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但由于市场流动性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因此尽管大多数人对一个特定的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都有一个直观的看法,但是要对流动性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仍然十分困难。已有的定义都只强调了流动性的某个方面。Kyle认为流动性包括宽度(Width)、深度(Depth)、即时性(Immediacy)和弹性(Resiliency)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类流动性度量指标:基于价格的度量指标、基于交易量的度量指标、基于价格冲击的度量指标、基于时间的度量指标。
基于价格的度量指标(价格法)从宽度角度定义流动性,主要包括买卖价差及其相关指标、价格改善指标、价格自相关系数、方差比率和机会成本等;基于交易量的度量指标(交易量法)从深度角度定义流动性,主要包括报价深度、成交深度、深度改进率和深度改进比例、成交率、换手率等;综合考虑深度和宽度,一些还给出了结合价格和交易量来衡量流动性的(量价结合法),主要包括价格冲击系数(Glosten-Harris价格变动系数、Hasbrouck冲击反应系数、Hasbrouck-Foster-Viswanathan价格变动系数)和流动性比率(包括Amivest流动性比率、Martin流动性比率、Hui-Heubel流动性比率、Marsh-Rock流动性比率)。基于时间的度量指标从(时间法)即时性角度定义流动性,主要包括交易执行等待时间(从委托单下达到成交之间的时间)和交易频率(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交易次数)。
二、流动性的相对度量指标
流动性度量的四个角度中,深度居于核心地位。它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不影响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可以完成的最大交易量;另一种是给定时间内,一定价格变动幅度内指令簿上所有可成交指令的交易量。一般而言,买入指令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越严重,为了调整这种失衡,市场价格偏离平衡价格越远,深度就是指在这种偏离发生之前可以完成的最大交易量。Kyle从由卖方(买方)驱动的交易引起价格下降(上升)出发,定义价格变化与交易量的比值为λ,1/λ即市场深度。NASDAQ所采用的Amivest流动性比率就是价格变化一个百分点所需要的交易金额,但这一指标没有考虑股本规模差异对交易金额的影响。
本文针对已有流动性指标存在的问题,从深度定义出发,提出一种流动性的相对度量指标,它消除了股本规模差异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对深度指标的扩展,同时综合考虑了价格和交易量信息,因此又可以看作是一种量价结合法。
本文如下定义股票流动性指标:
其中,是股票的当前价格,是股票前一时刻的价格,是从前一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成交量,N是该股票的流通股股本。这一指标代表单位资产换手率给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很明显,该指标与股票流动性成反比。该指标数值越大,股票流动性越差;反之亦然。
为研究市场流动性,将整个市场看作由市场中所有股票组成的资产组合,定义前一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成交股数为,当前时刻的所有股票流动性总股本为,当前时刻的流通市值,前一时刻的流通市值,市场流动性指标为:
本文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日度数据来源于“证券市场交易数据库”(CSMAR),样本股票为深圳A股市场(以下简称A股市场)交易的所有股票,样本区间为1992年2月28日至2001年12月31日,日内数据由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
三、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分析
1.流动性的历年变动趋势
在市场建立初期(1992年-1995年)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较差,随着市场的不断,自1996年起市场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但2001年市场流动性比前五年的流动性要差。
本文进一步对相邻两年市场流动性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1992年-1994年的相邻年份、1995年与1996年、1998年-2001年的相邻年份的流动性具有显著差别。
2.流动性的分布特性
本文对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进行分布检验。结果发现,市场流动性的分布拒绝所有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泊松分布等)。因此,在涉及流动性差异的比较中,本文统一采用不依赖于特定分布的非参数检验方法Kruskal-Wallis检验(简称KW检验)。
为进一步研究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的分布特性,本文研究市场在上涨和下跌时流动性的差异。
当时,定义市场上涨流动性:
当时,定义市场下跌流动性:
统计结果表明,在上涨和下跌时市场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市场在上涨时的流动性要好于市场下跌时的流动性。
3.不同市场流动性的横向比较
(1)深圳和上海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在沪深股票市场建立初期(1992年-1995年),上海A股市场与深圳A股市场存在显著差异,1996年以后,两个市场不再具有显著差异。
(2)深圳股票市场与纽约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比较
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中,深圳A股市场的流动性水平高于NYSE市场的流动性,并且也更加稳定。
4.不同特性的股票流动性比较
(1)本地股和异地股的流动性比较
以深圳本地股和异地股为例,公司注册地按照2001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注册地确定,未考虑上市公司重组或者搬迁等导致的注册地变化。
(2)不同规模的流通股本流动性比较
本文将深圳A股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按照当年12月31日的流通股本从小到大排序,然后5等分构成资产组合,分别是一分位(流通股本最小)、二分位、三分位、四分位和五分位(流通股本最大),对五个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指标均值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
结果表明,1993年、1996年和2001年中,不同组合流动性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其他年度,股本规模对流动性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横向的比较,结果发现,往往是二分位的流动性最好,这与直观经验是一致的,即市场普遍偏好小盘股,但是流通股本特别小的股票经常有交易不连续的情况存在,流动性会受到不利影响。
(3)不同行业的股票流动性比较
本文按照证监会最新的行业划分(从A到M共13个行业),构造相应的板块指数(未考虑公司重组导致所属行业变化),时间区间为1997年-2001年。
统计显示,深圳A股市场行业板块的流动性差别比较显著,板块I(板块)流动性较差,而板块G(信息技术板块)的流动性较好。
(4)不同上市时间的股票流动性比较
将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按照其上市年度分组,1993年以前的为第一组,1994年为第二组,……,依次类推,2000年上市的为第八组。统计结果显示,新上市的股票流动性明显好于其它股票。
