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1

【关键词】“留住一桶水”项目;创新性实验;技术指导

【作者简介】熊小京,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每个创新性实验应以确定的项目展开,多以团队的形式,项目负责人与成员均由本科学生担当,在技术顾问或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在确立项目名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撰写项目报告等环节,由团队自主实施。

厦门大学为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于2011年春季与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开展了“留住一桶水”项目。 该项目实施主要目标是采用调研方法收集社区水资源的使用与供给实际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水资源使用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节水方案,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社会推广性、以及使用安全性等。主要内容包括:(1)社区水资源使用调研报告;(2)项目方案包括名称、实施背景、目标与内容、方案设计,拟解决关键技术、实施步骤、可行性与预期效果分析等。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案紧扣调研发现的问题,撰写的项目报告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结论可信。

笔者担任项目技术指导,协助各个团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以下是在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总结的几点体会,供同业人士参考。

一、团队组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主要参与者是大一和大二学生,选择他们组建团队的原因是他们正处于大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尚未具备一定的较专业的应用知识与技术储备,给他们创造一个从零开始的机会,靠他们的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项目。通过在厦门大学全校范围内征集项目团队,最终筛选出“下水盗”绿之队,“十分之一”和“节水之旅”3个团队。成员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系,管理系,化工系等不同的专业,每个团队有3-5名成员,其中选出项目负责人,成员各有分工,根据特长需要,分别负责策划用水调查,查找技术资料,图标制作,技术咨询,材料询价等。技术指导不参与团队组建与人员分工,团队人员结构完全是靠团队内部协商确立,如果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而这些均由项目负责人来协调。

二、用水情况调查

如何确定“用水调查方案”是每个团队开展项目背景这里收集的首要问题,这里包括被调查的社区地段,调查问卷内容,时间安排等;调查地段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宿舍楼,学校周边的居民区等。有的团队制作了带节水标志的礼品,既增加了被调查对象的热情,又宣传了节水知识。期间团队成员不断克服了被拒之门外的心理疑虑,摸清了水资源使用情况。期间笔者组织项目进展汇报,根据对各个团队提交的“用水调查报告”内容,与成员们一起研究合理使用自来水的方法。

三、节水方案设计

“下水盗”通过学校宿舍、食堂、教学楼以及社区家庭水的用水量情况、回用水二次利用的去向和水质要求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水方案,即将日常生活用水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部分,提出研制一种无动力生活污水分类回用装置。“十分之一”绿之队通过试验发现,每天每个家庭的水龙头用水量是总用水量的1/2,由于水龙头开得过大而造成浪费的水量是水龙头出水量的1/5,如能通过减小水龙头的旋转角度,即可节约总用水量的1/10,积少成多,可节约的水量将非常可观。该团队提出通过对水龙头进行改装,研制一种可对水龙头流量进行自动调节的辅助装置。“节水之旅”通过调查学生宿舍用水情况,发现每间学生宿舍洗澡用水约4吨/间/月、冲厕所用水约3、5吨/间/月,如果能够收集洗澡水来冲厕所,每间宿舍月节水量可达到6吨,为此提出研制一种可利用楼上的洗澡水给下层冲厕的辅助装置。

各个团队所提出的节水方案均由他们自己设计出来的,技术指导在项目汇报会上对这3个方案的针对性与适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根据各个方案的工作原理指出了其中的创新点与所需关键技术,同时也指出方案实施中的技术难点,要求各团队将解决制作关键技术问题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四、拟解决关键技术

“下水盗”方案的关键技术是能够使装置具有对污水进行选择性的分类回收的功能,队员提出用双向选择开关的方案,即让高浊度清洗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让低浊度清洗污水(如第2-3道洗菜水)排入收集装置作为回用。技术问题是如何确定双向选择开关的结构,以及低浊度清洗污水收集装置中的简易水处理方法。笔者通过与该团队的多次讨论,提出采用手动转盘式双向选择开关以及采用无纺布过滤和紫外灯消毒的水处理方法。

“十分之一”绿之队方案的关键技术是在水龙头旋柄上套上止动销,旋动旋柄时将会带动止动销,当旋开角度达到某一角度时,止动销销柄将会压缩环形筒内的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力,增加人们使用大水量用水时所需要的开动水龙头旋柄的阻力,以合理地限制并提醒使用者要注意用水量的控制。笔者对解决止动销销柄的尺寸及弹簧固定方法这一技术问题给予了指导。

“节水之旅”方案的关键技术是废水收集管,冲厕排水口,过滤消毒器三个部分的设计方法,笔者对含有滤网、麦饭石和碳12等净水材料的过滤器设计方法给予了技术指导。同时提出采用浮球液位控制器,实现蓄水箱的水位控制。

