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0 栏目:公文范文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1篇1

关键词:进出口;发展;海关口径;税收;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08-04

一、上海市进出口发展现状与相关税收变化情况

(一)上海市进出口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过程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夺人眼球。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22072.19亿美元,较1995年的2808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其中,出口总额达12016亿美元,首次超越出口大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表现尤其可圈可点,2009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777.31亿美元,较1995年增长了近14倍,增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进出口总值中由1995年的6.8%提高到12.6%。

从横向比较分析,全国进出口发展状况,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呈现四强称雄的局面。自2005―2009年,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四地区进出口规模在全国所占比重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广东始终占据首位,江苏和上海居于中间,浙江相对次之;但从四地区的发展速度看,广东、江苏和上海三地区在全国平均增速水平左右发展,而浙江却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表现较为活跃。因此,与快速发展的地区相比,上海市进出口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下页图2)。

(二)上海市进出口环节相关税收变化分析

进出口的快速发展,带动与之对应的税收获得长足增收,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相关税收增收不同,进出口的发展引致的税收增收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进口消费品消费税三种。2009年,上海市海关口径税收为1955亿元,较2005年增收了816亿元,增长71.6%,其中:关税为400亿元,较2005年增收了120亿元,增长42.9%,平均增速为9.3%,较总体增速低了5.1个百分点;进口货物增值税为1438亿元,较2005年增收了598亿元,增长71.2%,平均增速与总体增速较为吻合,增长稳定;进口消费品消费税为117亿元,较2005年增收了98亿元,翻了五番,平均增速较总体增速高出43.1个百分点,增速最快(见下页图3)。

二、上海市进出口发展特点分析

(一)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对称,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自2001―2009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由5210.10亿元增长到14900.93亿元,几何平均增幅为14%;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额由608.98亿美元增长到2777.31亿美元,几何平均增幅为20.9%,增幅较国内生产总值高出近7个百分点,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从弹性①分析角度看,2001―2009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对GDP的弹性系数由高位的3.29稳步降至1.12,渐趋于1;同期,GDP对进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由低位的0.3稳步上升至0.72,同样有收敛于1的趋势。这表明,上海市进出口发展在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同时,进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称,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1.从贸易方式看,贸易方式保持均衡发展

2009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为2777.31亿美元,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高达90%。通常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指的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公司、企业所开展的单边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指的是使用进口料件在国内进行加工,再将产成品出口所发生的进出口贸易。单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加工贸易,随着加工贸易本身及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工形式的不断升级,其国内价值链逐渐加长,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保持长期的均衡发展态势,其中: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5%~7%的区间内,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8%~10%的区间内。均衡发展的贸易方式,对于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冲击,都是较为有利的。如,2008年第四季度,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开始产生影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最先受到冲击,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有2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由此所引起的失业人数达200万,与此对应,2008年11月和12月,广东省进出口增幅逐月回落,当月同比增幅分别下降13.0%和14.2%;同期,上海市进出口受此影响相对平缓,2008年11月和12月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11.2%和12.3%,均较广东省同比下降幅度小。

2.从产品结构看,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即由低技术含量到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到高竞争力的发展路径,上海市进出口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2000―2007年,上海市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分别由34.81亿美元和8.52亿美元增长至156.70亿美元和32.0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350.2%和276.6%,同期,工业制成品由258.75亿美元和245.02亿美元增长至1233.75亿美元和1407.1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376.8%和474.3%,初级产品进出口增幅显著低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幅;体现资本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发展态势,更能说明上海市的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2009年,上海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分别为1025.63亿美元和636.16亿美元,较2002年分别增长877.29亿美元和561.3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591.4%和750.4%,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幅。

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与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相一致。通过引用巴伦斯指数1可以看出,上海市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善状况。具体如下表:

在上海市进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巴伦斯指数①在2001―2007年基本保持在-0.60~-0.66水平上,且呈不断降低之势;同期,工业制成品的巴伦斯指数不断上升,由最低的-0.10上升至0.07,表明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缓慢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在稳步上升。特别的,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巴伦斯指数更高,2007年,二者分别为0.01和0.06,至2009年,二者快速提升至0.11和0.13,进一步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相呼应,进出口市场不断巩固和扩大

在长期发展中,上海市对外贸易注重传统市场的不断巩固和新兴市场的逐渐拓展。传统上,美欧、日本和中国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区是上海市主要的贸易伙伴,2009年,上海市与以上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798.85亿元,占上海市全部进出口总额的64.8%,自2004年以来,该数据长期保持在65%左右水平上,表明在长期的进出口贸易中,上海市与传统市场的长期稳固关系。

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如,经济危机的爆发,或者人为的非关税壁垒等诸多因素,上海市在不断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兴市场,以改变过分依赖某一类型市场的不利局面。如,2009年,上海市与新兴市场中的非洲市场进出口额为47.34亿美元,较2004年的21.26亿美元增长了26.08亿美元,增长122.7%,在上海市全部进出口额中的占比也由2004年的1.3%提高到2009年的1.7%。

三、上海市进出口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点问题

上海市进出口的快速发展,毫无疑问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从不同角度看,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在推进进出口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上海的特点和定位,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外贸领域。比较发现,与进出口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上海市在挖掘新的具有竞争力的外贸领域具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中,以服务贸易为突破口,形成以高附加值、低碳运行为特点的竞争力优势,从而区别于广东的加工贸易为主、浙江的一般贸易为主等贸易方式。

2.培育行业协会,提升协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有效的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制定行业标准提升行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应对WTO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等。与浙江相比,上海市仍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浙江省商业联合会共建立了同业公会、行业商会392个,涉及服装、眼镜、家具商、五金、合成革等100多个行业领域。它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甚至在海外也有众多商会分支。这些行业协会充分利用自身各种资源优势,在指导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0年1月9日,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为防止浙商因山西煤炭重组,迪拜房产投资危机遭受损失就以“致全球浙商公开信”的形式,将山西省、迪拜列入2010年浙商投资的预警区域,从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3.促进进出口发展广度和深度,不断夯实海关口径税收增收基础。影响海关口径税收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税率和税基两大部分,随着中国逐步履行加入WTO的承诺,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目前的9.8%,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与此同时,海关口径税收不降反增,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840.5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483.57亿元,主要原因是进出口规模的增加较平均税率下降更大,即税基的增加大于税率的下降。税收收入、税率和税基的三者关系,表明了中国税收增收仍处于拉弗曲线①的上升阶段,因此,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增加海关口径税收的增收,在平均关税税率继续下降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关键的做法是促进进出口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扩大进出口产品范围的同时,提升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四、结论和建议

上海市进出口发展在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健康快速前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保持了长期优势和主导地位。上海市进出口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不断挑战,以及国内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急需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发展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制高点。为此,包括政府和市场参与各方,需要从不同角度,作出不懈努力:

1.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汇率在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上的作用,以此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二是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两个中心建设的契机,提升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工资就业劳动需求弹性

开放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际贸易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就必然地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发展。中外学者虽然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中探求了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但在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构成机制的基本因素方面,却在间接的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路径之间长久地徘徊不前。于是,在间接关系背后所包涵的规定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协调的直接因素就日益上升成为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中心内容,这就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就业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影响

(一)理论依据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及其发展。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t和Samuelson指出:在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及非完全专业化标准下,由于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程度的不断提高,以稀缺生产要素作为衡量一种商品的价格标准将不断被降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为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确立奠定了基础。随之,Jones对工资确立的研究继续深入,并得出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是在一种密集型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另一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实现。而后,Jones和Scheinkman更将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推广到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一般情形,并指出一种商品中至少有两种生产要素在价格上呈现出互为对立或互为统一的关系。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偏离及其修正。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政策性关税的限制,使得完全自由竞争趋向为不完全竞争,于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工资的影响就会产生着波动。Baldwin指出,由于对密集型产品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短期保护使其价格上升而相应地工资下滑,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资本存量及结构变化对市场的反弹,这个影响将会被消除。因为,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下产业密集度超高,其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就越下滑。于是,不完全竞争贸易中的进口竞争会导致非熟练劳动向外劳务输出。Davis指出,在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贸易中,进行政策关税限制的国家在多种生产方式的要素禀赋基础上所出现的工资下滑后非熟练工人向外的劳务输出,正是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不相符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必然作用。

(二)实证分析

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二十年来工人相对工资差距均呈现快速扩大化趋势。例如: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从1967年到1982年,由1.6降至1.52;从1982年到1996年,由1.6升至1.72;从1996年到2012年,由1.72更升至1.93。同时Xu对28个国家2002年至2012年相对工资差距的统计研究也有类似情形。在9个高收入国家有8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在11个中等收入国家有8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在8个低收入国家有4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

究其原因,Samuelson指出国际贸易加速了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使得以人为本的劳动力市场在上述优势下使劳动力更趋向优势企业流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工资水平不断提高。D.Greenawayetal在工资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促使了技术人才向企业的涌进,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使得工资大幅上涨。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作用,贸易的扩大加速了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之间工资的差距。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涌入发达国家时促成为发达国家非技术劳动力工资的减少,同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涌入发展中国家时又对发展中国家的工资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影响

(一)理论依据

就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国际间跨部门就业的贸易活动具有平衡性作用,此即国际贸易中由于进口竞争部门的技术不足、效益低下,从而使非技术性劳动力流向出口部门,最终为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配置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理论。