5.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的日周效应和月度效应
比较了1992年-2001年一周内不同交易日流动性指标,可以看出在1996年以后,不同交易日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1995年以前,存在一定的差异。统计结果也表明,1996年-2001年不同交易日流动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即不存在日周效应。
资料同时显示,不同月份的流动性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上半年流动性较好,而10月份的流动性最差。
四、集合竞价制度对流动性的
日内成交量变化模式显示深圳股市的成交量大致呈倒“S”形曲线,说明在交易时段,成交量非常小,远远低于集合竞价后的成交量和日内平均成交量;开盘后,成交量突然放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封闭的集合竞价过程中,投资者得不到任何有关股票买卖的信息,观望情绪较为浓厚,对有关信息认识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在集合竞价成交量较小。开盘之后不久,成交量突然放大,这主要因为随着交易由集合竞价方式转到连续竞价方式,投资者可以得到相应的价格和成交量的信息,从而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共信息和私人的股票预期价格加以确认,从而产生过度反应。日内波动性变化模式显示,由开盘集合竞价转入连续竞价过程后,波动性突然放大,这说明封闭的集合竞价过程产生出的开盘价并不能充分反应信息,价格的信息效率较低。日内流动性指标变化模式也显示,每天集合竞价交易的十分钟内,流动性指标非常大,远远高于集合竞价后的流动性指标和日内平均流动性指标,这说明在封闭式的集合竞价中,一单位的换手率会造成股价较大幅度的变化,这样会使得股价操纵成本减小。
五、制度变化对流动性影响
1.流动性指标的异常值与相关的制度变化
根据流动性指标的结果,确定1991年-2001年期间,每年流动性指标值最大(流动性最差)的三个交易日,考察该日期附近出现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和变动。结果显示,1992年8月9日深圳市场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新股、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证券委决定由证监会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监管证券经营机构、1996年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实行涨跌停板制度、2001年下半年清查违规资金和国有股减持试点等政策措施显著降低了市场流动性。
2.政策及重大事件对流动性的影响
本文时间区间为1993年-2001年间所有交易日,考察的政策及重大事件包括交易制度变更(涨跌幅限制制度的实施、交割方式的变化、对部分股票实行特别处理、交易透明度的变化等)、新股发行方式变化、政策的实施(央行的几次降息、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调整、规范金融机构资金入市的举措)等共31项相关政策和措施。运用含有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研究相关政策措施是否对市场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
将这31项政策作为虚拟变量,政策实施(或变化)后取值为1,否则为0,得到一个31维列向量x,利用如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
其中截距项是标量,β为31维的行向量,ε为随机误差项。
v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附表中所列的对深圳A股市场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的有关政策及重大事件。
六、存在与相关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和问题分析
(1)从整个股票市场的来看,深圳股票市场流动性呈现出逐步改善的趋势。
(2)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处于适当的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好于NYSE市场。但这只是相对的比较。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比NYSE市场高,主要是因为中国股票市场换手率远远高于NYSE市场。同时,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比较匮乏,投资资金缺少合适的投资去向,大多流向股票市场,这也是造成中国股票市场换手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股票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不存在对根本资产的套期保值场所,是一个单向的高风险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资产头寸完全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一缺陷在股票市场下跌时表现尤为明显。
(3)封闭的集合竞价制度对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有倾向在集合竞价时段通过大额交易进行“对敲”或者操纵股价。
(4)就价差构成成分而言,深圳股市的非对称信息成本、指令处理成本以及隐含价差大致呈“L形”曲线,每日开盘后的十分钟内,非对称信息成本、指令处理成本以及隐含价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深圳股市开盘集合竞价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披露造成开盘后的非对称信息成本较大。此外,无论是从绝对值或者相对值来说,非对称信息成本均大于指令处理成本。
(5)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发行制度变化、交易制度变化、透明度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印花税调整、人行查处违规资金等市场整顿行为都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影响,并且在市场上涨过程和下跌过程中呈现出不对称性。
2.政策建议
(1)从降低流动性的不对称性着手,建立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引入做空机制。实践中,市场下跌时的流动性对于资金安全性需求较高的投资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在前面的分析中,相对于上涨的情况,深圳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在下跌时要差。通过引入做空机制,为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提供规避风险的机制,可以降低流动性的不对称性。
(2)应增加集合竞价的透明度,即由封闭式的集合竞价转化为“开放式”的集合竞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得以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投资者,从而减少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等违法现象,保护投资者利益。
