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0 栏目:公文范文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婚姻;婚礼仪式;功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59-02

一、问题的提出

婚姻在中国被称为“终身大事”,它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正因为婚姻是社会行为,所以男女结合,确定婚姻关系,就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为社会所承认的仪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婚姻形式和习俗,这些形式和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可以说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拟对婚礼仪式作一个大致的理论梳理与回顾,并对现有的婚礼仪式研究作出评述,这无论对婚礼仪式知识谱系梳理,还是对学科方法论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婚礼仪式的文献回顾

(一)关于婚礼程序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古代的婚礼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婚礼程序都作了论述。曲彦斌在《中国婚礼仪式史略》一文中,主要描述了古代的婚礼程序,指出“纵观古来婚礼,其过程的基本仪式主要由铺房、迎娶、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晋又闹房、拜舅姑、回门等项构成。诸项基本仪式的出现、变异,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中国婚礼的历史概貌”。刘昌安、温勤能研究了古代婚姻“六礼”的具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并对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作了阐释。他们认为,“六礼”包含着一种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问题,婚姻的缔结既是社会的需要,联系两个(两宗两姓)血缘家族的纽带,传宗接代,继往开来,又是一种文化的需要,即个体在社会中信仰、精神的体现。费孝通在《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一书中对婚礼的构成程序作了简单的介绍,提到“抛新娘”的仪式。高永久在对撒拉族婚礼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指出撒拉族的婚礼包括以下程序:迎亲、证婚(念“尼卡哈”)、送亲(进夫家)、表演节目(对委奥依纳和吾热合苏孜)即骆驼舞和祝婚词等。这些程序表现出撒拉族文化的特质及相邻民族之间的文化影响。华锐·东智对藏族婚礼习俗的构成程序作了研究,总结藏族的婚礼仪式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迎亲抢帽、迎接新娘、谢媒、摆针线、结婚典礼和宴待喜客等活动。对婚礼构成程序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介绍了婚礼中各种仪式以及相关民俗事项的产生、传承与演变。

(二)婚礼仪式中子仪式的研究

婚礼中有许多子仪式,学者们对不同民族、地域的子仪式各有研究。本文仅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子仪式:

第一,关于婚礼中“哭嫁”仪式的研究。学者们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的“哭嫁”仪式研究较多,万建中认为“哭嫁”习俗历经各种婚姻形态,其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哭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且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民俗传承的规律。王晓宇在《哭嫁——一种仪式习俗的中国文化透视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根据哭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把它看做是穿插在婚礼仪式过程中的一项辅助仪式。这种仪式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在哭嫁这种辅助仪式中,行动者同样实现着创建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行动者通过哭泣这样的方式实现着他们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在这场仪式表演中表达自己的信仰,并试图影响他人,获得认同。沙媛则通过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哭嫁歌》对土家族哭嫁习俗进行阐述,认为哭嫁习俗是妇女对平等经济生活的要求和对理想的婚姻家庭的追求在风俗文化上的反映,《哭嫁歌》是土家族和讫佬族妇女独特情感生活的表现。康晓蕴在《土家族哭嫁歌对女性自我构建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土家族哭嫁歌演唱和传承贯穿于土家女子从幼年到成人长成的全过程,是母亲或亲朋女性对女孩成长教化过程的具体体现,从女性开始学习哭嫁歌到出嫁的这个阶段是土家族女孩自我认知、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第二,关于“叫门”仪式的意义解读。郝楠和徐剑在《合肥地区婚礼仪式的个案研究》中指出“叫门”是合肥地区婚礼仪式体系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对这一象征符号进行叙述和解释,分析了其作为婚礼仪式中男女双方心理和情绪表达的媒介和工具,在双方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婚礼仪式的“公共宣告”功能的体现及强化的作用,以及在“叫门”过程中出现的又一象征符号“门缝钱”与彩礼文化的关系。

