企业应根据所属分支机构的专业特点、规模及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和考核指标,采用滚动的编制方法,对经营活动进行跟踪,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修订考核指标水平,以达到有效的考核目的。

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监控,为财务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集团企业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起覆盖整个集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部门,应使用设置了严密稽核系统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活动可以进行远程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大大提高财务、经营等各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速度,以提供给集团决策层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其所做出的决策更具实效性、准确性,产生最优的决策方案。

企业内部监管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以专业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企业风险,有效监管企业运营活动为目的,以建立全方位控制体系和标准化流程形式来直观描述一个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主要由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部分组成。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为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和各企业主都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但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起步较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相对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底子还很薄弱,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环境混乱

我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混乱,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体现在管理公司权责不明责任不清,缺乏内部管理制度或是有令不行有法不依。

造成内部环境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1、历史遗留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由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企业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受重视。尽管现在我国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主,但由企业行政管理到内部控制管理仍需要时间过渡。

2、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受思想局限,一些领导害怕改变,缺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觉悟,习惯并满足于传统企业管理方法,不重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3、主管部门行政干预。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一些企业主管部门不愿意放手企业自主管理,仍然保持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企业缺乏内部管理的自主能力。

4、选拔人才无据可依。我国企业大多是按资排辈或者凭借个人喜好来选拔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二)控制活动无效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并没有合理科学的行业指导规范,企业内部无据可依,控制活动失效。具体表现在人事配比不合理、岗位职能交叉过于严重、审计人员职责不明晰以及会计审核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审核机制等。

造成内部控制活动失效的主要原因:

1、我国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不完善。我国许多企业往往集生产者、管理者和审计者于一身,既生产盈利又监督管理,两种对立角色难以实现内部控制,故造成控制活动无效。

2、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偏低。我国大型企业管理者几乎都是行政任免的管理者,政治水平高但是企业管理水平低;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也偏低,一些不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依靠关系也能进入会计队伍,工作能力差,这些都造成内部控制能力差,导致内部控制无效。

(三)风险评估能力差

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要求企业管理者有良好的风险评估意识。但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和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市场经济风险评估能力很差。导致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差和应对市场环境能力差。这主要体现在市场分析能力差、经营风险预测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等方面。

(四)信息沟通不畅

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决策的基础,是组织和控制过程的依据,是管理系统各层次相互沟通,形成网络的纽带。但是在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信息仅仅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沟通的作用却没有凸显,信息沟通不畅。这样就造成了各级管理者无法对自己所管辖经济业务、财务成果以及业务外部市场深入了解和控制,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反馈信息和依据信息与业务项链管部门共同分析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生产率。

(五)内部监管不力

企业内部监管不力体现在很多地方,例如企业主管部门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无人监管;企业管理者搞一言堂家长制无人监管;企业会计利用内控漏洞贪污挪用公款无人理等等。

企业监管不力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没有科学合理可行的内部监管制度。

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还存着很多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企业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业务水平差和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所造成的。因此,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意识,创建内部控制氛围

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肯定,企业管理者必须摒弃行政管理企业的做法,意识到内部控制才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石,自觉接受企业内部监督。其次在管理者的推动下,企业要加大内部控制宣传,提高内部员工的思想意识水平。最后,企业相关部门要制定出与企业发展同步的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创建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氛围。

(二)以人为本,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人”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相关员工的业务水平。针对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偏低问题,企业应当对其培训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风险评估管理知识;针对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监管不力的现象,企业建立相应的金钱、培训或其他方式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针对企业内控人才匮乏的现状,企业应该考虑建立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平台,增强企业软实力。

(三)加强监督,巩固内部控制成果

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制定出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后,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狠抓落实,将制度切实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在落实这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内部监督,只有加强内部监督,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形成一个双向反馈的闭合环,量化内部控制与企业效益的转化率。

为保证内部监督有效性,监督人员可以由企业管理者直接领导,根据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具体改进方式;同时,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审计行业的发展,企业主还可以聘请外部监督机构监控企业。

