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1

【摘要】 目的 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再次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早期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进行性的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做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心内科中一种最常见的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1]。为了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况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临床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71、6岁;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岁;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患者心理状态评价:采用SAS、SDS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2]。

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临床症状、活动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的因素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3]。接受住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显较中国成人常模高出很多。临床心理护理具体指的是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变的活动,对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6):12-13、

[2] 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 风湿病患者;抑郁症状;调查;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134-02

风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众多系统具有极大伤害,由于此种病症病发原因多样,因此根治的可能性很小,对患者心理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抑郁自评量表(SDS)是针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测量的评判标准,采用这种方法对风湿病患者展开调查,并分析器相关因此,进而找到合适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心情,降低抑郁症病发率。为对风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展开调查,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现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患有风湿病患者共计50例为研究对象,对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统计,从而找到有效护理方法。

该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14、11)岁,病程时长为1~20年左右,平均患病时长为(4、11±5、32)年。该院收治的患者中有21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有23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2例患有痛风,有6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该院诊断的标准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均符合其标准[1]。该院患者在知情情况下接受检查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该院采用SDS量表对风湿病患者、非风湿病患者以及全国常模标准进行对比,并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提高调查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在进行调查过程中选择一名资深护师以及一名护师对量表进行发放,被调查的患者独立完成量表以及一般资料表的填写。

该院选用的SDS量表共设置了20个提问项目,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4个等级评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并将评分各分值相加,得到统计结果,将统计结果/1、25得到约数值便为总分[2-3]。

抑郁指数=SDS表各项分值和/80×100%

对患者抑郁程度予以评分,其中0、7分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从而分析调查结果[4-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风湿病抑郁症状展开SDS评分

该院收治的风湿病患者的病发率为46%,其中有18例病患存在轻度抑郁症状,占风湿病例数的36%,5例病患存在中度抑郁症状,占风湿病例数的10%。其与全国常模标准相对比,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风湿病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该院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年龄、工作、病程、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与其抑郁症的产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心情指数,降低患者病发抑郁症的发生率。见表2,3。

3 讨论

由于风湿病属于慢性疾病,其涉及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具有较长的患病时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与问题。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由于对病症缺乏正确了解,加之病症反复性对其造成的困扰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感,进而诱发抑郁症。

经过该院调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年龄、工作、病程、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与其抑郁症的产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这些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会造成患者精神上的困扰与压力,进而引发抑郁症[6]。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针对患者病症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从临床资料可以看出,我院风湿病患者抑郁症病发率为46%,其与无抑郁症的患者的SDS评分存在很大差异性,与全国常模对比也存在很大差异性,而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病症的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保证患者持有乐观积极的情绪与态度。

在进行护理干预时,需要了解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与其家属进行交流,采取健康讲座、口头宣教以及病情科普等方法缓解患者心理紧张程度,通过与患者家属制定辅助计划从而提高其家庭支持度。号召社会志愿行动的加入,从而增强社会支持率,提高患者心理抑郁情绪的缓解。对家庭关系处理不当的患者,应该配合患者做好其家属工作,提高患者家庭融合度,针对患者性格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与治疗。

该院通过对风湿病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与有效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琼,贺吉林,曹玉琼,等、风湿病患者抑郁症状调查及护理干预[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100-101、

[2] 刘寒,周志庆、风湿病病人抑郁与认知倾向关系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25):2345-2346、

[3] 刘红艳,李满意、心理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结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152-154、

[4] 王宜平、心理护理干预风湿病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187、

[5] 张幼莉,宋斐,刘兴华,等、风湿病患者伴抑郁焦虑障碍的治疗探讨[J]、中国医刊,2007,42(3):30-31、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血液透析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49-02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提高,血液透析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肾功能替代疗法。越来越多的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而慢性肾功衰竭患者多需终生维持透析,长期的透析治疗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可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过应用心理护理技术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进行心身护理,使患者保持最有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们近年在46例的护理工作中,将心理护理贯穿血液透析的始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其中初次透析7例,3次以上39例,男性1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1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紧张与矛盾等。