五、节水方案实施

该阶段主要涉及节水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图,装置组装图,部件图,效果图等资料的制作,部件图中须标明名称,材质规格,加工尺寸等设计参数,同时给出详细的使用方法,维护方法和使用须知等用户使用说明,完成这个工作需要各个团队具有一定的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水处理设备设计,建筑给排水,CAD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技术指导采用组织专题研讨形式为各个团队补充这些基础知识,指导团队确定部件的材质规格与加工尺寸;分工安排包括建筑专业的队员负责效果图,环境科学专业的队员负责工艺图,化工专业的队员部件图;通过参考环保与化工设备设计规范,与设备加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咨询,对设计制作的节水装置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使用安全性等进行完善,设计图与工艺参数经多次修改,最后初步形成完整的设计制作方案书。期间技术指导与各团队就完善设计方案进了多次讨论,发现方案的缺陷,集思广益研究解决方法。

六、可行性与预期效果

节水装置制作材料包括选用市售水暖管件与委托加工相结合的形式,各团队根据材料费市售价格和加工成本,对装置制作成本进行核算,给出材料清单,在技术指导的协助下,对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对节水装置使用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及使用安全性等性能指标分析,同时对使用节水装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分析,评估出预期效果。

七、团队的心声与感言

“下水盗”队员的心声:(1)短短数周的共事,看着我们破绽百出的方案一点点完善,看着初有些生涩的队员们逐渐上手、成长,看着项目沿着最初规划的方向前进,看着脑海中构建的装置慢慢成形、进步,如同看着新生儿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感动,非亲历其中不能得;这样的经历,非躬身其中不能获。(2)我们在实际活动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但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也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共同努力着。如果团队的成员不能做到朝一个目标和方向努力,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失败的团队。幸好,我们在这点上,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的。“十分之一”绿之队的感言:从开始报名到队伍选拔、方案调研、修改策划、完成报告前前后后,我们大概经历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团队里的队员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磨合,我们之间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的默契度也逐步提高,队员们在方案的完善过程中也获益良多。“节水之旅”的感言:这次课题活动我们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我们也得到许多收获,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感,在此我们感到很荣幸。

八、结语

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留住一桶水”项目,以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为成员组织团队,在团队组建,背景调查,方案设计,拟解决关键技术,方案实施,可行性与预期效果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实战训练。技术指导在协助解决各个团队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项目的实施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独立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示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红,王康,郝文慧等、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2]高菲菲,翟从鸿,喻其山、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指导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1)、

[3]孙健,张富强、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2

关键词 经济学特色专业 思路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Western Colleges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bined special situatio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ake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discussed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llege、

Key words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deas; scheme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培养区域性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当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高等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为此,笔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办学特色,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方向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为加快经济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契机,培养西部经济人才,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2、1 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使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针对特色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新疆高级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的示范基地,最终实现建设梯队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特色鲜明、西部地区一流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

2、2 建设思路

经济学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兵团经济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市场对经济学专业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改革,打造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应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将理论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经济学专业“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各行业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

3、1 特色专业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团队是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而有效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首先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其次,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和经常化。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第三,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第四,形成科研教学转化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提高团队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借助国家西部重点建设以及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有利契机,采用自主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3、2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大类设置,统筹兼顾各成体系。在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学科概论》、《兵团专题讲座》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拓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兵团农垦特色,围绕兵团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绿洲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综合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增加了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3、3 教学设施、教材建设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国际学术刊物、国内各类数据和资料、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教材的购置以及对外电子网络的沟通;以案例教学室、网络教学室为基础,建设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更新教学仪器,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拓展教学和实验内容。同时,积极改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通过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的情况,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中,本专业将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基本思路,将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时体现于相应的教材之中,从而扩大学科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学术影响度。

3、4 实践教学建设

为解决西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抓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社会调查,给学生接触实际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机会;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学院教学实践资源,加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加强与经济社会实践的合作,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拓宽观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毕业实习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习内容,并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实习内容拟定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5 效果评价改革

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考察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采用课程论文写作和知识点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完成情况、“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展开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积极吸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的人才。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俊龙、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 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19、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3

【关键词】“三能” 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40-04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主动地“说”、主动地“做”、以及主动地与同学“合做”。通过“说”“做”“合做”,可以清晰思路、深化情感、明确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合做”进而深化“合作”。实践证明,“三能”教学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一、基于“三能”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组建团队,准备合作

开课初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查看相关先行课程的学习情况,掌握其个体差异。然后由学生自愿结合组队,参照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性别等特征,请班委成员协助进行宏观调控,组建合理的学习团队。最后完成合作学习小组基本情况表(表1)。

本教学团队共在五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实践,分别是2007级信息管理、2008级信息管理、2008级电子商务、2008级多媒体技术、2008级网络管理。每个班都组织四个团队,每个团队内部划分两个小组。

(二)鼓励“互助合作”,公布评价量规

号召各团队建立或认同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学习目标。鼓励各成员主动分享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如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案等。各团队成员要努力去理解并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见解以及解决方案,每个成员都要鼓励他人发言,鼓励他们为团队作出贡献。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是推动团队合作的一股重要力量,教学团队尝试制定了以下评价表,采用量规的方法对各合作团队进行评价。在团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各小组对照评价表开展学习活动。期末结束时,使用表2“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表”对所在团队进行评价;使用表3“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评表”对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则分为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表4“尊重他人”、表5“交流技巧”、表6“责任完成”、表7“自我认知”、表8“知识获取”。在这些评价量规中充分融入“能说、能做、能合做”素质的考查。以上各种评价加上平时的考勤构成各团队成员的平时成绩。为了体现“抓过程得结果”的教学理念,建议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三)利用岛型试验台,设计协作环境

