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的基本要素(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1

文章解读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针对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着重分析了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又一大显学,信息素养成为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职院校学生是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为其所用,因此,提升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素养内涵解读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7年,信息学专家Palll(,ianrc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主要从两个层次和两个维度解读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两个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平时应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这是信息科学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表达过程中遵守的道德准则。

专业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的能力。

2、两个维度:技术角度和思维角度。技术角度主要指中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掌握不同信息工具的使用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技能。思维角度主要指在对信息的检索、分析、采纳、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信息素养较高的中职学生能够熟练、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并能够使用多媒体形式创造性的表达信息。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各个中职院校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开设、当代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但“娱乐”成为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据调查,在校园网吧里上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玩游戏,而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利用网络来查询资料的学生也大都是在作业的催促下,才被动的搜索信息,没有养成求新求变的系统资料收集的习惯,缺乏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自觉性,且学生科研意识普遍淡薄、信息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与筛选检索信息,更谈不上如何批判和创造的使用信息,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三、如何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知识与信息获取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利用意识,首先必须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信息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教学,进而影响到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1、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基础,教师如果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的培养无疑将成为空话一句。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可以从学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配置情况,局域网及因特网的通畅情况来衡量;软件环境包括为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较为完善的学习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过硬,富有合作精神的实训中心人员,能随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2、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培训。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校本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其次,确定培养的层次和内容,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别大,培训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群体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应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再次,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激发教师的内外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教学。

3、增强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到学校讲学,也可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同时,教师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对话,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树立信息意识,改善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中职院校主要的信息获取点,它拥有丰富的馆藏,优雅的学习环境与日益完备的现代化物质设施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特性、多样性与丰富性,中职院校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

1、与网络中心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为迎接信息时代挑战,图书馆必须与网络中心展开合作,利用网络中心丰富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本校所开设的专业,为读者提供馆藏书目查询服务,以便于读者查询本馆馆藏和各种书刊的借阅情况;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应与读者建立一种互动的培训关系。深入了解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及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了解他们所需的相关资料,照学科和专业,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标引,向读者提供资源导航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图书馆专题资讯网站,方便读者的学习和科研的需要;提供各类数据库检索系统,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教育网等以及创建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学校可以本校教育的特色建立设立专业的教育专题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等,使更多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学习,减少上网的盲目性,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中职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网络资源,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段式教育。针对一年级新生,为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应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首先,图书馆资源和环境的介绍,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服务内容、借阅规定等;其次,应当教会新生运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结合进行,使他们在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对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可编制简明的“图书馆导航手册”来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及评价能力的培养,如结合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使其掌握利用计算机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高年级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应强调其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的综合培养。

3、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快速、便捷条件。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提供的超大文化活动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能极大的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建立校园生活网站,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功能,建立一系列的校园生活网站,网站的建设应多渠道、多主体、多类型,如专业学习、思想道德、情感生活、心里咨询、文体竞赛等,可设立校园社团板块,让网络与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使其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中。其次,学校网络中心和团委可合作组织开展一些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辩论、网络信息咨询、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化高科技兴趣,又可把只会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在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引导他们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严格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从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加强网络监控,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对各网站及其链接进行审查,并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巡查。其次,建立校园网络行为规范,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逐步规范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重点放在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增强是非好坏的识别力,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2、王秀娟,刘傻芳,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10

4、张瑞雪、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职能[J]、教育与职业,(29)

5、于雏1UI、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情报,2006、10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 优化 维护

1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网络规模不断壮大,移动用户日趋增多。无线收发信基站由发展初期的大区制演变为遍布大街小巷,这就使得无线网维护工作日趋复杂、艰巨。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无线网存在诸如工程遗留问题、网络结构复杂等因素,要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维护质量显得更为关键。

众所周知,移动电话不同于固定电话的显著特点为,用户与网络的通信通过空中电波信号传播完成的,地理、地貌以及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信号的传播,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用户使用习惯也能影响话务的均衡分布。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呢?我认为必须既要加强基础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又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服务质量。

2 无线网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3 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维护工作的根基,是取得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 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3、2 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3 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功亏一篑。

图1为某市区基站出现故障前后,各项网络指标的比对。可见,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

4 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1 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4、2 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

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4、3 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3

关键词 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站体验价值;用户满意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0-0019-05

一、前 言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从1997年的62万发展到2012年的5、4亿,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成长,互联网已经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因此,网络逐渐成了企业营销工作的重要平台。鉴于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远逊于网站的增长速度[1],再加上很多用户集中在少数著名网站,这导致互联网服务商的生存变得更为困难,争夺用户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Gentile等学者(2007)指出,网络营销方兴未艾,但成败关键之一在于网站所提供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影响用户的体验感受[2]。Pine和Gilmore也早在1998年指出:21世纪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未来营销战场将集中于消费体验的建立之上[3]。因此,网站服务商要获得丰厚的网络收益(如广告收入、产品销售等),就必须提供有价值的网络体验给网民,以增加他们对网站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而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高学历网民比例在逐步下降,网民中学历较低的人群正逐步增多,大专以上学历网民数从2004年的57、7%下降到2012年的21、6%。整体而言,网民的网络综合素养相应地降低,有可能会妨碍其对网站体验价值的感知。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体验营销对体验价值和满意度的影响上[4-7],对网络体验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也没有学者从网民的网络素养入手,探究其对网民体验价值的影响。随着网络素养水平较低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了解网络素养对网络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和作用,能够为网络服务商有效激发顾客体验价值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文献探讨与假设

1、 网络素养

素养(Literacy)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字“Literatus”,意指学者或文人的意思。Compaine(1984)认为,素养传统上是指读、写、算的能力[8],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演进,它会有着不同的定义。黄晓婷(2000)认为,由狭义的观点来看,素养专指文学方面读与写的能力;从广义的观点来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心态,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心态(attitude)[9]三个层面。20世纪末以来,由于电脑、因特网等科技的快速进步,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诸如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电脑素养及网络素养等名词也相继出现。McClure(1994)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网络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涵盖传统素养(Traditional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电脑素养(Computer Literacy)和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四个层面[10]。同时,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两种类型。陈炳男(2002)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把网络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除了具备一般的网络知识,了解网络的意义、内涵及发展趋势外,还能够在了解信息需求后利用网络技能去检索相关知识进而评估与重组资讯,建立正确运用网络信息的态度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11]。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操作技能及网络使用态度等三部分。本论文结合各个专家的看法并配合本研究的需要,把网络素养定义为能理解因特网与电脑科技发展的趋势、功能与知识,并具有网络操作与应用技能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网络素养包含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两个层面。