三、总结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尽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各方面经济力量正在发生激烈碰撞,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也存在着内部混乱、控制无效、信息沟通不畅和内部监管不力等问题,但只要做好提高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增强企业软实力和加强企业监管机制等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雪莲、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绿色财会,2010(08) 、

企业内部监管篇4

[关键词]财务监管框架 国有企业 项目投资内部控制 研究

一、 前言

企业对外投资就是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境内外的其他单位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主要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对合营企业投资及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本文以某大型国企投资的多晶硅项目为例,来对财务监管框架下的国有企业项目投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

二、国有企业项目投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功能差

组织结构是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费运行活动的整体框架,其职能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和财务部门内部职务设置、权限划分、责任界定。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和企业决策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

2、内控意识不强,法规落实不力

内部控制意识是国有企业在经费运动内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规范。其主要问题是内控意识薄弱,不愿监控、不会监控、不敢监控。

3、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比较薄弱,很多单位根本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因此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任务往往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财务部门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执行部门,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以多晶硅行业为例,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资源的日益短缺,对新能源、绿色能源的需求急遽增长,加上对投资回报的过高预期,造成多晶硅项目这两年一哄而上,却没有注意到投资的有效性和投资以后的效益性,具体到项目本身,就是投资的选择(比如选址),投资以后合同(比如项目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和监督等,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投资者、决策者又不重视财务的地位和作用,就会造成企业项目投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

三、 财务监管框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项目投资内部控制

1、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多晶硅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环节的控制。

对多晶硅投资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多晶硅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多晶硅投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多晶硅投资决策之前,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并试图对其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多晶硅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多晶硅投资程序的重要环节,是项目投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程序。由于多晶硅行业的相对特殊,其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环节的控制尤为关键和重要。企业因发展战略需要,在原投资基础上追加投资的,仍然要严格履行控制程序。企业应当编制多晶硅投资项目建议书,由相关部门、人员对多晶硅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论证,对被投资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尽职调查或实地考察,并关注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或实际控制人的能力、资信等情况。多晶硅投资项目如有其他投资者,应当根据情况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或调查。企业应当由相关部门、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多晶硅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对多晶硅投资项目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评价。

2、加强国有企业投资业务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

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1)企业应当建立多晶硅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多晶硅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多晶硅投资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多晶硅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多晶硅投资的决策与执行;多晶硅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多晶硅投资绩效评估与执行。

2)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对外投资业务。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金融、投资、财会、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企业应当建立投资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投资业务。应根据投资类型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明确投资中主要业务环节的责任人员、风险点和控制措施等。

4)企业应当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投资业务各环节的开展情况。明确各种与投资业务相关文件资料的取得、归档、保管、调阅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定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3、加强国有企业项目投资活动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由一人同时担任两项以上不相容职务的现象;投资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对外投资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多晶硅投资计划的合法性,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非法对外投资的现象。对外投资活动的批准文件、合同、协议等相关法律文件的保管情况;多晶硅投资业务核算情况,重点检查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完整,会计科目运用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完整;多晶硅投资资金使用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计划用途和预算使用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铺张浪费、挪用、挤占资金的现象;多晶硅投资资产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多晶硅投资处置情况,重点检查投资处置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过程是否真实、合法。

4、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定期、及时地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多晶硅行业属于化工行业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预算控制指标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考核必须与其自身的行业规律和市场经营环境相适应。

5、加强全面财务成本控制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晶硅项目投资全面成本控制势必与IT 环境相结合,帮助企业解决以往实施全面成本控制中的困难,提升多晶硅项目投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全面成本控制工作量大,没有信息化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成本控制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管理,成本控制制度的编制、调整、执行和成本分析考核的技术性、复杂度都很强,任何一个微小的调控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单靠人工处理,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面成本控制的各种信息的统计势必会有一定的滞后,成本控制管理的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管理者,影响全面成本控制的管理效果。企业应依靠网络不断完善全面成本控制的信息系统,开发全面成本控制相关软件,简便、快捷、准确地将成本控制执行情况及时提供给不同的管理者,保证成本控制编制、执行、调控和考评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满足工作管理需要。依赖网络信息系统实行全面成本控制信息化,是推行全面成本控制的高效选择。

