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健康;传统体育;民俗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一、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涵及其特征
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它作为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反映在传统民俗体育游戏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二、以学校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努力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游戏
1.将民俗游戏加入健康教育课教材当中,使之正规化,也可适当进行改变,让教师有据可依。游戏内容可根据年龄进行设置,如放风筝、打陀螺、抖空竹、弹球、跳皮筋等,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适当引入,也可借鉴一些外国优秀民俗游戏为我所用。
2.在“阳光体育”活动的东风下,将民俗游戏引入大课间,在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民俗游戏,是指在学校里形成规模,并长期坚持下去。
3.将民俗游戏与运动会相结合,以体育节的形式开展,让运动会更加灵活多样,增加了娱乐元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兴趣,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为民俗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做到身心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92-0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必然孕育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律。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重要环节。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学生。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在山西省高校的广泛开展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促进人的多向发展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高校是现代化人才的创造地,推动发展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主要分为表层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深层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现实社会大背景下,由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又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2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百年高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以及访谈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在于本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学生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体育的观念、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知识等方面。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目前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意识观念较弱,没有形成整体性观念,更没有形成稳定的集体锻炼意识,同时学校在体育宣传工作中力度不够强,宣传的方式方法略显单一,没有形成符合山西本地特色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更多的强调了“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却忽视了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宣传力度,缺乏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山西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国很多高校都存在对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足的现象,山西省多数高校也不例外,学校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足以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有特色的室内场馆寥寥无几。不能及时对高校物质文化进行补给,同时,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场地少之又少,关于体育文化的宣传相关的物质基础也存在不足,例如学校体育宣传栏设立较少,传播体育锻炼和民族文化广播站也有匮乏现象。
2.3教师继续教育和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够
山西省高校教师逐步趋向于年轻化,并且受到学生的爱戴,但部分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除课堂外,交流机甚少,同时自己的运动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势必影响到教学过程中方法的丰富,导致校园体育文化主力军缺乏创造力,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教师也没有充分展现出其体育魅力,课余时间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而其他学科教师大多只关心文化知识的传播,忽略学生身体健康,并且会认为课外运动会占用文化学习的时间,影响成绩。同时自身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即使偶尔锻炼也是现代运动项目,对传统体育认识有偏差,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4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认识,明白体育锻炼的对自身发展重要性,但身处浮躁和复杂社会,课业压力或其他兴趣爱好难免会分散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之无人组织领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氛围等一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丧失体育锻炼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的营造。
3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3.1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民族,对体育也各有所需。而且当今的青少年多热爱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运动项目,过多强调速度力量的展示,一部分文静女生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体育文化中。因此,单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不会将学生凝聚到一起,很难形成整体的体育文化意识。而山西省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有着更为深厚的底蕴和成绩,有着无穷无尽的体育素材,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的过程中,使天南地北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山西省乃至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为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铸造一座桥梁,在沟通和交流中培养团结互助和相互包容的优良品质,在课余时间逐步形成集体锻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自身涵养、展现体育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山西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其形成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3.2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山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山西省一些高校至今仍然有体育场馆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甚至影响到正常体育教学,同时体育课程单一,处于落后状态,缺乏创新也有碍于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当前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政策支持保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山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太极拳(剑、刀、扇)、气功、蹴球、毽球、拔河、跳绳、打陀螺、中国象棋、舞龙、舞狮、形意拳、秧歌、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健心的保健养生项目。与现代化运动项目球类或田径等相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设施的依赖性较小,甚至一块空地即可,需要的器材费用也不大,并且结实耐用,可以长期使用,同时锻炼效果明显,给学生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减轻压力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极大帮助高校对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并且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3.3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高校教师长期忙于教学或课题研究等原因,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有着健身功能,同时还有修身养性的特点,恰好符合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既达到了近期目标,又为长远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教师更能接受带有民族传承性和大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锻炼中吸取民族文化中的营养,在民族文化学习中得到锻炼,最终培养教师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帮助高校师生中形成良好的锻炼风气,使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督促,展现出高校和谐向上的体育校园文化,不仅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乃至对国家的热爱。
3.4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观赏性高,注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将速度和力量的美充分展现,更受到高校学生的厚爱,但是这些现代运动项目有时片面的追求成绩的突破,人类极限创造,更多的是在表现人类外在美感,缺少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交流,对我们学生内在美的培养不到位,同时不利于大学生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全面了解。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汲取了民族舞蹈、民间艺术、工艺等多方面精华,将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给我们后人。当今的大学生不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识不足。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学习和实践,亲身体会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深刻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进行发展的动力。使得山西高校具有独树一帜的校园体育文化。
一、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回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内容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及心理等。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体育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回族传统体育。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有:
(一)踏脚
踏脚是宁夏泾源县独有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现仅流传于泾源县香水镇纯回族村园子村,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园子村农闲饭后,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娱乐健身,锻炼身体必不可少的内容。“踏脚”是一种以腿、脚部动作为主,具有“武”、“舞”融合之美的娱乐性体育项目。“踏”即用脚掌、脚跟或脚外侧做出的一系列点踏、踢撩、横扫等动作。健身者均为男性穆斯林,分单人踏、双人对踏及群体踏等形式。
(二)赶牛
“赶牛”是宁夏泾源县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泾源回族“赶牛”从整体来看,与古老的曲棍球有相同之处,回族“赶牛”既体现了机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很好的体力,因此,它是一种培养智力、锻炼身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回族“赶牛”既能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体魄,充分展示了回族男子的阳刚之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健康、活泼,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
(三)方棋
在宁南山区农村尤为盛行。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三三两两蹲在一起下方棋,有时下棋的人多了就摆几摊。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有时两人下棋,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大家吵吵嚷嚷,非常热闹。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四)拔腰
在宁南山区回族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
二、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流行于宁南山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产生于回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回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它是构成回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的生产、狩猎、攻防等相关内容,逐渐演变成以健身、娱乐、观赏、保健医疗等性质融为一体,着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情感愿望满足、庆典丰收、传统节日等方面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蕴藏着高原的神奇、峡谷的奥妙、牧骑的剽悍、荒漠的粗犷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竞技表演性、娱乐观赏性、强身健体性、教育和文化传承性等价值功能。因此,如何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开发与保护
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宁南山区旅游价值时要弘扬回族传统体育浓厚的人文精神,揭示其文化内涵,展现应有的人文精神。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民族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各种体育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通过专项旅游让旅游者确切、深入地体味回族传统体育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内涵。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对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积极引入与宣传
宁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此应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予以解决,即引入国内外资金、人才、成功经验开发保护宁南山区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快乐的旅游中了解回族的发展过程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成为带动宁夏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三)把回族传统体育和旅游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