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少有人将这种改变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所以,很多人的欲望就仅仅是梦想而已。职业规划教育因此应运而生。而我国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围绕着升学在转,无暇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规划,以至于到中学生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进入大学、中专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人生规划普遍存在被动性、盲目性、盲从性,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到进入大学才开始,具有滞后性。这些现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职业规划教育应从小学抓起。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人群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高中(中专)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分工。而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小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的开端,将为小学生终身的职业规划奠定底色。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意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关乎整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大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负责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全社会有一个重视个体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并且进一步形成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要认识到当代小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发展、冲突、合作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的早熟性特点比较明显,所以,引导小学生客观、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开启其智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教育机制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际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的事业和党员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员意识开始弱化。党员意识弱化主要变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担当精神。存在怕担责任,怕惹麻烦的问题。二是,为群众服务认识不强。服务不主动、不热度、沟通缺乏感情。三是,学风不正,流于形式。存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积极的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性的高低关系着党员数量,质量的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养优秀的党员,培养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2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时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人格定性的重要阶段,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远大目标。
2.1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扎实做好入党启蒙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的起点。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而言,入学教育阶段是他们人生新的起跑线,谁能更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确立自己奋斗的目标,谁就能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取得先机。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段如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意义重大。对于入党启蒙教育的是否成功,就联系着入党启蒙教育安排的是会否合理、是否及时,内容是否从新生的基本情况出发等实际问题。(1)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应从党的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中时期主要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死记硬背,因此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很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毛泽东思想等等关键问题。所以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必须从党的基本知识开始,这样有利于少数民族新生容易接受和理解。(2)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不应该以合班的形式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民族聚集的地方,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他们很难理解党基本知识。如果新生入党教育以合班的形式大班进行的话,不利于少数民族新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深层含义,更不利于启发他们的入党积极性。
2.2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
以往开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座谈会、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物质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当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在内。以往开展的形式简单的入党启蒙教育现在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虽然起了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应要现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进行教育。如党的知识辩论赛、演讲比赛、书画展、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而且也给学生提供“自我提升”的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喜欢积极地参加。这样的教育形式非常有利于启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知识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
2.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为主要的“党员服务站”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有利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给非党员少数民族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榜样形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喜欢向学长、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很容易接受学长和优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喜欢跟他们交朋友。经过党员服务站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平凡接触,在非党员的同学的意识上会产生和党员学生一起参加党员服务站工作的思想,这样的相互影响会帮助大批的非党员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党员服务站工作的意愿,有利于提高入党积极性。
2.4“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接受教育、了解社会,深入基层,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和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生产当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萌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5充分利用“新媒体”
关键词:学前儿童歌唱启蒙教学方法
一、学前儿童歌唱启蒙教学的重要性
(一)歌唱启蒙教育可以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的思想和内心活动的一个最简单的体现。所以,做父母的都会在孩子幼儿阶段早早地开始进行语言的教育,歌唱教育启蒙的实现,成为父母教育孩子语言的一把实用的工具。早期,听音乐就成为妈妈们胎教的一项重要的环节。确实,有妈妈觉得怀孕时期听音乐对孩子出生后的音乐能力有作用。同理,学前儿童平时听同一首歌曲的次数很多,无意识地就会记住一些,然后再自己随便哼唱,可能由于记得不全会变成自己的另一首“编曲”。这对孩子语言的通顺是一个便捷、容易的锻炼方法,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纠正他们,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学前儿童的歌唱一般是不能独立完成的,都是需要和同龄的儿童一起完成,这更加多了学前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更快地发展和提升。
(二)歌唱启蒙可以锻炼学前儿童的听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学习歌唱要有一个好的听力,贝多芬那样的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歌曲是比较便于记忆和上口的,学前儿童在听歌时,对于歌曲的节奏、歌词、音色、力度等有一定的分辨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当然,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最先记住的还是歌词和动作,同时还要与小朋友们配合,对于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和记忆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歌唱启蒙教育可以发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歌唱是有一定的表现力的,因为它蕴含了朗诵和表演的内容。而学前儿童正处于智力和情感萌发的时期,歌唱的启蒙为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对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从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很多科学家或作家常常从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所以说,在学前儿童时期,以歌唱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可行的。
(四)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德育发展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的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德育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儿童是对教育最听从的一个群体,这时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儿童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其中对于儿童拾金不昧的教育是很明显的,但是却运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音乐就是这样,它潜移默化地对听音乐的人产生影响。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儿歌中,为儿童德育的发展发挥力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的演唱技能和方法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首先培养学前儿童对歌唱的兴趣。比如,将一首儿歌联系到儿童喜欢的故事上或是配合设计一些小音乐游戏,既能使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提升他们对歌唱的兴趣。这时音乐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既有意义又不乏趣味性的歌曲,才会让学前儿童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
学前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而他们又喜欢跳跳闹闹,但这对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很有利的。选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配合一些简单的儿童易学习的动作或编成舞蹈,提升学前儿童的节奏感。也可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吸引孩子,引导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节拍,更好地学习歌唱。
(三)通过歌唱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
儿童歌曲是儿童生活的一个体现,带领学前儿童去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了解儿童的生活,有利于学前儿童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使儿童更贴近生活,了解生活。
三、学前儿童歌唱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相互作用和学习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且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学习和他们如何更好地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个别情况下是要因人而异的,那就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摸索出适合其教育的方式。歌唱是一个相对教学气氛不必很严格紧张的内容,教师要设计、参与和指导学前儿童从这个内容中真正地学会需要的东西,而这个过程是相互的。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关注个别差异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歌唱启蒙中,不同的儿童是有不同音色和风格的,有个人特点的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教育心态,使其既能完成对全体学前儿童的歌唱启蒙教育,又能为个别有特点的学前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完成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兼顾儿童个性和心理,在歌唱启蒙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人格的培养。让学前儿童学会自信、谦让,理解合作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四、总结
音乐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很有影响。而学前儿童的歌唱启蒙,更是不能忽视的。理解学前儿童歌唱启蒙教育的意义,掌握其教学方法,对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