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整合;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074-02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教育信息化也从原来的“三机一幕”到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校园、云教室。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用意不仅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知识体系的高增长速度,要以教育信息化为载体,带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育人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信息加工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并且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在课前设计好的。显然,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当今社会,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也每时每刻受着不同信息的影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想法。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加选择地接受只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体系,学生就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学科,如果我们只是单调地讲解操作步骤,就会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课给讲“死”了。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并且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活动,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学生能通过运用各种认知策略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使之有“物”可思,从而培养学生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学“Word中的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朗读一下语文课本封面上的《兰亭集序》片段,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通顺地读出来。有一位学生能把全文背出来,却不能通顺地朗读这个片段。我反问学生为什么会背却读不出来。学生给出了各种回答,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原来是因为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使我们无法断句,也就无从朗读了”。这样,学生对后面要学的内容就立刻提起了兴趣,并明白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教师顺水推舟,很自然地布置了接下来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完成。学生互助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是学生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任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要把要求定得很细,如规定几号字、什么字体、首行空几格等,而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各个学习小组推荐本小组做得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演示其制作思路和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能力
如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从美国各大学的网上公开课到国内各省电教馆的网上资源,从数字校园到云教室。能熟练运用网络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成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备条件。如果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将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弃原来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建构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我调整如下:用2分钟~3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和任务布置,下发导学材料,点评总结用5分钟~10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有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提供帮助。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维度的对话平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学生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远比我课前预想的多得多,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积极思考,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与教师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通过任务作品的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紧贴生活实际,培养信息时代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信息技术恰恰可以为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1.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将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方式共同运作才能达到目的。求异思维是其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网络搜索”一课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下载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不限定使用什么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Google,有的用百度,也有的用专用下载软件,而且查找的
关键词也各有特点,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2.鼓励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信息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环境,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能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终身学习的有力工具。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信息素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创作出信息技术作品或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通过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地搜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并能通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等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经过比较与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即独立、创造性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即是能自觉运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探索、发展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地、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心得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探索精神,奠定创造基础
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化,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转化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则是探究心里。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它需要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等特征将已知的知识、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在本质特征系统的系统思维结构,随学生的“系统思维结构”的扩充,其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也就更宽广,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成功率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发现的因素,特别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计算、思考、讨论发现的重要公式、定理,应力求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而得出结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体现着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现着创造性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体会和借鉴。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逐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境是围绕个体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因此一个良好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因素,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创造,对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系统思维结构,从而产生灵感,使之表现为新发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三、设置创新情境,增强创新能力
在培养指导精神,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创造性思维有三大特点:即事端性、伸缩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渗透又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创新问题情景时要从这三个特点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训练思维的伸缩性。训练思维的伸缩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变换题型,训练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思维的多端性是指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可产生大量的新假设;新颖性是指通过这种思维可以找到途径,仅依靠一种证明方法来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和新颖性是不够的,还需引导学生发掘所有学知识来求得结果的方法。
一.添枝加叶训练。如用“暂时”造句,先进行扩词
附图{图}
1.谁暂时离开,结果……
2.因为……什么暂时停止……
3.为什么,谁暂时关掉……果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造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一下,宿舍里乱作一团。影剧院正在装修,暂时停止开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电视,突然天黑了下来,雷声隆隆,我只好暂时关掉电视机。最后以此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举一反三地扩词扩句。
二.联想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3)要求造拟人句,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动了不倒笑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创设了三种情景引导该学生展开想象:
1.当你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一回家把书包一甩,高兴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发出宏亮的笑声,向我敲起了警钟,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笑翁发出柔和的笑声,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抚摸着我的脸,轻轻地说:“孩子,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时(不倒笑翁向我点头,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由于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有话可说,语言丰富生动了。
三.变位训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往往只有一种意思,充当一种句子成份,而实际上,多数词语有多种意思,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产品因为不合格滞销了,这两天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放在结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妈妈今天离婚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间,程度深的意思。)
3.这担子很沉重,不知道哥哥是否挑得起。(放在中间,分量大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某个词表达同一种意思,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仿照书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一句话,用“……像……”造比喻句,我先把这一句话改成了三句话:雪像柳絮一般,在风中飞舞。/在风中飞舞的雪,像芦花一般。/在风中飞舞的是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