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代;文化精英;中国工艺美术;影响;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50-02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ofAncientScholarArtistsuponChineseDesign
FANHong-wu
古代文化精英士大夫不仅仅从事琴、棋、书、画、诗等高雅文化活动,他们中的部分人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工艺美术创造。我想古代文化精英士大夫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一
《天工开物》、《园冶》、《闲情偶寄》等一部分有重要影响的、与古代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相关联的论著是由文化精英写成的。这些文化精英在书中记录了大量工艺技术、工艺文化信息,总结了古代工艺思想。从工艺美术论著方面来考量,他们在古代工艺美术思想的总结,在工艺技术、工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二
古代设计思想深受诸子百家的影响,儒家、道家、佛家的三家思想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和工艺美术创造。老子、庄子、孔子、苏轼、朱熹、王明阳、王艮、惠能、孟子等等古代文化精英的思想作为时代的上层建筑对古代工艺美术思想、对古代设计思史的影响是明显的,这种影响是曲折、间接的。以中国园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园林设计深受道家老子思想的影响。
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其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道家隐逸思想盛行的时期,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深远。
道家思想的渊源复杂,“可以说是混合汉族各种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许地山,《道教史》)。在道家的发展史上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当推《老子》(唐玄宗时代•尊称它为《道德经》),《老子》的“道论”是其全部思想的根据。“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即“治人事天莫如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政治最混乱、思想最活跃的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政局的动荡、门阀制度的实行,以至中央集权瓦解、权威信仰动摇,儒家经学逐渐解体,道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开始崇尚隐逸、隐居山林,希望过着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由此,人们通过接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大自然、摹仿大自然。于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涌现。这时期,人们“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洛阳伽蓝记•城东•正始寺》,引姜质《庭山赋》),为了时时享受山林野趣,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这时的山水园林一改过去“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将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是与魏晋时期道家隐逸思潮的流行有极大的关联。如果按照规模、数量以及艺术成就划分,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风景名胜区园林。然而,无论这四类园林如何风格迥异,它们却大都属于自然或人工山水园林。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不仅如此,中国园林的许多艺术手法都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老子说:“道常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无为”观念折射到政治上,便是“无为而治”,便有了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等。“无为”观念折射到生活态度上,便导致文人们退隐山林、淡泊冲和的出世人生观。中国造园历代都大有文人参与,于是园林文化中渗透着许多道家情怀。从景园的题名上,有“拙政园”、“网师园”,甚至皇家园林中都有暗示隐逸的“濠濮间”;从造园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贵柔、尚静。老子多次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另一位道家重要人物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反观我国园林,无论是平面布局、空间造型还是叠山理水,均以曲致为上,甚至连人工味极重的建筑也可以达到“如斯飞”(语出《诗经•小雅•斯干》)的效果。与道家之虚静观相对应的是中国园林文化主静,以水景的营造最能充分说明。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中国园林的这些构图手法无不印证着道家思想,其中,尤以私家园林为最。总之,道家老子的思想与中国园林设计的关系是密切的,前者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古代文化精英,古代思想家对设计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三
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如园林、家具、玉器都受到古代文化精英士大夫的直接影响。没有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就不会那么发达,苏州园林有一部分是直接为上层的士大夫的生活起居而建筑的。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这种陈设又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欣赏性。这一时期有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与造园实践,明朝有著名的张南阳、周秉成、计成等,清代有张链、张然、叶眺等。他们既擅长绘画、又是造园家。其中计成总结了造园的理论,著有《园冶》一书;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片石山房、万石园等。他们的实践和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成功的园林艺术,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是: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玉器历史上作为礼器、德器为文人所推崇、所重视,甚至到清代连乾隆皇亲自过问玉器的制造。玉器没有文化精英士大夫的介入和影响,是不会那样声名显赫的。玉器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影响。
四
关键词:风景园林;关系;城市设计;影响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城市和和谐城市构建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城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认真的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乎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能协调、美化城市的环境,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的探讨,对于城市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风景园林的主要设计客体是城市的环境、绿色空间及城市公共空间,旨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实现城市环境的优化,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和谐、健康的外部生活空间,实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设计针对的也是城市居民的外部生活空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设计的创造性工作。
2、理论与学科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均受到哲学、艺术与科学领域思潮和理论影响。从功能主义理论到人文主义理论的变迁都对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潮流发生过导引作用,当然也直接对城市设计理论和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产生了影响。其基本理论的同通性使两者的设计师能够实现学科上的相互渗透,城市设计师同时也肩负着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设计任务,需要在营造城市硬质景观、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可能创造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风景园林设计师需要在了解城市设计需要和总体设计精神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形势下,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都面对着共同的城市生态问题,都需解决城市人群与自然相生相长的因素进行设计,这使两者在学科领域上也发生了共通。
3、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4、从业人员的互渗性
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市设计巨匠凯文•林奇。亨利•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三、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手段营造的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及所处环境的关系。风景园林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于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中注意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造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用来表现自然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造园;二是在造园的过程中用自然植物、花卉、山水等来装饰园林,以体现园林的自然美。现代所强调的和谐城市设计的理念就是来源于古典园林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的设计技巧。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往往应用借景的、对景、漏景的组景方法,给人构造一种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的意境。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同时,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