2、 网站体验价值

管理大师Peter F、 Drucker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足顾客。因此,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网络服务商能否为网络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站体验价值(Network Experience Value)越来越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Holbrook和Corfman(1985)认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感知主要来自于消费者与产品或服务在直接或远距离状态下的互动,而这些互动是消费者偏好藉以产生的基础[12]。体验价值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包括内部及外部的利益[13-14],Holbrook(1994)在传统体验价值的内在和外在利益的分类上,加上了“活动(Activity)”维度[4],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的观点。Mathwick等学者(2001)则把体验价值定义为对产品属性或服务表现的认知及相对偏好[15]。他认为价值的提升是可以借由互动来达成的。同时,在Holbrook体验价值分类架构的基础上,Mathwick将消费者在与企业进行互动体验时所获得的价值分为四种类型,即消费者投资报酬(customer return on investment,CROI)、服务优越性(service excellence)、美感(Aesthetics)、趣味性(Playfulness),并且把它们作为体验价值的衡量尺度(experiential value scale, EVS)。本文认为Mathwick等学者的EVS超越传统上只注重价格与品质结合的价值,更能体现出以体验为基础的价值构成要素。因此,本文将采用Mathwick等学者所使用的量表来对网站体验价值的内容加以衡量。

3、 网络素养、网站体验价值与用户满意的关系

Bruner等学者(2000)通过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以技术上的资源与能力提高了网页在视觉上与声音上的复杂性,他们的研究结论证实,网页复杂性对消费者的网站态度有负面影响[16]。即网页复杂性程度越高,消费者对网站的态度和认同感越低。技术接受可能性模型(TAM)探明了个体的技术掌握程度和娴熟度会影响其对技术的接受,进而会对技术体验产生影响。循此逻辑可以推知,网民的网络素养越高,他们就有更好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来助其更为有效地使用互联网,从而获得流畅性的网络使用体验。随着我国学历较低网民的数量逐步增多,网络素养的不足会使得网络服务商原本认为不复杂的网页和功能都变得复杂起来,如此会增加网络素养相对匮乏群体使用网络的难度,阻碍其获得良好的体验价值。同时,由于网页和功能的复杂性使得网民不能有效地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也会影响他们对该网站的满意度,从而放弃对该网站的使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网站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用户的网络知识对网络技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网站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Woodruff等学者(1993)认为,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感知会对其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即价值与满意是相互交杂在一起的[17]。Petrick等学者(2001)指出,假如企业管理者都能找出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因素,那么企业就能改变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体验,使得消费者能获得最大的满意度[18]。也就是说,创造更好的体验价值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大的满意度。由此可以推知,当网络用户在浏览和使用网站时能够获得流畅性体验时,其就会产生愉悦、欢快的心理感受,从而提升满意程度;相反,如果网络用户在浏览和使用网站时无法获得正向体验价值感知,则顾客就容易产生不愉悦的情绪,从而降低满意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用户的网站体验价值对用户满意有正向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框架

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文献回顾,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变量定义及衡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本研究首先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权威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目的加以修改,最终形成调研测量工具。本研究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量表分值分为5个等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网络素养的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McClure(1994)[10]和陈炳男(2002)[11]的研究测项进行设计,量表由14个问题项组成,并依据其性质分成网络知识及网络技能两类因素。其中,网络知识包含网络发展源由知识、网络资源知识和网络病毒知识三个衡量维度7个问题项,Cronbach’s α值为0、81;网络技能包含网络搜索技能、网络设置技能和网络沟通技能三个衡量维度7个问题项,Cronbach’s α值为0、82。网络素养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31、CFI=0、970、RMR=0、048、RMSEA=0、052和χ2/df=1、512。可见网民网络素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本文测量网站体验价值的量表主要参考Mathwick等学者(2001)[15]所使用的量表,由12道题目组成,包含用户投资报酬、服务优越性、美感和趣味性四个维度。其Cronbach’s α值为0、93,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45、CFI=0、985、RMR=0、023、RMSEA=0、046和χ2/df=1、410。可见网络体验价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而用户满意的测量量表则参考Anderson et al(1994)[19]的研究,量表由5个问题项组成,从资讯表现和服务表现两个方面来衡量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其Cronbach’s α值为0、76,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是:GFI=0、993、CFI=1、000、RMR=0、013、RMSEA=0、000和χ2/df=0、812。可见用户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

3、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商业网站(包括门户网站、购物网站、资讯网站)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网络使用者为调查样本。采用线下调研方式,在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等商业街,通过街头访问方式,邀请有网络使用经验的网民填写问卷。同时,采用抽奖送小礼物的形式增加问卷填写的人数。问卷共发放300份,扣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为64、3%。本研究样本以男性居多,达58、5%;网络使用年龄以6~10年为主,占51、8%,全体平均网龄有9、5年;年龄方面以26~30岁居多,占36、8%,平均年龄为26、9岁;职业方面,学生人数占39、4%,在职人员占60、6%;教育程度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占到49、2%。研究样本特征基本上与CNNIC统计的网民特征相符合。因此,以该样本作为实证研究是合适的。

四、结果分析

1、 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

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Bagozzi和Yi(1988)[20]、陈明和周健明(2009)[21]等认为应该从基本的适配标准(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体模型适配度(Overall model fit)以及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基本的适配标准:研究发现,本研究变量的衡量题项因素负荷量为0、408~0、854,均位于0、40至0、90之间的标准状态,而且均达显著水平,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模型适配度:该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个模型与观察数据的适配程度,这方面的适合度衡量标准有多种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绝对适合度衡量、渐近适合度衡量以及简要适合度衡量。在本模型中,由表1可知,绝对适合度指标、渐近适合度指标以及简要适合度衡量均达到理想标准值。由此可见,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模型适配度。

