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碳中和理论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0 栏目:公文范文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外部性低碳经济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82-02

一、外部性理论及其主要概念

(一)外部性理论的发展过程

英国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提出了著名的“灯塔”问题,认为灯塔能够向所有看的见灯光的人提供方向的指引,而灯塔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却很难对使用灯塔指引方向的人收费。西奇威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但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重视。首次提到“外部经济”概念的经济学家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他认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继西奇威克和马歇尔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1920)一书中,对外部性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对“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做出了区分。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其1952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中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综合性研究。鲍莫尔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定,把外部性与社会福利、政府行为置于经济环境变化条件下进行研究,在理论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975年,鲍莫尔与奥茨合著的《环境政策理论》中进一步拓展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罗纳德·科斯1960年发表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对“庇古税”理论进行了反驳,认为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无需政府干预经济交易,市场依然是最有效的。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外部性理论中的主要概念

1.外部性的涵义。“当某一实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就成为外部性”。

2.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社会净边际收益”,即存在正外部性,也就是外部经济;当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具有“社会净边际成本”,即存在负外部性,也就是外部不经济。

3.庇古税。庇古税是一种对污染课税的税收,税额等于效率产量水平时的边际社会损害。这种税使生产者产生私人动机,使污染量不超过有效数量,其原理是外部性的内在化。

4.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表明,如果产权确立了,私人各方通过讨价还价可以达到效率产量。但是,讨价还价的成本必须很低,并且外部性的原因也很容易确认。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更少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发展低碳经济正外部性的表现。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高碳能源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解决我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可以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国实现新一代技术革命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动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民生。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改善民生就要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环境质量,从而保障人民的健康,最终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必然选择。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环境并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所采取的立场和力度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三、外部性理论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外部性理论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概述

从外部性理论的角度来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三种财税政策,分别是征收环境税、征收排污费、排污权交易制度。

1.征收环境税。从生产消费等不同环节完善消费税、资源税、碳税等环境税收体系,将环境成本内生化。以碳税为例,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多个国家引入碳税。与一般的环境税相比,碳税以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碳排放量为计税依据进行征收,对于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要更明显。

2.征收排污费。相对于庇古税是对每单位产量征收税来说,征收排污费实际上是对每单位排放的污染征收庇古税。对每单位产量收税可能会引起减产而不是促进生产者寻找减少污染的方法,而征收排污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征收排污费可以降低政府的监督、管理成本。

3.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思想是把排放废物的权力通过拍卖或无偿分配的手段交给微观经济个体,这种污染权的数量是由政府根据国家环境目标确定的。这种权力还可以像普通的商品那样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排污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说是对称的政策,排污收费是由政府先确定排污收费的费率,再由市场去决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排污权交易是先由政府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建立一个排污权的市场,再由市场去决定排放的价格。

(二)外部性理论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启示

根据外部性理论的启发,外部性内部化可以作为制定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出发点之一。

1.增加低碳财政预算。(1)在我国政府预算安排中,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形成稳定长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最根本的保障。(2)可以通过政府财政专项投入,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低碳经济工业园区,构建低碳经济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支持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产业环境。(3)利用财政资金增加环保产业投资,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规模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提高使用效率,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恢复绿色。

2.完善财政支出政策。(1)我国应充分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己经在发展低碳经济领域运用一定的补贴政策,但是应该扩大使用范围和支持力度,灵活运用补贴政策和补贴形式,使低碳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对研发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或者努力技术创新以实现节能减排的企业,政府可以对其研发过程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降低其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研发低碳技术或引进先进技术。在竞争性较强的领域,对实施低碳技术的企业实行价格补贴;对建立低碳设施的企业给予运营补贴;对企业开展低碳生产初期发生大量支出而造成的暂时性亏损给予亏损补贴;从企业和消费者不同的角度给予补贴,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和消费以实现对低碳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此外还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地方政府推广使用低碳公共产品。(2)我国应完善低碳采购制度。制定政府对低碳产品采购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证政府对低碳产品的购买,使政府对低碳产品的采购行为能够起到引导社会大众的作用;制定低碳产品认证标准,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体系来推动绿色采购,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对政府采购低碳产品的过程进行监督、建立考核制度,把对低碳产品的采购纳入对政府的考核指标中去,保证政府采购低碳产品的有效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1)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已经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但是对低碳经济关注的程度不高,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但是不在环保和节能范围之内的经济活动支持的不够。因此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支持范围,调整减免标准。具体包括继续完善增值税制度,对符合低碳要求的机器设备与产品实行减免优惠和税收返还政策;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现有消费税税目;完善现行的购买节能汽车减税优惠政策,对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给予多项减税和其他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调整计税依据和计征方法,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改进所得税制度,对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允许其加速折旧,对于企业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费用成本允许税前列支或提高税前抵扣比例,对企业购买的低碳技术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对企业购置的低碳设备可以在一定额度内抵减所得税等。(2)适时开征环境税或碳税。我国现行税制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主要是以分散在各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来体现的,难以形成合力,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较弱。环境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手段,已经成为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财税手段。发达国家在环境税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了以碳税为主要税种的环境税制度,并在减少碳排放和改善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适时开征环境税,并将碳税作为一个独立税种或环境税的一个税目开征,有助于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制,提高效率。为减少税制变动对纳税主体的影响,环境税的课税对象在开征初期不宜范围过大;环境税的纳税义务人应首先包括受益于环境改善的纳税人,这些人可以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产生正的外部性,对不同的应税项目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税依据。环境税的税率不宜定得过高,随着开征的过程循序渐进,以免出现抑制社会生产活动的现象。此外,可以根据税收“中性”原则,将开征环境税或碳税的收入用于弥补其他税收收入的减少,实现整体税制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厉以宁,吴易风.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许云霄,麻志明.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之比较[J].财政研究,2004(10)

[5]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碳中和理论范文1篇2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理性;低碳经济;社会建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但也带来更多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精神空虚等诸多风险,引发人们对传统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传统技术作为承载工业文明的实现模式和基本手段,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技术范式与技术理性受到了普遍质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人类社会进入了林左鸣教授所界定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中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如何回应和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清净环境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的高碳排放的技术经济路径,寻求低碳经济的技术理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考察低碳技术理性及其现实困境,不仅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物质态需求,还应满足包括精神满足、心理渴望、生态享有等的信息态需求,进而提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路径,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范式。

一、低碳技术理性: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批判

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加快对有限的资源能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大量使用石化资源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暧、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食品安全等重大社会与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后工业或者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对传统高碳技术进行理性批判,更加强调面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诉求,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理性批判

“理性”(Reasou)一词源自于拉丁文Ration,内涵反复思考、账目算计、理由推演的基本意蕴,彰显依据既定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建构。技术理性即对技术实践所实现目标的逻辑反思和深度考量,是技术主体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效用的理性判断。即技术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一旦被人利用之后,就形成了技术理性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二元价值悖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批判,深刻洞察技术的工具本质及其被资本家利用后形成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社会风险扩大及其对人性的主体地位背离。马尔库塞批判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演化的“单向度”人性,即人被技术驾驭后成为工具而非人的目的性存在。技术理性的统治构建了忽视工人主体地位、消除了工人反抗性的异化社会,因而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当技术成为某些人或者阶层等技术主体用以征服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工具时,带来技术主体的有用性而形成对技术客体的主宰、剥削、征服。

