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2 栏目:写作范文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我听过许多节“探究性”课的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对探究性课的错误理解,使课堂教学表现为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我针对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谈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探究性是和探究主体的有机结合

探究性教学通常是以解决问题出现,贵在探究的本质,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确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有效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并且认为,分组讨论,使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探究到位了。当然,有效的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单一分组学习形式的讨论学习可以减化学生的兴趣,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每个小组知识几个“尖子生”的表现,而差生知识在旁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进去,使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和依附心理。这样一来违背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性教学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探究的本质;形式是为了有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营造融合的课堂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如质疑、争辩方法、讨论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问题的选择

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性的问题。在我听过的许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教师不注重探究问题的选择,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探究,使课堂中的探究性很随意,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很简单,没有难度和梯度,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一是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探究欲望下降,对探究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二是浪费时间,很简单,无探究的需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没有价值的;三是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不好,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要认真备课,针对的探究性问题要认真研究设计,选择问题要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具有新颖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又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三、 过程和结果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应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参加知识发现的过程。多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注重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过程,但并不是说探究的结果不重要,应该这样认为:探究结果是探究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两者不可分割,都很重要。在探究行学习中,每次探究的结果都是下次探究的基础,忽略结果的探究只能是“海市辰楼”,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完善和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注重探究结果不注重探究过程,学生不能体会到探究过程的愉悦,没能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把方法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既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探究,才能真正达到探究行教学的目的。

四、 如何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足,导致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解放”出来,不注重课堂引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多数教师认为效果大不如前,学生学不到知识。虽然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动地活得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探究性教学知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时,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注重糖酒过程,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了。

总之,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课堂教学,不是一哄而上,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课堂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认真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探究性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2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随着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一些教师产生了“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疑问,不知道为什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而且以往的课堂模式学生已经习惯。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进行概述。

1、新课改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处在“以师为本”中,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有助于“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

2、学科的需求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科以及课改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确保自主探究式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有效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基础工作

众所周知,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严重缺少问题意识,严重不利于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如果两三角形相似,是否能够判断两三角形中所对应的角相等?(2)试证明: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在相似三角形中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相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证明,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实现做好工作。

2、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

自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作出贡献。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乘多项式》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接着,鼓励学生结合上两节课所学的知识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有效地构建自主探究式教学课堂,要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3

一、探究开放度过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可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少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身体力行。于是不少教师认为:不安排实验探究的课不能算好课,不分组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用多媒体就不能提升课的档次。教学形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不值得探究的也探究,不需要讨论的也分组讨论,形式确实多样,课堂气氛确实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深入剖析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很多,体验很少,学生疲于探究,疏于感悟,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课堂用时不够。着力不够。过多的探究讨论,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隐性流失。

例如,在一次《超重与失重——牛顿定律的应用》公开课上,教者把课堂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①学生对乘坐电梯的感受踊跃发言;②对电梯内感觉“变轻”“变重”是不是重力发生变化发表见解,并提出实验验证方案;③对体重计的示数是不是重力做了讨论;④进行了弹簧测力计钩码的游戏(如何让测力计的读数与钩码的重力相等);⑤由教师总结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并板书;⑥学生对课前教师在观光电梯内拍的一段录像完成探究卡(可以根据电梯内的上下行箭头,判断电梯的运动方向)并汇报结果;⑦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过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时,就显得比较仓促)。学生的讨论应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进行,讨论不能漫无边际地进行,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无论新课程怎么改,探究活动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本节课前面的探究讨论活动明显过多,用时过长,教师不妨修改教学设计,腾出部分时间,将课堂的重点后移。在教师得到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后,不妨安排一道关于概念理解的小练习题,让探究获得的知识落在实处。由于本次课探究讨论过多,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显得前松后紧,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草草收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那么理想。

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防止步入课改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完全开放课堂,并不是探究活动越多越好,教师应充分备课,选择有探究空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性强,学生通过思考有路可寻的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要在探究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无法深入时,或者在方式方法的重要拐点处,予以恰当点拨,把探究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引导,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否则探究只能在浅层次做文章,很难深入,使得探究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时间隐性流失。

二、教师引导探究任务交代不明,探究漫无目的

例如,在一节《加速度》公开课中,在师生探讨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后,教师提出: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教师展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调整斜面倾角获得不同的变速运动,打出相应运动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号后,分发给各小组,每组两根进行探究。

