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绿色交通建设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9 栏目:公文范文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1篇1

关键词:城市;绿色生态规划;问题;措施

当前世界热门聚焦点之一就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人口密集的城市需求,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和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所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园林绿化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建设等许多方面都要求在建设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中,绿色生态规划的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和空间问题,因此,将绿色生态规划融入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环境的改善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其对城市的发展和后续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前期进行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多方面考虑建设完成后的各种制约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因素,提前预防和规划,最大程度地符合各个方面的要求。绿色生态规划的融入使城市规划的目标由单纯的规模化逐步转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空间、环境、资源、文化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给人们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规划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配置,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能够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以及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努力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使城市能够积极、健康并且可持续地进行发展。

二、规划的具体内容

1.区域规划

所谓的区域规划就是指合理进行各个行业及居民区附属公共设施建设的设计,对城市的集中划分。比如设立专门的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等等,使城市的运行以及各个功能区域都能够协调发展或者资源共享等。区域规划还包括交通规划、国土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等。土地规划,就是对建设用地或者是工业用地等进行合理设计,在保证城市功能和城市市容的基础上,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并且要考虑附近的配套公共设施的条件,比如工业厂房建设用地的周围道路的分布、机器生产造成的噪音污染、以及工业用废水废料的处理等因素,合理规划其建设位置等。交通规划,是指在最大程度上考虑车辆和人员的通行要求,并对繁华区域进行交通管制,限制特殊车辆的通行,以降低交通压力。比如将物流行业集中在交通相对比较顺畅的城郊,可以有效缓解城区的交通拥挤问题。资源规划,就是要考虑所建筑工程的用途,比如自来水厂或者污水处理厂,就要建设在靠近河流或者是护城河的位置,做到有利于水资源的排出和利用。绿色生态规划就是提倡对绿色能源的使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等一系列的清洁能源的设计和使用,减少对大气污染的烟雾的排放等。简而言之,就是最大程度做到能源的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居规划

人居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控制好人口密度,降低生活区内的各种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按照比例配置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面积,在建筑中提倡使用生态节能的新型材料,控制建筑物的玻璃化外墙工程,降低光污染城市病,合理规划一些绿色生态景观园林、公园等健身场所,给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同时做好节能与环保相关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城市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难点问题。由于以前意识的不够,造成原来的城市交通道路的狭窄,在现代城市人口飞速增长下,交通问题日益凸显,道路拓宽问题很难解决。其次,由于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使得原来的城郊逐步变为市区,一些工厂企业被逐渐包围在居民区周围,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交通拥堵、垃圾成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各种现象在当前城市中依然存在。人们迅速涌入城市,使得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改为建筑用地,土地硬化、建筑物的装饰化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工业的迅速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结构的组成问题,一些加工行业的兴起带来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虽然现在我们城市的规划工作已经意识到了绿色生态规划的重要性,实际执行起来还是与目标有些差距,经验的不足、实地考察不够以及前瞻性的缺乏等这些影响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运行,需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处理措施

1.加强对工业等产业化的规划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持,但是工业工厂生产活动也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做好城市工业产业化的规划,严格控制一些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的发展,支持一些节能、环保、绿色企业的发展,若确实无法避免的工业生产企业,要在风向、水源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当的位置设立工业园区,对工业垃圾进行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理,同时配套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提倡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施工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在各个方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从而使资源可持续化利用,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

2.强化对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使得汽车成为城市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原来城市道路的规划已经无法承担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在以后的城市扩建规划中,要充分发挥空间优势,除了道路加宽以外,可以利用地下通道、人行天桥、高架桥等立体空间规划城市交通系统,扩展城市交通能力,从而保障城市交通的通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还要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构建绿色的、生态的交通体系。

3.提高城市园林及绿化规划

城市绿化不仅仅具有美观的作用,更是城市空气的净化器。汽车尾气及工业烟尘的排放都对城市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园林绿化可以通过光和作用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空气质量,并且还能调节大气温度,起到改善气候的作用。所以说,做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保留城市原生态绿地、湿地和水系,合理地规划城市生态廊道和公共绿地,增加园林绿地的覆盖面积和人均占有面积,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及美化环境、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4.构筑绿色、生态的资源利用体系

城市当中的污染物都是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众所周知,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原低于西方发到国家,污染物的排放却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构筑绿色、生态的资源利用体系,是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具体到相关措施上,就是要加强资源和废物的循环使用,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绿色和节能建筑,城市建设中使用低碳、环保型科技材料,宣传居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态的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并贯彻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5.实行全民生态评价体系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发展的决定者和受益者,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取全面参与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在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城市人们能够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与监督。

结束语:

总之,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支持,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生态概念的应用和融合离不开城市人们的支持和维护,只有所有人共同参与,积极为城市绿色生态规划工作献计献策,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川.浅析城市绿色生态规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0.

[2]李丽娜.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56.

[3]龙晓霞.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258.