失业理论。失业情形下国际贸易的就业模型包括最低工资模型、效率工资模型、搜寻模型及工会模型等,它们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一起,构成了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影响的比较全面的系统理论。Harris等所建立的最低工资模型,研究在城市最低工资高于农村的情形下,一旦城乡工资均衡时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失业,并指出这是因为开放经济下城市资本密集度升高下的工资上涨,导致就业人数增多而造成的失业。于是将有城乡资本密集度逆转的趋向,最终使城市的就业人数下降。于是,Matusz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效率工资模型。模型认为,高工资部门的出口补贴将使劳动力由低工资部门转向高工资部门,而总体就业水平下降;反之对低工资部门的贸易保护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工资提高,并使劳动力的总体就业水平提高。Davidson等的搜寻模型认为,在两种生产部门和生产要素下,其中具有某类型工人的搜寻部门必须在另类型工人生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生产,否则此搜寻部门将面临失业。Gaston等的工会模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保护政策对工人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国际贸易与保护政策是工会工资的关键性变量,进口较之出口而言对工会工资影响更大,工会工资高于贸易竞争工资,工会工资与就业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二)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要素含量法进行的实证分析,二是以回归分析法进行的实证分析。

要素含量法实证分析。这里的要素含量法就是通过对在具有一定数量的进出口商品上所投入劳动力数量的对比分析,从而估量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力。Kruegercf对16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及就业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的劳动就业优于进口部门的劳动就业。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保护与生产发展呈反向关系。所以扭曲的市场要素及贸易限制的取消,将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Sghumacher对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六国(英、法、德、意、荷、比)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就业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使各国就业率下降了3.1%-4.8%,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口使自身就业率下降了0.9%-1.8%,但综合效应为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使得欧共体六国的密集型部门的就业下降。Naisbitt通过英国与欧共体其它国家2011年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贸易虽然使英国的就业减少,但只是局部地发生在服装鞋类、木材家具及纺织品行业,同时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就业减少则只是局部的钢铁、摩托及食品行业。

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这里的回归分析法是指以计量模型的规律形式对贸易与就业关系中所隐蔽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选取正确就业方向的方法。Revenga对美国2000-2010年38个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进口价格下降是导致就业下降的主要功能因素。夏良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进口每增长速度10%而就业就下降0.6%。但是,这些回归分析法中所涉及的隐蔽因素,都必须建立在劳动价值的基础上。这些隐蔽因素首先是遵循要素含量法的,其次又一定要建立健全在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而体现劳动价值的不变性与转移性。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影响

(一)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就是贸易导致一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的移动,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化。而国际贸易可在劳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其劳动弹性发生变化。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一国同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贸易时才有要素价格之变化,并且同任何类型国家的贸易都将导致这个要素需求弹性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可在劳动价格不变情况下劳动弹性的变化,说明工资和就业不能替代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

Hamermesh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决定于三个变量:一是劳动所占的收入份额,二是劳动与其它要素的替代弹性,三是产品的终端需求价格弹性,并且劳动需求弹性同替代弹性与价格弹性呈正比例关系。Rodrik认为,国际贸易程度的提高将使一国在进动中获取资源的种类增多而成本下降,从而使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促使了劳动需求弹性的提高。接着,Rodrik还提出了劳动需求弹性三个变量的重要贡献:一是国际贸易中供求双方由于更直接交易的垂直移动,劳动需求弹性将带来更大的工资与就业变动;二是劳动需求弹性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非工资成分的增加(比如福利的增加)。此外,伴随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发展,劳动需求弹性而非劳动价格的变动,可导致一国之内劳动需求弹性对其劳动力市场构成更为自由的需求压力,从而使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出更加积极的回应。

(二)实证分析

Slaughter在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方面做过系统研究。他对美国三十年来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美国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动力弹性变量,在行业内部隐蔽的技术、制度及国际贸易要素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他发现,在没时间变量条件下,生产性劳动力弹性在产业中变大,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而加入时间变量后此预期则不复存在。因此,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理论部分成立,即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弹性加大而熟练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莫测微弱。2011年,Hasan等对印度制造业二十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考察,并在印度劳动法限制基础上研究,结果印证了国际贸易自由化促使劳动需求弹性升高的理论预测:贸易自由化不仅使印度制造业的劳动弹性得以增升,而且这个增升伴随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加强着,并且这个增升对要素生产率是全方位带动的,还使印度制造业的工资与就业产生了巨大波动。周申对2003-2012十年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的贸易进口促使了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升。并且在世界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生产要素替代的效应更加速了中国工业劳动弹性提高的步伐,替代效应在中国贸易劳动弹性中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渠道日益丰富多彩。同时指出,即使世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的工资及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可以通过提高劳动需求弹性的作法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

结论

本文从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影响、就业影响及劳动需求弹性影响三个方面阐释了一种较为全面的国际贸易理论。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出发,以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科技发展为动力,详细阐述了工资、就业和劳动需求弹性在贸易发展机制上所应处的位置和应具的价值作用,并在实践上以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为背景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完善性与可行性。因此倡导发达国家在此理论指导的路径上要继续深入继续拓展,从而使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转入全面、系统、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BiscourpandKramaz.EmploymentakillstructureandinternationalTrade:Firm-levelevidenceforFrance.Joua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26)

2.李礼,洪源.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2(8)

3.刘莹.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7)

4.孙辉煌.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3)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1篇3

关键词:林产品贸易贸易比例增加值核算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间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最终产品、原产地等原则的传统统计一国贸易额的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在全球生产链背景下各国的实际利得。各国学者及国际组织等纷纷探究并提出了各种新的贸易统计方式。其中,测算贸易增加值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认可。同时,我国林产品存在明显贸易逆差等问题。中国目前的国际分工多属于中间林产品的加工制造,为了在全球化生产链下更加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进出口实际情况,我国亟需准确统计林产品国际贸易数量,以了解其发展真实情况,维护我国林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当权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增加值贸易是由Hummels等人提出的垂直贸易概念发展而来,由于垂直贸易的假设要求进口中间产品的增加值必须全部来源于国外,应用范围狭窄。由此,众多学者都在此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Daudin(2011)等人明确提出了增加值贸易概念,利用更高质量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数据库的国内投入产出表数据,规避了垂直贸易下的严格假设[1]。RobertKoopman等提出了KPWW方法,将产品的每一个用途具体在每一个来源进行区分为中间进口品与最终产品,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部分[2]。对贸易增加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一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或构造国家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进行的产业层面的研究,因此难免会忽略企业的微观特征。国外学者将研究更多集中于以外国附属机构统计、VAX比率、投入产出表等方法建立模型,忽略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统计制度的影响,以及从微观角度上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加值部分的核算。

综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增加值贸易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但国内对增加值贸易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对增加值贸易的核算主要应用于中国工业企业贸易进出口总额方面,将其引用到林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也较为少见。而伴随着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出口型林业企业有必要进行增加值贸易核算。由此,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清楚认识我国林产品贸易出口现状,合理测算出自身的林产品贸易增加值,应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成为林产品贸易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林产品贸易出口分析

(一)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变化

如图1所示,2000―2013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额相对下降,在2008年后,贸易额有所回升,并在2009―2013年迅速增长。其次,我国在2000―2013年,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我国的林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且两者之间的差额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内部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我国对国际林产品(原木、锯材)的依赖度逐年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本土森林资源。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我国整体贸易顺差,但西方国家仍对我国林产品筑起了绿色贸易壁垒。而加快林产品国家贸易市场增加值统计方法的核算,可减轻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敌意,从而减少我国贸易纠纷案件。

(二)中国林产品出口市场金额占比

通过表1,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和我国出口各国的林产品贸易金额,两者相比,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市场占比。

由图2可知,2000―2013年,日、美、韩是我国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英、加、德次之,从总体趋势来看,以上六国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达到峰值。2005年日本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48.78%,将近一半,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2006年以后,美国市场占比超过日本市场占比,可达11.48%。自我国加入WTO后,双方的贸易摩擦加大,对我国林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微调,可有效缓解我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林产品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由于我国制浆、制版技术相对落后,纸浆和胶合板大量进口,林业企业大多进行来料加工,中间投入较少,贸易增加值甚微,所以以贸易总额来衡量一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的传统统计方法严重影响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林产品贸易投入产出表对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图3分别展示了我国出口原木、人造板、木质纸浆、锯材等主要林产品的出口国金额占比较高的国家,由图可知,我国原木主要出口国是美、日、韩,2000―2013年期间,美国对我国原木的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两国,而日韩两国进口我国原木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近年来,我国对美日韩出口原木的比例逐渐下降,表明我国限制原木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关税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人造板主要出口国为美、韩、日,与原木相似,韩日两国金额市场占比趋势相近,近年都有下降的趋势,而美国起伏波动较大;我国纸浆出口国主要是美、印、德,其中最为明显变化的是印度,在2011年以后对我国纸浆的需求突然骤增,2012年金额占比约达85%,而2013年又骤然下降。了解我国林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我国林产品出口在各国的金额占比,有利于我国与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进行合作,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有利于各国清楚认识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种,但目前来说都存在一定缺陷或在现实情况无法实施的情况,所以在探索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建立新的贸易统计制度的同时,更要求我们结合世界林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特点,来完善和发展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DaudinG,RifflartC,Schw-

eisguthD.Whoproducesforwhomintheworldeconomy?[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économique,2011,44(4):