(3)对于证券市场政策制定者与市场监管者来说,为了降低投资者的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重要的并不是减少指令处理成本而是降低股市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境外上市逐渐成为证券市场开放的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由于本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上市资源已被高度挖掘,投资者的行为也相对理性,为了增加投资热点提高市场流动性,这些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纷纷开设“国际板”积极吸引境外公司境内上市。这势必会对境外证券市场以及境外上市公司母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这些冲击和影响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证券交易所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的视角从较多层面展开,但是关于境外上市对本土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的研究,因为其鲜明的现实意义而尤其引人注目。然而,国外学者关于跨境上市对境内、外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针对企业境外上市以后影响投资人交易地点选择的相关因素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样本选择的差异性,所得的结论也存在诸多分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对这些研究的结论和分歧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展望,以期对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供借鉴。
二、境外上市与交易量可能流向
所谓流动性溢出效应是指当交易量涌至一个市场,该市场的流动性获得改善的同时将对其他市场的流动性造成衍生性的影响,影响方向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会导致交易量与资金转移至境外市场,从而打击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或者交易量与资金逐渐回流到本土市场,使本土市场流动性获得改善;也可能会同时提高国外市场及本国市场的流动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双赢局面。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三种影响方向均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
(一)交易量流向海外市场
Amihud和Mendelson(1988)指出:“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如果由于缺乏流动性使委托不能成交,那么股票市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跨境上市为本国企业扩展了融资途径的同时,对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企业境外上市数量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的资本量以及交易量逐渐外移,这在短期内会对留在本国的企业的流动性造成伤害。在市场处于低流动性水平下,交易所仍须支付庞大数额的固定成本(如:结算系统、维持交易),这将大幅提高政府培育尚未发展完善的本国交易所的难度,并且伤害该企业在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此时便产生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
Chowdhry和Nanda(1991)提出的证据表明,一家国际化企业选择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并具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的国外市场上市,会使得原先在本土市场的交易量锐减。Chordia、Roll和Subrahmanyam(2000)发现,个别企业的流动性可能会受到所处的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影响。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向境外市场集中,将削弱本土市场的整体流动性,进而对本土市场个体企业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Claessens等(2002)将“国际化”公司定义为从事跨境挂牌、跨境交易、跨境融资三种活动的企业,选择1975-2000年间共77个国家的数据以及起始于1983年的个别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驱动三项跨境活动的因子和驱动本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因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伴随着一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当地交易所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高的市场流动性,借以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企业在国外的活动比率也同时会上升。因此,经济基本面发展向好虽能增加本地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但也可能加快企业的交易量(资金)外移至国外市场的速度。尤其是在法律体系缺乏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以及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企业交易量外流到境外的倾向越明显。Claessens等(2004)随后又进一步指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及较高的市场开放性,能够推动当地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法律与行政法规(lawandorder)的健全度、股东权利保护、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资本账户自由程度、总权益资金流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股票市场自由程度等经济环境基本面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市场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对国际性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当本国市场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时,企业将转而投向国外市场募集所需资金或进行交易,使得跨境融资活动随之提升。国内市场基本面的向好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各要素的改善将提高企业对于全球布局的需求,加速国际化程度。因此,国内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将融资活动与交易量逐渐分散至境外,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Claessens等人进而对各证券市场之间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交易所在筹措资金、上市及提供交易服务上,较无比较优势,有关当局应该持续改善经济体的基本面,如投资人保护措施、当地法律系统的质量等,以吸引投资人。