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范式体现为技术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目的在于使技术主体获得更多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其技术理性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割碎”,从中选择部分有用的材料,再按照人的目的重新组装。而借助传统技术手段的“割碎”和“组装”出的“人工物”,是依据人的意志和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逻辑的结果。如人类“高科技”的添加剂、杀虫剂、洗涤剂等“人工物”是从不同物质中选取出来的组装而成之物,技术成为改造自然乃至超越自然平衡的工具,结果Ю醋匀唤绲摹氨ǜ础薄S捎诙哉庑际醯母好嫘в及其产物的自然降解等问题缺乏深刻思考与理性批判,带来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风险,如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关系等。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特别是高碳技术在“成功”地战胜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免可能带来自然界的报复,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进而形成潜在的技术风险。何谓高碳技术,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模式,这些技术尽管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速度,也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性异化、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等风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屡屡发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毒豇豆、瘦肉精、地沟油、镉大米、癌症村、PM2.5爆表等等,这些事件很多均与技术滥用、技术改造以及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保问题等密切相关。传统技术的非人本性逻辑及其负面效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理性批判。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联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领域的深刻认识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总结,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即人在获取自然财富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自然的联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修复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暧、碳排放强度高居不下、雾霾天气频现等诸多发展难题,需要加强传统高碳的技术批判,呼唤低碳的技术选择和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合乎理性选择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技术是相对于高碳技术而言的,高碳技术与近代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高碳技术是指近代以来以利用石油为主,大量排放碳及其相关物的技术,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低碳技术的面很广,涉及等多个领域,包括煤利用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理性的提出是人类在自我拯救的理性自觉和技术建构中,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诉求与理性选择。

(三)低碳技术理性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契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人本性思想。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造成人与自然间的对立,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价值观相冲突。由于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限制使用石化原料和人类乱排放行为所导致的,能量获得和使用是通过技术对其现有状态和结构进行改变的,因而需要改变这种传统高碳技术范式,通过低碳的技术转向与选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进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区别高碳技术理性,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低碳技术理性。技术创新应实现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低碳技术理性体现了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如图1所示。

从工业文明时代内在的反生态逻辑,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内在的生态性、人本性的逻辑,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注重选择低碳技术、资源能源集约、生态环境友好,还强调精神需求满足,注重低碳精神引导、低碳文化浸润、低碳环境与清新空气享有等多维度需求满足,进而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低碳技术理性,即改变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高碳排放型技术逻辑,转变为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重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符合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清新空气、自然和谐等领域的强烈需求。

二、扩张与异化::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

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家们对技术手段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对由技术理性扩张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审慎的思考,要求人们弘扬技术的合理性。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技术理性成为对传统技术批判后的共识,但如何实现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理性选择和经济范式转换?在现实中,特别是在技术主体层面,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和非理性选择。对于一项技术创新、应用、转化、推广等整个过程而言,涉及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如果被某一主体所主宰和工具化运用,导致人本性的目的性价值缺失,必然导致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技术演化范式中,仅仅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其他技术参与主体地位的考量,对公众、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的相关利益被忽略,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引发技术非理性扩张和技术异化的现实困境。具体而言,如表1所示,基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维主体的考察,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维度:高碳发展需求与低碳成本投入增加的逻辑困境

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应坚持低碳技术理性,承担避免环境风险、减少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性职能。但政府因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等目标存在,导致在实际技术运行中难以遵循中立、客观、公共的基本价值理性,引发政府的技术理性扩张与行为异化。如地方政府大量引进高污染产业以便短时间内获得较快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获得较好的政绩和升迁机会,不太重视高碳技术特别是高风险技术及其产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而低碳技术发展及其低碳转型面临高成本投入、长周期观望、高风险降临等不确定性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面临是保持高碳发展以追求GDP过快增长,还是增加低碳投入、制约高碳行为以改善环境治理,存在两难抉择和实现困境。技术发展缺乏政府足够的理性思考,甚至于许多技术风险存在与政府错误的决策行为分不开,如过于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导致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加GDP和税收,而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过快的矿产资源开发、廉价的资源性产品获得了微薄的财政税收和短期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不可修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区地质灾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诸多风险。而对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应用、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足够的财政投入,导致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环境治理总是让位于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需求,难以进行理性、公正的选择。

(二)企业维度:高~的低碳发展风险与廉价的高碳产品的市场环境挤压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中,企业是关键性的微观主体,缺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改造,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以及实现产业低碳转型与优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但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的理性选择中,存在着许多的困境或者博弈行为。一方面,企业选择低碳技术理性面临许多的低碳研发风险。低碳技术选择及其创新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更高成本、更长周期、更高风险的低碳技术创新往往制约企业理性选择。选择低碳技术,意味着要放弃现有技术工艺流程或者进行自我革命性的改造,而成功与否的风险存在制约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行为。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潜在收益大小以及创新项目成功的难预测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等均使企业可能放弃低碳技术创新选择。另一方面,市场较为廉价的高碳技术及其产品存在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挤压和打击了企业的低碳创新信心。消费者更加偏向于廉价的高碳商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进一步挤压了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份额,低碳新产品的市场体系没有培育,也没有站稳脚跟,因而在以价格论英雄、以GDP论升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低碳技术选择只能处于劣势。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权衡利润、税收、研发投入三者的关系中,自然会选择经济与技术之间的低效率均衡。

(三)科研机构维度:低碳技术的难预测性与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带来的困境

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和各种研究院、研究所,这些机构是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低碳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低碳知识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低碳技术攻关,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为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但科研机构缺乏对技术风险的有效规避,难以确定低碳技术研发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于因利益的追求直接参与高碳技术、高风险技术的生产,不仅没有引导社会走向安定繁荣,相反增加了技术的社会风险。如三聚氰胺、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技术或者产品研发,带来了更高的食品安全、生态危机等风险,缺乏对低碳技术、低碳知识的生产与理性选择。许多食品技术、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无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谋求私利相关,许多加快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碳技术研发也离不开部分科研机构的推动。这些风险存在,与科研机构缺乏低碳技术理性、缺乏低碳知识创新、缺乏基本的科研伦理底线相关。

(四)社组织维度:发育不良、力量式微与功能弱化的困境

社会组织在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角色和知识桥梁作用,为低碳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的中介服务功能。社会组织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鉴定等业务,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低碳技术及信息流动,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间的有效互动的服务体系。现实中,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在低碳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营销、技术投融资等整个技术链中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低碳技术学习、创新、传播及其产业化应用受阻。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组织力量式微难以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传播、应用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均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

(五)社会公众维度:对高碳产品偏爱、污染抵制乏力、低碳参与冷漠的困境

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实际上发挥着市场的方向标作用,消费者行为选择引导企业投资于生产行为。但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则传递错误的市场信号,习惯性的高碳排放、奢侈浪费的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形象工程等制约绿色低碳消费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高碳产品存在无意识状态,或者有意识无抵制行动,缺乏对自身环境改善的努力和抗争,而且因追求廉价产品倾向于高碳产品,因追求面子和排场倾向于奢侈品和高档包装商品,这直接鼓励了高碳产品生产,挤压了低碳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高碳排放行为、环境污染行为的熟视无睹、忍受回避实际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的集体抵制乏力、参与冷漠以及污染维权受阻等困境存在,也制约了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中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作用,因而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抛弃经验主义所谓的主观客观、映像实体的两分法概念,主张放弃以感觉经验作为试金石的经验方法,提出知识生产主要是在人际互动的社会范畴中形成,是人类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知识演化过程。因而社会建构论主张避免经验主义的单一模式缺陷,主张知识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强调知识生产或行为选择的社会政治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实践演变意义以及相对于特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实用特点。对于低碳技术理性选择而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既要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非和谐状态,也要避免传统技术理性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分割状态,还要避免技术主体被工具化后导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隔离状态,更要避免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存在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均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缺乏人际互动和共赢互利发展思维,而导致各自为阵、互相残杀的负外部行为。

