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创意产业特征范例(12篇)

时间: 2023-12-31 栏目:公文范文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知识产权;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

文化产业,是文化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业,是通过技术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见于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和发展,并且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名称和定义,其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消闲产业,英国重视“创意产业”的提法,日本一些国家却强调“内容产业”的内涵。

为此,英国经济学家JohnHowkins于2005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上海知识产权论坛”上发言时说,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一切利用人脑的创造力创造财富和就业的产业。他的这一观点,在于强调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成果,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目前,我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应该说是学术界在原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显著进步,是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也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制定产业政策,实施市场营销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以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崇创新,是文化创造性与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并体现高附加值的过程,是艺术的创造性成果与市场开发完美结合以实现价值的最高取向的活动。文化、创意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国际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本能。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核心”,也只能是“创意”的本身,甚至不会由“文化”、“创意”衍生出产品,或发展为产业。

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的规定。随后又被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第一部分第1条所引用。上述两个国际法律文件对知识产权划定的范围,是当今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基础和普遍通例,迄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学著作、法律规范,乃至国际条约,都是从以上两个公约和协议所划定的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概念和定义的。据此,知识产权是指:发明、发现、作品、商标、商号、反不正当竞争等一切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

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关系。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法律授权许可范围的保护,是在法律授权保护行业标准规范下的保护,因此,这种保护的程度必然受行业标准的规范和约束。

从知识产权法律的角度说,知识产权法只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人类创造特征的智力成果,其法律制度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维护。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与经济学理

(一)城市创意产生发展的文化内升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是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产业形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或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初期过渡的阶段,不少城市甚至同时具备两个过渡期的显著特征。这个阶段正是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突出,矛盾尖锐,尤其是出现的以特大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城市”、“都市圈”、“城市带”后,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设施紧张、传统文化缺失、道德败坏等诸多“城市病”。正是因为城市乃至整个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甚至成为某些代表性城市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城市人的行为和城市文化业开始发生改变,向创意型发展。

(二)城市文化经济提升的产业经济特征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部分组成的,在概念上不可笼统称之。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创意产业兴起的初始动力,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和推手。文化产业主要服务于消费领域,而创意产业则服务于消费和生产两个领域,即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可以当做一种创意商品出售,如动漫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就可以让消费者付费参与和观摩。在产业属性上,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而创意产业具有明显的逐利性,是针对明确的生产和消费群体的。在生产特征上,文化产业是规模化生产,注重标准化,而创意产业是小批量生产,注重差异化。文化产业强调国家和族群的普适价值和意义,创意产业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杂糅融合。大量见诸媒体的创意园、各级各地政府目前正力推的文化项目和创意经济,应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结合,两者在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从政策、操作规范等角度出发,明确一个项目是属于文化产业还是属于创意产业没有实际意义,本文也因此合称文化创意产业。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效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蒋三庚.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石杰.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尹宏.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李季.创意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选择[J].创意世界,2011(9).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从科学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将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扬光大,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现现状,对文化产业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建议思路进行梳理。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文化特征

(1)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经济特征

(1)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所以,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单位的用人自逐渐增强,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在岫岩、阜新等地区,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严禁破坏性开采,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实现资源的外推,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细则如下:

(1)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1:37-39.

[4]彭坚,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6:173-174.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技术产业创新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部分学者发现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进行研究也很有意义,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基于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理论重要文献的分析,本文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战略、政策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和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低技术高技术产业创新综述

研究背景

中低技术是OECD(经合组织)根据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划分出来的一种产业类型(OECD划分产业类型是根据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4%以上称为高技术产业,1%以下称为低技术产业,1%到4%之间称为高中技术或中低技术产业,后两类合在一起被称为中低技术产业,如纺织、食品、印刷、木材加工、五金、塑料等都属于中低技术行业。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采用(KirnerE等,2009))。

与高技术产业受各方重视相比,其价值容易受到忽视。在建设知识型社会的今天,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在知识社会中,中低技术产业(一般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其中以欧盟的PILOT项目(PILOT(PolicyandInnovationinLow-tech)受欧盟委员会资助,项目的合作者来自欧洲九国。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有关中低技术企业的案例研究,调查这类企业的价值链、地区网络以及受政策的影响最为突出,PILOT项目参与者发表了一系列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英国的研究政策(ResearchPolicy)杂志社专门在2009年出版了一期中低技术产业创新专辑。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从开始认识到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重要性(白玲,2008),到用实证研究得出在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在创新活动中表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江剑、官建成,2008),但总的来说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本文主要基于对西方学者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评述现有研究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独特性特征分析

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比,由于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作为PILOT项目的主要参与者,Hirsch-KreinsenH.等学者对欧洲11个国家43个中低技术产业中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与高技术产业相比,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创新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高度相关的隐性知识(经验)和外部的显性知识,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是新技术和市场需求;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定供应商、顾问以及部分顾客进行联系,但不会倾向于深入合作;与许多机构保持松散的关系,在产业结构中的组织嵌入性差。在技术创新方式上,中低技术产业适合在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而不是探究全新技术;进行模块化组合创新,而不是激进式创新;企业增加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能力而不是研发。

虽然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有明显的区别,但这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中低技术产业专注于过程创新、设计、营销、制造、外部获取知识,同时存在较少的内部(in-house)研究,它与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存在互补关系,是高技术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是新知识的吸收和利用者,正如Pol等用图示清楚的表示出两者的关系(图1)。

通过对更多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从大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是有其独特性的。

(一)供应商主导的创新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是否存在特定的创新类型?Pavitt早年就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是被供应商主导的,经典的“线性”创新模型并不适合于该产业的创新。Heidenreich的相似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些企业创新类型主要是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Santamaría等人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得出:中低技术产业为了实现产品创新,设计、使用先进机器设备和员工培训等非研发活动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内部创新能力弱,造成了这类产业的创新严重依靠外部机器设备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针对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来说,供应商比知识、信息更重要;过程创新代替产品创新,以降低成本;顾客在创新过程中作用下降。不论中低技术产业的过程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还是产品创新,供应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往往是首要投入的要素,这一特征对指导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二)基于非正式信息网络的创新

与高技术部门进行创新相比,使用顾问、雇佣相关人员、合作创新和研发外包等形式从外界信息网络中获取非正式信息对于中低技术部门过程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代表性的有Chen对台湾机床行业进行的研究,证实中低技术产业中的非正式信息获取网络―与当地用户一起工作、分享供应商的技术窍门和利用公共研究机构等地方性的非正式信息网络,以及参加国际贸易展、咨询国外经销商以及建立跨国战略联盟等全球性的非正式信息网络―极大的促进了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技术跨越。

高技术产业凭借自身的技术条件以及投入巨大研发资金,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而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离不开外界信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中低技术产业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将对其创新活动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关上述两个特征的其他一些研究见表1。

另外,关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冲突。例如,Maskell的研究认为创新基于长期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与Hirsch-KreinsenH.的结论相反。这之间的差别,其主要原因是由不同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结合文化背景的理论研究更突出理论的特殊性,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上述两个特征对我们了解中国的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但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肯定有其特殊性。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强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基于中国背景,研究中低技术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创新的特征,对国内这类产业创新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战略选择分析

创新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对创新方面的选择、活动以及收集和扩散各种不同类型创新的能力。不同的创新战略不仅反映在处理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差异上,也反映出企业的内外部结构、传统、权力分配和先前的技术路径上。创新战略的差异一般跟企业自身的知识储备、员工素质、组织能力和制度环境相关。