这些建议对发展中市场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随后的研究对跨境上市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Moel(2001)以来自拉丁美洲与非洲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选择“市场开放程度”、“流动性”以及“母国市场挂牌公司成长数”三项指标,对新兴市场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mericanDepositaryReceipt,ADR)对于该国市场发展的影响层面与影响程度进行了检验。但是研究结果对于ADR市场及母国市场在这三项指标上的关联性出现了分歧,ADR市场发展程度对于母国市场开放程度有正面影响,但是,ADR市场的拓展却会对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挂牌公司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企业大规模到其他市场挂牌上市,会对母国市场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Levine和Schmukler(2003)选择1989-2000年之间,来自55个新兴国家、共592家境外挂牌或发行存托凭证(DepositaryReceipt)的企业,以及2489家留在本土市场的企业作为样本。对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母国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跨境上市通过两种途径降低本土企业的流动性。第一,也即所谓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企业跨境上市后,企业股票的交易量出现外移至境外市场的现象,并且,所有跨境上市企业的整体流动性与其他未跨境上市的个别母国公司的流动性之间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即流动性外溢效果),从而造成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因为跨境上市企业交易量外移而受到伤害。第二,对本土市场交易量的分散。由于跨境上市能提升企业的可见度、声誉以及营运状况的信息透明度,投资人的投资目标逐渐由本土企业转移至跨境上市企业,本土企业的交易量减少,对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再度形成伤害。Karolyi(2006)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12个新兴市场国家发行ADR的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并以个别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企业发行ADR挂牌对企业本身以及其他其他国内企业的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中选择了某些控制变量(如亚洲金融风暴、资本市场自由化等),所得出的结果显示,跨境挂牌行为的确可以带给ADR挂牌企业本身相当大的好处,但不会使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获益。该研究还发现,未赴美发行存托凭证的样本企业,在本土市场中的质量会遭受大幅侵蚀。
(二)交易量回流至企业母国市场
虽然国内企业转赴其他证券市场上市的现象引发各界担心,然而,回顾学术文献,企业股票交易在长期而言,有向单一市场集中的倾向,且多数情况下,交易量会集中至该企业的母国市场。企业在境外上市一段期间后,将可能观察到该企业股票境外市场交易量递减,而企业母国市场交易量却增加的现象,此即Karolyi(2003)所提出的“回流假说”(flowbackhypothesis)。在这样的情况下,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并不会因企业赴境外上市而恶化。Karolyi(2003)对1998年11月由德国的汽车厂Daimler-Benz与Chrysler合并成的DaimlerChryslerAG公司所发行的GRS(globalregisteredshare)的个案进行了研究。GRS是一种特殊的证券,投资人得以在全球多个市场以不同的货币交易该证券。DaimlerChryslerAG公司除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挂牌之外,该公司发行的ADR也于1993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交易,该公司所发行的GRS同时在该两大交易所交易。
在1998年发行GRS之前,DaimlerChryslerAG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交易量约占总交易量的35%,但在发行之后的6个月内,该股票的交易量明显回流至DaimlerChryslerAG公司母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使得法兰克福交易所成为该公司股票的主要市场,最终DaimlerChryslerAG被剔除S&P500指数的成分股之外。Halling等(2004)研究了1986-1997年期间内,111家欧洲企业于国外上市后,其股票交易量随着时间推移的地理分布情形。研究发现,虽然股票的交易量可能短暂地从母国市场分散到境外市场,但大多数样本期间的欧洲企业赴母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或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后的短期间(约6个月)内,企业母国的股票交易量也表现出了异常性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该企业的境外挂牌在媒体上引起更多投资人关注的原因。随着检验期间的延长,还可以发现相当高比率的境外挂牌公司的股票交易量,最终仍受原先上市的市场所吸引。这项研究结果代表Karolyi(2003)所观察到的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情形,并非单一特例,而可能是全球普遍性的现象。同时Halling等(2004)认为企业的交易量之所以会回流,是因为企业最初上市的交易所(该企业母国的交易所)多半已拥有一群庞大数目的散户投资人(uninformedinvestors),而通常散户投资人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使该市场成为该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的获取速度,投资人可能认为具有地理优势的市场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因为企业的营运总部多半设置在企业母国,因此尽管该股票同时于多个交易所挂牌交易,最后流动性最高的市场仍会是企业母国的交易所。
Witmer(2006)对公司交叉上市或多国市场同时挂牌的情况下,后来选择境外退市的情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就是该公司股票的高度流动性,如果企业于境外新市场的流动性不如预期,将提高企业选择在新市场退市的可能性。Fernandes和Migue(2008)通过另一种角度解释了跨境上市股票交易量回流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在美国跨境上市后,能有效吸引美国与其他各国的机构投资人的目光,同时该企业在母国市场的股票交易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增加。不同于Fernandes和Migue(2008)认为企业股票交易量回流是因为该股票能有效吸引国外投资人的看法,Gagnon和Karolyi(2010)对506家同时在本国与美国上市的企业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当该企业在境外上市地的流动性表现不佳以及存在其他市场摩擦成本时,将严重妨碍母国与境外上市地两者股价差异的套利活动,如果摩擦成本过高,市场缺乏足够流动性,企业的股票交易量会逐渐流回到母国市场。
(三)境外市场与境内市场“双赢”
