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9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1篇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1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一、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量化分析

(一)定义

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其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学习和研究,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贬值、物价全面上涨的现象,产生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货币量。

(二)量化分析

2010年到2011年,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充分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伴随着物价上涨,2010到2011年通货膨胀也已来临。在实践中主要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1、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判断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指数。它不仅用来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还用来度量通货膨胀水平。①我国CPI从2011年1月份到12月份的数据分别如下:1049、1049、1054、1053、1055、1064、1065、1062、1061、1055、1042、1041。②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CPI>3%的涨幅时,我们认为该经济体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当CPI>8%时,该经济体可能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③纵观2011年前后,我国的CPI指数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长率都维持在30%以上。据此从CPI分析,可知: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此次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根据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

生产者价格指数,主要用来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PPI指数从2007年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依据生产链理论,上游产品的价格(PPI)上涨会在经过一个时滞后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CPI)上来④。因此PPI潜在并且长期地影响通货膨胀。

综上,可知我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存在着通货膨胀。并且在CPI和PPI两个指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价持续走高。

二、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当前通货膨胀与民生密切相关,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此次通胀的非平衡性集中体现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高位运行。此次通胀是由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然后带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价格全面上涨。另外经济的不景气对中低收入者、失业人群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当前通货膨胀深受国际环境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自我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国门向世界打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廉价货币”的观点甚嚣尘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向国外大量销售商品,对输入国产生打压效果⑤。人民币被要求升值,这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被推高。相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上涨。

(三)当前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

此次通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一方面,经济衰退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胀,政府迫不得已实施紧缩性政策,这也是调控的一个难点。

三、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永远都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我国此次通胀的原因是央行货币发行量过大,然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这三方面均对我国此次通胀的产生有影响。

(一)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此次通货膨胀

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致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础货币。加之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的压力。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此次通货膨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以及工资上涨压力大造成其成本提高加剧了我国通胀的压力,造成了工资―物价螺旋⑥。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此次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第一季度,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和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引起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四、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治理此次通胀的对策是稳定物价为核心,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并且努力提高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紧缩企业利润

首先,通胀使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应首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然后,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的直接补贴力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还可以采取适度的企业利润紧缩措施,对垄断企业肆意抬价进行限制从而限制其利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引导资金流向

实体经济,是各国经济基础。虽然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三高一资”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合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工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另外,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要不断发展。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支持国内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应适度增加针对百姓投资的金融产品,从而合理引导资金投向避免跟风式投资。

(三)改革汇率机制

此次通胀,我国货币流动性过高并且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因此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求改革我国的汇率机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缓解国际输入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关键是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减小外汇市场的干预形成国际公认的汇率计算方法⑧。我国只有改革完善一个符合国情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快速有效地减轻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注解:

①李洋、刘美爽,《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商业时代》,2014

②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

③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④崔惠民,张厚明,《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双向传导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⑤程恩富,朱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学术对话》,《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2期

⑥戴园晨,《工资与物价的螺旋运动》,《发展论坛》,1995年11期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真实因素;非真实因素;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026―05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把防治严重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治理通货膨胀需“对症下药”,需弄清通货膨胀的成因,否则,会适得其反,加剧通货膨胀,甚至导致“滞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特点是不同的。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通货膨胀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有所缓解,但并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完全清除,目前关键是防止“滞涨”的发生。而且,从理论上看,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货膨胀需要持续关注。本文在综述有关通货膨胀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就通货膨胀成因提出新的观点,并就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及其治理提出看法。

一、通货膨胀一般理论分析:真实因素-非真实因素共生通货膨胀理论假说

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是价格水平的百分变动,是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实际上,通货膨胀是一种让消费者在心理和收入方面难以接受或承受的价格持续上涨现象,它反映物价上涨水平持续超过劳动力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率的水平。通货膨胀会造成效率损失,减少社会福利,这实际上相当于向公众征收了一种税。在实际货币余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税与铸币税是相同的。由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通货膨胀理论。在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现有通货膨胀理论大多认为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密切相关。从是否认为工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可以将现有的通货膨胀理论划分为两类: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与非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包括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供求混合推动通货膨胀理论、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生产费用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使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这样又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该理论还认为,工资提高后,垄断企业会相应要求提高利润,将商品价格以高于工资成本增加的幅度提高。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各经济部门名义工资存在一致增长的要求和趋势,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要求工资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实际上也是从工资成本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高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增加了社会需求。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变动引起这样一种结果,一些经济部门扩张,另一些经济部门收缩。由于经济系统存在结构刚性,劳动力资源不能迅速流动,扩张部门通过提高工资吸引劳动力,收缩部门依照公平原则也要求提高工资,工资成本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进而认为,通过采用减少货币供应、缩减公共支出等紧缩社会总需求的方式无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但会增加紧缩部门的失业。