由于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创新战略相应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高技术部门的创新比中低技术部门的创新更注重技术导向,因为前者在研发投入上比后者更多;对中低技术部门而言,在传统产业高度竞争环境中,需要在技术导向与非技术导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中低技术部门可以在渐近式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与结构性创新(ArchitecturalInnovation)之间进行选择,这两种创新战略,都是在企业现有核心组件不变下,只对组件的连接变化制定发展路径(表2)。激进式创新(RadicalInnovation)通常是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战略。

针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战略,Hirsch-KreinsenH.的研究结果是把创新战略归纳出渐近式创新、顾客导向创新和过程专业化创新等三种战略(表3),并且在案例中发现,很多企业创新战略行动受资源和能力限制,因为大部分中低技术部门都是中小企业。

中低技术部门的创新战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关键的创新驱动因素是技术范式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差异化,这些变化可看作中低技术企业创新过程的必要前提条件;成功创新战略的充分条件是企业如何处理这些变化以及基于自身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潜力。

从现有的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战略的研究成果来看,创新战略的共同点远没有对其“特征”的研究多。此外,不同产业的创新战略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全球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这两类产业创新战略的指导意义仍然不会过时,但在全球创新浪潮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创新实践丰富多彩,基于情境的创新战略研究可能更容易形成比较理想的理论成果,不过目前在这方面深入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

政策与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

高技术部门是从事基础创新(基础科学研究)的关键部门,其创新力量将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因此高技术产业创新应该获得公共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政策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重视不足,其中存在两方面原因;建设知识型社会的需要,针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给予政策扶持,相应的中低技术产业很少受惠于政策;另外,受经典的从科学到技术再到新产品的“线性”创新模式影响,处在该创新模式前端扮演科学研究角色的高技术部门也会优先得到政策支持。但是,中低技术部门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多少,工业化国家的创新系统受到中低技术产业的强烈影响。虽然中低技术产业内部研发不多,但它们已经嵌入到特定的地区结构中,是地区企业网络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品的用户,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在获取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给高技术产业带来丰厚回报。从政策上忽视中低技术产业可能会阻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更进一步,从现有的产业创新政策来看,不管对高技术部门还是对中低技术部门,政策都还存在一定问题。政策虽然强调高技术产业创新,但忽视了通过创新成果扩散获得更多的研发投资回报;中低技术部门(主要是传统产业)承受不了创新、现代化及成长的负担,因其在政策上得不到支持,或者得不到恰当的支持,因为适合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首先要基于对该产业创新特征的认知,从而才有可能为其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

基于此,针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政策首先要基于对中低技术产业深刻的认识;政策应有助于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和培育企业从外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政策任务应重视企业组织的结构,使之符合跨企业合作的需要;政策还需把高、中低技术产业看作一个整体。目前,基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征,从可选择的创新战略等角度,对该如何针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制定有效政策的研究还是比较粗浅的。

现有研究评述及展望

从现有关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征的了解比较全面,并且没有明显的分歧,但是如果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其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有理论对低技术部门与高技术部门的关系及如何互动的理论模型还太简单,高技术与中低技术部门的关系需要有更复杂的能整合不同创新路径的模型来解释,若能找到缓冲变量进行研究,这两部门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深化。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战略方面研究成果还太少,现有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具有探索性质的个案研究上,就目前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还不严谨。关于创新政策的研究更多还是侧重在引起政府重视方面,对具体的政策及其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由于对政策方面缺少专门的深层次研究,现有理论对指导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有限。

目前,现有的关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欧美学者对当地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虽然这些成果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毕竟东西方在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关系同样有明显差别。

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在某些方面肯定存在不同于其地国家的独特性。同时,中低技术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的产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要比发达国家大,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或者说传统产业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基于中国背景的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理论需要展开研究。从特征、战略、政策、网络、产业聚群等方面,联系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实践进行理论思考,总结出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模式。另外,创新必然存在风险,虽然中低技术产业创新风险普遍小于高技术产业创新,但中低技术产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迫切需要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知识,才能做到敢于创新。因此,围绕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风险问题也急需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irsch-KreinsenH."Low-Technology":AforgottensectorinInnovationPolicy[J].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Innovation.2008,3(3)

2.白玲.科技创新在中低技术产业中为什么同样重要?[J].社会科学战线,2008(6)

3.江剑,官建成.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6)

4.Hirsch-KreinsenH.Low-TechInnovations[J].Industry&Innovation.2008,15(1)

5.PalmbergC.Sectoralpatternsofinnovationandcompetencerequirements-acloserlookatlow-techindustries[R].OECD,2001

6.RobertsonPL,PatelPR.Newwineinoldbottles:Technologicaldiffusionindevelopedeconomies[J].ResearchPolicy.2007,36(5)

7.PolE,CarrollP,RobertsonP.ANewTypologyforEconomicSectorswithaviewtoPolicyImplications[J].EconomicsofInnovationandNewTechnology.2002,11(1)

8.PavittK.Sectoralpatternsoftechnicalchange:Towardsataxonomyandatheory[J].ResearchPolicy.1984,13(6)

9.HeidenreichM.TherenewalofregionalcapabilitiesExperimentalregionalisminGermany[J].ResearchPolicy.2005,34(5)

10.SantamaríaL,NietoMJ,Barge-GilA.BeyondformalR&D:Takingadvantageofothersourcesofinnovationinlow-andmedium-technologyindustries[J].ResearchPolicy.2009,38(3)

11.ChenL.Learningthroughinformallocalandgloballinkages:ThecaseofTaiwan'smachinetoolindustry[J].ResearchPolicy.2009,38(3)

12.MaskellP.Localisedlow-techlearninginthefurnitureindustry[C].DenHaag:1996

13.WhitleyR.TheInstitutionalStructuringofInnovationStrategies:BusinessSystems,FirmTypesandPatternsofTechnicalChangeinDifferentMarketEconomies[J].OrganizationStudies.2000,21(5)

14.ScottRW.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2ndeds[M].ThousandOaks:CA:Sage,2001

15.TunzelmannVonN,AchaV.Innovationin'low-tech"industries[A].inFagerbergJ,MoweryD,NelsonRR(Eds.).TheOxfordHandbook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16.HendersonRM,ClarkKB.ArchitecturalInnovation:TheReconfigurationofExistingProductTechnologiesandtheFailureofEstablishedFirm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35(1)

17.BenderG.InnovationinLow-Tech-ConsiderationsbasedonafewcasestudiesinelevenEuropeancountries[R].2004

18.Hirsch-KreinsenH,JacobsonD.InnovationInLow-TechFirmsAndIndustries[M].Cheltenham,UK:EdwardElgar,2008

19.Hirsch-KreinsenH.Low-TechIndustries:InnovativenessandDevelopmentPerspectives:Low-TechasMisnomer:TheRoleofNon-Research-IntensiveIndustriesintheKnowledgeEconomy[Z].Brussels:2005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4

摘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对资金不是很雄厚的科技创业企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特点,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纳税筹划方式,希望能够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减轻税负。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电子商务、太空科技等高新科技名词不断冲击、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环顾世界,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风险投资热切地寻投资对象,纳斯达克不断推波助澜,微软、Google、盛大等科技公司不断创造财富传奇。这标志着一个科技创业时代的全面到来!科技创业企业一般都以某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为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加上一个甘愿为梦想而奋斗的精英团队,抓住市场机会迅速崛起,最终走向成熟,走向纳斯达克,成为下一个科技创业英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前途多么辉煌,任何一家科技创业企业还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精心策划才能成功。由于科技创业企业一般在资本方面不会太雄厚,而科技企业的支出又特别巨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因此,如何控制成本、运营费用成为科技创业企业必须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论述科技创业企业如何降低税负,为自己降低成本和运营费用。