再次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在选择园址时,传统造园强调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的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当地人生活的习俗和游览景观的方式来设计园林。做到园林景观与当地文化、当地地域景观的一致性,凸显了每个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地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色城市的构建就很好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在城市的设计中必须体现这一点,不能一概的模仿其他城市的设计,而忽视了每个城市独有的特色。
2、中国现代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中国现代园林经过了传统园林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所拥有的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理论,对于现金城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构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镇化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城市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然而在城市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和恶化,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拥有绿色植物的城市成为了人们所渴望的环境。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反应了现代园林景观对城市设计的重要影响,生态城市的设计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现代大园林思想。近年来形成的现代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这种大园林思想强调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园林的规划和建设,突出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这种现代大园林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我国城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了城市居住环境的现实需要,园林与城市相结合,园中有城,城中有林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首选理念。
【关键词】园林,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
1现代主义设计的世界背景
1.1包豪斯产生的时代背景自18世纪80年代以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国家无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是政治体制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部分的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感到无力适从,主张逃避工业化现实,幻想回到工业社会之前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中,尤其憧憬物质虽不丰裕但精神充实、信仰虔诚、道德完备的中世纪。他们所表露的避世心理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英国园林设计。当时的英国园林艺术崇尚情感表达,一些建筑采用哥特式假废墟造型,表达了对过去田园牧歌般生活环境与重视道德修养社会风气的怀念以及对工业时代的抵触。这种厌世怀旧的情绪从18世纪末英国自然风致园中蔓延开来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影响范围包括了文学、美术、诗歌、音乐、舞蹈等,形成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反映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启蒙理想普遍失望的情绪。
1.2包豪斯的形成与发展对园林设计领域有明显的影响,普遍认同有两个时期:一是从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到包豪斯成立的过渡时期;一是战后在美国继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包豪斯的核心成员大批移居国外,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芽从新艺术运动后期的“青年风格”运动开始。该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被视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之父的彼得・贝伦斯。
2包豪斯思想在现代主义园林的体现
2.1功能主义最早从理论上探讨现代主义园林的是英国的唐纳德。他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园林最基本的考虑。功能至上要求园林设计应首先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憩、娱乐和健康等。由于他的功能主义思想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界尤其包豪斯的主张十分接近,在1939年他受到Gropius邀请来到哈弗教学从而影响某些学生对园林设计的历史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批判性地探索。之前巴黎美术学院(BeauxArts)的传统教学思想一直是园林设计系的权威。这种传统过于强调设计对艺术性的直觉感知如浪漫的、神秘的、忧郁的等从而体验到“美”。
2.2社会化的民主特性。由于工业化,现代主义运动必然带有民主色彩,其历史意义在于把千年来为权贵服务的设计立场改变为服务大众的设计。包豪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其社会主义立场是明确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艾克博在设计实践生涯的早期尝试为社会较低层次的大众市民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园林设计。
2.3对材料应用重视的包豪斯其教学体系有着明确的工业化立场,基础课程强调理性的、科学的了解和掌握新材料与新技术,尤其建筑设计的剧烈变化完全来源于新材料和新建造技术的发现。受包豪斯精神影响,40年代园林设计出现了使用的新材料如玻璃、耐风雨侵蚀的胶合板、彩色混凝土等,并开始尝试用各种颜色的合金铝材做园林构筑物。但是,园林的材料革新只能部分地借鉴新工业材料或建筑材料,只在园林构筑物和地面铺装等硬质景观上。
2.4新的形式语言。虽然包豪斯倾向理性的功能主义,甚至密斯明确表达观点,认为把形式作为目的就是形式主义,他拒绝讨论“形式”这个问题。但是,一个好的设计仍应将高度的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完美地结合,这是毋庸置疑的。
2.4.1平面构图的新形式。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展中古艾瑞克安“水与光之花园”的展出及之后Noailles别墅花园的实施,通常被视为现代主义园林在突破传统形式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尽管他的设计没有以功能为目的的包豪斯准则,也没有脱离地平面上升到三维层面,只是吸纳了立体派和风格派的形式元素而关注场地平面构图的视觉效果;但是能够将所处时代绘画艺术领域的最新语言引入园林设计中,已是园林创作形式方面的真实进步。
2.4.2空间造型的新形式。包豪斯对现代主义园林的另一重大影响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由于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成为现代主义空间的经典原型,设计的出发点来自场地原有果树形成的网格和建筑内部空间。庭园的中央比较空,这是他惯用的“占边把角让心”的手法,中心四烈的合围形成一系列互相咬合的不同形状与功能的矩形,引导人在场地中行走时体验“步移景异”的变化而不会感到一眼望尽的无趣。另外,对空间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建筑与园林是一整体的空间观念(往往建筑室内空间的秩序成为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包豪斯的教学方法是反对只在平面上构想而强调动手制作模型方式以突出显示空间的第三维。
3新现代主义园林――简约派
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主义的简约派十分活跃。它的特点是以尽量简化的形式表现更清晰的意境和更直观的感受,也称为极简主义。简约派建筑师的先驱首推包豪斯的支柱人物密斯,他的lessismore的设计原则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如飞利浦・约翰逊、贝聿铭、安藤忠雄等,也影响了园林设计领域对简约风的探索如彼得・沃克。密斯最早倾向简约派探索的作品是1924年设计的乡村砖别墅。布局紧凑的风车式发散的平面构图容易令人联想风格派早期杜斯伯格的一些平面构成作品。虽然这个方案没有机会实现,但至今仍被人仰慕并研究。
4结语
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刚向世界打开一条门缝,劈面而见的是“现代建筑死亡了”的否定论断,适逢西方后现代主义潮流的高涨期而撇下“现代主义”不做研究。今天的年轻设计工作者倾向追逐当代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等新潮流而忽视了“现代主义”的文脉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探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包豪斯与园林设计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今天设计专业细化的教育界,包豪斯的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观点仍值得提倡,包豪斯的与时俱进的积极顺应社会需求的开拓精神仍须要继承。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北窗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晓俊编著.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