1403―1437

[2]KoopmanR,PowersW,WangZ,

etal.Givecreditwherecreditisdue:Tracingvalueaddedinglobalproductionchains[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0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2007;文东伟等,2010)。。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Share,MS)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是指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和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表3列出了中国1995―2012年各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3可知,1995年以来,我国除PP类产品(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外,其他9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且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12.20%上升到2012年的34.96%,增加了22.76个百分点。其次,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很快,1995年仅为2.20%,2012年上升到27.04%,增加了约2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LT1类产品,居第二位。此外,LT2和MT3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较快,1995―2012年分别增加了13.75%和11.86%。而RB1、RB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低于10%,其上升幅度也相对较小。

总之,中国在保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仍以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国际竞争优势很强,且结构有所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服装纺织产品。同时,某些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MT3和HT2)的出口在此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很快,这说明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所表现出来的出口比较优势,为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比重与所比较国家该商品出口比重的比值。若某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我们可用RCA指数来衡量一国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示比较优势,因此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t分别表示i国j产品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和Xwt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一般的,若RCA>1,则认为一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1,则认为该国没有比较优势。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

表4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RCA指数。1995年以来,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其RCA指数大于3。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进入大于1的区间,竞争力由弱变强,尤其是HT1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升更快。而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净出口额与总贸易额的比重,可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指数处于-1与1之间,-1表示该产业处于完全引进阶段,出口为0;1表示该产业已发展成熟,不断向国外出口产品,进口为0。TC指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TC指数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出口大于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表5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TC指数。1995―2012年,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中等技术制成品(MT1、MT2和MT3)和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其中的MT3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TC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由负转正,表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TC指数一直大于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进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如果要精确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需要知道每种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构成,并计算所有中间投入品中进口部分的比重。但现实中,只有在投入产出表中才可能区分出中间投入品的详细来源,而投入产出表对商品的分类非常粗略,远远不能够满足对外贸结构进行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时,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进口商品不区分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均作为中间投入品计算(杨汝岱等,2008)。。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权威的指标是Grubel和Lloyl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IIT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是该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可用RCA指数作为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若IIT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适合用来解释该产业的贸易形式,需要运用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表6的数据,1995―2012年,10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RB1、RB2、MT1、MT2、MT3、HT1和HT2)的IIT指数一直大于0.5,说明资源性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初级产品(PP)和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IIT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5,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LT1(纺织服装类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一直小于0.5,且逐年下降,产业间贸易特征最为明显;LT2(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宝、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逐步下降,一开始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6年开始降到0.5以下,贸易格局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初级产品(PP)的IIT指数也快速下降,1995―2006年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2007年开始降到0.5以下,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来越突出。

总之,II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太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可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对其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其生产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差异,规模经济、不完全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是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环节由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中高技术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此外,IIT指数还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进口单向性逐渐明显;RB2类资源性制成品的IIT指数虽然在0.5以上,但也是逐年下降,产业内贸易特征逐渐减弱,对进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从而造成了对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粮食。

5.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前文分别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对中国10大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但不同竞争力指标的含义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综合来看,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RCA指数大于1,TC指数大于0,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很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这与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状况相符合。

中国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RCA指数和TC指数均显示由劣势转为优势,但IIT指数均小于0.5,其贸易格局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中国1995年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生产模式与低技术制成品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流程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因此产业内贸易特征突出。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MT3类产品方面逐渐拥有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为相比于其他中高技术制成品,HT1类和的MT3类产品的生产链中低技术部分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转移(Lall,2000)。

此外,中国在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以及HT2类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竞争力较弱,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RCA指数小于1,TC指数小于0,进口明显大于出口,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1995―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纯粹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已很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也有所突破,HT2和MT3类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我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来自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仍是最大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今后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应注意差异性,在发展传统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需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程度过高,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基本集中于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力产品(HT2和MT3)。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并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的MT3类产品方面拥有竞争力,主要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大力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

第三,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成功。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8):70-80.

傅朝阳,陈煜.2006.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579-590.

胡国恒.2004.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国际商务(3):51-55.

黄满盈,邓晓虹.2010.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5):75-90.

刘建丽.2009.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竞争力变动与贸易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12-17.

平新乔.2007.市场换来了技术吗?[J].国际经济评论(5):33-36.

文东伟,冼国明.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9(2):468-494.

姚洋,章林峰.2007.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7012.

杨汝岱,朱诗娥.2008.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112-120.

余道先,刘海云.2010.中国生产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49-57.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

一、贸易竞争关系:相关指标测度

对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需要借助分析工具,已有的测度贸易竞争性的指标主要有竞争优势指数和贸易相似度指数。竞争优势指数本质上关注的是产品贸易结构,既可以是进出口双向贸易结构也可以是进口或出口单向贸易结构,具体指标主要有RCA、CA和净贸易占比或转换系数(NTR),公式见表1。就单个国家竞争力来说,RCA只考虑出口方向,CA是对RCA较为粗劣的改进。NTR考虑了进口方向,其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类似,与NTR相比,RCA和CA的优点是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该类指标说明某类产品对该国贸易的重要性,也表示该国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和国际分工角色。贸易相似度指数是关注一个市场上两国产品贸易结构的相似性程度,数值越大表示两国产品贸易结构越相似,则两国在该产品市场上竞争性越强。具体指标有ESI、CS、CC和皮尔逊相关系数r,这些指标构成见表1。从公式上看,这些指标的复杂程度要大于前面3个。ESI指标表示两国出口产品贸易结构相似度,是比重较小的各产品的比值加总。从结果来看,ESI指标是CS指标结果的放大,但两者的逻辑却不同,后者以比值的差别代表两者的竞争程度。CC和皮尔逊相关系数r类似,CC指标是静态的,且将i国和j国贸易比值的期望值假定为零。这些指标尚存在一些缺陷。第一,RCA、CA和NTR指标的主要缺陷有两点:一是国别间的指标比较存在困难,二是关注重点是产品而不是国家整体贸易情况。此外,RCA和CA不关注其在特定进口市场的情况,NTR则可以进行特定进口市场情况的分析。第二,ESI、CS、CC、相关系数r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市场占有率的忽视,二是对竞争程度衡量的偏差。这些指标都是以本国产品贸易比重作为基本构成元素的,所以其竞争程度的衡量也是基于该产品贸易对本国贸易的重要性程度,而非在贸易对象国市场的贸易额度或市场占有率。当两国贸易规模差距非常大时,即使产品出口占比差别较大,但实际在贸易对象国的贸易额度是所差甚少的,这样就导致了指标的低估。修正后的ESI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处理方法是在原有指标构成的基础上加上修正权重。权重是两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比值的算术平均,但这也只是微调,并未彻底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对市场占有率的忽视是一种衡量偏差,但是这4个指标因自身特点,其偏差程度不尽相同。本文使用产品贸易占比、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进口相似度指数(ISI)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UNComtrade)数据库中HS2002的4分位产品贸易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结构的比较分析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贸易越多元化,某一产品市场的波动对贸易的影响越小,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小。这是所有竞争性指标都关注本国产品贸易结构的原因。魏浩、毛日昇和张二震(2005)以及樊纲、关智雄和姚枝仲(2006)使用产品贸易占比来衡量产品贸易结构。

1.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结构比较:HS4分位产品4分位产品种类较多,使得产品贸易占比的分布图不够直观,因而本文采用产品的累计贸易占比来展示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的产品贸易结构,具体见图1。累计贸易占比的计算公式是:全部n种产品的累计贸易占比=∑nk=1rijkt。由此可知,中美两国的产品贸易结构越相似,则其在印、巴或俄市场上累计的产品贸易结构曲线形态就越相似。当中美两国产品贸易结构相同时,则两国在印、巴或俄市场上累计的产品贸易结构曲线就会完全重合。图1展示了2011年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贸易的所有4分位产品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在印度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大小需要区别进出口市场:(1)在印度市场出口方面,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是3个市场中最大的,表现为两国对印度出口的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形态较为接近。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国不同产品的贸易占比依然存在着差异:中国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增幅大的区段,美国累计贸易占比曲线的形态却较为平坦,反之亦然。(2)在印度市场进口方面,中美两国的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形态差异更为明显,所以中美两国从印度的进口贸易结构差别大。在巴西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进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差别很大。(1)在出口方面,美国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形态可分成4段,贸易主要集中于其中两个产品区间,另外两个产品区间基本没有进行贸易。中国对巴西的出口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可分成两段,前一段产品区间的累计贸易占比一直缓慢上升,后一段上升的斜率显著提高。(2)在进口方面,中国从巴西进口主要集中在两类产品(1201大豆和2601铁矿砂)上,美国从巴西进口集中程度没有中国的高,其累计贸易占比曲线基本呈线性上升形态。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差别是3个市场中较小的。(1)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中美两国产品贸易结构相似程度是3个市场中最高的。中美两国从俄罗斯的石油类(2710和2709)进口的需求都非常大,因而两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该类产品上。中美在其他产品上的进口贸易占比则是不同,但仍表现较高的集中程度,即累计贸易占比曲线的跳跃式上升。(2)在出口方面,中美两国产品的贸易占比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尤其是硬橡胶、合成纤维纱线、防水鞋、手工工具等类别(4017~8201)的产品,中国累计贸易占比曲线跳跃上升时,美国累计贸易占比曲线表现平缓。中美两国都对俄罗斯出口动植物及食品饮料类(0101~2501)等农产品,这与印巴两国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总体来看,依据产品贸易占比累计分布,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结构的相似程度不高。比较来看,出口方面,中美在印度市场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较大,在巴西及俄罗斯市场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较小。进口方面,中美两国在俄罗斯市场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较大,在印度及巴西市场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较小。

