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动向
目前初露端倪的“新一轮蓝色圈地、新一轮资源开发、新一轮海洋探索”,在“十二五”期间会愈演愈烈,而且高精度、深层次的海洋调查勘探支撑蓝色圈地,引领资源开发。根据新世纪10年的发展积淀分析,未来5年海洋科技将围绕着如下几个全球性的重大命题在世界沿海大国掀起新一轮科技竞争。
“蓝色圈地”成为科技竞争热点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蓝色圈地”在世界舞台上愈演愈烈,“十二五”期间有可能会掀起一个小高潮。首先是海洋大国抢占国际公共海底。俄罗斯在45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一面钛合金国旗,暗示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一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如果说过去的5年还处于准备窥视阶段的话,未来5年可能会付诸实施。二是抢占“外大陆架”海洋国土。澳大利亚率先获得了250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宽广的外大陆架,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三是海域划界矛盾重重。过去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域,因为国际上的蓝色圈地而使海域划界变成“白热化”的竞争,甚至有可能使“睦邻友好”演变成“拔刀相向”。蓝色圈地说到底是一种国防实力的竞争、科研水平的竞争、保障技术的竞争、调查手段的竞争。
深海探测成为海洋调点
广袤的海洋,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推想可知,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盆”占据了绝大多数海洋面积。而这些深海洋盆的绝大多数又是国际公共海底。美国、加拿大率先推出深海探测体系(001)计划,在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底布设_个庞大的、网络化的、实时的、连续的、多学科的海底观测系统。沿海发达国家积极回应,纷纷围绕各自的深海目标,建立各具特色的深海观测系统,目的是通过海底装备的先进性来显示科学数据的先进性,表明科学认识的超前性。同时通过深海资料的占有和积累显示海洋强国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在未来战略资源划分上取得优先权。
战略性资源开发成为海洋科技亮点
国际公共海底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全人类共有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气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捉襟见肘的陆地资源,特别是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资源来说,相对于目前人类的年消耗量来说,可以说是储量丰富、增速极快。对其调查勘探、先期开发是当前海洋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竞争热点,谁科技实力雄厚,谁率先勘探开发,谁就率先取得了掠夺全人类未来战略性资源的钥匙。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热点
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十二五”海洋研究的重要方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地相互作用”等重要机理研究使人们在一个地球综合系统的新视野内重新认识海洋,最终落脚在全球环境变化上。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迅速发展
未来5年,从分类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到海洋极端环境的生态系统;从分子水平的海洋生物技术到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从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到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在一个大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将跳出单纯的海洋生物学范畴,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地质、化学、水动力在内的大的综合科学系统。
蓝色经济成为沿海各国的重要目标
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变成了沿海国家的发展主脉络。海岸经济逐渐向海床经济延伸,沿海经济逐渐向涉海经济发展。以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为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在未来5年内一定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不凡的业绩。概括起来,发展的焦点集中在提高“五大能力”。
控制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我国海洋国防安全的控制能力,国家海洋权益的保障能力,对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认知能力人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探海历程,有了海量的知识积淀和数据积累,但对茫茫海洋来说,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还很陌生。探索海洋、认识深海、了解深海,特别是探索远离大陆的深海洋盆依然是我国海洋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开发能力相对于人炸和陆地资源匮乏来说,海量的海洋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序,这就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大问题。