1、1 心理问题及特点

1、1、1焦虑、抑郁 本组46例中,多见于初次行透析治疗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知识及血液透析知识缺乏,对陌生的医疗环境、设备了解甚少,对穿刺、置管及将血液引出体外等极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患者表现为易怒、不配合。严重者还会出现狂躁等心理应激相关障碍。3次以上透析治疗的患者。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患者对血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明白血透只是相同于“人工肾”的作用,而不是根治手段,加之透析期间的饮食控制、盐及水分的限制和担心血液透析的效果、安全性、价格及家庭经济承担能力等问题的顾虑,觉得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可产生自杀倾向。被认为是透析病人的最常见心理反应和一项独立致死因素,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2]。

1、1、2 矛盾 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总是面临诸多矛盾因素。如健康与疾病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如果不进行透析,对患者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采用透析治疗,就可以象常人一样生活,这种心理常见于透析过程中。

1、1、3 情绪不稳 焦虑、悲观、紧张、恐惧、孤独等交替出现,极易致使病情反复,易受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

2 心理护理对策

2、1 透析前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全面了解透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患者初次血透,要帮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过程,介绍国内外治疗水平的发展,启发患者如实倾诉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向患者讲解有关血透常识及注意事项,如透析饮食,做内瘘的必要性以及内瘘的保护方法等、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感。收集病人资料,了解患者诊断、治疗、用药情况、主要检查结果,仔细询问患者心理反应、家庭生活情况、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耐心倾听主诉,观察情绪反应,分析患者当前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并制订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及措施。这就要求相关医护人员须具备必要的专科知识、治疗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沟通技巧,积极疏导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通过理解、安慰、鼓励、保证、解释、建议、指导、疏泄,暗示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在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态基础上,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真诚有效的沟通。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精神状态,做好解释和安慰,使患者及时宣泄负性情绪,讲解关于疾病与透析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科学地认识疾病,对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其它症状有心理准备,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透析时的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娴熟,精湛的技术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应该主动介绍有关知识。以及时、准确的医疗护理措施处理可能出现的症状,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增强患者对透析治疗的理性认识,消除紧张心理[4]。

2、3 透析后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能及时应对和处理。当患者有能力从事社会活动时,要鼓动患者应多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包括适当运动、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对患者心理和精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安慰,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 [5]。同时做好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工作 ,很多患者,特别是尿毒症晚期,容易因经费短缺、费用紧张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甚至绝望心理,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与患者有效沟通,宣传当前社保、养老政策,帮助其改善负面情绪。同时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协助解决经费等。但还应掌握好社会支持的“度”,以防亲友的过度支持及过高期望,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3 结论

心理护理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对病人护理质量的高低[3]。在针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始终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放在首位,并贯穿整个心理护理过程的始终。尿毒症因其发病特点,治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给透析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心理障碍又加重疾病复发,影响透析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护士应找出心理健康的动态因素,消除或减少不利于血液透析的负性心理,选择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属于心理脆弱人群,在进行血透治疗的同时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这就要护士具备必要的专科知识和治疗经验,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沟通技能,在病人透析过程中随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保持最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2]周郁秋、各类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 ,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56―157

[3] 周郁秋 、护理心理学 、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6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4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透析时间6个月以上且一直在我院规律透析能读懂问卷并且愿参加本活动的26例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自我管理教育,比较教育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状况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发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自我管理教育;血液透析;生活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5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透析室

冯胜红:女,本科,护师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断进行,患者在治疗同时既要承受机体和生活的不便,还要经受巨大精神创伤和经济负担的重压。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各项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1]。对MHD 患者,不再局限于维持生命和缓解症状,还要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肾科医师决定MHD患者治疗方式及判断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2],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的课题。

