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文学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名家点评
清&袁枚《随园诗话》:杜司勋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何其善言扬州也!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结笔写寺之幽静,尤为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