6、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

实物资产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为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及处置。企业对实物资产管理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实物资产管理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实物资产管理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企业所有购置的实物资产必须及时入账,财务部门应建立资产台帐,对于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随时反映其收、发、存情况,定期盘点实物资产,与记录相比较,检查是否存在缺损现象,并查明原因;建立固定资产维修管理制度,主要是对维修申请和资金使用、维修程序进行审批控制;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对企业资产报废的授权审批、资产评估和会计处理等方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万碧云、 对外投资立项后的内部控制问题及建议[J]、 老区建设 , 2009,(12):115-118

[2] 袁志明、 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J]、 四川会计 , 2003,(01):106-108

[3] 袁志明、 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J]、 上海会计 , 2003,(03):106-109

企业内部监管篇5

【关键词】财务主管委派制 会计监督 企业

企业改革的迅速深入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健全的重要力量,而要想促使这股力量能够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那么还需要重视其配套建设的发展。而财务主管委派制便是很好的一种管理方法。借鉴相关企业所实施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对企业的分公司和子公司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不仅有助于母公司全方位的管理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还有助于防止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母公司利益行为的发生,而且有助于内部会计监督的加强。由此可见,研究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监督职能缺失

当前企业对其下属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者会计人员并非将有效的管理真正的予以实行,会计人员的福利、工资以及人事等等,均是由其所属企业所掌控的,进而使得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履行中,其职责权限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核算不规范

正是因为下属企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利益,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章程规定,下属单位无法较好的贯彻,这使得会计报表与会计核算无法真实的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反映出来。

(三)资金浪费、分散和沉淀严重

下属公司随意开设银行账户,资金大量的闲置或者分散,对企业的统筹调配是极为不利的,对资金使用效益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以上诸多方面的原因,如何使用及管理好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促使会计人员为企业管理经营更好的服务,并且将会计监督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企业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财务主管委派制的依法推行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非常重视及强调会计监督。不仅规定要求各个单位应当构建完善的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而且还强调实施外部监督检查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而将内外部互相配合且完整的会计监督系统建立起来。《会计法》的依法执行,需要大力的鼓励企业对财务主管委派制加以推行及落实。

首先,企业委派财务主管向分公司和子公司,主要是针对当前企业的改革情况,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资产流失,保证最大化的企业整体效益,实行强而有力的会计监督制度。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的目的是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来控制与监督分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行为。就当前的具体情况而言,财务主管对于资产流失的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改善、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完善、资产增值保值的保证等,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次,实质上财务主管委派制对分公司及子公司是外部的一种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明确的规定,企业的会计人员具备着双重职能作用,也就是会计监督职能与会计核算职能。但是,在许多的企业当中,却没有真正的充分的发挥出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职能,其原因就在于财务主管决定着会计人员发挥监督职能的质量水平。分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领导着财务主管,因而此时的会计监督便属于一种内部监督。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如果是由母公司予以委派便有着较大的不同,经委派财务主管进入分公司及子公司的监事会亦或是理事会,属于外部的人员,有效的防止了会计监督中的尴尬局面。所以,财务主管委派制使得企业加强了对分公司、子公司的外部监督。

再次,财务主管委派制监督的是整个会计过程,不但有助于会计监督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实时控制会计监督效果,而且还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约束及监督经营管理者的作用。

《会计法》指出,单位负责人要负责本单位会计资料及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公司法》规定,经理要负责董事会,同时还在职权行使中指出,经理有权力提请解聘或者聘任财务负责人、公司副经理。由此可知,要求单位负责人要切实的对法律负责,而其他人员则对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会计人员、总会计师和财务负责人由单位负责人任用,均为企业内部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会计人员以财务信息提供的形式参与且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其在经济与组织方面依赖于经营管理者。所以,会计人员并非具有监督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作用。