(3)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可从潜在变项的组合信度是否在0、7以上以及潜在变项的因素解释量是否在0、5以上来评估。由前述可知,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站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1、0、82、0、93、0、76,而因素解释量通过计算分别为0、69、0、64、0、66、0、75,均已超过最低的可接受水平,故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内在结构适配度。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是合适的,可以用以检验相应的假设(见表1)。

2、 假设的验证

本文通过SEM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合路径系数与显著性(P值),假设验证的结果可归纳为表2所示。由理论模式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假设H1c、H2a、H3都获得了支持,假设H1a、H1b、H2b则没有获得支持。即:用户网络知识对网站体验价值影响不显著(P>0、05);用户网络知识对用户满意影响不显著(P>0、05);用户网络知识对用户网络技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

验证后的整体理论模型及变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五、结 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来构建理论模型,选择我国193名网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网络素养、网站体验价值与用户满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用户的网络知识对门户网站的体验价值和用户满意均无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对用户的网络技能则起着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第二,用户的网络技能对网络体验价值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并不能对用户满意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第三,用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价值感知对用户满意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4

美国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与行动———对LeeElementarySchool的考察

美国网络素养教育实践中从理念到行动渗透着“基于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思想,笔者对LeeElementarySchool的网络素养教育从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考察。笔者与LeeElementarySchool学校的校长、三位教师(ELL、LITERACY、MEDIA三位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儿童网络素养的认识,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来实现相应的理念与目标。LeeElementarySchool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全球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应将培养儿童具备开放的视野(open),合作共享的理念(cooperation)、强烈的责任意识(respontbility)为重任,让儿童“会选择、会判断、会思考、会决策、会交流,会创造”,成为当今网络社会“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造”的一代新人。他们认为,对儿童来说,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儿童在网络世界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现实生活。在理念方面,他们认为:网络素养教育根植于这样的认识,即网络素养知识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发现”,它是起点而非终点与目的,通过增强儿童的网络实践能力,使儿童获得良好的网络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儿童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儿童网络素养发展的目的。它是一门调查研究、对话与实践的过程,是在儿童的网络实践活动中考察、推进与发展,新的网络知识和认识被儿童在网络实践活动的感知、体验中被创造出来,儿童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儿童的网络素养能力是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反思、提高,不断获得发展。网络素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儿童在网络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互动参与、对话、探究,在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与能力的过程。网络素养教育是面向网络时代儿童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探究性、建构性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认识网络的本质,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能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建构自身的理解,生成、建构意义,发展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和谐的关系,积极主动地、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世界建设。网络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享有更多的支配权、自治权,鼓励学生以更长远的眼光对待和审视自己的学习。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负有责任,网络素养作为网络时代的儿童的基本素养,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引导、支持。

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行动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念,该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采取了网络探究与学科探究融合、开展与网络生活融为一体的专题研究、搭建网络探究对话平台促进交流、设计基于网络探究的作业,开展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实践着基于网络探究的网络素养教育行动。该校课程教学是基于主题探究的,如:Litera-cy、Social等课程,每学期围绕4-5个主题展开,让儿童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学习活动,探究的主题一般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如:三年级的儿童在一学期内围绕“天空———Sky”、“植物———Flow-er”、“动物———Chicken”三个主题展开探究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网络很自然地融入到儿童的学科探究学习活动中,让网络支持儿童的研究、学习过程,丰富儿童体验、为儿童创造、表达提供支持,使网络探究与学科探究融为一体,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探究中。如:因为五月份是当地容易刮龙卷风的季节,于是教师带领儿童开展对天空———Sky主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儿童围绕探究的主题获取主题资源、丰富体验,教师与儿童一起进入芝加哥“科技博物馆”获得关于与龙卷风有关的关于天文、气象等方面的材料与实物,并通过获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天气中气象规律之间的关系,利用网络将儿童带入MIT实验室天文研究实验室,观察该实验室的通过卫星反射到地球的天文现象,获得关于最近太阳离地球最近而引起的天文现象研究最新进展的数据。同时,回到儿童的生活,让儿童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天气变化情况,观察龙卷风到来前后的天气特征,形成儿童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对话与意义,让儿童构建心中的意义世界。并了解龙卷风的特征、危害,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学会如何做好安全防护,通过交流、对话、表达,让儿童完成探究的作品,并通过开放协作写作平台Storybird,让儿童基于自己与小组合作研究成果的创作与表达。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儿童合作探究,合作创造。教师通过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引导儿童鉴别网络资源、分享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让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建立密切真实的联系,儿童的网络探究由此围绕研究的主题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意义———交流表达、创造生成的过程展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客观世界与儿童心灵世界在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中,构成了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意义世界。