关于企业跨境上市后的交易量流向问题,还可能有第三种局面,Smith和Sofianos(1997)的研究发现,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跨境上市所在国和企业母国均可能产生正向的“流动性溢出效果”。他们对128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跨境上市后半年内该标的公司股票的境外市场平均交易总额大幅上扬,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也获得显著改善。该证据支持了Stulz(1999)所提出的跨境上市在促进全球化进行的同时,可以提升流动性进而降低公司资金成本的假说。跨境上市无论对母国市场或境外市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效果,是一种双赢局面(win-winsituation),而非某些学者所宣称的“零和游戏”的局面,即当股票可在多个市场交易时,其中一个市场的流动性改善,将伤害另一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政府对于资金管制的放松,使企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得以自由地进行投资与筹资行为。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之下,各证券市场势必会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以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投资人保护程度并吸引国内外企业及投资大众。日益高涨的竞争压力,也有助于各大证券市场积极改善信息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减轻,能增加投资人对国外企业的认同感,丰富企业的投资人组合。所有这些均能够大幅提升各自市场上的流动性,使市场更蓬勃发展。
三、决定交易量流向的重要因子
上述文献告诉我们,企业境外上市会对本地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影响的方向有正有负。那么影响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证券交易所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
Chowdhry和Nanda(1991)指出,拥有内部信息优势的投资人会丛聚(clustering)到交易量最密集的市场交易,以掩饰本身所具有的内部情报。通常散户投资者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因此使得该市场能成为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Halling等(2004)对企业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原因进行推论时,也认为该企业在母国市场已积累为数众多的散户投资者,使得该企业股票在母国市场的流动性特别高,从而导致交易量由国外市场向本土市场回流。
(二)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程度
Hargis和Ramanlal(1998)发展的理论模型中,预期当母国市场与境外市场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程度越高,本土市场的流动性与交易活动越能显著提升。相反地,市场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差,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恶化,交易量外移,终将对本土市场的发展造成冲击。另外一项被Hargis和Ramanlal(1998)视为重要因素的是境外上市地的市场规模与信息透明程度,因为新市场的规模越大、信息越透明,能使企业因跨境挂牌行为接触到更多潜在投资者,拓展企业的投资群(Merton,1987;FoersterandKarolyi,1999),进而改善本国市场的发展程度。Domowitz等(1998)构建出了境内外市场分割程度与国内股市变化关系的模型(DGM模型),该模型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认为股价波动包含基本面波动以及交易摩擦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波动两个方面,前者由买卖价差和公共信息的方差决定,后者与流动性或交易量成反比。而境外上市对国内股价波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海内外市场的分割程度(即信息联系程度)。
(三)时区差异、佣金费率及母国市场发展程度
Pulatkonak和Sofianos(1999)选择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254家国外企业1996年度的全球交易数据作为样本,对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影响企业股票交易量流向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种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交易活动发生地点的决定因子:国家相关(country-specific)因子、公司相关(company-specific)因子以及发行相关(issue-specific)因子。这些因子总共可以解释64%的样本公司在美国NYSE交易量变化情况。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是属于国家相关因子的“时区差异”,当其他条件不变之下,“时区差异”具有40%的解释能力。这表示着当企业母国与境外上市市场位于同一时区时,投资人在新市场的交易活动会较活跃。母国的佣金费率(commissionrate)也是一大关键因子,如果母国的佣金费率相对较低,母国市场在交易量上较具有竞争优势。另一个重要的国家相关因子则是母国为成熟市场或发展中市场(新兴市场),母国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则标的股票在境外新市场的交易量会较少。
(四)政府对资金的管制程度
Bacidore和Sofianos(2002)、Rabinovitch等(2003)、Auguste等(2002)以及Melvin(2003)等的研究文献则发现,除了上述文献中的影响因素外,“政府对资金的管制”也是决定企业交易量所在地的因素之一。Rabinovitch等(2003)对来自阿根廷的六家企业,以及来自智利的14家企业,在母国市场以及在美国市场发行的ADR的配对样本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严格管制,对于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具有负面影响。特别是,阿根廷与智利这两个国家,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比如,两国都属于新兴市场、市场的交易时间也都与美国市场的交易时间重叠等。但是,在样本期间内,阿根廷政府(相对于美元)采用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对于资金流量则采取自由的态度;反观智利,在汇率管制上采取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直到2000年以前,智利对于国外投资仍设有重重障碍。因此,Rabinovitch等人的研究可以说是针对汇率制度以及资金流量管制这两种政府干预行为对企业股票流动性所造成的影响的具体检验。研究发现,智利的企业在母国市场与ADR市场的报酬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智利对国外投资设限,导致投资者两市场之间套利困难,从而导致套利成本的增加。以标的股票的日平均买卖价差作为套利成本的近似衡量指标,来自智利及来自阿根廷的样本企业的套利成本分别为1.37%与1.14%,也证明投资者针对智利股票进行套利所耗费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Rabinovitch(2003)等人的检验结果还指出,相对于阿根廷企业的股票,智利企业的股票在本地市场及ADR市场之间的报酬差异(也就是套利空间)的弥补速度较慢。这意味着较高的套利成本可能会降低价格的调整速度,进而导致较差的股票流动性。Auguste等(2002)与Melvin(2003)的两篇文献对阿根廷在2001年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后,阿根廷企业股票在两市场之间的套利过程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两篇文献同时发现,外界对阿根廷比索贬值压力的强烈预期,以及政府施加的资金管制规定,使得阿根廷企业的股价在ADR市场较在阿根廷市场高出了许多,这意味着母国市场与ADR市场之间的股票报酬率存在显著的套利空间。再度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控制将导致价格决定过程的低效率,并可能因此提高股票交易成本、恶化流动性提供了支持。其实Errunza和Losq(1989)早就指出,如果政府能取消资金管制,让国际市场共同决定资产的价格,减小单一市场的影响幅度,就能有效分散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资金管制的放松还会对企业的总成交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提升市场之间的整合性并受惠于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