监督主体为会计人员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体是监督内部经办人员的行为。即便是《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人员有权力纠正或拒绝不合法及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有权力根据职权或者拒绝办理违反制度、法律的经济事项;有权力根据国家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事务加以独立处置。这便为会计人员对会计责任的履行提供了法律保护,并且有利于约束经营管理者。然而,政治地位却是由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如果是由内部会计人员来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则并非具备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这会导致会计监督陷入尴尬局面。由企业委派财务主管,这样财务主管便属于外部人员,直接由企业领导,由企业来决定财务主管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且由企业负责评价与考核财务主管的业绩,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并非有被领导和领导的关系存在,具备着较强的独立性。所以,财务主管不会处在受胁迫的地位,不存在与经理人“合谋”的动机且不受经理人控制。

三、完善财务主管委派制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财务主管的约束激励机制

财务主管委派制的实行,使得新的委托关系产生,并且还导致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出现。企业不可以简单的假设财务主管是真正的利他主义者,能够及时的反馈及掌握信息。其关键就是要像其他委托问题的解决一样,也设计出约束激励的一套完整机制。对于财务主管的报酬而言,应当实施固定工资加奖金的模式,而不应当采取与分公司、子公司经营管理成果挂钩的模式,由企业来承担财务主管的福利待遇和劳动报酬等。在制度章程中,应当明确的指出,不允许财务主管收受任何分公司及子公司的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失职责任。除此之外,要将财务主管诚信信息库建立起来,以此提高财务主管的竞争意识和声誉,并且有利于避免“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

(二)明确财务主管的职能

财务主管不仅代表的是企业派驻分公司、子公司,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会计监督,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因此而会受到影响呢?详细的来讲,财务主管所具备的职能不应当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正常的实行自带来阻碍。所以,应当将财务主管的职能合理的加以界定,将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财务主管二者间的合作关系正确的处理。财务主管的主要职责为:及时制止、纠正可能导致资产损失以及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活动,必要时要报告给委派机构;督促企业对相关财经法规、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领导会计人员对职权依法加以行使;审核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承担企业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的责任;参与重大的经营方案、预算、计划,并且监督相应的执行情况;向委派机构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和资产运作情况。所以,加强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是财务主管委派制的一大核心内容,并且避免违规操作,弄虚作假,不会引发新矛盾,也并非会干预企业的经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主管委派制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均是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还影响着企业投资决策是否正确。所以,企业应当真正的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通过财务主管委派制的实施,来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并且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晓青、论企业集团的财务主管委派制的利与弊[J]、中国经贸,2008(15)、

[2]刘培、浅析集团公司财务主管委派制度[J]、交通财会,2009(06)、

企业内部监管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狱企业;定位;作用

随着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完成,逐步实现了“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改革目标,建立了监狱刑罚执行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执法经费支出和监狱生产收入分开的运行机制。监狱企业和社会企业一样共同面临各种市场风险,但同时监狱企业作为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又必须符合劳动改造的需要。监狱企业公司治理得到不断改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中作用日益显现,大力提高内部审计层次和水平已成为新形势下监狱企业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得到保证,确保所有业务活动都遵循公司政策且受托责任已经建立的过程。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四个主要条件是: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这四个部分是公司治理的基石,要充分考虑公司治理四个群体的作用。内部审计以多种方式扮演“前线运动员”的角色,为治理活动参与者提供关键的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离不开内部审计评价与约束机制,有效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

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实施控制的手段,能够对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起到质量上的保障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监督体系无法替代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内部审计能够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建立公司治理系统的微观基础,使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合理。在经营环境日趋国际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减少公司经营目标实现过程中潜伏的各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今公司治理的主旋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包括治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要素。作为公司治理的监督主体成员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就应承担起治理风险的控制工作,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帮助企业更加安全有效地经营,不断地增加组织的价值。

