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汉字演变的方法(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

现以必修二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汉字与书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相关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多利用教科书中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初次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的指导,参照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以人民版教科书内容为主来思考教学设计并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二是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学无法一成不变。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教师所接触的每一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日益明显。就“汉字与书法”这一内容而言,三五年前的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字型的发展,而今天的高二学生不仅知道汉字字型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是自小就学习了某一种字体的书法。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完全可以找到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两个学生介绍书法家并展示自己的习作,效果一定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书法家、展示书法家作品,或许还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时也是可以很明确的。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2

关键词:汉字;性质;表意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又称作“楷隶”。其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变成完全的方块字。楷书作为现代汉字对古文字“象形”的猛烈冲击,以全面的符号笔画化将“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彻底变成了若干笔画积累而成的抽象符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的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这是很正确的,所以说这个猛烈的冲击只是在字形本身,每个符号化的部件背后仍旧背负着其创造时的一定意义,由这些符号组成的汉字无论形体如何,表意的成分是弃之不去的。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3

[关键词]识字教学 还原图画 再现演化 融入诗词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8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部分中高年级教师认为学生已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认为识字教学无足轻重,多数教师字理意识淡薄,为识字而识字,学生对汉语文字的感情逐渐淡漠。文字是读写的凭借,也是文化的基石。汉字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汉字的诞生,华夏文明才掀开新的一页;正是由于汉字的记载,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才得以传承。中年级识字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解开汉字蕴藏的文化密码,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识字教学浸润在汉语文化的芬芳中。

一、还原图画,彰显识字生态之美

汉字起源于图画,是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表意性是汉字最本质的特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表意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年级要学习的生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如何发挥形声字的表意功能呢?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表意部分指向汉字的原始意义,但即使是表音部分也仍然是以象形字、指事字为基础的表意符号,所以同样具有表意功能。因此,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幅每个人经过联想后都可以绘制的画。

如教学“降”字(三年级上册《蒲公英》)时,教师出示了简笔画:一个人正从高高的土坡上向下走。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甲骨文“■”,然后向学生介绍双耳旁代表高高的土坡,右边是两只脚,“降”的本义就是“从高处往下走”。再如教学“赞”字(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时,教师可出示“贝”的简笔画,随后出示繁体的“”和简体的“贝”,让学生了解“贝”在古代曾被拿来当钱币使用,而后出示“先”的古文字,下部像“儿”正迈步向前的情景。两个“先”字并列再与“贝”组合,就表示一位宾客手持着“贝”,另一人在前头指引去拜见主人,在引见时往往会说些赞扬、褒奖的话语,由此引出“赞扬、称赞、赞颂”等词语。这样的图画还原使得识字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由于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文字还原成图画时不一定要提供完整的图画场景,只需抓住文字的原始义项,对图画细节进行适度夸张。如教学“盗”字(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只要依据甲骨文,将左上方的两点水画得像口水即可,学生自然会据图想象:“右边的‘欠’字好像一个俯身张口的人,他正目不转睛地朝左边看,看得口水流下来,下面的器皿都快要盛满了,这样的人能不产生偷盗之心吗?”

二、再现演化,追寻汉字历史渊源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意思是教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要讲清每个字的造字方法,学生明白了字理才能深入理解字义和掌握字形规律。汉字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演变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和现在通行的简化字等阶段。由于历时之长,许多字形和字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一些汉字无法因形索义、因义记形。

当我们沉下心来审视一个个汉字的演变,以鉴赏的目光去看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每一次创作时,我们会赞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读“家”字,会发现古人的愿望是那样朴素:有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屋和可供温饱的粮食、牲畜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了;读“武”字,会了解到“止”的本义是脚,而“■”不过是“戈”的变体,“武”的本义是“出兵征伐”,进而遐想“武”的最高境界是停止干戈;读“族”字,会懂得同族就是有着共同志向(“矢”)的人团结在同一个旗帜下(■),继而读懂一串汉字“旗、旅、旋、施、游”等。一位作家说过:“汉字从远古走来,一路变幻着身姿,通体闪烁着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灵光。”学生在纵观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古代书法的艺术,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和创造,更培植了对汉字的深厚情感。