为了配合本次教学尝试,本教学团队把课程安排在网络实训室。本实训室采用完全开放的构建模式,所有布线和施工采用透明方式,学生能够“看得到”;所有实验设备均,学生能够“摸得着”;试验台布局采用岛型方式,各实验小组既可独立开展实验,也可将所有实验组设备在统一的实验室管理平台控制下组合成大型、复杂的协作网络环境。

二、基于“三能”模式的教学设计应用案例

本教学团队所教的五个教学班,共有两个专业课程,即网络硬件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其中网络硬件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由过去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讲授,转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即为“独立实践课”。这种教学形式更能体现“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这里主要以该课程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

网络硬件设备的配置与管理课程教材以神州数码内部认证培训教材《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实验指导》为蓝本,共安排交换实验、路由实验、无线实验、安全相关实验和综合实验五十余个。这里选取第二章路由实验:使用路由器连通企业内网与外网。本实验的应用环境是“企业网络中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要求设备之间协同工作,它们的参数如何取决于与其连接的设备如何配置,其配置要符合公司网络的统一规划和安排。本实验通过最少的设备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路由和交换技术的结合使用,通过本实验的环境可延伸设计并配置出更复杂的企业网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路由器的综合应用配置;深入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转发数据的方式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重点让学生在“三能”思想指导下进行互助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协作完成网络硬件设备互联互通的配置和管理,让学生体会工作中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三)实验要求

根据实际的应用环境设计计算机应用类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教学与学习任务,创设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应用环境作为载体,围绕学习任务,设计学生的互助学习情境及学习支持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协作学习、学习资源等)和学习评价活动。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以问题解决式的互助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校计算机应用类高职高专课程的教学。结合实验拓扑图具体设计如下。

1、路由器R1、R2背对背线路两端IP地址分别为1、1、1、1/24和1、1、1、2/24。使用PPP封装,无验证。

2、路由器R2使用端口f0/0与局域网交换机S1端口24互联,并且两端均设为Trunk链路。

3、交换机S1与交换机S2之间链路为Trunk链路。

4、Vlan10成员IP地址范围为192、168、1、0/24,路由器R2虚拟Vlan10接口地址为192、168、1、1/24。Vlan20成员IP地址范围为192、168、2、0/24,路由器R2虚拟Vlan20接口地址为192、168、2、1/24。

5、路由器R1使用f0/0与计算机PC5连接,PC地址范围为192、168、3、0/24,路由器接口f0/0地址为192、168、3、1/24。

6、路由器之间使用rip2协议的直接引入方式进行设置。

7、实验完成各Vlan中的PC与PC5都能直接连通。

(四)实验实施

教师在现场只重点讲解本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组别进行实际操作,由他们自己进行分工协作。学生这时会对已学过但没有掌握的知识提出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各小组内部先进行答疑解惑。教师则一边旁听学生讨论的论点、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一边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组或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和指导,鼓励学生开放思路、集思广益、勇于实践、勇于改正,向学生传递“能说、能做、能合做”的意识。

过去学生将学习本身当做任务,现在反过来,要求学生为完成某一实际应用任务,根据需求来学习,过去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是要主动寻求知识。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学生和学习团队自主管理,要充分发挥各学习团队及团队成员的协同作用,尽可能为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角色将更多从教学的主导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转换。

(五)实验拓展

在网络设备故障全部排除完毕后,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把整个实验室的每组设备互连起来,形成大型的复杂网络结构。实验拓展要求学生的合作能力更高,一般在课堂上不能全部做完,可作为课外作业继续完成。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小组QQ群、班级QQ群、学习论坛等进行交流。

(六)实验评价

教师安排各团队成员根据“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评表”(表3)对各自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但这之前教师应该提供学生相关的评价量表,这样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三、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评表”反馈过来的结果来看,某班四个团队的所有成员的互评成绩平均为47、94分(互评表为六十分制) ,转化为百分制即为79、90分。

在本学期期末,该班所有同学也分别填写了对所在小组的评价(表1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表),和对自己的评价(表4、表5、表6、表7、表8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自我评价表)。

从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评价结果来看,各组平均得分分别是:第一组72、12分,第二组72、03分,第三组81、72分,第四组81、61分。本班所有小组平均得分是76、87分,与“小组成员互评表”的互评平均成绩79、90分基本相符。说明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公正的。在“组内、组间、年级间讨论结果的价值”的平均值分别是8、6、6、8、5、3。从数据中明显看出组内交流远远多于组间和年级间的交流。