二、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八十代中期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起,我国监狱企业内部审计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近几年来,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完成,内部审计作为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企业积极推进审计转型,先后对内部审计的体制机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内部审计职能、目标和定位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

(一)由先前的审计在纪委领导下,转变为在董事长领导下的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独立性得到提高。而这种垂直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在监狱体制改革以前,罪犯经费保障不到位,经费不足由监狱企业弥补,监企未完全分开,内部审计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主要以查错纠弊为主。监狱体制改革以后,监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要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风险被提到突出位置,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得以应用,内部审计的内容得到丰富。

(三)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办法》、《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暂行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促进了内部审计系统化、规范化水平的提高,明确了审计职责、权限、程序等方面内容,上述管理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四)明晰了内部审计的报告路线,审计结果能直达董事会和管理层。监狱体制改革以前,内部审计在纪委领导下,审计结果不能直达高管层,效果大打折扣,监狱体制改革以后,审计报告直接向董事长汇报,审计结果得到充分运用。

三、内部审计在我国监狱企业公司治理中定位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在监狱企业公司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说,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个检查系统,企业的管理者更将其定位为一个控制系统。

(一)内部审计是监狱企业公司治理的监督者

内部审计是对外部审计的补充,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对关键控制和程序的监督有利于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职责不应局限于审核会计账目,而应扩展为稽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审查内部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并向企业管理者提出建议和报告。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内部审计要致力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部控制框架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错正弊的建议。

(二)内部审计是监狱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者

风险管理是当前监狱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内部审计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关注监狱企业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对策,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并通过与监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讨论,揭露重大风险隐患,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发挥提示、抵御、改进和预防等“免疫”功能,促进监狱企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化解与驾驭,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审计是监狱企业经营管理的“医生”

监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运营状况的优劣做出客观、及时的判断,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弊端及病根,可以为监狱企业管理当局开出治疗的良方,推荐更经济、有效的资源利用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内部审计是实现监狱企业内部控制的关健要素

监狱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增强监狱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监狱企业经济效益,强化监狱企业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而监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承担着监督、评价和咨询的职能,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来确认控制系统是否薄弱或失控,进而查明问题,分析成因及后果,提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措施,以杜绝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

四、内部审计在监狱企业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

(一)对监狱企业监督约束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自己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督促监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监督职能的核心是通过审核检查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作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审计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方针政策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和监狱系统的方针政策,评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评定被审计单位各项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等。并根据评定的结果,提出改善内部治理和管理的建议。

(二)促进监狱企业制度建设

监狱体制改革之后,监狱企业的企业特性逐步强化,组织活动也逐步市场化,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形势,监狱企业与社会各个产业和市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关于监狱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监督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监狱企业需要加强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现代监狱企业制度,监狱企业内部审计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共同参与监狱企业公司治理,对监狱企业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合规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等予以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促进监狱企业完善管理机制、防范风险,从而保障监狱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对监狱企业的风险防范作用

随着监狱企业风险意识增强,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衡量监狱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而对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通常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内部审计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能协助识别风险因素,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可以针对风险管理程序在实际中是否如预想的那样发挥作用提供确认。

(四)对监狱企业的咨询和服务作用

咨询职能是一种服务职能,旨在增加价值和改进监狱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其活动范围包括顾问、建议、流程设计协调和培训服务等,监狱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以监狱企业的中心工作为前提,把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思想贯彻于审计全过程,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监狱企业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决策层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服务大局,改善和加强监狱企业的治理和管理。

(五)促进监狱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不仅能起到监督制衡的保证作用,而且能利用对企业所有业务进行审查的优势,探索提高企业价值的途径,这与监狱企业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实际上,内部审计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增加价值。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的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企业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徐栋、内部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0-43、

[2]杨家卫、做好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刍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2,9:43-44、