一.利用内外资企业性质进行纳税筹划

举办任何企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该企业的性质,即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外资企业仍然具有内资企业无可比拟的税收优惠。另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本身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和未来到国外上市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综合考虑利弊,建议科技创业企业首选成立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税。(2)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设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4)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5)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6)税前扣除优惠很多,如在工资扣除标准方面,外资企业允许全额税前扣除;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方面,外资企业可税前全额列支,而不受比例限制。

从上述六大方面的优惠来看,注册外资企业对科技创业企业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2006年1月8日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在2006年研究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方案,从而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将“两税”合并列入议事日程,但是从法律修订的程序来看,这个过程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创业型的科技企业来讲,好好利用“两税”合并之前的这段“优惠”时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企业注册地点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企业注册地进行纳税筹划是众多企业通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国家往往会为了促进某些地区的发展,出台一些对特定地区进行税收优惠的政策。从大面上来看,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地区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西部地区等。

对科技创业企业具有意义的地区税收优惠包括:(1)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4)对苏州工业园区内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内资企业,暂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对设在西北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当然,对于公司注册地的选择不能单纯地考虑纳税筹划,更要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考量。然而,从科技创业企业的业务来看,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是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肯定首先会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运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创业企业选择具有税收优惠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对企业自身业务的开展也是有帮助的。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扣的纳税筹划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优势上,而技术优势的保持体现在研发上,只有持续不断的对研发进行高投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研发费用是科技创业企业的一项重大支出。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纳税筹划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节税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实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扣除。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工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允许再按研究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如何进行安排巨大的研发费用支出,首先要考虑企业战略,在此基础上,就要考虑对纳税筹划的影响。特别是当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幅度接近10%的时候,再增加少量的研发费用可以为企业带来享受加扣的税收优惠。

四.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纳税筹划

科技创业企业要把自己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社会,那么就必须花费相当数额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从而达到让客户购买的目的。如此巨大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纳税筹划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鉴于外资企业可以全额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那么这项纳税筹划仅对内资企业有用。具体筹划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时间性差异;而超过比例部分的业务宣传费不可以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永久性差异。因此,如果将广告费混入业务宣传费,对企业十分不利。企业应当在“销售费用”科目中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并且注意广告费用的核算要满足三个条件:要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第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增加计提基数。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都是以营业收入为依据计算扣除标准的,如果纳税人将企业的销售部门设立成一个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企业产品销售给公司,再由公司对外销售,这样就多核算了一次营业收入,从集团整体来看也就扩大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提基数。

第三,如果科技创业企业属于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第四,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超过5年以上的,按上述8%的比例规定扣除。

五.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由于我们目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还没有合并,因此,外资企业仍会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讲述了外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部分就不再重复,仅讲述一下对内外资企业都适用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第一,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进口的软件进行转换等本地化改造后对外销售,其销售的软件可按照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的有关规定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3)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4)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二,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技术转让的减免税政策。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缴纳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第五,按核实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比设备购置的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税法和全国人大、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条例规定享受统一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免税期间可以适当延长延续抵免期限,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7年。

六.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纳税筹划

电子商务是是近年来新兴的交易方式,并且发展迅速,目前各国还没有对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达成一致,这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我国目前来看,对于科技创业企业可以运用的纳税筹划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的性质进行纳税筹划。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其注册地是位于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是其营业执照上限定的营业范围并没有明确提及电子商务业务。有些企业营业执照上注明从事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销售、出口,但实际上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业务。这类企业是属于所得税意义上的先进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还是属于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还是属于服务企业,因为判定性质不同,将导致企业享受的税收待遇有所不同。在所得税上,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以及税率上的优惠;在增值税上,作为软件企业还可以享受超过规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属于服务性企业则适用营业税,而且,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与普通企业执行的营业税税率不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按3%税率缴纳营业税,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普通企业则需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根据上述情况,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被定性为什么样的企业就成为纳税的关键问题。由于在上述认定上的复杂性,纳税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税法上的不同规定进行有利于节税的企业性质认定操作。

第二,利用收入性质的确认进行纳税筹划。电子商务将原先以有形财产形式提供的商品转变为数字形式提供,使得网上商品购销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应视为提供服务所得还是销售商品所得,目前税法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资产的使用规定了不同的税收待遇。比如,将电子商务中的有形货物销售收入视为服务收入会直接影响税种的适用和税负的大小,对货物的销售通常适用17%的增值税,而劳务收入则适用5%的营业税。此时,纳税人就应该根据平衡点的原理,决定是缴纳增值税合适,还是缴纳营业税合适。

第三,利用无纸化的特点进行印花税的筹划。电子商务实现了无纸化操作,而且交易双方常常“隐蔽”进行。网上订单是否具有纸基合同的性质和作用,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目前这点也不明确。

从上述六个方面来看,科技创业企业拥有较多的纳税筹划空间,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纳税进行周密的安排,无疑就是加重自己的税务负担,而任何支出对于资金不雄厚的创业企业,特别是资金需求比较大的科技创业企业来讲都是不利的。因此,科技创业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同样也要考虑到纳税负担问题,进行周密的纳税筹划,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盖地主编.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动漫雕塑民间泥塑创作

一、民间泥塑和动漫雕塑

泥塑可能是我们的先民最早掌握的立体造型语言,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正是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模样塑造泥人创造了人类。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泥捏制家畜、人面等造型,这些经过高温的烧制成陶的泥塑器物在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有所发现。民间泥塑是民间艺人们用泥巴这种廉价易取的材质创作的小巧工艺制品,造型多以人物、动物为主,内容往往与民俗活动有关。在我国历史上,民间泥塑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兴盛,之后经元、明、清发展更加系统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成为当今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间泥塑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陕西的凤翔、河南浚县、山东高密、河北天津、北京等地都有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形式。

动漫雕塑是动画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有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我国动漫产业化起步较晚,国内最初认识动漫雕塑大都是从欧美、日本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始的,而动漫衍生产品只是动漫雕塑的一种商业化成果转化形式。如今随着动漫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动漫雕塑已经慢慢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动漫手办、动漫饰品、动漫玩具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动漫雕塑是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很多三维动画、定格动画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都是从雕塑创作开始的。动漫雕塑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方式,动漫雕塑与传统雕塑相比,在创作主题、造型手法、色彩装饰等方面都有其典型的特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动漫雕塑的艺术语言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刺激下,我国的动漫教育发展迅速,历经十年发展,全国有二百多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种动漫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院校开设了专门的动漫雕塑课程,动漫雕塑开始被系统地研究并应用到教学之中,经过几年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漫雕塑人才。在动漫产业化的浪潮之下,很多雕塑专业的毕业生也转型投入到动漫雕塑创作之中,相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更加扎实的雕塑基本功,迎合了动漫雕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动漫雕塑造型师也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

动漫雕塑是动漫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意的产业离不开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承,创意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传续和进一步的开发。民间泥塑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载体。民间泥塑和动漫雕塑具有相似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因而可以相互渗透和交融。

二、民间泥塑对动漫雕塑创作的启示

1.概括与夸张的造型语言

民间艺人在创作泥塑作品的时候,擅长对创作原型进行归纳和概括,丢弃掉对象不重要的旁枝末节,保留其主要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段,保留了创作对象美的成分,弱化其丑的成分。民间泥塑中通常用夸张的手法强化所描绘对象的特征,使表现对象主次分明,更加集中、概括地体现其形式美感。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准确、最丰富的含义。这样创作出来的民间泥塑,既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制作的周期和成本。在动漫雕塑的创作中,这种概括和夸张的造型手法同样需要。例如我们在开发针对儿童的动漫产品是,就需要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用概括的手法去除造型尖锐的部分,用简略的钝角造型概括,同时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原造型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动漫雕塑产品使儿童使用时更加安全。