针对各成员自我评价表,给各表中的项目赋予权重分值,五个表总分为101分(表9)。

从自我评价统计表来看,学生平均成绩是53、785分,该成绩应该比较客观,一方面说明该班学生整体缺少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学生通过自评也可以看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可以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加以锻炼和改进,同时也给老师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反馈的各种数据来看,该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愿意交流与合作,但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毅力。

四、总结和思考

(一)培养“三能”素质的前提条件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真正让学生达到“能说、能做、能合做”实非易事,要让学生既张开嘴“说”,又让其伸出手“做”,并能“合做”,确实有难度。所以“能说、能做、能合做”之前应该是让学生“会说、会做、会合做”,这是考核教师能否把学生“教会”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学生“想说、想做、想合做”,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学生的“三能”素质。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要培养具备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以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践,让学生“边说边做”,就是让学生在具备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学习中互相答疑解惑,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主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团队精神和创新合作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获得。“三能”教学设计模式把学生组成小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解释、指正、补充、完善,这是锻炼团队精神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三能”模式教学中要起引导作用,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景创设的策划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如果教师引导适当,则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时利用率较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积极,同时,教师也和学生会有更多的互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即少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部分学生的冷漠处之,要注意多褒奖、少贬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障碍的解决

分组教学会有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性,教师就要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学习习惯,激励他们“说”和“做”,允许适当错误的“说”和错误的“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互助式学习。

教学团队在实践中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包括授课教材自学计划和课外阅读学习计划,然后与学生签订学习契约,并定期进行抽查,将考查结果纳入平时成绩档案。

(五)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构建主义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时,可以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测验、操作、作品展示、项目设计、论文答辩、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特别应强调创新能力的评价。

除了这些评价考评方式外。成绩的评定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课程期末考试采用网络设备配置和调试实训考核方式。本教学团队出了12套试题,由学生随机抽取,这样不仅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还避免了学生的不良考试习惯。

【参考文献】

[1]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Gary R、Morrison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吴旭亚、“双任务模式”教学设计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李子运,陈剑俊、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基于“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的尝试[J]、现代教育技术,2009(2)

[5]赵彦玲,王家旭、基于建构主义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4

关键词:教师团队;教师文化;教师发展学校;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33-03

所谓教师团队,是指特定学校或区域的教师在共同的团队精神指引下,相互协作,互学互助,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组织的共同体。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是通过团队学习,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团体发展,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优质教师团队,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

一、教师团队建设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教育界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有效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水平,必须重视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结合。美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公布了四份报告,对美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日的教师》《明日的学校》《明日的教育学院》,提出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大学教科研部门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把教育实践的环境和学术研究培训结合起来。并为确保教师团队学习成功实现提出了六大法则: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集体担责、可靠的评估、自我主导的反思、稳定的环境、强有力的领导支持。英国在21世纪初提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的结合。德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偏重实践操作,强调参与交流与合作。芬兰不仅严格选拔严格培养师范生,对在职教师也有高效的培训,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发挥团队作用,加强团队学习,促进教师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就写道: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观念十分盛行。当时,这样的提法还是很有道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愈发认识到教师和教师团队的重要。近来,有人提出:“有一个好教师团队,才有一所好学校。”因为人们认识到现行的学校组织已经不太能适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难以有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好校长加上一个好的教师团队,才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根本的保证。

伴随着人们对学习及知识本质认识的深化,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发生在个人与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境况相互的建构中;缄默知识在学习中非常重要,要学习缄默知识,学习者就必须浸润在社会实践中;知识和认识是分布在社会群体的个体成员之间的,也是分布在共同心智与外部物质环境之间的,只有共享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认知学习任务;知识与认识是实践的,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实践境况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成功,不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同时也必须融入教师团队的学习与实践。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这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似乎进入到一个瓶颈状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文化的变革,是教师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的综合变革,而这些,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教师的发展和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在传统的学校与课堂上,教师与教师的个体之间往往是相互隔离的,更多地依靠着个体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课堂内外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架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的评价方式等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必然要求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让教师从彼此孤立的工作状态发展为同伴的交流互动,建立起开放、信赖、协作和支持的团队关系,形成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二、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路径

事实上,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团队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在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多种模式。从学校层面看,主要有三种路径。

1、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

所谓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就是应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通过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改造的热情,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建设一支互助合作、求同存异、彼此尊重、有共同愿景的、能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团队。加强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方向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激发教师团队的自我超越精神。教师的自我超越精神是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学习修炼,不断激发其创造性,突破发展极限,持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二是努力改善教师团队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定式,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好的心智模式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取得成功,反之则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因此,要努力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进取,在合作中对话沟通共赢,在开放交流中互帮互学,改善心智模式。

三是真正建立教师团队的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是指全校教师共同持有的期望的未来景象。要在每一位教师个人愿景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并进行系统思考与整合凝练,逐步形成并最终建立起共同的愿景。一所学校、一个组织,如果有了共同的愿景,往往能形成众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觉能融合遍布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使活动充满凝聚力与生命力。

