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0 栏目:公文范文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90-03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建和施行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因素,第三方评价制度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由此看来,完善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建立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的撰写正是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这一挑战背景下进行的。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包括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众多高职院校已初步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规范,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建立了常规制度。教学常规制度是用于规范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运行方式的一类文件。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来看,制定了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规范》、《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资格认定条件》、《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教学优秀奖评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规划》等。这些制度规定告诉我们教学工作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遵循这些法规制度,争取做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落实教学计划,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2.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高职教育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贯穿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尤其是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期末考核中。为了保障教学检查工作的落实,学校的教务和质量监控保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检查制度,每学期都会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开展常规检查和重点检查,了解教学的进程,全面检查教学质量。同时,也很注意对学生能力考核的程序、方法、效果等进行抽查,把好质量关。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次教学检查工作结束以后,都会及时汇总情况,并及时撰写公布“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报告典型事例,提供可以借鉴学习的先进经验,提出值得研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工作,并做好督促整改。

3.建立了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评价的一般常用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对授课老师的讲课进行评议;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议;三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评议。高职院校的评议制度是有益的举措,借助评议制度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有助于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求能够保障教学质量。评议可以由学校质量监控保障部门组织开展,也可以由院系组织开展;既可以在期中进行,也可以在期末进行。

4.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工作需要建立反馈制度,要有独立的信息反馈体系。高等职业院校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学校的教学监控保障机构,采用检查后、课后及时交流、书面反馈、座谈会交流等方式,与被评价的对象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听取被评价人的工作思路。这样可以促使被评价者进行有关的调整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第三方评价。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是许多高职院校信息反馈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所做的信息反馈,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主体管理部门,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信息反馈的话语权,造成反馈主体单一、反馈价值失真等问题;而作为被反馈的一方则缺少自我评价,缺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缺少来自于第三方的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由于评价反馈的主体不够多元化,这样最终会导致信息源局限,其结果很可能失之偏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计的原则也是将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熟练掌握为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安排,特别是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接轨。

2.评价目标模糊。现行的常规制度,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和教师管理上,对于学生参与评价、评教、以及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部分学校制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教学常规制度,但各部门之间的整体性、协作性并未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院系主要目的是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要求是管理,院系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在院系内部进行解决,需要更高层次的管理部门出面协调;而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一定符合教学院系的实际情况,未必能得到贯彻落实,这都为教学质量埋下了隐患。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检查一般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这些检查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行,但是有许多方面多为形式,没有发挥实际功效。比如学生评教,不论是座谈会还是网上打分,主要就是给任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反映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是以分数的高低来显示,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分析整理和解决落实,所以没有很好地表明实际情况,学校也只是对分数高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于分数靠后的教师进行约谈或惩罚,至于中间部分的教师,评教对他们而言无任何的影响和意义。高职院校的评议制度大多数是等级制,以学校专家、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评议结果主要是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对于评议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于评议不合格的教师则会给予惩罚或者批评。至于评议过程以及评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将评议演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教师考核,违背了评议的初衷。

3.评价反馈落实不佳。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教学的质量。而现实是,有不少学校反馈的信息流于形式,质量没有保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评价信息大多以分数或者等级的形式来给予教师认可,学生反映的教学意见、要求和建议,甚至包括对教师的肯定意见都被管理部门选择性地忽略了。反馈信息缺少条理性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只是简单地将数据和等级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在这些孤立单调的数据和等级评定中,得到实用的信息。这种做法还会起到误导作用,例如教师可能会将学生给自己的分数和等级与师生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同时,由于教师只知道总分数,难以从学生反馈的评价信息中找出教学的薄弱环节,也就无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

阜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皖北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在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丝毫不占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就成为了决定学校发展命运的重要环节。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和运行就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评价制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方向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广泛调研论证,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校中厂、厂中校、项目化教学、分阶段培养等形式探索共建评价机制。校内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均要将市场、企业的评价标准纳入其中,并作为教学质量监控考核的重要环节和依据,从而完善第三方评价的主体。