2.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结构相似度指标:比较分析我们再采用产品贸易相似度指数对中美在印巴俄市场上整体的产品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进行测度。产品贸易相似度指数值越高,则表示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越高,竞争可能越显著。参照Glick和Rose(1999)、陈晓艳和朱晶(2006)、庄芮和郑学党(2012)给出的出口产品贸易相似度指数ESI和修正ESI计算公式。我们只需要将ESI之中的出口换成进口就可得到进口相似度指数ISI和修正ISI。然后,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中的4分位贸易数据,我们计算出中国和美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相似度指数,结果见表2。根据表2,就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相似度指标及修正指标相比来看:第一,总体上,中国和美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的相似度指标数值都较低,说明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不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第二,仅2011年来看,在3个出口市场中,中美两国对印度市场的出口贸易相似度最高;在3个进口市场中,中美两国从俄罗斯市场的进口贸易相似度最高,而从印度市场的进口贸易相似度最低,这些与之前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同时,与2003年相比,中美两国在这3个市场上的贸易相似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从趋势来看,在不同市场上,中美之间贸易关系表现存在差异:中美两国对巴西贸易结构相似度变动较小;中美两国对印度的贸易结构相似度波动较大;中美两国对俄罗斯贸易结构相似度持续增长。到2011年,中美两国从俄罗斯市场的进口贸易相似度已超过50,主要是因为两国对来自俄罗斯出口的油脂和原油产品依赖程度大。相比较来看,在印巴俄市场上,中美两国贸易关系表现相异。在印度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波动较大,且出口竞争程度最高;在巴西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变化小;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呈增长态势,且进口竞争程度最高。

三、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

虽然中美在印巴俄市场上的产品贸易结构并不相同,但可能由于两国与印巴俄的贸易规模存在差异,进而掩盖了产品贸易额差别不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借助市场占有率指标进一步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需要以贸易结构为前提,只有贸易产品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比较大时,讨论其在贸易对象国的市场占有地位才有意义。由此,需要先找到中美两国在印巴俄3个市场上的主要贸易产品。从中美两国对印巴俄的累计贸易占比曲线的形态中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在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呈现一定的集中情况。第一,从总体来看,中美两国与印巴俄的产品贸易市场集中程度都高,尤其是在中美两国从印巴俄市场的产品进口集中度方面。但是,中美两国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对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出口贸易集中度要高于中国与它们的情况;而除俄罗斯之外,美国对印巴的进口集中度不及中国。第二,从趋势上看,中美两国从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集中度明显变大;而中国对印巴俄的出口集中度明显变小,美国对印度的出口集中度也变小了,但对巴西的出口集中度增加了。据此,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贸易集中度的变化能够解释中美两国对印巴俄产品贸易相似度的变化。因为出口集中度变小,意味着中国与美国对印度出口更多相同产品的可能性在增加。而进口集中度增加且两国进口的产品越相似,则中美两国在印巴俄的进口竞争程度越强。

由于中美两国与印巴俄的产品贸易市场集中度都高,所以只需要考察这些主要贸易产品中中美在印巴俄市场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公式。下标中,i表示中国或美国,j表示印、巴或俄市场,w表示世界,t表示时间,k表示产品。X表示出口,计算产品进口的市场占有率只需将出口X换成进口M即可。我们选取2003年和2011年年度贸易数据,图2对中美两国所有主要贸易产品在印巴俄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了比较。图2中每一个散点都表示一种4分位编码产品,横轴表示中国进、出口该产品在印巴俄的市场占有率,纵轴表示美国进、出口该产品在印巴俄的市场占有率。判断中国和美国在印巴俄3国市场上是否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关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即可:(1)主要进、出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差别小;(2)市场占有率差别较大但两者的和接近于1。依据市场占有率指标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从总体分布上看,中美两国对印巴俄的主要贸易产品并不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因为这些散点并不显著地集中在斜率为1或-1直线上。第二,2011年,中美两国在3个市场上的产品贸易竞争程度各不相同:(1)在出口方面,中美两国对印度市场的出口竞争程度是3个市场中最为显著的;在巴西市场上,中美两国的竞争程度在3个市场中居中;而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出口产品竞争程度最低。(2)在进口方面,中美两国在印度市场的进口竞争最不显著的,其散点图呈L型态;在巴西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进口产品竞争性最显著。第三,与2003年相比,2011年中美两国在各市场的竞争程度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印度市场上,中美两国的出口产品竞争程度在增加;进口竞争程度有所减小,表现为更多的散点靠近坐标轴。在巴西市场上,中美对巴西市场的竞争程度在减小,因为散点分布更为广泛,也有更多的散点分布在坐标轴附近。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的竞争程度变化趋势与印度市场类似。这里的分析结论与前面的相似度指标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进口竞争程度表现结果存在一些差异: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的中美两国的进口竞争程度是有所降低的,而ISI及修正ISI反映的情况是中美两国在俄罗斯市场上的进口产品竞争程度却大幅增加。这一差别可能源自于中美两国对俄罗斯石油类产品的单一依赖。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2003~2011年间,金砖四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次贷危机后,世界对金砖国家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中美两国作为印巴俄的主要贸易对象,中美在印巴俄市场的贸易关系势必会影响到未来中国与印巴俄金砖四国的贸易发展。从贸易额来看,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那么,这种贸易关系是否存在竞争性?基于产品贸易结构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两个维度,本文考察了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的贸易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来看,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的贸易竞争程度并不显著。基于市场贸易结构指标比较发现:(1)在出口方面,中美在印度市场的出口产品竞争程度最强,在巴西市场的竞争程度次之,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程度最小;(2)在进口方面,中美在俄罗斯市场的进口产品竞争度最强,在巴西市场的竞争程度次之,在印度市场的竞争程度最小。基于产品贸易市场占有率指标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唯一不同的是在进口方面,中美两国在俄罗斯市场上进口产品的竞争度不是最高的。第二,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美两国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变化各不相同。基于贸易结构指标,2003~2011年间,中美两国对巴西的产品贸易结构相似度变化较小;中美两国对印度的产品贸易结构相似度波动最大;中美两国对俄罗斯的产品贸易结构相似度呈增加态势。第三,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上的产品贸易集中程度高,而产品贸易集中程度变化是中美两国贸易竞争程度变化的原因之一。2003~2011年,中美两国从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产品集中度明显地变大了;而中国对印巴俄的出口产品集中度明显地变小,美国对印度、俄罗斯的出口产品集中度也变小了。出口产品集中度的降低,使得中美两国在印度和俄罗斯市场上存在竞争的产品数量增加,进而增加中美两国在印、俄市场上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程度;而进口产品集中度的增加,同时中美在巴西和俄罗斯市场上进口产品类别集中相似,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巴、俄市场上进口产品的竞争程度。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6

[摘要]贸易术语选择是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市场结构因素对谈判的影响出发,对出口谈判双方的利益博弈进行了规范分析,并采用仿真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宗商品出口谈判中的术语选择策略进行了探索和验证。研究表明,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买方常常拥有较集中的市场结构,而我国虽然出口量多,但每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这种市场结构的对比的劣势是导致贸易双方更多选择FOB术语成交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宗商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贸易术语

一、引言

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表示价格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开报价中使用贸易术语,明确了双方在货物交接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构成。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正确的选择贸易术语时决定谈判结果的核心问题。

贸易术语的选择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集中度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因素之一。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产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莫以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长用指标。钢材产业集中度低时中国钢铁行业问题的种种表现。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材料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经济特点显著。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钢铁企业的产能和数量迅速扩张,大型钢铁企业也为数不少,但由于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并且大多数钢铁企业原有规模小,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单个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造成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却远远低于世界其他钢铁大国。

关于贸易术语选择的研究,就钢材出口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以钢材为研究对象,我国作为出口商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大宗商品贸易谈判中术语的选择。

二、关于术语选择策略的假说

在贸易谈判中有一个共识,即进口方应争取FOB术语定价,出口方则应争取CIF术语定价。即如果双方谈判实力对等,又不存在其他因素作为谈判筹码进行挂钩补偿,则最终以两种术语达成交易的概率应各占50%。倘若如此则在国际贸易中以FOB和CIF达成交易的成交量应一致。针对此说法,笔者进行多方面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大宗商品的出口中,FOB成交数量大约占到成交总量的60%~70%,而CIF成交数量仅占约30%~40%。

那么,在大宗商品出口中FOB成交数量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采用FOB术语交易时卖方的市场集中度较之买方低.一是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规模经济是钢铁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组建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二是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单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市场集中度不高。2008年我国钢铁产业CR4(前4家企业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23.9%,而美国CR4为74.9%,日本CR4为77.6%。虽然我国的钢铁市场集中度由2004年的15.7%逐步提升,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而言还是差距明显。

2010年CR10(前10家企业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48.6%,比2009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但同时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体现钢铁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如果产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则会在一定程度了引导客户需求,形成对客户需求的垄断,在市场中占据较高“话语权”,在谈判中为己方增强优势。

由于卖方的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之买方差距明显,在谈判中买方掌握主动性,因而权力砝码相比卖方较重。由此,形成了本文度基本理论假说H1:在我国大宗商品出口贸易中,卖方的市场集中度较之低是导致贸易双方更多选择FOB交易的主要原因。这一假说是否正确呢?本文拟采用仿真实验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技术路线与实验设计

1.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首先,本文以我国大宗商品的出口贸易视角为切入点,运用相关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进行规范分析,形成理论假说,即在我国大宗商品出口贸易中,卖方的市场集中度较之买方低是导致贸易双方更多选择FOB交易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本文将采用仿真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可靠,仿真实验和问卷调查采用不同的人员。