开展网络素养专题研究成为该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又一重要形式,加拿大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指出,“在网络世界中,不必对儿童进行保护,而应让儿童参与实践对话与研究。”[2]而开展专题研究是促进儿童参与实践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LeeElementarySchool学校的实践考察发现:开展专题研究成为该校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该校笔者不仅亲眼目睹了儿童的探究成果,而且通过与教师、儿童进行交流,了解到开展专题研究对于提升儿童网络素养的成效。针对儿童在上网时经常受到伤害,如何远离网络危险而不受欺辱这一问题,五年级孩子们围绕“InternetBullying”主题,开展了“网络欺凌”专题研究;四年级的孩子们针对如何在网上与人交往,开展了网络礼仪(InternetNetiquette)专题研究,通过与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在新学期伊始,首先调查了本班学生上网时常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形成、确定本学期拟探究的主题,孩子们合作形成研究小组,通过采访、调查、实践与反思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网络欺凌的目的、形式、途径、内容,以及给受欺凌者带来的危害与伤害等,形成研究成果,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不仅通过班内分享交流、讨论的形式,丰富了儿童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与视角,而且在学校的走廊上或专题网站上展示儿童的研究成果,让更多地儿童分享研究成果。教师认为,通过探究让儿童明辨是非,提升认识,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何远离网络危险与威胁,如何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知道如何解决,增强儿童的免疫力以及网络实践能力,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效地促进儿童网络素养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主题探究形成了聚焦网络素养,围绕儿童网络学习、网络生活、网络交往等方面的多种探究主题,主题探究的形式有多种,非常灵活。该校在每个年级每学期都会开展2~3个主题的网络素养研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具有连续性的研究主题,开展网络素养主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形式让儿童提升网络素养。实践证明,专题研究成为儿童网络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网络素养教育需要“网络”这一实践载体,提供在线网络素养学习资源,搭建对话交流实践平台、开展基于网络实践的探究成为该校网络素养教育实践的又一重要形式。该校建立了专门网络素养探究网站,网站上都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网络素养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学习资源,同时提供了探究任务空间,以及在线对话讨论区,不仅为儿童提供了网络素养实践学习的资源与探究任务,同时,也为儿童、教师、家长、研究者搭建了多元互动对话平台。网络素养学习资源的形式有多种,有些是互动参与式的,以“做中学”的方式,为儿童参与网络素养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借助这些开放的平台资源,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网络素养教育,让儿童进行网络素养实践学习、研究,借助交流平台,让儿童分享问题、分享观点、交流体验,通过网络将儿童、教师、家长、研究者等多方联系在一起,正如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加拿大约翰•彭金特(JohnPungente)所指出的:“网络素养涉及到多样化的技能与专业知识,需要教师、家长、研究人员、专业人员的合作与参与。”[3]而开放式资源与交流平台正是密切联系他们的重要纽带,成为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有意识地为儿童设计基于网络的项目或任务,如布置利用网络探究的作业或调查研究项目(researchproject),让儿童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网络做项目研究,使儿童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做研究。在学校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儿童喜欢网络,并具有一定网络技能后,不同学科的老师,会结合自己的学科,有针对性地为儿童设计project,让儿童有目的地使用网络资源,接触一手的研究数据,进行调查研究,有指导地进一步提升儿童的网络素养。开发跨学科课程,通过实施跨学科课程,如:社会研究、个人发展规划研究等,来实施网络素养教育。为了培养儿童的“自我认同能力”,即通过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懂得自我价值不应为媒体所主导,教师设计了“E-CitizenIn-quiry”项目;为了培养儿童在网络世界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素养”,让学生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学会如何行使好自己的公民权,以负责任地参与网络社会建设,教师与儿童合作开展了“E-CitizenInquiry”项目,让儿童通过体验、调查基于网络的分享、自由民主的表达、个性化地创造,以及对比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同与联系,让儿童理解网络世界中的公民权利,学会作为E-Citizen应该承担的责任。

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儿童认识网络本质,建立自身与网络关系,提升儿童在网络空间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在儿童使用网络时,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他们不仅知道自身在网络空间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而且能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思考与判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意识与鉴别能力。该校项目研究小组对儿童网络素养对比研究发现,经过指导的儿童比未经指导的儿童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练地获得和理解有价值的网络内容,更有自主判断力,使儿童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此外,该校尤其注重网络素养教育研究,通过研究网络时代的儿童,儿童在网络生活中的特征,教师与家长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携手为儿童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他们一致认为,网络素养教育是伴随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新型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需要家庭与学校携手形成合力,了解儿童网络素养发展需要,研究儿童网络实践活动的本质与特征,研究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策略、方法与途径。该校将研究对推动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长与教师形成的共识是:“研究”与“实践”是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发展的“两翼”,二者的互动是网络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对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启示

让儿童学会选择、学会批判、学会决策、学会解决问题,独立自主,不仅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网络生活的主人,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人,是网络时代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4]这就需要儿童网络生活的当下,体验自己成长的过程,让网络素养教育过程本身,给儿童自主的空间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儿童有权参与、决定自己选择、自己的决策、自己的发展。而不是采取强制约束和刻意限制儿童使用网络从而束缚儿童的自我发展。让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培养和丰富儿童内心世界、丰富个人成长的一种途径。美国的网络素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素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关爱教育,关心网络时代的儿童成长,以适应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方式,建构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他们以关心网络时代的儿童成长作为基本理念与追求,以一种对网络时代的儿童发展负责,让网络时代的儿童在网络探究实践中成为独立自主、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对我国的网络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认识网络时代的儿童,尊重儿童的网络探究需求。网络时代的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互动中,认识网络时代的儿童,是网络素养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出发点。网络不仅改变了儿童的生存状态,而且为儿童带来新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虚拟生存成为儿童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儿童进行着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由此构筑了儿童的网络生活,也为儿童带来新的生活体验。网络时代儿童建构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人创造的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延续有限的生命存在,在创造性的虚拟世界中生成自己的文化生命,体现着作为价值的虚拟存在,网络生活反应了儿童对内在精神生活的需求。儿童正是在现实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的生存中,在自然与超自然、历史性与超越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等的矛盾中求得和解,呈现着生活的多样化形态,也构成了儿童生命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5]网络时代的儿童“自由”、“探索”不仅是天性,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顺应了网络时代精神与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儿童的“自由”、“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中的儿童,网络世界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儿童的探究精神、自由个性得到张扬,如果说在现实世界中儿童受着成人的影响约束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在网络世界中,儿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网络世界。网络素养教育就应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了解儿童探究网络世界的特点,帮助儿童建立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并促进他们学会在不同的世界探索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内在的意义与自我成长的价值。