从社会建构论进行考察,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性等要求相契合。因而,低碳技术理性的实现路径迫切需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就是理性审视其他技术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否,寻求更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公民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重视低碳技术及其创新,加强对传统高碳技术的理性批判,重构低碳的技术理性,培育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氛围,进而构建低碳技术的物质态与信息态相融合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结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发展仅仅重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技术发展观进行批判,更加强调理性地对待经济增长与社会心理、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技术关系的社会建构。换言之,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离不开多主体参与,如表2所示,要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维度建构低碳技术理性,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与风险性审视,加快传统高碳技术经济模式转变,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建构政府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低碳技术政策供给

各级政府应树立低碳技术价值观,提高低碳技术认知和低碳知识素养,并研究制定低碳技术规划和低碳产业规划,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重塑低碳技术理性,加快对传统粗放高碳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引导。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战略决策和创新规划,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能彰显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社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注重低碳、注重节能、注重减排。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改变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机制,加强对高碳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改造,重塑政府的公共理性和低碳技术理性。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低碳创新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支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项目、低碳环保项目的推进。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的政策供给,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资金向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投资。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尽快组织制定标准和建立促进技术成果转让推广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低碳经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中的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对高碳产业的整顿、改造和淘汰,对高碳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技术创新加强监控,避免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降低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而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扩张带来的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

(二)建构企业理性: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承担低碳社会责任

低碳技术理性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物质态和信息态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机遇。尽管目前还存在高碳产品的挤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但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企业部门生产的趋势,因此,企业部门必须紧抓低碳发展的市场机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抢占低碳发展的市场先机。企业在低碳技术理性建构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型、高碳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对传统粗放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式的改造升级,紧抓低碳发展机遇,加快低碳技术及其工艺流程创新与改进,进行清洁生产,构建低碳型产品结构,重塑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竞争力,主动承担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建立低碳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微观主体,要坚持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高度结合,主动改造传统高能耗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含量,以低碳技术理性改变企业发展方式和产品形象,以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品牌赢得市场发展机遇和经济主导权。

(三)建科研机构理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价值观,增加低碳知识供给

科研机构要秉承社会正义、追求真理、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技术理性,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目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知识生产。第一,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应该重视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低碳科学知识创新与生产,重视低碳领域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环保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为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应用提供科技支撑。第二,要发挥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和科技咨询的社会功能,主动参与政府决策、企业研发与生产、社会建设与发展等各个领域中,以低碳的科学知识普及、低碳科技知识传播、低碳技术转化、低碳人才培养为抓手,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重塑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参与低碳、发展低碳,进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型技术社会献计献策。第三,重塑科研机构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低碳技术理性,永葆追求真理、维护和平、保障安全的学术理性和道德底线,坚决杜绝危害人类安全的各类实验和研发,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类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高风险的技术活动,维护科研理性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社会组织理性:培育低碳技术服务组织,提高低碳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益

社会组织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功能,在引导低碳技术理性选择、拒绝和抵制高碳污染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强低碳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金融中介、物流系统等中介组织发展,培育面向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社会建设的会计、法律、成果评估、产权界定等服务组织,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服务。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类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采取多种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低碳理念,提高绿色、低碳、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社会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发挥监督、辅助、支持、协调等中介组织。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3

引言

近年来,环保低碳理念已经渗入到了各个行业,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保低碳理念更是当代室内设计的主要指导理念和设计原则。室内低碳设就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在保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如何将低碳理念充分应用于当代室内设计中去,下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低碳理念下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材供应商重视不足

目前,一些建材生产供应商的低碳意识较薄弱,没有正确意识到生产低碳建材的重要性。有些建材生产商虽然意识到了低碳环保建材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但是由于低碳建材的研制生产成本比较高,与传统的建材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很多建材生产供应商没有对低碳建材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而是继续选择传统建材。由于生产供应商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影响了室内设计“低碳”理论的实行。

2.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低碳意识有待提高

设计师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当前一些设计师的低碳意识较薄弱。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消费者的爱好、豪华舒适等,而在设计中缺乏低碳元素,影响着室内设计的“低碳”理论的实施。此外,施工人员是室内设计的践行者,有些施工人员低碳意识不高,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在选购建材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传统建材,阻碍了低碳建材的发展。

3.消费者的观念有待改变

虽然,环保低碳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一些人还未形成真正的环保低碳的理论体系,仅仅把环保和低碳当做一种宣传口号。有部分消费者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追求豪华舒适,而根本不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

室内设计“低碳”理论的具体体现

1.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照明系统

众所周知,室内设计完成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比如甲醛、苯等。室内良好的通风系统有利于有毒气体的排出,减轻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障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和流畅性。照明系统是室内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良好的照明系统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对电力资源的浪费。在进行照明系统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节能灯,从而减少对资源多的浪费。还有,室内设计中照明系统一定要注重自然光的利用,既是“低碳”理念的体现又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2.采用绿色建材

在进行室内装修的过程中,在进行建材挑选的时候尽可能的挑选绿色低碳建材,绿色建材能够很好的阻隔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绿色建材的选择。

3.考虑室内设计的长远性

在进行室内装修使尽可能的选择那些能够重复利用的材料,比如某些家具在损坏不用后,仍然可以回收利用在进行加工制成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浪费,是“低碳”理论在室内设计的充分体现。

当代室内设计“低碳”理念的推广措施

1.提高低碳建材的生产

首先,建材生产供应商要提高自身的“低碳”意识,在建材生产过程中提高对低碳建材生产的重视程度,积极研发新型的低碳建材并提高低碳建材的生产产量。其次,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低碳建材的生产和使用。最后,提高对建材生产、使用的监管力度,为低碳建材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提供保障。

2.增强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低碳意识

提高室内设计师的低碳意识,使低碳理念渗透于室内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低碳意识,在采购建材的尽可能的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这样就可以保证室内设计、施工环节“低碳”理论的应用和推广。

3.培养消费者的低碳理念

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只是存在于表面,“低碳”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低碳”的认识还只存在于口号和表面,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低碳”理论的推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求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逐渐抛弃奢华舒适的室内设计要求,转变为对低碳生活的热爱,这样极大的推动了室内设计“低碳”理论的推广。

4.相关部门的宣传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碳排放权;确认;计量;信息披露

2013年以来,全国大范围内多次遭遇雾霾天气。北京环境监测中心曾显示北京大部分地区PM2.5浓度达到400微克/立方米以上,属于严重污染级别,雾霾严重威胁着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治理雾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碳会计作为治理污染的一种有效手段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从2013年正式开始了碳排放权的交易,说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纵观我国国内企业对碳排放的披露情况来看,各公司对碳排放大多是随意的,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和披露内容,各公司之间披露的碳排放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这说明我国亟需出台一套成体系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碳排放交易会计处理和披露的会计法规。本文希望以国内外碳排放交易的最新研究为基础,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的初步探讨,主要探讨碳排放权的确认、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

一、碳排放权的概述

碳会计的理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碳会计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2008年。因此对碳会计的具体研究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排污权会计阶段、碳排放和交易会计阶段以及现在的碳会计阶段。三个阶段的研究彰显了时代的特色与进步。

排污权会计作为碳会计研究的起点,以碳物质计量为主,主要研究碳排放的核算标准、范围和方法,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了相关的碳排放会计准则。但是这些成果是以传统会计为框架的,有其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的绿色会计(环境会计)的出现,催生了碳排放与交易会计,研究者将碳物质计量转向了碳价值计量,关注碳排放价值流的核算,主要研究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现代的碳会计由美国学者StewartJones教授提出发展,包括碳排放与交易会计和碳固会计,属于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即确认、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

1.碳排放权的确认

由于碳排放权是企业拥有的一项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国内外会计学者将其确认为资产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然而作为何种资产进行确认还没有统一意见,主流观点有三种:

(1)作为存货进行确认。代表学者有Sanford(1996)和张鹏(2010),理由是存货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目的是自用或者出售;而碳排放权也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自用可出售,且多余的碳排放权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甘翠兰、朱学义(2008)结合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的特征,认为碳排放权类似于土地使用权,应将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建议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后续采用工作量法进行摊销。

(3)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理由是欧美存在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且碳排放权具有交易获利的特征,这点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不如西方国家,因此我国学者倾向于后两种观点,如肖序(2011)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王艳、李亚培(2008)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文认为目前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更合理,相信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可能。

2.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

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主要是政府分配而来,分配方法主要有四种:等比例分配法(等贡献率分配法)、平方比例法、优化分配法和系数分配法(产出分配法)。当企业碳排放量低于政府配额时,可进行出售差额获利,反之可进行购买。

(1)企业无偿得到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权,可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认:

借: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贷:递延收入――政府环境补助

企业碳排放权超额,购买别的企业的碳排放权时,按市价确认:

借: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贷:银行存款

(2)后续计量:按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进行摊销:

借:产品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摊销――碳排放权摊销

借:递延收益――政府环境补助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环境补助

(3)处置剩余碳排放权时:

借:银行存款

累计摊销――碳排放权

贷: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营业外收入

借:递延收益――政府环境补助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环境补助

三、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

随着低碳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碳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国学者对碳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果集中在:(1)披露价值的理论研究,如理论、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2)碳信息影响因素的研究,Peters和Romi(2009)、Reid和Roffel(2009)的研究表明:规模、前期披露和国外销售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披露相关的气候变化信息有直接关系;股东的决议、政府监管环境的力度、私营部门应对环境的能力以及各国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水平;(3)碳信息披露的价值研究,如碳信息披露和公司碳排放绩效之间的关系,碳信息披露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股票价格与碳排放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与碳排放绩效之间的联系等。

尽管理论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实务界由于缺乏对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统一的量化标准,且对编制碳排放权的报表也无内容和格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各企业大多采用自愿披露的原则进行披露,披露形式各异,披露内容也相差较大。大多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披露:一种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增列碳会计项目,如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列碳排放权,或者在附注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另一种是编制单独报告进行披露,如社会责任报告或者环境报告。但无论是哪种披露方式,披露的内容大多是定性的,且无实质性内容,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加快碳会计准则的制定,使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更加完善。(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

[2]周志方、李晓青.关于国外排污权会计的最新发展进程述评与借鉴[J].经济经纬,2009,5

[3]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述评[J].会计研究,2010,1

[4]刘金芹、荣云松.碳信息价值研究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4

[5]ChrisEnnis,JoannaKottwitz,SharonX.Lin.ExploringtheRelationshipsbetweenCarbonDisclosureandPerformanceinFTSE350Companies[D].Workingpaper,2012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旅游;心理归因;扎根理论;干预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44—02

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因其主张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被各地政府视作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大力推广,旅游供应企业更是倾力营销各种低碳旅游口号。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低碳旅游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旅游行为似乎更加奢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游客为什么不选择低碳旅游行为模式?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本研究从游客选择低碳旅游行为模式的动机入手,从个体内在的自发心理和外在的社会心理两个视角剖析影响游客选择低碳旅游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武陵山区游客持续践行低碳旅游的干预路径,以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以缓解旅游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原理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构理论,也就是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不断比较,找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扎根在社会情境脉络中的实质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形式理论。理论构建过程由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完成。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所记录资料打散并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由于初始概念的层次较低,数量大且存在一定交叉,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提炼以实现概念范畴化。范畴化时,可根据一定的频次对初始概念进行剔除,以提高可操作性。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从开放式编码中发掘的概念范畴更好地发展主范畴的性质和层面,发现并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通过设计半开放式问卷,按照理论构建和概念发展的要求对武陵山片区特定旅游相关群体抽取访谈对象,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网络在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考虑到低碳旅游相关信息的相对超前性,选择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20—45周岁的中青年作为受访对象(年龄偏大者以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样本数的确定按照理论性饱和的原则,选择了30个受访对象。选择了30个受访对象,

为了提高效率,在访谈前将低碳旅游的内涵及访谈的大纲先以纸质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发给受访者,主要了解受访者对所熟悉的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的看法。

主要的访谈提纲为:1、据你所了解,现阶段低碳旅游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低碳旅游在实践中达不到预期效果?2、你了解多少关于低碳旅游的激励方式,有何不足之处?3、你认为政府或景区应该制定哪些措施来推动人们从传统“高碳”旅游向“低碳”旅游转变?4、你及周边朋友是否主动关注低碳旅游方面的宣传教育?5、你觉得低碳旅游宣传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育人们在旅游中的低碳意识和催生低碳旅游行为?

三、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根据开放式编码需要,在本次进行范畴化时,仅仅保留出现频次在三次以上的概念,剔除出现频次低于两次的初始概念,最终抽象出环境问题认识、个体责任意识、低碳行为意识、(消费)行为习惯、社会氛围、低碳传播强度、低碳旅行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激励措施、行政法规政策等23个范畴,未了节省篇幅,初始概念不一一列出;(二)主轴编码。分析开放式编码的结果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并对其进行重新归类,提炼出两个类别、四个主范畴;(三)选择性编码。根据以上分析,从主范畴中剥离出“核心范畴”(CoreCategory),并研究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它范畴的关联,然后以“故事线”(StoryLine)形式描绘其行为的因果关系,最后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构架;(四)理论模型构建。在以上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基础上,建构“低碳旅游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干预路径模型”。

四、研究结论及其应用

(一)研究结论:低碳旅游是个体内在的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外界的社会参照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低碳消费心理意识通过影响个体对低碳旅游的心理偏好而自发做出该选择,是低碳旅游行为的内因;社会参照体系是低碳旅游行为的外因,它通过建立激励规范或者塑造价值观等形成某种影响力而刺激行为发生。低碳旅游宣传教育和社会情境变革是低碳旅游的两个主要干预变量。其中,低碳旅游宣传影响个体心理意识和促进社会参照体系构建实现行为干预;社会情境变革则是通过影响个体行为的成本收益进而影响个体旅游消费心理;(二)研究结论在武陵山片区低碳旅游发展中的应用。通过以上分析,武陵山片区行政管理者或者旅游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教育,提高个体低碳心理意识;结合我国面子文化以及从众心理特征,促进社会情境变革,培育健康的社会参照体系和有益的社会文化氛围,并加大投入,提高低碳旅游的可获得性和低成本,切实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由于意识和行为并不一定具有天然一致性特性,需进一步挖掘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深层原因,从传播方式、渠道、对象、力度等方面人手,设计针对性、精细化的干预政策和措施,强化心理意识。

五、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典型对象的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技术全面地梳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建构了低碳旅游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干预路径模型,并指明制定干预政策市应内、外因结合。但个体行为模式选择的心理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政策或战略、策略制定者来说,不同干预路径之间如何协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进行进一步论证;同时,对各个因素的影响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都将是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6

摘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权制度的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大气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碳排放权难以界定、碳权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公众低碳意识淡薄和技术创新成本过高的角度分析了阻碍低碳经济实施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权理论;碳排放权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17-02

1引言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当前,学者从产权理论角度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交易障碍的排除上。国内最早用产权理论分析低碳经济的是天博士(2007),他对碳排放权的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提出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议。张国丰(2011)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初始配额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张鹏(2011)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应在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对低碳技术创新给以回应。然而,还没有学者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对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了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权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2相关理论概述

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其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强调的产权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每个人对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行为准则,若有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体现了产权在维护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权威。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庇古税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弊端,认为通过惩罚的方式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在产权明晰的,且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或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照样可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对大气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产权分配、拍卖等方式为没有市场的大气资源建立起市场,让价格机制来调节大气资源的供需是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性内在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与交易成本的尽量降低成为推进大气资源市场化的关键。