企业内部监管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监管作用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独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一项确认工作,也是一种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好地提高其运作的效率。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与手段对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的环节进行了全面地评价,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一、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分析

第一,服务内向性。在企业的管理机构当中,内部审计部门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企业实际需求以及目标所创设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相关的权力部门或者是高级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相应的工作,并为企业本身提供服务,确保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1]。企业创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加价值,使得企业实际运作效率得到提高。第二,审计范围广泛。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通过账项基础的审计、业务导向的审计与管理导向的审计,而现阶段,还涉及了企业风险的审计。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政府、社会审计相比,其更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咨询的作用,其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收支、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内部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其范围十分广泛,所以,企业内部的审计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三,与企业目标相关。现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始终面向国内市场,但同时还需要参与到国际竞争,所以,企业不仅需要对本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上下游产业状况的了解[2]。因为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不仅需要企业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控制,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控制风险角度出发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因为内部审计师始终为企业本身服务,所以,更熟悉企业的情况,能够对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掌握,进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

在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并落实了党的方针与政策,维护了国家与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然而,因为多种原因,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远远落后于国家和社会审计,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思想被忽视

因为人们在审计工作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大部分的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仅仅以为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同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此外,还有部分的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其自身的经营自带来了较大的限制,使其权威被严重削弱[3]。所以,企业领导会将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随意地撤并,还会对内部的审计人员进行精简,经常出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被撤销或者是并入其他监察与综合部门中的现象。

2、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知识、业务技能与理论水平较低。现阶段,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出自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是其他的部门,其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很难符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第二,内部审计专职人员不多,兼职人员较多,而且后续教学工作不完善,具体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系统性的审计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别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审计行为不规范,且作风不扎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形象。

3、内部审计重点不明显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将传统财务审计当作工作的核心,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以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客观评价、及时报告。同时,内部审计工作还会受到企业领导意愿的制约,使其工作的目标模糊,主动性不强,导致现代企业制度下,其内部审计工作与实际的要求不相符[4]。

三、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监管作用

1、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有效地融入其日常的经营活动当中,并通过效益审计,以及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审计工作来总结相应的信息,进而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企业的内部审计为领导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并且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可以代表企业对内部进行经济监督,进而不断强化服务的职能,保证企业的战略方针与目标能够被积极贯彻落实。由此可见,企业的领导需要积极地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进而不断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5]。

2、建立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适应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应积极建立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保证企业能够实现自我约束,更好地运行监督机制,这是最有效的措施。而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强化企业自身的企业监督工作,提高其实际的工作效率,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升。而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其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一定要按照企业的特点来构建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3、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强化与完善审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法规不断完善并被积极贯彻落实,因此,企业的审计工作的任务与要求也有所改变,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才能够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如果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仅仅依靠本身现有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是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的。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积极地学习并熟练掌握同审计相关的新知识内容,不断地丰富并充实自身的审计知识,进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满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需求[6]。可以以培训的形式来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与内部审计的实务工作有机结合,在工作中不断研究与运用,更新自身知识内容,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际工作进行合理指导。

4、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内部审计职能得以发挥

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同时还需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以及经济责任方面进行严格地审计,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贯穿于整个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7]。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的同时不断更新,必须要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才能够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其风险管理、治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并使得具体的业务流程控制更加完善与合理,增加企业的价值。文章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内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企业中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只有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其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军、论如何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管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1,(9):145,147、

[2]郭子龙、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4,(8):169、

[3]张少英、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政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0(,5):48-50、

[4]杨帆、企业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10(,2):208-209、

[5]谭玉萍、如何有效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J]、经济视野,2014(,15):221、