非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给超量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发行权垄断通货膨胀理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若社会总需求增加,且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货币供给超量通货膨胀理论是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的,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原因,过度的货币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货币发行权垄断通货膨胀理论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提出。他认为,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并滥用这种权利,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通货膨胀。

现有通货膨胀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这些理论存在明显缺陷。(1)它们都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通货膨胀现象。现有通货膨胀理论均从工资成本增加或货币两个角度解释通货膨胀,这些解释都是片面的。工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物价上涨,但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无法解释在劳动力供给过剩且存在工资成本合同粘性时仍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即在劳动力供给过剩情况下,劳动者工资偏低或至少是工资由合同约定几年不变,通货膨胀仍会发生。现代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只需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便可,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在某种初级产品(如石油)供给减少,其价格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盲目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不仅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可能引起经济衰退。(2)它们侧重从总量上认识通货膨胀现象,忽视从结构上认识通货膨胀问题。虽然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识到经济部门结构及部门生产率差异的问题,但仍然没有摆脱工资成本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这种观点。实际上,通货膨胀不仅是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生产结构、资本流向结构、社会供给结构不均衡的经济现象。在货币供给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资金过分流向某产业或某部门,则会使该部门的产品价格上涨,而其他部门产品可能会因资金不足导致供给不足,这样可能导致通货膨胀。(3)现有通货膨胀理论都假定经济行为是理性的,这与现实不相符。通货膨胀可分为预期到的和不可预期的两种。现实发生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不可预期的,以经济人的理性作为分析的前提,显然有悖于现实。

有必要对现有通货膨胀理论进行修正。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中真实因素和非真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真实因素是指引起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如因战争、天气等因素引起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引起通货膨胀。非真实因素是人为控制的因素,是指国际游资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在利益驱使下对基础产品供求操控,从而影响价格的因素,如垄断、囤积商品及炒卖等。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仅存在真实因素,则价格不会持续性上涨,市场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但当非真实因素引起某种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后,如大量资金涌入对该种产品进行炒卖,或囤积该种产品,或人为限产。此时,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价格持续性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的结果,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不仅仅是货币总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货币信贷结构问题。本文从真实因素与非真实因素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三部门动态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假定:(1)一国经济由四个部门S1、S2、S3、S4构成,S1为初级产品部门,其产品是s:的主要投入品,但不是S3、S4部门的投入品,且S3、S4与S1和S2在生产上关联度不大;(2)总需求曲线用D表示,总供给曲线用S表示;(3)t1表示时期1,t2表示时期2,t3表示时期3。

如图1至图5所示,在t。时期,经济各部门处于均衡状态,S1、S2、S3、S4四个部门的价格分别为P1、P2、P3、P4,社会需求曲线D与社会供给曲线s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如图5)。在t1时期不存在通货膨胀。如图4所示,在t2时期,由于社会需求增加等真实因素作用,社会资本大量投向S4部门,使需求曲线D4右移至D4',S4产品价格由P4升至P4',使S4部门利润增加。由于供给者和需求者均预期部门S4产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因此,市场出现非理性从众行为,存量和增量社会资本大量涌向S4部门,导致其供给曲线向下移至S4',D4向右移至D4"。从图4中可以看到,虽然s。部门供给增加,但由于需求过于旺盛,S4部门产品价格仍然出现大幅度上涨,由P4'大幅上涨至P4"。由于存量和增量社会资本大量涌入S4部门,则其他部门所需社会资本就受到一定限制,这样就出现资本部门结构不均衡的状况。由于D4",右移,社会需求曲线D'也右移,总价格水平上升至P',但此时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因为,S4部门仅仅是该国四个经济部门的一个,且其他经济部门在生产上关联度不大,S4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总体上涨。在t2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等真实因素,加上t1时期投入s。部门资本不足,初级产品部门S1供给减少,图1中供给曲线S1上移至S1',S1部门产品价格由P1上升至P1'。由于PS1'价格上升,S1部门利润也上升,这时非真实因素又开始起作用,S4部门的大量获利资本撤出,大量投向S1部门,新增资本也大量投向S。部门,并人为囤积,哄抬S1部门物价,人为减少S1部门产品供给,使SS1'继续上移至S1",价格由P1'上升至P1",社会供给曲线上移至S',社会总物价水平由P'上升至P"。由于S1部门是S2部门的投入品,使S2部门产品成本增加。图2中S2部门供给曲线上移至S2',供给曲线上移使社会供给曲线S'继续移至S",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上升至P'"(见图5),此时通货膨胀已经出现。在t3时期,S3部门是一个相对对立的部门,S1、S2、S4部门产品价格上涨在短期内对其产品成本影响不大。但此时S3部门也会向S1、S2、S4部门看齐,以其他部门涨价为理由,人为提高其价格水平,获取超额利润,其供给曲线上移至S3',其产品价格上升至P3'(如图3)。其结果引发社会供给曲线继续上移,使社会总物价水平继续上升,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分析可看出,通货膨胀不仅是货币总量问题,更是货币结构问题。治理通货膨胀,如果措施不对,会加剧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滞胀”。如果政府在t2或t3时期,减少货币供给量,会使S。部门、S2部门供给曲线继续上移,而货币供给量减少不一定会减少对S1部门、S2部门产品的需求,这样导致物价水平继续上涨,并引起“滞胀”。从这点看,现代货币主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是值得推敲的。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是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增加基础经济部门的投入与供给,而不是简单地减少货币供给量。