自我管理教育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还包括教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患者持续的指导,协助他们做到疾病的自我管理[3]。本文拟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本院26例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透析时间6个月以上且一直在我院规律透析能读懂问卷并自愿参加本活动的2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5~88岁,平均(60、96±16、92)岁。透龄2~10年,平均(4、85±2、46)年。其中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糖尿病肾病5例,狼疮性肾损害2例,其他4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专职血液透析护师在评估前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调查时,由专职责任护士充分讲解每个问题的具体内容,使患者能够完全理解,现场回答,护士代为填写。由调查者对患者进行评价。

1、2、2自我管理教育方法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

1、2、2、1自我管理教育的理论依据为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根据这一教育模式我们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症状特点及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和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制定自我管理行为目标并与患者一对一地解释、讨论,找出每个项目控制的难点,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为措施,整个过程中要求家属的参与,与患者共同制定计划,鼓励患者、家属互相讨论并交流经验。给患者发放食物营养效价及各种食物水分含量表,让患者了解食物营养转换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制订饮食方案。根据患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结合患者个性特点、病情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指导、教育和帮助,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让患者知道尿毒症虽然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政策的不断完善,只要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能在生活中主动、有效地管理自己,很多症状和不良情绪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1、2、2、2组织教育团队,包括资历较深的血液透析护师、医师以及有一定疾病管理经验的患者。团队成员要理解自我管理教育的内涵,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患者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真诚友善的交谈,在给患者提供疾病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态度、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多使用倾听、解释、指导、建议等方法,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并引导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了解症状特点,提高他们自己控制症状的信心及促进患者自我解决问题的技能。对于年龄较轻或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通过以上认知教育基本可达到目的;对于老年及文化程度低者应反复利用透析时间进行床旁教育、口头直接交谈结合提问、书面材料加深其印象,鼓励其与有经验的患者要互相交流对疾病的认识和体验,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给予电话指导。

1、2、2、3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和处理问题技巧2个方面:(1)在疾病相关知识方面。我们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透析的原理、尿毒症引起的原因及出现各种症状的相关知识,即尿毒症对全身各个脏器的影响并产生的相应症状。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患者我们应指导其每日检查内瘘的震颤、波动情况和日常护理,长期导管的患者如何预防感染、脱落、出血。监测体重和血压也是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日常生活中水的控制、饮食中离子摄入水平有关,摄入过多均可危及生命。另外,指导患者定期抽血化验的意义,并告知化验结果与临床生理状况的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营养、饮食的指导,合理的运动也是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2)在解决问题技巧方面。针对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程度及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设置合理目标和制定有效的行为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以应对疾病带来的负性情绪。指导患者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医疗资源。

1、2、3评价指标

1、2、3、1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评价通过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改变,具体评价方法如下: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4],内容涉及饮食及液体摄入行为、心理社会、身体活动和治疗行为4个方面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分4级,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偶尔这样,3表示有时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量表总分27~108分,总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该量表有效性已得到验证。

1、2、3、2健康状况的评估通过国际上通用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来评定健康状况。SF-36为国际上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评估生活质量的普适性量表[5],其内容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这8个维度又分属于两大领域:生理健康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生理健康领域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和总体健康(GH),心理健康领域包括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和情感状况(EW)。

1、2、4资料收集方法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由血透室专职护师分别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6例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表1)

2、226例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表2)