3低碳经济实施的难点问题

3.1碳排放权的分配与核算较困难

首先,碳排放量难以测量。由于碳排放的主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每个个体,每个组织都在进行着碳排放的行为,排放方式各种各样,排放总类纷繁复杂,排放时间和地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异,如石化和煤炭产业的碳排放量远高于IT产业,如何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排放量,使得各产业的发展不受碳排放量的束缚,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目的也是个问题。再次,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之间在碳排放量要如何进行初始分配?有学者提出借鉴欧盟的“祖父条款”原则,对现有的排放者实行免费分到排放权,而对新进入的企业则采用有偿分配激励政策,这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十分不公平,无形中就建立了行业壁垒,阻碍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3.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以行政指导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管理机制。在碳排放权定价上,一般只是依据国外的定价机制,而未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价值。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导致市场交易价格容易受到人为的扭曲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的市场增加了买卖双方相互寻找、信息搜寻和谈判协调的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交易市场之间,存在着市场分割、制度不相融的现象,他们制定不同的交易制度,采用不同的碳排放量衡量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碳交易的费用,阻碍了碳交易的顺利进行。

3.3公众低碳意识比较淡薄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实际生活中,有77.23%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仅有13.17%的人对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在对低碳节能产品选择方面,56.81%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说明人们虽然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行动方面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低碳,小我观念的意识还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主要源于: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认识不清,对低碳生活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以引导公众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公众,大多是从个人当前利益以及固有观念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环境保护重视度不高。

3.4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

通过技术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但企业对国家低碳政策的响应度并不高,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用于低碳技术创新的费用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企业把政府的环境规制当做一种成本,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绿色环境战略。这主要源于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益与成本的不成比例。企业发展低碳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环保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将极大的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都倾向于保持原有的生产模式。此外,我国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到位,创新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和模仿。因此,很多企业主体并不愿花费高成本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进行投入,更愿意使用已经成熟的传统技术,以避免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4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4.1准确核定碳排放量,完善产权分配规则

在碳排放量的核算上,应对各企业建立碳排放量的测量系统,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公告,尤其要加大对高排放量企业的监测力度,对于像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使用大户应单独实行减排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在碳排放量的分配上,应对各个行业推行有差异的碳减排额度制度。也就是要在每一个行业之间确定一个基准碳排放额度,基准额度相当于整个行业碳排放的中等水平,其发放方式可以实行无偿分配,但超过基准额度的碳排放量必须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购买。对于像城市交通、建筑业等与政府政策、规划直接相关的产业,则可将减排指标分给地方政府,对于超额部分实行固定价格转让机制。

4.2完善碳权交易制度,降低碳权交易费用

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碳权交易管理机构,对碳权交易的主体及其权利进行界定,制定相应的交易程序、交易规则,避免非法交易和幕后操纵行为。其次,建立交易价格监督机制,以约束内部人员采用权利寻租、价格控制等方式来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最后,政府应该建立网上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将全国所有碳排放权交易所连在一起,把最新的交易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公布,以便于为交易各方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以降低交易费用。

4.3引导社会低碳发展,激励公众全民参与

政府应当通过建立低碳示范城市,来鼓励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并将城市的低碳化程度作为衡量当地政府绩效的一个指标,从政府绩效角度来强化政府的低碳行为。同样,也可以建立低碳创新示范单位、低碳创新先进个人等方式来增强人们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方式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购买低碳产品、实行低碳消费,参加低碳活动、宣传低碳知识,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等。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碳权交易市场对低碳企业、低碳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行为。

4.4加强国际合作力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通过各个国家间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难题。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攻克低碳技术难题,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国家在继续实行低碳技术创新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外,还要加强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的技术指导,通过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运用与推广速度。此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重视新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要营造吸引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人才创建良好的研发环境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给以科技人才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创新性人才。

4.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权保护制度是低碳经济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我国低碳经济相关法制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督控制上还有较大的空缺。为此,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国际要求,逐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申请意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范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要加快对低碳技术的审查,建立低碳经济认证体系,推进低碳技术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以及风险预警制度。再次,要努力促进低碳技术的转让进程。现有的知识产权更多地注重产权保护,而忽略了对技术转让的促进。国家应从转让资金支持、转让制度保障、转让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低碳技术的转让扫除障碍,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杨浩.现代企业理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银太.低碳消费与低碳意识[J].世界环境,2008,(03):7-8.

[4]牛乐德,鲁娜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发展浅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65-69.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低碳教育;当代大学生

进入21世纪,作为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2年间开始减少排放。会后,“低碳”一词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教育”,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践也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因此,切实开展低碳教育、普及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与“低碳教育”的基本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一般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目前,虽然大家都在号召低碳行为,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但对于低碳教育的推广并不是很多,低碳教育的概念还只有个别学者提出。学者黎加厚认为:“低碳型教育”(LowCarbon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和低碳经济教学与研究的陆汝成提出:“低碳教育(Low-carboneducation),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低碳知识,了解低碳问题,培养低碳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观和低碳发展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低碳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面对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我们要使低碳教育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任务,将生态文化与生态知识教育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和生态教育,可以完善他们头脑中的生态观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以及正反两方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例证展示,来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唤起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长期以来主导着绝大多数人思想和行动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伦理观、消费观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还是地球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使得个体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引导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克服“对自然的绝对支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们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面对自然界,我们应当进行的是对它的“有责任的支配”,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出发,不局限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引导人们形成全面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思想――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开展低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好的认识,进而扛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化于心,同时外化于行,最终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有利于环保使命感和正确利益观的形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一定最初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教育的作用,在主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并使之不断的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施加更强的影响,促使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完善,使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低碳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教育,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树立生态责任感,积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把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责任感,把低碳思想普及开来,采取低碳行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发展的重要任务,因为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现其他方面进步的前提;但是,面对眼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实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在教育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环保、健康等观念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利益观念,使正确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中予以体现,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生产和生活成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的行为,让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同时,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鞭策人们自觉积极地接受低碳的教育模式、实践低碳的生活状态。

二、当今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

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就必须了解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在行为上出现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高校的能源利用出现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现象;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现象等等。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水电问题而担忧,又有多少人因为粮食问题二困扰,我们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教育,那么会造成社会能源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试想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将会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将会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

所以,加快进行对大学生的低碳教育极为迫切。不仅因为出现这些问题,更因为大学生是一股新生力量,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传播和影响能力更为突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能够对整个社会起到更为显著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三、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开展低碳教育,建设环保校园

学校做为低碳教育开展的一个载体,在校园推广低碳教育的各种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整个社会的推广。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伊始,低碳话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与会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国民众的关心。如今,低碳教育也正在如潮水一般涌入校园中,低碳教育的行动即将在我们教育中普及起来。开展低碳教育,向大学生宣传低碳的概念,以及如何做到低碳,在学校可以明确打出“低碳”这类标识,倡导“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低碳式管理”等一系列以实现“低碳”为目的新提法;使低碳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学生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低碳教育,形成低碳氛围

形成低碳教育的氛围,首先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和导向力量。”“宣传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式之一,宣传教育就是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灌输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灌输的方法,也是一种形象灌输的方法。”

充分利用舆论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低碳学习环境,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为大学生们提供感受低碳氛围、了解低碳教育、实践低碳目标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各个学校、社区、环保组织、爱护环境的积极人士来举办相关的讲座、图片展或实践活动,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常识,如告知大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来减少砍伐的森林数量;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等,从而引起关注和共鸣,加深他们对于低碳环保的认识。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的具体方法,从而实践符合低碳标准的行为,养成低碳学习、低碳工作、低碳生活的习惯。

(三)开展低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中引入低碳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因此,把低碳教育、低碳管理的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结合起来,把传授低碳环保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对于低碳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授的同时,把低碳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穿插在课堂里,对于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提倡,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心中谨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举办相关讲座、图片展、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倡导进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此外,高校中实施低碳管理方法,由校方为同学们创造开展低碳活动的氛围,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人、启发人,从而使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形成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开展低碳教育,遵循低碳教育准则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低碳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准则,如:“出门购物,我们最好自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尽量减少使用;出门最好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不使用电灯、空调时,随手关掉,手机充电完成后,尽快拔掉充电插头;少开汽车,多乘坐公共汽车或是骑自行车出行……”这些被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饮食等的准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和节俭。它倡导的这种美德要求我们理性地去享受生活,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健康生活,绿色消费,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此外,它也要求我们要把这种美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因为倘若仅有低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的行为,低碳仍然难以实现。让低碳的实现与勤劳节俭美德的提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低碳逐渐成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融入我们的生活。

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能够让我们把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从学校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生活,从学习到工作,大学生作为一种引导力量,带动整个社会低碳意识的树立,最终形成一种从最初的接受教育到形成自觉的习惯再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从而形成持续的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

[3]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5]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28.