四是积极开展教师团队的团体学习。教师团队学习不是个体学习的相加,它还包括个体、团体和系统层面及其他方面相互协调合作的学习与互动,超越了个体学习甚至个体学习的总和,因此往往更有效率,更能增值。

五是以系统的思考与组织行为,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系统思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将组织看成一个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更多地以整体的观点对复杂的系统进行研究。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这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多重的、交叉的甚至是矛盾的、排斥的。教育教学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团体与团队的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系统。

要强化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必须真正领会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念,特别是关于学习本质、系统思考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彼得・圣吉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还要注意将这些理念有机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因为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更多的是总结提升工商企业经验的结晶,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校情、师情与生情,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第五项修炼的模式。教师团队的成员之间,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依赖的关系更为密切,地位也相对平等,有着共同的集体目标与集体环境。另外,还要把终身教育的思想纳入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教师团队的学习,而非仅仅属于个体的学习;形成“团队―自愿式”的学习,而非“团队―强迫式”的学习;形成终身的学习,而非功利化的为了应对当前的某种任务的学习。

2、教师发展学校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发展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结构一般有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等几个方面。而教师发展更多的是指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般发展,主要是教师的个性、情感、世界观、人生观、身体、社会关系等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师发展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作为一般社会人的一般发展,专业发展有时就可能使人工具化,教师发展就可能蜕变为单纯意义上的工具改进。当然,如果没有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中心,教师发展也将失去核心的动力与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教师发展的实践中,教师发展学校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不少地方教师发展学校如雨后春笋,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仅仅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是过于随意,不够规范,缺少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学校章程与课程方案等问题。教师发展学校的规划制定,必须兼顾到学校性质与定位、学员要求与学习目标、研修内容与形式、组织管理与运行等方面;教师发展学校章程的内容一般要有总则、学员条件与入学程序、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考核与奖惩、组织与管理、附则等方面;教师发展学校课程方案,更多地倾向于校本课程,要有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规划、要求与实施路径。要真正发挥教师发展学校的功用,其组织形态与制度建设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的个体发展,离不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支持,同样,学校的发展,也有赖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功能的真正发挥。近年来,教师学习共同体因其形式多样性、自主自愿性、联系灵活性、情感归属性、自行发展性、草根引领性、无限可能性等多种特点而备受关注,在实践中创新了多种模式,包括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等等。这些共同体的形成,极大地盘活了区域与学校的人力资源,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特别是基于网络时代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更是成了推动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新动力,深化了学校发展的内涵。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5

关键词:交叉学科;科研;团队薪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2

一、高校交叉学科团队实施“团队薪酬”的背景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起着重大作用。高校承担的各种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跨学科研究、多机构合作科研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个人或小型科研组已经难以组织和承担起重大的科研任务,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成为高校科研工作重要的组织创新形式。

交叉学科团队一般由核心科学家率领,聚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高层次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重点研究课题或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和科研创新。在高校内,具有相对稳定人员结构的交叉学科团队一般具有“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正式建制。

相对教学、管理团队,科研团队更具有团队特征:团队中必须具有一位学术声望高的核心科学家担任领导者,领导者的权威性高,个人的表现关系到团队的成败;团队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拥有互补技能,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团队拥有共同的目标,围绕某个研究方向凝成一个整体,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总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且个体的贡献很难单独衡量。

二、交叉学科团队向传统高校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促进交叉学科团队的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各类文件,加大对交叉学科团队的支持力度,在实践中各高校也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促进交叉学科团队发展。但在薪酬分配领域,大都沿用传统的个人绩效工资制度,以团队整体任务结果为导向的团队薪酬制度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现有的收入分配机制以个人绩效为依据,缺乏面向团队整体的激励机制,交叉学科团队的薪酬分配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团队薪酬总量难以衡量,现有的薪酬分配机制以个人业绩为指标,且量化的考核指标具有明显的学院单位属性,团队部分成员编制在院系,相应的人员经费拨付到编制所在学院,容易出现科研经费被滥用的局面。

二是业绩无法绝对量化和分割的困境,现有的职称、考核评价机制多考评个人的科研绩效,且量化的考核指标具有明显的学院单位属性,导致科研人员争当课题带头人,淡化了科研协作,降低团队的凝聚力,不利于学术人员的成长和跨学科合作。

三是团队负责人管理上的困境,由于户籍制、工分制的拨款方式,团队内部不同院系成员的收入差距较大,专职人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受到影响,团队负责人在二次分配时缺乏权威性,无法利用薪酬手段对各类成员进行目标激励。

四是二次分配中重数量轻质量,业绩分配主要将业绩量化成课时、论文数量、获奖数量、课题级别等具体指标,分配到个人,然后与绩效工资挂钩。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便捷,但是引发了很多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与大学精神和团队精神有悖,不利于实现平台(团队)的战略目标。另外,科研权重在整个绩效考核中权重过低(仅占15%),并且科研机构只统计可量化的科研绩效,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任务无法考虑。