二、中国通货膨胀情况分析

从2006年底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高,中国面临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根据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7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升,2008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超过8%,到2008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回落。关于2006年底至2008年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通过追溯以往中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它们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5-1989年、1992-1995年。这几次发生的通货膨胀具有一些特点:一是造成的原因基本都是货币供给过量,投资规模过大;二是均为全面性的物价上涨,有的年份还出现抢购现象;三是发生的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四是采用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与以往几次通货膨胀不同,自2006年底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这次通货膨胀是一次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一次全面性的通货膨胀;二是这次通货膨胀是在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过程中产生的;三是

这次通货膨胀与全球性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此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或泛滥造成的,因而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本文运用非真实因素一真实因素共生通货膨胀理论假说,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

自2005年开始,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并引起其他城市房价的上涨。受暴利驱使,炒房愈演愈烈,人们非理性地从金融机构融资购买房地产,国内资本、国际游资大量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些非真实因素导致中国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这样,社会资本投向房地产部门过多,而投入其他部门的资金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部门。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影响物价的真实因素出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如雪灾)、动物疫情等。受真实因素影响,如肉供给减少,而猪肉需求弹性较低,结果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开始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农产品中除猪肉价格上涨以外,粮价也出现上涨。中国粮价上涨与国际粮价上涨相关。按照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从2007年2月到2008年3月,世界小麦价上涨了130%,大豆上涨了87%,大米上涨了74%。国际粮价上涨受真实因素和非真实因素共同推动。真实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变化。如干旱、洪水、天气恶劣等,导致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歉收,粮食库存下滑。二是生物能源的制造。生物能源制造耗费了大量的粮食,按照国际粮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07年至2008年,全世界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谷物增加了32%。非真实因素是囤积粮食,粮食投机活动的大量存在。投资者利用买卖食品期货的分销合同,囤积粮食,使粮食供给减少。由于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因政策性因素国内粮价显得较低,国内小麦、大米的价格大约相当于国际价格的一半左右。2007年中国粮食出口大量增加,甚至出现粮食走私现象。除国际因素以外,国内也存在使粮价上涨的因素,如投入不够,耕地减少,水资源危机,投机者囤积粮食等。

导致中国2006年底至2008年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互推关系。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真实因素有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元贬值等。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非真实因素是投机炒作,国际投机者人为炒作国际油价,获取巨额暴利。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非真实因素即投机炒作活动,是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不存在非真实因素,则市场机制仍将自动平抑商品供求的非均衡状态,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自2008年8月开始,中国通货膨胀已出现好转迹象,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出现回落。根据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8年前3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17.3%。

依据上述数据,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结束,2009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中国未来物价走势比较复杂。既要受到国内因素影响,又要受到国际因素影响;既要受到真实因素影响,又要受到非真实因素影响。单纯从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以及近期爆发的金融危机来推断中国通货膨胀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从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看,中国物价水平总体趋势仍有上涨的可能,通货膨胀压力不会完全消除,但不排除短期内物价有升有跌。

三、当前中国防治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防治通货膨胀的关键是防止“滞胀”的出现。因为,“滞胀”会造成大量失业,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出现过“滞胀”,就引起一系列较严重的经济以及社会问题。

根据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防治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是慎用货币政策,不能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应重点采用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具体而言,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