[4]杨健.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21-22.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安徽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国家提出了绿色gdp的观点,大力推行生态工程建设。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人民群众科学消费,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传统的农业发展到加强结构调整、发展新兴工业化,都必须坚持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安徽省开展“三绿工程”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础、以高速公路网相连接的“三绿生态省”雏形。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已逐渐被唤醒,以绿色、安全为表征的生态经济出现大幅度增长。

1安徽省“三绿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绿色消费观念普遍淡薄

“提倡绿色消费”是“三绿工程”实施的环境基础,目前,绿色消费观念尚不被消费者普遍接受。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仅为城镇的1/3左右,实质上还处于温饱状态,大部分的收入消耗在食品上,消费者在消费时仍然被迫选择“价格优先”。

1.2绿色市场有待于逐步培育和建设

当前,安徽省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仍处于商品市场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摊位式交易仍居于主导模式。同时,绿色市场培育中存在“劣质冲击优质”现象。由于“价格优先”是主导消费模式,在培育绿色市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非绿色产品与绿色产品的冲击,在社会诚信制度没有健全情况下“劣质冲击优质”现象不可避免。

1.3流通环节有待于理顺

绿色通道仍然不畅通,一方面,安徽省目前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有限,不少交通线有待于改建、扩建;另一方面,已投入使用的交通线分属不同的交通单位,这就使得交通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开辟绿色通道”的要求。

1.4物流理念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农产品交易依然是原始的交易方式,这导致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太多,对于生产者、各级经营者均存在很大风险,而消费者则被迫付出高昂代价。虽然已有农业类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也有企业建了信息平台,但使用情况不理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这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安徽省“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2.1科技支持,不断创新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求发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绿色产业资源,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推进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提高检验检疫效率和速度,加快周转速率;降低流通环节损耗,提高绿色产业资源利用率。

2.2积极推动,争取支持

推动“三绿工程”的实施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要通过政府的领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关系,加强资源共享,最终使“三绿工程”的建设和生态省、生态家园建设成为社会的共识。

2.3保证重点,抓好示范

安徽省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生产潜力巨大,为全省的“三绿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但是,全省经济欠发达,生产力水平落后,在居民的消费过程中,“价格优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生态省和“三绿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保证重点、抓好示范”的原则,保证1批重点项目按质按量地实施,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建设1批“三绿工程”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三绿工程”的社会化。

3实施“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模式

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由过去食品消费中的“价格优先”向质量、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逐步提高消费者的感官鉴别力,使消费者能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对食品安全作出简单的感官鉴别;通过引导,形成科学的膳食结构,讲究安全卫生、营养搭配、经济合理;引导消费者逐步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严禁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提倡使用菜篮子、布袋子[2-3]。

各级政府通过召开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新闻会、通气会、研讨会,各新闻媒体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宣传开展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意义,报道工作成效,宣传质量稳定、信誉可靠的企业和无公害(绿色)产品;定期食品卫生质量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曝光;介绍食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绿色知识,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通过街头咨询、宣传车、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造声势,把各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治理工作,主动控制污染食品,主动揭发、检举违法行为,从而形成全省上下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培育绿色市场,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销售网络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使之成为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加强市场的硬件建设,逐步实现设施现代化;应用现代技术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有害物超标食品不得进入流通领域;建立健全食品进货索证制度、商品台账和商品卫生质量跟踪系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源头检测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绿色批发市场和绿色零售市场也要逐步配备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随时进行检测[4]。

3.3改进销售方式,推进新型流通方式

推行农改超、农加超、超改连,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鼓励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立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柜、专区、专卖店,加快推进食品包装化、品牌化。

3.4开辟绿色通道,构建有效的流通网络

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协调组织鲜活食品运输,建立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工具合理连接的食品运输网络,缩短食品流通时间,实现全省范围内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流通。建立食品源头检测制度,对有害物超标的食品不得运输,大力改进运输方式,鲜活食品运输要采取保鲜措施,严防变质和二次污染;提倡公路运输的白条肉进行吊挂、封闭,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实行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大力发展面向社会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市场为纽带,合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实现食品运输的有效连接与畅通。

4参考文献

[1]八部局力推“三绿工程”[j].山东工商行政管理,2003(7):60.

[2]王维平,左宁,展明远.抓好“三绿工程”强化食品安全[j].中国果菜,2007(4):55.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交通内涵绿色交通的方式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67-01

1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种理念,是以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减少交通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1]。狭义的绿色交通更多的强调促进环境友好,提倡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使用清洁能源,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活环境的质量。广义的绿色交通包含了合理开发、使用土地,升级公交服务,持续轨道建设,提倡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限制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安全、舒适、高效、集约、环保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2绿色交通的方式

城市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各种交通方式承担着不同的运输任务,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同时,各种交通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就绿色交通的内涵而言,绿色交通的方式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

1)城市道路公共交通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是以公共汽车为运输工具,在大城市区域范围内运送旅客的、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交通方式。在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准时的特点。与小汽车、自行车相比,公共汽车的经济技术指标具有明显的优势。

2)城市轨道交通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轨道公共交通是一种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运送速度快、效率高、污染小等特点。轨道公共交通正在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提供了新的选择。轨道公共交通持续不断的发展,使城市交通由传统的路面交通向三维立体交通转变,完善了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

3)自行车交通

与道路公共交通、轨道公共交通相比,自行车交通在短距离(6km以下)出行上具有较大的优势[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存在自行车交通比例较高、公共交通比例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常常出现因为自行车交通造成的交通拥堵的情况。其实,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各有优势,正确处理好自行车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使其优势互补,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与自行车交通一样,步行交通属于“绿色交通”的范畴,具有零污染、有益于健康的特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应对步行交通予以充分的重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现实的城市交通往往以车为主,步行交通为次,这使得我国城市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因而常常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步行交通系统的完善是城市交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绿色交通的发展策略

绿色交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用地特征、交通结构、道路利用率、车辆技术、交通出行行为等方面,因此,绿色交通的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

1)融合交通土地

通过协调各层次的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促进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的同步调整;处理好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开发时序,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建立以城市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机制;在宏观、微观层面协调好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建设的关系,确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升级公交服务