三、融入诗词,让识字充满无穷韵味

诗词联对是中国古代汉语文化的奇葩,藏字诗、解字词、拆字联又是汉语文化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这些诗词联对通过比喻、象征、增减笔画、拆合部件等方法编制而成,使得汉字与诗词相得益彰,兴致与才情相映成趣。这些诗词浅显易懂,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教学“悲”字(三年级上册)后,出示诗谜“一只木船两根桅,九只燕子绕船飞。六只落在桅杆上,两中落在船头尾。剩下一只孤零零,落在船上淌眼泪”,组织学生放声读读这首诗,学生先是眉头紧皱,然后会心一笑,牢牢地记住这个字。

再如诗面“刀戈并举半盘装,叶(~)无草木中间藏。山狭双丰下种豆,牛背骑人去垦荒”,四句诗每句各藏一字,合起来就是“盛世丰(S)年”。

将汉字拆解后组合在对联中,可算是汉语最独特的文学形式了。如教学“赏”字(四年级上册)时,可以苏轼在中秋之夜赏月为内容引出对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对联的引入既强化了“赏”下为“贝”()的造字原理,又为区别形近字“尝”字作了铺垫。

四、回归生活,让识字随处生根

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处处有汉字。街道旁、校园里、电视上、书报中,汉字无处不在。开展自主识字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读书中识字的自觉性,促使他们主动使用工具书读准汉字,理解字义。教师可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发现广告中别出心裁的同音异形字;还可以开展以“亲近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分别以“汉字从哪里来”“奇特的字体演变”“汇编创作有趣的字谜”“汉字中的故事”“欣赏书法神韵”和“同学名字里的秘密”等小课题开展分组调查,然后进行组际交流分享。经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汉字会产生一种敬畏和崇高的情感。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我想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神秘的精灵、智慧的精灵。亲近我们的汉字吧,从了解汉字入手;热爱我们的汉字吧,从写好我们的汉字开始。”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4

学龄儿童认知心理的阶段性决定了识字教学的特点:以形象思维教学为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式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为了顺利更新知识结构,我们必须顺应儿童原有的图式,运用适合儿童思维方式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而在识字教学中,楷书字体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是被符号化了的汉字系统,将抽象化的汉字符号系统和小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形象化图式结合起来难免会产生排异反应,不易构建起学生对汉字知识的图式。因此,教师需要追根溯源,从最初的形象化的甲骨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字体的演变逐渐过渡到楷体这一抽象化字体符号的教学。这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形象化逐渐转为抽象化的演变规律恰好与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相近,便于与儿童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接轨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图式结构。

依据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结合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讲解。

一、现代汉字与象形文字结合

象形是最古老的汉字造字方法,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汉字形式,能直接地描摹和反映事物的形状,利用甲骨文进行字义的讲解并且通过图画进行原物展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字义,还能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识记。例如,在讲解汉字“鱼”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识别图片。

图上的符号分别为汉字“鱼”、“鸟”、“木”、“人”的甲骨文形式,因其与实物鱼、鸟、木、人有着相似的外形,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字的内涵。

如果在识字教学的第一阶段,结合上述图片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探寻这四幅图的内涵,相信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这些字的字义,并逐渐对汉字文化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提高识字学习的效率。

二、与篆书、隶书相结合

基于文字演变视角的识字教学的第二步是将引起学生兴趣的甲骨文字与其后演变出来的篆书和隶书相结合,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抽象化的字体符号。

上面四个甲骨文的字体形式可以分别再用篆书演示出来。

此时的字已经成为接近现代汉字的繁体形式,当圆滑的曲线变为直线并在字体结构上稍微简化后,隶体字在字体上非常接近楷体字,逐渐发展成繁体楷书汉字:魚、鳥、木、人。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对每个字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认识。比如,汉字“鱼”,由最像鱼形的甲骨文逐渐变为曲线化的篆书以及线条平直化的隶书和楷书,辅之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联想,就能形象地向学生反映出现代汉字“鱼”的音、形和义。

三、情境和识字教学相结合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意思,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快乐地识字。比如,在讲授汉字“梦”的时候,我问学生什么时候会做梦,学生踊跃地回答是在睡觉的时候。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梦”的甲骨文。