启示之二:超越“保护主义”走向“探究实践”,为儿童创设多种网络探究体验机会。麦克卢汉指出,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应将儿童视为文化的牺牲品而致力于去营救或保护,而应关注儿童的情感参与与投入,以及儿童从中获得的乐趣,这是激发儿童真正提出问题,提高儿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6]美国LeeEle-mentarySchool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充分说明:网络素养教育应超越“保护主义”,不是通过保护的方式,让儿童减少使用网络的机会,远离网络的方式以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建立一个能够指引儿童成长、能够提供儿童锻炼能力、发展潜力的环境,给儿童解决问题、探究、创造的机会,让儿童走向探究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对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在探究中建构自我与网络世界的关系,生成网络探究对自我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在网络探究实践中提升选择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自我探究与合作探究过程中,全面发展网络素养能力,以使儿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美国LeeElementarySchool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充分说明,网络素养教育应赋权给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由精神与探究本能,欣赏儿童的独特个性与差异性,在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给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充分让儿童去自主选择、自由探究、自由创造、自由生成自身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观念、统一的标准强加给儿童,也不是让儿童背离发展需要而机械地训练网络技能。网络素养教育赋权于儿童的过程,就是基于儿童兴趣与成长发展需要,赋予儿童充分自由、权利,让儿童有更多体验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的过程,让儿童在成为主人的环境中成长。教育一方面为儿童创设适当的环境,为儿童提供选择决策、诞生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对儿童的发展方向进行引领导航,让儿童的发展不偏离方向。赋权儿童是让知识“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让教育融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中。

启示之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儿童学会在探究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学习成长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网络素养教育不是传授给儿童既有的知识,而是通过“授之于渔”的方法,让儿童学会在探究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学习成长的方法,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是丰富成长体验,通过参与过程完善思想、丰富心灵,健全个性与发展人格,培养责任感、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使网络时代的儿童具有丰满的人性、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儿童在网络时代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不应采用这样的方法: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因为这伤害了儿童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授之于渔”就是向儿童敞开各种可能性,开发儿童的潜能,开拓儿童的视野,让儿童前行于自我超越中,帮助儿童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授之于渔”就是以发展的理念看待儿童,并以让网络时代的儿童学会发展,将儿童的个人发展融入时展的洪流中,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网络素养教育就是发展儿童潜能,为儿童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独特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参与世界的建构,然而,网络世界是一个价值有涉的“大森林”,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需要教育的力量,通过教育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指引前进的方向,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让儿童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但虚拟世界对儿童充满了诱惑,良莠不齐的内容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儿童可通过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教育可以引领儿童走向崇高,在儿童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让儿童寻找到成长的价值与力量。陶行知曾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他的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7]网络素养教育意味着指引儿童直接参与社会和自我生活的创造,网络素养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网络时代儿童的发展能力,以使他更有力量地健康地成长于网络时代。

启示之四: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促进网络探究与学科探究的内在融合。探究是儿童网络探究与学科课程探究共有的学习方式。网络时代知识的建构性、过程性、不确定性被空前放大,探究成为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儿童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科的本质是探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只有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儿童体验、建构、创生,学科知识才能保持内在的生命力,儿童的学科知识才成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知识。[8]网络时代,网络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究知识,建构自我学习意义的平台,儿童可以围绕学科知识问题通过网络建构起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由此更好地理解学科探究的内在价值。LeeElementarySchool的实践证明,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拓展学科探究的范围,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合作建构思想与意义,合作创造知识等,网络可以为儿童的学科探究提供有力支撑。网络探究是儿童在网络空间基本的学习方式,网络探究的目的是使儿童建构起自身与网络世界的关系,不仅更好地认识网络世界,而且密切联系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能够担当起建设世界,改造世界的重任。而儿童的学科探究与网络探究相结合,可以使儿童网络探究聚焦的问题更加明晰具体,探究更有针对性,促进儿童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理解。在学科探究中网络素养教育促进了儿童的问题意识,而不是盲目地去体验和探究,获得一些零敲碎打的生活体验。而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科学性的方法,遵循一些基本的科学性研究步骤,主动去思索和探究生活能够赋予人的新意义和新感受。有规划、有目的的学科探究引导儿童把研究和思考一步步深入,从而使儿童在对研究品位和研究结果的追求中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和经验的深度。尽管学科探究与网络探究面向各自不同的领域,学科探究面向学科问题,以此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网络探究面向的是儿童的生活,包括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生活、网络生活以及自身面临的诸多问题。在这两种不同的探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科原本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究,对学科的探究离不开儿童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同时,儿童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在其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得以建构,这不仅是指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科知识对于儿童创造、发展自我生活的意义。并且,儿童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学科知识的渴求,不仅建立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使儿童学科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而富有意义的过程。两种探究相互促进,生活赋予学科以意义,学科提升完善自我生活的品质,二者内在统一于儿童的个性成长。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将网络探究与学科相结合,在促进二者的融合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起自我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和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学科探究与网络探究内在价值的融合,对促进儿童的发展,建构网络时代新的学习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网络风险评估;性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19704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规模及其应用的复杂性日益加大,网络及电脑设备的负荷不断增长,导致网络性能不断降低,运行缓慢、系统崩溃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用户带来了许多风险。网络风险评估是指对网络中已知或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探测、识别、计算、评价的过程。通过对网络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潜在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加以安全防范,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近年来,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提出了许多研究方法。孙鹏程、陈吉宁[1]通过贝叶斯网络直观地表示事故风险源和河流水质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时序蒙特卡洛算法将风险源状态模拟、水质模拟和贝叶斯网络推理过程结合,对多个风险源进行量化评估。吴欣[2]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方法有效地处理故障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提出方法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多系统(MAS)的故障诊断体系结构。闫峰[3]提出基于攻击图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将攻击图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通过攻击图展示攻击者利用网络中脆弱性及脆弱性间依赖关系综合入侵目标网络的攻击场景,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网络的安全风险并寻找最小代价的网络加固措施。由于贝叶斯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有序无环图,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概率计算方法也只能m用于无环的攻击图,且计算繁杂度为指数级,不适合大规模网络使用。 国外学者S Kondakci[4]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的因果关系评价模型,用来分析和量化由各种威胁源造成的信息安全风险。TT Chen和SS Leu[5]建立了一种基于故障树转换的贝叶斯网络,对桥梁建设项目进行下跌风险评估。S Barua,X Gao[6]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一个化工过程系统动态故障树,将它映射到贝叶斯网络,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来演示动态操作风险评估方法。传统推理方法不适合确定风险因素的后验概率,不同专家提供的数据会直接影响精确度和评估质量。 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概率理论来描述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概率推理方法本质上是基于一个有向无环图,它代表着节点间的概率相关性。并且,它能够有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许多专家都使用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并应用于交通事故、水污染事故、电力故障和信息安全等。贝叶斯网络能够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它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通过已知信息计算未知信息,进而进行有效推理。由于在网络风险评估方面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且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故本文使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对网络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1贝叶斯网络