对于仿真实验,先进行实验设计,此处拟设计两组实验:在第一组实验中,买卖任何一方所在国钢材产业的市场结构相同且均为完全竞争市场,并按此条件展开贸易谈判。在第二组实验中,给定买方所在国钢材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市场,而卖方所在国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并按此条件展开贸易谈判。通过多次独立重复实验,研究者观察并统计两组实验中CIF和FOB术语成交的次数,看看有无显著差异,并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如果第二组实验的结果中FOB术语成交的次数比第一组实验明显增加,同时CIF术语成交的次数明显减少,则前述理论假说得到验证,说明大宗交易中更多使用FOB术语的原因是市场结构因素。反之,如果两组实验得到的数据并无显著差异,或者第二组实验中FOB术语成交的次数比第一组更少,则表明前述理论假说并不成立,这意味着大宗交易中FOB术语较多的原因并不是市场结构因素,还需要寻找其他原因。

对于问卷调查,先进行实验设计,此处拟设计两类问卷:第一类为卖方需要填的问卷,第二类为买方需要填的问卷。问卷内容均涉及贸易术语选择、市场结构等相关问题。通过收集的问卷,研究者观察并统计两类问卷问题的作答情况,查看用CIF与FOB的成交次数及其价格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若统计结果为“卖方市场结构集中度低,买方市场结构集中度高且双方成交的术语选择为FOB”较多,说明大宗商品中更多使用FOB术语的原因是市场结构因素。反之,若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卖方市场结构集中度低,买方市场结构集中度高且双方成交的术语选择为CIF”或者其他结果,则表明前述理论假说并不成立,这意味着大宗交易中FOB术语较多的原因并不是市场结构因素,还需要寻找其他原因。

由上述两种方法的实验对照,且根据数据对照分析的结果,即可以得到研究的结论。

2.实验设计

两组实验均以钢材谈判为背景,卖方为中国宝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买方为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假设国际钢材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韩方在同中方谈判的同时,还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其他钢铁企业进行谈判。双方关于数量、交货方式、商检索赔等事宜已经达成一致,现在双方就贸易术语和成交价格进行谈判。

在第一组实验中,买卖任何一方所在国钢材产业的市场结构相同,均为完全竞争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钢材的FOB成交价格在每吨630美元~660美元之间,而CIF成交价格在每吨680美元~710美元之间。

第二组实验为对照组实验,市场状况及价格与第一组实验不同,假设中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CR4=25,韩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CR4=90,即买方所在国钢材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市场,而卖方所在国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除现有的谈判对手外,买方没有其他备选对象。在国际市场上,钢材的FOB成交价格在每吨630美元~660美元之间,而CIF成交价格在每吨680美元~710美元之间。

研究者选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共100人,他们均受过谈判培训,具备一定的贸易谈判经验。将这100名学生分为50组,分别独立进行第一组实验和第二组实验的谈判。每组谈判均为一对一谈判,谈判时间限定为3-5分钟。要求谈判者根据实验背景以及资料,通过谈判就贸易术语及价格达成一致。

同时,为更好的达到效果,研究者还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分为两种类型,即一种是对假设出口商进行的问卷调查,另一种是对假设的进口商进行的问卷调查。随机分发给50个没有经过上述实地谈判的其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他们也受过谈判培训,具备一定的贸易谈判经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通过50组仿真对照试验和25组问卷调查对照试验,我们达到如下的试验结果,如图表1、表2、表3、表4所示。

2.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从实验结果的数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1)第一组实验中共得到47个结果,三组未达成协议,成交率为94%。由此可见,在自由竞争市场成交率是比较高的,而从成交的贸易术语来看,以FOB贸易术语成交的协议是30个,占总成交数量的63.83%,其余的17个是以CIF贸易术语成交,占成交数量的36.17%。以FOB术语成交的数量是以CIF术语成交的两倍多。在成交价格来看以FOB术语成交的平均价格为648.27美元,和市场均价基本相同,以CIF术语成交的平均价格为690美元,高于市场均价。

(2)第二组实验中一共得到25个结果,没有未达成协议的25组,成交率仅为50%。,贸易成交受到了买方市场的影响,而且影响是消极的。从成交的贸易术语数量来看其中以FOB贸易术语成交的有15个,占成交数量的60%,以CIF成交的有10个,占成交数量的40%。从成交价格来看,以FOB术语成交的平均价格为649.8美元,高于市场均价,以FOB术语成交的平均价格为692.1,同样高于市场均价。

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第二组实验中以CIF贸易术语成交的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假说没有得到验证。

(3)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买卖方分别设计25组。调查者作为韩国买方人员,选择以FOB成交的有15组,认为韩国市场结构集中度低的有3组,认为韩之集中度高成交的有12组,FOB平均价格为652.13美元;选择以CIF成交的有10组,认为韩国市场结构集中度低的有4组,认为韩之集中度高的有6组,CIF平均价格为692.2美元。调查者作为中方卖方人员,认为中国市场集中度低成交的有14组,选择以FOB成交的有17组,FOB平均价格为652.41美元;选择以CIF成交的有8组,认为中国市场集中度低成交的有6组,CIF平均价格为697.63美元。买卖双方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员普遍认为韩国市场结构集中度高,选择以FOB成交居多,符合假说。

3.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

本次试验只涉及到贸易术语和价格两个因素,谈判中只能通过两者的挂钩进行利益交换。市场上钢材价格的均价为FOB价美元(630,660)中间价格为645美元;CIF价美元(680,710)中间价格为695美元。FOB价格在645美元以上成交的结果是用高价换取FOB贸易术语;CIF价格在695以下成交的结果是用CIF贸易术语换取低价格,在这些结果中,成交价格明显受到了术语的影响,应该给予剔除,得到如下结果。与此我们对第一组第二组饰演的结果进行筛选和剔除,得到如下结果,见表5和表6。

第一组实验中,FOB成交个数是12组,约占成交总量的71%。CIF成交个数是5组,约占成交总量29%。第二组实验中,FOB成交个数是6组,约占成交总量的55%。CIF成交个数是5组,约占成交总量45%。FOB占绝对优势,支持假说H1。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分析,说明在大宗商品贸易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常常受到谈判双方市场结构集中度对比的影响,而市场结构集中度低的卖方在谈判中居于被动地位,市场结构集中度高的买方在谈判中居于主动地位,这是导致贸易双方更多选择FOB交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钢材的出口量相对较大,但是分配到每个出口钢材的企业来说,市场集中度是相当低的,这也就导致我们在谈判缺少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出口钢材企业的风险的有效规避。经过调整的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的对比,以及两类问卷结果的对比,充分说明在引入出口商的市场集中度低、进口商的市场集中度高的条件后,FOB术语的成交比例明显增多,这为我国出口商在大宗商品进口中选择贸易术语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以上结论不仅在仿真实验和问卷调查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实际的大宗商品出口贸易中也有所体现。以钢材贸易为例,在2009年中国排名前五的钢铁巨头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五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而从全球来看,美国4家钢厂的产量占美国自身的61%,日本4家钢厂的产量占日本内部的75%,而中国前5名的钢铁企业2009年的产量只占我国的29%。在这些压倒性比例的背后的事实是,三大矿山公司基本垄断了世界海运市场的70%左右。因此,钢材出口贸易中出现大量FOB成交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苏莉.浅析进出口贸易中FOB、CIF贸易术语的选用——基于风险规避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5)

[2]周婷.贸易术语的正确使用[J].进出口经理人.2008(04)

[3]马艳华.试论贸易术语的正确使用[J].商场现代化.2006(16)

[4]丁梅生,文静.出口时采用FOB好还是CIF好——我国外贸出口中FOB和CIF术语的应用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04)

[5]王亚楠.浅析外贸出口术语选择与风险——FOB较之CIF[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6)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7

由于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结构与我国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不适宜使用我国全部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地区,因此,选取中国对以上六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EXPORT、IMPORT)来衡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规模。二是币值的稳定性。主要国际货币币值的不稳定是推动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契机。币值的稳定从微观上来说可以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来实现货币交易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说有利于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来实现价值贮藏(投资)的职能。衡量币值稳定的指标主要是通货膨胀率和汇率。通货膨胀率用我国的CPI水平来衡量。汇率用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表示。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一般都遵循“收硬付软”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大小。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民币资产持有方将得到资产增值的好处,因此,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情形则相反。四是政策性因素。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试点作为政策虚拟变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有两个重要时点:一个是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20个省(市),设为POLICY1,政策出台前为0,政策出台后为1。另一个是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向全国,设为POLICY2,变量设置方法同POLICY1。五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成本低、便利的交易流动性是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这些条件提供了可能。本文拟采用Mckinnon在1973年提出的方法,即用广义货币(M2)与该国GDP的比值(M2-shar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六是产品的异质性。由前面的文献我们可知,本国商品的差异越大,出口商将拥有较高的定价权,即采用PCP定价结算。因此,本文在此拟选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作为衡量产品差异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SITC5-7分类商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计算整理所得。基于上述分析,参考Chinn和Frankel(2005)模型,本文采用如下形式的回归模型。lnCBTT=β1lnEXPORT+β2lnIMPORT+β3lnCPI+β4lnREERI+β5EF+β6lnM2share+β7POLICY1+β8POLICY2+β9lnIIT+ε(1)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主要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研究。其中因变量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CBTT)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民生产总值(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于2006年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季度数据,为得到月度数据,采用插值法对数据进行转换。广义货币量(M2)以及我国同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进出口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源于国际结算银行(BIS)。即期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NDF汇率数据来自于彭博咨讯公司。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为消除异方差影响,本文拟对除货币升贬值预期(EF)和政策性变量以外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鉴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运用回归方法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无法根据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来分析各个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情况。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