2.鲜明而富有冲击力的色彩语言

民间泥塑为了弥补其概括化的造型本身的不足,常常采用色彩装饰来提高泥塑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色彩和装饰对造型进行丰富和补充,注重形体之间的顺应和呼应关系,随型赋色,对其造型的表现力进行了升华。很多民间泥塑的装饰都采用艳丽的色彩,而且多采用平涂的方式,色彩在黑色或者白色底上绘制红、黄、绿等高纯度颜色,呈现出明快的视觉感和强烈的冲击力。与民间泥塑相似,动漫雕塑制品一般体量比较小,概括的形体有时不能很好地展现造型的细节、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就需要用色彩和装饰进行弥补,民间泥塑对色彩和装饰的处理同样值得动漫雕塑创作借鉴。

3.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民间艺人在创作泥塑作品时会通过加入个人的情感赋予创作对象拟人化的情感特征,他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泥塑作品有了鲜明的人类感情特质和性格特征,自然物象与人的情感、性格、行为相融合,创造出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泥塑作品。我们在创作动漫雕塑作品的时候,也需要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动漫雕塑中的机械、树木、动物被赋予人的情感和性格,仿佛具有了生命,这样的动漫雕塑作品更容易和消费者产生交流,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4.意象化的创作语言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民间艺人按照自我意识来处理自然物象是,就会产生意象化,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摆脱了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及其传神的意象化的民间泥塑作品。意象化的创作语言使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出新的形象。他们将原有的视觉形象转化为一种符号化的观念形象,然后把不同的符号化的观念形象进行租后组合,重新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不收客观事物外形的限制,而是人的主观意象的传递。同样的,动漫雕塑也需要意象化的创作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动漫雕塑艺术家才能挣脱束缚,自由翱翔一般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

参考文献

[1]乔洁.浅谈中国北方传统民间泥塑的造型形态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9期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技术驱动战略

在企业产品创新中,有两种战略形式可供企业选择:即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和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这两种战略形式的出发点看似绝然不同,实际上企业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认为:企业应该了解当前顾客的需要,按照当前顾客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产品,即产品创新活动应完全以当前市场上的顾客需求为准绳,设计和开发当前顾客实际需要的产品。为达到此目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部门应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当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创新来设计和开发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当前需求。理想的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会产生一个已经准备前来购买的顾客群,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使顾客方便地买到该产品。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是“需求中心论”。“需求中心论”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经济学的凯恩斯定律(keyneslawofmarket)。与上世纪初著名的萨伊定律(say’slawofmarket)供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完全相反,该定律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自己的供给。就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来说,“需求中心论”内涵在于:产品创新的关键是顾客的需求分析,如果新产品完全是按当前顾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就会自动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顾客群。简而言之,按照“需求中心论”的思想,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就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

大多数学者发现,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NarverandSlater(1990)以一家美国公司的113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采用MKTOR量表来度量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证实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资本回报率之间呈现正相关;JaworskiandKohli(1993)则以美国的102家公司的222个战略业务单位为样本,采用MARKOR量表来度量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其结果也是市场拉动性与整体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此后,Deshpande(1993)、PelhamandWilson(1997)、Laughlin(2002)、KARA、KaynakaandKarab(2004)等学者分别以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为样本,一次又一次证实: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在研究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的同时,许多学者就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的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多数学者认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可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努力,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效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在市场拉动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逻辑链条中关键核心是创新。Han、KimandSrivastava(1998)和BakerandSinkula(1999)更是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市场拉动性—产品创新—企业绩效这一连锁关系的存在。

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认为: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迎合当前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顾客是缺乏远见的,对自己未来需要什么产品,顾客本人也是不太清楚。即使顾客认识到未来的需求趋势,但市场需求由一种趋势到现实也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技术来主动进行产品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进行积极引导。换句话说,通过技术创新人为的生产出一种“需要”,主动地创造出一个市场。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逻辑是“技术推进论”。而“技术推进论”来源于凡纳瓦•布什(Fanwalabush)的技术推进思想。凡纳瓦•布什认为:只要企业产品创新中所涉及到的特定技术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技含量,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产品一旦投放到市场中,便会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如果说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的话,那么,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就是“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领着市场变。”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彼得•圣吉(Senge1990)和哈默(Hamel1994)先后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由于对当前顾客需求的强烈关注,企业往往被动地被顾客牵着鼻子走,从而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当前的产品和当前的顾客上。营销学教授鲍森(Paulson1996)也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将直接导致企业的近视行为,许多管理上非常好的公司之所以在产品创新上落后,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听信于顾客,把大量精力集中在顾客想要的产品上。

上述观点也印证了格雷厄尔和威尔斯(GlazerWeiss1993)所做的一项实证研究: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的业绩呈现出负相关。他举例说:“宝洁(P&G)公司目前的挑战源于它对当前顾客需求过于细腻的观察与研究,以致在产品创新上走的太慢”。日本的索尼公司是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morita)曾毫不掩饰地说:“我们不应只是满足市场,而应是积极创造市场。”索尼的典型口号是“科技创造需求。”还有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IBM公司也是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与技术驱动战略融合

市场拉动战略与技术驱动战略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绝对二分法。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这两种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效果。著名的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2000年与库玛等人发表的《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企业产品创新应源于市场,但企业绝对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

本文认为,企业产品创新的方法就是试图使市场拉动战略和技术驱动战略得到有机融合。

(一)进行前卫用户研究

前卫用户研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埃里克•冯•希波尔(EricVonHippel1998)首先开发的一种新产品创新方法。前卫用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用户:他们提出强烈的需求,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需求就会在市场普遍出现;前卫用户不愿企业慢慢开发,他们经常要求企业提前开发新产品;前卫用户不同于新产品的早期采用者即最初购买创新产品的人,前卫用户面对的是市场上不存在的产品需求。例如飞利浦个人护理产品分公司为其剃须刀产品选择的“前卫用户”是:他必须对任何剃须的不适感特别敏锐,比如他必须具有柔嫩的皮肤;它应该能代表后来相对满意的客户群体;它应该对剃须刀具有专门的辨别能力,并擅长表述其感觉。

对于任何产品几乎总存在一些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受到需求的个人,这种需求在几年后同用户最紧密相关。同产品创新相关的大量需求信息存在于前卫用户中,而这种需求信息总是半隐半现。企业产品创新部门通过和前卫用户密切接触,可以提早几年的时间就把握住顾客的这种需求。这提早几年的时间完全可以给企业的新产品创新部门以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该产品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企业的创新产品既符合技术发展的长期趋势,又可提高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耦合程度。在通讯领域中几项成功的前卫用户研究已经确证了前卫用户研究在企业产品创新中的有用性。

(二)实施产品概念测试

产品概念测试就是将企业初步设定好的一个产品概念或几个可以替代的产品概念展示在一群特定的目标顾客面前,以便获得目标顾客对它的反映。在进行产品概念测试时,通常用文字来表达或用图片来描述产品概念。按照摩尔(Moore1993)的说法: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很难预测顾客对创新产品的市场反应。产品概念测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该方法是从市场中抽出足量的参入对象做样本对产品概念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发现一些在技术上看似不错的产品创意,能否在潜在市场上取得商业成功。

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由三部分组成:顾客观点即顾客从自身的角度对新产品提出有关要求,比如产品式样、产品包装、产品规格、产品颜色、产品价格等;利益点即说明新产品能为目标顾客提供哪些具体的好处,比如便利性、节时性、安全性、耐用性、适用性等;支持点即解释企业怎样从技术上解决顾客观点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比如技术可行性、技术路径、技术参数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测试,企业就可以把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新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又保证了新产品的市场可接受性。

