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美丽乡村的定义范例(3篇)

时间: 2024-05-02 栏目:公文范文

美丽乡村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规划;高山养生农庄;区位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urbanizationdevelopmentstrategy,speeduptheprocessofurbanandruralareasasawhole,mustbeguidedbymodernbeautifulruralconstruction,insistonproducingdevelopment,wealthylife,politephenomenon,themanagementdemocracycaughttogether,putthefocusofthemodernruralconstructionbeautifulcultivatecharacteristicindustry,promotethefarmers'income,promotethecomprehensiveimprovementofthevillage,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infrastructure,strengtheningthebasicpublicservices,optimiz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giveplaytotheroleoffarmers'mainbody,etc.,theconstructionofthemodernizationoffarmersliveahappylifeandbeautifulcountrysideasthefundamentalstartingpointandthefootholdtobuild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ombiningwithzhejiangsoutheastmountainhealthfarmplanninganddesignasanexample,discussesthemainpointsofthenewbeautifulcountrysideplanningandconstruction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

Keywords:newurbanization;Beautifulcountry;Planning;Alpinehealthfarms;The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

美丽乡村的定义范文

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乡贤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纽带。乡贤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涌现出一批批在当代乡村一些曾为官在外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返归乡里,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这些人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如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还有现代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传播者的作用;不仅可以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这些既具有传统乡贤特征,又有现在知识技能拥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又愿意回到乡村,服务乡村,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人被定义为“新乡贤”。

“新乡贤”这一概念是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丰顺定义的。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心。相较于普通群众,这一群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新乡贤”能够掌握或利用更丰富的资源,在传承乡村文化、资助乡村教育、带领脱贫致富、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新乡贤”区别于传统的“宗族家长”,具有民主作风,通过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协商,与村民共同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三是“新乡贤”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声望,能够赢得村民的广泛认同,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新乡贤培育

(一)积极探索四海求贤,把新乡贤“聚起来”。在寻找挖掘身边生活在乡村的贤达人士、文人学者、企业家、服务群众的优秀基层乡村干部、留在农村的各种“能人”以及坚守正道的道德模范基础上,积极联系在外地的贤能人士,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成功人士,把从乡村走出的各界精英再次请回农村,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技能技艺反哺桑梓,支援建设美丽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加强乡贤工作”当作探索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就如何广聚新乡贤作出积极探索。采取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立新乡贤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引导新乡贤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进一步关注、支持家乡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激励,以送牌匾、赠锦旗、项目冠名等形式,让真诚为家乡服务的新乡贤获得更多荣誉感,吸引和发现新乡贤,形成推动新乡贤团队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做好新乡贤摸底物色工作,通过党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动员品行好、有威望、有影响、有能力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家、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或文化精英,以及名望较高、群众基础扎实的贤达人士加入新乡贤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为家乡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

(二)引导推动,搭建平台,让新乡贤“动起来”。在发挥新乡贤服务农村工作上下功夫。发挥新乡贤队伍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广大新乡贤群体搭建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如各种公益平台等,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团结群众,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机制,将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新乡贤在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坚持民事民议、补位辅助、规范管理,积极履行职责,形成了凝聚新乡贤智慧,推进乡村治理的强大力量。一是做好村居建设的“智囊团”。借助新乡贤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的优势,对家乡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二是做好群众利益的“公道杯”。发挥新乡贤桥梁作用,更好地促进村“两委”与村民间的沟通联系。将新乡贤和村调解委员会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威望、经验等优势,为村民调解家庭纠纷、化解邻里冲突、排解群众心结、融洽干群关系,将成为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的有效载体。三是做好村政事务的“宣传员”。广大新乡贤充分利用回家探亲、节日走访等契机,协助村“两委”向群众宣传党的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村党组织的新决策,当好党和群众的“传声筒”“小广播”。四是做好公益事业的“助推器”。广大乡贤通过倾听工作汇报、征询干群意见等形式,了解家乡民生建设方面的迫切需要,聚集民资民力,积极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三)凝心聚力,德行乡里,使新乡贤“亮起来”。各地新乡贤凝心聚心,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信息和资金支撑,推动新乡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新乡贤也逐步成为了群众心目中“春风化雨”的代言人。积极创作反映新乡贤文化的文艺作品,鼓励基层编排小戏、小品、小曲、小故事,结合新乡贤诞辰或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民间重要节庆,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加强新闻宣传,多在新闻媒体推出新乡贤文化宣传专题专栏专页,讲述新乡贤故事,传播新乡贤文化,展示新乡贤精神。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开展新乡贤公益广告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上做文章,推出特色品牌项目,使新乡贤文化建设成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农村文化广场中规范设置“文化长廊”、“乡贤榜”等展陈载体,展示新乡贤先进事迹。注意将新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公共建设、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各种形式体现新乡贤文化主题;要运用好村、社区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市民学校等载体,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讲好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引导居民见贤思齐;要将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城乡档案馆、展览馆、名人馆、乡贤纪念馆以及乡贤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作用,面向中小学和广大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

(四)加强培训,提升技能,使新乡贤“强起来”。在提升新乡贤队伍素质上做文章。建立新乡贤队伍台账,稳定新乡贤队伍,将他们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建立新乡贤队伍定期培训机制,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解读讲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的思想行动跟上跟上时代步伐。并实施组织新乡贤队伍举办现场学习交流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对新乡贤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悉脱贫致富门路、美丽乡村建设步骤、解决问题办法、化解矛盾方法、提升能力水平,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对新乡贤队伍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多元参与作用。创新基层民主的管理方式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精英的代表。依靠新乡贤作为村两委班子的补充力量是创新乡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乡贤文化馆等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相关活动,新乡贤主要起到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协助联络和信息沟通等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新乡贤的选拔程序按照品行优良、德高望重、群众认可等标准,经群众推荐或个人申请后,交由支部审查,最后群众代表大会表决。新乡贤正是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脱颖而岀的,同时对选举出来的新乡贤做好登记,报所属乡镇备案,并经乡镇统一组织培训之后由村两委发放聘书和上岗证。较好地破解了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的乡村该如何治理,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该如何维护的现实问题。