3讨论

3、1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表1显示,通过系统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饮食及液体摄入和心理社会行为方面明显改善,说明患者很需要一种持续的支持和系统的干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并很愿意通过疾病的自我管理来减轻家属的负担和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调查中仍发现大部分患者不能依从控制液体摄入的要求,由于体内尿毒素潴留所致的严重口渴和液体摄入限制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使相当一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将控制液体摄入视为其生活中最艰难的部分,针对这一难点,选择透析时间长、依从性较好的血液透析患者介绍控制液体摄入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患者控制液体摄入的知识,并鼓励患者记生活日记,以便找出液体摄入中的可控部分和患者认识上的不足。鼓励患者坦诚面对疾病,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疾病所需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鉴于很多患者需要跟家属一起生活的现象,我们在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同时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让其明白患者生存状况的好坏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支持,让他们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给予更多的感情支持,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表2显示,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可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患者的健康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文献报道[6]结果一致。焦虑和抑郁是透析患者常见的情绪障碍[7],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饮食和用药依从性,本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教育在增强患者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都是有效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社会支持好的患者能更好地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这可能与好的社会支持能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心身应激反应,从而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有关[6]。这也提示我们如何协助患者获得和利用良性的社会支持。

4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在理论上大部分是由心理医师来实施,对于MHD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笔者认为根据医院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日常护理,由护理人员实施是可行的,它丰富和完善了MHD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也体现了现代护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自我管理教育增进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能找出患者行为和情绪上存在的问题,使患者活动有目标,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对治疗的主动性,使自己身心处于最佳治疗状态,自觉形成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良性管理行为,减少了患者因疾病造成的负罪感,更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由于本次活动样本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患者都自愿参加对疾病的自我管理活动的调查,患者的参与性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同时也提示了我们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患者对疾病及预后缺乏正确的认识,饮食和液体摄入依从行为难以坚持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护理干预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晓娟,赵庆华,刘丽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5):464-467、

[2]王颖,林可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0,9(2):106-108、

[3]杨依、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0B):8-11、

[4]窦海川、自我管理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0:10、

[5]Lacson E Jr,Xu J,Lin SF,et al、A Compaison of SF-36 and SF-12 posite scores and subsequent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risks in long-term dialysis patients[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0,5(2):252-260、

[6]孙胜男,赵维纲,董颖越,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9-233、

[7]张香丽,尹心红,陈娟慧,等、授权理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95-296、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 血液透析;心理状况;分析;护理

在我国,随着患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日益增多,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血液透析病人作为一个危重病人群体,在接受治疗时,会出现各种对疾病造成不良影响的心理状况。那么,怎样把握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处于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1],达到躯体和心理的双重康复,已成为护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临床资料 

116例患者,男性7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8±19、68岁,透析时间23±6、60个月。慢性肾衰的原发病肾炎76例,多囊肾8例,肾结核4例,过敏性紫癜4例,外伤2例,糖尿病肾病22例。均有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况存在。

2 心理状况分析 

2、1 消极、悲观和内疚的心态 患者对治疗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患的不能治愈的疾病,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情绪低落,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长年治疗需要大量医疗费用的支出,病人经济压力相当沉重,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

2、2 焦虑、恐惧心理 分析结果显示:36、2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这是因为尿毒症是一种难治性的终身性疾病,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担心因经济问题而终止治疗。他们惧怕死亡,担心由于经济问题中断治疗,担心透析过程中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总之,他们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出现感觉过敏、失眠等,严重影响了透析的正常进行和治疗效果。

2、3 拒绝治疗和厌世的心理 一些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佳,他们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加上透析治疗时活动受限,使患者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拒绝治疗甚至厌世的心理。

2、4 迫切需求各种信息。

2、4、1 关于疾病的信息 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予后、医院及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2、4、2 关于医护人员的信息 包括医生及护士的情况,他们的职务、职称、医疗护理水平、医德以及他们对患者本人所持的态度。

2、4、3 关于环境的信息 包括病室及各种设施的安全性能、舒适度、设备的先进程度、环境周边情况、提供餐饮情况。

2、4、4 关于社会的信息 家庭、单位对病人的态度及家庭对医治病人所需时间的承受能力,医疗制度的各项规定以及政策的变化。

3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面对面护患交流[2]。护士采取床前谈心的方法,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及生理改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工作深入细致,熟悉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状况。