(三)采用产品联合分析

产品联合分析(ProductConjointAnalysis)就是假定创新的产品具有某些特征,并按此特征对产品进行模拟,然后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些虚拟产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重要程度做出量化评价。正如托尔和哈肯斯(Tull&Hawkins1987)所说:“联合分析假定分析的产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特征所组成的;消费者的抉择过程是理性地考虑这些特征而进行的。”通过联合分析产品创新人员不仅可以知道哪些属性增加了创新产品的价值,而且还可以知道这些属性必须达到何种绩效。

产品联合分析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确定产品特征与特征水平,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必须是显著影响顾客购买意向;二是产品模拟,联合分析将产品的所有特征与特征水平通盘考虑,并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将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进行组合,生成一系列虚拟产品;三是受访者评价,通过打分、排序等方法调查受访者对虚拟产品的喜好、购买的可能性;四是计算特征效用,从收集的信息中分离出消费者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偏好值,这些偏好值也就是此特征的“效用”;五是市场预测,利用效用值来预测消费者将如何在不同产品中进行选择,从而决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方法,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就完全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

(四)利用质量功能展开图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7

从出生到死亡,组织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独特身份特征的形成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出生地、种族、宗教)的影响。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个人身份特征也受到所参与组织的影响。

因此,公司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一个具有社交活动和情感的实体。公司可能在无意中已经成为个人和集体组织身份特征的提供者。这种变革给管理带来了新要求和新责任。

公司员工及股东通常会通过归属于某一家公司或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来表现他们的自我意识,此时他们往往对公司的一些变化表示担心和抵制。在他们看来,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公司的本质。

全球化经营引发难题

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环境的改变。它们以往都局限于或被保护在国内市场中,而现在它们的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超出了国界。这一环境的变化为它们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全球化使公司能更自由地进入新的市场领域,但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它们究竟是谁?

麦当劳在美国之外的扩张,就是一个伴随着全球化而产生的商业机遇和身份特征挑战的绝佳例子。在法国,麦当劳经营着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它有一个由法国人组成的领导团队,连锁店归法国的总经销商所有,所有原料供应几乎都来自法国,并且员工也都是法国人。麦当劳(法国)公司比起那些生产和服务都来自法国之外的公司要更法国化,然而却被法国人以及法国媒体认为是一家销售“垃圾食品”的美国公司,甚至认为它对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威胁。

为了改变法国公众的认识,麦当劳(法国)公司的管理者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广告,用以强调他们80%的采购进货都来自法国和欧洲,其采购惠及了成千上万的法国农民。尽管做了这些努力,但公司的身份特征仍然是一家美国公司。麦当劳(法国)公司管理者无法解决一个难题,即向法国公众解释,尽管麦当劳的商标是美国的,但麦当劳(法国)公司却是法国的。

在全球扩张过程中,面临挑战的并不只有麦当劳一家。中国公司在进入西方市场时也遭遇了政治和心理上的阻碍。最近大量的事例都表明,身份特征问题对企业而言有时是一种负累。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的5年里,继续使用IBM的商标制造和销售电脑。但是当联想取得为美国政府供应电脑的合同时,却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争论。持批评态度的人主要有这样一种担心,即中国设备会威胁美国的国家数据安全。

虽然全球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能源集团优尼科的消息,但是中海油集团仍然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身份特征而被挡在了门外。就在雪佛龙成功收购了伏尼科几天之后,《金融时报》采访了时任中海油总裁的傅成玉,他表示公司无法改变由中国政府持有一半股份的企业身份特征。

尽管文化差异总被认为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公司身份特征实际上对其有着更重要的影响。文化和身份特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说,文化背景基本一致的两家公司合并了,但公司管理者和雇员在顾客导向、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为股东创造价值以及内部协作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很明显,公司的身份特征就是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重要标志。因此,尽管公司在文化层面表现出近似的价值观,但要对它们进行合并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文化层面的融合可能会掩饰企业身份特征在更深层次上的差异。

破坏性的创新之道

20世纪的一些行业,比如钢铁业、计算机业、通信业、金融服务业、零售业等的技术和营销在大变革之中结束的。在这些行业中,那些依靠传统技术或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企业都突然受到了新进入者的冲击。这些新进者有不同的价值观、目标、战略以及经营原则。

在传统的战略管理逻辑中,所有参与者都被假定为有相同的战略选择权,并且区分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战略。但是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显著因素,那就是公司身份特征影响着公司所要考虑和执行的战略方针。

比如在钢铁行业中,全球大型的综合钢铁公司几乎运用了所有可行的战略来安排生产经营,如公司合并、降低产能、退出低利润的细分市场以及流程创新等,然而它们却无法应对一种新的钢铁制造商――小型炼钢厂。这些小型炼钢厂的厂房通常很小,成本很低,因此它们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提品。

当前,对于一体化的大型钢铁企业而言,要想在与小钢铁厂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它们就得变成小钢铁厂,否则只能退出钢铁市场。此外,它们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究竟是谁的身份特征。但由于改变身份特征比调整战略难得多,因此有的综合钢铁生产商要么破产,要么与其他的大型钢铁制造商联合起来降低成本,要么从根本上重组自己。

钢铁行业发生的一切同样也发生在了计算机行业中。在计算机行业里,生产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已经赶超了原来的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制造商。后者中的大多数要么已经破产,如DEC;要么重组成为服务提供商,如IBM和优利系统公司。和钢铁行业一样,计算机行业中的身份特征问题也是决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另一个例子是照相机行业,宝丽来曾经是世界即时成像相机行业的领军者,但是由于它被深深地束缚于自己的即时成像相机生产商的身份特征中,最终走向了破产。

IBM的例子表明,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会导致公司破产。企业能否在破坏性创新中存活下来,取决于在破坏性创新发生时高层管理者的判断力。这些管理者要能使他们的公司经受住深刻而痛苦的变革,进而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那些没能觉察到破坏力的强度,以及那些对身份特征的惯性特征缺乏了解的管理者,将会使他们的公司在未来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身份特征营销法则

管理者必须掌握“身份特征营销”法则。比如,麦加可乐的快速成长给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带来了挑战。麦加可乐是由一个突尼斯律师于2002年在法国推出的一种苏打饮料。创始人希望为法国穆斯林提供除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同时保证将利润的10%捐给巴勒斯坦慈善机构,另外的10%捐给欧洲慈善机构。

只要这种新的苏打饮料没有被法国主流的零售渠道所接受,只能在民族商店里才能买到,那么作为市场领头羊的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就不必为此担心,因为虽然它们被赋予了突出的身份特征,但只是在一个较小的客户群中流行。然而当麦加可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后,竞争者们就不能再忽视它了。

麦加可乐公司最近将总部改设在了位于中东的迪拜,同时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工厂。公司现在向64个国家销售各种软饮料,2005年在全世界共售出了10亿公升饮料。该公司创始人曾自夸麦加可乐已经成为继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饮料品牌。

麦加可乐的成功以及其他饮料品牌的不断发展已经迫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重新审视它们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营销和广告战略。前可口可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达夫特也有意识地淡化可口可乐美国品牌的身份特征。因为可口可乐品牌已经成为穆斯林攻击美帝国主义的靶子。

一些私人的可乐品牌,包括麦加可乐在内,已经在一些地区迅速发展,并给可口可乐的经营带来了威胁。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它的销售和营销团队中提出了“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理念。与依靠亚特兰大总部创建广告主题相比,可口可乐当地办事处制作的商业广告要更胜一筹,因为它们更适合当地居民的品味和情感。