2.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第三方评价机构进驻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已被许多本科院校普遍使用,但是在我国的高职教育领域,使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的院校还不多。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有着许多优势,它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外,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形式来对学校的教学、就业等方面做出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且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校可以找到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了解省内甚至全国的高职类专业竞争情况,为下一步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迫切需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

3.依托地方政府,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2013年,安徽省试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等项目推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财政部推行了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课等形式,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收集各类评价信息,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第三方评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认知度;接受度;执行意愿;实践环境;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79-02

一、前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确定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在当前,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要求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要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依靠实践型名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坚持用政策和机制激励增强培养动力。近年来,部分高校肩负责任,以强烈的市场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按照老套路照本宣科;新增加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成了“放水课程”;学校号召的教师实践锻炼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其实创新能力和创新态度是一种品质,它要求人们要怀揣一种批判精神,随时能够追求着崇高的境界,随时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去努力。大学的责任其中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不置可否,大部分本科院校早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鼓励本校学生参与各类比赛,以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对全校学生。所以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来考虑问题,在教育教学诸多环节进行改革,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力、意识等创新品质。我们不能将高校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育与培养和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对立起来人的本质属性与人所从事工作的类型进行概念的混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形式下国家不仅需要高级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还需要善于用新思路,大批能主动钻研,运用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显然,本科院校人才目前培养目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完全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责无旁贷。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将其作为当前与以后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源头和关键环节是教育,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以淮海工学院为例,通过师生问卷调查,深入调研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执行意愿和意见建议。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原因,给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方案。供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参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

1.调查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和需求,理工科教师全部知道,文艺经管法教师中90%的知道;理工科学生中70%的表示了解,文艺法经管学科学生中60%的表示了解。对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40%的教师认为非常好,14%的老师认为不明确,56%的教师认为很一般,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缺乏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的政策措施,降低了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情。学生中16%认为非常好,36%认为较好,42%认为一般。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较一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校缺乏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连贯的指导思想与扶持政策;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中去,缺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的感同身受。

2.分析与讨论。教师,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理工科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这一严峻问题――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所以在学校整体研究水平不能显著提升时,迫切需要在实践该环节的整体水平飞跃。文艺经管法学科师生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特别重要,是与这些学科需要的实践较少相一致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与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淮海工学院组织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计划”,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0.5~1年,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政策提出后仅有1%的教师有参与愿望。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0%的教师认为学校支持不够,23%的教师不知道该计划,11%的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0.02%的教师选择“太辛苦”。

2.分析与讨论。很少教师因为“太辛苦”而为参加实践锻炼计划几乎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实践锻炼,而仅有1%的教师具有参与意愿表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大量教师不知道该计划表明学校对这一计划的宣传不到位,大量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表明学校在实践单位对接上工作有所欠缺。计划的执行瓶颈在于政策,尤其是缺少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这与很多其他计划的参与不不高相似。整体来讲,政策力度、宣传力度和对接力度是主要原因。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进方案

1.调查结果。收集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经整理主要建议如下:(1)精准定位:各学科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和需求,确定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培养计划,甚至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专业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高效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率。(2)宣传解释:在教师层面大力宣传和解释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深入人心。再准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在校学习与未来就业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控制因素。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给教师一定压力和必要支持,使教师既明白自己的重担,也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保证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就能在教授学生时培养应用型人才。(4)实践环境:设立多种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实践基地,如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校内工厂、开放实验室、创业空间等条件,使学生可以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以灵活的配套政策,如学分转换、奖学金评定等。(5)政策的制定要广泛的征求意见,一方面师生能够更多的了解政策及其意义,也能从师生中得到一些反馈建议,促进计划的不断完善,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度。

2.分析与讨论。师生的建议契合实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一些建议也与其他专家的观点高度一致,如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学的“应用型”、如校企联合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等。

五、总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具有不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执行意愿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宣传力度不足。建议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确定位、加大宣传,创建良好的实践软硬环境、加大教师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压力,广泛提取师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季红波.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中国教育报,2008.

[2]俞立中.大学之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斯阳.浅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4]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李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大众,2007,(12).