我首先从字义上给学生介绍“梦”的内涵:右边是一张床,左边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手抚额头在做梦。其次,我强调在甲骨文中突出眼眉的人形是用来表声的,因此“梦”与“眉”的声母相同,由此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梦”的音和义。最后,我通过字体的演变,展示了“梦”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学生对“梦”的字形有了印象。在效果检验的评价阶段,我在试卷上出示一张画有人在床上手抚额头躺着的图片,让学生看画猜字,在回答问题时回忆起该字的音、形、义。

四、识字教学与多种手段相结合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5

关键词:美声唱法 中国声乐作品 教学与演唱 咬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孕育了华夏各族儿女,同时也产生了具有很高价值的音乐艺术。加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进一步加深,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加大了,同时在艺术方面也是不断的相互促进,我国正在以更开放的态度积极容纳外来的优秀艺术,各种艺术之间的融合,为世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各国间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大,所以要想让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各个国家发展,就应该包容和接纳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同时要努力的克服在艺术沟通、交流、融合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

(一)字头不准确

在我国的汉字中,字头就是一个字起首的字母,在汉语中它主要充当着辅音的部分,所以它是一个字发音准确的关键所在。字头在具体的歌唱中被咬清楚了,那么后面唱出来的音才是正的,而字的意思才是准确的,同时有了好的字头演唱,也为字腹的发音打好基础。所以说字头的准确性是汉语歌曲演唱的最基本保证。然而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时,却存在不小的问题,往往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字头模糊不清的现象,大部分都出现了字头咬字不清也没有力量和喷口,最终导致了发音不准,只能听到演唱者的声音却很难听清字,直接影响了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唱的效果。

(二)字尾归韵不清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语语音中,字的韵母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韵头、韵腹和韵尾,所谓的韵尾就是字尾的意思,它是汉字发音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要想将一个字交代的准确到位,整体连贯,那么字尾一定要收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字的意思完整的表现出来。在汉语的发音要求中,结束字尾时只能在最后一拍不到四分之一的长度,同时要求在收音时一定要干净,并且要求力度适中,如果一个字的收尾含糊不清就会导致歌词的意思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国声乐过程中经常出现字尾的收尾含糊不清,导致观众搞不清歌词的意思,字与字之间整体缺少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美感。

(三)声调不正

我们从小学习汉语拼音时都知道,汉语是一个声调的语言,也是通过声调来区分相互汉字的意思的。在汉语中其声调主要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同样的声母和韵母,通过改变声调就会使得字的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演唱中把声调唱的正确,不仅能够让观众明白歌词的意思,还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歌词的感情内容,同时也是作曲家在谱写旋律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歌曲的协调统一。然而在练习中,一些美声歌手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往往会出现声调不准的现象,出现字音不正的情况,很难把一首歌曲中歌词想表达的含义完整准确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咬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归韵的练习与实践

要想让美声唱法将中国声乐作品完美的展示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中国声乐作品咬字和吐字环节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对汉字的吐字归韵进行练习和实践,同时还要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对演唱者的训练不能只是浮于表面,要用心到每一个环节,在规范唱法时要完全按照汉语本身的吐字归韵规律来进行发声,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声乐的特点把整个发音的状态调到最佳。

(二)借鉴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的方法

要想快速的提高美声唱法在演绎我国声乐作品时的咬字能力,就必须要借鉴和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咬字和吐字的方法。比如我国古代在演唱一句歌词时一定要做到声韵要有一声平、一声背和一声圆的特点,声音要圆熟而且腔调要圆满,在字音之间的转换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很多的赘音,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汉语的圆润饱满,所以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着我国传统的咬字方法,做好这方面的训练,。

(三)学习我国优秀歌唱家在咬字吐字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向学生们讲授中国声乐作品时,更多的结合实际,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将我国优秀歌唱家在咬字吐字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录音,让学生通过观看或者是收听我国声乐名家在演唱作品时,是如何处理咬字和吐字方面的问题,之后让美声唱法的学生模仿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方法以及在演唱中的咬字技巧,在演唱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改正的同时老师要在一旁加以指点,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中出现的咬字问题。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6

【关键词】汉字;字体;演变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①②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42,52、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7

一、汉字结构的演变与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脉相承

古人将汉字、语言、思维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这一概括准确地表述出言、意、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汉字构造与表达则体现出思维水平的高低。关于汉字构造的分析,早在东汉就有班固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之说。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象事、象意、象声”改称为“指事、会意、形声”,形成一直沿袭至今的“六书”之说。“六书”之中,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更为重要。许慎对“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的改称,强调了“象”“指”“会”等不同的结构过程(在古汉语中它们都是单音节动词),比较出它们的本质差异。