据说,除了制作适合当地的商业广告之外,可口可乐公司还通过定价权、信贷手段以及它足够大的销量和规模经济效应等方式来对麦加可乐进行反击。仅仅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从长期来看,答案将取决于这个新的竞争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利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自我意识,通过强调自己与伊斯兰民族的产品具有种族一致性,将消费者从对手的品牌手中争取过来。

我们的观点是在面对基于身份特征的竞争威胁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以及其他主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与这些新的对手竞争。针对当地受众的商业广告活动是正确行动的一个步骤,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更有效地应对这种基于身份特征的竞争,主流的市场参与者必须尝试创建一个品牌,要么使其固定在同一个身份特征上,要么对可供选择的理想身份特征起作用。

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说,首要的战略是与当地的商业合伙人合作建立可供比较的品牌,这个品牌将会易于获得技术、专家意见和主流的零售渠道。第二个战略意味着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要基于另一种社会身份特征进行竞争。比如,该品牌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使人们认为这个品牌代表了现代化,而不是一种西方的生活方式。■

如何将身份特征作为竞争的优势

1、确信通过打造品牌而塑造的公司身份特征是真实的。

2、在面对不同的投资者时,要确保公司品牌的一致性。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脉络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1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存在性;收益性;风险性;质量评价

纵观无形资产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这一事实已经无需争论。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信息披露,重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的数量,而对无形资产质量的研究却很少见。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资产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规模经济;企业资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等之间关系的研究。Harris和Raviv(1990)应用债务缓和模型(简称HR模型)研究了公司质量决定其资本结构,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资产质量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资产质量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资产质量的概念和特征作了一定的分析。如干胜道、王生兵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张新民认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资产的质量就不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K值(k=|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检验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成长性或企业价值同资产质量的关系方面(宋献中、高志文,2001;李嘉明、李松敏,2005等)。

可见,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研究资产质量问题,但专门针对无形资产的质量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借鉴前人无形资产研究以及资产质量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找到企业无形资产质量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二、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巴鲁·列弗教授(2003)的观点,他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的要求权,比如:专利、商标或一种特殊的可以节约成本的组织机构(互联网基础上的供应链),并指出,“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一般,会计学的文献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使用知识资本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学书中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巴鲁·列弗教授定义的无形资产可谓是广义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确实存在的无形资产,但由于会计确认及计量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广义无形资产中的很多无形资产种类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都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讨论,都强调了可辨认性和可控制性这两个约束条件,也就是将所有不可辨认、不可控制的无形资产都排除在外了。显然广义上的无形资产比会计中的无形资产的概念外延大得多。笔者先把研究范围集中在会计意义上的无形资产的质量评价,或称狭义无形资产。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三、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

无形资产的质量特征既具有资产质量特征的某些共性,也有其特有的质量特征。

(一)无形资产首要质量特征——存在性

由于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这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是否存在是决定其资产质量的首要特征,如果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也就应该有价值。我们在关注无形资产的存在性质量特征时主要考察会计报表上列示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否真实、是否充分,有无账外无形资产的可能性。

影响无形资产真实性的主要是虚构无形资产。虚构无形资产从何而来?无形资产的三种来源以及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和公开市场价格的特性,都为虚构无形资产大开方便之门。股东投入时虚构资产。很多企业的实收资本构成中,存在比例很高的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出于增加出资额的目的,部分股东投入时通过高估无形资产,甚至将根本不存在的或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导致股东投入时就产生无形资产的出资不实。1.外购时虚构资产。通过外购来虚构无形资产,往往是出于利润舞弊的原因,将虚构的利润固化在无形资产,比其他有形资产更具有隐蔽性。比如,将费用支出包装成购买无形资产,将虚构的收入转移至购买的无形资产等。2.内部开发支出虚构资产。新准则允许将公司内部开发支出资本化,为部分企业“制造”业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企业虚构开发项目,有意混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任意放大资本化的支出范围,通过资本化来虚构无形资产,可以轻松达到提升当期利润的目的。

无形资产的存在性特征首先要求报表上揭示的无形资产是客观真实的,不是虚构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无形资产价值披露的充分性。按照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我们在报表上看到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披露的应该是由股东投入、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以及已经成功的开发支出。与自创无形资产关系密切的研究支出和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全部计入了期间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很可能会导致账外无形资产的形成,因为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并不能影响自创无形资产的成功与否。长期以来,重视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就存在多项已开发成功的自创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因此对无形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应当考虑账内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充分性以及账外无形资产存在的可能性。

(二)无形资产根本质量特征——收益性

无形资产收益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根据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的定义可知,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既可以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增加,也可以表现为现金流量的增加。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资产质量就越高。优质的资产是良好收益的必要条件,而良好收益是高质量资产的外在表现。因此收益性是资产质量特征的共性表现,也是无形资产的根本质量特征。资产的收益性不仅包括资产的收益能力,还包括资产的收益方式。资产的收益能力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形式计量,但每种资产获取收益的方式可以互不相同。无形资产的收益实现方式和有形资产不同。对于一项专有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它的先进性和有用性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但必须和企业的有形资产一起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本身无法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必须依附于直接或间接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其内在的价值。无形资产在企业整体资产的运用中起到胶合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它和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三)无形资产不可忽视的质量特征——风险性

无形资产的风险性就是指它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收益是伴随而生的,在考察资产收益性的同时还要考察其风险性。虽然有形资产在创造价值期间也可能有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变化的发生频率、变化幅度和把握的难易程度都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有非常大的差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比,风险性更大。在评价其质量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质量特征。对于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预测难度大,受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无形资产与其相配套的资产有一定的要求,加上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无形资产所面临的环境更是错综复杂、变化万千。所以对无形资产不确定性预测水平的要求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形资产未来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无形资产的质量,使得收益的实现带有极大风险。因此,在评价无形资产质量时,要对其风险性进行评价。

四、评价无形资产质量的三个维度及方法

(一)单项或分类无形资产质量评价

为什么要对单项无形资产或每一类的无形资产单独进行质量评价呢?笔者认为基于上述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即便是会计意义上的几种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在存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这三方面的表现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如内部研发的非专利技术很容易被虚构或披露不充分。有实证研究表明(郭敏,2008),在会计上已确认无形资产的几种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等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表现出正的影响,而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使用权类无形资产表现出负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收益性是有差异的。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风险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有的是因为市场竞争、新技术的发展更新产生的风险,有的是因为替代品的出现产生的风险,还有的是因为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产生的风险。因此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质量时首先要注意单项资产或者分类资产在上述三个基本质量特征中表现出来的差异,逐项、逐类进行评价。

在进行单项或分类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时可以采用会计上的计量方法,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考察它的存在性。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每一类无形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核心利润的价值相关性。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来评估每一类无形资产的风险大小。目前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二)无形资产整体质量评价

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两家企业有形资产的规模相差无几,但创造出的价值增值却差别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利润,当然这里面可能会包括还没有被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有必要关注企业无形资产整体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来评价无形资产整体的质量。

采用CIV(CalculatedIntangibleValue)法来对无形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州的NCI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计量企业无形资产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运用其有形资产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可以通过对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本化来计算无形资产的价值。该方法以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形资产收益率为基础,将企业收益中超出行业平均有形资产收益的那部分视为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利润。该方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企业过去三年平均税前收益。

第二步:计算企业连续三年年末有形资产平均值。

第三步:用企业平均税前收益除以平均有形资产得到有形资产回报率(ROA)。

第四步:计算同时期同行业的平均ROA。

第五步:用行业平均ROA乘以企业平均有形资产,再从税前收益中减去该乘积,得到的结果就是该企业资产比同行业其他企业多出来的超额回报值。

第六步:计算三年平均实际所得税率并乘以超额回报,再从超额回报原值中减去这一乘积得到税后超额回报值——即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价值。