大力加强公交优先系统、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提升地面公交的运能和服务水平;优化现有公交线网,并通过持续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交线网的覆盖范围;建立系统化的公交信息系统,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探索创新公交服务体制,提高公交服务质量。

3)持续轨道交通建设

持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给规模,建立覆盖城市主要功能片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市关键走廊、关键区域大力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并预留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合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由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发展。

4)重构慢行交通网络

提高对慢行交通的重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畅达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推动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交通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慢行交通网络与轨道交通、地面交通网络的便捷接驳,深入开展慢行交通的宣传与倡导,营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的吸引力,满足广大居民出行、休闲、娱乐的需求。

5)优化道路功能

以支持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目的,完善路网布局,优化道路功能。在城市关键走廊、关键区域设置公交优先专用通道和车站设施。促进路网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完善街区支路网,改善微循环交通。通过加强路网内交通的管理与控制,使交通保持畅达有序的运行状态。

6)引导小汽车使用

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根本在于城市小汽车保有量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使城市交通结构趋于恶化。因此,加大对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对小汽车使用的引导与控制是保证城市交通持续向前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杠杆、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合理限制引导小汽车的使用,推进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的协调发展,使交通需求总量维持在城市交通系统可接受范围。

4结语

绿色交通不仅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想模式,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为辅助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绿色交通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应当明白,绿色交通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各级政府、城市居民应采取实际行动促进城市交通向绿色交通的转变。本文探讨了绿色交通的内涵、方式、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策略,研究结论如下:

绿色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是绿色交通的范畴,符合我国城市交通的需求特性,应当大力发展。使之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协调发展。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城市交通由低效、高耗、高污染向高效、集约、低污染的绿色转变。

人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加强绿色交通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使绿色交通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城市交通2009年11月.

[2]丁卫东,刘明,杜胜品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3月.

[3]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期刊论文]-城市交通2009(4).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4

关键字:绿色建筑;交通;古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我国频繁的城市环境问题和越来越机械化的生活,使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问题刻不容缓。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绿色规划则着重强调能源的再生、人文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将环保、节能发挥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建设中去。

1.用绿色的建筑改善人的生活环境

1.1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1.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3绿色建筑着手方向

1.3.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

1.3.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1.3.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

1.3.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2.建设绿色城市交通提倡健康出行

2.1绿色交通概念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能使人们得到安全、便利、快速和平稳舒适的运输功能,能使环保和城市的景观协调能够满足大气污染轻、噪音小、与有限的城市自然环境承载力协调的要求;使城市中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减少城市交通中的交叉干扰和拥堵现象,同时交通设施建设与大自然和城市景观以及人文氛围协调,甚至能够达到车、城、山、水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的境界。

2.2城市绿色交通建议

2.2.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交通规划首先应当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在城市规划中以步行、公共交通为导向,在改造城市不合理结构布局的同时划分步行专用通道和公交专用线、预留轨道线、合理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为城市步行、公交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2.2.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交系统

随着小汽车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以及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小汽车来完成城市交通任务是不可行的。而公共交通系统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道路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有效地抑制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时候,应当着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比重。在近期必须加快规划和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网络,使公共交通优先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结构单一、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差等问题。要确立公共交通在发展“绿色”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大运量、低污染、低能耗、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还应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改革公共交通经营体制,激发公共交通的活力,增加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注重换乘系统建设。

2.2.3确保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引导人们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研制并推广使用小排量、轻型化和环保型能源的新车种,公共交通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轨道交通。此外,对机车进行严格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确保机车良好的状态。发展高新技术的有轨、无轨电车,发挥电车的无污染、噪音小、节能、运营费用低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舒适性和适应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实现城市的“生态交通”,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引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工具。这不仅需要政府大力开发绿色交通技术,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还需要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在财政上抑制购置私人汽车及摩托车,鼓励和诱导城市居民放弃私人机动车,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3城市建设注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1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是长时间沉淀产生的,是一个地区传统特色的积累与表现,它既带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又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3.2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当下城市发展和城市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性破坏较为严重

许多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进行着剧烈的改造,一批批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拆除,大规模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一些古街老巷,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把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一部分或全部的拆除,使古城区的一些古街道大力兴建的现代化高楼,也使得一些文物单位被高层建筑物包围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格局和原有的空间尺度。

(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的文化古城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方式,国家制定全国性保护法律及其法规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法规性文件。与英、法、日等国家的法律制度相比,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制度要相对滞后,主要是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古城建设认知存在偏差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

3.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基本原则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不但需要转变过去点状保护的观念,树立区域保护的意识,而且要确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像鄂州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将街区整体保护与个体文物保护相结合。因为只有个体保护,没有整体保护,就留不下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整体保护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轮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统。

第二,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优先的原则。在鄂州旧城范围内,开发建设应以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为前提。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业中心建设等各项详细规划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应将其做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加以确定。

第三,坚持文物原地保护的原则。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本身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它还是原有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标志物。离开了原有的空间.它的文化价值将大大降低因此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道路.在规划设计上都应尽可能绕开文物,个别实在绕不开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离的整体移动,不可做长距离的搬迁。

第四,确立保留历史标志物的原则。对于旧城区的改造,应摈弃简单的“剃光头”式的改造办法,在不得不拆除的旧街区内,应规定老建筑的最低保留数量,保证在原地留下少量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包括保存较好的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其他标志性物体,如庙、碑刻、水井等,以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延续性