[6]李岚、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162-163、

企业内部监管篇8

关键词:企业财会 监管机制 有效对策

我国大部分企业根据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对企业内部的发展运营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随着企业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大部分企业已经摆脱了单一的发展模式,开始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涉及经济市场的多个领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但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原本简单地财务会计工作变得比较复杂,很多企业因为对内部的财务系统缺乏一定的监管,导致企业内部整体的会计工作比较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顺利运营发展。如果混乱的财务状况得不到改善,企业不及时建立有效的财务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在长期情况下将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结合现代社会企业的实际运营发展模式,对企业内部财会内控监督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意识淡薄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系统的监督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财会监督机制就是企业众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对于其实效性从来不予管理,有的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财会监督机制,并且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运营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应用,但是由于对其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导致财会监督机制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财会监督体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

很多企业虽然在经营模式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却对企业内部的财会监督机制没有进行改革,因此很多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但是由于制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相符,导致财会监督机制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起不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财会审计工作不到位

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发展,使企业相关的财务部门组织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经济活动增多和财会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内部缺少相关的审计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因此导致企业财会工做出现混乱的现象[2]。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设有审计部门,却因为其工作不具独立性,使审计工作实际效果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财会监督机制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多元化企业由于实际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应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但是由于缺乏财会制度执行的保障措施,导致财会监督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中缺少实质的指导作用,使财会监督机制始终只是作为一项条例在企业中存在。

二、完善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

大部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相应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发展制度的限制,企业内部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较慢,甚至不同的会计工作部门在内部还会出现了的现象。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审计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在内部建立审计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确保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不受其他财务会计部门的干预,保证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只有审计部门独立于各个财务会计部门建立,才能保证审计部门能够对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资金的安全性[3];二,企业要对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必须要在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之前就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督,不能在财务会计工做出现问题之后才对其进行管控,审计部门要在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之前对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并在经济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严格监控,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审计部门要对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其工作职责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要不断完善审计部门工作系统的结构,从内部监管机制上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系统结构

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系统结构,努力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内控系统结构体系。大部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其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大多实行股份制经营。股份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对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股份制经营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系统结构形式,因此企业在日常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权责分明的管理结构[4]。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整体的执行机构组织系统和监督管理机构组织系统,使企业内部所有的经济活动能够相互制衡,使企业各个部门在独立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制约合作,从而有效促进企业整体的发展。另外,企业要对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精简,防止因为管理人员数量太多,造成日常工作中多头领导的现象发生,给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困难。

(三)加强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

多元化企业要在综合企业战略目标和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建立执行力度较高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使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能落到实处。企业要将内部关于财务会计工作部门的工作进行系统合理地划分,使各个部门的工作既具有独立性又能有效配合整体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在各部门正常运作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对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例如,对于财务会计工作行为不符合制度规范的,企业要明确做出惩罚措施,通过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制约,实现对财会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并且企业要积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通过给予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监督的权利,让工作人员规范本身的工作行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如果缺乏实效性,会使企业对整体工作的监管工作受到影响,并且会使相关制度的建立失去原本的意义[5]。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重视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系统上保证监管机制实质作用的发挥,让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实现有效监管。例如,企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外贸,企业就必须针对这三者在实际发展中的运营状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使不同领域的财务活动受到专属监督机制的管控,通过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实施这些监督机制,提高个性化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综合处理账务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多元化企业的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企业财会监控机制的执行效果。因此,企业在日常的发展中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培训内容不能限制在专业知识水平的培训上,还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训,通过对其进行全面培训,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技能[6]。另外,企业还要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在企业内部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以便防止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私自篡改会计报表,进行一些违法的财务活动。企业通过提高财物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内部监管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发挥实质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剧,企业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工作监管机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多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企业还是应该重视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从系统上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多元化的经济活动都在企业的监管之下进行,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方拥军,薛玉莲、传承史前会计文明,开创中国会计改革未来――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会计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4(1):87-90、

[2] 刘明辉,刘雅芳、会计越发展 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7):3-11、

[3]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等、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4] 周齐武,杜荣瑞,王菁菁等、拓宽研究视角,打破会计研究孤岛格局,探索现代会计研究新模式[J]、会计研究,2013(9):3-13、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 下一篇:青少年调研报告(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