第七步:计算第六步结果的净现值。即用其除以合适的贴现率,这样就得到了无形资产创造的超额价值,而这个价值从未出现在资产负债表里。

CIV法是一种测算企业运用其无形资产创造超额价值能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评价无形资产整体质量的高低,创造超额价值越大的企业,其无形资产的整体质量较高。如果超额价值较小甚至是负数则其无形资产的质量较低。

(三)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资产组的质量评价

前面在论述无形资产的收益性质量特征时曾经指出无形资产必须和其他有形资产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价值。可以把企业的资产总体看成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合在一起的资产组,评价这一资产组质量的高低。

对于由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组成的企业资产组的质量评价,可以借用托宾Q值的大小来判断。托宾Q值的大小常被用来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成长性。托宾Q值越大,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好,成长潜力就越大。托宾Q值等于上市公司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总资产重置成本之间的比值,资本的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市值和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债务资本市场价值不容易取得时也可以用账面价值取代。总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即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当托宾Q值大于1时,说明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托宾Q值越大,说明其资产组的市场价值越高,资产组的质量也就越高。

五、结论与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共同决定着其创造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无形资产的存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既有资产质量特征的共性,也有其特性。本文基于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试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尚未对广义无形资产范围内的无形资产种类进行全面研究,对无形资产的风险性评价有待进一步深入和量化。上述评价方法能否有效地评价无形资产的质量,还需要实证研究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2000(5).

[2]张新民.财务报表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钱爱民,张新民.经营性资产:概念界定与质量评价[J].会计研究,2009(8).

[4]李嘉明,李松敏.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园区维度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表现出独有的产业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艺术特征、技术特征、资源特征、市场特征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有体现园区创意主题的主导产业,配备咨询、中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成熟的园区还应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世界上多数文化产业园区都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来启动的,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政府给予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外,各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纷纷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目前各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热情很高,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亏损现象严重,为此,文化部了一系列措施规范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建设。2012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提出了控制,在“十二五”时期,部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会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

尽管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文化创意产业仍有广阔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暂停审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改善过程,未来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到了重要位置。在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

从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原动力及其功能来看,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不过这六种类型有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交叉和转换形成复合式的园区发展模式。

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因此,在各园区发展中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商业模式。近年来已有部分园区在创新商业模式上有诸多积极的尝试,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了园区盈利模式与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也为园区找到了合适的运营方式。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1篇11

【关键词】无形资产;存在性;收益性;风险性;质量评价

纵观无形资产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这一事实已经无需争论。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信息披露,重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的数量,而对无形资产质量的研究却很少见。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资产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规模经济;企业资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等之间关系的研究。Harris和Raviv(1990)应用债务缓和模型(简称HR模型)研究了公司质量决定其资本结构,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资产质量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资产质量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资产质量的概念和特征作了一定的分析。如干胜道、王生兵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张新民认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资产的质量就不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K值(k=|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检验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成长性或企业价值同资产质量的关系方面(宋献中、高志文,2001;李嘉明、李松敏,2005等)。

可见,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研究资产质量问题,但专门针对无形资产的质量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借鉴前人无形资产研究以及资产质量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找到企业无形资产质量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二、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巴鲁·列弗教授(2003)的观点,他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的要求权,比如:专利、商标或一种特殊的可以节约成本的组织机构(互联网基础上的供应链),并指出,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一般,会计学的文献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使用知识资本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学书中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巴鲁·列弗教授定义的无形资产可谓是广义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确实存在的无形资产,但由于会计确认及计量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广义无形资产中的很多无形资产种类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都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讨论,都强调了可辨认性和可控制性这两个约束条件,也就是将所有不可辨认、不可控制的无形资产都排除在外了。显然广义上的无形资产比会计中的无形资产的概念外延大得多。笔者先把研究范围集中在会计意义上的无形资产的质量评价,或称狭义无形资产。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三、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

无形资产的质量特征既具有资产质量特征的某些共性,也有其特有的质量特征。

(一)无形资产首要质量特征——存在性

由于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这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是否存在是决定其资产质量的首要特征,如果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也就应该有价值。我们在关注无形资产的存在性质量特征时主要考察会计报表上列示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否真实、是否充分,有无账外无形资产的可能性。

影响无形资产真实性的主要是虚构无形资产。虚构无形资产从何而来?无形资产的三种来源以及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和公开市场价格的特性,都为虚构无形资产大开方便之门。股东投入时虚构资产。很多企业的实收资本构成中,存在比例很高的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出于增加出资额的目的,部分股东投入时通过高估无形资产,甚至将根本不存在的或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导致股东投入时就产生无形资产的出资不实。1.外购时虚构资产。通过外购来虚构无形资产,往往是出于利润舞弊的原因,将虚构的利润固化在无形资产,比其他有形资产更具有隐蔽性。比如,将费用支出包装成购买无形资产,将虚构的收入转移至购买的无形资产等。2.内部开发支出虚构资产。新准则允许将公司内部开发支出资本化,为部分企业制造”业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企业虚构开发项目,有意混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任意放大资本化的支出范围,通过资本化来虚构无形资产,可以轻松达到提升当期利润的目的。

无形资产的存在性特征首先要求报表上揭示的无形资产是客观真实的,不是虚构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无形资产价值披露的充分性。按照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我们在报表上看到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披露的应该是由股东投入、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以及已经成功的开发支出。与自创无形资产关系密切的研究支出和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全部计入了期间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很可能会导致账外无形资产的形成,因为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并不能影响自创无形资产的成功与否。长期以来,重视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就存在多项已开发成功的自创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因此对无形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应当考虑账内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充分性以及账外无形资产存在的可能性。

(二)无形资产根本质量特征——收益性

无形资产收益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根据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的定义可知,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既可以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增加,也可以表现为现金流量的增加。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资产质量就越高。优质的资产是良好收益的必要条件,而良好收益是高质量资产的外在表现。因此收益性是资产质量特征的共性表现,也是无形资产的根本质量特征。资产的收益性不仅包括资产的收益能力,还包括资产的收益方式。资产的收益能力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形式计量,但每种资产获取收益的方式可以互不相同。无形资产的收益实现方式和有形资产不同。对于一项专有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它的先进性和有用性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但必须和企业的有形资产一起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本身无法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必须依附于直接或间接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其内在的价值。无形资产在企业整体资产的运用中起到胶合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它和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三)无形资产不可忽视的质量特征——风险性

无形资产的风险性就是指它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收益是伴随而生的,在考察资产收益性的同时还要考察其风险性。虽然有形资产在创造价值期间也可能有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变化的发生频率、变化幅度和把握的难易程度都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有非常大的差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比,风险性更大。在评价其质量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质量特征。对于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预测难度大,受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无形资产与其相配套的资产有一定的要求,加上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无形资产所面临的环境更是错综复杂、变化万千。所以对无形资产不确定性预测水平的要求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形资产未来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无形资产的质量,使得收益的实现带有极大风险。因此,在评价无形资产质量时,要对其风险性进行评价。

四、评价无形资产质量的三个维度及方法

(一)单项或分类无形资产质量评价

为什么要对单项无形资产或每一类的无形资产单独进行质量评价呢?笔者认为基于上述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即便是会计意义上的几种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在存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这三方面的表现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如内部研发的非专利技术很容易被虚构或披露不充分。有实证研究表明(郭敏,2008),在会计上已确认无形资产的几种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等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表现出正的影响,而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使用权类无形资产表现出负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收益性是有差异的。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风险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有的是因为市场竞争、新技术的发展更新产生的风险,有的是因为替代品的出现产生的风险,还有的是因为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产生的风险。因此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质量时首先要注意单项资产或者分类资产在上述三个基本质量特征中表现出来的差异,逐项、逐类进行评价。