[7]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8]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O03.

[9]廖先旺.“低碳生活”创新生活(环球走笔)[N].人民日报,2009-12-07.

[10]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12]低碳教育:低碳发展的根基――首届低碳教育论坛全记录[N].中国能源报,2010-08-02,第06版.

[13]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14]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6).

[15]冯之浚.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O9―04―21.

[16]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

[17]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

[18]李怀录.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理论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1]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碳中和理论范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鲁宾斯德教授对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被广泛认同,他指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通过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它是一种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包括四个内容:(1)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性问题;(2)低碳经济是对于高污染、高排放、没有约束的碳密集的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3)低碳经济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目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CO2等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进行的自救行为。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历史上CO2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者CO2的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证实了人均收入和CO2的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Grubb(2004)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CO2排放较高,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弱。Treffers(2005)等学者对德国GHG排放量的减少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Wara(2007)认为,清洁发展机制不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

(二)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文献主要是关于碳排放权分配问题。王伟中、陈滨(2002)等认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应当遵循人均排放权分配原则和效益原则。潘家华(2003)考虑到除了以国际公平为原则的碳排放权分配,发展中国家站在人文发展的角度,坚持人均排放权分配原则。何建坤、刘滨(2004)指出,碳排放权分配应坚持“一种产权、两次分配”原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碳排放权分配必须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原则,在公平原则和碳排放“产权”界定清楚的基础上,各个国家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排放权的二次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陈文颖、吴宗鑫(2005)等考虑到以“一个标准、两个趋同”的原则来进行碳排放权的分配。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公平问题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核心问题,考虑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历史水平还是当前水平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当坚持人均分配原则,以保障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权益。

第二类文献主要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和对策。谢军安、郝东恒、谢雯(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架构发展低碳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韩雪梅、刘欢欢(2009)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凌芳(2009)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建议选取一定的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或者实践园区,让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进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孟德凯(2007)从中国利益出发,指出我国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汇三个方面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朱四海(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转换促进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低碳化;激励低碳技术研发以及建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和碳汇五个方面指出了多层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卢小祁(2009)认为,通过农村低碳化建设、城市低碳化运营以及工业低碳化发展是将南昌建设为绿色花园城市的新型途径。宋德勇、卢忠宝(2009)指出,目前各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为:低碳能源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消费政策,四种低碳经济政策都是以鼓励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的。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发展中均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应对能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渊源。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新变革。自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低碳经济的出现必然有着经济学原理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下面将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低碳经济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首先让人们联想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但要求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求体现到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它包括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是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资源环境产权理论。发展低碳经济与环境资源产权理论密不可分。“产权的建立实际上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对资源权利的界定、保护和行使,关键在于相互间的排他性。当资源的稀缺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建立排他性规则所费的成本低于可能带来的收益时,人们才有建立该资源产权的激励”。

3、排污权交易理论。《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三种履约机制即:联合履行、排放贸易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都是实现并且推动低碳经济的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环境管理政策,它将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优化配置”。

4、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配置缺乏效率。由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没有反映环境的稀缺性,许多环境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零,纠正市场失灵的方向应该从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政府的干预上入手。

5、政府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是指政府做出的决策影响了经济效率,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低碳经济政策能够有较好的了解。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实践当中有必要从低碳所涉及的经济学内涵进行研究,以下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对低碳的经济学内涵进行了分析:

1、“脱钩”理论角度。将物理学当中的“脱钩”概念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之间的“解耦”关系的。评价低碳经济的主要标准不是单一的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也不是单一的看经济发展状况,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可以大于、等于以及小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后两者为理想状态)。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为CO2)之间关系不断从“耦合”到“脱钩”的过程。“脱钩”:是指用较少的物质消耗生产出较多的经济社会财富,它反映出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并非同步变化。脱钩指数用来衡量脱钩指标,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DRt为脱钩指数,EP为环境压力变量,DF为经济驱动力变量,它表示一段时间内环境压力变量的相对改变与相关经济驱动力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运用脱钩指标可以较好地检验某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找出造成脱钩的原因,从而为国家制定灵活的脱钩政策提供依据。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角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能够表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地遭到破坏,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态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人均GDP和环境保护呈倒“U”型关系。

3、科斯定理角度。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外部不经济导致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科斯定理入手。科斯定理指明:“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

4、国际经济学角度。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政府、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竞争与协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经济协作活动。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在国际相互依赖基础上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间的流动,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碳排放权全球内的最优化配置,最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行)

主要参考文献:

[1]WorldBank,2003.CapacityBuildingfortheKyotoProtocol(WorkshopReport).Washing-ton,DC:TheWorldBank,2003.

[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2006.1.27.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

碳中和理论范文1篇9

一、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产权基础

(一)碳排放权以产权的清晰界定为交易前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最初是由戴尔斯(Dales)基于科斯定理的运用而提出的,并经蒙哥马利用数理经济学方法严格证明其具有实现污染控制目标最低成本的优点,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如何配置,都存在市场配置的最优状态。但事实上,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存在,产权明晰和产权保护是交易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产权只要被界定,不论其被界定给哪一方,都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私人协商解决污染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为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所拥有的实际权力与其需求的不匹配则为碳排放权的交易提供了市场。在承认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基础上,将碳排放权予以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产权清晰是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会计通过价值计量可以充分地反映产权及其变动,从而界定和保护产权。企业作为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和要素所有者,是产权交易的契约联接体。企业各方应慎重选择会计确认和计量属性,对交易进行合理测度,以解除受托责任,从而客观地界定产权和有效地保护产权。因此,会计方法、会计政策、会计计量属性等的合理选择是碳排放权交易自身对交易制度和规范的必然要求。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产权界定与产权保护产权会计学派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受托责任主要包括资源受托责任和社会受托责任。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是企业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会计作为认定和解除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受托责任的手段,不仅要得到政府和权威机构的认可及广大碳排放权托付人的支持,还要为企业普遍接受,从而为会计主体认定和解除资源受托责任和社会受托责任。碳排放权的产权界定主要包括碳产权主、客体的界定和产权内容的界定,界定方式包括定量和定性方式。在产权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会计问题,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经济事项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反映和监督(控制)企业产权价值运动,发挥会计界定和保护产权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产权经济利益。碳排放权在交易中发生了产权转移,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产权价值流转。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研究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由只关注技术改进的“技术至上主义”过渡到关注会计的经济后果,这是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是可行的。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

碳中和理论范文

关键词:碳会计;外部理论;产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一、碳会计的概念

狭义的碳会计概念是指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对碳会计主体的经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权、碳固、碳税、碳信息披露等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计量和反映,从而客观评价企业生产活动中所应履行的低碳社会责任的活动。碳会计是一种综合核算体系,如碳排放核算、碳交易核算、碳成本核算等都是其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广义的碳会计概念的内涵更为广阔,在目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能还包括许多衍生概念,如碳交易、碳信用、碳关税、碳金融、碳汇等。