1.尽可能消除垄断,加强竞争,抑制非真实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如果市场中出现垄断,物价易于人为控制,则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较高。通过加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为控制物价的隐患。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发展期货市场,获取参与资源的定价权。中国是石油、铜等原材料的重要购买国,但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权利非常有限,应逐步推出各种原材料的期货产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应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2.优化信贷结构

应当适当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贷款规模,逐步增加对粮食、资源等产品生产的贷款,并引导社会资本均衡流向各生产领域,增强供给能力。

3.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农业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软硬环境。

4.适时推动税制改革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率。缓推资源税和物业税改革。资源税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将从量征收的方式改为从价征收方式,并适当提高税额。资源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能正确反映资源的稀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过度开采,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资源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应该缓推。原因在于:一是有色金属类股票价格将继续暴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二是在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推行资源税改革会增加资源类企业成本和负担,使其销售收入、利润继续下滑;三是增加通货膨胀的危险,从产业链角度看,资源类产品是上游产品,增加其税收成本,企业必然提高其产品价格,导致下游产品提价,这样就会推动物价上涨。目前,中国房价已进入下跌通道,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好事。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暴跌,那就不是好事。其原因有:一是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因为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二是产生大量银行坏帐;三是税收收入大幅度下降,因为房地产市场税源巨大。此时推行物业税改革,必然加速中国房价的下跌。物业税改革应缓行,待房地产市场稳定后,再逐步推行。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依赖高投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应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产品的生产,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5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乡镇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乡村负债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民间借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成因及化解对策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浅谈中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析村级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企业领导“三躁”情绪成因及化解村级债务成因及化解对策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成因及治理对策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需求角度的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2]肖光荣.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3):78-88.

[23]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2.

[24]施雪华,邓集文.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9(6):30-33.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6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5%(图一)。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年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M1(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M0(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2010年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一片涨声。稳定物价,防治通货膨胀成为2011年中国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本文将对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一、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一)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催生效应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2008年9-12月,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7.5%分别下调至15.5%和13.5%(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导致的货币乘数上升效应,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同期,央行将再贴现率由4.23%降至2.97%,刺激商业银行扩大放宽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同一时间,央行5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受此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秩序、恢复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复苏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楼市畸形上涨等负面效应,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目前中国政府必须要面临的考验。(二)政府巨额投资引发的社会需求增加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发行了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9243亿元。巨额政府投资一方面引发了流动性,刺激了价格攀升,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也提高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成为必然。(三)人民币供应充裕导致的流动性过剩2008年中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同比增长17.8%,2009年同比增长27.78%,2010年同比增长19.7%,同期GDP增长率为9.6%、9.2%、10.3%远远高于同期GDP发展速度(图二),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四)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了通胀预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加大通胀压力;同时,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增加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被迫升值吸引更多国际热钱涌入,外汇储备和占款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大,加剧通货膨胀。(五)美国和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泛滥2009年3月,美联储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开始了第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为刺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推出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当天,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英国央行宣布维持指标利率为0.5%,2010年10月,日本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向全世界提供流动性。追逐资本回报率的本性导致未被本国吸收的流动性流向利润更高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外资的涌入导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货币被动地放宽,加剧了通货膨胀。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美元被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和贵金属价格普涨,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作为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进口商品需求量巨大,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引发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六)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效应一是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伴随着租金和企业成本提升,推动物价上涨。二是劳动力价格在成本和消费价格双重推动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的上升推升了物价。三是资源价格和公用事业费提价推动物价上涨。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一)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政策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来,这一政策目标已经达成,中国经济已经复苏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目前应根据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适时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信贷规模和增速,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为治理通货膨胀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取决于政府在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简单地可归结为保增长、促就业、稳物价、平收支。根据2010年(图一、图二资料)和201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各月CPI分别比同期上涨4.9%、4.9%、5.4%,平均上涨5.0%,PPI分别比同期上涨6.6%、7.2%、7.3%,平均上涨7.3%,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巨大。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内生性,2011年完成年初制定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是确定的。结构的调整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可以和治理通胀同时进行,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最紧要的目标就是稳物价、防通胀。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采取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贷款规模、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等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2010年至2011年5月30日(图三),央行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1.00%和17.50%的历史新高,表现出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强烈意愿#p#分页标题#e#(三)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利率作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可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收紧市场流动性,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2010年至今,央行四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图四),通过提高存款利息,吸收存款,平抑信贷增速,抑制物价,起到缓解通胀压力的作用。通过提高贷款利息,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起到控制贷款规模增长的作用。(四)加快汇率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增发基础货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推手之一。央行应加紧完善汇率管理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人民币汇率可采取渐进式升值,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减缓通胀、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五)调控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一是优化财政支出政策,增加改善民生支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效拉动内需,抑制物价上升;二是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创新型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复苏奠定基础,避免投机行为导致经济泡沫推动通货膨胀;三是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的目的,为治理通货膨胀创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严格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克服社会总需求膨胀,消除民众的通胀预期。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通货膨胀的特征是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失调型、输入型与综合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