在进行单项或分类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时可以采用会计上的计量方法,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考察它的存在性。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每一类无形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核心利润的价值相关性。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来评估每一类无形资产的风险大小。目前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二)无形资产整体质量评价

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两家企业有形资产的规模相差无几,但创造出的价值增值却差别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利润,当然这里面可能会包括还没有被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有必要关注企业无形资产整体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来评价无形资产整体的质量。

采用CIV(CalculatedIntangibleValue)法来对无形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州的NCI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计量企业无形资产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运用其有形资产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可以通过对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本化来计算无形资产的价值。该方法以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形资产收益率为基础,将企业收益中超出行业平均有形资产收益的那部分视为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利润。该方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企业过去三年平均税前收益。

第二步:计算企业连续三年年末有形资产平均值。

第三步:用企业平均税前收益除以平均有形资产得到有形资产回报率(ROA)。

第四步:计算同时期同行业的平均ROA。

第五步:用行业平均ROA乘以企业平均有形资产,再从税前收益中减去该乘积,得到的结果就是该企业资产比同行业其他企业多出来的超额回报值。

第六步:计算三年平均实际所得税率并乘以超额回报,再从超额回报原值中减去这一乘积得到税后超额回报值——即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价值。

第七步:计算第六步结果的净现值。即用其除以合适的贴现率,这样就得到了无形资产创造的超额价值,而这个价值从未出现在资产负债表里。

CIV法是一种测算企业运用其无形资产创造超额价值能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评价无形资产整体质量的高低,创造超额价值越大的企业,其无形资产的整体质量较高。如果超额价值较小甚至是负数则其无形资产的质量较低。

(三)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资产组的质量评价

前面在论述无形资产的收益性质量特征时曾经指出无形资产必须和其他有形资产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价值。可以把企业的资产总体看成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合在一起的资产组,评价这一资产组质量的高低。

对于由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组成的企业资产组的质量评价,可以借用托宾Q值的大小来判断。托宾Q值的大小常被用来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成长性。托宾Q值越大,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好,成长潜力就越大。托宾Q值等于上市公司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总资产重置成本之间的比值,资本的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市值和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债务资本市场价值不容易取得时也可以用账面价值取代。总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即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当托宾Q值大于1时,说明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托宾Q值越大,说明其资产组的市场价值越高,资产组的质量也就越高。

五、结论与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共同决定着其创造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无形资产的存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既有资产质量特征的共性,也有其特性。本文基于无形资产的基本质量特征,试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尚未对广义无形资产范围内的无形资产种类进行全面研究,对无形资产的风险性评价有待进一步深入和量化。上述评价方法能否有效地评价无形资产的质量,还需要实证研究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2000(5).

[2]张新民.财务报表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钱爱民,张新民.经营性资产:概念界定与质量评价[J].会计研究,2009(8).

[4]李嘉明,李松敏.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企业成长周期财务特征生命周期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经常面临着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以及经营策略等多方面动态因素的影响。面对当前市场中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掌握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根据财务特征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因此,加强对企业成长周期的财务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企业成长周期四个阶段的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并且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具有其不同的特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是为了使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能够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模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1989年,美国爱迪思研究所创始人伊查克.爱迪思博士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理论中他提到,企业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企业从创办开始,一直到企业消亡经历的自然时间。企业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形式。

1、对企业初创期的分析

企业处于初创期的时候,一般规模都比较小,拥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或专业技术;技术比较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产品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在初创期,企业的财务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或者风险投资金,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最高的,企业的财务资金不足、缺乏管理经验、市场竞争力也不强。在这一时期中,创业者集管理者、经营者以及投资者权利于一身,财务权利都掌握在投资者的手中。

2、对企业成长期的分析

在企业进入了成长期以后,创业者的权利开始慢慢削弱,创业者分权财务治理模式逐渐形成。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创业者逐渐地把权力分给职业经理人,让经理人帮助管理企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的融资能力逐渐提高,融资的渠道也实现了多元化,企业的生产技术也逐渐的提高,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企业管理也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企业在成长期这一发展阶段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加强对市场产品的开发,增强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保持企业稳步的增长,并且企业还要不断的加强对人才的引入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人才管理理念。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虽然经济环境相对与初创期要好一些,但是还是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会,企业任然面临较大的风险。

3、对企业成熟期的分析

企业在经过了成长期的发展以后,就进入成熟期。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形成了职业经理为主的财务治理模式,职业经理具有项目分析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可以更好的实施风险管理,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发展以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也比较成熟,积累了充裕的资金。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有了固定的渠道,产品的生产量和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也很稳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但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市场产品也趋向于饱和状态,容易造成企业产品生产过剩。有的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安于现状,使得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企业应该创新管理模式和产生技术,使企业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4、对企业衰败期的分析

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解决好成熟期的问题,就会导致企业进入衰败期。在这个阶段中,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会逐渐的下降,财务资金紧缺,遇到融资问题,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也在逐步的下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管理上,逐渐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确,管理混乱,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士气低下。在这个阶段,企业被其它公司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大,面临着破产的问题。此时,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管理模式,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让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三、对企业成长周期四个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因受到产业周期、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特征也是不同的。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准确的掌握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并针对财务特征采取不同的经济行为。

1、对企业在初创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初创期发展阶段中,其资金主要是来源于风险投资者投入和创业者本身投入。在初创期的时候,企业负债融资缺乏信用和担保的支持,企业的资金信用水平不高,偿还贷款能力、资金抵押能力有限等。

在初创期的时候,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和运行都是开创性的,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的风险也是最高的。企业投入的资金较多,生产出的产品少,现有资金流转不足。企业具有新的产品,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财务资金提供支持,如果企业在这一时期中一旦发生了生产链断开的情况,企业必然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的产品规模也没有形成,在市场中没有的到推广,也不被大众熟知,因此产品的成本较高,利润小,企业的收益也不高,并且还不稳定。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因其自身能力弱的原因,因此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比较长,但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却相对较短,使得企业的周转周期较长。在这阶段中,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风险高的问题,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争取风险投资商,企业当前的权益资本要高于债务资本,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的资产负债相对较低。

2、对企业在成长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成长阶段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扩大市场规模,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处于成长期时,逐渐的占据了一定的市场,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销售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也在不断的增加,企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成长期时,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集权管理模式开始逐渐的分散,创业者开始把经营权转交给职业经理人,企业内部有了完善的层级结构,管理制度也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企业因销售资金和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现金流入也在迅速的增长。在企业成长期,在技术投入、设施构建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之间仍为负数,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任然需要筹集资金。

3、对企业在成熟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管理制度也日趋成熟,产品拥有固定的市场,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销售收入迅速增长,利润也比较的丰厚。

同时,企业在成熟期规模不断的扩大,经营管理进一步分权,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文化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业务的扩撒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被迫使得企业经营者下放权利,建立新的财务体系,实施专业化管理,提高企业运行的安全。

4、对企业在衰败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市场对企业产品的续需求降低或转移,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萎缩,销售资金不断下降,利润也不断下降,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挑战。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和产品库存,企业只能不断地降低产品的价格,放宽企业的商业信用,这就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的增加,应收账款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企业的股票价格出现下跌,筹集资金能力不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且也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如果在这一时期中企业不寻求新的出路,进行二次产品的开发,就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四、总结

企业在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其认识,掌握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并根据财务特征采取不同的财务手段,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屹初:企业成长路径与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会荣:中小企业成长文化基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李森森: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梁益琳: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融资约束与信贷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张敬伟:商业模式构建视角下新企业成长过程研究[D].南开大学,201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建筑一体化技术范例(3篇)
  • 下一篇:谢谢您,老师作文(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