(五)市场中证券报酬率的相关程度
Baruch等(2005)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对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进行了解释。该模型预测股票的交易活动倾向于发生在同类产业集中的市场。随后该研究选择了1995-2004年来自24个国家共251家在美国主要交易所挂牌的其他国家企业的股价报酬率和交易量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借助企业股票报酬率与市场中其他挂牌企业股价报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一个市场中的挂牌企业组成成分与该标的企业在产业性质上的相似程度,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在跨境挂牌之后,有相当高比重的交易量会转移到与该企业股票报酬率较为相关的市场。综上所述,对母国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境外市场的时区差异,母国市场相对于国外的佣金费率,母国政府对资金流动的管制,母国市场发展程度,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关联程度,境外上市地规模,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其中前三项对母国市场流动性有负向影响,即时区差异越大,母国市场佣金费率越高,对资金流动管制越严,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差。后几项对母国市场则产生正向影响,即母国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散户投资者数量越多,信息越透明与国外市场关联度越高,境外上市地规模越大,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越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好。
四、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和境外上市的历程都比较短,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及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上,多数选择H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如巴曙松(2006)认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所导致的市场低效率是导致中国大陆企业竞相在境外上市的深层次原因。沈艺峰、肖珉和周颖刚(2006)利用双重理论对中国H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市场双重上市的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H股向A股市场回归是控股股东在权衡获得对更多中小股东的剥削还是忍受国家更多的剥削之后的选择,该研究突破了国外文献的通常思路,对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特殊性进行了重点考察。关于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动机,潘越(2007)选择了31家A+H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者认知假说、流动性假说、融资约束假说、信号传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除流动性假说外其余三个假说均获得了实证支持。利用同样的样本数据,潘越(2007)继续对公司交叉上市后所带来的市场反应和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了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后公司的业绩普遍表现为下滑。Jin等(2005)选择53家赴香港上市的大陆国有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后认为,赴香港上市后样本公司的平均实际净利润、平均实际销售额、平均资本成本均大幅提高,但在股票覆盖率上仅表现为适度但不明显的增加,而且上市没有增加股票回报率,股票平均回报率明显低于市场标准指数的回报率。王景(2007)对企业交叉上市后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增强国内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而且对国内上市公司有正的净溢出效应。陈国进和王景(2007)针对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交叉上市给A股市场带来了较强的资金分流效应,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而风险分散等正面效应并未得到发挥。
汤萍(1981-),女,湖北人,初级政工师,管理学学士。
赵娜(1980-),女,河北保定人,初级经济师,文学学士。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流动性;波动性;非对称信息
一、引言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经营者是相互分离的,广大投资者并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赖于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就需要市场上的信息尽可能对称,投资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会计信息是核心信息之一,是广大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投资者接收的会计信息是经过一定程度粉饰的信息时,就会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现代资本市场中需要建立起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外提供客观规范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all和Brown(1968)开创了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序幕,并且证实美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能够做出反应,从而验证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并且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之后,Zeff(1978)提出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问题,使得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成为理论界和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对资本市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证券买卖价差和交易量上,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从理论上来说,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降低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改善市场上的风险分布情况,促进股票的交易活跃性,提高证券的交易量,降低证券的买卖价差。同时,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也降低了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和评价所耗费的成本和资源,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财务信息的估计偏差,这样也能够提高证券的流动性。