显而易见,教者设计这一探究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如果时间相等,通过比较速度变化大小,知道速度变化的快慢。从两根纸带上很容易得到两段相等时间段。

从开始实验到分组探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教者分发纸带后,任务交代不太明确,一些学生拿到纸带后东张西望,一些学生漫无目的地测量似乎在进行探究,教师没有及时补救,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纸带上点迹之间的时间特点,也没有对利用纸带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做详细分析。等待几分钟后(教者还是注意控制时间的),随即进入提问环节,学生只能凭感觉笼统概括:“倾角越大,小车的速度变化越快”。由于教师探究任务交代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空有探究之名,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

思考:教师备课要充分,对学生提出的探究任务要明确,对探究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探究实验必须课前亲自做一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预设,比如学生在某个环节卡壳了,我该怎样引导等。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走下讲台,一方面便于指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问题。探究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有效防止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上例中,即使教师及时补救(重新明确探究任务),实际上这一探究仍然是不妥的。因为必须要算到纸带上两点的具体速度,才能得到两点间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比较出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而利用纸带算某点的速度,对高一新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综上所述整个实验探究,除了教师任务交代不清的失误之外,过分高估学生的探究水平,也是导致探究不成功,课堂时间流失的原因之一。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解探究;模仿探究;独立探究

迄今为止,国内对于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探讨,大多聚焦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课程结构调整或研究性活动的设计,如试行导师制、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1]。而对作为大学教学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其中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应如何落实研究性教学,则缺少应有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在大学所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经历和感受,尝试从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因此,研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落实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个层次的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载体展开的。因此,大学课堂中的研究性教学不可能脱离书本知识,而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基于大学课堂教学的这一特征,我们建构了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三个层次的模式:理解探究的教学模式、模仿探究的教学模式和独立探究的教学模式。

1、 理解探究的教学模式

应该说这种模式是大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和日常化的教学模式,几乎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可以运用。

这种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教材中的某些探究、发现的成分为主要特征,一般以每次课为实施时间单位。此处所谓“探究、发现的成分”主要是指探究或发现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或环节,包括:从事探究、发现的意向与动机;如何发现、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运用何种研究方法(如实验、调查、文献等)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应用何种思维方法(含形成研究假设、建立模型、得出结论的方法)创造性地加工处理证据以获得结论;与人合作及交流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研究过程与结果的提炼与表达;研究结论的实验检验或实践应用。此模式包括的主要环节有:整体阅读教材?—挖掘探究成分—理解探究成分。

整体阅读教材。在教学某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整体阅读此部分教材,以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为后续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探究性成分做好准备。在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下问题:教材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呈现知识的层次或结构?有无介绍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结论的?等等。

挖掘探究成分。即寻找、发现教材中典型的探究成分,尤其是其别值得学习的探究成分。教材中不同章节内容在体现探究过程或环节方面的侧重点及其学习价值不会完全相同,有些内容可能在提出问题方面很有新意,有的在揭示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方面很有特色,有的在介绍获取解决问题的证据或资料的方法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则在对材料的处理和创造性思维方法方面比较典型,有的可能在突出知识的实践应用方面做得很有特色,等等。当然,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集中地体现了探究的多种成分。

理解探究成分运用的具体过程。重点阅读、理解教材是如何体现某种探究成分的,对某种探究成分的具体展开过程如何组织。当然,对于不同的探究成分,学生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对教材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理解,要重点关注教材提出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的角度或思路、有何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对于教材“怎样解决问题”部分,主要理解教材是运用什么研究方法(实验、调查、测量、案例、文献引证等)获取解决问题的证据或资料的,运用了何种思维方法(分析、归纳、反证、比较、类比等)处理证据和资料以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法运用的适宜性和独特性如何,教材是如何介绍知识发生及形成过程的,教材所揭示的知识结论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等等。

2、 模仿探究的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以对教材中的某些探究、发现成分的理解为基础,以模仿教材中的某些探究成分并进行相应操作训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教材中典型探究成分的模仿和训练,是学生学会探究、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模式也应成为在大学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包含的基本环节主要有:

寻找模仿点。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寻找和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探究成分。教材中每个部分所具有的探究成分,特别是值得学生模仿、训练的典型的探究成分各不相同。同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和条件的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某个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统筹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探究成分的典型性、教学时间和条件的可能性,选择合适的探究成分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训练。如“教学论”课程第四章中关于“素质”概念界定[2],对于训练学生如何运用归纳的方法界定概念有很强的典型性,于是,在上课时,就可选用这一知识点作为学生模仿、训练的内容。