南宋的汉语言文学家郑樵,在许慎,班固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演变过程作出精当的概括:“形不可象,则付诸事;事不可指,则付诸意;意不可会,则付诸形声;形声则无不谐也。”(《通志六书略》)郑樵之说揭示出汉字结构演变创造性的变化。班固、许慎、郑樵等语言学家对汉字结构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坚信:汉字的结构正是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演变序列逐步发展的,而这种发展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论证这一点,以下我们将从汉字构造的心理过程及思维特点来加以分析。

本研究为全国规划课题“综合性教学活动中预设并生成主题线索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象形”属于汉字比较原始的构造方法,其构造的心理过程可概括为“意象的再生”。作为记录语言中“树木”一词的文字符号,“木”字将日常所见树木的共性突出地表达出来,它删除了树木外表那些次要的枝丫和树叶,借助其整体线索来揭示其主要特征,其思维特点具有“整体线索性”。“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抽象符号来表达某些抽象概念。它大都借助于某些关键性细节,如在“木”字的根部下加上关键性的一短横,以表示“树根”,即“根本”的“本”,其思维特点具有“关键指事性”。当遇到“形不可象”“事不可指”等另类复杂的事物时,则可借助于“会意”。“会意”指的是两至三个独体字(意象)的重新组合,如“人”与“木”会意,组合成“休”字,三个“木”字组合成“森”字等,其思维特点具有“意象重组性”。第四种是“形声”。形声字目前已经占汉字的90%以上,它代表着现代汉字结构的发展趋势。如由声旁“滕”、形旁草字头匹配组合成的“藤”字,实现了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在内的音、形、义的组合,其思维特点具有“综合同构性”(一个形声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多媒体”)。

从“象形”到“指事”,到“会意”直到“形声”,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正如郑樵所揭示:“形不可象,则付诸事;事不可指,则付诸意;意不可会,则付诸形声t形声则无不谐也。”其思维特点正沿着“整体线索性――关键指事性――意象重组性一综合同构性”的线索在逐步演变。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索到细节,由平面组合到多维同构的演变线索,正好吻合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汉字结构的演变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缩影

艾伯特・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可以由我“随意的”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进行在可以转达给别人的文字或别的记号的逻辑结构以前,爱因斯坦认为这正是综合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从时间上讲是一个新颖的从未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盘桓并获得解决;从空间上讲,大都是尚未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新领域、新结构、新事物的发现。对于尚未掌握口头语言的婴幼儿来说,所谓“潜语法模式时期”正是生成和发展综合性思维能力的第一个关键期。

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潜语法模式时期”的婴儿尚未能掌握口头语言,与成人交际时,“其外部表达是表情细节的有规律的组合”,其内部思维则是视觉意象和动作意象的有序组合;发展到“独词句时期”,婴儿的外部表达是“单词和表情细节的有规律的组合”,内部思维则是视觉意象、动作意象和听觉意象的有序组合;以后随着语法模式的完善,符号等意象逐步加入其中,便构成多种意象的综合过程。这些意象的综合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表象的再生――细节的抽象――意象的组合――视听的配合。婴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基本一致。可见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正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从汉字的构造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必备的三大要素

汉字结构是沿着“整体线索――关键指事――意象重组――综合同构”的线索在逐步演变。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索到细节,由平面组合到多维同构的演变,既吻合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也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整体线索”“关键细节”和“综合同构”是培养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所必备的三大要素。如果能紧扣住这三大要素,便可形成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大策略。

1 凸现主题鲜明的“整体线索”

整体线索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性联系。就像象形字“木”字的构造,删除次要的枝叶,凸现树木的主干来揭示主要特征那样,综合性学习也具有“整体线索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主题鲜明的线索既涵盖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概括综合性学习进程的主要环节,还包括了深化主题、生成新线索的全过程。就具体的一段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言,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和生成主题线索的成功与否。

预设整体线索是优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把握主题的同时,预设必须顺应学习活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有机地整合各方面的内容,设计出最佳的学习流程(以便融会贯通、探究生成)。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整体线索则是师生在特定的主题情景中互动并深化主题的自然进程,是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灵感相得益彰的超水平发挥,类似的互动和生成常常是综合性学习的精华所在。