二、经验分析

1.主成分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出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2.回归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主成分,现在对这3个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因解释变量采用的是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所以需对被解释变量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lnCBTT)的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该变量的标准化变量lnCBTT。3.结果分析(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出口值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间存在长期的一致性。方程(5)中lnEXPORT的系数为0.1200、lnIMPORT的系数为0.1220,这说明在样本期内,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国家的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1200个百分点。(2)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负效应;而我国货币汇率的升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正效应。根据方程(5)中的lnCPI的系数为-0.0920,这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减少-0.0920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0980个百分点。虽然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美元等国际货币表现疲软,而从我国实施汇率改革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出于投机等目的,国外出口商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结果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3)人民币对美元升贬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有正相关关系。方程(5)中EF的系数为0.5070,这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升(贬)值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5070个百分点。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境外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因此,国外出口商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引起垮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这又将推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也将相应增加。自2005年7月人民币进行汇改直到2012年4月16日央行宣布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调整为1%为止,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趋势,这造成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更受欢迎,而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则受到冷落,使得一定时期内人民币收付失衡。2010年,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收入结算与进口贸易的人民币支付结算一度达到1∶5.5。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加之人民币回流、应用的渠道越来越多,人民币收付比失衡情况得到改善,2011年收付比已达到1∶1.7,到201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1.2。(4)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方程(5)中lnM2share的系数为0.1180,可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边际作用为0.1180。人民币境内外流通的稳定,离不开金融市场强有力的操作。由于我国国内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但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会造成离岸市场人民币的现汇价格与在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产生套汇现象,其结果是当离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高于在岸市场时,进口支付人民币增加,出口收入人民币减少,收付出现“跛足化”,反之,则“跛足化”状况得到改善。(5)产品的异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的作用为负。由方程(5)可知,其系数为-0.0830。该结论与前文中的理论预期不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将带来产品结构的趋同和比较优势的降低,我国虽然广泛参与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但主要是依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出口商品差异化程度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较低,而进口商品多为大宗资源类商品和技术类商口,初级产品占我国进口的30%左右,而这些商品基本上由美元垄断了定价权。而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当份额,为了减少财务成本与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倾向于在进出口环节使用本国货币计价与结算。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缺乏对商品的定价权,这将降低人民币结算额。(6)政策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正向的提升作用。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之初,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国内贸易;广东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34-04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为我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实力、市场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目前广东省的GDP总额已经占到全国的1/8,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在我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广东省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进出口贸易额对外贸易顺差额均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30%,外贸顺差占全国的4成。同时,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比较高,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使其内需相对旺盛。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对广东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不断蔓延,从而引起外贸的不确定性增大,这就为高度依赖出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政府一直引导启动内需降低对高度依赖外贸可能带来的风险。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国内经济排头兵的广东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一、文献回顾与评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理论上讲,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发挥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刚好相反。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理论上存在着“贸易促进论”与“贸易促退论”之争:Sachsect(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从而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迅速地得到发展。Prebish等人则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所处不平等地位,贸易产生的收益大部分为发达国家获取,对外贸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阻力。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更多地体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还没有专门的、成熟的理论对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探讨。

实证方面,如Balassa(1978)利用11个工业国家1960-1973年间的数据,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JungPeton&Marshall(1985)发现只有4个国家的出口引致经济增长,而37个发展中国家并不符合传统的假设。Kamnaratne(1994)、Sachs和Waner(1995)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但在后期,经济学者们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Helleiner(1996)、Bleaney(1997)等人的研究,得出了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此外,Chow(1987)、Dutt和Ghosh(1996)等人的实证检验得出了中性的结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内经济增长与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上。林毅夫、李永军(2001)利用回归分析来估计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邓平宇(2006)、杨秀琴等(2005)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进出口都对广东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徐映梅、田静(2005)就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做了研究,得出了国内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展原因的结论,但该研究对所运用的数据并未进行任何处理。云松(2007)研究了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理论上,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区域在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两种贸易形式可能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会有所不同。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贸易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广东的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以及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使国内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因而有必要将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

(一)检验方法

本文将比较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依次通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分析来考察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变量、数据选择

本文广东的经济增长用广东的GDP增长率来表示,对外贸易用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分别用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来表示,国内贸易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其变动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GDP增长率、进出口增长、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都采用水平数据自然对数的一阶差分来衡量,即分别用lnGDP、lnJCK(进出口增长率)、lnJK(进口增长率)、lnCK(出口增长率)、lnCNMY(国内贸易)表示。

在进出口数据上,由于存在海关统计口径和外经贸委外贸业务统计口径,两个统计口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外贸易中能够获得较为一致的数据为1987-2006年之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各期广东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首先看GDP增长率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EVIEWS软件计量见表1:

仅仅从相关系数看,广东GDP增长率与国内贸易的相关系数高达0.9,远远高于其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GDP增长率与进出口、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接近,都不是很高;进口与出口之间相关系数也较高,达到0.66;国内贸易与进出口、进口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0.36。

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因果关系检验,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序列平稳的,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本文发现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结果见表2:

由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无法检验其

格兰杰因果关系,只能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各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再检验其残差的平稳性,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后的结果见表3:

仅仅从简单的回归结果看,国内贸易对广东GDP的解释力远远高于无论是以进出口总额、进口还是出口衡量的对外贸易变动,其R2高达0.819。

下面进一步对表3回归方程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期发现GDP与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残差都通过平稳性检验。这就表明,广东的GDP增长率与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国内贸易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进一步对表3中的回归方程建立ECM模型,结果见表5:

从ECM模型的计量结果看,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表明无论短期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还是国内贸易的短期变动对GDP存在正向影响,并且短期调整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在仅仅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的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约40%可以被修正:仅仅考虑国内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80%可以被修正。

三、简要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相对对外贸易而言,广东的GDP与国内贸易的相关性要高得多。国内贸易的变动可以解释广东GDP变动的约82%,而对外贸易的变动仅能解释广东GDP变动的40%左右:广东GDP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无论是进出口、进口还是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口、出口对广东GDP相关系数、促进作用区别不大。这似乎表明广东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是依靠国内贸易。但由于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外贸易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后对区域内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最终作用于国内贸易和经济增长。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对外贸易之间对国内贸易、消费、投资的影响。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广东市场化程度较高、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国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从数据上看,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广东经济发展和外贸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扩大内需,深度开发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可以降低因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上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是珠三角地区的领头羊,不仅要扩大省内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依靠自身在技术、管理、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开发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内需这一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作用。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9

国际教育服务是一种无烟产业,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将越来越被重视,如今这已经是世界许多国家公认的看法,特别是发达国家。而留学教育服务又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就要提高留学教育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使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中国留学教育服务的发展。目前对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整体现状和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数据比较陈旧,针对留学服务贸易专门研究比较少。因此,文章利用最新数据分析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从而提出政策建议。

2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2.1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留学服务贸易才真正开始。从来华留学来看,1978年到现在,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而且逐年增加。2009年在华留学生已将近23.81万人,相较于1978年增加了很多倍。从出国留学来看,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又创新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规模逐渐壮大,如今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2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地区结构

2.2.1我国出国留学生的地区结构分布。出国留学人员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分布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集中”即集中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教育相对发达,例如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

2.2.2来华留学生的地区结构各个国家都有在华留学生,但绝大部分来自于亚洲,稳居首位。2010年全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人数首次突破26万人次。不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量及政府奖学金人数也出现最高值。

3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有两种定义,广义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这也就是市场占有率。分析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差别,就必须用到市场占有率指标和TC指标。狭义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更能体现各国竞争力的差别。

3.1国际市场占有率

教育服务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教育服务出口额与世界教育服务出口额之比,反映该国教育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教育服务贸易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教育服务贸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它的计算方法是:一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一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根据有关数据得出,美国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上具有很大优势和领先地位,在2002-2006年期间,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占全球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市场大约23%。其次是英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占全球大约10%;再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少,2006年第一次超过1%,增加到了1.19%,份额提高了很多,但是与美国等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3.2TC指数

TC=(Xi-Mi)/(Xi+Mi)。Xi:某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出口额。Mi:某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进口额。TC指数(竞争优势指数)的结果一般在1和-1之间,当比值是1时,表明该国完全出口专业化,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当比值为-1时,表示完全进口专业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TC表明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根据各国报告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都小于零,即我国留学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国际竞力比较弱。虽然美国的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较明显,但是优势也在缩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提高的趋势。

3.3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指国家在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教育服务贸易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的份额之比来表示。RCA=(Xia/Xit)/(Xwa/Xwt)。Xia: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Xit: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Xw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wt: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RCA指数表示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表明教育服务贸易相对出口优势弱;等于1表示处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于1表示教育服务贸易相对优势较强。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RCA指数都大于1,说明这些国家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在所有国家中,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弱,只有德国的一半。

4提升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

4.1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留学生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数很少。而且我国教育机构的国际营销做的不是很好,缺乏到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性。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海外办学,建立海外机构,招生信息,加强与国外政府、学校的合作,为中国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一切方便。

4.2发展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重点在于质量提高和特

色建设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基本战略是形成本国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竞争力较弱,但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要素禀赋方面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充分发挥我们在汉语、中医、戏曲传统领域的优势,创设特有的专业,发挥专业特色,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另外,要想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还必须与世界教育接轨,开设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以吸引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4.3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吸引国外的广大留学生