模仿操作。即学习、模仿教材中的探究性成分进行操作。引导学生就所选择的教材上的探究成分(环节或活动)进行深入理解,然后进行模仿操作,以形成相应的探究经验。如学生理解了教材中所介绍的“素质”概念是对诸多具体的素质要素,如价值观、智力、品德、情感、意志、创造力等的共性特征概括而形成的,可以让学生模仿使用这种归纳的方法,尝试对素质概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概括。

反思提升。反思自身的操作经验,并结合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等方式,学习该种探究、发现成分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如在学生形成了上述概念界定的经验以后,指导学生查阅教育心理学关于概念形成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学生就能对概念界定的一般规律形成深刻的把握。这种经验获得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某种探究成分。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探究成分的操作。可以教材中的其他部分内容为对象,也可以引用课外材料进行训练。比如,为了训练学生对概念界定的方法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归纳方法,对“教学论”课程中的其他概念如“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3~5个实例进行变式训练,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某种探究成分的操作。当然,在变式训练时,应注意运用一定的策略。比如,在训练学生学习“如何提出问题”时,可以运用这样一些策略进行变式训练:回归知识由以产生的原初背景提出问题;由教材标题解读出问题;根据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归纳其对应的问题;与相关文献资料比对发现问题;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质疑提出问题;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矛盾提出问题;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等等。

3、 独立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上述“理解探究”和“模仿探究”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中的某些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完整的探究学习。区别于上述两个阶段的探究学习主要以某些探究成分为内容,在此阶段,学生要独立地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其包含的环节主要有:

探究问题和时机的选择。对于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讲,探究内容和时机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课堂教学这样一种教学制度下,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众多,而每门课程又有计划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因此,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进行完整的探究;同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于学生探究,有些内容运用接受性方式学习可能更为有效。因此,到底哪些内容适合于学生进行独立地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时空条件及物质条件是否具备?在上课进程的什么时间点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适宜?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性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教材内容的重新设计。现行大学教材大多偏重呈现知识结论,忽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更没有设计让学生重演和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首先要解决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即按照有利于学生完整经历探究过程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如挖掘知识背后所对应的问题及其产生的背景、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和经历这些过程并学习其中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等。总之,重新设计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要将书本知识组织成适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的载体和参考资料,而不是学生直接接受或占有的对象。

探究学习过程的组织。(1)问题确立。包括:首先,课前质疑(发现问题)。即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前预习、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难和问题。然后,筛选问题。教师收集学生看书中提出的问题,对简单或个别学生的问题直接解答,然后筛选出多数学生遇到的共性并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是教材中的核心问题,但教材讲得不清晰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或者,问题很复杂或很重要,虽然教材给出了结论,也呈现了知识发展的过程,但需要学生重新去经历知识发展过程才能理解得更透彻。(2)问题探究。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收集资料或证据、对资料或证据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结论。其中,在收集资料或证据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学教材、查阅文献、与人交流、课外实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在对收集的资料或证据进行思维加工时,要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归纳、类比、直觉、灵感、推理等创造性思维方法。显然,上述有些环节不可能仅在课内就能完成。(3)反思提升。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生与生及师与生交流,与教材比对,等等,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丰富、提升和系统化。(4)成果应用。在认知或实践层面,运用探究的成果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验证研究结论、深化对探究结论的理解。

可见,上述三个层次的探究性教学体现了大学探究教学逐渐深化的过程。学生从对教材中的探究成分的认识、理解开始,再对某些典型探究成分进行模仿、训练,最后到独立、全程经历探究过程,如此就能稳步、深入地学习探究,并最终形成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这三个层次的探究实际上也是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三个大的环节,由这三个探究教学的环节可以构成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总的模式:理解探究——模仿探究——独立探究。

当然,在实际的大学课堂教学中,适合让学生独立、完整地经历探究全过程的内容、时空及物质条件是有限的,更多和经常运用的探究性学习是结合具体的内容,认识、理解教材中的探究成分,并选取某些典型的探究成分进行模仿和训练。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示范意义,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全面学习探究打下基础,完整的探究学习需要课内及课外诸多环节的协调、配合才有可能。