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货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二)1984~1989年

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货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199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1993年下半年至1997年

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的特点。(1)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3)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需求过度膨胀,货币超量发行。1993年以来,由于开发区与房地产热,1993年下半年出现“过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8.7%,1993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000亿元,实际发生11800亿元,1994年计划投资130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5926亿元。同时总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供应超量,1993年货币流通量高达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经济结构性失调,导致通货膨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工业中基础工业的发展又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物价涨幅最大的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和农产品,使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矛盾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困难重重,形成“倒逼”机制,企业亏损不破产,贷款不偿还,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银行又不得不给企业贷款。(5)新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超过市场承受能力,1994年价格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在经济生活中引起连锁反映,影响到商品价格上涨。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又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结构上的平衡。(2)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3)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此次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税收、外汇等手段相互配合,1997年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软着陆”取得了成功。

(四)2007年以来

1998~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通过实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贷紧缩得到了治理,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8.9万亿元,2002年达到10.2万亿元,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7.7%。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显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重点是日用消费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2004年CPI涨幅为3.9%,相对于2003年的1.2%,上升幅度提高了2.7%,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CPI涨幅回落到1.8%,2006年CPI涨幅仅为1.5%,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4.8%,通胀率由2006年的1.5%升高至4.8%(见图1)。

2008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8.2%;到4月份CPI同比增长8.5%,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2.1%;到5月份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食品价格上涨19.9%,较上月回落2.2%,紧缩政策见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运行(见图2)。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8%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13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9500亿美元。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但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2006~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约5000亿美元(约合35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同时,越南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2%的金融危机,导致越南股市市值减少近一半,大量热钱外逃,越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将会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对外国对越出口十分不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国家出台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降息与减税等措施,力挺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引起物价持续长涨。2009年以来,尽管CPI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小幅负增长,但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导致2009年到2011年CPI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直到2012年二月份CPI才降到4%以内(见图3)。

二、结论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分享经济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炎.李炳炎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会给他们带来有利的影响;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会给他们带来福利损失。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理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投资消费效应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全面上涨,居民的消费会受到极大地刺激,从而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也会随之受到影响。通货膨胀意味着纸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此时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和速度,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收入贬值,宁愿把货币在预期物价上升之前花掉,从而刺激了消费的增加、储蓄的减少,投资也会随之减少,经济的增长率下降。

2.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再分配的改变,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的发生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比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居民及工薪阶层等,他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通胀时期工资的上涨速度落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使得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增长。相反,那些靠浮动收入生活的人,则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收益,他们会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使得他们的收入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提高;而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则没有资产或者其他财富存量来实现保值增长,这样以来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扩大了。

3.通货膨胀的资产价格效应

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品。通货膨胀高涨时,居民在持有货币带来的损失和实际利率为负的刺激下,处于规避通胀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或房地产等领域。房价和股价的上涨,可能会制造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使房价和股价的供需严重脱节,最终造成资本市场的泡沫。

二、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优势

我们俯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经济发展对政策驱动的强烈依赖。国民生产总值大部分的贡献度归功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一个受到外部病毒侵袭的经济体可以靠药物刺激渡过一时之难,却无法终生依靠外力存活与发展。经济内部的复原力与活力的恢复,往往要依靠自身的调整,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驶向新的均衡。这个过程需要市场机能的逐步适应与消化,虽然效果与进展不及政策刺激显著和及时,但经济体的抗压和抵抗力却在严重危机的洗礼下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考验,而一旦经济体从危机中最终复原,便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产业调整与经济结构升级的目标趋近实现。这时的经济体也更接近于健康、有序的状态。危机中有“危”更有“机”。在这个特殊节点,中国更应该把握住这次经济全面调整的契机,更大地让利于民,推进市场化机制的完善。