二、碳会计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变暖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估计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上升9~88cm。目前,世界范围普遍认为气候变暖的基本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工业革命以来,过度碳排放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形势,世界各国及国际机构已经着手采取措施应对,实行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循序发展的背景下,碳会计应运而生。2008年,琼斯教授最早提出碳会计。它标志着碳会计作为一个重要且特殊的会计事项开始受到国际会计界的重视。碳会计正在发展成为会计领域的重要板块之一,相关的国际气候组织着力将碳排放纳入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不少欧洲公司已经开始在细化的范畴尝试把碳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这些草案或规范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碳排放交易的管理规范化,为碳会计准则规范的制定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三、碳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在个体层面,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会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其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面,外部性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因为没能恰当地在组织或个人之间分配成本和收益,以致人们宁愿放弃其本来应获得的利益。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外部性是明显的。因为之前二氧化碳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既经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效应,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或者说成本效益反映出来,其效果表现在市场作用之外。规范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这是碳排放交易的主要内容,追根究底,要使二氧化碳的商品化被承认,即二氧化碳排放的资产化、市场化、数量化,途径要明确,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方能得到的资源,具有在使用过程中的可分离性和专有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形成依据即源于外部性理论,解决排污问题的最佳做法是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

(二)产权理论。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其正面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指出清晰的产权能很好地克服外在性,解决外部不经济,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科斯认为:在产权界定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资源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近年来气温日益严峻的上升,究其原因,不外乎碳排放权产权界限的不明晰,使用的专有性和可分离性不具备,组织、个人都可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环境严重污染。

产权理论是一种非政府干预主义方案,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一般可通过排污权交易这一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来实现,卖方可将因减少排污而节余的排污指标,承担其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以实现企业的私人成本接近其社会成本,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经济可持续。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转变,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

2、生态可持续。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要与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同步,以可持续方式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3、社会可持续。强调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目标机制是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参差不齐,但发展的本质应是一致的,共同追求以人为本,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转。

(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产品及服务质量、环保及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及员工利益保护。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于是低碳减排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化了企业对低碳的重视,对碳交易与碳会计的^续发展助力匪浅。2010年11月12日上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事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通用电气、海尔集团、蒙牛乳业集团、联想集团、搜狐公司等各行业领袖企业联合发起“低碳企业责任行动”,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实践和发展。

(五)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1、环境“倒U曲线”环境。“倒U曲线”是基于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而来。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会呈现“倒U”特征,在不同阶段会有“上升-临界点-下降”的变化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在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相对于经济增长其幅度更大,但上升增长到一定程度情况会发生变化,在超过临界点之后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幅度出现逆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显而易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也会呈现这样的特征,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低于GDP增长时呈上升的趋势,达到临界点后开始下降。

2、生态足迹理论。里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此理论。生态足迹,就是指能持续提供资源或容纳消除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根据生态足迹,可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揭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不同区域对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为未来社会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借鉴“生态足迹”理论,可以引申出碳会计中的“碳足迹”概念,以衡量人类的能源意识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个人、企业或组织的“碳耗用量”。

四、碳会计的基本目标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提高。也就是促进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生产活动中要主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同时,在生产活动中积极主动购置环保设备,研究或引进低碳技术,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五、碳会计的具体目标

充分披露企业碳会计信息,满足需求者决策的需要。碳会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碳会计相关信息,为其经营及投资决策提供方向和指导,比如:披露企业碳资产和碳负债流入流出的情况;企业低碳资源的使用与分布情况;了解碳投资总额、投资管理与盈利情况;了解低碳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低碳支出总额和具体的使用情况;了解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等。信息使用者指的是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

六、碳会计核算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FASB-现状。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中没有任何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准则或解释。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会计统一系统》是目前美国明确处理碳排放权交易的唯一指南。虽然该指南的初衷是用于核算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产生的交易,但事实上,对于美国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同样适用。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认为只有购买的碳排放权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因此只需对购买的碳排放权按购买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只对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现金等价物或者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r值进行会计计量,而对从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无偿获得的以及通过减排所获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减值确认。

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时,按照存货的加权平均成本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出售碳排放权时,按照执行价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收入,期末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碳排放资产和碳排放负债的账面价值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1、扭曲企业的资产总额。企业拥有的大部分碳排放权时从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无偿获得的,该部分碳排放权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中以零值列报,而事实上,该碳排放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并且是有市场价值的,将无偿取得碳排放权做零值确认会扭曲企业资产的总额。

2、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出售碳排放权时(包括无偿取得和有偿购买的以及通过减排创造的)按照出售价确认为收入,其中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可以根据购买时支付的对价相应地确认为一项成本,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出售时以出售价确认为收入,但是成本却为零,违反了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

3、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的机会。虽然按零值对无偿无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初始计量不产生资产、权益和损益,但会造成同一项资产存在不同的计价基础,且企业在盈利状况不好时可能选择出售免费权。

七、总结

在核算方法方面不论采取总额法还是净额法对碳会计相关事项进行核算和计算,都存在弊端:净额法不合理的部分在于只是将购买来的碳排放权作为资产进行确认,没有确认无偿取得的部分,而且在碳排放时按照市场价格确认碳排放费用。总额法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所有的碳排放权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存在不匹配的情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而相应的负债却以公允价值计量,碳排放权的重估计收益被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而与负债相关的费用变动却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但是,在目前的会计概念框架下,总额法还是优于净额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

[2]李林婧,王德发.论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3.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11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规划理论;实践

Abstract:thelowcarboncitiessincetogetpeopletoview,andarethoughttocontaintheclimateistheprimarychoice,andasalowcarboncitiesconstructionoflowcarbonurbanplanningtechnologyto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ofthesociety.Inthispaper,thecurrentlowcarbonurbanplanningtheoryaresummarized,andsomelowcarboncityplanningpracticemakesadetailedintroductiontothelowcarbonfutureurbanplanningandconstructiontomakeausefulexploration.

Keywords:lowcarboncities;Urbanplanning;Planningtheor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关于低碳城市内涵的研究,也随着最初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环境课题演变为现在包含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课题[1]。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中央环境审议会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强调通过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低碳城市建设。清华大学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一、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1.1低碳城市的内涵

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②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③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低碳城市标准体系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见下表1)。

表1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1.3低碳城市规划基本体系

低碳城市规划基本体系按一般城市规划“自上而下”的类型建立,强调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开始,由宏观-中观-微观对各个层面进行递进式,逐步展开、深入研究,一般上一个层次的低碳城市规划可作为下一个层次的指导和依据[2]。除自上而下基本类型之外,还可以引入部分非法定规划来补充低碳城市规划;如:低碳城市设计、低碳概念规划、低碳战略规划、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等。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①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②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③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具体的内容涉及以下六个体系:低碳法规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低碳农业、碳汇、低碳工业、公共交通导向、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领域。

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及实践方法

2.1技术层面

目前,对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实践较多,如太阳能、生物能及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等。但是这些大多是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的低碳技术。本文所讨论的低碳技术是指城市规划中可以用来减少城市碳排放的低碳规划技术,可以说是低碳技术的一个子集,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

2.2空间层面

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会对环境、生活及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具有锁定作用。研究表明,由于这种锁定作用,西方国家城市交通所需消耗的能源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总量增长迅速且很难控制。由于技术上的进步而取得的低碳效果,很容易被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所抵消。因此,城市空间安排对于低碳城市规划来说至关重要[3]。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紧凑、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模式及城市碳汇系统来进行低碳城市空间安排。

2.3完善建议

目前低碳城市规划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也大多处于战略层面,仍存在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①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的确定。自紧凑城市空间布局理念提出后,城市紧凑度就成为城市规划师的讨论话题。目前,由于紧凑城市空间布局成为低碳城市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城市紧凑度又吸引了城市规划师的注意。对于低碳城市来说,紧凑和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但是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的后果,交通拥堵和昂贵的交通设施投入,都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传统的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要增加衡量城市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②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

③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论

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使低碳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向阳,李瑞晴.低碳城市的缘起与发展路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4).

