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的区别范例(3篇)

时间: 2024-05-15 栏目:公文范文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的区别范文

一、企业进行减值测试时间的规范程度差异

从减值测试时间的规范程度看,不同性质企业在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上,外资企业最为完善,国有企业次之,私营企业随后,而集体企业则最差。

各类型企业大部分都于每年年末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年末进行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比例较低。每年年末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的企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不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综合比较,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规范程度与企业的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操作就越为规范。

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比例远远高于经济发展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企业所在地区经济越发达,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操作就越规范。

二、流动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差异研究

(一)坏账准备

1、核算方法

在采用备抵法的企业比例中,外资企业最多,其次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最低。企业规模越小,越偏向于使用直接转销法,大型企业使用备抵法的数量较多,企业所在地区越发达,企业使用备抵法进行核算的比例就越高。

2、是否计提

大部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计提了坏账准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计提的只占3成多,表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计提坏账准备可能存在着更多抵触情绪。近7成的大型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只有4成的小型企业进行了计提。在经济发达地区,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比例也是最高的。

综合比较,在计提坏账准备的操作上,外资企业做得相对成熟,国有企业其次,但是执行程度远低于外资企业,集体企业执行得最差。企业坏账准备的应用与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规模越大,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比例就越高,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程度也越高。

(二)存货跌价准备

1、是否计提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外资企业比例相对高一点,国有企业最少。企业规模越大,所在地区越发达,计提的企业比例就越高。

2、计提方法

大部分企业都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也有极少数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按单个存货计提。大型企业基本上是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随着企业规模变小,按单个存货计提的企业比例增大。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都基本按存货类别计提,只有极少部分是按单个存货计提。

综合比较,在存货跌价准备的应用上,外资企业做的相对好些,私营企业其次,国有及集体企业准则执行的程度较低,以集体企业为甚。存货跌价准备的运用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发展地区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计提比例就越高,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规定的程度也越高。

(三)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跌价准备

1、是否计提

外资企业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最多,私营企业紧追其后,集体企业则没有计提。16%的大型企业和3.37%的中型企业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是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小型企业却达到了12.39%。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但是经济发展地区企业的比例却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2、计提方法

在计提方法上,不同性质企业并无差异,都按投资类别进行了计提。大中小型企业也都选择了按投资类别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小型企业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大型企业其次,中型企业最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都按投资类别计提,经济不发达地区有45%的企业按照单项投资进行计提。

3、对无市价情况的处理

在短期投资没有市价时,只有私营企业选择了不进行处理。大型企业都选择参考有市价的短期投资进行处理,小型企业中选择参考有市价短期投资占了绝大多数,中型企业很少。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基本都参考有市价的短期投资,而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大都选择了不进行处理。

综合比较,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应用上,外资企业执行准则相对成熟,私营企业其次,国有与集体企业对准则的应用普遍不完善,集体经济企业尤其如此。大型企业应用最多,其次是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则应用最少。

三、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差异研究

(一)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减值准备

1、是否计提

在是否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上,计提的外资及私营企业的比例略高于国有及集体企业。企业规模越大,计提的企业比例就越高。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稍低于其他两类企业。

2、计提方法

在计提方法上,国有及集体企业大都按投资总体计提,而外资及私营企业则更愿意按投资类别计提。大型企业半数按投资类别进行计提,中型企业按投资总体和投资类别计提的比例各占一半,小型企业中有1.77%按投资类别进行计提,另有0.88%是按投资总体计提。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和经济发展地区企业大都按投资类别进行计提,而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偏向于按投资总体计提。

综合比较,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应用上,外资企业做的完善一些,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次,集体企业执行的最不完善。企业的计提行为和企业的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规模越大,应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就越多。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计提行为相对规范,而经济发展地区企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可见企业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是否计提

私营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最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紧追其后,集体企业则最少。企业规模越大,计提的企业就越多。经济发展地区企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相差不大,而经济发达地区计提的企业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企业。

2、计提方法

国有及集体企业偏向于按投资类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单个项目或类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相当,按照单个项目计提的比例略高于按类别计提。企业偏向于按单个项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随着规模的加大,按类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比例加重。计提方法不随地区发展差异而存在差异。

综合比较,私营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上相对好一些,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其次,集体企业依旧是应用最差的一个。企业的计提行为和企业的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规模越大,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比例就越高。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计提行为相对规范,而经济发展地区企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的计提行为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可见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

(三)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普遍不多,计提的外资企业相对多一些,集体企业基本上没有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大型企业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企业,小型企业的比例最低。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基本上没有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经济发展地区计提的企业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地区计提的企业比例。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的区别范文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附图[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的区别范文篇3

Abstract:Administrativeregionaleconomyisaneconomicformswhichrelyingontheadministrativeregionalplanningtopromotethedevelopment.Ingeneral,theadministrativ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modelsmainlyhavethreetypes:cohesivetype,radiationtypeandcomplementarytype.Studingthedevelopmentofadministrationregionaleconomiccandrawonmoreexperience,andhavesomemeaningtooureconomicdevelopmentplanning.

关键词: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规划

Keywords:administrativ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models;developmentplanningof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18-01

0引言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找出规律性的发展模式,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政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或类型。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缪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赫西曼创立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核心――边缘”演变模式,艾萨德尔在《区域分析方法》中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些成果之后,还产生了各种区域经济学原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引进和本土的理论主要有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成果就是把区域经济分为两类――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是一种依靠行政规划来调配社会资源的经济类型,强调的是这种经济的外在约束性。

2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即内聚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三种模式并行不悖。

2.1内聚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内聚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政手段把资源集中在行政区域内较有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城市,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类型。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增长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行政力量把物质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发展这些增长极。建国以来,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在国家一直在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优先发展和产业优先发展,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带上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从资源的流向以及进出的量上看,在2008年废除农业税以前,资源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农业。这些资源流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向行政区域内一个或几个点各集中,因此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内聚型发展模式。

2.2辐射型发展模式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都蕴含着辐射发展的思想。行政区域经济辐射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内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城镇、经济带、经济区和市场,其生产要素向周边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内聚型发展之后,优先发展的城市的各种经济要素在有限的行政区域空间内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带来人口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为导向,引导各种资源向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也是这些转移产业所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溢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如广州和上海两个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甚至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围,形成了以分别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

2.3互补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互补发展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之间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以带动经济发展而联合起来发挥联合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的,各个行政区域具体情况不同,实行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易出现摩擦。同时,行政区区域之间出于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的需要,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议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互补发展模式可以促进行政区域间取长补短,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3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3.1正确评估,确定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对规划依赖程度较大,其发展一般遵循内聚型到辐射型、再到联合发展的规律。对于某个具体的行政区域来说,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其前提是要对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有全面的评估,确定当时该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基础的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发展规划则是上层建筑重要内容,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正确的评估之上。

3.2科学规划,完善行政区域经济功能科学规划是行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中,区域板块划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及其功能的发挥不仅要充分,更要形成合力。要求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越成熟,越要求其整体功能越完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域之间会形成互补的关系,这互补是建立在各自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不科学,功能不完善,在竞争中必然受制于人。

3.3突出特色,构建行政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行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竞争,要求每个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识别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舜著.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2]鲁勇著.行政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青春励志演讲稿范文(6篇)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