我国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的是高收费的政策,给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是自费,享受到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很少。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奖学金制度非常优越,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奖学金制度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中国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奖学金的类型和数量,扩大享受奖学金的名额。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关税;纺织品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68-03

中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全世界的加工工厂,而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我国纺织业,其发展一直都是高投入、高能耗、低回报的“两高一低”模式。但尽管如此,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我国纺织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注入了不少的活力,在解决我国人民就业问题上也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面对现如今的“低碳经济”[1~3]和发达国家即将实施的碳关税的开征[4~5],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纺织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如何顺应全球经济低碳化趋势,改变我国纺织品发展模式,提高我国纺织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减少我国纺织品生产过程碳的排放,继续维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6~7]。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分析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自2001年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国外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以此为契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快速地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纺织品出口同时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也仍然是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收入的主力军。通过近十五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就可见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得到了多么飞速的发展,尽管在近三年发展步伐有所减缓,但在这段期间包括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分析

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就日益频繁,而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同样如此。2001―2010年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因此我国纺织品对欧、美、日的对外依存度也相对较高。但随着近三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伙伴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东盟市场的崛起,欧盟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渐被东盟取代,东盟市场成为拉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欧盟与日本的依赖逐步减弱,但由于美国近几年正逐步从2009年经济危机的浪潮中苏醒,故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力仍然比较大。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为2838.9亿元,同比下降了4.9%,出口量下降1.2%。下图显示,截至2016年2月份,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下降趋势,情况更加不乐观,出口额下降了15.7%。在传统纺织品出口国家中,我国仅对美国出口保持增长,增幅为6.6%;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3.7%、11.7%。另外,在其他市场中,除中东与非洲外都延续去年的下降趋势,由以俄罗斯下降明显,下降32.6%。

我国与传统纺织品出口国家的出口额波动幅度情况图

(三)印度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同样,对于作为世界工厂的印度而言,碳关税将对印度的纺织业的影响力也十分巨大。首先对于出口规模而言,印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在近些年增速迅猛,甚至还于2014年一举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8],但是相较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而言,印度至今仍望尘莫及。在出口贸易地区的分布上,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事实上都相对集中于欧、美这两大发达国家市场,而印度对于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相较中国而言更为明显,故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在国际上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虽然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仍处于领先地位,且远远地大于印度,但是近几年印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增速十分迅猛,且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不停上涨,我国纺织业存在的传统优势也在逐渐被印度取代,所以印度的纺织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也亟待面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等问题,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浅析

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3个指标性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迄今为止,在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中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始终都占据着相当大的国际市场,而且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其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不言而喻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纺织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同理,我国的纺织行业对于技术与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削弱,且随着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国际市场上的活跃,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之路将会面临一些比较大的困难。

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分析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CO2排放特别关税。那么,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通过大多数学者对碳关税的研究分析可知,碳关税实际上是某些发达国家在借着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因为碳关税的开征会使发达国家获益良多,并且还会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纺织工业技术落后且缺乏自主创新,纺织产品竞争力不断削弱;(2)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对于碳排放的控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法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3)纺织品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高,故也容易面临贸易壁垒的巨大打击。因此,为应对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我国必须在2022年之前较好地控制好纺织品生产时的碳排放量,否则2022年时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势必将遭受新一轮的冲击。

(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主要包括:(1)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出口竞争力;(2)缩小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出口规模,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总额;(3)从长远发展考虑,碳关税的征收也可能促使我国纺织业结构优化,提高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低碳绿色经济的潮流里,不仅要认清某些发达国家以绿色低碳为名以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还要把握好碳关税有可能带给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积极意义。在维护我国正当利益的同时,使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与竞争优势。

三、应对碳关税消极影响的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国家层面应对策略

为减小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国家层面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加强我国纺织品生产低碳绿色发展观念、低碳意识的教育与宣传,让我国纺织品“低碳”生产成为实际行动,让我国纺织企业积极承担节能减排社会责任。(2)建立健全我国纺织品生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并坚定维护我国纺织品生产自身权益。(3)提供积极的政策优惠与经济支持,给我国纺织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强大的后盾。(4)在国内开征我国纺织品碳税。根据世贸组织协议,如果我国已在国内征收纺织品碳税,则进口国不能再次征收我国纺织品碳关税,因此,在国内开征我国纺织品碳税,可以有效地避免进口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过程中征收碳关税,同时还可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外贸风险。当然,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企业层面应对策略

为减小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企业层面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研发和生产绿色纺织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企业应该从自身利益与应承担的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脚踏实地地推行纺织品研发和生产中所有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尽量做到不污染环境,并从源头上做好纺织品研发和生产节能减排工作,从而有效规避碳关税的征收。(2)推动我国纺织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设计与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品牌建设。(3)加快我国纺织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集中投资,加强对低碳绿色纺织产品的研发,提高低碳绿色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品牌,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市场份额。(4)扩大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国内市场,开拓新兴低碳绿色纺织品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大,我国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也为开拓新兴低碳绿色纺织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国内贸易市场条件也日趋成熟。(5)积极开拓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的新兴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除与我国纺织品贸易互动频繁的东盟之外,我国在非洲和南美纺织品市场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经济重心部分转移至东盟、非洲和南美等三个地区,将会显著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对欧、美和日本的依赖程度,也可有效地规避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结论

第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规模与市场分布现状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因此我国纺织品对欧、美、日的对外依存度也相对较高,容易遭受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缩小我国纺织品出口规模和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等方面。而从长远发展看,碳关税的征收也有可能会成为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从这一点来说,碳关税事实上也是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84-03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程度逐步推进,其得到不断地发展,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国际收支平衡表》,2008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000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7%;进口额为5.66亿元,比2007年略有增长;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0.214%,进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0.356%,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288%,远远低于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可见,虽然我国金融服务业整体的结构与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与提高,但与国外金融服务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面对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在逐步融入这股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大潮中。这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金融服务业要想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扩大贸易利益。为此,认真分析和评估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的减少和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2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三个金融服务贸易经济绩效指标来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经济体最近九年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

2.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该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该指标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规模和产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简洁清楚地反映了该国该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Aij=Xij/Xwj。其中,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反映金融服务贸易时,采用某年某国的金融服务出口额和世界整体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来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大。

由表1可以看出,在保险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日本普遍高于中国,2006年日本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为2.64%。中国保险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趋势不明显,起伏不定,其中在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1.26%,与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金融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日本明显高于中国,差距较大,2004年日本达到最高水平4.14%,但随后几年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国的金融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不前,与日本差距明显,说明我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

2.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叫TC指数,又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指的是一个国家某产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或净出口比率,它从总体上反映了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Nij=(Xij-Mij)/(Xij+Mij)。其中,Nij代表了i国j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了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Mij代表了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总额。应用到金融服务贸易中,Xij代表i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Mij代表了i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通常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净出口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净进口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弱;当TC接近于0时,即水平相当,说明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得,在保险业领域,中国和日本都是进口需求大于出口需求,因此两国的TC指数都是负数。日本除2001年和2002年之外,其余年份TC指数均大于中国,并且更接近于0,中国的TC指数均小于-0.8,更加接近于-1,说明中国保险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于日本。在金融(保险除外)领域,日本的TC指数均大于0,其中在2006年达到最高水平0.346,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中国除2001年TC指数为正数外,其余年份均为负数,其中2006年达到最低水平0.720,主要是因为中国在金融业服务贸易中大多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说明我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

2.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提出,它反映了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巴拉萨认为,某国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该产品或服务在本国整个产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与同期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或服务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来体现。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RCAij=(Xij/Yi)/(Xwj/Yw)。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当期的j产品的出口总额,Yi表示i国当期的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表示整个世界市场同期j产品的出口总额,Yw表示同时期整个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应用到金融服务贸易中,则Xij表示i国当期的金融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整个世界市场同期金融服务的出口总额,其他符号含义不变。一般而言,若RCA>1,说明i国j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若RCA<1,则说明i国j种商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具体对于金融服务贸易来说,若RCA>2.5,则表明该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RCA<2.5,表明该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0.8<RCA<1.25,表明该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平均国际竞争力;若RCA<0.8表明该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弱国际竞争力。

依据表3的RCA指数分析可知,在保险业服务贸易方面,中日两国RCA指数均小于1,说明都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中国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RCA指数稍大于日本,其余年份均落后于日本,尤其是2004年之后差距更为明显,2006年日本RCA指数达到最大值0.610,接近于1,远高于中国在2008年的最大值0.195。以上分析说明日本近几年保险业发展得很快,而中国发展得相对缓慢。在金融(保险除外)服务贸易方面RCA指数最大的是日本2005年为1.154,其值大于1,说明当年日本的金融业服务贸易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年份RCA指数也均大于中国。反观中国,各年RCA指数均小于0.8,说明中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其中在2006年达到最低水平0.009。以上分析说明,日本金融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明显强于中国,并且发展较为平稳,而中国金融业服务贸易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并且起伏不定。

2.4结论

通过文章前面的实证分析,可知我国不是金融服务贸易强国,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我国强很多。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日趋向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服务业所占份额将持续下降,而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集中于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的竞争。因此,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我国整个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竞争能力较低,其原因在于整体上中国经济实力不足,服务业并不占比较优势,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金融业和保险业受制于整体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发展。

3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重点发展的行业,该行业在2006年全面开放后,面对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对手,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3.1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在转型时期,要取得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必须彻底打破国有或准国有机构对金融业务的垄断格局。金融运行的非市场化或政府主导行为是广大转型经济国家金融瓶颈的关键,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市场化程度。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核心能力。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增量改革,尽快培育出更多的具有活力的新型金融企业,这些新型金融企业不仅包括各种股份制金融企业银行,还应包括大量民营金融企业,促进同业竞争,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