1、1贝叶斯网络的描述

作为描述不确定性信息和推理的最有效理论模型之一,贝叶斯网络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几大分领域包括因果推理、不确定性知识表示、模式识别和分类等,它结合了人工智能、概率理论以及图形理论,是一种将因果知识和概率知识相结合的信息表示框架。它可以直观地表达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从不完整或不确定的信息中进行推理。贝叶斯网络包含2个部分:一个是网络拓扑结构,另一个是条件概率表。网络拓扑结构是模型的定性描述部分,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论域中的随机变量,变量之间存在一条有向弧连接相邻节点,有向弧代表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没有边连接,那么它们没有直接依赖关系相互独立;节点与其父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表用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节点与父节点之间存在一种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在贝叶斯网络中,定性信息主要通过网络的拓扑结构表达,而定量信息主要通过节点的联合概率密度表示。 贝叶斯网络的条件独立性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显著地减少了使用先验概率进行网络推测的计算难度。对于任何一个节点,当给定它所有父节点的状态时,该节点与其所有祖先节点条件独立[7]。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包括2个步骤:①构建网络拓扑结构,定性描述各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构建一个条件概率表,定量描述网络中各节点的关系强度。

1、2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网络风险评估结构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①风险因素识别,从所有网络性能指标中,选取适当的几个指标进行实验;②构建网络拓扑结构,通过贝叶斯网络进行分析,确定各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画出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图;③风险因素概率计算,首先,采集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对应指标某一时间段的时间序列图,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指标的先验概率,最后,通过BNT工具箱计算出各指标的后验概率;④网络风险评估。通过上述计算结果,结合给定的评估系数公式,求出各指标的φ(xi)并进行排序,最后,计算网络风险率p(R),结合风险等级表查看当前时刻的网络风险等级。

1、2、1风险识别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由于用户使用不当或者网络攻击可能造成网络性能降低,产生网络风险,网络风险可能由多种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实验调查和数据采集,选取了流量、CPU和内存3个风险因素,对应的状态如表1所示。

1、2、2网络拓扑结构构建通过一个邻接矩阵LJ=(aij)n×n构建网络结构,当节点i是节点j的父节点时,aij=1;否则aij=0。然后,通过矩阵对角元素来确定最终矩阵。如果,邻接矩阵的对角元素不全为0,那么该网络结构就不符合有向无环图,反之,则适合。由于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流量、CPU、内存的超标都可能引起网络风险,所以网络风险与流量、CPU、内存之间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流量的超标也有可能导致CPU、内存超标,所以CPU、内存与流量之间也存在直接依赖关系。因此,可得到如下邻接矩阵:

由式(4)可知,邻接矩阵LJ中所有对角元素均为0,所以该结构是一个有向无环图,满足模型需求。因此,图2中的网络拓扑结构是一个合理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其中,节点1代表流量,节点2代表CPU,节点3代表内存,节点4代表网络风险。

1、2、3风险因素概率计算通过实验,分别监测一段时间内看视频、看网页、下载以及网络攻击情况下的网络性能指标情况,得到流量、CPU、内存的时间序列图,经过归一化后如图3-图5所示。

现假定流量、CPU、内存超标的临界值分别为0、7、0、6、0、6[810],从2 000个数据中分别进行统计,得到各指标的条件概率表(见表2-表5)。

由表2、表3、表4、表5可获得先验概率分布,如图6所示。接下来通过BNT工具箱,输入流量、CPU、内存的条件概率,得到各指标的后验概率,如图7所示。图6是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得出的流量、CPU、内存各状态发生风险的先验概率,而图7是通过BNT工具箱计算得到的当风险发生情况下流量、CPU、内存各状态发生风险的后验概率。通过比较图6和图7可知,当确定有网络风险发生时,流量、CPU、内存为True状态时的概率都增加了,其中流量变化最明显。通过BNT工具箱还可以得出,当只有流量超标情况下,发生风险的概率为0、018 8,而当增加一个风险因素,即流量、CPU都超标的情况下,发生风险的概率为0、026 0。由此可见,当更多的不利因素呈现时,网络风险的概率就会增加。

1、2、4网络风险评估通过对造成网络风险主要因素的讨论,给定一个参考系数,作为某个风险因素的概率变化的最大允许量[11],表达如下:

其中,Xi是某个风险因素,i=1,2,3;RT表示发生网络风险,RF表示没有发生网络风险,S是风险因素的状态,u取T(True)或者F(False)。根据上文计算结果结合式(5)可以得到φ(X1)=76、07,φ(X2)=14、87,φ(X3)=21、56,即φ(X1)>φ(X3)>φ(X2) 。其中,X1、X2、X3分别代表流量、CPU、内存,φ越高则它造成网络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由上述排序可知,在该段时间内,流量造成网络风险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内存,最后是CPU。得到流量、CPU、内存的后验概率后,给定一个网络风险率公式[11]如下:P(R)=P(L)×P(C)×P(M)〖JY〗(6)其中,P(L)、P(C)、P(M)分别表示在风险发生的情况下,是由流量引起的概率、是由CPU引起的概率以及是由内存引起的概率。将上文计算结果代入式(6)可得,P(R)=0、042 1。文献[12]给出了风险频率范围的分类标准,如表6所示。由此可知:①网络风险率结果显示,该段时间的概率为0、042 1,属于略高风险级别,需要加以重视;②由各网络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可知,该时刻流量对网络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需要对流量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可进行限制。

2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网络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模型构造、定量计算。本文利用贝叶斯的条件独立性假设这一特性,简化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鹏程,陈吉宁、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河流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2009,30(1):4751、

[2]吴欣、基于改进贝叶斯网络方法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闫峰、基于攻击图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S work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using bayesian belief networks[C]、IEE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2010:952960、

[5]TT CHEN,SS LEU、Fall risk assessment of cantilever bridge projects using Bayesian network[J]、Safety Science,2014,70(70):161171、

[6]S BARUA,X GAO,H PASMAN,et al、Bayesian network based dynamic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5(41):399410、