二、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实际,目前,大学推行研究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提供有利于师生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比如,高校管理和评价制度要从工作考核和奖励上突出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方面的努力和业绩;高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如学术自由、尊重个性和多样性、实行宽松评价等。在此前提下,大学推行研究性教学在具体的策略上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 提供学生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需要多个方面的条件,其中主要的有:时空条件、物质条件及评价保障等。相比于接受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是比较花费时间的,也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为此,第一,课堂教学要确立多元目标追求,将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当作大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用探究方式教学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探究性教学比较耗时间,运用这种方式教学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想法的一个重要错误是,没有将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发展当作教学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以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第二,为了给学生的课堂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将课堂讲授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一个必要条件[3]。教师不应讲授教材上的全部内容,而应重点讲授那些学生不容易看懂或不能看到的内容,而对那些学生自己能学习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要讲授。将教师的讲授限定在必要的范围内,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为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发现学习和运用其他多种方式学习提供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现行课堂缺少探究学习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独立、主动进行探究的时间,全部教学时间基本上都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另外,限定教师直接讲授的内容,就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问题或内容空间。教师不是讲授所有的教学内容,而是选讲那些的确需要讲授的内容,并将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内容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结论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此外,课堂教学要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等条件。在考核评价方面,要将学生的多样化想法、创造性思维、自由表达,以及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和引导等工作,作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列入对师生教学状况考评的内容。

2、 注重在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的相互沟通中进行探究

在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书本知识学习、脑内思考与实际事物、生活过程以及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和沟通。这是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要求。因为,首先,从学生理解和消化书本知识来看,需要如此。教材呈现的知识是“科学形态的知识”,这种知识与日常经验或常识不同,它主要运用抽象概括及概念化思维,对基于观察、实验、调查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整理并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不是简单、直观地描述、再现现实,而是以一套概念、范畴体系去揭示现实背后的内在结构和规律。科学知识因此表现出分析化、概念化、抽象化的特征。科学知识虽然从来源上看与现实具有密切的关联,但在存在形态或呈现方式上却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需要不断地在科学知识与其刻画的真实世界之间进行沟通和转换,否则,他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其次,学生研究动机的生发、对研究问题的发现、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选择思考问题的方法、对研究结论的检验等,均不是仅仅在头脑当中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有对实际事物、生活过程以及社会实践的经历、经验的支撑。比如,了解知识的生活意义及实践应用,是激发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动机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且,当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时,知识的丰富含义、知识的复杂性得以显现,这样的知识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动机。再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关注知识在真实、复杂、动态的生活情景中的实践运用,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情景性、复杂性和动态可变性,而不是将知识理解为抽象、刚性和不能应用的条条框框。由此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想象力、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以及形成综合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求将解决问题的设想与现实可行性进行整合性的考虑)。

3、 将课堂探究性教学与课外探究性教学相结合

课堂内的探究学习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一般以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且这方面的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探究性教学难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另外,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讨论及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及物质条件,这是课堂这种特殊的时空环境不完全具备的。

课堂教学在落实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这些局限正好可以利用课外探究性学习进行弥补。探究过程的很多环节在课外具有比较充分的落实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比如,学生要能发现有研究价值和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就需要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调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资料,需要通过动手实验、现场观察、实地调查或文献检索来获取;学生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得出的研究结论需要在一起通过研讨、交流进行修正、丰富或分享;探究得出的结论需要运用到生活中进行检验、验证,等等。所有这些均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才能完成。因此,大学要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在学生探究学习方面的优势,并针对这两种途径各自的局限性,将两者进行结合、沟通,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 教学研究,2006(5):379-383、

[2] 陈佑清、 教学论新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0-81、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5

一、课堂提问的涵义

课堂提问即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二、化学课堂提问的预设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提问的预设不仅指预先设计提问的内容,还要预设提问的方式、时机、技巧等。

1、预设提问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仍依赖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探究点,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能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提问。

2、预设提问利于生成、不囿于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而预设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所有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课堂提问的预设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较大的空间,要具有发散性,才能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课堂生成性提问的产生。

3、预设提问注重过程,不应强调结论

化学探究课堂的提问应重视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不应该强调学生回答的唯一性。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有限,所思考的角度有异,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唯一性,准确性。因此问题的提出应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强调得出的结论与预设的结果是否相符。 三、化学课堂提问的生成

1、生成提问源于预设

生成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当预设提问期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预设结论时的提问,这种提问是随机的,无法提前设计与控制的,但它是从预设提问中延伸出来的。能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2、生成提问忠于目标