3.2加快“走出去”战略,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欧美一些大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暂时处于疲软。我国金融企业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规模走出国门,大力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增强我国金融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市场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和规模,快速、深层次占领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一是加快收购海外金融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机构网点业务员工的“本土化”,也可以扩大当地业务,同时还可以定期派出员工去进行实习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地投资参股跨国公司以及当地的金融企业。这样可以建立海外机构的稳定客户群,把金融服务贸易业做大做强。

3.3政府积极支持,营造良好金融服务贸易环境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积极支持,对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可能更多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有意识地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金融企业的硬件和软件装备,提高金融企业的金融服务贸易实力,夯实金融服务贸易基石;二是消除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政府利用政治力量,通过双边和多边市场开放谈判,迫使外国政府消除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开放外国市场。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此时政府的政治力尤显重要;三是制定国际市场战略。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服务市场战略,鼓励金融企业走出去,扩大金融服务贸易新领域;四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应及时出台有关财税鼓励政策,促使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服务贸易,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五是改革税制。政府对现行财税制度进行税率等方面的改革,以便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在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六是建立政策咨询中心。政府要建立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咨询中心,通过中心收集并向企业提供有关外国金融服务贸易情况、重大项目信息与政策建议,全力帮助企业争取金融服务,协调其他政府相关机构,运用各种资源对目标项目提供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边昌,熊正德,陈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11).

[2]丁姗姗.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当代经济,2008(8).

[3]卢映西.政府行为与转轨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培育[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

[4]车文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4).

进出口贸易市场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沉没成本;信息搜寻成本;贸易流量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30-03

[作者简介]李景秀(1981-),女,汉族,辽宁灯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沉没成本及信息搜寻成本涵义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见面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209万亿元,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5125亿元。

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如产品改良费用、国外市场信息搜寻费用、建立营销渠道等,且这些成本大多是沉没成本,即企业退出某一出口市场时,不能回收原来支付的进入成本,若企业再次进入该出口市场,则需要重新支付进入成本。这种成本构成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壁垒,同时也是影响企业退出特定市场的重要因素。在考虑退出某特定市场之前,企业必须考虑已投入且重新进入时需要再次投入的沉没成本。“滞后”可以解释为一种状态依赖或持续性。外贸领域对滞后现象的解释大多与沉没成本联系起来,企业的出口呈现明显的依赖状态。

信息搜寻成本是指为找到某物品市场最低价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及各种风险的总和。信息搜寻成本的概念起源于对消费者商品购买行为的研究,由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努力寻找在不同地域或商店出售的同质商品价格信息,以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信息搜寻行为无疑会帮助消费者做出比较理想的购买决策。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出口商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机制全面高效地获取需求变化情况,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信息传递的不通畅,匹配低效率。

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沉没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文献涉及沉没成本和搜寻成本两方面。关于沉没成本,经济学家有很多解释,大多与固定成本的概念联系起来。Baumol和Willing(1981)的研究揭示,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但会随生产的停止而消失,而沉没成本并不会随生产的停止而消失。泰勒尔(1988)认为,固定成本只有在短期内才是沉没的,而沉没成本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创造收益流,但却永远不能加以回收。Mata(1991)将沉没成本定义为:不可撤消的用于某一特殊用途,且退出时不可回收的企业成本。具体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时的沉没成本,Baldwin与Krugman(1989)界定较为流行,将沉没成本解释为企业进入特定市场“进入成本”与其继续留在该市场的“维持成本”之间的差额。他们指出,对网络营销及商誉的投资就是典型的进入成本。有些学者强调了在解释贸易量方面沉没成本的重要性。Baldwin(1989)研究发现沉没成本可以解释贸易流量方面的变化。Irwin(1998)研究发现历史的贸易模式在决定当前的贸易模式方面起重要作用。Tybout和Roberts(1997)使用公司层面的数据,认为沉没成本有助于解释哥伦比亚公司每年的出口量。Freund(2000)研究发现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具有高度持久性,这很可能归因于沉没成本。还有些学者以搜寻成本为切入口,分析买卖双方不完全信息的程度及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效应。Rauch(1996)提出了一种贸易理论,解释了通过互联网,出口商可以搜索到与其最佳匹配,从而扩大其出口市场。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在建立贸易关系时,家族关系和亚洲商业集团的重要性。Rauch(1999)研究发现贸易联系,如殖民关系或共同语言,在解释贸易模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古诺竞争模型中,以沉没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为切入口,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假设有n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m个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市场符合古诺模型,福利的增加来自于贸易中引入了竞争机制(BranderandKrugman,1983)。假设一家企业要进入特定市场需要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搜寻市场信息、登广告、建立分销网络等,所有这些投资到国外的成本一般不可回收。

该模型分为两个阶段,市场为完全信息,每个国家总效用公式如下:

U(K,Qi,…Qn)=N+KQ-Q2/2

N代表竞争市场的消费量,Q代表垄断市场的消费量,K是常数。

每个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可表示如下:

P=K-Q

P代表价格,初始市场是分割的。

每个企业出口函数公式里有个常数项,边际成本C,固定成本F随着出口不同国家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变化。由于获得距离越远的国家市场信息成本较高,固定成本也就越高;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t也随之增加。考虑到以上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企业的最优出口量。假设企业把产品出口到某一市场,利用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可以求出均衡出口流量。

maxqij(1+β)・qij(k-q*-qij-C-tij)(1)

其中,q*代表其他企业的产量,β代表折扣因子,q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商品数量,可以求得企业的最优出口量为:

qij=(k-q*-qij-C-tij)2(2)

公式(2)带入公式(1)得:

πij=(1+β)・(k-q*-C-tij)24(3)

由于出口存在固定成本,只有贸易的利润超过固定成本,出口才是值得的。

XPij=0ifπij

利润是否超过固定成本,取决于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和竞争者的数量。

第二阶段,出口量和第一阶段相同,公式如下:

XPij=XPij(-1)(5)

另外,除了沉没成本,企业的自身情况也会影响贸易量。一家企业一旦付出了固定成本,就一直会留在这个市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入这个市场也许都不是最优的。

(二)贸易流量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变化情况

对于以上关于固定成本和不完全信息市场的分析,可以推导出以下三个假设:

1.由于相邻国家的固定成本和运输成本都较低,两个国家的企业更愿意出口,较低的固定成本导致了出口量的增加,较低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利润,这些都会导致出口量的增加。

2.企业更愿意出口到更大的市场,这意味着K值比较大。

3.两阶段模型中,历史是很重要的因素,同一家出口商在两个阶段中都会出口。

图1显示某个市场看起来更像不完全信息市场,生产者把产品出口到某些国外市场,对于某些国家不出口商品。生产者更倾向于把产品卖给邻国市场或者更大的市场。除了拥有进入市场所需的固定成本,企业还要在这个市场有一定的控制力,并且价格随着出口国家的不同而变化。

电子商务把全球的供给与需求联系起来,使市场不再是分割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关系如下:

P=K*(-Q)

假设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所有企业都在这个市场竞争,生产根据需求调整。每个企业根据世界需求确定出口量,公式如下:

qi=(k*-q*-c-t*)2(6)

其中,q*代表市场上其他企业的总供给量;t*代表企业的平均运输成本;i国出口到j国的商品数量如下:

XPij=YjY*・mqi(7)

YjY*代表j国的相对收入,mqi代表i国对世界的总出口量。j国进口的市场份额如图2所示,该国在市场上的价格较低,所有进口国家都受益。出口国通过进入新的市场和降低固定成本而获益。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不再是重要因素。出口仅仅是出口商和进口商相对规模的函数。然而市场中每个卖家都想降低成本。例如:每家企业列出一份运输成本清单,提供运输到不同市场的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j国从i国进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个国家距离的远近。按照不完全信息和沉没成本理论,只要各个国家沉没成本区别不大,来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本应该进入某个更大的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所有出口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进入新的市场。即使距离主要影响固定成本,电子商务技术也会降低距离对贸易的影响。

图3代表电子商务对距离和贸易产生的影响。实线代表了距离和贸易的初始关系,其他条件不变的话,随着两国之间距离的增加,贸易额将下降。运输成本变得越重要,线的斜率变得更陡,说明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很大。由于电子商务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使得距离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表明电子商务会降低距离对贸易的影响。

四、结论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从总体来看,贸易量随着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2.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滞后影响,只要相对收入和生产不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贸易量是相同的。3.一个国家以前只向几个国家出口产品,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后,出口市场增多。4.假设贸易仅受距离因素影响,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降低。如果贸易受运输成本、距离影响,电子商务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将是不确定的。

同时,电子商务也会增加社会福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意味着世界商品价格将会下降并趋同。另外,没有特定市场的沉没成本,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价格必须是较低的。过去出口到许多国家的企业可能会减少,因为他们现在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同样,之前只从几个市场进口的国家,由于现在的价格更低,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世界价格比个别国家的价格低,世界市场的收益将大于损失。

[参考文献]

[1]邓芳芳,张华勇,王磊.沉没成本、行政进入壁垒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2015(2):15-21.

[2]陈艳莹,鲍宗客.干中学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内生性沉没成本的视角[J].产业经济,2012(8):43-55.

[3]王冲,程建华.异质企业、沉没成本与贸易政策[J].国际商务,2015(6):5-1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圆梦巨人》观后感8篇
  • 下一篇:行政人事的主管岗位职责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