2.完善收入分配制改革

在改革进程中,首先便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总体的比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3.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显然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逐步解除,银行风险敞口也会愈加扩大,因此,为锁定并尽可能地平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与经营业务的扩大化、金融工具运用的多元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通货膨胀治理问题而言,纵然利差收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其倒逼机制会迫使商业银行更加拓展自己的盈利范围和业务模式,表外业务的扩张,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更会为风险平抑与分担提供巨大的支持。而就企业与公众而言,获得资金的成本愈加低廉,银行的金融服务与软件建设更为其自身业务开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存款利率的提高也增加了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在开源节流的效应下,企业与个人会有更多的资金与抵抗力去应对价格波动。

4.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国的价格水平与本国的汇率水平波动息息相关。他们之间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本国货币升值,该国的物价水平下降,即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起到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作用。而当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升值之时,其货币购买力也逐步增强,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诸多能源、黄金等进口品购买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福音。纵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一定的挤压,但单纯依靠贬值而创收的企业,实际上是在依赖本国的通货膨胀支撑企业业绩。自身产品竞争力薄弱的弊端,会在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下依靠市场力量最终显现。这种倒逼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落后产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与发展转型。未来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具备异质性与创新性商品的出口企业才能得以立足。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每轮通货膨胀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都有差异,因此政府不能简单的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而需要了解引起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取相应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物价的持续上涨。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体制;紧缩银根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2-03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城市接收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民生问题的首要,在于物价的稳定。而老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也是希望手中持有的货币不要贬值成为废纸。某种程度上说,人心思定首先指的就是物价的稳定。新金融体制的建立、社会秩序的重构,都要以物价稳定为基础。善于军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能不能在城市站稳脚跟,赢得老百姓拥护的现实问题。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天津解放初期三次物价风波

天津解放初期,共产党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据《中国货币金融史略》记载,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到1937年6月累计发行14.1亿元,到1945年8月累计发行5569亿元,发行指数为394.84[1]。到1946年12月累计发行37261亿元,发行指数为2641。到1948年8月21日累计发行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50000。货币的滥发必然造成物价的飞涨。而三年内战期间,仍以1937年6月为基期,1948年8月,法币发行的指数增加到四十五万倍,重庆物价上升至一百五十余万倍,上海物价上升到四百九十余万倍[1]。用麻袋装钱购物消费、领工资,是当时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据统计,截至1948年7月,天津粮食价格比1945年上涨了9509.67倍,当时社会上传有“黄金窝头、珍珠玉米”的叹语[2]。至1948年10月底,天津市金圆券的流通额几乎超越了规定最高发行限额的8倍[2]。天津又是用战争手段解放的直辖市,战后的重建形势异常严峻。

从1949年到1950年,天津不断掀起物价波动的风潮,大的风潮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起因在于一些不良资本家囤积居奇,操弄着市场物价的暴涨。粮食、棉花、黄金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成为囤积的重点。期间天津折实储蓄的牌价指数由121涨到288,银行日息由每千元10元上调到18元[3]。第二次是从1949年7月上旬到8月上旬。起因是上海黄金价格的暴涨波及全国,天津也金价大涨,进而粮食、棉花、纱布也跟风涨价。8月6日折实储蓄牌价指数达到948,银行日息由每千元16元上调至25元[3]。物价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资本家囤积物资,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秩序。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10月至11月下旬。此时粮价在全国范围内大幅上涨,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扬,天津也深受其害。10月8日天津折实储蓄牌价指数是889,至11月26日达到4295。银行日息每千元上调至28元[3]。另外国内外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物价的飞涨,市场的混乱,严重搅乱了经济秩序的运行。同样也是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立足城市,在百姓中树立崇高威望的重大考验。治理通货膨胀突出地反映了在经济战线上,共产党需要在与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形势下,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政策路线。应对通胀,是接收城市遇见的普遍问题。石家庄的接收风暴,给予共产党深刻的警示,经济问题需要经济手段去应对,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只会适得其反。新生的天津政权就非常注重用经济手段,来化解通胀危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整顿银行秩序。一方面鼓励居民储蓄,大力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停止办理贷款,对到期的贷款立即收回,紧缩银根。其目的就是严控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从源头资金链上抑制不良资本家的囤积行为。吸收居民存款主要通过折实储蓄的办法来鼓励,折实牌价以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如粮食、煤炭、布匹等价格来计算,尽量使居民储蓄不受或少受物价波动的影响,折实储蓄具备资金避险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居民存款的积极性。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其保留三天所需经费开支外,余款全部存入人民银行,不准他们与钱庄、私营银行有资金往来,将全市的资金管理纳入了宏观调控的体系中。

