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世界地理总结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初中世界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三世界历史教学认知水平主线翔实资料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1]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2]

材料二: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3]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世界地理总结范文篇2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等方面。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的投资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消费率则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作为一个大国,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压力和倒逼机制。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冲击,一些国家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以及贸易逆差国扩大出口等政策设想及目标,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四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更加密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可能趋于激烈。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生产的角度看,指的是产业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收入的角度看,包括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三)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需求的角度看,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需求结构。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1需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78-2010年,我国GDP中投资比重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世界各国的投资率一般都维持在20%~23%,我国的投资率明显偏高。

但是,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目前世界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5%左右。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是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低,或是当期收入低,人们不能消费,没钱花;或是长期收入没有保证,有钱不敢花。

(二)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过低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三部分,即居民拿一部分主要是劳动报酬,企业拿一部分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盈余,政府拿一部分主要是生产税净额。

1995-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5年57.68%下降到2010年37.7%,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50%~57%,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企业收入中固定资产折旧由1995年的13%上升到2010年的14.8%,上升1.8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11%~19%,我国处于中等水平。企业收入中营业盈余由1995年的23.3%上升到2010年的33.3%,上升10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20%~25%,我国企业营业盈余所占比重远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收入(生产税净额)由1995年的11.3%上升到2010年的14.2%,上升2.9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6%~14%,我国处于上限。

从上述可见,在初次分配中,固定资产折旧变化不大,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也不大。生产税净额处于上限。居民收人大幅下降,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企业盈余大幅上升,远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和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2)居民收入再次分配比重过低

1995-2010年,在再次分配中,政府部门的收入在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由16.5上升到24.1,上升7.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收入由16.7上升到18.4,上升1.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小。而住户则由66.8下降到57.5,下降9.3个百分点。

从再次分配结果看,居民再次分配比例继续下降,企业再次分配比例上升幅度较小,而政府再次分配比例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国民收入再次分配中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0.16,收入绝对平均,1981年为0.29,收入比较平均,1988年突破0.3,由收入比较平均进入收入相对合理,2000年突破0.4的警戒线,由收入相对合理进入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2010年是0.47,收入差距悬殊。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1.8~2.3倍之间。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2.2~2.8倍,2000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11年达到3.13倍。世界其他国家一般都在1.6以下。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我国地区间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比为1.84:1。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为66115元,最低的黑龙江省27735元。最高最低之比为2.38:1。

四是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2010年,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1.5~2倍左右。

消费与收入差距成反向变动关系,即收入差距越大,社会消费越低,收入差距越小,社会消费越大。

2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将减税免税的一部分转化为劳动报酬;二是要落实工资协商机制。

(2)提高居民收入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改变再次分配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的局面,适当降低政府在再次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在再次分配中的比例。

(3)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一是对于居民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对于地区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政府投资解决。政府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三是对于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四是对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一方面打破垄断,另一方面限制最高工资。

(4)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滞后的问题。

(1)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三是农业科技落后;四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五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2)第二产业:大而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都在40%以上。2011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6.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5%左右,近乎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不强体现为“三低”:一是产品附加值低,二是技术水平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低。

(31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滞后

一是三产比重低。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3.1%,世界平均水平为67%,我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相对发达,而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缓慢。

2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一是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五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2)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

一是大力发展自有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三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是增加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投入和激励,在产业链高端占据一席之地,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11-15

[2]中国统计年鉴1983-2011[K],2011

初中世界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引言

和谐高效的课堂指的是师生相互配合,学生积极主动,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的理想课堂,这无疑是教师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如今的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着授课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效率低等多种问题,加强对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是尤为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这样的理想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浅见。

一、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正确引领下促进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概念,加大了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力度。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体现了教学的多面性作用,加强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关注。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一课时,教师就应树立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1]。

二、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实现高效和谐课堂的构建

高效、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一同努力,共同构建,想要让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必须激发起他们对地理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就必须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传统看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过程丰富多彩。例如,在《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中,考虑到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观察中国沿32度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投影仪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2]。

三、在师生的充分互动下达成高效和谐教学的目标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所有的学习活动。在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总结,以个人的能力来获取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稳步发展的农业》一课时,我就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首先,我为他们展示了纺织厂的图片,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原料是什么?”随后展示农机作业的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启发学生总结出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且为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再次提问:“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产生部门中,哪一个最重要?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这样有问有答,充斥着互动的课堂是平等、和谐的,学生的参与度强,主体地位被体现,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认识。

四、以生活化的教学促进高效和谐课堂模式的构建

地理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课堂上,教师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应如何应用到实践当中。如对于《中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课,就可以通过播放我国南北地区的天气预报,展现出不同区域气候上的差异。在教学《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时,将我国各类资源的总量以及人均占有量数据进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碳减排意义(6篇)
  • 下一篇:体育产业的特征(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