语文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至少包含三条思路:即学生学的思路,教师教的思路和教学内容各知识点

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性教学应该能成功地将这三条思路融合为一,形成主题鲜明的整体线索。在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中,若能准确地概括出综合课的主题,科学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能获得高效的综合性学习效果。

2 把握融会贯通的“关键细节”

细节是构成事件及其流程的最小单位,在由若干细节组成的事件或流程中,总有少数重点细节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属于人们认识事物、创造事物的关键,这类细节即为“关键性细节”。就像指事字“本”字的构造,在其下方加关键性的一短横,以凸现“关键点”一样,在学与教的流程中也不可忽视“关键性教学细节”的作用。关键性教学细节则是指在学与教的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

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节点。”在教与学的网络流程中的这类节点,便是所谓“关键性教学细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关键性细节设计的一般范围和内容包括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行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信息媒体与各学科间的整合等等不同方面。但在实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关键性细节所结构的应当是一个融会贯通的统一体系。在综合所学内容时,关键性细节是聚合性思维的某个结点;在进行分析、联想乃至创造时,关键性细节则应是发散性思维的某个起点。

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有助于把握主要矛盾,突现关键性学习要点,有助于揭示本质,形成关键性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重新组合,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是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教材该如何驾驭,体系该如何综合,知识点之间该如何重组,分析、探究、综合运用的融会贯通能力该如何培养,这一切都离不开关键性细节的科学把握。

3 实现和谐而科学的“综合同构”

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说过,我们面临的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符号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自然界本身就体现着和谐。当外界各种信息通过形状、色彩、时空运动等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信息意识流便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不同的子系统反映成各类感知意象,思维中枢便自然地将这些意象匹配融合,在“信息同构”的基础上实现对某一事物的初步认识。就像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在内的汉语形声字的音、形、义的组合一样,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同样具有“综合同构性”。

共同的基调(或主题)是和谐综合的必要前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或相互感应,而应是多种意象在同一基调上的信息同构,包括感知意象、符号意象和线索意象等。就综合性教学而言,不管是在师生的心灵之间,还是在教学媒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基调。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基调,才有可能获得像优秀散文那样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诗歌的节奏、小说的情节、音乐的旋律、美术的色块,所有这些都可能在各自相近的范围内实现巧妙的意象耦合,从而在同一主题下,实现和谐的“综合同构”。

“综合同构法”是实现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所谓“综合同构法”是在特定的主题线索下,紧扣关键性学习细节,维系上下文知识网络,经过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实现主要知识点的多维同构,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就具体的综合性学习而言,“综合同构法”正是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8

关键字:汉语言文字 趣味性 学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文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对于接受初等教育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更是重中之重,而汉语文字的学法众多,对于小学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谈谈小学教学中汉语文字的趣味性的一些学法。

(一) 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中国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对认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否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可见,拼音的基础性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双向学习。同时,中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附于趣味性,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适合没有文字基础的进行识字。

(二) 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谈汉字的学习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极大的帮助,适合小学中高年纪的学生学习汉字。

我们都知道汉字中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于一些汉字,我们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对汉字字形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了解字音字义,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类似结构的汉字。

例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假若两脚要从水中通过则怎样表现呢?那就再把“水”加在两脚之间,这就是徙步过水的“涉”字。如果两脚要登高呢?则又把“涉”字的水旁换成“阜”(在阝,即土坡),就成为两脚登高的样子,这又组成了新字“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字义和字形,对学生进行对比性的渐进式识字,会更快更好的完成汉字的学习,适合于字形相似汉字的教授,辅之以课堂板书、简笔画形式分解教学,做到生动不呆板。同时,汉字的形体演变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个阶段,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 汉字教学与多媒体及游戏活动的结合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传统的书本、黑板以后随后出现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主要是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辅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而目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手段,它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在教学中,媒体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原因有二: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二是,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很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中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总之,在小学课堂的语文汉字教学中,有很多有效实际的方法可以应用,本文在这里只是介绍几种。但是,依据新课改的方向,我们可以知道,小学课堂中,趣味性是不能忽视的,教师要注意整体课堂气氛的调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最终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效率,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习过程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周有光、 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1

[2]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6)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精选6篇)
  • 下一篇: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