3、2 尽量减轻病人焦虑、恐惧的心理,重视患者各方面的需要,满足病人的依赖心理。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动作轻柔、稳定、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透析机的性能,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医务人员应认真听取患者的诉说,对患者表现的恐惧、焦虑情绪,应有目的给予疏导、释放。患者与信赖的医务人员进行交谈,会让他们感觉被理解,使其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透析,收到良好效果。

3、3 消除患者悲观、厌世的心态,协调患者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患者因为经济负担重而导致心理压力大,护士应充分理解患者的难处,在做各项检查治疗时为其提供便利,减少浪费。同时,了解家属对病人的态度,了解病人家庭具体情况,以取得单位及家庭成员的支持,并将有益信息迅速反馈给病人;在透析时间安排上则尽可能安排性格开朗、一般状态较好的病人,这样多管齐下,减轻病人消极厌世的心理,帮助其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3、4 尽量全面提供病人所需要的各项信息:病人在透析治疗时,非常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表1显示10、35%的患者需要了解与疾病、环境、医务人员有关的各种信息。因此,为了更好的让病人了解病情,了解医务人员的情况,熟悉透析室的环境,护士必须对病人全面介绍以上情况,让病人确信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并将病人介绍给已作透析的病人,通过病友的介绍来消除病人的不安与恐惧心理。另外,护士应恰当、细致地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透析治疗的目的、内瘘的护理、饮食等有关信息,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使患者尽快熟悉透析注意事项,增加自我保健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回归率。

4 效果观察 

我们对116例患者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

5 小结 

透析病人的心理状况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总结我们认为:(1)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密切的联系,重视心理因素对血液透析病人非常重要;(2)因为透析病人心理变化的多样性,因此要求护士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深刻理解病人的需要并合理给予满足,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调控病人的情绪,提高透析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3];(3)护理人员首先在感情上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及对患者的尊重,其次要具备娴熟、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最后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取得患者信任的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疗法,针对各种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出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满足患者所需。另外,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

[1] 于登瀛,关雪莹、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31、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6

【摘要】:目的是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危机状态的相关因素,增加对精神病患者危机状态发生的预见性。方法是将4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观察组给予精神病护理常规; 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MMPI测试。结果为对照组200例住院患者与同期给予护理常规护理的200例观察组的患者比较,观察组出现危机事件48例,发生率24%; 对照组发生危机事件24例,发生率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护理;危机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精神病患者400例,男226例,年龄18~63岁。女174例,年龄16~65岁。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2、 方法

①由专业人员采用邹义壮编制的MMPI计算机诊断系统(MMPI、2002)在患者住院10天左右进行测查。完成项目数566个条目。MMPI量表(T)正常分界值40~60,将所测量表中D(抑郁)、Pa(偏执)、Pd(精神病态)、Ma(轻躁狂)、Sc(精神分裂)因子分>60分结合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

②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即观察组200例患者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集中在一级病室,专人监护,按照“四防”护理措施(即防外走、防冲动、防自杀、伤人、防躯体疾病)。对照组在给予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危机状态原因调查表,内容包括: 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既往攻击行为、诊断、精神病症状(如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延迟满足困难、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再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对比。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量(MMPI)给予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并与观察组的200例进行对照,对有关资料进行X2检验。

二、 结果

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不同的危机事件发生率分布。

两组危机事件发生率比例。

三、 护理

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评估,由疾病类型对比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危机事件发生率最高( 48、 83%) ,酒依赖患者发生率次之( 37、 5%) 。精神分裂症也是危机事件的高发人群,另外,年龄 20 ~40 岁的患者发生率也高。提示危机事件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针对MMPI 测试结果,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及心理应对方式、因人而异,给予针对性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教会患者放松技术及学会延迟满足、疏泄不良情绪,改变不良的应对方法。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可能导致的危险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监护,这是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的关键。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因情绪不稳定、对行为的控制力减弱、易发生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幻听、妄想的影响,易导致自杀、自伤的发生。护士应了解患者精神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增强预见和防护能力,认识患者危机状态发生前的先兆症状。如:怒视对方、高声说话、不配合治疗护理、易激惹等,应即使给予劝说、安慰、隔离、把先兆表现控制在萌芽之中。