课堂的生成性提问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基准,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要有价值,要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完善自己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知识的应用更灵活,知识的记忆更清晰、深刻。

3、生成提问让位学生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6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呈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对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学习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每一数学教师的使命和追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从故事和一些具体的小游戏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在“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将自主学习渗入到学生的课堂之中,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效果,真正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实例搬进课堂,真正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印象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以“对称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展示蝴蝶、纸飞机等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学生对数学课本进行学习和研读之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升课堂的育人效果。

三、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合理规划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压榨教学时间。相反,拖堂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保证课堂效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应充分备课,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教学安排,通过上节课的知识体系梳理,使学生对原有的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同时设置情景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教师不能满堂灌输知识,而应多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案习题,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展示表达,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其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注意把控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题目逐个击破,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注重课堂激励式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即时评价,可采取小组加分或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回答对了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语言上的激励并提出表扬,那么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起来回答这类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语言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试和作业评价中,教师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通过对优秀和榜样人物的表扬,更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

五、注重师生关系,努力打造家庭式的亲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问题或小动作较多的学生时,要及时与其谈话,并积极督促其认真改正,同时注意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避免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回答问题。对于自己教授的班级学生,教师一定要让其感受到就像进入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样,处处洋溢着和谐和温暖。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打开思路,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真正为数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苏小荣、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5)、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自学;合作;实践;拓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作了认真思考和课堂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地进行阅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释疑尝试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灌输式变引导性的过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针对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 激趣导入 自学探究。激趣导入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时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2、2 释疑点拨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交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教师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2、3 归纳明理 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就要灵活利用。

2、4 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再补充。

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断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就会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互动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 研究

在初中物理互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前准备、转变角色意识、设计有效提问以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不断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构建措施

初中物理课堂互动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开发心智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构造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构建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重课前准备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探互动课堂时,应当注重课前准备。为了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互动性,教师的课前准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①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知识,并在互动式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②为了保证备课的针对性,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③教师应当清晰分析和思考教学进程,同时突出分层次教学。④为了保证互动式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应当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用具。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初中物理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二)转变角色意识

新课程标准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初中物理互动式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中积极合作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动手能力,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意识,同时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知识占有者和传递者的思想束缚,明确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重要意义。在初中物理互动式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为了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互动性,教师应当给学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在初中物理互动性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的角色也应当转变为初中物理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因此,教师应当在初中物理互动课堂上转变角色,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在初中物理互动性学习上的角色转变是课堂互动性的保证。

(三)设计有效提问

在初中物理互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互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不断改进。现目前初中物理课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直观,思考价值相对较小;教师的提问形式较为单一,问题的趣味性不够;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身存在疑惑,导致学生问题思考方向不明确,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得初中物理探究互动教学的互动效果相对较差。教师在设置初中物理互动课堂提问时,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如采用填选择、填空、判断以及改错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将问题设置成“问题串”的形式,来不断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为了扩大学生对问题的思维空间和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的互动空间,教师设计的提问应当具备开放性,同时还应当具备指导性和启发性。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初中物理互动课堂互动主要的形式和途径。教师在初中物理互动式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时,应当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多人旁观或学生无探究目的的瞎聊。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合作探究时,其分组方式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来有机分配物理成绩较好与较差、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使学生间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还使得合作探究小组间具有可比性,不断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合作探究效率。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相互交流空间,教师应当对合作探究小组定期重新划分。在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同时让学生明确思维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当合作探究小组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应当鼓励其他合作探究小组积极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对合作探究小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纠正以及做出正确的引导。合作探有效提高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学习方法,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

二、物理互动课堂实例

下面以初中物理“蒸发与温度的关系”来探讨初中物理互动教学。在开展初中物理互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①为什么夏天晾晒的衣服比冬天晾晒的衣服干的快?②物理实验中用到的酒精为何要储存在阴凉环境中?从而直接引出“蒸发和温度存在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对于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完成以下实验来进行探究。将两块铁块用线绑好,分别放入A、B两烧杯中,其中A烧杯中放入热水,B烧杯中放冷水、5分钟后将两铁块拿出,观察哪块先变干。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初中物理互动课堂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由传统的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物理互动课堂的互动性,教师应当注重课前准备、转变角色意识、设计有效提问以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断提高初中物理互式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毕文华、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师生互动[J]、成才之路,2011,(11):8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农村发展趋势(精选8篇)
  • 下一篇:高考投档线怎么划分出来的(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