[7]WANG L,WANG B,PENG Y、Research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2010:600604、

[8]杨嵘,张国清,韦卫,等、基于NetFlow流量分析的网络攻击行为发现[J]、计算机工程, 2005,31(13):137139、

[9]孙知信,唐益慰,张伟,等、基于特征聚类的路由器异常流量过滤算法[J]、软件学报,2006,17(2):295304、

[10]李小爽、IP网流量流向分析及异常流量监控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6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7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4-0115-03

[作者简介]文进荣(1974-),女,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广西南宁530023)

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他们利用网络增加知识、提高能力、拓宽视野,但他们也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这与他们的网络素养密不可分。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成才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网络已经普及并深入影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今天,学校很有必要借助网络媒介,在全面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的同时,大力推进审美教育,给审美教育带去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把大学生审美教育带进了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一方面,面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合与分裂,大学生越来越难以辨认美与丑,甚至混淆美丑的界限。另一方面,在快速变换的信息流中,大学生越来越难以真切、深刻、全面地感受美,他们的感觉被短暂的碎片式的美吸引,不断感受体验短暂的美,而在那些恒久、崇高的美面前却无动于衷,学生已难以真切、深刻、全面地感受一切美的形象。另外,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向互构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美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化着,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阐释、对美的追求也在网民狂欢式的解构中变得与以往不同,大学生不仅越来越难以理解美的产生和美的结构,也难以理解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仅难以理解美的本质,也难以理解美的价值。虽然他们在艺术之美、现实之美、网络之美等不同的美中得到惊喜,却难以全面体悟它们,这一切都使大学生审美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陷入了困境。

二、互联网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素养形成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包括认知层面、技术层面和文化意识层面,即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操作和利用能力”,以及“网络信息解读批判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道德和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发展的创新意识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既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内在需要。审美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教育对象,渗透着感性、体验与想象、对话、创新性表达、和谐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审美教育激发人的感官活力,提升人的感性能力,促进人对形式美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基本结构、基本技术、基本功能、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注重体验、想象、对话,激发人体验不同事物的兴趣,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沟通对话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体验中逐步提高网络操作能力和网络利用能力。另外,审美教育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人格和文化批判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遵守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2、审美教育是拓展审美教育空间的内在要求。互联网的出现及普遍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间——虚拟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新空间,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投射,与现实世界一样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在互联网时代,把审美教育局限于现实世界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是有局限的,必须在把握基于现实世界的审美教育的同时,拓展审美教育空间。良好的网络素养能唤起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形成正确利用网络的习惯。一方面,一个人有良好的网络素养表明其对网络有着较为理性、全面的认识,能正确认识到网络及网络信息的重要作用,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美丑善恶。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本身就不能离开网络,离开了良好的网络素养,就很难有效开展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有良好的网络素养表明其熟练掌握相关网络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服务他人和服务自我,有了良好的网络素养作保障,大学生能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发现美、体验美、传播美,进而有利于审美教育。另外,良好的网络素养还意味着对网络文化持理性态度、有良好的网络道德、遵守网络规范,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主动获取审美体验,进而使审美教育空间得以拓展。

三、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审美教育途径分析

1、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让大学生发现美。首先,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让大学生进一步认知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美的事物和美的场景,也衍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学校应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为契机,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在理性认知网络虚拟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网络虚拟世界的美。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虚拟世界,进一步认知现实生活中的美,并引导他们把现实生活之美与网络虚拟世界之美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对美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理性的认知。其次,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各种生产技术、市场手段和传媒文化通过商品与符号,大规模地进入、改造和建构人们的感官、日常生活环境及其生存体验”,使得“审美化产品的生产、推销与消费”成为可能,而“我们也就最终进入了一个五光十色、五彩缤纷、让人炫目的审美世界中”①。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审美世界”,既有大众化的“审美化产品”,也有小众的“审美化产品”;既有主流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化产品”,也有边缘的、默默无闻的“审美化产品”;既有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美,也有隐藏于网络世界的美,而在网络时代,这一切几乎都被纳入了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因而,学校必须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专门培训、网络技术技能大赛、校园社团主题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和相关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现网络世界之美的能力。最后,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让大学生发现网络承载的美。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美的事物和美的场景在海量信息中或隐或显,而大学生又很容易为一些不良信息所迷惑,因而,必须以提高网络素养为契机,通过知识竞赛、网上实践操作、网络体验、知识讲座、主题演讲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网络思想道德、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审美意识,进而让大学生发现网络承载的美,推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2、以校园文化为引领,让大学生感受美。首先,以校园文化为引领,让大学生感受校园之美。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形成,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深刻地体现着美的意蕴,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网络时代下推进审美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要依托校园自然景观和校园建筑,使校园文化得以彰显。一方面,要塑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不仅要有流觞曲水,还要有亭台楼榭,不仅要种植绿树,还要种植花草,构建花园式校园,使学校处处有风景。另一方面,要科学布局校园建筑,不仅要使单独的建筑具有美感,校园建筑群也要有整体美感,使人工之美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校园环境能吸引大学生从室内走出来,从网络中走出来,能有效消解网络世界带来的疯狂、冷漠、自私、龌龊与封闭,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将因此获得更大的成功。其次,以校园文化为引领,让大学生感受生活之美。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感受生活之美的起点。和谐的校园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借助微博、QQ等网络渠道,促进不同高校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以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竞赛和社团等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的校园生活充满活力和情趣。最后,以校园文化为引领,让大学生感受人生之美。虽然审美“不能是很久的态度”,但“如同经常进入神的世界使精神不断得到洗涤净化而有益于人生一样,审美亦如此,它在你一生中的反复来去,就极大地丰富了你的现实人生”。②没有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的引领,美就无法在人的一生中“反复来去”。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其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核,形成开放的姿态,具有宽容的品质,让大学生在多元化和创新性表达中感受到人生之美。