第五,实行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的原则。在旧城区内,不论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都是鄂州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保护应与使用相结合,尽可能加以开发利用,通过利用实现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规划的精髓就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本身也要保证其能够“与时俱进”的特性,就要将其作为一种倡导性规划,通过政府鼓励、企业操作、百姓参与,把绿色规划理念推广到全社会。绿色规划不一定就是高造价、高技术,关键是在于我们对自然的保护、理解与利用。正确认识绿色规划,树立全民性的绿色思维,是倡导绿色规划的最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2]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4):53~56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思考

1.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

1.1坚持以人为本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使用者,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就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规划设计工作应该有机融合居住的环境条件与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

1.2维护生态与人文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宜适性的空间,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就应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隋况具体分析。现代住宅讲究依山傍水,因此,水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进行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应该有效利用并维护当地固有的人文和生态特点,将其融入到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以绿色思维为导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今绿色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城市的全面推进尚难以落实

在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部门利益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缺乏自发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绿色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迫于财力和技术力量的双重羁绊。其关注点往往放在大城市,而非众多的中小城市,多关注的是城市新区的开发工作,对老城区的低碳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绿色城市的规划指导时,缺乏对中国各地、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论证,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最终造成了难以适应各地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的后果,盲目地进行了纸上谈兵式的规划工作。

2.2缺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是一种增加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绝佳途径,绿化率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价值的提升,因此城市的绿化建设,需要给予充分重视。但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相应效果的发挥。在一些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对山体、植被、水系等绿化资源没有予以妥善考虑,或是利用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缺乏指导性,保护工作更是泛泛而谈,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在城市建设发展后期的绿化成本。一些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仅仅对城市绿化工作进行了控制性的规划,而缺乏切实有效的园林知识作为指导,导致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时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状况,迫使不断重复地投入绿化建设资金,增加了额外的费用。

3.绿色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3.1提倡发展绿色建筑

城市规划最直接的作用物就是对建筑的引导,建筑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对建设绿色城市起到的作用也是决定性、全局性。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需要推进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工作,从而有效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前期研究,做好专项节能建筑的示范;其次,使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机结合。重视研究和绿色建筑相关的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包括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跟进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再次,推广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推广节能建筑,促进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

3.2增加城市的土地收益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合理科学地评估土地资源的收益,做好开发时序,把握地块的开发时机。对于条件成熟的土地,可以先规划开发。对一些条件还没有成熟,有潜在价值的土地,可以随后进行规划,使土地资源实现应有的收益。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政府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收益,并将其使用在城市的开发建设工作当中。

3.3交通方式的绿色转变

在绿色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也是一项重点内容。不同的交通方式,其在能源消耗、土地资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对于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应该引导转变出行方式,从高能耗出行方式逐渐向低能耗的出行方式转变。交通方式的绿色转变,对降低污染排放和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结构有着方向性的引导。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6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3-02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快速增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路网不畅、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交通设施不足、步行与骑行空间越来越小、行车难、停车难、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噪声干扰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应创建城市绿色交通,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人们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

一、绿色交通的特征

绿色交通强调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是为了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

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绿色交通工具包括低污染车辆,如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双能源汽车、氢气动力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包括各种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轻轨和地铁等。绿色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和单人驾驶的自用车。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研究城市开发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实现交通顺畅、有序,交通参与者安全、舒适,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哈尔滨市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并于2012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围绕绿色交通、公交都市和低碳城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城市路网建设

城区现有道路1900余条,总长度达2200km,其中次干道及以上道路长度达1000km,形成“两轴、三环、十射”的新格局,公交线网初具规模,能满足市区居民出行需求。

(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

大力发展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推进“大公交”发展战略。截至2015年年底,公交运营路网长度达到776km,公交码线路205条,公交运营车辆5433台,出租汽车15519台,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14.7标台/万人,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低于90%,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89km/km2,主干道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年均增长5%,城市周边20km范围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85%,公共汽电车准点率达到85%,进场率达到70%。城市中心区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90%,实现主城区500m、5min换乘,公共客运系统分担率达到45。“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了115座公交首末站、123km公交专用道、1200座停靠站,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5%。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哈尔滨市地铁规划有“九线一环”,总里程340km,地铁总工程预计在20年内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2008年3月启动,2013年9月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通车试运行。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城区城郊相结合、平时战时相结合方式,工程完成后将新增线路,总规模可达12条线和1条环线和两条支线。

(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体现以人为本,优先保障慢行交通,积极推进适合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为绿色出行创造条件,营造安全、舒适、宜人、低碳的慢行环境。增加友谊路等道路两侧人行道宽度,哈尔滨市现有2条步行街。2013年,平房区率先在全市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建设租车点近百个,建立了近20km自行车专用道,投入自行车2200辆,办卡者达到5000人,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该经验正在被群力区和松北区等借鉴应用。

(五)采用新能源运输车辆

新增大容量新能源公交车2200辆;加大节能和新能源公共汽车投入,机动车尾气排放达到欧IV标准。目前,新能源公交车辆占全部公交车辆56%。天然气(CNG)公交车辆采用天然气,每年可替代燃油3.5万吨。2013年推出80辆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2015年有7条公交线路采用160台油气混合、气电混合动力车和200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部分车辆采用GPS技术,对运营车辆实施动态管理,依据路面及交通状态信息合理控制车速,提升车辆节能效果。