[2]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碳中和理论范文篇12

关键词:低碳会计;企业财务管理

人们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恶化。现在人们都开始关注维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将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以及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是其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其核心。在低碳经济中应该提高低碳会计的应用水平,并将其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一、低碳会计的定义

能源环境法律和法规是低碳会计的依据,低碳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通过货币、实物单位进行计量或者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形式,承担企业应该履行的低碳责任,确认并计量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对企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报告和考核,对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加以披露。低碳会计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最大化绿色利润实现。

二、低碳会计研究的意义

(一)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煤炭是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而且现在能源十分紧张,在应用国际油气资源方面,有着过高的成本,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可以选择的低碳能源也很少。煤炭是高碳排能源的一种,根据计算,每吨煤碳燃烧后制造的二氧化碳气体为4.12吨,比石油要多出30%,比天然气要多出70%。水电比重在电力中仅仅占20%左右,火电比重却高达超过77%,可谓是很高的碳排放量。

(二)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由于我国目前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环境的温度因为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升高。对于能源的过高消耗,导致碳排放量日益增加。我国的碳排放量是因为能源的现状和发展需要而提高的,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问题的考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企业应该将低碳会计体系积极的构建起来,对全面计量企业碳成本和收益提供帮助,这样就可以对企业正确的分析判断同环境有关的决策产生促进作用,进而走好低碳发展的道路。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主题是环保和绿色,以新时期的全球经济发展为基础,能够同经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有效办法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但是我国传统财务管理理念里面并不具有有效地环保理念,企业因此并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管理要求。换句话说,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依旧有不少的问题。下面进行一一阐述:

财务管理的基础差。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都是老旧的设备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很难进行资金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平台的管理才刚刚开始,这就导致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基础依旧十分薄弱。

财务管理目标不够长远。目前企业都将利益最大化的短期目标作为其运营中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受到短期盈利的诱惑,在盈利的同时将牺牲环境作为其代价。企业今后财务管理创新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企业盈利目标的长远性。

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这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改革遇到很大的阻碍。可是在企业的经营方面过分重视利益化,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盈利污染化。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改革同企业管理者的素养情况息息相关。

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监管。可是,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监管,特别是相关的环保部门,监督的力度更是不够。我国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因此不够强,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

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完成理财活动的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能够经营的成功同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息息相关。对于财务管理的目标,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主要有“最大化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它们各自阐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本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要求加以反映,不能说那个观点是对的,或者哪个观点是错的,这些观点各自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是在经济学角度看来,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有着一定的间接性,不能够将目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以上目标更加重视的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此一来,就会对生态效益及环境保护过于忽视,不能够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理念、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同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运行财务管理活动联系十分紧密。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应该将自己的低碳核心竞争力积极提升,让自己的竞争力变成低碳约束,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自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整顿,创新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目标能够融入低碳经济发展中,让分配投资资源和成本的降低更加合理,将企业自身和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技术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让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我国低碳会计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设的措施

(一)制定健全低碳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低碳经济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该将低碳会计的有关准则和理论加入到新的环境会计准则当中,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低碳经济提供根据。不少企业由于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准则的约束,并不会轻易的为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去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凭借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可以在法规方面对环境会计的地位及作用加以确定,这样一来低碳会计也就能够有法可依,在披露相关信息方面也能够统一标准。

我国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并完善起来,使企业在低碳经济的构建问题上可以有一定的参照依据,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样一来,政府在进行监督的时候也可以有法可依,实时的对企业的低碳规范加以监督,让企业和社会的安全得到保障。

(二)增强低碳经济的意识

低碳会计的发展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产生低碳意识,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在实际中紧密的联系起来,不可以再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前提条件就是将自身的低碳经济意识提高,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使用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将碳排放自觉地降低。当然也可以凭借发传单、贴宣传海报、展开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相应培训课程来将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

(三)注重低碳会计理论研究在低碳经济下将企业的低碳会计体系构建起来,应该将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提升,对现有环境会计系统进行完善。低碳会计在现在的形势之下,依旧有不少仍未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机构及人员对低碳会计的最新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对于低碳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问题、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问题、信息披露的问题等。

我国应该让一些专业的学者前往西方国家进行低碳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之后再同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方向相结合,将有着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会计理论构建起来,让企业在低碳会计的构建中能够拥有成熟的理论基础,让企业的低碳经济制度能够顺利的构建起来并加以健全,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完善低碳经济市场交易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制方面,各高校应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重视起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该对会计的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的十分熟练,还应该对环境资源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于已经在会计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就应该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分明白环境保护同企业经营之间的密切关系。凭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让会计可以充分的了解低碳会计,同时对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加以熟练掌握。

(五)经营活动核算

企业进行同低碳经济相关的活动就是低碳经济下的经营活动,其中具体的有采购、生产、销售、存储与运输等几大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入低碳经济理论,全方位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展开。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采购低碳环保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整条生产线都保证低碳化。同时还应该设立碳资产类二级科目。另外,低碳会计在用货币计量方法来对采购的材料和能源价值进行计算的时候,应该将应用非货币方法(比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碳含量)记录在业务摘要中;生产环节应该保证低污染、低能耗,尽可能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企业还可以以自身情况为根据,将合理的分配标准计算出来,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分配碳成本。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低碳材料及耗费的碳燃料等经济业务,可以在“碳资产”二级科目下设立部分明细分类账户,分别进行核算;已经完成的产品应该将碳含量等必要的信息标在产品上,同时应该贴上碳标签,还应该将有关产品碳成本的核算以及碳含量的披露做好,这样既能够使企业对碳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得到保证,还能够让产品的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

通常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共同构成了经营活动产生的

收益。像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下的减去销售成本的低

碳产品的销售收入所剩部分就是直接收益,像因为能源利用率的提升所引起的能源节约同低碳技术及设备超额投资部分的差额就是间接收益。通过低碳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企业可以将它用来对低碳绿色产业链的构建进行支持。在低碳环保的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重要环节的基础之上,凭借低碳收益反哺和回馈的形式对产业链条的绿色变革加以带动,最终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得以实现。企业只有保证其低碳产业链,才能够将低碳产业圈构建起来,显示企业最大的价值所在。

(六)低碳运营

安排资金的时候确保不损害生态环境所应用的资金情况就是低碳营运管理。低碳运营管理的营运过程需要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加以保证,让资金达到动态平衡。不会产生多余的低碳成本,比如说因为触犯了有关的环境、环保法律、法规而受到的惩罚;因为企业环保形象差进而丢失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收益降低等。因此,应该使资金的充分供应得到保证,同时应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做到这些就应该对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情况加以掌握,这样就能够使动态资金的安排更加方便,使财务管理的平衡性原则得以实现,进而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七)低碳分配

现在很多企业进行的低碳财务管理都是单一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投资之前,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是否同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应用什么方式来避免环境破坏、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如何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并获取最大的收益等,可是企业在筹集资金、分配利润以及整体运营方面依旧存在很多困难,大部分也还没有落实。这就导致企业缺少低碳分配的能力。针对刚开始进行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应该根据主要利益进行分配。提供资金的人是目前最主要的利益人,也就是低碳投资者、低碳债权人。

参考文献:

[1]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张瑞,江书军.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1(2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国庆慰问信模板6篇
  • 下一篇:小学生新年联欢会作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