三、交叉学科团队薪酬的实施思路

1、团队任务目标的设定

目前我国高校的绩效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基本上建立在个体层面,缺乏对团队目标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结合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制定短期宽松,长期有压力的任务目标体系,既能够为团队的考核提供依据,又能防止团队的短期行为,培养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团队自身的定位,由团队提出发展计划书,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可考核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短期目标以年度为单位,提出每年的发展规划,强调团队的基本业绩,在目标设置上相对宽松,重点考察完成任务目标的质量。长期目标根据不同团队特点,以3~5年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发展指标,鼓励高水平团队建设。

短期目标强调基本业绩,着重考虑科研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包括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项目结题的评优情况;获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团队论文专著发表、专利、学术会议、成果转化等指标。短期目标强调任务完成的质量而非数量,在指标设计上面向团队而非具体到人。

长期目标注重团队的长期发展能力,重点考虑团队内人才的成长、外来人才的引进、团队新人的科研成果、团队内部工作满意度、科研项目的层次和资助额度、在相关领域的社会影响力等因素。

2、团队层面薪酬激励措施

(1)提供启动经费

启动经费目的是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加入到交叉学科团队中,更好的开展科研活动。在团队发展起步阶段,依据团队人员结构、研究基础、获得的项目支持等因素确定经费额度。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科团队经费获取上的差异性,启动经费的分配向基础性研究团队倾斜。

(2)核定团队薪酬总额

依据工作状态的不同,可将交叉学科团队成员分为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种类型。

首先,由学校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和管理类不同等级的岗位赋予相应的系数,并综合社会薪酬水平、学校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单位岗位系数的人员经费金额,即岗位基数。

其次,核定团队的岗位数。专职岗位的核定,打破编制所在部门的限制,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全职在岗人员和所聘岗位核定。兼职岗位数根据团队发展状况和任务目标,由学校核定。

再次,团队薪酬的总额的核定。人事部门根据上一年度的岗位基数,按照专职岗位全额拨款,兼职岗位差额拨款的办法即可核定出团队薪酬的基准水平。

最后,团队负责人与特聘岗位薪酬的核定。团队负责人的工资可采用学校发放岗位津贴或协议工资等方式,其工资水平与团队业绩挂钩。团队内的特殊引进人才可设定特聘岗位,由学校拨款,实行两级分配和两级管理,分配和考核权赋予团队负责人,学校备案。

(3)团队薪酬的奖惩措施

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的薪酬数目加总作为团队薪酬的基准总量,年初按照90%的比例拨付到团队。年底由人事部门牵头,对团队年度任务目标的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将预留的10%年底略微上浮或下调拨付。年度考核“优秀”,增加10%额度;年度考核“良好”,增加5%额度;年度考核“基本合格”,扣减5%额度;年度考核“不合格”,提出严重警告,面临解散危机。

(4)有效授权团队

有效授权团队是保证团队薪酬有效实施的基础。团队作为学术机构,具有非行政、非事业结构的特点。由于编制所在部门的分散,缺乏相应的行政权力,使得团队领导无法管理团队,权责的不对等又会进一步抑制团队领导的积极性。因此,在实施团队薪酬时,需有效授权给团队,团队薪酬的二次分配方案在坚持“公平公正,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方案由团队自行制定并到学校备案,学校监督分配方案的执行。

(5)任务期结束考察团队水平,调整团队薪酬

团队的任务期根据其自身特点3~5年不等,任务期结束后,由学校组织专家、相关领域人员,对团队发展计划书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以上团队继续实行团队薪酬,重新签订团队发展计划书,再次核定兼职岗位数及拨款比例,但不再发放启动经费。

3、团队二次分配制度设计

团队薪酬的二次分配是指在确定团队薪酬总额后,团队内部薪酬分配办法。根据授权原则,二次分配的权利下放给团队,团队内部设计分配方案,并到学校备案,学校监督分配方案的执行。

(1)二次分配方案的制定

根据团队规模和研究方向的密切程度,团队在制定二次分配方案时可采用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制或集体协商制。

处于发展初期的交叉学科团队,人员较少,围绕一至两名核心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团队的研究方向明确,结构紧密,彼此协作能力强,任务目标明确,信息交流畅通,这种团队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可执行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制。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研究目标开始多元化,人员结构变得复杂,团队负责人无法完全掌控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可以采用团队成员集体协商的二次分配模式。

具体思路如下:①团队负责人的薪酬由上级部门根据团队整体业绩、成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后发放,不纳入团队二次分配的范围;②团队负责人单独或召集成立内部委员会制定分配框架,包括人员分类、分配方式、增长方式、奖励方式、福利等内容,明确基础、奖励和调节各部分比例,确定月度、年度的分配方案;③分配方案通过后向全体成员公式,并报学校备案;④团队负责人亲自或委托行政助理进行二次分配的具体实施,在分配方案确定的比例关系内,运用薪酬手段激励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承担全部分配责任;⑤二次分配结果报学校备案,团队成员对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学校申诉和要求审查。