[6]胡建华.培养创新人才之断想[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

[7]赵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8]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9]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10]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性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2002,(3).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初探

一、实施背景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完全在学校里学习,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由于在校所学的知识并非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还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需要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2010年笔者所在学院与威孚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培养油泵油嘴调试技术人才协议”,在学院5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大专班中挑选出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威孚油泵装试工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秉承校企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定课程内容、共组教师团队、共建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学生能力等原则,形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一大特色。

二、主要目标

1.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

进校门是学生,出校门是“职业人”,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一。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

2.实现由接受思想教育为主,向自觉遵守制度、管理体系的转变

学校的教育总是有限的,为同学健康成长领航是学校的天职,学校应按照现代企业要求,着力塑造“按章工作、规范行为、团结一致、勇担责任”的合格职业人。

3.实现由单纯的校园学习生活,向接受社会洗礼、历练转变

职业院校学生经过校园学习,初具专业岗位一定要求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丰富人生经验,懂得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每个人只有自身通过努力,主动去适应职业,去适应工作岗位,才能顺利融入现代企业的大生产、大生活。

三、实施过程

1.校企合作促使职业院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主阵地

随着威孚集团公司与学院技术人才培养协议的签订,“威孚油泵装试工”冠名班组建了,开始了按订单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规划与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团队与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与工学一体,共同搭建管理平台与共评学生能力等措施,把学校专业课教学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在学校学习与到企业工学结合等活动,加速自身“五个转变”,即从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从接触单一校园环境向接触社会历练与洗礼转变、从消费者身份向自食其力者身份转变、从制造单一学生作品向创造有社会价值产品转变、从遵守学校纪律向遵守企业制度转变。校企合作也实现了双方“三个零距离”对接,即实现了专业设置与用工要求零距离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对接、达到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对接。

2.校企合作加速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步伐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要求学校要将具体的企业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即要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员即员工”三位一体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个体或小组主动、全面和合作式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导向决定师生管理走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促使学校必须实现一体化教学改革“三个加快”,即加快专业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重新审定,加快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场景建设,加快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的要素,也要兼顾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学院一方面按照威孚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引进、聘请威孚集团公司5名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威孚班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与学院教师一起商议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同时积极配合学院威孚项目实训室建设,使该项目室成为学院一体化教学场景建设样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院专业教师到威孚集团公司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在威孚公司的学习培训,掌握企业管理与生产加工工艺要求,加速自身向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身份转变,满足了校企合作对师资的要求。

3.校企合作提升管理成效

为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技能提升提供保障。经校企双方协商,按照威孚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要求,在威孚项目室推行“6S”管理、“看板”管理等,开设威孚大讲坛,着力引进威孚文化、管理理念、工艺要求,将威孚集团公司文化与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4.校企合作实现双方教育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规定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校企双方必须按照协议规定执行,这必将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2012年学院重新调整了“威孚合作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与威孚集团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校企合作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对接,校企共同制订校企互认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评价,企业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价人员,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课程终结性考核、技能鉴定、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学业成果评价等,达到人才职业能力评价的企业和学校互认性。

随着“油泵装试工”4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由威孚公司独立进行的油泵调试高级工技能鉴定,受到了威孚公司的好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一种根据国家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负责技能鉴定的人才评价新模式正在受到企业的欢迎,这充分扩大了企业鉴定认证校企合作办学效果的空间,更好地体现了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由行业“说了算”,这样也更大地激发了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兴趣。校企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才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长久共存,走向深入。

五、体会与思考

学院与威孚公司多年的合作办学实践证明,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之路,一是要有战略眼光。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高瞻远瞩,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后备军”。二是要真诚守信。校企双方从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建立校企互信机制,以真诚之心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使合作项目向健康、有序、优质、高效发展。三是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首要任务,要把让企业满意成为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标杆之一,坚持质量立校,特色立校,文化立校。校企合作的结晶中,既有企业的智慧,又有学校自己的文化积累。可以相信,校企双方只要本着“真诚守信”“分工合作”、“质量优先”“实现双赢”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把校企合作项目做实、做细、做出精品来。

参考文献:

[1]孙务平.实践校企合作,推动课程改革[J].职业,2012(1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秋温馨祝福语15篇
  • 下一篇:教师年个人教学工作总结(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