在实证研究中,Demsetz(1968),Copeland、Galai(1983),Glosten、Milgrom(1985),Amihud、Mendelson(1986)等学者相继研究发现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证券交易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Kim、Verrecchia(1994)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水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它们的股票是按照公允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因而会更愿意去投资该股票,从而增加了其市场流动性。Welker(1995)发现,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的买卖价差和债务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g(2008)运用新的信息质量测量方法,发现管理预测频率与公司流动性负相关,然而盈余相关性和应计质量与股票流动性的关系并不显著。Heflin、Shaw和Wild(2009)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后,股票的买卖价差和逆向选择成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公司能够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和做市商参与到交易中,提高股票的市场流动性水平。Bhattacharya,Desai和Venkataraman(2010)认为应计质量和买卖价差的逆向选择成分正相关,在盈余宣告前后,低盈余质量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股票的市场流动性较差。Katsiaryna(2011)选取NASDAQ市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作为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样本,比较研究了发生财务重述前一年、财务重述期间以及财务重述修正后一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流动性(采用买卖价差和深度衡量)特征,研究表明财务信息质量与股票流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张晨(2007),陈千里(2011)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利用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价差分解方法,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市场流动性是源自于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波动性
Barry、Brown(1985)发现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减少市场的波动性程度。Clarkson(1996)认为,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财务参数估计的精确度,降低股票收益率的预测风险,减少投资损失。Healy和Palepu(2001)指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和市场的波动性水平。Brown和Hillegeist(2003)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发现整体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采用季度、年度和投资者关系等整体信息的三个主要成分进行检验,上述关系仍然成立。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非对称信息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多学者首先会来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是否会引起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
Glosten、Milgrom(1985)等学者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Diamond、Verricchia(1991)认为提高公开披露的信息质量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股票流动性,引起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量增多,降低资本成本。EnguptaT.K.(199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越高,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资本成本越低。汪炜和蒋高峰(2004),张宗新和朱伟骅(2007)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Leuz、Verricchia(2000),Verricchia(2001)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能够增加公司证券的市场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Ahmed、Billings和Harrisetal(2002)实证研究表明,在有效契约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制约控股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问题。Bhattacharyaetal(2007)认为,在财务报表对外公布时,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预期到相关的盈余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较低就会引起较高的逆向选择问题,即较低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会增加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BallR,BrownP.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6):159-178.
[2]BeaverW.TheInformationContentofAnnualEarningsAnnouncemen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supplement):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