(2)建立团队目标与个人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团队薪酬模式

在交叉学科团队内,由于所在编制不同,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岗位类型。在交叉学科团队内,兼职人员主要承担科研相关的任务,专职人员除承担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可根据承担的个人任务不同,在二次分配时,将团队薪酬分块,一部分与个人工作任务相结合,一部分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具体思路如下:①根据学校核定的团队薪酬额度,在内部薪酬预算制定上从教学、科研任务两方面核定薪酬水平;②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依据个人绩效和职称体系划定教学任务的薪酬水平;③衡量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依据团队任务目标和个人的贡献来设计薪酬基准,结合考核结果确定薪酬水平。

四、结语

实行团队薪酬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团队内部交流,提升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高校通过团队目标的设定引导团队发展,以岗位拨款的方式核定团队薪酬水平,淡化交叉学科团队与行政院系之间的矛盾,通过有效的团队授权机制,保障团队薪酬的有效实施。团队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组织(高校)、团队、个人的多赢,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单纯依靠薪酬的手段,还需要在人才引进、职务晋升、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昊陆,周密,等、面向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奖励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2]吕培明,刘曙光,等、学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3]慕永国,于洪波,等、学术团队薪酬激励体系设计[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4]迟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6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以前传统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互动限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案例的呈现方式也限于课前或者课堂上,在案例分析或者知识点的讲解上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学生学习时空受限,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只重视自己的‘一言堂’,不注重师生的互动性。不少教师甚至还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讲授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

尽管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但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法学基础理论不了解,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储备,专业精神没有树立起来,同时也没有形成针对本专业和相关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通过经济法案例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可能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案例)的思考比较肤浅,不能深入而系统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难以培养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不能充分而认真地利用现有学习资源。

在网络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好看的”、“好玩的”比较多,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充分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同学还比较少,没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5、经济法案例课程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团队学习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俗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工作团队就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团队学习的模式同样有着很大的优点。这种学习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作者探索到一条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路径。

1、团队建设。

以每班40人为例,可以随机用报号的方式将其分为6组,即:1~6,报号1的为1组,报号2的为1组,共六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分组,要以方便团队学习为目的。每组要在6分钟组建自己的团队,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名称、标识,制定队训、队歌,建立团队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然后进行团队展示,每组5分钟。在以后的团队学习中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经济法课程学习团队。在分组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团队建设。“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团队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学习效果的方式。

2、团队精神建设。

首先教师要介绍本经济法案例课程的特点和法律的精神,让通过团队展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队徽、队训、队歌等内容,激发团队气势,凝聚团队力量,形成经济法案例课程学习的团队精神。学习团队要经常组织起来,逐渐形成团队的“士气”。通过老师点评组建团队过程中每组和每人的表现,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共同学习的习惯和团队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局面。

3、团队学习的应用。

通过辅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提前一周呈现案例,每组组长召集团队成员通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形式,来根据落实任务、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案例研讨,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成果和团队汇报材料。在上课时,通过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案例展示和案例分析汇报。整个过程各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分工合作,形成团队学习合力。

4、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长召集,团队成员在课下学习研究案例或者做项目。经过做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案例呈现方式、理论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案例成果。在无限的时空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和观点反复碰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又可以灵活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及电子信息技术,因此有利于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经济法案例比较适宜团队学习模式。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7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创新教学模式

Reform of research-type and case-type teaching mode on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Yao Hong, Li Desheng, Yu Xiaohua, Yu Haiqin, Wang Jin, Chen Ru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ode like adopt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reseachful task,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group study by bining the means 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y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rontier science dyna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as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ls

1 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 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 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 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 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部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部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 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 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 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 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 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 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4] 向平,蒋绍阶、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26-128、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说专业;内涵建设;教学研究

“说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改革理念的口头陈述、图解说明与讲演展示,是围绕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通过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说专业的方式,研讨交流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制度环境建设等关键问题。它充分体现团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力,全面展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

“说专业”活动指导思想是: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深入调研为基础,以深刻反思和充分论证为前提,以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为核心,以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为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思考专业建设和发展,由专业改革思路引领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二、活动目的

1、理清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专业,交流专业建设经验,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把握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以教研活动的形式探讨专业建设、改革的过程,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保障等各方面的思考与做法,为专业建设与改革全面展开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3、提升专业带头人能力。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交流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进行剥笋式地深度剖析,集思广益,探讨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有效举措,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通过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说专业”活动,教师参与观摩与研讨,提高教师对本专业的建设及改革工作的认识,认清专业发展现状,明确行业人才需求,探求专业建设优势及差距,寻求专业改革思路及方向。

三、线索思路

“说专业”活动的工作基本线索与思路如下:

市场调研->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专业培养标准->专业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途径(寻找途径与方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体系)->实施保障(双师型师资团队、实训条件、质量保障系统、自主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图书馆藏量、阅览室等)->专业特色->社会服务(科研单位、工程中心等)。

按照“总结成绩、反思不足与改进措施”的思路,从体现“符合实际、合乎逻辑、精心设计、切实可行、有效提升”的原则,内容包括提升哪些理念、构造哪些设想、采取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最终落实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关键要素