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岸海洋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其水体部分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占整个海洋水体的0.5%,却拥有全球初级生产量的1/4,提供90%的世界渔获量,为60%的世界人口的栖息地,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60万的大城市中约有2/3分布于这一地区,海岸海洋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盛与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密切相关,公约对沿海国的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原则等规定,使海洋权益及管辖范围发生巨大变化,推动了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全球涉及海洋划界的有370处。基于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逐渐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因此海洋是由两个主要环境组成:即海岸海洋与深洋。
海岸海洋(CoastalOcean)定义是1994年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在比利时列日大学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科技会议(1stCOASTSofIOC)上正式提出,明确了海岸海洋的范围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与大陆隆,含整个海陆过渡带。会议正式出版的“TheSea”系列第十卷“GlobalCoastalOcean”,成为国际海洋学界正式确定海岸海洋的里程碑。国际地理学家联合会(IGU)1996年发表“海洋地理”正式将全球海洋区分为CoastalOcean(海岸海洋)与DeepOcean(深海海洋)两部分。
20世纪初,经典文献将海岸定义为沿海滨分布的狭窄陆地;20世纪中期,海岸工程实践明确了现代海岸带是包括沿海陆地及水下岸坡的“两栖地带”:上界止于风暴潮、激浪作用于沿海陆地的上限,下界始于水深相当于1/3~1/2当地波长处;至90年代,形成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涵盖整个海陆过渡带的海岸海洋(CoastalOcean)。经历了20世纪两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加深了对海岸海洋环境特点的认识与资源环境的利用,发展形成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基础型新学科。
关键词:古木组;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沉积环境;台地边缘
滇东南富宁地区,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地壳裂解出现了明显沉积分异,发育了台地相、台盆-台沟相沉积相间分布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形成了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代表的个旧地层分区(待建地层小区)及台盆相碳酸盐岩、硅质岩沉积建造为代表的富宁地层小区。本文通过对个旧地层分区(待建地层小区)富宁县新华镇革当村兵州附近古木组剖面的测制,采用岩性组合、古生物特征、结构构造,对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
1.地层概况
富宁县西革当村兵州一带泥盆系中下统古木组(D1-2g)出露良好(图1),露头85%以上,产状总体单斜向西缓倾。底部与下伏地层坡脚组(D1p)泥岩整合接触,顶部与上覆地层东岗岭组(D2d)浅灰色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连续沉积,地层顶底齐全、层序清晰。其岩性综合特征如图2。
2.岩性组合及沉积构造特征
地层底部为深灰色厚层微晶含泥质生物碎屑灰岩夹灰紫色薄层钙质泥岩,向上泥质减少。与坡脚组(D1p)泥岩整合接触。顶部为灰色中-厚层状不等晶白云岩,与东岗岭M灰色厚层-块状弱白云石化亮晶生物碎屑灰岩整合接触。总体岩性为深灰、灰黑色中薄层-纹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灰质白云岩,岩石中富含苔藓虫、珊瑚、海百合及腕足化石。中下部见大量的苔藓虫和珊瑚原地固着生长形成礁灰岩。地层出露厚度226.5-334.2m。
底部发育灰色中薄层(纹层状)泥质泥晶砂屑生物碎屑灰岩a-灰色薄层生物碎屑泥灰岩b,两者形成向上变细的退积型沉积序列A:a单层厚6-30cm,含大量的珊瑚、苔藓虫、腕足及海百合茎;b单层厚3-10cm,见细小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呈透镜体状产出。中上部见灰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a-深灰色纹层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b组成ab式向上变细退积型沉积序列B:a单层厚30-50cm,发育平行层理,生物碎屑形成正粒序层理;b单层厚2-10cm,发育水平纹层,其中见硅质透镜体。
横向上,古木组与达莲塘组次深海环境的深水碳酸盐-硅质岩组合呈相变关系。
3.古生物化石特征
古木组在滇东南富宁地区革当村兵州一带古生物化石丰富,主要为苔藓虫、珊瑚、层孔虫、海百合茎及腕足。特别是以珊瑚、层孔虫为代表的广海相底栖生物十分繁盛,局部形成点礁。其中本剖面中采获并定名的古生物化石有腕足:Zdimirkueichowensis(HouetHsu),Atrypasp.,Cymostrophiasp.;珊瑚:Acanthophyllumcf.conicumWang、FavositesrobustusLecompte、Favositessp.。
从地层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古生物化石特征显示,古木组底部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的坡脚组无沉积间断,整体表现为台地边缘斜坡环境沉积,顶部向开阔台地环境过渡。中部见珊瑚原地固着生长形成的台地边缘生物礁。
4.结论
综合岩性组合、结构构造、古生物组合特征,并结合地层层位特点。认为泥盆系中下统古木组(D1-2g)在滇东南富宁地区革当村兵州一带总体表现为台地前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前斜坡沉积,向上水体逐渐变浅,在中下部形成点礁。
参考文献:
[1]古生物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1987.
[2]中国沉积学[M].石油工业版社,1994.
[3]沉积岩石学(第三版)[M].石油工业版社,2001.
[4]沉积学原理[M].石油工业版社,2001.
[5]沉积学[M].石油工业版社,2003.
[6]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