其次,加强金融管理。收紧银根的同时还必须管理好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严防资金流入投机市场。比如整顿混乱的支票管理制度,既规定支票不能当日抵现,也不准开远期支票、空头支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合作社之间资金往来,必须转账,不能使用现金。人民银行对存款和现金的收支情况要做到当天掌握。1949年4月1日建立头寸报告制度,就是由会计处将全市各行各业的存款、汇兑、现金收付情况汇总起来,于次日送行长审批,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金融管理的加强、贷款的停止,大大增加了资本家囤积物资的难度。

第三,扩大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市场物资供应,调节供求平衡关系,是打击囤积居奇的有效方法之一。任何市场行为都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价格波动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极大影响的。紧缩银根的同时加大市场供应,不法商人囤积物资便失去实际的意义,只能抛售手中现货。增加市场供应的便捷方式,就是由国营商业部门加大采购粮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的力度,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从1949年3月开始,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就和周边许多城乡展开了汇兑业务,开办外埠采购贷款,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实施这种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措施,至1949年底通货膨胀基本在天津得到根治。物价的稳定,保障了人民生活质量,为生产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共产党既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也为自己的经济建设事业摸索了有益的经验。

三、启示

通常理解货币总供给大于货币总需求,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扬,便引发了通货膨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远比这复杂。我们既面对着高涨的石油价格,也面对着高昂的居住成本;既面对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面对着某些国家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带来输入性通胀的考验;既面对着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的现实,也面对着某些商品(如粮食、肉禽等)价格飙升的挑战。在改革攻坚阶段,高居不下的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拦路虎。2007年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率突破5%,11月份达到619%,创11年以来新高;2008年1月和2月,物价上涨率更是高达711%和817%[4]。回顾天津解放初期的历史,我们依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部门配合、统一行动。解决通胀问题不是单一某个部门的事,需要着眼全局,抓住重点、密切合作。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胀的主战场在银行,紧缩银根,建立金库,开办折实储蓄,管理金融、外埠汇兑等措施的出台,都由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统一调度。而要实现国家税收的及时入库,企事业单位现款的存入、放款的汇总、资金的转账等具体事宜,就得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密切协同。否则一旦某些环节出现漏洞,整个治理就会前功尽弃。当今我们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高房价、高租金推高生产成本,是造成高通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通胀必须治理高房价,而我们目前除限购外,主要通过利率杠杆增加交易成本,以及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防止热钱过多涌入地产行业的方式来进行。方法虽然有效,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房价的理性回归远未实现。还有诸如土地财政,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经济空心化、金融综合改革等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单一哪个职能部门能办到的。只要一个环节有失,遏制热钱炒楼的冲动就难以根除。中央政府要宏观调控,而地方政府却在微调,是解决不了高房价问题的。

其次,对症下药。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货膨胀打击重点是资本家囤积行为。紧缩银根,加强金融管理,扩大城乡物资交流,都是对症下药围绕打击囤积展开的。当然我们今天造成CPI指数高居不下的原因,远比当时复杂得多,但依然有规律可循。针对流动性泛滥问题,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这远远不够,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是要做好金融创新的。否则中小企业融资难、过剩资本出路窄,还是改变不了地产行业一枝独秀的困局。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环境下,出口企业赚回国内的却是不断贬值的美元,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便产生了。2009年银行放出了9.59万亿,到了2010年1月份高达12万亿。如此高的信贷扩张速度和规模,通货膨胀自然要来临[5]。而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必然形成对消费的抑制。国内生产的产品要么出口寻找海外出路,要么改为投资消费。在出口长期大于进口的情况下,为平衡国际收支,就只能升值人民币。所以治理通胀重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变革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格局。要在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少数高收入人群,其边际消费是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而人民大众要是有消费欲望却没消费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货膨胀表面上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是紧缩货币、利率杠杆、价格管制却只治标不治本。不能离开分配制度改革来谈治理,这才是今天的对症下药。

要解决通货膨胀,必须激发百姓的消费欲望。而这种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增加百姓收入的浅层面,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唯如此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刺激消费是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若是得到较大的缓解,经济的通胀压力就会减小许多。治理通胀其实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这种再分配所要做到的就是让更多的社会成员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说治理通货膨胀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助推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表面上看似一个经济问题,而解决的手段却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层面。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解决通胀问题也是采取过许多措施的,比如打击投机倒把、停发商业贷款等等,但为何收效甚微,就在于政府把通胀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应对措施过于死板和僵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使问题越积越严重。今天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然也决定着治理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期间必然要经历几许反复。