(二)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示范作用。凝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乡贤志愿者依托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乡贤文化馆等载体,发挥自身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利用自身模范榜样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正能量,培育新时代下的文明乡风。通过建设并开放乡贤文化馆,宣传新乡贤自身的优秀事迹,号召村民学习新乡贤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新乡贤用自身的品质发挥示范功能,在凝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新乡贤的道德水平,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新乡贤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利用新乡贤的模范示范作用,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通过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使新乡贤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供智力信息资金支撑。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新乡贤在引导乡村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为村内事务出谋划策,打造乡村建设“智囊团”,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营造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乡贤在宣传发动、鼓励引导海内外新乡贤捐赠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中,成为新农村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动力”的重要助推力量,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保障。

三、新乡贤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一)充分认识新乡贤的核心内涵,推进新乡贤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展,是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原因在于新乡贤文化一方面学习、借鉴、传承了古代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它积极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的革新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演变、发展和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这方面,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说,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对于推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出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执政理念,不仅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也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毫无疑问,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方向,是促进乡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乡贤文化自古以来作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促进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新乡贤文化建设,尤其是要把新乡贤文化建设加快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用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作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高度重视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综合效用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乡贤群体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报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离不开新乡贤文化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文化遗忘、产业薄弱等诸多难题。搬开这些“路障”,疏通这些“梗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

新乡贤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口外流、人才紧缺问题的“输血车”。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演变为土地、技术、产业、文化等一系列空心化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穷困地区农村,这类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大力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激发和带动一大批新乡贤回归农村、反哺农村,可以有效缓解制约乡村发展“人”这个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牢固的人才保障。

新乡贤是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空心、脱贫致富难题的“金钥匙”。俗话说,一旺百旺,只有产业兴旺起来,乡村才能同步兴旺美丽。产业兴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支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经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命题。新乡贤群体有思想、有作为,本身大多是各行业的精英人士,拥有资本、知识、信息、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新乡贤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的项目带回家乡、建设家乡,有助于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繁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新乡贤是承载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矛盾纠纷热点的“减压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效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水平。新乡贤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在调节纠纷,缓和矛盾,有效“减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乡村治理秩序,成为社会基层矛盾的缓冲地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

新乡贤是防止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凋零、乡风失调的“防护林”。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随着城镇化加快,当前在一些地方农村,传统乡村文化遭到忽视、破坏甚至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农村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乡风社情正在遭受危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凋零。新乡贤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也贯穿着文明、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群体身上蕴含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模范力量,无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优良家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注重发挥主导作用,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乡贤培育的温床

新乡贤既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一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文化彰显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新乡贤文化发展,既不能违背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扩展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的优势,充分培育好、利用好新乡贤这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的群体,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概况起来,重点要积极推进“四个工程”。

一是积极开展“回归工程”促发展。坚持把推动在外各类成功人士回归创业,作为推进新乡贤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乡贤“回归”政策体系,积极构建新乡贤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引导机制、履职激励机制、权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和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大力宣传回归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出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重点在居住、教育、医养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尤其是对有困难的新乡贤群体,实现扶危解困常态化,为新乡贤群体排除后顾之忧。

二是创新农村“人才工程”强筋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农村现状,重视培育本地本土精英人才,坚持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等作为新乡贤主体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宝贵资源,以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为基本标准,大力发动群众寻贤、举贤、评贤,把群众身边的“能人、好人、热心人”充分挖掘出来,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美丽乡村的定义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治理;善治理念;美丽乡村;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为我国乡村治理中各种组织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组织和人事的基本准则。其次,善治理论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国家权力本位型向公民权利本位型的转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养。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体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乡村善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7]。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转变。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实现状态,是统筹发展的价值目标。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战略举措正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实现而展开的,这与乡村善治的推进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构建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8]。乡村善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功能的一体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与土地要素流动的自由化。

(二)社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延伸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过实行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统筹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城市与乡村两个共生单元的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保持二者协调、持续发展”[9]。因此,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围绕农村社区形态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化职能,为农村居民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综合平台。

(三)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正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权益等手段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农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转变。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保护农民权利特别是土地权利为核心,使农民能够以土地的权益来分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善治的内在品质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国家的权力建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实施起来,在现实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或困境。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战略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贯彻“善治”的乡村治理理念,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

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性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将新农村建设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来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实施途径,“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11]。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富民与绿色乡村的基本目标。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12]。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性意识,鼓励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应该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参与。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也符合直接性参与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养现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村民的主动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包括制度化参与和而非制度化参与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乡村法治和公平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善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将管理社会事务和保护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为了构建真正的乡村和谐,包括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以及村集体与乡镇之间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乡村善治的实现要求在乡村治理主体上、乡村权力流向上和空间上的多中心,要求变单一的自上而下权力流向为上下左右互动的多元权力流向。通过对乡村和谐社会构建,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间对公共权威的高度认同和相互合作,增进公平与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者们一直所讨论的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市场因素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和必然。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统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刘峰.走向乡村善治:改善我国乡村治理之多维理论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付光辉,刘友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

[9]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0]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6篇)
  • 下一篇: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