(三)婚礼仪式的功能研究

凡·吉纳普(ArnoldvanGennep)较早地对人生仪礼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对个体“人生危机”的分析,提出“通过仪礼”(theritesofpassage)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仪礼都是从一种社会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状态,具体指与个体生命历程如出生、命名、成年、结婚、死亡等相关,标志个体随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而举行的仪式。因而具有通过仪礼的共同特征,而通过仪礼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脱离(separation)、转变(transition)和加入(incorporation)仪式。在不同的仪式中,这三种类型发展的程度不一致。在理论上,凡·吉纳普将其提升为前阈限仪式(preliminalrites)、阈限仪式(liminalrites)与后阈限仪式(postliminalrites),他认为一个完整的通过仪礼包括这三种仪式。根据他的解释,通过仪式的意义有两种:从社会角度看,它承认个体社会状态的过渡;从个体角度看,它使经历仪式的个体对自己的社会状态有充分认识。因此,通过仪礼的功能在于,整合由社会状态的过渡带来的无序和不稳定。凡·吉纳普一直将过渡仪礼的思想贯穿于订婚与婚礼研究的始终,他认为“婚礼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永久性地加入新环境的仪式”,同时也是一种变更关系、破坏社会平衡,以及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苏醒过来的场合”。马凌诺夫斯基功能主义人类学认为,婚礼表明两个家庭建立了姻亲关系,通过婚礼仪式这种崭新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而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婚礼在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婚礼仪式社会结构得以重新调整,或者在确认双方家庭的社会价值、强化新的社会群体的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在对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宗族世系理论,认为地域化宗族构成了汉人传统社会的基层单位,此外他在著作中还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的婚礼,认为婚礼表达了姻亲关系的不确定性。马丁(EmilyMartinAbern)关注于婚礼中婆家与娘家地位的平衡,将娘家的优势地位解释为姻亲在“亲属仪式”中扮演的积极角色,认为强大的姻亲到场可以帮助姐妹的夫妇家庭完成角色转换,因而具有控制婆家的功能和意义。费孝通关于婚礼功能的解释是婚礼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萧风霞(SiuHelenF.)、杨美惠(YangMayfairMeiHui)、阎云祥等人将目光聚集于中国婚礼的复兴与意义上,提出铺张的礼仪具有强化关系建设的现实作用。张永健在《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中也将婚姻仪礼的功能确立在组建和再现亲属关系上。他认为,传统农民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将个体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从属于共同体,而婚姻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仪礼之一。

三、对现有婚礼仪式研究的述评

从以上相关文献资料看,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仪式的研究都是学者们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并且研究缺乏内在逻辑。就现有研究来看,存在以下不足:(1)对不同民族婚礼仪式研究的文章较多,但研究理论聚焦性不强,难以形成对话。现有研究各说各话,重复性研究较多,理论尚未系统化;(2)学术界对婚礼仪式的研究多从静态的角度进行描述,缺少动态的实证分析;对婚礼仪式的研究多数停留于描述性介绍、功能性静态分析、象征意义的解读;学者们从一般角度或从特殊视角研究婚礼仪式,又或者对婚礼的某个子仪式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自成体系,难以让人对婚礼仪式研究状况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2]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GennepArnoldvan,TheRitesofPassage[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60,116-145.

[4]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2).

[5]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86.

[6]吉国秀.婚姻习俗研究的路径:评述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

[7]高永久.对撒拉族婚礼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篇2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礼仪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契合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礼仪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礼仪包括如尊敬、自律、宽容、平等、遵守、真诚、适度等一系列原则。尊敬原则一方面强调要尊敬他人,不能伤害他人自尊心及人格,另一方面要敬自己,要自尊自爱,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原则;自律原则就是要进行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宽容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包容的心态,凡事不可过于苛刻,但也应有一定的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人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等而差别对待。

党的十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不同主体相应的价值准则。在国家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热爱国家,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善他人。公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体,而礼仪的一系列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二)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一致

礼仪精神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从总体内容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首先,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宽容的心灵。其次,追求“和”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以建立和谐关系为主要目标,礼让不仅包含对自我的约束,而且包含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最后,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看,礼仪是一种“秩序”的价值追求,“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治国的道德标准,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通过礼仪的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才会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由此可见,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的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礼仪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同

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它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德在一定的社会范畴里发挥作用,并逐渐扩展到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领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彼此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其从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最终目标就是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礼仪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优势,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和重要抓手,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礼仪教育既可以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又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要重视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自觉学礼、知礼、循礼、行礼。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学礼;其次,要知行合一,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以实际行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知,强化价值认同;最后,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引领周围的人,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

(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在课程的开设中,较少涉及礼仪教育课程的编排,更缺乏相应的礼仪教育实践。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高校应合理规划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提升礼仪课堂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比重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改变他们以往对礼仪教育的态度,从自身开始重视,再由“看”转变到“做”,做到“知行合一”。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要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应转换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礼仪方面的投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礼仪的传播,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就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将礼仪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也不能一味地只强调学习成绩,应该把礼仪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活动,如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成立礼仪队、校园不文明现象展示、礼仪讲座、培训等礼仪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公共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礼仪规范,又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的认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礼仪风尚。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明,引导学生知礼、学礼、遵礼、行礼,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应该明确的是: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可将这种理念和做法向全社会加以推广,从而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光明日报,2015,(01).