三、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7个方面:(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整合不够。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重视不够。(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道路网密度低、快速路及主干道数量少且贯通性差;公交线网覆盖不均衡,路权意识欠缺;城市停车难,慢行交通环境有待改善。(3)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不畅。城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仍需改进,以实现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自行车之间的零距离换乘。(4)交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方面各自为政,未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交通投融资体制与机制,资金来源单一、严重不足;缺乏公交优先发展的定位与指导。(5)交通规划和建设人性化不够。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6)交通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备,行业智能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公交调度和站牌智能化、应急监管信息系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需加强建设。(7)交通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交通能源消耗与统计监测机制、出租车准入退出机制、公交票制票价政策、公交企业财政补贴机制、公交市场和驾驶人从业规范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有8个方面:(1)将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与城市和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整合。(2)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特别是慢行交通网络。改变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空间轻视现象,建设完善的步行与自行车路网系统。(3)科学合理设置标志标线、渠化交通安全岛、隔离护栏、人行横道位置、人行道宽度、过街天桥和停车设施等交通设施,保障交通系统运行高效、有序和安全。(4)基于公交优先策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公交优先理念为基础,全面规划、精细设计公交系统,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5)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公共交通上不断投入新能源车辆,采用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乘用车。(6)逐年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和投入数量,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7)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行车诱导、停车诱导和信号控制等的智能化程度。(8)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居民正确选择出行方式。对于居民出行选择,若均追求自由、舒适的个体交通出行,将严重违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会导致私家车过多、道路交通能力下降、城市环境恶化等。因此,应正确引导居民理性选择出行方式,合理使用道路资源。

参考文献:

[1]胡兴华.绿色交通概念解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2):56-60.

[2]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14

[3]王文渊,刘英舜,叶茂,等.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5,(4):97-104.

[4]苏志芳.常熟市绿色交通发展规划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3,(10):4-5.

[5]付丽,杨顺顺,赵越,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人口,2011,(3):367-370.

[6]洪亮平,郭紫薇.a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4,(10):35-40.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1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医院建筑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基于建筑功能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关系,以周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负荷范围内,树立绿色健康建筑系统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是在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使用、管理与再生等全过程的发展特点,从而科学建设满足人类健康发展需求的生存建筑空间环境,其突破了传统建筑超越生物圈的时空限制,并紧密联系建筑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再因只孤立考虑自身系统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稳定,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的营建系统。

1.2绿色建筑设计的类型

绿色建筑设计分为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以及三星级四个类型标准,其均需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所有控制项要求。新时期绿色建筑设计的控制项与全文强制性规范有效衔接,已成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依据。

1.3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发展及主要影响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符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尽量做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回归自然,同时降低污染标准要求,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重点突出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舒适以及综合利用的功能要求,力求内外环境的相互平衡。第三,绿色建设设计能够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破坏力度,尤其是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的排放,能够有效改善居住区的水质。第四,绿色建筑使用的施工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同时尽量应用可再生材料,以避免有机合成材料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释放有害物质,从而威胁居住者身体健康。第五,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广泛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既能保证地面供暖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照明系统性能正常发挥的同时,又能减轻对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以及有效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绿色建筑设计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自2006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外加国家财政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也稳步提升。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绿色建筑设计势必朝着更加积极、良性的方向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通过利用清洁能源、绿色施工材料和技术而最大限度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应用,可以积极构建良好、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居住者对建筑功能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1.4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从整体布局、框架结构以及空间塑造三方面来研究绿色建筑设计。首先,从整体布局而言,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衡量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和后期使用特点,以科学规划交通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筑密度等内容,从而保证平面交通流线和空间交通流线组织科学合理。其次,从框架结构而言,绿色建筑设计离不开绿色施工材料的支撑。以医院建筑为例,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吊顶可选用环保矿棉板、石膏板,墙面可采用耐擦洗的环保型涂料,门窗可采用隔音、隔热、易消毒清理的铝合金和环保型木质材料,从而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最后,绿色建筑设计也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可塑性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空间的科学布置,既要确保水、电、暖等各项隐蔽工程的布局合理、使用安全可靠,又要使整个室内空间具有灵活性,形成规整有序、条理清晰地布局,在增强居住者舒适度的基础上,满足未来增设设备的需求。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实践

2.1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并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等的理念和指导,通过对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阶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用水、用电、建筑材料等的使用过程中都能做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减轻建筑设计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并为新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绿色建筑设计的低碳

低碳是指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利用率。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时要重视采用绿色清洁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同时可加大对工业余热等废气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力度。在考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原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空调、采暖设备耗费的能源,都能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

2.3绿色建筑设计的改造

绿色建筑设计的改造主要是将部分不符合绿色设计理念的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以落实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筑功能分区、分项计量的方式,科学计量建筑各功能分区的能源资源耗损,以帮助人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如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施工技术或者在建筑设计时尽量将配电室、空调机房等耗能较多的设施设备靠近负荷中心,从而节省管道线路的输配系统能耗等,都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标。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3.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等。如在节约能源方面,所有的材料和资源都要遵循清洁、健康和可再生的原则,通过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传统采暖设施和建设材料的使用力度,并遵循能源战略化管理手段,在提高医院建设能源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建筑投入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污染,能实现医院建设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回归自然理念是指在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时要遵循身心愉悦的原则,基于舒适性角度,从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通过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保障安全的水源和饮食供应,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态建筑和景观设计,让居住者感到身心愉悦。