第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折射出的是三座大山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经济战线上既斗争又讲统一战线,是摆在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前的新课题。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是解决该课题的一剂猛药,同时又能摆脱城市物资极度匮乏的经济困境。毕竟物资匮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同样我们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场经济时代,城乡间物资交流极其丰富,物资匮乏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那又怎样降低CPI指数呢?比如禽肉业,油价高、公路收费多推高运输成本,饲料价格涨推高生产成本,员工加工资推高人工成本,店租上扬又推高经营成本,显然单凭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是很难实现对其价格管控的。同样的措施在不同的时代,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要解决就得从多头入手,企业要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职能部门要想办法降低经营者运营成本,这样才有利于缓解治理通胀的难度和压力。

另外,通货膨胀也是供需失衡的结果,但是增加供应就一定能拉低价格吗,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国家土地供应量不可谓不少,投放进市场的新楼盘不可谓不多,但房价不降反升,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视高空置率的成因,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市场风险。所以通胀治理必须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相挂钩,必须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权力受到有效监督的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天津解放初期为什么治理通胀效果显著,就和新生的人民政权追求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这也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还有政策因素也是个新问题,比如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们开征了资源税。这对新能源、新材料开发是一大利好,对传统资源来说是促进优化组合。但该政策对上游资源的价格影响不容小视,它是否缓解还是增加了治理通胀的难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研究。

当前,通货膨胀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解决的难度又是超过以往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金融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天津市的物价波动很大程度受到上海、广州等外地因素的影响。而今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不顾国际责任,只为自己私利来接连推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能对人民币的汇率造成极大的冲击,也助长了物价上行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速在加快人民币国际间流动的同时,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控制力[6]。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又需要国家具备强有力的市场控制能力。但经济全球化本身,就会给这种控制能力的强化带来新挑战,而我们不可能脱离世界、闭关锁国。而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现成可供使用的模式做参考借鉴,所以回顾过去共和国所走过的历史,重新认识当年的经验教训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做好对过去的总结,我们与时俱进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王子善.记天津解放初期制止通货膨胀的斗争[J].中华魂,2009,(2).

[4]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李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探讨,2008.6.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11

[一、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含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第23页正文意用黑体字明确指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本页辅助文还进一步指出:“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太多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试用修订本·必修)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第2版)第51页也明确指出:“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按照人教版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很容易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相混淆,甚至将二者等同,从而导致在解答高考题过程中出现失误。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07年1月第3版)第8页“名词点击”中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第3版)第28页还特别强调:“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

2007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明显有别于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2003版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现象。而2007版教材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纸币发行过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同于2003版教材的说法)。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第41页还指出:“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完善了2003版教材中的“纸币贬值,从而物价上涨”的说法。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而非货币贬值的现象。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率为20%应是指物价上涨20%,而物价上涨20%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而货币贬值20%本意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20%,即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

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物价上涨20%与货币贬值20%并不等同。具体来说,货币贬值20%相当于物价上涨25%,相当于通货膨胀率为25%。(货币贬值2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125元的货币才能买到100元的商品。)

[二、典例分析]

下面通过几道高考题具体来看一下如果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等同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来解答。第一步: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可判断,同样时间内现在可生产1.5倍的M商品。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价值总量不变),所以1.5M=15元,故1M=10元。第二步:正确理解“该国货币贬值20%”的说法。对这一说法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元货币才能买到10元的商品呢?答案是:10×100÷80=12.5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若将这一说法错误地理解为“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即物价上涨20%)”,那么购买10元商品需要12元货币。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2.(2009年高考海南政治卷第1题)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B.1∶5C.1∶5.6D.1∶6.05

解析:“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物价上涨10%。按此理解,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10元货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100÷110=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5。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

如果把“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错误地理解为货币贬值1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0元的商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90÷100=4.9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4.95。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26题)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D.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解析:从投资的角度看,假设有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0+100×1%=101(元);在乙国的收益为100+100×3%=103(元)。

“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8元的商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元商品呢?答案是:103×98÷100=100.94元。由于100.94

而如果把“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错误地理解为物价上涨2%,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02元货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元商品呢?答案是:103×100÷102≈100.98元。由于100.98

例4.(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为()

A.5元,6元B.10元,12元

C.20元,24元D.8元,16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为两步来解答。第一步:因为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所以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减少一半,故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是10÷2=5(元)。第二步:分两种情况。①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依然是5元。②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即在物价上涨20%的情况下,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那么5元商品需元货币呢?答案是:5×120÷100=6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A。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篇12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收集购物作文8篇
  • 下一篇:小学生英语作文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