3、以校园信息平台为基础,让大学生理解美。首先,以校园信息平台为基础,让大学生理解艺术之美。一方面,要借助博客、微博、主题网站等网络媒介,让艺术之美呈现于网络,让大学生对艺术之美有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把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制作成电子书,在校园信息平台上,以便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艺术经典,领略艺术经典之美,理解艺术之美。另外,还要发挥校园信息平台的互动功能,以校园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为中心,带动大家参与艺术经典和艺术之美的对话。其次,以校园信息平台为基础,让大学生理解现实之美。“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③,而“美学的一切问题,都应该放在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来考察”④,因而,在让大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的同时,还应以校园信息平台为基础,让他们理解现实之美。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以班级、社团为单位,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寻找现实之美,并将相关记录传播到校园信息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理解现实之美创造条件。也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团队,自筹经费或企业赞助或学校资金支持,走进现实生活捕捉美的事物和美的场景,加深对现实之美的理解。最后,以校园信息平台为基础,让大学生理解网络之美。网络条件下推进审美教育绕不开网络之美,即网络形式美、网络内容美、网络技术美等。理解网络之美建立在发现网络之美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大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让更多的学生进入校园信息平台,为理解网络之美建立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信息平台的互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美的对话和体验中,增加对网络之美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

[2]蔡春、当美育观念的转变与策略选择[J]、中国德育,2014(2)、

[3]熊艳、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5)、

网络的基本要素篇8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网络集成商、网络设备厂商从事网络设计与搭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制作等工作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德育、法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掌握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设计与建设的相关知识;掌握网络管理、维护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调试、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具有学习新技能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进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和PC维护能力;具备独立完成中小企业网络设计和搭建能力;具备企业网站的调试、维护、管理的能力;具备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能力;具备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技术提升与推广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进取,终身学习;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讲诚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络设计、网络建设、网络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网络产品的销售、网站客服、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岗位。

四、课程结构简介

(一)课程结构、课时分配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公共基础课

1、德育(学时:168,学分:10)

课程简介:德育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经济与政治”“哲学与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自己,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体育(学时:168,学分:10)

课程简介: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3、语文(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4、数学(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学习和掌握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和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5、英语(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专业英语主要让学生能有一定的计算机英文阅读能力,课程内容覆盖了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软件工程、数据通信、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安全、电子商务等。

6、美术(学时:34,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美感,丰富生活情趣,培养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7、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106,学分:6)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英文输入、DOS操作系统、中文Word2003、中文Excel2003、中文PowerPoint2003、计算机安全与病毒清除、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计算机和常用工具软件。

专业课程与实训

8、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知识、计算机组装的方法及各种工具的使用。讲授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介绍软件、系统板以及外设的故障分析和修理方法,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维护与检修的基本知识,提高维护水平,并具有初步的故障检修能力。

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时:76,学分:4)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一门面向对象语言,以程序结构为主线,介绍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方法。内容包括: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程序设计基础,数据输入输出、选择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程序调试,常用控件的使用、数据库编程等。

10、数据库基础(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知识,全面介绍关系数据模型基础理论,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安装、配置,SQL Server的系统结构,SQL Server服务器的管理与配置,创建SQL Server数据库与表,管理数据表,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创建与使用索引和视图,SQL编程知识等。

11、计算机网络基础(学时:38,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及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具有使用网络的初步能力,具有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CAD工程制图(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学习Auto CAD绘图的方法、设计思路和使用技巧。内容包括绘制二维图形、编辑图形、尺寸标注、实用辅助工具及功能、工程制图的准备工作与设置、典型机械零件设计、简单建筑图和网络施工图的绘制等。

13、Photoshop平面设计(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着重讲解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色彩和色调调整、选区制作、绘画与修饰、绘图与编辑、文本处理、图层、通道、滤镜、动作应用和图像输出等。

14、Flas设计与制作(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介绍了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Flas的应用、特点和制作流程,Flas制作用到的工具,绘制、编辑图形的方法,在Flash中使用帧和图层的技巧,制作帧―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引导路径动画的方法和技巧,在Flas中使用元件的方法与技巧,在动画中添加声音、使用位图和视频的方法与技巧,在动画中使用动作脚本制作交互动画的方法与技巧,以及抓取网页中Flas的方法与技巧等。

15、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学时:114,学分:7)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网站的规划、设计、建构、测试和。主要内容有:站点管理,基本网页的制作,表格、框架、层布局网页和利用CSS美化网页,表单网页的制作,使用库和模板来高效地制作网页,使用行为制作动感特效网页,在网页中插入多媒体以及动态网页的制作。

16、网络操作系统(学时:196,学分:10)

课程简介:熟悉基于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掌握组建和管理局域网的技能,学会各种网络服务与应用服务的建立;运用网络知识分析解决网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Linux平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环境的使用与管理技能,具备网络配置、网络服务器搭建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Linux与Windows混合网络的能力。

17、网络组建与应用(学时:184,学分:9)

课程简介: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交换技术原理和交换设备配置,中型网络路由技术的讲解,网络设计和路由器具体配置,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讲解和典型防火墙设备配置方法,使学生在懂得原理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的网络设计和配置能力。

18、综合布线技术(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讲授综合布线的标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测试方法,为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提供基础技能。

19、网络安全技术(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通过对网络安全管理实际项目的讲解,使学生充分掌握以下五类安全项目:各类漏洞、网络终端安全、网络设备维护及安全、网络应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

五、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程与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二)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专业必修课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工学结合方式和实训基地状况说明

1、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建设

公共基础实验室:主要用于计算机应用入门训练。

专业网络实训室:主要用于专业必修课的教学;针对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站管理员、信息安全员、IT产品营销员等职业岗位进行教学,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学校校园网、专业网络实训室、普通计算机公共实验室。

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有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本地区各相关企业。

2、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学校、企业、用户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与实际项目建设直接结合。

(四)实践教学

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以校内为主,校外基地为辅;社会实践以校外为主。

六、本专业教学进程

七、实施说明

(一)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在企业单位实习半年。

(二)每学期实际教学时间按20周计,总计为33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1582学时,实践教学为1776学时。

(三)学校教学与单位实学分合计为176学分,学生取得170学分即可毕业(毕业前必须接受创业与就业指导和取得规定的德育学分,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血压的防控措施(精选8篇)
  •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工作总结(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