[2]刘爽,宁雅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5,(01).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礼仪文化功能构建

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生产力、优秀企业文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后危机时代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广大企业的共同追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沟通及融合能力是企业应对危机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企业礼仪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企业礼仪是企业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等。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1]。它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礼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象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的崇高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二、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企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和谐相处理想境界。在企业建立起高度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形成企业职工主体共有的礼仪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积淀一旦稳定形成,就成为激励职工勤奋工作、勇于竞争的强大动力。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它不仅靠企业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企业形象塑造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形象,员工是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传播企业的有关信息;企业领导形象,如领导者的仪表、气质、工作方法和作风、交际方式等外在形象,以及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创新精神、道德水平、信念和意志力等内在形象。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如IBM公司的汤姆斯·约翰·沃森、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D·洛克菲勒、杜邦化学公司的庇埃·杜邦、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等,往往成为他们所开创或造就的工业的一部分,并以他们非凡的魅力和成就成为其所代表的企业不可取代的象征。许多消费者就是由于对这些人物的信任或者喜爱而崇拜他们的产品。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若每位企业成员均能做到热情礼貌、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就能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企业形象自然而立,其产品或服务就能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肯定,同时也可以为吸引人才、集中人才创造优越条件。

2.教化激励。良好的企业礼仪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2]。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企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影响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已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传统”的力量世代相继。教化接受者自觉调整人类现实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唤起和激励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地爱护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使企业充满无限活力,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3.仪式传播。仪式通常被视作一种标准化的、表演性的、象征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一种沟通和维持群体活动的途径[3]。常见的企业礼仪仪式有工作仪式、慰问仪式、走访仪式、升旗仪式、表彰仪式、团拜仪式,以及企业的庆功会、表彰会、誓师会、厂庆、开业典礼等活动。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不仅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五项要素的第四项要素,而且认为企业应通过礼节、仪式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许多文化观念正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活动才得以体现。迪斯尼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的前三个月中,每天早上上班时,要站在大门口,向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海尔工厂每天要召集一次6S班前会,让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站在两只大脚印上面向同事们介绍经验;IBM的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时都相互行礼,并道“早”或“好”;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全体员工每天早上八点钟诵读松下精神,高唱公司歌曲。这些强有力的、适宜的仪式文化正日益被众多企业看重,并成为实施发展战略应对更高层次竞争的基本要素,仪式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及其英雄意识促使员工内心得到极大的展示和满足。

4.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法制建设仍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法制建设,企业会陷入混乱,各种形式的犯罪会使社会陷于瘫痪;同样,礼仪规范也不可缺失,礼仪缺失,人们将丧失文明和理性,粗俗和丑恶将代替礼貌和美好,最终会使社会充满罪恶。礼仪能够通过认知的方式,帮助企业职工理解礼仪的价值及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道德精神和礼仪素质[4];同时,它还能够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方式纠正企业员工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员工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礼仪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企业不仅需要礼仪,而且需要规范、健康、文明、现代的企业礼仪来保证企业文化的延展和延续,需要礼仪去树立信仰、浓厚氛围、形成习惯、传递信息、表现企业个性

三、企业礼仪文化的构建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总是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1.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该融企业常规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于一体。战略制定时要突出强化企业领导的礼仪文化意识并使其贯彻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礼仪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礼仪、交际礼仪、工作礼仪、生活礼仪、节庆礼仪等。企业礼仪的要素主要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职工个人,也可以是企业组织或职工群体)、礼仪客体(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礼仪媒体(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它包含人体礼仪媒体,如仪容、仪态;物体礼仪媒体,如服饰、器物;事体礼仪媒体,如人事交往)以及礼仪环境(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要时对员工的行为实施奖惩,赏罚严明是管理的巨大动力。另外,还要对企业各层次员工加强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修养,因为员工是企业任何一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完善的礼仪文化将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2.从企业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说,融企业员工礼仪文明交往与日常工作为一体,注重员工的心理基础建设和行为表达能力培养,并在日常岗位管理中实施。价值观是心理基础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它是驱使员工行为的内部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人性“向善”是心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加强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的熏陶和学习,“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员工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员工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一言一行”是礼仪文化交际表达的载体,主体的施礼、客体的受礼,无论使用何种媒介,在何种环境下,其礼仪规范都是通过员工的言行举止来表达。企业应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内部各种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文化生产软实力。企业还应注意在主要社会公众中建立起强有力的信誉基础,拥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良好声誉,制定易于理解的公司政策及其手册和综合全面的新员工工作安排,建立起乐于遵从公认的、实力很强的专业人士建议的文化氛围。

3.就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来说,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实现企业礼仪文化工程的有利条件。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它不是独立王国,后危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企业的精神价值传统和企业员工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市场的多变和多样需求与企业人才流动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企业文化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企业礼仪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新阶段的礼仪标准与要求,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发扬光大。现代企业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中,徐文中,孟凡驰.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6

[2]蒋璟萍.传统礼仪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0-3-19,(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员工拾金不昧的表扬信9篇
  • 下一篇:汽车维修合同八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