3.2医院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功能

医院建筑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其日均人流量较大、能源资源消耗较多。因此,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功能需求,合理选择满足城市规划、医疗卫生网点布局需求以及服务人数和服务半径科学的建筑地址,并根据医院各科室的职能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如根据医院各功能相互关联的特性,将其分为医疗区、感染区、服务区、污染区以及行政区等五部分,便于合理划分医院外部的入口和内部交通流线,从而保证患者就医诊治的快速高效。重视应用绿色材料、绿色施工技术等有助于改变传统医院能源消耗较多的发展现状,既能实现能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医院正常运营的经济投入成本,又能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系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战略。通常情况下医院的氛围相对紧张、压抑,而新时期现代医疗理念等的发展,使得康养于一体的观念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这就对医院的居住环境、整体氛围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在医院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既能扩增适宜的人性化配套建设,又能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将建筑内部人员集聚部位与外部庭院以及其他景观相互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增加室内空间的延伸性,从而给患者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能够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点

首先,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充分考虑医院建筑涵盖的安全、简洁、高效的交通设计,集约化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人性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采用高效集中的空间布局形式有效提高医院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其次,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适应医院建筑周边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绿色设计,以在保证建筑物自然采光能力的同时,将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融入其中,有效节省保温采光等方面的能源资源。如为满足室内采光和供热需求,可通过科学设计室内外空间渗透,通过直接通风和自然采光以及内外部景观相互渗透的方式,既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细菌滋生,防止与其他空间交叉感染,又能提高医院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建筑常规能源的消耗。再次,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施工材料,包括常见的水循环系统、智能集成控制系统、隔热技术以及自然通风技术、照明技术等绿色建筑技术,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服务机构,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外服务职能。通过扩大建筑周边绿化面积、丰富基础配套建设、增设室内绿化景观等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能够拉近医患关系,缓和医院紧张、压抑的环境,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效果。

3.4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流程

第一,前期策划阶段。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首先需要选择优秀、专业的设计团队,包含绿色建筑工程师以及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项技术专家等在内的优秀成员,保证其能够明确医院建筑绿色设计的必要性,并加强各项目负责人的沟通联系力度,使其积极参与医院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讨论,确保其在医院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和全局因素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院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性,从而科学确定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准确围绕“两方便”原则,既要满足后期医护人员参与救治、患者及家属诊疗康复的使用需求,又要营造良好的就医和工作空间,从而带给患者及其医护人员相对舒适的真实体验,这既能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感到温馨舒适,又能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发展迅速,尤其是各项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设计人员在建设医院绿色建筑设计时,还需要具有前瞻性意识和眼光,充分考虑医院后期发展规划,从而为医院后期改造留下空间。第二,中期设计和建造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需要先后经过方案研讨、下发各专业领域、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指标、反复优化设计指标以及完善设计方案等。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分析和统筹规划的过程,其需要对多项方案进行全面、综合的对比和评估,而基于生命周期的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方法是较为可靠、客观、科学的。在中期设计和建造阶段,要充分考虑医院职能,从而强调医院公共开放设计的安全性,以通过合理分布组织流线等方式,保证其设计方法在实际运营中具有可控性,避免因交叉感染而造成污染情况。医院涉及职能部门众多,不同专业科室对环境的建设需求具有不同要求,因此,在每个设计可变环节变量时都要详细参数描述,并采用重复优化的方式和流程,确保参数的具体数值能够从粗放模糊到精细清晰,直到得出最优解,从而保证医院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更加高效、科学,设计内容更加完善、丰富。第三,投入使用和拆除后。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部分建筑材料和化学物质在后期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完全被消耗,只是存在部分损耗,这时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式进行回收处理,能够将其变成新资源用于下一级次。因此在医院建筑投入使用后,要重视废物回收利用,尤其是医院建筑拆除后产生的废旧可回收建筑材料,这有助于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降到最低,能够满足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医院设计方法,也是绿色建筑体系的内在机制要求。因此,在进行医院建筑时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重视对医院建筑投入使用和拆除后等整个过程的跟踪评估管理,从而保证每个建筑环节都符合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状态。如医院建筑材料中常见的废旧玻璃材料、塑料、砖块、石膏墙板等都能实现废物回收再利用,并可建成新组件。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城,便将石膏墙板碾碎用于粘良剂,用回收的沥青、砖块以及混凝土等作为填充物或粒料,因此其是十大绿色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潇.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2,(02):63-64.

[2]孙畅.医院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2,47(18):5-6.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9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一:

市民朋友们: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出行的终点,但绿色、低碳的出行却提升着我们每一刻的心境。低碳出行、绿色交通,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不仅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也造福着子孙后代。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践行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理念,争取做到:

一、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学习者。低碳出行就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学习掌握低碳出行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宣传者。大道至简,低碳生活。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理念,让低碳出行成为人共同的追求。

三、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践行者。自觉遵循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公交的出行方式。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拼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碳排放,为低碳出行作出表率。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从每一步的出行开始。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同用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为建设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文明宜居的生态贡献力量吧!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二: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私家车持有量快速增长,81%的员工开私家车上下班,矿区的交通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全球能源需求紧张,经济危机日益蔓延的社会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低碳、健康、绿色、文明出行,势在必行。团总支在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际,发起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绿色出行倡议活动,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并向中心全体员工及家属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绿色出行先行者。我们倡议中心有车族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车。上下班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拼车结伴而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把步行和骑车出行作为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强身健体的有效行动。希望全体员工在绿色出行中躬身力行,并带动更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矿区家园多一些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

二、争做绿色出行倡导者。通过参与活动全体员工都应提高环保意识、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自愿加入活动中来,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积极向身边同事和亲朋好友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活动意义,主动承担起绿色宣传的责任和义务。人人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推广者、倡导者。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交通理念;生态城区;交通规划;建设要求;应用