新入院患者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及新的人际关系,使其感到陌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常常转移到病友及工作人员身上发泄,而发生冲突。护士要做好入院新病人的护理,对患者的行为给予评判,使用阳性强化法,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以奖励。给患者目标激励,让患者有一种努力方向。

为患者创造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对易激惹、爱挑剔的患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避免激惹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化要求,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缺少自制力,不愿意接受治疗,特别是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将工作人员涉入精神症状中,因而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与不同患者的接触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关心、尊重、体贴患者,使患者安心住院,患者出现冲动行为倾向时应与医生联系,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四、 讨论

危机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控制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国内多数资料表明精神病人发病与其个性特点、既往暴力行为和精神病态有关。MMPI 提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与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关系。有效预测分析和及时护理干预可预防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掌握 MMPI 的测查用途及方法,根据每例患者测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确定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维珍,MMPI 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1: 1 -17、

[2] 董荣、住院精神病人对医务人员伤害因素分析、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16( 7) :424 -425、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心理;护理

患者到门诊就医,要经历挂号、候诊、就诊、治疗、检查、取药等多道繁琐的程序,处于陌生的环境,心理上有明显的排外反应,加上本身疾病或者家属疾病的影响,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我院门诊正在实施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为了了解门诊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对736例来我院门诊就医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资料

选自2012年4月~2013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医的患者736例,男458例,女278例,年龄18~75岁(35、7±2、3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47例,初中及中专学历188例,小学及以下101例。发放问卷736份,收回736份,回收率100%。同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912例,男580例,女332例,年龄20~79岁(37、1±1、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30例,初中及中专学历229例,小学及以下153例。发放问卷912份,收回912份,回收率100%。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对患者进行测评,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SCL-90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评定因子分和总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心里健康水平越低。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xcel导入后整理,而后经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736例被调查的门诊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5个因子和SCL-90总评分方面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患者由于陌生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及即将面对不熟悉诊疗过程的恐惧感,同时在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态度、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可能面对的医疗经济问题,患者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可能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马丽霞等[2]通过对678例门诊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大多数伴有心理障碍。李娟红[3]等采用SCL-90量表对门诊538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的平均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陌生、恐惧,紧张、焦虑,烦躁、疑虑,依赖等方面[4],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结合工作体会,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完善导医工作,有效满足患者需求,缓解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焦虑情绪;②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患者有效就诊时间;③正确对待患者择优心理,积极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给予患者更大的选择权;④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门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度,满足其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光巧,李晓花,闫波、不同科室门诊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44-146

[2]、马丽霞,邱亚锋、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93-595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051-04

Relevant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LIU Lulu MOU Zuofeng YANG Huixiang SHI Min WAN Huihui WANG Ying

College of Nursing,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coping styl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4,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if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2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selected、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used to carry out measurements on 280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SCL-90 scor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scores were (149、21±46、05) scores, included 51 cases m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8、21%), 30 cases moder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0、71%), 15 cases seve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36%), and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34、26%、 Each factor of SCL-90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Patients in the choice of coping modes, problem solving, seeking help, self-accusation, withdrawal, fantasy, rationalization score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ere (0、37±0、24), (0、44±0、15), (0、49±0、19), (0、75±0、13), (0、47±0、17), (0、46±0、19) scores; from more to less followed were self-accusation, fantasy, withdrawal, rationalization, problem solving;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problem solving (r < 0、00, P < 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problem solving (P > 0、05),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remorse, fantasy, avoidance, rationalization of (r > 0、20,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is poorer, mo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nursing process should be taken attention, guiding the patients to use the mature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Cerebral stroke; Mental health;Coping style; Psychology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是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引起的脑血管病[1]。脑卒中在神经系统中是多发病也是常见病,作为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占存活者的50%~70%,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损害和精神上的压力,进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激的后果或其严重性[2]。脑卒中的发生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相对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因此,此次研究针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及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在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85例。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达成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共识,并通过影像学(CT或MRI)证实;且经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MMSE)测验,评分≥26分者,既往及目前无精神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及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住院1~2周,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明显的语言障碍,并愿意接受调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情况问卷 目的是了解脑卒中患者的一般状况。内容涉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信息,由患者本人或调查者代为填写。