“说专业”,就是解说为什么要设置该专业,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成效,以及进一步建设专业的思考和举措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关键要素:

1、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即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从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逻辑起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系统设计、专业建设规划三个方面阐述。

2、专业设置与调整

专业设置与调整可以从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需求调研的有效方法与手段三方面阐述。

3、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

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和内容、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制度与环境等方面。

4、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机制的方法

包括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举措、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保障体系等三方面。

五、基本内容

“说专业”要按专业建设逻辑结构,围绕调研结果,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思路、实践教学体系、顶岗实习管理、考核方式与质量评估体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具体概括为“九说”,时间以20分钟为宜。

1、说专业设置依据,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设置依据及简要发展过程,讲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专业。

2、说专业培养目标,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讲清培养的人主要从事什么职业岗位,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说专业培养模式,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讲清课程体系如何

从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中构建,讲清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和内容、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4、说专业课程体系,时间4分钟。

主要介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讲清与什么企业开展什么样的合作培养人才,形成什么样机制;通过核心课程培育核心能力;确立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课程内容;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体化技术学习平台;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质量评估体系。

5、说专业教学团队,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讲清结构、专兼结合及建设措施。教学团队强调的是融合与分享,理念上并非每位成员全面优秀,而是校内外各具特色成员的融合形成整体的优势;操作中并非每位成员经历各类教学科研工作,而是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

6、说专业实践条件,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讲清基地布局、功能,建设理念及实施管理含顶岗实习管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环节、形式、比例”;使情境化课程教学真正取得“实习即顶岗、上课即上班”的效应。

7、说专业社会服务,时间2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如何相互促进,讲清开展了什么项目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的开发、生产技术的服务等。

8、说专业建设成效,时间3分钟。

主要介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突出亮点,今后发展的考虑,运用数据说话,如跟本省同类院校对比的数据,跟同专业的其他院校对比的数据,最后做总结提炼专业特色。

9、说改进的思路与措施,时间1分钟。

通过陈述性回顾,主要说明专业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后有哪些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六、评价标准

“说专业”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存在有理

要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精神,经过市场调研后,证实该专业的存在有其“行业、市场、社会、人才”的背景,结合本专业现状和发展思路,说清“非你莫属”的理由。

2、内涵丰富

要围绕专业标准,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入手,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突出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3、保障有力

要充分展示专业的保障系统,说明诸如“兼职教师、专业实践条件、实训项目、自编教材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要素分别在专业建设中各自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质量过硬

专业的教学质量,要体现在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双高”上,并与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各项技能大赛相衔接,以及社会和同行的反映与评价等方面。

5、特色鲜明。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出校企合作方面的多元探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产品载体等),聚集专业的教学经验与思想沉淀,打造出本专业的创新点或专业特色。

七、演讲技巧

“说专业”集“教学内涵、思想沉淀、精神闪光、语言精练”为一体,它既是专业团队综合素质的展示,也是学院办学实力的体现。演讲技巧有三:

1、定位要准确

要对照经济社会的发展纲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思考所在专业在相应的专业群中的位置及角色,专业建设的设计时要重视挖掘与创新,从深度上挖掘、从广度上扩展,使其定位准确,演示语言精练。

2、特色要鲜明

要紧紧扣住“生存有理、保障有力、内涵丰富、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内容进行,剖析前因后果,妙用逻辑推理,层次阐述分明,展示出本专业的“清晰的建设思路、有力的建设措施、显著的建设成效、鲜明的专业特色”。

3、演讲要精彩

“说专业”既要精选代表,又要经过团队的集体研究、补充完善、试演彩排,使专业团队强化的“研讨意识”,提高“点评水准”;使宣讲人增强哲学思辨与演讲技巧,达到演讲自信、潇洒自如、时间自控的最佳状态。

八、注意事项

1、“说专业”演说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中包括专家点评和现场答辩时间为5分钟。作为“说专业”比赛活动,超过规定时间会情扣分;作为“说专业”教研活动,一般由所在院系负责人主持,在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说专业完后,团队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研讨,时间为35分钟,最后专业负责人以5分钟做总结。

2、作为常态化的“说专业”活动,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团队成员应包括所在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1人、所在专业教研室主任1人、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公共课程1-2

人、专业基础课程1-2人、专业课程2-4人、实践环节2人、主讲教师代表及兼职教师代表1人等,人数在12人左右为宜。通过参与观摩与研讨,有利于更清晰自己所在专业的顶层设计及其配套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3、“说专业”地点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会议室,投影与音响设备状态良好。演说人要在“说专业”前认真准备好书面发言稿、ppt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要确保专业调研的真实可靠,要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背景、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证据。

5、“说专业”要侧重于剖析与改进。要展示成绩,要突出亮点,更要对调研数据的进行科学分析,制作基于调研的改革设计及改进措施。改革设计与措施要有可操作性,切合学院资源特点,改革依据充分,改革思路明晰,改革措施可行。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汉字演变的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动物的发展史(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