引言

在生态城市发展规模当中,交通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策划。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交通规划单纯地依靠拓宽道路或是增加线路都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交通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绿色交通理念的应用,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区交通体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打造生态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1绿色交通理念概述

在当前构建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新形势下,绿色交通理念应运而生,其作为新型的城市交通理念,在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交通系统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城市的发展及城市交通规划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绿色交通也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交通。利用绿色交通理念打造的交通系统,不仅注重城市未来的发展,而且对城市当前的交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旨在利用现在的转变来实现未来的改变。

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其他因素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在对绿色交通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与城市的发展及交通规划有效地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绿色交通的内涵。同时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思想等融入到绿色交通理念中来,这样才能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确保资源的有效节约,更好地降低城市的污染,确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区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要求

2.1注重环保设计的应用

在当前城市交通体系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公路项目总体设计中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在总体设计中环保设计涉及的较少。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将环保设计纳入到城市交通体系设计中来,需要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做好实地勘察工作,对道路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具体的建设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交通路线的总体布局,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做好公路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回收工作,避免这些垃圾对环境带来再次的污染和破坏。

2.2加强绿色交通体系可行性研究

在生态城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保能够满足绿色交通理念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交通路线所经过区域的水文植被、生态属性及生物种群特点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做好周边的生态调查工作,确保公路建设活动不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来对道路进行施工,确保选择适宜的材料,特别是土石、木材及水泥等材料的选择,需要与相关的技术要求相符,确保选择材料的质量。另外在工程造价成本核算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使其在道路方案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3土地利用与交通相协调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交通用地呈现出紧张的态势,需要确保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之间能够协调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城市的实际特点,更好的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区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规划过程中,需要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考虑,确保规划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将生态、文化和效益等原则都需要在城市绿色交通中进行贯彻,合理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于每一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对交通用地进行规划和统筹,确保布局的合理性,为城市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2.4应用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新技术

在当前生态城区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新技术在交通规划中进行应用,确保城市交通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而且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作为道路的主要材料,发展环保绿色交通工具,加快个人快速公交系统的推广使用,确保城市交通规划中环境、土地、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能够做到协调一致性。

3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3.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体系

在实际规划城市道路体系中应根据生态城区的布局特点,采用主干道和辅助道路相结合的方格网道路设计。合理规划生态城区交通骨架线路,在保证采用最少的主干道能够贯穿整个城区的前提下,采用小地块、密路网模式进行次级道路布置格局,从而满足生态新区内不同机动车辆的出行需求。

3.2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

对于机动车交通系统的规划来说,必须要分清区域主干道路和城市主干路两部分。而且要对主线和支线的设计进行科学的划分,作为支线来说,它主要是方便居民生活而设置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在主干路上,主要设置一些生态区,并且为大型车辆提供道路,方便运输。

3.3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对于慢通系统的规划来说,它具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供给自行车使用的,而且在这个慢行道路上是不准机动车行驶的,因为它的最大宽度为3m,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大型机动车辆的通过。通过这条慢行道路的规划,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因为在这个道路上只有非机动车行驶,就进一步消除了自行车与其他机动车发生摩擦和冲撞的可能性。而且在这个慢行道路上还要设置专门供行人通过的道路,设置行人行走区,这样就可以大大保证行人的人身安全。而且还要在这个慢行道路附近设置一些停车区,改善交通环境。因为在道路上停车,会造成交通密堵塞,通过这个停车区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4结束语

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确保道路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在交通设计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减少或是避免在城市交通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及资源的过度消耗,更好地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王波,孙超,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

关键词:绿色交通持续发展现代化都市

一、引言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总是需要和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在一起全盘考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的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就成为每个国家的管理者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众所周知,亚洲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中叶以后经历了高速但是无计划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私人汽车的盲目普及使得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脱节,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管理混乱,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桎梏了经济的成长,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然而,新加坡作为偏居亚洲一隅的城邦小国,以区区68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和不到420万的人口,却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运输系统,前瞻性的交通管理与调节战略,有计划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展政策,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虽然新加坡在国情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却包含了普遍性的发展经验。当今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城市正进入高速扩展的阶段,亟待寻求适当的战略以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市建设的覆辙,而新加坡模式无疑值得仔细借鉴和学习。

本文在简单回顾新加坡城市和交通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和分析它如何利用合理的策略来克服现代都市发展中有限资源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本文将重点强调整合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政策,公共运输为主体的交通发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s,TQS)以及交通需求控制策略。一言以蔽之,希望新加坡的发展经验能为中国大陆持续、均衡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回顾近代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ThomasStanfordRaffles为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建立的为转口贸易服务的殖民地。此后,新加坡一直作为大英帝国在亚洲贸易和殖民的心脏而存在,直到二战爆发后被日本占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分家,现代意义上的新加坡共和国从此诞生。

在ThomasStanfordRaffles的要求下,Jackson为新加坡制定了第一份都市发展计划,这是寻求新加坡有计划持续发展的最初尝试。然而,到二战以前,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仅仅局限与对私人发展的控制并仍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直到1967年,在联合国发展组织(UNDP)的帮助下制定的国家暨城市发展工程(StateandCityPlanningProject,SCP)开始以后,现代的城市和交通规划才真正在新加坡启动。SCP在1971年结束并产生了一系列咨询性质的概念计划(ConceptPlan)以指导都市发展,基本上,这些概念计划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兼顾交通和其他相关土地使用的计划。最终,概念规划转化为国家总体规划(MasterPlan),具备法律效力并由国家发展部以立法形式推动执行。30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总体规划体系使新加坡有效的避免了都市过度发展和基础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是新加坡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