1、2、1、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3] 用于测评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含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质及睡眠状况等其他10个症状因子,1个因子可反映一类症状。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说明身心症状越重,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按常模的分析结果,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查阳性,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阳性症状水平越高[4]。

1、2、1、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CSQ)[5] 用于测量脑卒中患者的应对方式。该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采用“是”或“否”二级评分方法。问卷可归纳为6个应对因子,即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该问卷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已为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

1、2、2 调查方法

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脑卒中患者详细介绍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患者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量表和问卷按照实际情况独立完成问卷,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协助完成,患者自行选择答案由调查者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核对。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共发放问卷295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回收合格问卷280份,回收有效率为94、9%。280例患者中男166例,占59、29%,女144例,占40、71%;年龄45~81岁,平均(51、35±11、28)岁,年龄构成:

2、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评分显示总分为(149、21±46、05)分,280例患者中51例轻度心理问题,占18、21%;30例中度心理问题,占10、71%;15例重度心理问题,占5、36%,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4、26%。将脑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3]进行比较,各因子分均明显大于全国常模,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3 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情况

脑卒中患者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得分依次为(0、37±0、24)、(0、44±0、15)、(0、49±0、19)、(0、75±0、13)、(0、47±0、17)、(0、46±0、19)分。说明脑卒中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前后顺序为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

2、4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脑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各因子数值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与不同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r < 0、00,P < 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与自责呈正相关(r > 0、00,P < 0、05);各因子与求助无显著相关(P > 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与幻想呈正相关(r > 0、20,P < 0、05);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退避呈现正相关(r > 0、20,P < 0、05);躯体化障碍、强迫、抑郁、恐怖和精神病与合理化呈正相关(r > 0、20,P < 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r值)

注:*P < 0、05,**P < 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躯体化症状较多。其次,脑卒中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有比较重的家庭或经济负担,突然出现脑卒中,使患者担心医疗费用花费过大或出现偏瘫等肢体残疾,所以会出现忧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第三,住院期间陌生的环境使患者恐惧、易怒,对周围的人或事不信任,出现言行过激、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多种心理问题。长期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疾病康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起疾病再度复发。这与谭志红等[6]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应对方式是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应对活动,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对个体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在退避、自责、幻想等项得分高,故脑卒中患者在应对疾病这一应激事件中,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脑卒中患者面对这一典型的应激事件,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特定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进一步作用于应对过程中,因此,脑卒中患者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是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健康水平[8]。陆虹等[9]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起到平衡心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患病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心理应激过程,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对治疗、康复及前途易丧失信心,对于疾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问题很难面对,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脑卒中患者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患者采取的不成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患者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第一,营造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建立适合脑卒中患者特点的病房管理模式,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接近家庭化、充满人性化的住院环境。强化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理念,从服务对象个性与特点出发,开展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制订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流程,规范护士的行为语言,体现护士的职业礼仪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10]。第二,加强心理护理。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关心体贴患者,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情绪状态,重视对患者情绪的调控,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支持性、认知性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重视患者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11]。第三,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擦澡、洗脚、修剪指甲、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协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等。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温和,体贴患者,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言语,树立患者的信心[12]。第四,尽早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准则推荐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活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锻炼的措施及意义,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配合锻炼。在病房走廊安装扶手,方便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设置专门的康复锻炼室,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3-1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育学调研报告(精选8篇)
  • 下一篇:企业内部监管(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