一、绿色通道工程实施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镇、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绿色通道工程完成公路绿化463.6公里(其中:完成国、省道及主干县道绿化79.4公里,完成县乡公路绿化161.2公里,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绿化223公里,完成杭宁高速公路秋山互通区绿化补植16.4万平方),完成航道绿化34公里,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按年度分:2003年,完成09省道绿化18公里、德桐公路绿化22公里、武洛公路绿化18.4公里,投资512万元;2009年,完成09省道绿化7公里、县乡公路绿化54.2公里,投资203万元;2009年,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绿化223公里,完成县乡公路绿化65公里,完成四路二航绿化补植(四路:杭宁高速公路、109国、09省道、德桐公路,二航:京杭运河、杭湖锡线),投资925万元;2009年5月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完成县乡公路绿化56公里,完成杭宁高速公路秋山互通区绿化补植16.4万平方米,投资360万元。

多年来,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xx县778公里等级公路已经全面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100%。目前,我县杭宁高速公路、109国道绿色通道和京杭运河、杭湖锡线绿色通道已初具规模,09省道“香樟大道”已逐步形成,县乡公路的绿化和美化工作有了显著改观,交通绿色通道建设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二、主要工作措施

建设生态县,是贯彻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赢得发展先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确保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在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中,从四个方面狠抓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公路、航道绿化工作是服务全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在开展交通工作中,我们坚持贯彻“抓工程项目建设与抓绿化工作并重”的思想,在实施交通绿化通道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两个转变:即从过去“见缝插绿”转变到“合理规划、科学绿化”上来;从过去“重栽种、轻管理”转变到种养管并重,注重绿化质量,管理效果上来。把搞好公路、航道绿化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提高公路航道等级品位、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塑造地方对外开放形象、促进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摆到交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年度计划、资金、项目、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统筹规划,全盘考虑,一步到位,确保交通绿化通道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组织,领导重视。我们在实施千里生态长廊建设中及时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置绿色通道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实施公路、航道绿色通道建设中,局领导班子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在开展的国道和航道环境整治和绿色通道建设每次都是领导亲自挂帅,实施过程中多次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听汇报,提思路,定方案,并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协调整治和建设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使交通绿色通道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措施到位,基础工作扎实,确保绿色通道建设顺利实施。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我县实施公路航道绿色通道建设,紧密结合xx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结合推进城市化建设规划,一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根据现行公路航道的技术等级与xx县经济、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既实际又适度超前的规划:到2009年末,基本完成县域内国道、省道、县道宜林路段和主干航道的交通绿色通道建设,至2009年全面完成县域内交通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形成美观、舒适、优美的交通绿色长廊。二是注重规划衔接性,强调绿色通道建设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与农业、农村、生态建设以及城市建设相衔接。三是注重规划操作性,体现因路制宜,乔灌花草合理配置,不同公路采用不同树种、实现不同功能。

(四)规范操作,精心施工。一是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选择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进行建设,使绿化工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实施,既保廉洁又保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工程监理、监督制度,象对工程建设一样实施全过程监理,重点加强对苗木规格、质量、运输、种植、维护等环节的旁站监理,严格控制林带建设进度与质量,确保苗木成活率。三是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施工单位、监理、建设单位及有关领导,帮助解决问题。四是推行绿化工程管理责任制。以路段为单位,加强养护管理,落实包干,责任到人,与经济利益挂钩,有奖有罚。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公路、航道生态长廊建设初具规模。然而,对照县委、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如:“重种植、轻管理”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设机制还有待完善;管理的手段比较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有关下步工作安排

根据生态县建设和千里生态长廊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在今明年两年的绿色通道建设中,我们将重点抓好绿化规划、建立机制,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等三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分析、超前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一是坚持“建设一条,绿化一条”的原则,制定好“十一五”绿化工程规划。计划从今年起到2010年5年时间内,新增绿化里程250公里。二是加快交通场站绿化建设步伐,使县内各公路港航管理、征费、稽查站点建设成庭院式的站点。三是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品种。积极提高绿化种植品位,种植结构按各乡镇地域、结合地方经济统一规划,种植树木以经济林、观赏林、生态林等多品种相结合,使之公路、航道绿化达到“洁、畅、绿、美”,四季常青的交通环境。

(二)完善机制、激发活力。交通绿色通道建设牵涉面广、难度大,仅靠交通部门一家难以完成任务。我们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在建立公路、航道绿色通道良性循环的建设机制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着重在土地租(征)形式、绿色通道建设主体、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极形成政府牵头、多方筹资、交通主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我们将按照“谁管辖、谁养护”的原则,结合乡镇公路建管养体制改革,制订并落实好公路、航道绿化养护责任制和奖励措施,把交通绿化工作与工程质量验收、考评结合起来,与乡镇交通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上下、左右、各方投身建设绿化工程的积极性。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千里生态长廊建设工作任务,确保到2009年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的各项指标,通过生态县验收。我们将在建设中认真对照建设任务和标准,全面地进行排查,制定详细的计划,对需要补植的路段做到“早布置、早落实、早启动”,提高完成率、成活率、覆盖率,积极推进建设任务。一方面要积极上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专项补助资金尽快到位;另一方面加强与乡镇、部门沟通,强化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早日达到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农业气象的谚语集锦15篇
  • 下一篇:水生态环境治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